坚持科学发展主题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科学发展主题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科学发展主题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科学进展主题加快进展方式转变

——湖南省长沙市在加快转变进展方式中实现又好又快领先进展

“以科学进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为主线”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的核心内容。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已成为“十二五”时期最紧迫的现实任务。

从全球竞争态势看,转变进展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竞争中成为“赢家”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抵御国际风险能力和可连续进展能力、在猛烈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定要求。从我国进展时期性特点看,加快转变进展方式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不转不行;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慢转也不行;是一场阻碍深远的社会变革,乱转更不行。

如何真正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进展上见成效呢?国际体会表明,在转变进展方式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时代的潮流趋势,而且要按照不同的国家和区域特点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唯有如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才能真正开拓新的进展空间,注入新的进展动力,最终形成新的进展优势。而在这些依靠加快转变进展方式、谋求进展转型的都市中,湖南省长沙市堪称其中的典范。

长沙市地处华中腹地,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交通、信息中心。历尽六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载的改革开放,我国南方这座漂亮的历史文化名城,逐步成为一个高楼林立、商贸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进展新城。

2006年11月,新任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坚持科学进展主题,把握加快转变进展方式主线,秉承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响亮提出“又好又快、领先进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要求长沙经济社会进展“湖南领先、中部领先、全国争先”,吹响了长沙领先中部崛起的冲锋号角。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沙

市坚持“又好又快、领先进展”总体要求,按照“五化一领先”即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进展“两型”化、都市国际化、城乡一体化、治理法制化,领先差不多建成“两型”都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从结构调整、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改善民生入手,大力度、全方位、深层次加快进展方式的转变,谱写了星城大地科学进展、和谐进展、领先进展的宏伟篇章。

有转变就有突破,有突破就有领先。在加快进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长沙市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一次次漂亮的“转身起跳”,制造了一项项又好又快、领先进展的骄人业绩。“十一五”是长沙进展史上经济社会进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那个辉煌的篇章当中,长沙市实现了三大跨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一万美元、地点辖内财政收入超过了一千亿元,农村居民纯收入超过了一万元。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都市中的排名由第12位跃升到第7位,综合竞争力在省会都市中居第6位,所辖4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行列。长沙先后获得“全国森林都市”、“全国绿化榜样都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都市”、“全国首批优秀旅行都市”、“中国十大最具软实力都市”、“十大最具幸福感都市”、“十大创业之城”、“十大品牌都市”和“十大国际形象最佳都市”等殊荣。这些辉煌的成就,清晰记录了长沙在转变进展方式上的艰辛探究,深深铭刻了长沙在又好又快、领先进展上的奋斗足迹。

以结构调整为关键举措和谐进展提质量

陈润儿讲,从长沙来看,这几年进展当中,最大的体会确实是始终坚持了加快转变进展方式。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进展方式的基础来抓,在猛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新一轮进展中抢占先机。调整优化结构关于转变进展方式而言,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关键举措。抓好结构调整,做到趋时而进、乘势而行,也就抓住了转变进展方式的“牛鼻子”。

近年来,长沙致力于解决城乡结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中的一些不平稳、不和谐、不可连续等深层次咨询题,不仅加快了进展转型的步伐,提升了进展质量的效益,而且在猛烈的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在新一轮进展中抢占了先机。

推进城乡一体进展,城乡结构更加和谐。按照产业布局优化、区域功能融合、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配置有序的原则,以城乡一体进展落实集约进展、节约进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

从2007年开始,按照增强功能、提升品质、凸显风貌、支撑进展的总体要求,以畅通工程、安居工程、生态工程和品质工程为重点,主动推进都市进展从形状架构向承载功能转变、从规模扩张向集约进展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市场运作转变。初步形成了河西与河东共同进展、新区与老区和谐统一、都市与农村相互促进的都市格局。

注重发挥中心都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都市经济来激活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保证、公共事业和环境爱护一体化。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871公里,累计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8亿元。开创增收渠道、强化增收措施、落实增收政策等,大幅度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利用文化同源、地缘相近、经济关联的进展优势,顺应城铁高铁、高速公路、三网融合建设的进展趋势,突破都市进展旧模式,实施集群进展新战略。通过从长株潭都市群着眼,从“中部崛起”战略着眼,与湘潭、株洲、常德、益阳等周边都市对接进展;并通过放大长株潭都市群“两型”改革试验区的综合政策效应,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加快中部崛起,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和谐进展格局。

推进人才优先进展,要素结构更趋优化。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才咨询题是转变进展方式最现实、最紧迫、最全然的咨询题。近年来,长沙市大力实施人才优先进展战略,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现代化人才的集聚中心、创业基地和成长摇篮。

各类人才总量由2005年的48.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74.3万人,拥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碳—碳新材料领军人物黄伯云为代表的两院院士49人,国家有突出奉献专家4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专门津贴专家1480人,人均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省会都市之首。

2009年1月,长沙市抓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端人才外流的契机,适时组织实施了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的“3

13打算”,即从2009年到2011年3年内,引进100名高端技术人才、高层治理人才和高级经营人才,30个人才团队以及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社会奉献大的学科带头人、产业领军者和经营操盘手。引进国际高端人才4 4人、人才团队8个,其中有12人进入了国家“千人打算”。

2009年5月,长沙市决定,3年内引进储备10000名优秀青年人才,为长沙构筑人才支撑,积奠进展后劲。目前,差不多到岗的优秀青年人才3000多名,其中博士、硕士近2000名。这些人才群体专门快形成了人才培养链、技术转移链和产业进展链,为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探究了新路子。

引进了人才,还需要充分激活人才。长沙市以“五百工程”为抓手,开发和提升党政治理人才。2009年,市委组织实施干部队伍建设“五百工程”,3年内在市直部门与基层单位之间双向选拔交流100人,从市直机关择优下派基层锤炼100人,面向村(社区)主职定向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100人,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1 00人,面向社会引进充实市直部门中层专业骨干队伍100人,推动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推进产业高端进展,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进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与提升竞争优势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与促进产业升级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实力。

第一,产业投入力度加大。出台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咨询题的意见》、《六大产业集群进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按照“增量调强,存量调优”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以中电软件园、太阳能光伏、比亚迪汽车等项目为重点,推进十大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近3 00个亿。2006—2010年,全市工业投资总额达2201亿元,年均增长34%。

其次,产业集群效应加大。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以高开区和经开区为主体,以东、西两线走廊为重点的放射状产业进展格局。在“两区九园”基础上,构建“三区三带”的工业经济新布局,打造“三环四廊六园”的农业经济布局,拓展“三圈四极”的服务业经济布局。

再次,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按照集约进展、质量增长、科技驱动

的进展要求,主动培养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蓄能电站、数控机床、周密制造等新兴服务业。至2009年,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479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48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1%,科技奉献率近40%。

以内生增长为路径选择“三驾齐驱”拓市场

投资、消费、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紧力量,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央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紧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和谐拉动转变”,这就从经济进展动力的角度指明了进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近年来,长沙市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方向,以内生增长为要紧模式,推进项目建设、创业富民、开放合作,从投资拉动“一骑领先”向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齐驱”转变,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拓展更广市场腹地,主动探究出“内生型”改革进展体会。

主攻项目建设,扩大内生增长空间。没有项目的落地建设,就没有投资的增长、产业的升级、结构的调整、后劲的增强,转变进展方式也就无从谈起。长沙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转型进展的重要途径,以大项目带动大进展、促进大转型。

为应对宏观形势变化、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来主攻项目建设、更加精心的组织来抓紧项目建设、更加主动的服务来推进项目建设,确定了322个项目、总投资5636亿元的一揽子项目打算。同时,市里四套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项目、服务一个企业,一个个项目实打实推进,一项项工程硬碰硬落地,一件件工作点对点落实,关心企业解决了进展难题,增强了进展后劲。

在抓项目组织推进时,进一步抓项目结构优化。努力在优化项目结构中做大项目规模,在转变进展方式中实现科学进展,在质量效益的“好”中来求得进展速度的“快”。2009年1月,长沙确立并加快推进三“十”(十大基础设施、十大民生社会和十大产业建设)重大工程。目前,都市地铁、过江隧道、湘江枢纽等开工建设;武广车站工程差不多完成,武广高铁正式通车;黄花机场、职教基地等顺利推进;广汽菲亚特、比亚迪等产业项

目相继落户,既拉动了当前经济增长,又为长远进展增强了后劲。

通过在项目开发上下功夫、在项目招商上下功夫、在项目融资上下功夫,主动策划和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进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好项目,并以项目吸引投资,把项目和政策捆绑起来,围绕项目加大资本运作,创新投融资方式,争取更多的资本主体以合资、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项目融资方式来参与项目建设。

推动创业富民,激活内生增长动力。创业是活力之源、进展之基,是内生增长、连续进展最为直截了当、最可连续的途径。通过近3年的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长沙市形成了政府鼓舞创业、部门服务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的良好格局。

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放宽创业条件,降低创业门槛,拓展创业空间,使得长沙市的创业领域变得更广、思路更新、水平更高。在长沙,通常是市场需要什么,政府就鼓舞做什么,什么赚钞票,政府就支持干什么,如此力争使长沙有更多的家庭获得可观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另一方面,长沙市还主动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提升创业者的能力素养。同时进一步加大创业指导和后续扶持,形成全过程的创业体系,铺设无障碍的创业通道,让想创业的敢于迈开创业脚步,让在创业的早日取得创业成果,让创成业的能够实现更大进展。

扩大开放合作,提升内生增长水平。近年来,长沙市坚持以扩大开放合作促进进展方式转变,在增强“内力”的同时加快“外引”,在拓展“内源”的同时注重“外资”,在激发“内生”的同时坚持“外向”,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中部崛起的高地、转型进展的样板。

紧密跟踪产业政策调整、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动向,瞄准世界500强、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布局和投资意向,着力引进大公司、大财团和大项目。同时先后组织举办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动,在全国内陆都市领先推出了全球商务代理制,选聘国际知名人士担当长沙招商引资的“代言人”。这些举措既展现了开放的新长沙、结交了一批新朋友,又签约了一批新项目、拓展了合作新领域。

坚持以打造中部商贸之都、区域消费中心为目标,主动推进中央

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圈进展,切实加快专业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平台建设,推动传统商贸业与文化、旅行、休闲、会展等产业的互通融合,完善多级次的商业业态,增创长沙商贸流通的新优势。

目前,长沙城区形成了4大市场群、6大商圈和18条特色商业街,业态涵盖都市购物、影视传媒、专业会展、餐饮夜宵、文化体育、旅行度假、农家休闲等方面,通讯器材、金银珠宝、家用汽车、家电音响等商品零售额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方式由温饱型、生存型向享受型、进展型加快转变。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支撑破除瓶颈增活力

陈润儿讲,经济进展方式的转变,实质是要素配置结构的转型,关键靠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加快转变进展方式,创新既是题中之意,也是动力之源。没有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治理创新的强力支撑,转型进展既不能连续推进,也可不能最终成功。

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首位都市,长沙市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用创新的理念扫除进展障碍,用创新的思路破解进展难题,用创新的方法探究进展路径,努力将长沙打造成为创新的热土、创业的乐园、制造的基地。

推动科技创新,增强进展后劲。近年来,长沙市牢牢把握进展导向和进展机遇,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形状的革命性跃升,为转变进展方式开创路径、开放空间、开发资源。

第一,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农产业三大重点,使科技创新的空间更加宽广,研发的领域更为开阔。2009年,长沙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比“十五”期末增加0.2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全市专利申请6182件、授权专利3756件、发明专利1278件,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都市第5位、中部都市第1位;拥有驰名商标39个,居中部省会都市首位。

其次,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引进消化吸取再创新上下功夫,在关键和共性技术集成创新上出成果,提升科技对产业进展的支撑力和推动力。2007年,由省政府与

科技部主办,长沙市承办的中国(长沙)科技成果交易会永久落户长沙,并已连续主办4届,共签约项目747个、签约资金816亿元;全市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进展奉献率达到58%,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再次,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科技风险补偿基金、科技进步奖、创新奉献奖,加大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质押贷款。现在全市共有各类科研院所300余家,驻长沙高校55所,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06个,博士后科研流淌站71个,博士后工作站34个,博士点13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万余人,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27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精英逾万名,研发实力名列中西部第三。

推动体制创新,突破进展瓶颈。新的进展时期必定提出新的改革任务,新的进展方式迫切需要新的体制保证。长沙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切实破除体制障碍,努力实现对现行体制机制的“深度开发”,对传统进展模式的“脱胎换骨”,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科学再造”。

一是深化改革行政治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为核心,调整优化机构设置,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提升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能力。2009年集中清理行政许可项目363项,保留199项,精简幅度达到46%。整合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所有项目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目前,全市全面实施在线审批,建立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的应用支撑平台、业务调度网络和电子监察系统,实现行政许可各环节的网络化治理和100%在线审批。

二是健全资源要素配置体制。为改变资源配置扭曲的现状,长沙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盘活土地要素资源。2009年挂牌成立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两年共完成各类公共资源进场交易2760宗,交易额443. 4亿元,为政府节约资金10.35亿元,遏制了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受到中纪委等部门的充分确信。

三是探究两型社会建设体制。“两型”社会建设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创新度高,需要点上突破、循序渐进。长沙市选择先导区作为载体来

领先试行、大胆改革,采取特许的政策、实施专门的体制,探究了实践路径,发挥了示范作用。通过创新土地治理体制、创新环境爱护体制、创新融资投资体制、创新行政治理体制等,为先导区自身进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为两型社会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形成了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格局。

推动治理创新,优化进展环境。进展方式既受进展时期及资源禀赋等条件决定,也受治理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阻碍。长沙市以创新治理模式来推动转变进展方式,通过改善进展环境营造进展优势,通过集聚进展能量提升进展质量,加快实现了全能型、权力型、管制型政府向法治型、责任型、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通过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治理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

加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解决阻碍科学进展和加快转变进展方式的突出咨询题。从2007年开始,围绕服务转变进展方式,抓住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主体、考核结果等关键环节,将科学进展观的原则要求细化为评判体系、量化为客观指标、内化为工作部署、转化为干部绩效,实现了科学进展决策导向、工作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制度化,加快转变进展方式成为干部的普遍自觉。

以改善民生为全然目的社会保证促和谐

加快转变进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进展,最终要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作为动身点和落脚点,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多实惠的进展,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在加快转变进展方式的这几年,长沙市既关注经济进展的增长指标,又关注社会进展的民生指数;既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享受,又重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把长沙打造成为进展有机会、事业有舞台、生活有品位的宜居宜业之城,让长沙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威严,更为和谐。

大力进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人的素养。坚持进展向民生倾斜,

从2009年起,投入512亿元,着力创业、安居、畅通、电力、教育、文化、环境治理、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和食品安全,大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促进了民生改善。

一是优先进展教育事业,建设学习型都市。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均衡进展城乡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一费制”全免。目前,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高考升学率达67.2%,每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941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5年。职业教育步伐明显加快,市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达68所,成为“全国职教先进都市”。

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建设健康型都市。主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居民医疗保证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09年,全市医疗床位数4.16万张,卫技人员4.49万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气构2709个,卫生资源人均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加快文化事业进展,建设愉悦型都市。文化是民族连续的精神灵魂,是国家进展的强大力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进展活力,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着力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目前,都市公园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产业进展也是来势喜人。2009年,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99万个,从业人员47万人。旅行服务、娱乐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及网吧等新兴行业进展迅速,新兴文化服务业成为服务业中进展快、规模大、活力强的优势行业和重要增长点之一。

大力夯实就业社保,全面提升幸福指数。就业是民生之基,近年来,长沙市把就业放在进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摆上优先位置予以考虑,实施更加主动的就业政策,让宽敞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2006—2009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0.69万人,关心26.4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连续4年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的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操纵在4%以内。

更加注重公平公平,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酬劳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突出抓好

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对城乡低收入者补助措施。“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3000元,为2005年的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0400元,为2005年的2.2倍,这些增幅在中部省会都市排名第一。随着收入的增高,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长沙市连续3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都市”的称号。

大力抓好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依靠自身专门的生态环境优势,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榜样都市”、“国家卫生都市”和建设“人民中意都市”等活动,通过健全生态补偿、产业退出、资源节约、环境治理4大生态机制,构建了都市、林业、农田、湿地和流域5大生态系统,推进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都市”建设。

狠抓资源节约。探究集约用地模式,创新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标准,推进土地流转从不动向可动转变、土地整理从节约向集约转变、土地利用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同时领先全国出台绿色建筑标准,应用绿色示范技术,推广绿色节能建筑。由于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较低,长沙被列为“全国建筑节能试点都市”。

推进产业退出。主动探究落后产能、污染企业的退出机制,使产业退出有序,利益保证合理。“十一五”期间,全市取缔关闭污染企业360家,剔除退出、限期搬迁和停产整治的58家,长沙污染减排工作获得全省第一。坪塘老工业基地13家建材化工污染企业全部退出,每年减少SO2排放量19万吨、污水排放量1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1.5万吨,成为全国传统工业区再生改造、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的样板工程。

着力生态修复。建成都市林业生态圈 2.3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28%,绿地率达42.2%,人均园林绿地达9.7平方米。2010年长沙空气优良率连续4个月达100%,制造了2001年启动空气环境自动监测日报以来的最好纪录。

生态环境上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使长沙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被评为“全国森林都市”、“卫生都市”、“绿化榜样都市”、“优秀旅行都市”、“十佳休闲宜居生态都市”。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科学进展调研组罗文章袁赛男徐少兵欧阳浩毛政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