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角度下的岭南骑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室内设计基础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社会学角度下的岭南骑楼
学号:14307090172
姓名:陈婉妍
专业:社会科学试验班
课程代码:FINE110048.01
社会学角度下的岭南骑楼
——以汕头骑楼为例
【摘要】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而骑楼也许就是专属于岭南的特殊风情了。骑楼在岭南城市的集体记忆中,自成一段天然的风韵。本文选取汕头的骑楼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骑楼风靡一时的原因,解读传统骑楼建筑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对骑楼社区的社会组成、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出传统骑楼建筑文化衰落和变迁的原因,以此作为进一步寻求传统骑楼建筑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的理论依据。骑楼的重大价值与没落的现实间形成的巨大反差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并付诸行动,保护好岭南特有的韵律。
【关键词】骑楼潮汕历史社会学保护
前言
社会学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建立,它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把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不是研究孤立的个人,而是重视社会事实。社会学能用一套系统的方法,对社会各侧面进行综合研究,这是其他个别学科所不能做到的,因而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乡土建筑与近年来“单体建筑——聚落——生活圈——地域”这种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扩展的跨学科研究是相适应的。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可以进行乡土建筑的发生和发展动态历程的研究、乡土建筑与多种社会因素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探索乡土建筑的深层次内涵,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虽然广泛,但是与乡土建筑研究密切关联的主要体现在社会组成、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社会变迁这些方面。对这些方面内容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乡土建筑与社会生活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居住模式和聚居生活的互动,生活形态与居住形态的转化,尤其是现阶段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大环境使乡土建筑所发生和面临的冲击和变异,从而对乡土建筑的明天作出更加合理的预期和规划。
一、昔日辉煌——潮汕社会商业文化与开放心态结合产物
潮汕地区的坊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两个蜘蛛网状分布的城区。一个是法国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网状的路线;另一个就是老汕头,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网状的骑楼街道。尽管二者规模相差悬殊,韵味却是一样的。作为唯一一处存在骑楼
街放射状分布格局的城市,汕头“百年商埠”的城市个性魅力在骑楼街这轴水墨风情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1产生——清末开埠,海纳百川
关于岭南骑楼的起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家说法都似乎有依据,却又不能让人完全信服,于是不同的说法流传在各地,也给骑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一说骑楼源自古罗马的券廊建筑,骑楼底的梁柱与券柱式廊道确实与古罗马建筑极为相似;一说骑楼源自于古希腊的敞廊式建筑,当时的希腊人就有在长长的柱廊中进行商业活动的传统;更有人揣测骑楼其实是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建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三千八百年前的偃师二里头遗址,那时就已有环廊围绕的房子,骑楼正是一步步从这种房屋的前廊发展起来的;更广泛为人所接受的则是骑楼源自印度贝尼亚库普尔地区,当时的殖民者英国人因无法忍受南亚终年高温,雨季漫长的热带季风气候,在房子前面加了一个外廊,用来遮挡阳光与风雨,当时称其为“廊房”。后来廊房随着英国殖民势力的扩张,廊房经南亚、东南亚传至广州十三行,成为岭南人争相模仿的建筑。
单说汕头,其骑楼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
清末年间,海运开禁之后汕头作为滨海城市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华侨与外国人日益增多。在开埠之后,汕头"楼船万国"、商业繁盛,赢得了"百载商埠"的美誉,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华侨出入口岸之一,华侨出境人数在国内各口岸位居第一位。商业贸易的发达使汕头社会富有开放性与包容性,汕头人亦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这为骑楼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首先是外国人在汕头开始兴建洋行、领事馆、别墅、教堂等等,西方建筑文化初步传入汕头。而后外出发展的华侨纷纷回国建设,难免带来了海外的各式建筑风格。加之作为空前发展的商埠,汕头社会传统的店铺已不再适应不断扩大的商业活动规模的需求,亟需寻求一种新的商业活动店铺空间,而汕头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特点还与印度有着巧合般的共同之处,于是中国工匠们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模仿传入的西方“洋楼”的技术与“廊房”的形式,开始兴建中外建筑多元复合、独具汕头特色的杰作——一街、两面、底层架空的骑楼建筑。
1.2发展——因地制宜,全民狂欢
汕头市档案馆中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关于国平路建筑”的一系列档案,其中有一份《国平路筑路委员会召集各业户、各执委会议签名盖章呈请建筑骑楼议案表决通过即席命起草呈及宣言》,在此份宣言中有这样的言语:“吾国平路各业户同仁等鉴于本市各马路筑成两旁铺
屋有建筑骑楼者,不独利便来往行人而商业铺面更蒙交易利便,因是还请到会转呈市政府批准予照至国平各马路建筑骑楼。”由此可见,当时汕头的居民,特别是商铺业主已经意识到了骑楼不仅能为行人遮风避雨,更能给商店带来巨大利润。骑楼的修建,无论对于业主还是行人,都可谓是一种“利人利己”的经济行为。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之下,商业氛围浓厚、思想开放的汕头社会逐渐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修建骑楼的驱动力。骑楼开门见市,家家户户做生意,楼上是住家,楼下是店铺,商人自己的生活距离跟顾客十分贴近,人性化、人情化色彩很浓。汕头的商家的世俗理念和经营理念都可以从沧桑厚重的骑楼建筑中折射出平民商人的意识形态。
二、百花齐放——从社会学看时间截面下的骑楼街
2.1中西合璧——骑楼的建筑特色
骑楼最讲究、最具有思想性的部位就是它的立面造型。由于大部分骑楼都是私人所有,私人住宅对建筑风格没有统一规划,因此百花齐放,设计者各展所长,有仿哥特式的,有南洋式的,有复古主义的,有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有巴洛克的,也有洛可可的,几乎西方建筑中数得出来的元素,在潮汕骑楼都可以找到,委实令人目不暇给。然而,尽管风格各异,但从结构上看,万变不离其宗,每座骑楼建筑,总是由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组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楼“三段式”。下段骑楼底主要是梁柱或者券柱式廊道,中段楼身是借助窗间墙体或巨柱构成的以竖直元素为主的建筑造型,上段楼顶主要是精彩的山花和女儿墙。
骑楼的主要功用体现在它的底部,但是我们的视线焦点,却往往首先集中在它的顶部。正如俗话所说,“人靠衣妆马靠鞍”,骑楼的顶部与楼身,就是它的衣裳。
骑楼屋顶通常有坡形瓦面的,也有平顶天台的,还有些加建一座中式小亭、尖塔之类的装饰性附件。山花的造型多姿多彩,大多直接釆用具有古罗马特色的装饰符号,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诸多元素。山花和女儿墙以三角形和圆形最常见,并采用巴洛克的处理手法,中间耸起,然后以优美的波形向两边降低。山花挑檐也有中国传统飘檐的味道,做成线条和谐的拱形顶。
山花、楼身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外立面饰以各种繁复而充满动感的浮雕,有卷草图案,有瓜果图案,有传统吉祥图案,也有抽象几何图案。楼身的外墙装饰,亦各有千秋,或做成中国传统牌坊形式的,或挑出拱形雨棚,或飘出一个小阳台。
临街的串户也是形式多样,仅窗框的外形,就有长方形、圆拱形、尖拱形等多种形状,还有些上有窗檐,下有大型窗台,做成假阳台形状。雕花玻璃的使用也很普遍,西关大屋满洲窗的风格也被引入到了骑楼中,窗子之间用壁柱相隔,柱头的位置通常饰以中国传统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