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角度下的岭南骑楼
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名:**学号:班级:艺学1501专业:艺术设计学目录第1章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骑楼的历史渊源及形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岭南骑楼的产生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骑楼的发展现状与融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艺术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骑楼的地区风味文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骑楼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仿哥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代表作:文明路骑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古罗马券廊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仿巴洛克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岭南建筑之代表——骑楼建筑
岭南建筑之代表——骑楼建筑【摘要】:文章将骑楼建筑作为岭南建筑的代表进行介绍,从其产生与组成形态、分布与传播及主要类型三方面进行介绍。
在此过程发现,有关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和整合是骑楼建筑能长存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为保存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骑楼建筑; 岭南建筑; 文化整合前言行走于广州街头,到处看到的是那种连排的建筑店铺前是长廊式人行道,这就是在广州极其周边地区普遍存在,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岭南建筑中的--骑楼建筑。
在骑楼名称产生之前,这种建筑已经广泛存在于南方地区。
在四川称之为”凉亭子”,在新加坡和吉隆坡称为”五脚基”,在台湾称为”亭仔脚”等。
到了民国年间,国民在整治广州城市建筑时,颁布了《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该种建筑为骑楼。
之后骑楼的名称广为流传。
此外,由于骑楼建筑在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南海沿岸地区普遍存在,故学术界统称为”南洋风”建筑。
1.产生与组成形态在广州可见的骑楼中,其外墙上的山花和雕饰明显存在西方建筑的风格,但建筑内部的布局是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格局形式。
因而,骑楼的产生应该算是中西文化接触融合而成的。
同时,由于南海沿岸地区的区位条件,其受海向文化和陆向文化的双重影响,海向文化是通过海上交通传到中国来的文化,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嬗变,这也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也就出现近代的骑楼。
从建筑文脉看,骑楼是以”西”为”体”、以”中”为”用”的一种新型建筑文化。
陆向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
追溯岭南文化的根基就是中原文化,但其又受荆楚文化的影响。
在骑楼的组成上看,骑楼一般分为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
从形态上看,骑楼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建筑”。
其开间以单开间居多,层数一般为2~4层,个别达5、6层,底层层高一般为4~5米,开间为3~5米,个别较窄的仅为2~3米,特别宽的约为6米。
骑楼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骑楼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骑楼是马来西亚独特的建筑形式,在马来西亚许多城市的历史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参加了一次骑楼社会实践活动,我对骑楼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深化,并且对马来西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这次骑楼社会实践活动,我对马来西亚的骑楼有了更加具体和直观的了解。
骑楼在马来西亚主要分布在槟城、马六甲等地,这些地方都曾经是马来西亚的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
骑楼是建筑物与人行道之间的过道,起到遮阳和保护行人的作用。
骑楼通常由木材、石头或砖块等材料构成,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
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我深深感受到骑楼作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其次,骑楼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马来西亚历史悠久,多元文化交融。
在活动中,我们参观了马六甲的骑楼区,听讲解员介绍了马来西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遗产。
我们了解到,马来西亚曾是一个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多个族群组成的殖民地。
这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也体现在骑楼上,我们看到一些骑楼上有着中式的装饰,如龙雕和剪纸等,而另一些则有着马来风格的图案和色彩。
对于我来说,这次活动不仅是对骑楼的学习,同时也是对马来西亚的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感悟。
再次,骑楼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了我对城市规划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兴趣。
通过参观骑楼区,我发现虽然有些骑楼得到了保护和修缮,但也有很多骑楼面临着破损和衰败的问题。
这让我意识到了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认识到,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这次骑楼社会实践活动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社区和社会的联系。
骑楼区通常有着浓厚的社区氛围,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交流和娱乐。
通过和当地居民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对骑楼的喜爱和重视。
在社区中,骑楼不仅是建筑物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中心。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 , 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 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 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 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 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 的建筑风格。
2012年,一群对骑楼情有独钟的80后,造成了100多栋骑楼模
型,通过超现代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达着对骑楼的热爱。
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够留得住 骑楼,但骑楼文化和曾经留给我
们的回忆,永存我们心中!
模型爱好者们都是用心之人,热炽这次
举办的这个骑楼模型展, 是对广州人来说意 义非凡,也希望广州的政府能够正视骑楼以 及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别让这些宝贵 的东西在现代化建设中消亡。
骑楼
该城堡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府邸 之一。霍华德家族已经在这座美丽的 城堡中居住了300多年。
英国约 克郡霍德华 城堡
骑楼,一种“上楼下廊式”的临街建筑,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建 筑物一楼建成行人走廊,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走廊上方则为二 楼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年 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 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仿巴洛克式: 万福路114号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 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 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 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 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在广州的骑 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 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 等都可以找到。
社会学角度下的岭南骑楼
[键入文字]室内设计基础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社会学角度下的岭南骑楼学号:14307090172姓名:陈婉妍专业:社会科学试验班课程代码:FINE110048.01社会学角度下的岭南骑楼——以汕头骑楼为例【摘要】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而骑楼也许就是专属于岭南的特殊风情了。
骑楼在岭南城市的集体记忆中,自成一段天然的风韵。
本文选取汕头的骑楼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骑楼风靡一时的原因,解读传统骑楼建筑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对骑楼社区的社会组成、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 揭示出传统骑楼建筑文化衰落和变迁的原因, 以此作为进一步寻求传统骑楼建筑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的理论依据。
骑楼的重大价值与没落的现实间形成的巨大反差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并付诸行动,保护好岭南特有的韵律。
【关键词】骑楼潮汕历史社会学保护前言社会学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建立,它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把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不是研究孤立的个人,而是重视社会事实。
社会学能用一套系统的方法,对社会各侧面进行综合研究,这是其他个别学科所不能做到的 , 因而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乡土建筑与近年来“单体建筑——聚落——生活圈——地域”这种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扩展的跨学科研究是相适应的。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可以进行乡土建筑的发生和发展动态历程的研究、乡土建筑与多种社会因素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探索乡土建筑的深层次内涵,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笔者认为, 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虽然广泛,但是与乡土建筑研究密切关联的主要体现在社会组成、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社会变迁这些方面。
对这些方面内容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乡土建筑与社会生活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居住模式和聚居生活的互动,生活形态与居住形态的转化,尤其是现阶段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大环境使乡土建筑所发生和面临的冲击和变异,从而对乡土建筑的明天作出更加合理的预期和规划。
骑楼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骑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常见。
它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骑楼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现实意义,我们小组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骑楼社会实践调查。
现将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二、实践目的1. 了解骑楼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2. 调查骑楼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利用现状;3. 分析骑楼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4. 为骑楼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实践内容1. 调查骑楼的历史渊源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骑楼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时期。
骑楼建筑最初为商贾用于遮阳、避雨,后逐渐演变为民居、商铺等。
骑楼在岭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独特的岭南风格。
2. 调查骑楼的建筑特点骑楼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外观:骑楼建筑通常为砖木结构,外观简洁、典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空间布局:骑楼建筑内部空间宽敞,便于商业活动和生活居住。
(3)采光通风:骑楼建筑采用骑楼式设计,使得室内采光、通风良好。
(4)装饰艺术:骑楼建筑常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手法,展现了岭南地区的艺术特色。
3. 调查骑楼的文化内涵骑楼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文化:骑楼建筑便于商业活动,促进了岭南地区商业的繁荣。
(2)民俗文化: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3)宗教文化:部分骑楼建筑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宗教元素,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宗教文化。
4. 调查骑楼的保护和利用现状目前,我国政府对骑楼的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
在许多城市,骑楼得到了修复和保护,成为旅游景点。
然而,部分骑楼因年久失修、过度开发等原因,面临拆除或损坏的风险。
5. 分析骑楼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文化价值:骑楼是我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城市景观价值:骑楼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商业价值:骑楼建筑便于商业活动,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岭南骑楼
连州骑楼:百年风雨的岭南印记:岭南骑楼起源与特点“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
骑楼,商住建筑,立面形态建筑骑跨人行道,故名骑楼。
据查《连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版)大事记,民国二十年(1931),辟中山南路及东山马路。
又,民国二十五年,辟中山北路。
在中山南路骑楼老街一带居住的老街坊的记忆里,骑楼的出现,虽然将近百年,但它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简短时间里风靡全城,成为了这座古城亮丽的街景。
骑楼的过往,是与南门码头货如轮转的商业繁华联系在一起的。
走进中山路,不论是北段,南段,抑或中段延伸的湖广街(今建国路),都有着骑楼许多老字号的深刻印记,生动地折射出民国以及建国前后的人文风貌,教人回味着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
“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
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
《续资治通鉴长编》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
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而追溯骑楼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三种。
据查,一种说法为专家论,骑楼是从东南亚一带的殖民地传入的。
骑楼建筑为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英国人对那里炎热的气候极不适应。
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
后来,这一举措,很快被当地人效仿,叫它游廊,英国人称之廊房。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广西等。
也有人认为,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近代传至世界各地,广州的骑楼吸收了西方古典拱廊建筑的特点。
还有学者指出,骑楼为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
《博物志》里曰:“南越巢居”。
《南越志》云:“南越栅居。
”“巢居”和“栅居”,就是“干栏”。
广州骑楼
东山骑楼形成的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接近于现代化, 也更加简洁。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 了清水砖墙。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 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实用。
故事
大新路骑楼街的工艺店 从清代开始,大新路骑楼街一带,就是广州彩扎行业的集中地,尤以狮 头扎作扬名。建国后,各店合并组成中乐器生产合作社,彩扎品种过千 种,其中狮头仍占很大比例。如今虽然不能与昔日相比,但大新路上仍 有8家以狮子扎作为主业的工艺店,店内从巴掌大小的微型狮到一两米直 径的巨狮都有。 进到彩扎店,只见约4米高、直径约1米宽的各种狮头沿天花边上挂着, 气势逼人,因为这些狮头挂得高,所以进入店面并无压抑感。骑楼一楼 都建有夹层,作为店铺的办公室之用。二楼用作存放狮头、戏服等货物, 骑楼二楼是“骑”在外面廊道之上,所以楼上空间很充裕,也就是说, 一楼的空间少了,但二楼可以补回来。 骑楼每层都有各自的用途。如底层是店面,一楼与二楼之间建有夹层, 用作办公室。二楼则是车间。有店家将自家店的经典戏服高高撑起,挂 在夹层的窗户上。行走在骑楼里的人,经过该店铺就能清楚看到这Hale Waihona Puke 戏 服。广州骑楼来源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 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 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 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更有观点认为, 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 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 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20世纪 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 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建筑多为7—9层,街 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 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 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论岭南骑楼的社会美育价值
论岭南骑楼的社会美育价值
刘芳
【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4)1
【摘要】岭南骑楼建筑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之美,其设计不仅独具美感,更体现了大众性、务实性、开放性与创造性、兼容性的特征。
骑楼不仅是建筑形式,更是岭南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潜在的社会美育价值。
其美育价值包括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审美品味和激发文化认同。
通过举办骑楼文化审美主题活动、引导文化产品审美消费趋势,以及创设虚实结合的审美情境,可更好地发挥岭南骑楼的美育价值,推动岭南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
【总页数】7页(P44-50)
【作者】刘芳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1;G40-014
【相关文献】
1.岭南传统文化在骑楼建筑设计中活化与再生——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广场西侧骑楼活化改造项目为例
2.探索骑楼在传统骑楼商业街的再利用价值
3.“铺廊”与骑楼:从张之洞广州长堤计划看岭南骑楼的官方原型
4."骑楼"空间——岭南建筑的一朵奇葩——广州骑楼文化再研究
5.岭南骑楼空间活化与城市记忆重塑——以梧州骑楼城为考察对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岭南骑楼形态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岭南骑楼形态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在我国,骑楼是一种具有着重要意义且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建筑,因为其空间形态特别适合亚热带及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所以,在我国炎热多雨的南方地区以及气候条件相似的东南亚地区广泛的分布着各种类型的骑楼形态,并且从各地的骑楼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骑楼形态不仅能反应出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当地的气候特征,而且还能代表当地的历史及文化的标记。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岭南骑楼形态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也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
一、骑楼的概念骑楼的英文为“Arcade”,但是,“Arcade”的原意指的是券廊。
可以看出,“敞廊式”商业建筑与骑楼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中,对于骑楼的解释是:“南方多雨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
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道,用以蔽雨、遮阳,楼层部分骑跨建在人行道上”。
因而,在我国南方城镇及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着骑楼形态建筑,骑楼形态产生的原因就是其对气候的适应性,附属于建筑底部的一种公共灰空间就是骑楼形态建筑的空间特征。
二、岭南骑楼形态的特征(一)岭南骑楼形态的平面造型特征旧式的竹筒屋就是骑楼形态的平面布局的主要来源。
尤其是在广州、海口地区,竹筒屋是一种传统民居形式,且在过去是非常常见的。
这种骑楼形态大多表现为狭长方形,开间面较窄,大进深,前后直通,左右两侧封闭式。
因为商住两用是骑楼建筑的主要功能,所以竹筒屋所呈现出来的布局就是“下店上宅”或者是“前店后宅”,前后的空间就通过中间的天井或者是通道连接起来,实现商业空间与生活空间及存蓄空间的共存。
同时,还利用开放式的门面、天井以及厅堂将通风和采光的问题都解决了。
在竹筒屋的基础上,骑楼建筑将商业空间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将商住的问题合理的解决了,还使空间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岭南骑楼形态的立面造型特征建筑的立面表现可以通过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但是骑楼建筑大多都是呈现紧密排列的,只有临街的一面可以将其功能表现出来,因而,骑楼建筑的正立面就可以充分表现出骑楼形态的主要性格。
骑楼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骑楼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进行骑楼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骑楼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的见证。
在骑楼参观中,我深受启发,意识到骑楼作为建筑的一种形式,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功能需要,更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座骑楼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后的历史,通过近距离观察和了解,我对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骑楼是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结合。
在活动中,我发现许多骑楼都巧妙地利用了周围的自然资源,如阳光、雨水等,从而实现了节能环保的效果。
同时,骑楼还为行人提供了有遮阳、避雨的舒适体验,增添了城市步行的便利性和愉悦感。
另外,骑楼也是城市社交与文化交流的场所。
在实践活动中,我看到很多骑楼下沿街设有小吃摊、咖啡馆等商铺,吸引了许多人们在这里休憩、交谈和品味美食。
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居民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社交场合。
最后,我认为保护传承骑楼文化是我们每个城市居民的责任。
骑楼作为城市的独特标志和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而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提高对骑楼的重视和尊重,避免破坏和乱堆杂物等行为。
总的来说,通过参与骑楼社会实践活动,我进一步深入了解了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骑楼文化将得以延续,为城市增添无穷魅力。
岭南骑楼建筑的保护性思考
岭南骑楼建筑的保护性思考摘要:骑楼街是较有特色的岭南都市建筑景观。
它随着中国城市近代化而产生、发展。
其功用和建筑风格与岭南气候、人文等环境相联系, 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岭南建筑面貌。
今天随着现代化建设(旧城改造)的推进而日渐被淘汰。
因此, 有必要把它列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加以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岭南骑楼建筑保护性思考Abstract: QiLouJie is a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lingnan city. It with China’s urba n modernization and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Its function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the south of the climate,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such as associated, reflected an era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appearance. Today with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urban renewal) into the increasingly be eliminat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clude it in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protection.Key words: lingnan building or protective thinking1.岭南骑楼的起源骑楼这种建筑形式出现于2000年前古希腊,其产生一方面是缘于古希腊对公共生活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和其地中海气候有关。
骑楼的半室外走廊特骑楼这种建筑形式出现于2000 年前古希腊,其产生一方面是缘于古希腊对公共生活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和其地中海气候有关。
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
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骑楼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广州骑楼建筑及其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分析广州是中国南方城市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骑楼建筑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骑楼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下面将从历史、功能和形式三个方面对广州的骑楼建筑进行分析。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广州的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法建筑风格,是西洋建筑与南方传统建筑相互融合的产物。
骑楼建筑是当时外商经营商店的标志,在广州的商业街、码头一带尤为常见。
这些骑楼建筑为当时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一个通风透气、遮阳避雨的空间,成为商贸繁荣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因此,广州的骑楼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广州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其次,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广州的骑楼建筑主要用于商业和居住。
商业骑楼一般设于底层,作为商店门面或者过道,为人们提供了集中购物的场所。
而居住骑楼则主要设于上层,作为住宅或者办公场所。
这种分层的功能布局使得商业与居住得以相对独立,既能满足商贾的经营需求,又能保护居民的生活安宁。
而且,骑楼建筑的楼下商店多是面向街道开放,形成了街坊邻里关系的社会空间,使人们感受到亲切和归属感。
最后,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广州的骑楼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首先是骑楼建筑的外观。
骑楼建筑在设计上采用欧洲建筑的风格,多为两层连体建筑,采用石砌墙面、铸铁栏杆等装饰,给人一种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感觉。
其次是骑楼建筑的结构。
骑楼建筑采用了独特的桁架结构,使得建筑物的墙体变薄,楼层空间得以释放,增加了建筑的透明感和轻盈感。
而骑楼建筑的顶部则采用了拱形建筑或者充满艺术感的雕塑,使建筑更加优美。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
它的历史意义、多功能性和独特形式使得它成为广州的象征之一、骑楼建筑的出现不仅为广州的商业和居住环境提供了方便,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通过对广州骑楼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建筑与人们审美心理的互动关系。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州湾骑楼建筑是岭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常见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而广州湾骑楼建筑的特点则是与明清街巷相伴而生,和长街短巷巷道之间相互结合。
骑楼建筑不但在店铺经营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而且在社会文化传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骑楼建筑的形制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高低、长度和门框的大小等方面。
在高度方面,骑楼建筑一般都比普通建筑物更高。
这是因为骑楼建筑要考虑到很多行人通行,比如说行人携带着货物可以通过低矮的门框进出,同时也能保证骑楼上的行人不会因为来往车辆而感到拥挤。
在长度方面,骑楼建筑一般比较长,可以延伸至街道对面的建筑物上。
在门框大小方面,骑楼建筑的门框一般都比较大,不仅为行人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感受,也能够有效地引导顾客进店购物。
骑楼建筑在广州湾地区的人文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商家的营销平台,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
骑楼建筑上的木雕、石雕、彩画、灯饰等都是传承创造性文化的体现,也是地方文化的精髓。
因此,骑楼建筑的景观意义和文化意义在广州湾地区是强烈的。
它营造了富有岭南特色的商业氛围,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接触民俗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经济和旅游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之,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是深厚的,与旅游、经济咨询等方面密不可分。
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这些骑楼建筑早已经拥有了世界级的观赏价值,而这一切也离不开骑楼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骑楼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成为岭南文化诉求的一部分,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未来,我们要更加珍视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好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让它们成为地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的佳品,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和旅游服务,让岭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得以延续下去。
论广东的骑楼文化
论广东的骑楼文化摘要:骑楼”是岭南建筑形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的一支奇葩。
“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等沿海口岸开放,商贸活动空前活跃,传统的店铺形式不再适应不断扩大的商贸活动规模的需要,极需适应当代商业活动的新式店铺形式。
根据岭南日照时数高,湿热而多风雨和夏秋台风频繁的气候特点,在传统的“障空补缺”和“以廊道以蔽风雨”建筑工艺手法的基础上,模仿、吸收、借鉴西洋建筑“洋楼”的形式、技术、构造和装饰精华,进行再创造,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骑楼建筑。
关键词:广东、骑楼、岭南文化骑楼”是岭南建筑形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的一支奇葩。
“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厦门等沿海口岸开放,商贸活动空前活跃,传统的店铺形式不再适应不断扩大的商贸活动规模的需要,极需适应当代商业活动的新式店铺形式。
根据岭南日照时数高,湿热而多风雨和夏秋台风频繁的气候特点,在传统的“障空补缺”和“以廊道以蔽风雨”建筑工艺手法的基础上,模仿、吸收、借鉴西洋建筑“洋楼”的形式、技术、构造和装饰精华,进行再创造,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骑楼建筑。
骑楼修建的立体特色和立面造型特点:保守骑楼修建立体的根基特色是面宽小、进深大。
立体首层前部为人行道,普通深3-4米,后部为商铺,二层以上为室第,室第前部凸起于商铺,逾越人行道上部。
在立面造型上,广州骑楼的总体气概可用中西合璧来归纳综合,普通分为三部门:廊部、楼部、楼顶。
廊部以梁柱式为多,也有多数为券柱式。
梁柱式由横梁和柱式构成,带较着中西合璧的陈迹。
其净高普通为4-6米,也有的高达8米。
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肆。
两层以上为楼身,普通为室第。
楼身临街立面处置为西式造型或中西连系称为洋式店面。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 2000 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
广州骑楼最早的主人是在 19 世纪中从南洋攒下血汗钱的那部分人。
2 ~ 4 层的楼高在当时是有钱人家才有能力建起的,所以今天看起来虽不高大却透着一股精巧华贵。
岭南建筑艺术分析之骑楼浅析
岭南建筑艺术分析之骑楼浅析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骑楼是岭南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
骑楼是近现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主要出现在广州等岭南地区,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两旁,建筑临街面的底层用柱子架空,底层的墙面部分往里掏空两米左右。
这样,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
如今骑楼已成为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一个广东人,我第一次听说“骑楼”这个名词是在上周交选修作业之前。
我对岭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或者说岭南建筑艺术常识是知之甚少,在做作业时无从下手,就向一个朋友诉说了,他一下子就说出“骑楼”这个名词。
于是,我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骑楼的网页,浏览了图片,原来骑楼是这个样子的呀。
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的那些建筑就是骑楼了,其实骑楼就在我的身边,居然到现在才知道这个建筑名词,实在惭愧。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也是一种独特而深具人情味的民居建筑。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马蹄似的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在楼房与楼房之间,跨着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的这条自由步行的长廊,就是骑楼。
骑楼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闽南语中叫它“亭仔脚”,在我们广东话中也可以引伸为“露台”。
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
店铺后面是工厂、货仓、生活用房,楼上一般住人。
这类建筑也可能受“干栏式”建筑的影响。
商住结合,内外有别,方便实惠。
另外,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仅有些内阳台显示了“挖空”的情趣。
有的楼顶矗立着尖顶塔楼,有的正面墙顶挑出拱形雨篷。
这些奇特的造型,为单调、平整的天际线增添了情趣。
骑楼这种建筑模式延伸到现在,普及到乡镇,扩展到工业。
我国现代的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建筑小区,一般都是类似这样的建筑群。
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岭南骑楼得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姓名: 王骁学号:班级: 艺学1501专业: 艺术设计学目录第1章绪论 01、1骑楼得历史渊源及形成 01、2 岭南骑楼得产生因素 (1)1、2 骑楼得发展现状与融合 (2)第2章艺术特点 (4)2、1 骑楼得地域风味文化 (4)2、2 骑楼各具特色得建筑风格 (6)(1)仿哥特式 (6)(2)代表作:文明路骑楼 (6)(3)古罗马券廊式 (6)(4)仿巴洛克式 (7)(5)中国传统式 (7)第三章骑楼文化 (7)3、1 外来文化得影响 (7)3、2 中国文化得传续 (8)3、3 中西合璧得岭南风格建筑 (8)第1章绪论作为一种典型得外廊式建筑物,骑楼得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得希腊“帕特农神庙”,那就是雅典卫城得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得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得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就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得,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得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
骑楼就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得南洋风情建筑。
1.1骑楼得历史渊源及形成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后形成,就是从东南亚特别就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就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得基础上,融合欧洲外廊式样得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得地域品格。
广州骑楼得产生,最根本得原因在于自然地理气候,其次在于通商口岸得背景,再次就是来源于城市改造运动。
骑楼就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得长廊,这就就是近代典型得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就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得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名:**学号:***********班级:艺学1501专业:艺术设计学岭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研究目录第1章绪论 (3)1.1骑楼的历史渊源及形成 (3)1.2 岭南骑楼的产生因素 (4)1.2 骑楼的发展现状与融合 (5)第2章艺术特点 (7)2.1 骑楼的地域风味文化 (7)2.2 骑楼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9)(1)仿哥特式 (9)(2)代表作:文明路骑楼 (9)(3)古罗马券廊式 (9)(4)仿巴洛克式 (10)(5)中国传统式 (10)第三章骑楼文化 (11)3.1 外来文化的影响 (11)3.2 中国文化的传续 (11)3.3 中西合璧的岭南风格建筑 (12)《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第1章绪论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
骑楼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
1.1骑楼的历史渊源及形成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广州骑楼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然地理气候,其次在于通商口岸的背景,再次是来源于城市改造运动。
骑楼是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骑楼的场所与场所精神
骑楼的场所与场所精神【摘要】骑楼,作为岭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方面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阐述骑楼作为岭南建筑一大特色民居与小型商业建筑,人们对其的使用以及其对人们产生的场所归属感。
【关键字】骑楼;岭南;场所;场所精神;民居民居,顾名思义即是人们居住的建筑,其中它具备了两点性质:一、场所的性质;二、居住的场所精神的性质。
在此看来,骑楼作为岭南民居建筑的代表,首先通过各种的围合,形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质与功能的场所,同时使使用者对这个场所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营造出一种场所精神。
骑楼已经成为人们记忆里面具体化、空间化的场所,基于自然条件的约束,形成了架空、连续、前遮阳的形态特征,就是骑楼的场所精神。
一、自然环境对骑楼的影响。
从几千年的历史看来,我们人类居住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必须就是认识自然,接而改造自然。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无论是建筑、工业,还是文学艺术等等这些细小的分类,无非是社会与自然两者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在自然之中,利用自然物质组装器场所成为居住场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面,自然给予我们具体物质建造场所,同时制约场所的形态;同时我们改造自然,利用自身已知条件去创造第二自然。
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岭南的大部分属亚热带时运季风气候。
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
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终年不见霜雪。
太阳辐射量较多,日照时间较长,以广东省为例,全省各地的平均日照时数载1450小时-2300小时之间。
岭南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交替变更。
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风速较小;冬季大部分地区以北至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大;春秋季为交替季节,风向不如冬季稳定。
这里,岭南作为中国开发较晚,同时在古代时期处于“山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亦由于自然气候,其自身的居住建筑形态就与北方民居建筑差异较大。
随着时光的迁移,中国近现代的民居又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其中分为三大流派:北京派、上海派、岭南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室内设计基础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社会学角度下的岭南骑楼学号:14307090172姓名:陈婉妍专业:社会科学试验班课程代码:FINE110048.01社会学角度下的岭南骑楼——以汕头骑楼为例【摘要】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而骑楼也许就是专属于岭南的特殊风情了。
骑楼在岭南城市的集体记忆中,自成一段天然的风韵。
本文选取汕头的骑楼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骑楼风靡一时的原因,解读传统骑楼建筑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对骑楼社区的社会组成、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出传统骑楼建筑文化衰落和变迁的原因,以此作为进一步寻求传统骑楼建筑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的理论依据。
骑楼的重大价值与没落的现实间形成的巨大反差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并付诸行动,保护好岭南特有的韵律。
【关键词】骑楼潮汕历史社会学保护前言社会学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建立,它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把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不是研究孤立的个人,而是重视社会事实。
社会学能用一套系统的方法,对社会各侧面进行综合研究,这是其他个别学科所不能做到的,因而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乡土建筑与近年来“单体建筑——聚落——生活圈——地域”这种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扩展的跨学科研究是相适应的。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可以进行乡土建筑的发生和发展动态历程的研究、乡土建筑与多种社会因素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探索乡土建筑的深层次内涵,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笔者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虽然广泛,但是与乡土建筑研究密切关联的主要体现在社会组成、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社会变迁这些方面。
对这些方面内容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乡土建筑与社会生活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居住模式和聚居生活的互动,生活形态与居住形态的转化,尤其是现阶段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大环境使乡土建筑所发生和面临的冲击和变异,从而对乡土建筑的明天作出更加合理的预期和规划。
一、昔日辉煌——潮汕社会商业文化与开放心态结合产物潮汕地区的坊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两个蜘蛛网状分布的城区。
一个是法国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网状的路线;另一个就是老汕头,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网状的骑楼街道。
尽管二者规模相差悬殊,韵味却是一样的。
作为唯一一处存在骑楼街放射状分布格局的城市,汕头“百年商埠”的城市个性魅力在骑楼街这轴水墨风情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1产生——清末开埠,海纳百川关于岭南骑楼的起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家说法都似乎有依据,却又不能让人完全信服,于是不同的说法流传在各地,也给骑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说骑楼源自古罗马的券廊建筑,骑楼底的梁柱与券柱式廊道确实与古罗马建筑极为相似;一说骑楼源自于古希腊的敞廊式建筑,当时的希腊人就有在长长的柱廊中进行商业活动的传统;更有人揣测骑楼其实是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建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三千八百年前的偃师二里头遗址,那时就已有环廊围绕的房子,骑楼正是一步步从这种房屋的前廊发展起来的;更广泛为人所接受的则是骑楼源自印度贝尼亚库普尔地区,当时的殖民者英国人因无法忍受南亚终年高温,雨季漫长的热带季风气候,在房子前面加了一个外廊,用来遮挡阳光与风雨,当时称其为“廊房”。
后来廊房随着英国殖民势力的扩张,廊房经南亚、东南亚传至广州十三行,成为岭南人争相模仿的建筑。
单说汕头,其骑楼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
清末年间,海运开禁之后汕头作为滨海城市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华侨与外国人日益增多。
在开埠之后,汕头"楼船万国"、商业繁盛,赢得了"百载商埠"的美誉,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华侨出入口岸之一,华侨出境人数在国内各口岸位居第一位。
商业贸易的发达使汕头社会富有开放性与包容性,汕头人亦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这为骑楼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首先是外国人在汕头开始兴建洋行、领事馆、别墅、教堂等等,西方建筑文化初步传入汕头。
而后外出发展的华侨纷纷回国建设,难免带来了海外的各式建筑风格。
加之作为空前发展的商埠,汕头社会传统的店铺已不再适应不断扩大的商业活动规模的需求,亟需寻求一种新的商业活动店铺空间,而汕头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特点还与印度有着巧合般的共同之处,于是中国工匠们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模仿传入的西方“洋楼”的技术与“廊房”的形式,开始兴建中外建筑多元复合、独具汕头特色的杰作——一街、两面、底层架空的骑楼建筑。
1.2发展——因地制宜,全民狂欢汕头市档案馆中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关于国平路建筑”的一系列档案,其中有一份《国平路筑路委员会召集各业户、各执委会议签名盖章呈请建筑骑楼议案表决通过即席命起草呈及宣言》,在此份宣言中有这样的言语:“吾国平路各业户同仁等鉴于本市各马路筑成两旁铺屋有建筑骑楼者,不独利便来往行人而商业铺面更蒙交易利便,因是还请到会转呈市政府批准予照至国平各马路建筑骑楼。
”由此可见,当时汕头的居民,特别是商铺业主已经意识到了骑楼不仅能为行人遮风避雨,更能给商店带来巨大利润。
骑楼的修建,无论对于业主还是行人,都可谓是一种“利人利己”的经济行为。
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之下,商业氛围浓厚、思想开放的汕头社会逐渐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修建骑楼的驱动力。
骑楼开门见市,家家户户做生意,楼上是住家,楼下是店铺,商人自己的生活距离跟顾客十分贴近,人性化、人情化色彩很浓。
汕头的商家的世俗理念和经营理念都可以从沧桑厚重的骑楼建筑中折射出平民商人的意识形态。
二、百花齐放——从社会学看时间截面下的骑楼街2.1中西合璧——骑楼的建筑特色骑楼最讲究、最具有思想性的部位就是它的立面造型。
由于大部分骑楼都是私人所有,私人住宅对建筑风格没有统一规划,因此百花齐放,设计者各展所长,有仿哥特式的,有南洋式的,有复古主义的,有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有巴洛克的,也有洛可可的,几乎西方建筑中数得出来的元素,在潮汕骑楼都可以找到,委实令人目不暇给。
然而,尽管风格各异,但从结构上看,万变不离其宗,每座骑楼建筑,总是由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组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楼“三段式”。
下段骑楼底主要是梁柱或者券柱式廊道,中段楼身是借助窗间墙体或巨柱构成的以竖直元素为主的建筑造型,上段楼顶主要是精彩的山花和女儿墙。
骑楼的主要功用体现在它的底部,但是我们的视线焦点,却往往首先集中在它的顶部。
正如俗话所说,“人靠衣妆马靠鞍”,骑楼的顶部与楼身,就是它的衣裳。
骑楼屋顶通常有坡形瓦面的,也有平顶天台的,还有些加建一座中式小亭、尖塔之类的装饰性附件。
山花的造型多姿多彩,大多直接釆用具有古罗马特色的装饰符号,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诸多元素。
山花和女儿墙以三角形和圆形最常见,并采用巴洛克的处理手法,中间耸起,然后以优美的波形向两边降低。
山花挑檐也有中国传统飘檐的味道,做成线条和谐的拱形顶。
山花、楼身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外立面饰以各种繁复而充满动感的浮雕,有卷草图案,有瓜果图案,有传统吉祥图案,也有抽象几何图案。
楼身的外墙装饰,亦各有千秋,或做成中国传统牌坊形式的,或挑出拱形雨棚,或飘出一个小阳台。
临街的串户也是形式多样,仅窗框的外形,就有长方形、圆拱形、尖拱形等多种形状,还有些上有窗檐,下有大型窗台,做成假阳台形状。
雕花玻璃的使用也很普遍,西关大屋满洲窗的风格也被引入到了骑楼中,窗子之间用壁柱相隔,柱头的位置通常饰以中国传统的如意纹,甚至出现了古典的须弥纹,可谓中西合璧,匠心独具,线条装饰十分丰富,层次分明。
还有一种窗子,虽然没有复杂的装饰,但排满整个临街里面,被戏称“满周窗”。
在中段楼身与顶部女儿墙中间,常有檐蓬相隔,上下的浮雕装饰,互相呼应。
根据骑楼的不同样式,很多学者喜欢把他们分成不同的风格。
建筑的风格并非无本之木,任人杜撰;建筑的流派也不是无源之水,任其放肆。
建筑的风格与流派,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通过社会文化的形式传播、积淀、调用,与大众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潮汕的骑楼,包括仿希腊柱廊式骑楼、罗马券拱式骑楼、哥特式骑楼、巴洛克式骑楼、南洋式骑楼、中国传统式骑楼等,样式之丰富,实在与潮汕人的开放心态与频繁的商贸往来不可分开。
2.2逐利与关怀齐飞——社会商业文化塑造下的骑楼街小公园及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成放射状分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
小公园片区是汕头的发祥地,其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是汕头市的个性魅力体现,也是汕头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
小公园周围老街的骑楼,无不中西合璧,临街架空,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加上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充分展示了汕头“百载商埠”的人文历史风貌。
清代诗人王拭有诗对廊檐街巷赞曰:“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需登履学坡翁。
”汕头地处亚热带,境内温湿多雨,炎热、潮湿两大特点给人居、经商、购物等带来了诸多不便。
而骑楼街的出现,充分考虑了汕头的社会环境,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条件,骑楼内店铺可以借助柱廊空间的庇护,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骑楼店铺的后面通常就是工场或者货仓,而骑楼的楼上一般就作为商家的居住处所,这样的设计大大满足了汕头商人“逐利”的需要,不仅能招来顾客,也能满足货物的供应,节约储存费,还能集商住一体,给商户开铺以极大的自由空间。
同时,骑楼商业街具有难得的人性关怀,店铺门廊的扩大使买家与卖家不再隔着冰冷的玻璃墙,而多了几分亲近的温馨感、邻里感与顾客接近商品的信任感、零距离感。
柱廊空间则使得顾客有了逃避马路上汽车伤害的安全感,也使得顾客在逛街的时候能够不收风吹雨淋日晒的影响,大大方便了顾客、闲人自由行街或购物逛铺,体现了骑楼建筑“人为而为人”的特色。
骑楼兼容了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具有平民性和重商性,所以它是市民的、商品的,又带有感性的世俗文化色彩。
汕头骑楼建筑在其发展历程中领略融会了潮汕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基本精神和以“利”为重的市井文化特征,形成了以小公园一带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骑楼商业街,不仅活跃了当地商业文化,而且大大提升了其历史价值。
汕头骑楼商业街的形成,是当地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塑造出来的,又反过来满足与促进了当地的商业社会文化的发展。
2.3生活共休闲一色——潮汕社会生活方式下的骑楼街相比“道”和“路”,“街”除了实现“通”和“行”的功能外,更有“居、停、交往、娱乐观光”等功能。
“街道”是民间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居住文化最为丰富的地方。
按照现在的经济水平看,如果广州的西关大屋是当时的商贾富人别墅,那么潮汕的骑楼街就是比较好的小区商品房。
“它属于生活,亲切随和,穿行廊柱之间,浓浓的市井味道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