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

合集下载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发展。

这种合作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对于我国,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首先,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加速技术转移和产业化过程。

国外许多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案例表明,通过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商业化产品。

例如,美国的硅谷地区就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建立更紧密的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产学研合作中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能够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能促进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人员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我国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加强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再次,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在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通常会建立共享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机制,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这种开放的合作模式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交叉和融合,加快科研进展和创新成果的应用。

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共享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机制,加强科学研究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

最后,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经济竞争力。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竞争力。

美日德产教融合的考察与经验借鉴

美日德产教融合的考察与经验借鉴

美日德产教融合的考察与经验借鉴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重视该模式在教育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为其他国家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产教融合模式美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是最为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其核心思想是将教育与产业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美国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与各行各业的企业和工业协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和实施培训项目,促进产教融合和知识转移。

美国形成了一整套产教融合机制,包括职业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实习计划,企业提供培训场地和技术支持,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和实际工作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教融合机制是“学徒制”,即工人和学生在企业内实习、学习和锻炼,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资金,由学校提供理论知识和课程教学。

学徒制不仅提供了一条规范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路径,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地培养和留住人才的方式。

日本的产教融合模式以“产学研联合”为核心,即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共同合作解决产业瓶颈问题和创新发展。

日本的产教融合机制有三种形式:企业与大学联合开发项目,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和研究,企业投资大学科研项目。

日本的产学研联合最有代表性的机制是“工业界演習”,即企业与大学合作,将现实业务问题带入教学中,由学生集中解决。

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也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和提高研发能力。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以“德国制造”为代表,即通过工业化、数字化等手段,提高德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德国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产业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和研发技术人才。

同时,德国政府为企业提供资金和奖励,鼓励企业投入职业教育和培训。

美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产学研合作

美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产学研合作

关键 词 : 国 ; 美 区域 经 济 ; 学研 合 作 ; 术 产 技
中图分类号 :I 12 F7.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3 5 2 0 )9— 0 1— 3 17 5 6 (0 8 0 0 7 0
在美国,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作为联邦政府、 州政府及地方团体的重要 地改变了美国大学教育与产业界的隔离状态, 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
美国没有专门设立负责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政府部门。但美国经济发 业开展研究 , 保证了技术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
美国经济 发展局 于 16 95年设立 , 隶属美 国商务部 , 是美 国经济发展
方式创建大学以增加民众高等教育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 为后来的州、 大 展局与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联邦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鼓励高校与民间企
国家科学基金会于 15 90设立 , 旨在促进社会科研与研究教育的发
05年, 该基金会《 技术创新合作报告》 指出:技术创新合作旨在促 “ 中不断涌现出很多产业界必需的高级技术人材。《 退 军人权利法》 有效 展。20
课题, 长期以来受到重视。美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工作带来巨大冲
高校与军事产业间的共同/ 委托研究难以为继。2 世纪 8 O O年代初期, 体而言, 教育、 交通、 卫生、 环境等政策对区域经济影响重大。因各地情况 击,
斯蒂文森 ・ 威尔德勒技术创新法》 S v s yl e — (te o Wd r c enn eT h 不同, 对相关责任主体而言, 区域性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存在较大 美国先后颁布《
二、 联邦政府职能 : 学研合作 的重要保障 产
2 世纪8 O O年代, 里根政府提出“ 对内振兴经济, 对外重振国威” 的口 出, 共同承担, 成果被企业直接用于产品开发。这些研究的选题直接针对 某行业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美国的大学广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高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启示精简版范文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启示精简版范文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启示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启示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s)是美国政府在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方面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的运作模式以及所带来的启示对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运作模式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联合研发模式:各方在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共同参与项目研发,形成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2. 多领域协同创新: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于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涵盖材料、制造工艺、装备等多个层面,推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3. 开放共享资源: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享设备、技术和专业知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

4. 产业导向应用:制造业创新中心关注具有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的技术研究,强化与产业的衔接,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启示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给其他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1.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制造业创新需要产业界、学界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是实现制造业创新的重要保障。

2. 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制造业创新不仅需要在单个领域的突破,还需要通过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和产业的融合。

3. 加强资源共享与创新合作: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设备、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共享,能够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

4. 关注应用导向和产业化转化:制造业创新应该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使科技创新能够真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以及其所带来的启示对于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强化资源共享与创新合作,关注应用导向和产业化转化,以促进制造业的创新与升级。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国际合作模式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国际合作模式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国际合作模式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内部活动,国际合作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快速、高效转化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科技资源、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加速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一、国际合作模式的类型1、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

企业提供资金和市场需求信息,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发挥其科研优势,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

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与周边的高科技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生态,推动了众多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在国际层面,不同国家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合作项目、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2、政府间合作模式各国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会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和计划。

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协调组织,推动双方或多方的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

比如,中国和欧盟在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的政府间合作项目,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3、跨国企业并购与合作模式大型跨国企业通过并购具有创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或者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技术的整合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这种模式能够快速获取外部的创新资源,拓展市场份额。

例如,谷歌收购了多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将其技术融入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中,提升了竞争力。

4、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模式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专门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跨国转移和转化提供服务。

这些中心搭建了技术供需双方的交流平台,提供技术评估、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服务,促进技术的有效转移和应用。

二、国际合作的优势1、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同国家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整合各方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发达国家在研发资金和高端人才方面具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方面潜力巨大。

国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政策措施

国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政策措施

国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政策措施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2年第12期文/胡冬雪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节约研发成本,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实践的基地。

产学研合作政策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是学研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有力保证。

为了给产学研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世界主要国家均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一、以立法形式奠定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基础美国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立法最完善的国家。

《拜杜法》(1980)规定,联邦政府资助取得的研究成果归承担单位所有;承担单位可以专有或者非专有方式授权给企业,进行技术转移;研发成果的运用必须符合美国企业优先选择。

《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0)的宗旨是促进技术创新,支持技术转移,加强和扩大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之间的技术转让和职员交流。

《国家合作研究法》(1984)允许两家以上的公司共同合作从事同一个竞争前研发项目,而不受《反托拉斯法》的限制。

日本的《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1998)支持大学成立科技中介机构,允许大学教师兼职技术转移工作和技术入股或投资。

《研究交流促进法》(1998)鼓励国家研究机构的研究职员到民间企业参加共同研究。

法国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法》(1999)的宗旨是促进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科研职员创建高技术企业,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这些国家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产学研合作主要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运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学研结合创新1988年美国制定了《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并通过实施实施“先进技术计划”为企业或者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体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研究与产业化。

日本政府在确立了科技立国的方针以后,科技投入经费逐年递增,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一)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一)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一)作为产学研合作发祥地的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的形成,使得学术界与产业界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从而推动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有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现分述如下。

一、科技工业园区模式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性大学周围。

从那时起,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建,在一些大学周围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被人们称为“研究园区”或“工业园区”,统称“科技工业园区”。

美国AURP(AssociationforUniversityResearchParks)将“科技工业园”界定为:①具备私立或公立的研究开发设施、高技术或科学技术导向型企业、以支持性服务为目的而开辟的土地或建筑物;②拥有大学及其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是在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正式协作下运营;③为了支持新型风险企业的成长和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具有促进产业界与大学间共同研究开发的作用;④具有支持大学与人驻企业间技术和经营诀窍转移的作用。

1]从美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兴建方式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由大学组建。

如在特曼教授倡议下,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兴建“斯坦福研究园”,并由此带来了“硅谷”的崛起。

第二,由企业组建。

如50年代出现的沿波士顿128号公路兴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第三,由州政府主持组建。

如北卡罗来纳州对发展高新技术有兴趣,于是选择了位于该州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于60年代共同组建了“三角研究园”。

1,斯坦福工业园的兴建和“硅谷”的崛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地处圣克拉拉县境内。

20世纪50年代,圣克拉拉县是水果之乡,基本上没有工业。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制造业创新四种模式及其启示美国制造业创新的四种模式获取创新资源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将各类机构的优势进行整合的结果。

我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然要求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向产业中高端的迈进,也必然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

因此,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手段。

制造业的创新流程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试验开发和产品生产上市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下创新资源的创造和转移也营造出了多种创新模式。

美国是制造业创新强国,诞生了英特尔、通用电气、福特、思科和朗讯等众多的创新型制造业企业。

美国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共同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并推动了制造业创新,其构建于强大研发实力基础之上的多种创新模式颇有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制造业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技术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研发的,也有来自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的,还有企业本身就是依靠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成立的。

根据制造业创新的要素来源不同,本文将美国制造业创新模式分为四种。

研发成果产业化美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领先全球,产学研结合一直是美国制造业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

长期以来作为美国区域创新代表的硅谷和“128号公路”都是产学研结合的典型代表。

前者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群为基础,培育了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世界知名企业;后者则借助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科研优势,汇集了电子、生物和航空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更靠近前端,具有制造业企业研发创新所没有的一些比较优势,提供了研发的基础和创新的重要来源。

研究机构在美国整个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美研发经济的75%以上,但美国政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支持是长期、稳定和大力度的。

美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及启示

美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及启示

搭桥 , 提供与其他专家和企业家的交流机会等 , 从而达到促进 多 , 20 仅 0 3年该校就 申请 了 30多项专利 。由斯坦福大学的 0 企业成长和发展的 目的。 成 果转化所诞 生 的世 界知 名企业有 惠普 、ao 、oge Sn y h o go l、u
3 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 . Mi oyt 、icn G ahc 、 e cp 、 so S s m等 ; c ss msSlo rp i N t aeCi yt r e i s s c e 麻
有 一个 抽象的三角关系 , 那就是 “ 大学—企业一政府 ” 之间相
互关联 、 动互补的三边关 系。 互 2 .企业孵化器模式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新产品和小企业诞生与成长提供帮 助的产学研合作 的组织模式。它孵化的对象是具有商业化前
N A( t nlB s eSIcbt n A sc t n 对 “ 业 孵 BI Nao a ui S n u ao soi i ) 企 i n i ao
佳组合 , 培养创新人才 , 多出创新成果 , 促进产业发展的社 会 经济活动。 产学研合作对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 加速经济发 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受到世界各 国广泛重视 。 党的十七大 于特曼教授 的倡议 。他说服校方将校园中尚未开发的土地租 给工业公 司, 以便在为大学增加经费收入的同时 , 将科研力量
雄厚的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联合起来 , 发挥各 自的优势 , 促使
已明确把企业为主体 、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 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斯坦福研究园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硅 作为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 , 它为美 国乃至整个世界科技工 体系建设作为提高我国 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 谷 , 从 0世纪 5 年代开始到 7 年代 O O 略举措 。 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 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 美 总结 业 园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2 沿波士顿 18 2 号公路两侧新建 了上千家研究和开发机构 , 其成功做法 , 分析其成功原因, 对于推动我 国产学研合作积极 初 ,

美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及其历史经验

美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及其历史经验

美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及其历史经验美国作为一个科技强国,在其发展科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本文将重点讨论美国发展科技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其历史经验。

一、加大科研投入。

美国在科技发展上一直保持高额的科研投入。

政府每年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向科研项目提供大量资金。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科学研究、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环境。

二、鼓励创新和创业。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创新和创业。

例如,设立科技孵化器、科技园区等,为初创企业提供资源和支持;制定创业政策,降低创新型企业的税负;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

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

高校和科研机构经常与企业展开联合研究,共享资源和技术。

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美国着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间的科技合作,可以共享科技资源和知识,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

美国还通过设立科技交流项目、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吸引国际优秀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来美国进行科技合作,从而形成全球科技创新的合力。

以上措施为美国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具体而言,美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居世界前列,为科学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科研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

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措施,提高了创新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平台,增强了国际科技合作的力量。

此外,美国还注重培养人才,建立了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教育和培训,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与经验以IUCRC模式为例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与经验以IUCRC模式为例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与经验以IUCRC模式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建设与经验,并以美国工业与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模式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和科技的领先者,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文章首先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将介绍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IUCRC模式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包括其组织架构、合作模式、资金来源、项目管理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将揭示IUCRC 模式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建设与经验,也为我国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IUCRC模式的起源与发展IUCRC(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模式,即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当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政府和产业界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学术界或产业界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科技创新需求。

因此,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IUCRC应运而生。

IUCRC模式的初衷是通过建立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这一模式下,学术界和产业界可以共同设立研究项目,共享研究设施和人才资源,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同时,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健康发展。

关于学习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思考

关于学习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思考

关于学习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思考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的教育方式,它强调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建立校企合作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推动经济与教育的融合发展。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形成了1+1>2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模式下,教育机构不仅仅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更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

而企业通过跟教育机构合作,可以更快地获取技能人才,同时也可以为教育机构提供职业实践、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合作的机会。

校企合作在美国社区学院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校企合作办学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掌握企业的技术和职业需求,更加精准地定位学生人才的培养方向,减少学生放弃就业机会的情况。

其次,校企合作办学可以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企业对于市场的需求是变化多端的,只有对企业的需求进行高度关注,才能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环境。

最后,校企合作办学可以鼓励企业在教育领域的投入。

企业在和学校合作的同时,也会参与到教育研究和资源共享中来,积极投入到教育行业中,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区的经济发展。

对于我国,我们可以从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中借鉴一些宝贵的经验。

首先,要强化市场导向,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教育机构应该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技术和职业需求,积极调整本科生和社会培训课程的设置。

其次,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的机会,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最后,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效率。

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和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总之,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该积极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的经验,逐步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政府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考察及启示

美国政府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考察及启示


































美国

贯 重 视 政 府 在产 学研 合


作创新过程 中的引导 和 整 合作 用
美 国政 府 主要 通 过适 il ~f il定 系 列成 立 配 套 的政 策 法 规 改 革 有 关 宏 观 管 理 体 制 和组 织机 制 来 引 导和 整 合各 方 面 的 创 新 要 素 促进 产 学研 更加 紧密地 结 合 不 断 提 高 国 家的 创 新能 力和 国 际 竞争 力 美 国政 府 的这 种 引导和整合 作 用可 谓贯穿于 产学研 合 作创 新 的 不 同发展 阶 段 从 1 9 世 纪 美 国 产 学 研 合作 创 新 的 萌芽 时 期 开 始 美 国政 府 的 有 关政 策法 规就 有 力促 进 了 产 学 研 的 结 合 在 2 0 世 纪 初 期 美 国产 学 研 合 作 创 新兴 起 的 阶 段 美 国 政府 通 过制 定相 关 政 策 法 规 及 时 总结 和 推 广 辛 辛 那 提 大学 的 合 作教 育 模 式 2 0 世 纪 5 0 年 代 开 始 以 斯 坦 福 大 学 前 副校 长 特 尔曼教授 创建斯 坦 福大 学 科学 园 为标 志 美 国产学 研合作创新开 f e k~ 入 相对成 熟 和繁 荣的 时 期 此 外 除 联邦政府 外 美 国各级 地 方政 府 的 系列政 策 支持 在促进 产学 研合 作创新方面 也 发挥 着越 来越重 要的 引导 和 整 合作用

美国休斯敦石化产业产城融合经验及启示

美国休斯敦石化产业产城融合经验及启示

美国休斯敦石化产业产城融合经验及启示美国休斯敦作为全球石化产业的重要中心,具有丰富的产城融合经验。

休斯敦的石化产业得益于其自然资源丰富、政府支持力度大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城市经济带来了显著的贡献,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以下是从休斯敦石化产业产城融合经验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休斯敦在发展石化产业时,注重引进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和创新,吸引人才和技术,形成了一个集产业链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政府的支持和服务。

休斯敦市政府在发展石化产业方面,从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降低企业的税负和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

政府还积极开展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包括土地、用电、用水、物流等配套设施的保障,提高了企业发展的便利度和效率。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运营效率。

休斯敦在发展石化产业时,积极投入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

通过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运营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完善的基础设施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该地区,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休斯敦在发展石化产业时,注重培养人才和加强科技创新。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

政府也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休斯敦石化产业产城融合的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的支持和服务、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这些经验都能够为其他城市的产城融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1. 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而为了推动自身的创新,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探索各种新的合作模式。

其中,产学研合作就成为了一种常见且非常有效的方式。

本文旨在对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应用在我国的可行性和价值。

2.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相比于我国,已经有了较为完善和成熟的体系。

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前沿科技研究联盟前沿科技研究联盟是一种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同组建,共同承担前沿科技研究的特殊形式。

这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是以研发为中心,通过知识和科技的共享,推动产业技术的改进。

(2)大学研究中心和研究团队在国外,大学研究中心和研究团队也是产学研合作的常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与大学签订协议。

大学在技术研发方面提供支持,企业在提出实际问题方面提供支持。

这种模式通常是以企业-sponsored research的形式实现的。

(3)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是另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在美国、荷兰等国家比较常见。

技术转移中心主要是推动公司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转移,帮助公司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

它通常会同时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3.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远远地滞后。

我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虽然科研能力很强,但是跟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国外的产学研模式中寻找一些启示。

(1)强化合作意识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打破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壁垒。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加强双方的合作。

(2)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我们需要鼓励和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

有了这样的合作,企业就可以更好地享受到高校与研究所的科研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创新。

美日德产教融合的考察与经验借鉴

美日德产教融合的考察与经验借鉴

美日德产教融合的考察与经验借鉴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其中,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

美、日、德等世界先进国家在产教融合模式方面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在这些国家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的产教融合模式美国以其全球最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科研技术水平在产教融合模式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

美国生产研究发展联盟组织(Manufacturing Extension Partnership,简称MEP)是美国工业领域中的代表性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推进产教融合,以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MEP积极促进学校、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并提供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服务。

同时,美国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很多与产业合作的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大量适宜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

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模式的国家。

日本的产业界与高等院校能够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量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政策,为制造业、技术服务和IT等领域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德国是一个职教融合模式非常成功的国家,其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系统性很强,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相连。

德国的企业自愿与职业学校合作,通过实践、学习和教学相互配合来进行教育培训,确保员工的素质能够适应当前所需的技术水平。

此外,德国政府会为企业提供补助和贷款支持,以鼓励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同时也会严格考核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

这样一来,企业和教育机构就能够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产教融合模式。

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在产教融合上取得更多的发展。

毫无疑问,产教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推行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更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助力社会发展。

美国硅谷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分析

美国硅谷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分析

美国硅谷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分析摘要美国硅谷可以说是世界高新区的代表,从创建至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科技水平、学术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硅谷在高科技领域的地位一直屹立不倒与先进的创办观念有关,更主要的是园区内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本文旨在研究美国硅谷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为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获取有益的经验,为推动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美国硅谷战略联盟运行机制一、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美国硅谷是全世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楷模。

1891年斯坦福大学的成立可以看作硅谷的源起。

1924年,斯坦福大学不再只关注学术,而开始着力于研究与开发,改变大学象牙塔的模式而成为研发中心,斯坦福大学因为先进的理念而从美国众多大学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1938年,惠普公司在车库创办。

1951年,斯坦福大学划出了近600亩的地皮,兴建办公大楼、实验室、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这是斯坦福工业园区创立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后,硅谷不断吸收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同时向全球出口自己的高科技产品,迅速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先驱。

21世纪以来,在大量人才和资金的支持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硅谷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截至今日,硅谷在全球高技术行业内的领头地位仍然稳固。

二、美国硅谷的形成基础(一)斯坦福工业园的形成。

斯坦福工业园的形成与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斯坦福大学在19世纪20年代就提出走出“象牙塔”的先进理念,在多数大学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时代倡导实践与技能的重要性,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对高科技产业的需求迅速增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斯坦福大学附近集聚,斯坦福工业园初具雏形,这为美国硅谷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园内企业的壮大,资本的流入。

硅谷工业园内的第一家风险投资是19世纪70年代实现的,工业园内巨大的商机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园内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循环开展又迫切需要资本的投入,二者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各路风险资本为园内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这也是硅谷形成的坚实经济基础。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 较研究
2023-11-02
目录
•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 •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 • 产学研合作的效果评估 • 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 产学研合作的未来展望
01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
国外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产学研合作起源
美国的产学研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 时大学和工业界开始建立合作关系,以推动 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提高我国在国际 科技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国外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
01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研
发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欧洲产学研合作模式
02
以公共平台为基础,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
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日本产学研合作模式
03
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创
日本通过《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政 策鼓励企业和大学加强合作,实施共 同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活动 。
中国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中国政府出台该纲要,鼓励产学研合作,提出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该计划旨在推动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发展。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的比较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的特点
市场导向、公共平台参与、企业主体等。
中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的特点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平台型合作等。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的比较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引言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等活动的合作模式。

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从国外的角度来分析产学研合作模式,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1.1. 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美国是世界上产学研合作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

在美国,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密切,双方经常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和联合创办研究实验室。

美国的大学还设有科技园区,为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和科研设备。

此外,美国的大学还鼓励教师与企业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1.2. 德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德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导,通过合作研发、联合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

德国的大学非常开放,愿意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德国政府还设立了一些研究基金,支持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项目。

此外,德国政府鼓励大学教师兼职企业的科研顾问,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2.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借鉴意义2.1. 推动科技创新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

产学研合作能够整合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资源,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国外,企业与大学紧密合作,实现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快速转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 培养人才产学研合作模式还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模式能够使教育与就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3. 促进经济发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能够获取到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知识资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结论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促进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刘力作为产学研合作发祥地的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的形成,使得学术界与产业界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从而推动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要有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现分述如下。

一、科技工业园区模式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性大学周围。

从那时起,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建,在一些大学周围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被人们称为“研究园区”或“工业园区”,统称“科技工业园区”。

美国AURP(Association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s)将“科技工业园”界定为:①具备私立或公立的研究开发设施、高技术或科学技术导向型企业、以支持性服务为目的而开辟的土地或建筑物;②拥有大学及其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是在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正式协作下运营;③为了支持新型风险企业的成长和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具有促进产业界与大学间共同研究开发的作用;④具有支持大学与人驻企业间技术和经营诀窍转移的作用。

[1]从美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兴建方式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由大学组建。

如在特曼教授倡议下,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兴建“斯坦福研究园”,并由此带来了“硅谷”的崛起。

第二,由企业组建。

如50年代出现的沿波士顿128号公路兴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第三,由州政府主持组建。

如北卡罗来纳州对发展高新技术有兴趣,于是选择了位于该州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于60年代共同组建了“三角研究园”。

1,斯坦福工业园的兴建和“硅谷”的崛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地处圣克拉拉县境内。

20世纪50年代,圣克拉拉县是水果之乡,基本上没有工业。

在斯坦福研究园的影响下,经过50年的发展,硅谷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

最初这里叫做“西海岸的电子工业”或“圣克拉拉县”,1971,年美国《微电子新闻》周刊将此地正式称为“硅谷”,从此“硅谷”扬名世界。

在这50年的时间里,“硅谷”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研究一般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技术,60年代搞集成电路,70年代是微电子计算机,80年代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产业继续发展,90年代开始向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发展,目前发展最快的两个领域是软件和工程与管理行业。

硅谷的崛起与斯坦福研究园的兴建是密不可分的。

由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创建的“斯坦福研究园”是美国最早的科技工业园。

它位于旧金山以南32英里,处于硅谷地区北部的帕洛阿尔托。

主要的研究与开发领域涉及电子、航空与宇航、制药和化学等高新技术部门。

斯坦福研究园的建立得益于特曼教授的倡议。

他说服校方将校园中尚未开发的土地租给工业公司,以便在为大学增加经费收入的同时,具体实践他过去提出的“技术专家社区”的设想,即将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促使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

于是,1951年,约占校园面积7.5%的斯坦福研究园便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中应运而生。

[2]研究园的建立不仅增加了斯坦福大学的经费收入,而且由于它的成功发展,促进了整个地区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美国西海岸高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并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奇迹般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特别重要的是,以斯坦福研究园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作为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它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2.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的形成128号公路距波士顿市区约16公里,呈半圆形环绕着波士顿,建于1951年,全长90公里。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沿公路两侧新建了上千家研究和开发机构。

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科学工业园区。

需要指出的是,在波土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成功的道路上,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 (MIT)作为128号公路创造发明的摇篮,有着突出的贡献。

波士顿地区已有350年的文化教育历史,但原有的高等教育或为宗教界及政府培养牧师和官员,或偏重于纯科学,很少面向工业界。

而MIT首任校长罗杰斯(William B.Rogers)则远见卓识地提出,MIT应该成为“科学与实践并重的学校”,“我们为了在学校培养的学生达到出类拔萃的水平,就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知识,同时要使他们懂得实践。

由于他们是科学家,他们还应能更好地运用科学以扩展实践的知识。

”[3]罗杰斯的这些主张为该校近百年来历任校长和师生们所继承和发扬。

既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又重视实践应用的MIT为美国工业的起飞、军事的强盛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作为该地区最有学术声望、科学技术最先进的研究型大学,它通过产学研合作对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的建设起到了发明创造的摇篮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没有MIT,就不会有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的形成和发展。

[4]3. 北卡三角研究园的建设所谓“三角”,指的是北卡罗来纳州三座城市和三所著名的大学,即达勒姆市的杜克大学、查玻尔希尔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查玻尔希市分校和位于北卡州首府罗利市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这个大三角形东西有120英里,南北40英里。

狭义的“三角研究园”指的是一个南北长8英里、东西宽2英里的专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由于它正好处于上述三角形之中,故以“三角”命名。

广义的高新技术三角园区指的是在三个城市之间的整个区域,即由附近13个县组成的“三角地区联合体”。

二战刚结束时的北卡州是个经济不发达的州。

其主要经济来源是烟草、纺织品和家具制造业,居民收入在全美平均线以下。

首府罗利市当时还是个不足7万人的小镇,而且是全美国唯一没有通州际高速公路的州府。

1952年,北卡罗来纳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创始人霍华德·奥德姆提出了应该利用当地大学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设想。

经过4年多的酝酿,一些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在1956年成立了一个私营公司,在三所大学之间的地带购买了5000英亩的土地,这就是今天“三角研究园”的雏形。

但是到了1958年公司仍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这使园区开发者认识到,光有一个想法和一块空地是远远不够的,要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

在他们的倡议下,由北卡州政府出面组建园区,在三角地带划出土地以每平方英尺50美分的特别优惠价供园区使用,并于1959年1月9日正式开园。

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三角研究园区”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它集中了科研和生产优势,吸引了一批象IBM、爱立信、杜邦这样的大公司和美国环境与健康研究所等国家级的研究所,“三角研究园”同时带动了整个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不但使三角研究园区同美国西海岸的硅谷和东北部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齐名,而且也使之成为整个北卡州与外部世界交往最著名的商标之一。

其成功的因素,用三角园区基金会总顾问的话来概括,即“以大学的研究力量为依托,以政府的支持为坚强后盾,剩下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了。

”闷从中不难发现,这个地理上具体的三角形只是个简单的外在因素,在“三角研究园区”发展和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三角关系,那就是“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相互关联、互动互补的三边关系。

可以这样说,一个有形的三角十一个无形的三角=一个成功的范例。

除了上面介绍的三种类型也即三个举世闻名的科技工业园区之外,美国还有一些颇有影响的科技工业园区,如得力于著名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的“田纳西技术走廊”、效力于著名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亚特兰大高技术园”、由企业组建而成的佛罗里达电子工业带和由奥斯汀市政府全面协调的“奥斯汀高技术中心”,它们亦可分别归人大学组建型、企业组建型和地方政府组建型。

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二、企业孵化器模式孵化器(1ncubator)原是一种人工孵卵和培养雏禽的设施设备。

它创造适宜的人工环境以提高雏禽的生产率和成活率。

这里所说的孵化器是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

它是一种为新产品和小企业诞生与成长提供帮助的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

它孵化的对象不是卵,而是具有商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出来的不是雏禽,而是新产品和小企业。

美国NBIA (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ion Association)对“企业孵化器”的定义是:在向新企业提供便宜而富有灵活性的场地的同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服务,为管理、技术、融资援助牵线搭桥,提供与其他专家和企业家的交流机会等,从而达到促进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国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满足发展高新技术和小企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弥补科技工业园区模式的不足,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创建企业孵化器。

追根求源,企业孵化器模式仍发源于美国。

曾经是美国第一批工业城市之一的纽约州特洛伊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城市经济发展急剧下降。

位于该城的伦塞勒综合工学院,在斯坦福研究园和硅谷的启示下,试图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区来振兴该城的经济,于70年代初推行了一项“培育箱计划”,扶植了一批基础力量薄弱的小型高新技术公司,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1981年在学院附近开辟了1200公顷的土地,创建了伦塞勒技术园区,1982年又将技术园易名为“工业创新中心”。

此后企业孵化器便在美国兴起,并蔓延到欧洲。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类似企业孵化器这种扶植小企业的机构,在各国有不同的名称,如“企业培育中心”、“企业创业者中心”、“革新中心”、“苗圃”、“技术孵化器”等。

名称虽异,本质是一个东西。

m企业孵化器的历史虽不长,但它在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反映在它大大提高了新办小企业的成功率。

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统计,凡未经孵化器孵化的小企业, 50%在创办的头5年内垮台,而经过孵化的小企业 80%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成功率大大提高。

在企业孵化器诞生前的20年中,美国年平均新增9000家企业,在企业孵化器诞生之后的5年中,年平均新增7.4万家企业。

[8]事实表明,这些企业孵化器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能力强的小企业、造就企业家队伍、振兴地区经济和国家经济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美国企业孵化器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由地方政府或非盈利组织主办,约占孵化器总数的51%。

创办这类孵化器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扩大税收来源。

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于1984年10月采取公民投票方式,通过了发行1.9亿美元的州债券议案,随后州议会又通过了将债券销售收入作为流动资金的11个具体经济开发计划的《宾夕法尼亚经济再开发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