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分析叶文显【摘要】一般而言,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与之相关的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居民收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仍然非常不平衡,从经济发展的布局来看,经济结构性问题还很突出,产业结构不平衡.中国第一产业的产值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过大,同时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偏高,中国仍然只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期刊名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5)003【总页数】7页(P61-67)【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水平;结构效益;评价【作者】叶文显【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学院,陕西咸阳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能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去考察。
一般而言,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与之相关的产业结构不断演进。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体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还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结构和总量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构和总量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的变量。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经济规模的绝对扩张,还依赖于产业结构质的改善[1]。
(一)经济总量的现状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特别是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快速稳步的增长。
2010年,中国坚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得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更大进步,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和服务业规模较小。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评估,并探讨其深层次和广泛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1.农业占比的下降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过去,农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现如今,农业的贡献率已从改革前的70%左右下降到当前的约10%。
2.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使得外资投资进入中国市场,促使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外资引入带来了新的科技、管理经验和市场机制,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产业链愈发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3.服务业的崛起与此改革开放还推动了中国服务业的崛起。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由基本生活物资向更高层次的服务转变。
旅游、金融、电信、教育等服务业领域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如今,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中占比最大的部分。
二、深度评估1.农村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变,农民的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
农民创业、务工,农村电商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逐渐兴起,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政策引导。
2.工业升级与转型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不断被高附加值产业所取代,中国的工业竞争力逐渐提升。
然而,随着全球产业链重组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的工业升级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业需要加快创新转型,提高技术含量和品质。
3.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服务业的崛起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
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借用SAS分析软件对三大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主要的步骤:首先对数据进行编程录入,然后对各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结论。
关键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一前言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占统治地位达到一定高峰后,开始缓慢下降,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推动经济的主动力。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把各个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三大产业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我们知道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第二三产业有对第一产业具有带动作用。
由此可见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各大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对于这种变化是否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我的经济影响的作用是否明显?他们与国内生产总值又有怎样的关系?对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又有多大的影响?对于三大产业,在新的条件下哪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更加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研究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分析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成为决策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伴随着这些想法我做了如下的分析。
二数据选取与录用本文选取数据为2000-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总值,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0。
首先运行SAS软件并在编辑器内编辑如下内容,y、d1、 d2、d3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得Y为因变量, d1、 d2 、d3分别为自变量。
理性认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方向
理性认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方向宋立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竞争力提升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当前一产比例略高于理论预期值,二、三次产业比例略低于理论预期水平,但偏离程度处于合理区间。
据此判断,我国现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已趋于基本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十二五”后期到“十三五”时期,要将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从三次产业比例关系调整转变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上来。
面对世界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问题和挑战,要在稳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同时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全球产能过剩背景下的竞争新优势。
积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当前二次产业比例虽然基本适当,但其中包含了个别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虚胖现象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因素。
下一步要加减法并举,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保持动态竞争力。
积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型产业,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要推动过剩行业产能调整,适应全球化高峰期过后世界经济发展和分工与布局变化新特点,改造提升周期性过剩产能,加快转移成本制约型过剩产能,坚决淘汰绝对过剩型产能,在延续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
近年来服务业比例缺口有所缩小,既包含了奢侈性生活服务业过度发展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生产性和人本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方面要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电信、运输、金融等因受管制而相对滞后的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出口与走出去,努力改善服务贸易逆差局面。
另一方面要在抑制个别生活性服务业过度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人本型生活服务业。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协调,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产值结构方面表现为: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饮食、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因而,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格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消费需求升迁,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
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软化,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格局。
总的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与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中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增长行业,形成了结构优化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期,对经济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轻工、纺织等行业,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
80年代中后期,新一代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
经过80年代末期的短暂调整,从1992年开始,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其间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如公路、港口、电力、通讯设备制造、采掘等行业。
本世纪初期以来,汽车、房地产、信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行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
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
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一1984年,是我国经济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
1984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32%,比1978年的28%提高了4个百分点。
同期第二产业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源配置向第一产业的倾斜。
使得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迅速提高,是我国一种特有的现象,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这是一种纠正第一产业发展不足的偏差而产生的暂时情况。
这个时期,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第一产业达到14.5%,超过二产10%和三产12.7%的速度。
但是,由于这种结构变动具有补偿性和暂时性,从1985年开始,第一产业的比重就逐步下降。
在这个时期,纺织轻工等消费品工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满足了市场需要,但重工业处于调整之中,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较多。
第二阶段,1985年一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
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左右上升到34%左右,达到历史的最高点。
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一产业下降6个百分点。
这个时期资源配置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带有补偿发展不足、调整比例关系的特征。
8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一番,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分析
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分析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分析2010年06月21日星期一17:51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分析1三次产业概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互动机制,经济增长要求产业结构作出相应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又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也呈现出由低度向高度水平变化,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和传统产业日渐衰落的规律。
1.1产业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不断地向深层发展,社会分工趋于细化,生产部门增加,产业及其内部出现了多层次的形式。
产业活动不仅包括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活动,而且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所有活动,不仅包括生产部门、流通部门,而且包括服务部门、文化教育以及公共行政事务部门,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由此不断充实和扩展1。
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同时,非物质生产领域也在发展,产业由传统的历史范畴,演变成具有结构的系统的经济范畴。
产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行式,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相关产业的变化。
1.2三次产业分类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反映国家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产业结构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三次产业划分就是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序列和内在联系,将其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分析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清醒地、客观地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推动产业竞争力,进一步认识经济发展的潜在空间。
中国产业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自建国以来,我国GDP生产结构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第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3.1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
●从使用角度看,在1978年以前,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一直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还是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的前26年(即1952至1977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的平均比重变为69.2:30.5:0.3。
1978至2005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的比重平均为58.5:38.9:2.6。
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者的比重平均为58.8:38.7:2.5。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
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我国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39.9%。
●目前我国的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
1990至2005年,我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平均投资率为39.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左右,这表明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协调。
外贸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进出口贸易中,货物贸易比重过高,服务贸易比重过低。
二是近几年出口增长持续快于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GDP的生产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在建国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摘要:在国际竞争不断加强的当今社会形势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在全世界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产业结构逐渐向着高级化、合理化和均衡化发展。
本文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变迁的前提下,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趋势;产业结构变化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1、国际环境的变化 (1)2、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1)3、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快速发展 (2)(二)研究意义 (2)二、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 (2)(一)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 (2)(二)产业结构状况及其演变 (3)三、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5)(二)第二产业结构重型化 (5)(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7)1、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 (7)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7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劳动力配置质量有待提高7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7)(一)体制改革和战略调整 (8)(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8)(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8)(四)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升级 (9)(五)全球化的机遇、对外开放的实行 (9)五、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 (9)(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 (9)(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优化服务业结构 (10)(三)加快科技创新。
促进战略产业发展 (10)(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10)六、产业结构进一步演进的趋势 (10)(一)三次产业演进趋势 (11)(二)轻重工业演进趋势 (11)(三)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演进趋势 (12)(四)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演进趋势 (13)(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趋势 (13)七、结语 (13)参考文献 (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中国三产业比重趋势
中国三产业比重趋势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的三产业比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产业比重的变化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也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稳定。
因此,对中国三产业比重的趋势进行深入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一、三产业比重的形成与发展1. 农业比重的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中国农业比重逐渐下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1978年,中国农业占GDP比重约为30%,而到了2018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约为8%左右。
农业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此外,农业面临的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农村贫困等也是农业比重下降的因素。
2. 工业比重的上升与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1980年代初期,工业比重约为40%,1994年达到了49.5%,之后逐渐回落到近年的30%左右。
工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通过引进外资、技术改造和市场竞争等手段,迅速发展了制造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和出口导向型产业。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剧以及自身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国工业比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大、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因此,为了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已经明确提出了发展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等政策措施,以减少对传统工业的依赖,从而使工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3. 服务业比重的持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业比重一直在持续上升。
1980年代初期,服务业比重约为20%,到2018年已经上升到约52%左右。
服务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旅游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 不断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
经济转型的需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需要产业结构的高级 化来支撑,同时要求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向更加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研究贡献
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化的 历程和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探 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 化提供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
02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经济总量增长
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 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带 来的投资和出口的拉动。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 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VS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不断上升,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 质量在逐步提高。
现代服务业发展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 占比下降,现代服务业占比上升。
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研发设计、金融保险 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我国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04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关系
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化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占主导地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 为主导产业;当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时, 服务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技术进步与创新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 了产业结构演化。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出现 ,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使得产业结构 更加合理和高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变化分析
四、我国第一产业变化较符合国际标准,但是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同时第三产业 比重较低,其发展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我国的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 业而发展不均衡以及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问题。尽管如此,三大产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发 展不对称的问题。 首先,第一产业中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有近一半的劳动力在从事传统而低效的农业生 产。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增长依然过快,比重变化不大,其中仍以重工业增长为主,但其吸 纳的劳动力仅占20%左右,部分工业增长依然是靠高耗能、高投资、高污染实现的。我国第 三产业产值比重略超1/3,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只有30%左右[3], 这说明我国经济的现代 化程度还不够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还不协调,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局面还 未形成。
3.2003年至今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从2003年至今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 期、新阶段,我国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加入WTO为契机,抓住战略机遇 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产值变化
上图清晰的反映出三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总体来说,三大产业 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第二及第三产业GDP增长速度明 显快于第一产业。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 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规模相对稳定,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稳步趋升 的态势。 我国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11年的10.12%,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内 部结构尤其是生产方式由单一结构逐步变为多种经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产业呈平稳上升趋势,其比重维持在50%左右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 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 1978年的23.94%上升 到2011年的43.10%, 同时在1985年后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 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 的第二大支柱。
改革开放经济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经济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方面:1.产业结构调整:从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以重工业为主导,但随着时间推移,产业结构逐渐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调整。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高科技产业崛起:随着科技进步,高科技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蓬勃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农业现代化:农业产出提高:农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优化,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城乡差距缩小:通过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3.对外贸易和外资引入:对外开放扩大: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方式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
外资引入促进产业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4.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持续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城市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金融、文化、科技等产业在城市中心崛起,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5.消费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基本生活消费向更多元化、高品质、个性化方向发展。
服务业崛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工业为主导向多元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为中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自1978年至今,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了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状况,本文将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指标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揭示改革开放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经济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以下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及增速情况:年份 GDP(亿元)增速(%)1978 3679.2 9.01980 4622.5 7.21990 6794.0 8.42000 89404.5 8.12010 401513.9 9.62020 1015986.9 2.3从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增速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2. 人均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以下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及增速情况:年份人均GDP(元)增速(%)1978 381 7.51980 541 5.22000 6794 8.32010 11942 9.22020 72447 2.2从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实现了显著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 工业增加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以下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及增速情况:年份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速(%)1978 1132.6 11.01980 1472.4 7.41990 4352.6 11.32000 35677.3 12.22010 91130.4 14.02020 530258.9 2.8从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4. 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持续增加。
以下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增速情况:年份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速(%)1978 206.4 18.21980 298.3 14.51990 1151.4 19.42010 22000.5 32.12020 32155.7 1.9从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持续增加。
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
2008年4月人口与经济POP ULATIO N&ECONO MICS增刊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黄洪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
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程度予以密切关注。
以往研究常用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观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程度。
库兹涅茨、钱纳里等的多国模型证明,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都始终存在,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这种偏差在不断缩小。
国内有学者研究多国模式三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演变规律时发现:当人均GDP从低到高演进时,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正偏离逐步向0偏离靠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负偏离逐步向0偏离靠拢[1]。
还有学者测算多国模型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演变规律发现: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大于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2]。
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存在偏离,但偏离程度如何?近年来是否有所缓解?制约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换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克服不利因素?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演变特征和国际比对(一)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的演变特征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是用来衡量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程度的常用指标。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
比较劳动生产率为某产业增加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之比。
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大于零(正偏离),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也即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偏离小于零(负偏离),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则存在着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如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都是开放的,产业间没有行政壁垒,即呈完全竞争状态,那么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会使各产业的生产逐步趋于一致,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逐步趋于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就逐步接近1。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产业问题及对策分析【图】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产业问题及对策分析【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由复苏走向崛起,并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但目前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依旧处于中低端。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概况1、我国制造业由复苏走向崛起改革开放40年,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全面建立,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为123081.1亿美元,其中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2250.6亿美元,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1605.6亿美元,日本制造业增加值为10417.7亿美元,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为7176.6亿美元。
2004-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统计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智研咨询整理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制造业为242707亿元,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维系着中国发展发展的命脉产业,占中国经济的29.34%。
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走势图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智研咨询整理2004-2017年我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分析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不足600亿美元;经过十余年的复苏与发展,1990年达1165.73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7%;200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在全球占比上升至6%;此后仅七年时间,在全球占比再次翻番,达12.3%,超过日本居全球第二;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达18.4%,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在26%以上,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0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崛起为全球经济持续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全球制造业也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中美日德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市场份额分析(按现价美元计算)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制造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涌入制造业,我国制造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和提质增量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产业结构的变化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不仅为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农业逐步退出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较弱。
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农村经济逐渐加强,所占的比重下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
随着农业规模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加快,土地集中经营逐步推广,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方向转型,使得农村市场需求增长,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二、工业产业化和区域性分布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化,工业化使工业部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一些人口较多的地区,像珠三角、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地未来的城市群成为大型工业生产基地,使得中国的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增大。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生产的最重要的区域。
工业生产与合理的区域布局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三、政府和产业的合作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政府在土地、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私人部门和外国投资公司加入中国的发展,从而促进对中国经济的投资。
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使得工业化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得以加速,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稳定地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服务业逐步兴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在逐步增长。
服务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强相应的增加启示人们,中国未来会变得更加服务化。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服务业增速一直很快,如金融、IT、交通、传媒、旅游业等,这些都是快速发展的行业,也是其他一些国家难以比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学生:杨欢指导老师:杨立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
从1978年的23.92%上升到2009年的41.82%。
因此从其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会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图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4 1978—2008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二、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影响因素1、需求拉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升级1978年以后,中国面临两个转型,即从供给决定的计划经济向需求拉动的市场经济转型和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农业增长以及后来的轻纺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加速增长,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2、市场化进程加强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产业结构演变更加合理1978年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大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在市场化进程中,资源配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坚持以市场配置为主,计划配置为辅的方式积极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3、制度安排及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度安排是新制度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提出的,他认为制度安排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状态,制度安排是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因素,政府以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引导经济按照预测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会沿着此方向变化。
不仅如此,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政府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反之,则会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不必要的阻碍。
4、技术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和杠杆技术进步不断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产业的出现,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劳动力素质集中反映了一国人力资本的状况,是制约一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同时技术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生产率,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从GDP的角度,看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依赖与经济的发展,但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更有效,合理的配置,为经济的增长奠定一定的基础,而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就是GDP,从图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GDP逐年上升趋势。
(图5、图6)图5 1978年—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6 1978—2008年我国GDP增长率(%)2、从就业人数及结构的角度,看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图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产业的就业结构情况。
从总数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人数总数呈上升趋势;从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1995年左右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就业体制的改善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目前面临的就业困境,其中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人数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图7、图8)图7 1985—2008年我国就业人员总数(万人)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8 1985—2008我国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促进我国经济由高耗能,低产出向低能耗,高产出转型,对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第三产业的崛起,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从第一产业的角度看,农业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是制约我国第一产业的关键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变现在:农产品总量供给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同时农业结构特别是品种、品质结构尚待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快速工业化并不能及时为农业提供足够的现代物质装备,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2、从第二产业的角度看,高耗能,低效率仍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和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行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目标,使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趋于合理,但改革后的产业结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高耗能,低效率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难题。
3、从第三产业的角度看,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相比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较低成为制约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在吸纳就业人数,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程中也面临很大困境,主要表现在;我国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未达到现代化标准(即45%以上),而且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60%-80%的水平,发展还很不成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劳动力配置质量有待提高,从从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不合理,技术含量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新兴部门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弱,传统部门如餐饮业、零售业沉淀太多低素质的劳动力,这两个行业的就业比重上升较快,仍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而适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产业就业人数却不足,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
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世界相关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显不足,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偏低,远远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现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所处的阶段很不相称,对GDP的贡献也远远低于其应有的贡献,其发展速度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导致其中不少行业的服务产品供不应求,服务价格上扬,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服务需求。
五、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路径和政策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经济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既要立足当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从战略和长远出发选择恰当的路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工业发展活力。
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优化服务业结构鉴于当前我国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今后应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以此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
3、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战略产业发展抓好国家相关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零部件研发,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研究开发资助、加速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甚至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攻关体,力争局部突破,逐步摆脱战略产业受人控制的局面。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可通过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