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创”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构建

合集下载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双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双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双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作者:和光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1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软件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则是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尽管各高职院校针对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采用系统化理论,以成都高新区成职融创产教园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成都创业学院为载体,依托软件技术专业群,探索构建出了“双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了“双园”协同育人“三机制”。

一是构建了融合共享机制,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共建资源清单、开展技术交流等活动,实现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构建了双向驱动机制,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平台,一方面,产业园向创业园提供新技术应用支持,提升创新创业质量;另一方面,创业园向产业园反馈技术应用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构建了运行保障机制,建立由行业领军人物、创业精英、企业高管和学院教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定期开展检查、考核等活动,保障产业园与创业园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融合。

第二,构建了“三层次”项目化课程体系。

引入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大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根据岗位能力需求,从低到高将专业能力的“单点、集成、融创”三个层次,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方法、实战”三个阶段一一融合,形成“单点应用+双创意识”“系统集成+双创方法”“智能融创+双创实战”递进式项目化课程体系。

针对单项能力,将不同课程交叉组合,构建了42个课程模块,针对不同岗位的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组成课程集群超市,促进学生可持续、个性化发展。

第三,创新了“三段四维”教学模式。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素为抓手,从人才培养的定位、路径、方法三个方面整合产业园与创业园资源,根据“三层次”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了“单点应用创新”“系统集成双创”“智能融创孵化”三个递进的项目阶段,针对每个项目阶段分别组建了创新学习小组、双创项目小組、孵化项目团队,从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考核形式和质量诊改四个维度,分别开展协同教学、融合教学、双创实战。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
些有效的实践策略和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双创”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而“双创”人
才的培养则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建立一种协同创新机制,是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关键。

首先,建立行业联盟和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将优秀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资源。

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建立产学研合
作平台,搭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桥梁。

其次,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交流,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流动渠道。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合作,拓宽“双创”人才的
视野和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双创”人才。

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取国
际先进经验和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双创”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以上所述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不断拓展合作渠道,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随着中国经
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相信“双创”将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成
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双创产业园区的构建要素及软硬件环境建设

双创产业园区的构建要素及软硬件环境建设

双创产业园区的构建要素及软硬件环境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为了促进创新创业,各地纷纷建设和完善双创产业园区,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而双创产业园区的构建要素及软硬件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园区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双创产业园区的构建要素及软硬件环境建设。

一、双创产业园区的构建要素1. 地理位置优势双创产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是其最基本的构建要素之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有效地吸引创新创业者和企业入驻园区,提供更多的商机和交流机会。

而且地理位置的选择也会影响到园区的发展空间和资源配置。

在选择双创产业园区的地理位置时,需要考虑到其交通便利性、区位因素和区域产业优势,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2. 产业政策支持双创产业园区的构建要素之一还包括产业政策支持。

政府对双创产业园区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包括财政支持、税收减免、项目资金扶持等。

这些政策支持可以有效地吸引更多的优秀创新创业者和企业入驻园区,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保障。

3. 人才培养与引进双创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支持。

人才培养与引进也是其重要的构建要素之一。

园区应当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入驻园区。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

4. 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双创产业园区还需要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包括市场准入支持、创业培训、政策咨询、项目孵化等。

这些服务支持可以为创新创业者和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提高其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和发展空间。

5. 产业链完善双创产业园区的产业链也是其重要的构建要素之一。

园区应当注重产业链的布局和完善,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实现创新创业者与企业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协作。

只有产业链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园区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6. 企业孵化环境良好的企业孵化环境是双创产业园区的重要构建要素之一。

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鼓励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办法》的通知

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鼓励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办法》的通知

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鼓励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日期】2017.09.21•【字号】成人社发〔2017〕38号•【施行日期】2018.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正文关于印发《成都市鼓励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办法》的通知成人社发〔2017〕38号各区(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都高新区人力资源局、人才工作局,成都天府新区人力资源局、人才工作局,市级有关部门:《成都市鼓励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7年9月21日成都市鼓励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鼓励企业引进和培育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产业人才素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根据《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成委发〔2017〕23号)和《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成委办〔2017〕23号),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纳税关系在本市,属于《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成都市重点产业导则》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与都市现代农业的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申请享受本办法规定的优惠政策。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是指从本市行政区域外引进到企业工作并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符合《成都市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附件)条件之一和符合《成都人才开发指引(白皮书)》中紧缺度3星的产业需求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签订3年以上工作协议、符合《成都市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附件)A、B类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摘要:当前,双创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本文通过对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加强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并从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高校支持等方面探讨了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路径,以期为加快“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引言“双创”指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要发展模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而为了支持和加速创新发展,就需要有各类优秀的人才。

双创人才培养成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二、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目前,虽然我国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引导力度不够,未能有效组织创新资源,导致一些优秀创新人才流失。

企业参与不积极,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创新成果不够丰富。

高校支持力度不足,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创新人才需求。

三、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协同创新机制建设至关重要。

协同创新机制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

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一)政府引导路径政府要加大对双创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还需要组织各类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和高校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中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场地支持。

(二)企业参与路径企业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双创人才培养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企业还应重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

(三)高校支持路径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会。

高校还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结论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促进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创新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双创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促进双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应运而生。

协同创新机制是指多个机构、组织或个体之间共同合作,实现创新目标的一种创新模式。

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协同创新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资源,形成价值链,增强双创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

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企业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和经验;通过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学生可以更好地实践技能;通过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特色,推动双创人才的培养。

其次,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加速双创人才的成长。

由于双创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为双创人才提供实践的机会和资源,加速其成长和发展。

例如,通过与前沿科技企业合作,双创人才可以观察和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与大学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作,可以获得更加专业、先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

最后,协同创新机制能够促进双创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创新精神是双创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而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为其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激发创新精神的机会。

通过多方进行交流、讨论和创新实践,双创人才能够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和理念,不断开拓创新思维的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素质。

总之,协同创新机制是双创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机制之一。

通过合理整合资源、加速成长和发展、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协同创新机制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未来,随着我国“双创”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入,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将逐渐凸显,为双创人才培养创造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问题。

而“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作为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成为了当前科技人才培养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试图找到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一、“双创”人才培养的概念和特点“双创”是指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是中国近年来提倡的一种创新方式,旨在通过推动创业和创新,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创新潜能,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而“双创”人才培养,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使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双创”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于注重整合资源、开放共享、产学研结合以及面向市场和需求导向。

这意味着对“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有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不再适用,“双创”人才培养需要更为开放和灵活的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协同创新是指不同组织、企业或个人之间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共同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

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协同创新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为丰富的条件和环境。

协同创新可以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应用。

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弥补的教育和科研之间的鸿沟,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全面的能力和素质。

在推动“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整合资源,构建共享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打破传统的界限和局限,形成开放、共享的平台,为“双创”人才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为“双创”人才提供更为全面的培养环境和机制。

2. 促进知识交流,激发创新活力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多方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应用。

2024年人才“双争双创”工作总结(3篇)

2024年人才“双争双创”工作总结(3篇)

2024年人才“双争双创”工作总结2024年,我国人才“双争双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下面是本年度工作的总结,总结了重点工作的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创新驱动,培养高层次人才今年,我们积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们还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导师指导,激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同时,我们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通过建立人才联合实验室和引才计划,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二、构建创新平台,促进企业创业今年,我们在各地建设了一批创新创业平台,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

这些平台包括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科技特区等,为企业提供了办公场所、人才培训、金融服务等支持。

我们还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减税政策、创业孵化基地等措施,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求,我们加强了人才队伍的建设。

我们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加强了企业内部培训,提高了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我们还加大对留学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培训项目,提高了留学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四、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了促进“双争双创”工作的开展,我们加强了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

我们不断完善了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

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宣传政策和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五、存在的问题尽管在____年人才“双争双创”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和引进还不够充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供给短缺。

其次,对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服务质量和政策落实方面存在问题。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双创”人才的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

在个人层面,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关注个体开展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这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方面,需要主张在教育和自我学习时注重思维与创新,提高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同时,需要引导个体自信,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勇于尝试。

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方面,则需要强调项目管理技能、商业思维、市场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素质。

在组织层面,协同创新机制关注创新创业的组织环境与制度保障。

这需要提供适合创新创业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条件,为其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制度保障。

这一方面需要提供各个层次的支持体系,包括资金、技术、知识等,同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机构,提供更好的合作机会,组建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创业文化。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平的思维导向,推广诚信品质,避免商业陷阱和恶性竞争等现象,鼓励正当竞争,倡导合作发展。

在社会层面,协同创新机制目的在于构建有益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这需要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各行业开展协同创新,强化社会管理与监督机构,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创新创业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价值观。

此外,需要助力公益事业和社会企业,注重科技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培养合格的“双创”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注重人才的素质培养、组织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的构建和促进。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合作,积极推进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双创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推动中国创新创业的发展。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双创”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出来。

然而,单纯依靠政策的支持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更需要建立起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协同创新机制的概念和意义协同创新是指多方组织或个人在创新过程中携手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进行深度合作。

协同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而且可以实现合作双赢,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协同创新机制是指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的组织结构、制度、流程和文化等多维度协同机制,实现跨界、跨部门、跨地区等多方合作的创新工作流程和创新创业生态的发展,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崛起。

2.1 联合创新联盟通过建立联合创新联盟,可以将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投机构等资源进行整合和协同,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交流和成长。

2.2 孵化器孵化器是指通过提供办公空间、资金支持、创新课程培训等服务,帮助初创企业快速发展。

孵化器通常会与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合作,为初创企业提供早期的资金支持,从而减少创新创业的风险。

2.3 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是一种集中表现创新力的方式,参赛选手通常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通过大赛的组织,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增加大赛选手的知名度和机会。

创新创业课程是指专门针对创新创业人才设计的培训课程,旨在帮助他们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有以下几点意义:3.1 促进人才培养多渠道发展通过建立联合创新联盟、孵化器、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渠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拉近人才之间的距离。

协同创新机制不仅有助于降低创新和创业的风险,而且为创新创业成果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的产业化。

3.3 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等多方合作,深度集成各自的优势资源,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成都“双创”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构建

成都“双创”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构建

成都“双创”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构建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是人才战略,人才是创新的执行主体,有了创新人才的基础性支撑,创新能力才会有所保障。

科技人才是科技与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

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提高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是成都市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标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目前成都的发展已经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成都将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建设五个城市”,即“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西部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双创”人才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本文试图对“双创”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构建加以探讨。

1人才引进培养现状问题首先,四川省是教育大省、人才大省,成都市更是高校林立,源源不断地输出毕业人才。

但是成都市的创新人才队伍仍然存在“不够用,不适应”的问题,人才流失严重,“双创”人才缺乏归属感。

其次,人才引进重引轻培,人才引进后续监管和程序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缺乏定性定量的测评指标,人才环境不够优化,政府主导过多,市场化功能较弱,导致人才引进难、培育难等问题。

第三,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2“双创”人才引进机制需要完善引进人才的政策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引进发达国家和国内重点地区的优秀创新人才,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使“双创”人才用得上、留得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既能创新、又能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发展需要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它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的需要。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主要需要。

现状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

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

一些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还未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 还谈什么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 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摘要:随着双创政策的逐渐推进,协同创新成为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方式。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引言“双创”政策的推出,为国内创新创业提供了宝贵机遇。

要实现双创政策的目标,就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而如何培养和引进这些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双创”人才培养展开讨论,重点研究其中的协同创新机制。

二、协同创新的概念和作用协同创新是指多个不同实体(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之间通过合作,共同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种方式。

协同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元主体参与,不同实体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能够极大地提升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二是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降低研发成本;三是知识交流,不同实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够促进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四是风险共担,合作可以分担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协同创新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与不同实体的合作,可以吸收各方的优势资源和技术,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二是改善创业环境。

多方合作可以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1.形成良好的合作网络。

建立起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形成一个紧密的合作网络。

在此基础上,通过共享资源、共同研发等方式,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2.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

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等措施,促进知识的创新和传播。

鼓励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

3.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招生、培养、评价等环节,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跨学科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双创教育与双创人才培养(1)

双创教育与双创人才培养(1)
创业基本规律认识 创业素质与能力提高
创业实践与辅导
2、教育方式(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
毕 业 生 就 业 雇员 职 业 类 型 雇主
研究学术类职业 应用类职业
研究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
创业类职业
创业型人才
雇员 雇主
3、课程内容
授课人
企业家 成功人士
双创教育 专职教师
创业导师、企业 经营管理专家
双创教育内容 创业意识唤醒和创业精神培养
双创教育与双创人才培养
教育部首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张福宏
张福宏 教育部首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中国人社部认证创业咨询师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创业导师 湖北团省委青年创业导师 湖北经济广播电台特约创业指导专家 武汉青年企业家创业商会副会长 武汉开富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武汉十佳创业导师 多次担任“创青春、互联网+、学创杯” 等创业大赛评审专家
课程内容: 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计划培训和创业实践辅导
(2)大学生创业计划培训,目的是创造实践机 会,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引导参训 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指导学生编写所需的商 业计划书,并提供相关支持服务,检验创业计划 书可行性。
课程内容: 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计划培训和创业实践辅导
(3)创业实践辅导。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 去实地调研,访谈,了解企业实际经营和企业家 的经营理念与创业经历。对有意愿创业的学生, 给他们创造适合创业的条件,鼓励学生校园创业。 帮助学生创建有生存能力的小企业或者为以后创 业奠定基础。
二、双创人才培养
1、双创学院 2、实践平台 3、培养模式 4、运行机制
1、双创学院(武汉XX大学创业会
创业学院 院长(1名)
荣誉院长(1名) 副院长(1名) 兼职副院长(4+2名)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双创”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而协同创新机制作为推动创新的关键,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协同创新机制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机制。

二、“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促进科技创新。

当前,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双创”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创业意识。

培养“双创”人才不仅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为我国创业创新提供更多人才支撑。

3.推动教育。

随着“双创”政策的实施,高校也在积极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培养更多“双创”人才将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

三、“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1.产学研协同机制。

产学研协同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跨学科协同机制。

跨学科合作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产业链协同机制。

产业链协同机制将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整合起来,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结论“双创”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协同创新机制在“双创”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双创”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学生“双创”意识培养与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大学生“双创”意识培养与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大学生“双创”意识培养与引导机制构建研究作者:舒一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年第10期摘要: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就大学生“双创”意识培养,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功能开发和完善等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了构建“双课堂”“三导师”引导教学体系,打造开放式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完善、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机制,提高大学生“双创”意识培养与引导机制的相关建议,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精准施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创”意识;引导机制;众创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关国家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这一关乎民族尊严、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在20世纪“863”计划等国家高新科技发展规划基础上,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15个促进创新发展与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建设性政策和文件。

这些政策和文件的适时出台和果断实施,为社会各行各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各个领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

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河南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如何及时总结发展经验、抢抓机遇,为社会培养和储备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科技人才贡献河南力量,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与问题河南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问题;引导教育机制构建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即众创空间的建设问题。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利用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和郑州市图书馆大量藏书,借助知网、万方等网络知识平台查阅相关新闻报刊等,参考关于众创空间、科技园区建设和创新创业引导教育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学习和研究。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途径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途径

百家论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途径张晓敏(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高校亟须健全创新创业指导队伍培训机制,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双创;人才培养;机制1引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走向系统的过程。

教育部在2002年4月确定清华、北大、人大、北航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

各高校近年来逐步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但是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情况,加强学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是当前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2“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突出的问题2.1专业双创师资力量缺乏创新创业课程涉及管理学、营销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创新创业活动又具有复杂性,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大多高校没有设置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专业,也没有系统的双创教师培训体系,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的教师、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专职教师较少,难以形成专业的教学团队。

调查显示,全国高校专职创业课程教师的比例仅占创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的10.8%,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行政人员和辅导员构成的比例超过66%。

专业的双创教育师资力量缺乏,严重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2.2双创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双创教育实践性、实战性较强。

传统的单一理论讲授模式难有成效,需要探索、引进体验式、引导式等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关注同学们感兴趣的创新创业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基于升达学院的双创教育改革探索

“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基于升达学院的双创教育改革探索

第15卷第2期V ol.15No.22024年4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 2024“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基于升达学院的双创教育改革探索王铮,刘桂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要] “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新阶段、新任务而提出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构建与实践旨在通过实施“三课合一”的双创课程体系、“三阶合一”的双创实训体系、“三位一体”的双创实践体系以及教学实践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和弹性灵活的双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解决目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缺乏连贯性、双创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脱节、双创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外沟通机制等问题,提升应用型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成效。

[关键词] “三全”特色;双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4)02−0082−0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活动被赋予了多重经济功能,创新创业教育(下文简称“双创教育”)也被赋予了重任,成为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推动高校双创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建立的稳定的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关系样态。

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规范和调控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建立,不仅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而且决定各相关组织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决定人才培养的各种要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从而从总体上规范人才培养过程,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我国双创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顶层设计到实践探索、从系统培育向纵深发展的历史演变,且作为一种时代环境和时代价值的象征,双创教育也成为全社会聚焦的热点和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

双创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双创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双创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在当前的创新时代中,双创企业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双创企业的繁荣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命运。

随着政府对双创企业的重视,社会对双创企业的关注越来越高。

本文旨在探讨双创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以期为双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双创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双创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力量,除了满足市场需求外,创新能力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目前,主要的双创企业创新发展机制可以归纳如下:1.人才机制双创企业的核心在于创新,所以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关键。

双创企业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机制,引进和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保持企业技术领先优势。

同时,企业还应该创造有利于员工发展的氛围,建立起完善的薪酬体系,以吸引、挖掘和留住人才。

2.技术创新机制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技术,寻求新的应用领域。

双创企业需要建立起较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发掘内在的技术创新潜力。

同时,引入外部资源,与优秀的院校、企业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3.市场机制双创企业的成功与否,与市场机制息息相关。

要想在市场中立足,企业需要抓住市场的需求,研究市场的运作规律,开发适宜的生产销售渠道,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建立起可靠的品牌形象。

只有建立好的市场机制,企业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二、政策研究双创企业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得到政策上的支持。

政策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下面分别介绍国家和地方的创业政策。

1.国家政策为了推动我国双创企业的发展,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关于深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双创示范基地规范化建设指南》等,这些政策为双创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中,《关于深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企业融资、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在资金方面,国家逐步取消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提出了创业投资和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双创企业的创新发展。

双创育人机制

双创育人机制

双创育人机制
双创育人机制是指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而构建的一系列机制。

它旨在促进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让学生在实际中接触、了解和掌握创业基本技能;同时还有助于将大学应用技术和理论知识融合起来,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

具体而言,双创育人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创业教育:为学校各层次学生提供与创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2.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合适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例如创新创业孵化器、技术转化中心等。

3. 人才引进和培养:吸引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例如选择优秀人才进行人才计划支持或参与创业竞赛等。

4. 支持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经济扶持、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例如提供贴息贷款、免税等政策。

以上四个方面是双创育人机制的核心要素,它们互相补充,协同作用,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双创”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构建
作者:袁佳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32期
摘要: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是人才战略,人才是创新的执行主体,有了创新人才的基础性支撑,创新能力才会有所保障。

科技人才是科技与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

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提高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是成都市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人才;引进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32.034
目前成都的发展已经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成都将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建设五个城市”,即“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西部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双创”人才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本文试图对“双创”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构建加以探讨。

1人才引进培养现状问题
首先,四川省是教育大省、人才大省,成都市更是高校林立,源源不断地输出毕业人才。

但是成都市的创新人才队伍仍然存在“不够用,不适应”的问题,人才流失严重,“双创”人才缺乏归属感。

其次,人才引进重引轻培,人才引进后续监管和程序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缺乏定性定量的测评指标,人才环境不够优化,政府主导过多,市场化功能较弱,导致人才引进难、培育难等问题。

第三,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2“双创”人才引进机制
需要完善引进人才的政策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引进发达国家和国内重点地区的优秀创新人才,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使“双创”人才用得上、留得住。

2.1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引才机制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通过物理平台、网络平台等多元方式引才。

建立双创人才大数据库,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人才引进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灵活方式吸引岗位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政府或事业单位特聘的专业技术人才可根据需要纳入编制内管理。

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更加灵活的绩效工资政策,建立高层人才引进机制,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待遇与奖励措施。

2.2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创新人才扶持政策
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力度,更好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整合成都市的人才服务资源,建立优质的人才服务体系,满足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出国深造、医疗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舒心的后勤服务保障平台。

2.3健全完善外籍人才引进机制
支持国际合作园区企业聘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的外籍毕业生。

支持在蓉高校与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外籍博士后。

支持国内高校留学生中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毕业生到国际合作园区直接留蓉就业创业。

完善外籍人才服务机制,为外籍人才在成都发展提供停居留便利。

设立外籍人才服务特别通道,建设完善专门的人才出入境服务站,为外籍人才及家属提供签证受理和永久居留便利。

深化外国人来华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减少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优化服务流程。

为外籍人才在住房、教育、医疗、子女入学、出入境手续办理等方面提供便利的途径,增进他们的归属感与融入程度。

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效能,为国外引进的专门人才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与在蓉五星级酒店、商业银行合作,为外籍人才提供短期入住、担保贷款等服务。

3“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探索人才培养与培育和评价机制改革,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

建立创新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对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实施分类分层资助,实现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聚集。

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形成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人才服务体系,打造“双创”人才聚集高地。

3.1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管理体制
3.1.1强化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面向全球人才资源选拔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健全岗位聘用管理制度,创新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完善用人自主权保障落实机制。

3.1.2构建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成都国际人才城,建立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产业链。

创新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资助奖励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医疗、住房、户籍、子女入学、办公用房等服务项目配套制度,营造省心、安心、舒心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鼓励人才引进、双向流动、成果转化等。

3.2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养机制
3.2.1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支持成都市的高校与海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培养、交流互访、师资培训等合作项目,培养精通外语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

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创新科技人才因公出国的支持,开设“绿色通道”,减少复杂的审批流程环节。

3.2.2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培训机制
引进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海外培训师资和课程,建立成都本土人才国际化系列培训项目。

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支持力度。

支持高层次人才所在单位选派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赴国外著名高校进修。

支持在蓉职业院校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建立中外合作培训中心,加快培育紧缺技能人才。

3.2.3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创新创业园
在成都各区建设集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国际化社区等功能平台为一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营造“类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创业与居住环境。

建立国际化众创空间、海外离岸孵化空间,整合境外资源孵化人才,引进境外高层次人才来成都创业转化科技成果。

3.3创新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
3.3.1健全人才奖励与资金扶持体系
对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外籍专家人才、本地优秀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有吸引力的奖金作为奖励。

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调动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转化的科技成果可以股权或者出资比例形式奖励科技人员。

创新融资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所在企业提供贷款、融资等金融服务,构建创新型基金运作机制,形成完整的基金产业生态圈。

3.3.2构建人才科学评价机制
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对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进行重新考量。

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化的人才评价机构,针对基础型研究人才,偏重研究成果带来的社会效益,构建人才的行业评价体系;针对应用型人才,偏重创新业绩贡献,构建人才的市场化评价体系。

运用大数据应用技术开展人才测评,为创新人才的价值评估提供依据。

深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改革。

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晋升。

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构建创新人才服务体系。

3.3.3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创办科技型企业,并在待遇、职称职务、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

吸引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到高校、研发机构兼职。

优化校地合作发展机制。

支持和促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成都建设研发中心、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建立环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区。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社科人才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拓宽融资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