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概论详解
地震工程学讲义
第一章 绪论§1、1 地震与地震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不可以用灵敏仪器测量的约占99%;可以感觉到地为1%,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7%),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8次。
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
如在20世纪,前80年(1900—1980)全球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05万人,平均每年死亡1.3万人。
1990年伊朗鲁德巴尔地震造成5万多人丧生。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紧急损失高达960亿美元就是例证。
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
1、1、1地震类型与成因对于构造地震,可以从宏观背景和局部机制两个层次上揭示其具体成因。
宏观背景:地球的构造:R=6371Km 约 6400Km 包括:地壳、地幔与地核。
地壳有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出地面的沉积层外,陆地下面的地壳主要为:上不是花岗岩层,下部为玄武岩层;海洋下面的地壳一般只有玄武岩层,革除厚薄不一。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这一薄薄的地壳内。
地幔主要有质地坚硬的橄榄眼组成,它具有粘弹性,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释放能量,从地下20Km~700Km ,地球内部温度有大约600℃~2000℃,在这一范围内的地幔中存在着厚约几百公里的软流层,物质对流,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900Mpa~370000Mpa ,地幔内部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的运动着,即可能为地壳运动的根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厚2100Km )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据推测,外和可能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
通常认为,地球最外层是有一些巨大的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板块向下延伸的深度大约为70~100Km ,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板块也相互运动,板块的构造运动,是构成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
地震概论第一章1
四、古代中国的地震工程
• 在抵御地震灾害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许 多极为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表现在工程选 址、地基、结构以及材料等许多方面,在应 急避震、易损性,以及震后重建等方面也有 不少详细的记载,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 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 寺观音阁等等
作者:赵克常
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 预防与减轻自然灾害 (地震、海啸等) • 资源、能源探测
(水资源、矿藏资源、石油天然气等) • 考古 • 工程建设 • 国防安全 • 反恐
作者:赵克常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的调查
作者:赵克常
地下核爆破的侦测与监测
作者:赵克常
第二节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作者:赵克常
地球科学
大地测量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空间物理学
气象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海洋学
地震学
学科划分简明图
火山学
地磁学
地电学
地壳构造物理学
重力测量学
地热学
作者:赵克常
地球宇宙学 地质年代学
地质学 水文学
Sections of AGU
(America Geophysical Union)
• Atmospheric Sciences • Biogeosciences • Geodesy • Geomagnetism and Paleomagnetism • Hydrology • Ocean Sciences • Planetary Sciences • Seismology • Space Physics and Aeronomy • Tectonophysics • Volcanology, Geochemistry, and Petrology
地震工程导论总结
6、地震工程学的特殊性 罕遇 地震动 强烈 不确定 7、地震工程学的发展阶段 ① 静力学阶段 ② 反应谱阶段 ③ 动力分析阶段 8、从土木工程角度来看地震工程学 是介于地震学与土木工程之间的一门边缘学 科,研究土木工程涉及的地震问题,在规化、 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中恰当地考虑地震作用、 合理处理和正确地采用工程措施减轻地震灾害。 是为了解决地震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 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地震工程学介绍 地震基础知识 结构震害机理 构建破坏力学分析 强地震动 强震观测 结构抗震分析
1、地震工程学的形成 地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破坏环境,同时亦给 人类提供了经验教训和知识。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的损 失,人类逐步认识地震对工程结构物的作用、增强结 构抵御地震作用能力的原理和技术,探讨应对和抵御 地震影响的对策。 2、地震工程学 是研究地震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抗震减灾理论 的科学。 3、地震工程学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一个工程结构的防震包括选址、设计、施工或加固 三个阶段,决策主要涉及两个科学问题:如何判断或 定义工程的抗震安全性,如何选择适当的安全性,以 得到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平衡。
选用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计算场址地震动参数
1、强震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强震动观测是认识强地震动特征和各类工程结构 地震反应特性的主要手段。 强震观测记录还可应用于烈度速报、地震预警、 震害快速评估、地震应急及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 康诊断等领域。 2、强震观测记录的应用 确定抗震设计反应谱 地震动特性研究
热带气旋(飓风、台风) 2. 地震 3. 洪涝 4. 雷暴与龙卷风 5. 雪暴 6. 火山爆发 7. 热浪 8. 雪崩 9. 滑坡 10. 潮汐与海啸 地震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地震分布广,成灾比率高
地震概论10
3.陷落地震
地震概论第8章
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 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
地震
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是人工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 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 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地震概论第8章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 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 度。用Ib表示。
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各地区的基本烈度由《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确定。
地震波
地震概论第8章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 横波(S波) 纵波(P波)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
波速慢,100-800m/s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波速快,200-1400m/s
瑞利波 面波 勒夫波
杂波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 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 主要由面波造成。
§1.5 地震的破坏作用(震害现象)
一、直接灾害:
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 波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1、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错动、塌陷、喷水冒砂等;
地震概论第8章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地震工程学导论课后答案
1、地震按成因分类: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层中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震动称为地震。
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2、地球上的4个主要地震带:(1)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约80%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一地带。
(2) 欧亚地震带除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深源地震外,几乎所有的其他中深源地震和一些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地震活动带。
(3) 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4) 地震活跃的断裂谷3地震波类型: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体波(1) 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周期短,振幅小。
(2) 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5、地震仪组成:现代地震仪:拾震器,放大器和记录系统6、、一、以地面最大加速度为标准以最大速度为标准7、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在震中100公里外,地震仪监测到最大振幅为1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的地震波,地震便是0级;10微米的地震是1级地震,1毫米的地震就是3级地震。
以此类推,里氏震级每上升1级,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增大10倍近震震级标度ML –地方震级面波震级标度MS –远震、浅地震体波震级标度mb -深源、浅源、远距离10、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一个地区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烈度,也就是预报未来一定时间里某一地区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程度.基本烈度的时间一般是以一百年为限;基本烈度所指的地区,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筑物场地,而是指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一个区、县或更大的范围)的地区而言,因此基本烈度也叫区域烈度.至于具体工程场地局部浅层构造、地基土和地形地藐等对烈度的影响因素(有时也叫场地烈度或小区域烈度)13、对场地烈度的理解一般有两种.①地震烈度小区域划分方法.该法认为如果以一般中等强度的地基土作为标准,则基岩上的烈度可以降低一度,而软弱地基应提高一度并以此为界限,制定了各种单一土层的烈度调整幅度.当为多层土时将各单层土的烈度调整值按土层厚度加权平均.此外还考虑了地下水位的影响,认为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时烈度可提高半度.这种方法对一般建筑物的宏观破坏现象是可行的,但用于新建工程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不同结构在不同地基上有不同的反应,对地基失效引起破坏与振动引起的结构破坏不加以区分.②认为所谓场地烈度问题就是建筑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地基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要尽量弄清楚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在工程实践中加以适当考虑.地质构造主要是指断层的影响.多数的浅源强地震均与断层活动有关;特别是深大断裂,一般与当地的地震活动性有密切关系,是确定基本烈度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层通常称为发震断层,不属场地烈度问题所考虑的范围.地基土质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是这个问题十分复杂:这是因为地震时地面的震动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通过复杂的中间介质又经过许多层次的地基土的反射、折射和滤波作用,而将震动的能量传给建筑物,引起建筑的震动和破坏;另一方面当建筑物发生振动以后又将一部分振动能回输到地基中去,这样建筑物和地基土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
地震工程学概论培训讲解
区域构造应力场模拟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01
通过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壳形变和地球物理场特征,揭
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和演化规律。
数值模拟方法应用
02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等,建立
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关系探讨
03
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和地震活动性评估结果,探讨构造应力场与
地震工程学概论培训讲解
目录
• 地震工程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 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 地震工程学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地震工程学基本概念与原 理
地震波传播特性
体波
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通过地球内部传播,速度较快 。
地震监测网络完善
随着全球地震监测网络的不断完善,地震数据的获取更加准确和 全面,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了有力支持。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发出警报,为减轻地震 灾害提供宝贵时间。
地震预测模型研究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震预测模型不断涌现,为地震预测 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案例
日本东京天空树、中国台北101大厦 等高层建筑均采用了隔震技术,有效 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消能减震技术及应用领域
消能减震技术
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或阻尼器,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 量耗散掉,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应用领域
消能减震技术广泛应用于桥梁、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等领域。例如,中 国的港珠澳大桥就采用了消能减震技术来应对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高性能材料和结构体系
采用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和新型结构体系 (如摇摆结构、自复位结构等),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4)
第5章 地震地面运动地震动是指由震源释放出的能量产生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地面)的振动,是工程地震研究的主要内容,地面运动就是对结构的输入。
地震动可以用地面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时间函数表示。
地震动:加速度a(t),速度v(t),位移u(t),通称为地震动时程。
地震地面运动(Earthquake ground motion)有时也简称地震动。
地震动是引起震害的外因,其作用相当于结构分析中的荷载,差别在于结构工程中常用荷载以力的形式出现,而地震动以运动方式出现,常用荷载大多数是竖向作用,地震动则是竖向、水平甚至扭转同时作用的。
在地震工程中,人们研究的对象有三个:地震动(输入)、结构(系统)、结构反应(输出)。
只有在了解结构的地震反应之后,才可能科学地设计结构,而为了了解结构反应,则必须了解地震动与结构,两者缺一不可。
当前我们对结构的了解还很不够,特别是在结构物超过弹性阶段以后,而对地震动的了解则远远落后于对结构的了解。
地震动是一个复杂的时间过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存在着很多影响地震动的因素,而人们对很多重要因素难以精确估计,从而产生许多不确定性的变化。
地震动的显著特点是其时程函数的不规则性,因此,关于地震动的研究强烈地依赖对地震动观测的现状与发展。
5.1地震动观测记录到的地震动可分为六个分量:三个平动分量和三个转动分量。
目前直接得到的某一地点的记录通常为平动分量,转动分量的获得尚存在一定困难。
1、地震仪(Seismograph)地震工作者使用;记录弱震为主(1-4级地震,发生频繁,仪器连续记录);记录量:位移或速度;要求:敏感,放大倍数大,2-3千倍或104-105倍,置放在基岩。
用于:预报地震,研究震源机制,地震波传播规律等。
2、强震仪(强震加速度仪,Accelerograph)结构抗震工作者用;记录强震;记录量:加速度;目的:确定强震地震动,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用,估计地震动。
更确切的说有三点:为研究地震动性质提供数据;为结构设计和试验提供输入;发展抗震理论,了解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
地震工程学概论复习(word版)
二十一、动荷载和静荷载区别地震作用属于动力荷载。
动力荷载与一般静力荷载的区别体现在:1)结构所受动力荷载的大小与结构自身特性密切相关,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地震作用的强弱。
2)地震作用是一种不规则的循环往复荷载,其解答不具有静力问题解答的唯一性,工程上主要关注地震作用峰值;3)与静力荷载相比,地震作用具有更大的随机性,表现在发生过程的不确定性、发生地点、时间、强弱的不确定性上。
因此,抗震设计有别于一般静力设计。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二十二、板边地震和板内地震特点有一些地震并不发生在板块边缘附近,这些地震称为板内地震。
与板边地震性比,板内地震有如下三个特点:1. 地震地点零散,频度较低2. 板内地震危害大.二十三、地震序列类型火山地震、天然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主震:某一次较大的地震;前震:主震之前与之相关的地震余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通常地震序列有三种基本类型:①主震余震型:主震释放能量最大,伴以相当数目的余震和不完整的前震。
典型的有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
②震群型地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较强地震释放,并伴以大量小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等。
③单发型地震,主震突出,前阵与余震很小,如1976年内蒙和林格尔地震。
世界地震构造系统全球地震可分为三个地震构造体系:(1)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2)大陆地震构造系(3)洋脊地震构造系(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中国地震分区与地震带从地震分布特征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构造系的交汇部位;从地震地质背景来看,我国大陆存在发生频繁地震的内因和外在条件。
我国地震频繁而强烈。
我国地震基本特征:1)我国地震大多属浅源构造地震,一般,东部10-20km,西部40-50km。
2)强震区和强震带的分布主要受断块构造控制,绝大多数地震与区域性大断裂有关。
3)一定地区内的地震活动过程,存在明显的平静期和活跃期的交替现象。
《地震工程学》课件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国内外典型地震案例分析
国内典型地震案例
选取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典型地震事件,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分析其地震参数、震害特点及影响范围。
国外典型地震案例
选取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地震事件,如日本阪神地震、美国洛杉矶地震等,对比分析其地震参数、震害特点及抗震 措施。
地震工程实践与经验总结
03
地震工程学的应用与实践
地震工程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地震工程学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通过合理的结构 设计和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新型抗震材料的研发
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推动了新型抗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高性能混凝土、阻尼器 等,这些材料和设备的性能和效果在地震工程学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为建筑结 构的抗震提供了有力支持。
抗震设计实践
介绍国内外在建筑、桥梁 、道路等工程领域的抗震 设计实践,总结抗震设计 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抗震加固实践
介绍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 加固的工程实例,分析抗 震加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
应急救援实践
总结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救 援经验,介绍救援队伍的 组织、救援装备和救援技 术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案例分析与实践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
通过国内外典型地震案例的分析,总结地震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抗震设计和 抗震加固提供参考。
思考
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强地震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以减少地震造 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感谢观看
THANKS
展
当前地震工程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01
02
03
地震预测的难度
地震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 定性和复杂性,准确预测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 强度仍是一个科学难题。
《地震工程学》课件
案例二:中国汶川地震
案例四:印度尼西亚苏 门答腊地震
案例六:土耳其伊斯坦 布尔地震
案例八:意大利拉奎拉 地震
案例十:俄罗斯堪察加 半岛地震
案例一:日本阪神地震
案例三:美国旧金山地 震
案例五:智利瓦尔帕莱 索地震
案例七:墨西哥城地震
案例九:新西兰基督城 地震
经验教训:地震工程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改进措施: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案例分析:具体案例分析,包括问题描述、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实践经验: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建议和指导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研究内容:地震工程学主要研究地震对建筑物、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和建造抗震结构。 研究方法:地震工程学采用实验、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多种方法,对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行为进行研究。 实验方法:通过模拟地震振动的实验,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机理。 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行为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情况。 现场观测方法:通过对地震现场的观测和记录,了解地震作用下的实际情况,为地震工程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抗震设计。
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如何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建筑物抗震性能: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救援和恢复:如何提高地震救援的效率,以及如何快速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
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如何推动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能力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地震监测的 准确性和实时性
汇报人:
,
汇报人:
01
02
03
04
地震工程学()
地 震 工 程 学
书P24图
SH波(Horizontal) 瑞雷波(Rayleigh) 洛夫波(Love)
25
26
1.体波:体波是指通过介质体内传播的波。
(1) 纵波:介质质点的振动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2) 横波(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 正交的波。
地 震 工 程 学
特点是可以在所有介质中传播。 传播速度:
5
二、波动方程的基本形式 地 震 工 程 学 地 震 工 程 学
在连续波的传播问题中,可以忽略体力。
ρ
∂ 2u ∂σ x ∂τ xy ∂τ xz = + + ∂x ∂y ∂z ∂t 2
ρ
ρ
∂ 2 v ∂τ yx ∂σ y ∂τ yz = + + ∂z ∂x ∂y ∂t 2
∂ 2 w ∂τ zx ∂τ zy ∂σ z = + + ∂x ∂y ∂z ∂t 2
地震工程学
地 震 工 程 学 地 震 工 程 学
第一章 概论
一、地震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1 工程地震:潜在震源区划分,潜在地震区地震活 动性规律,地震动工程参数的选择以及这些参数的 估计,强震观测,震害现象分析等。 2 结构地震反应:建筑材料﹑地基﹑构件及结构的 动力特性,结构试验技术,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和脆性破坏机制,结构的动力可靠性理论等领域。 3 抗震减灾理论: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振动控制与 减震技术﹑地震灾害预测及损失估计﹑防灾规划 等。
C1 = α = E (1 − μ ) ρ (1 + μ )(1 − 2μ )
(2—6)
地 震 工 程 学
这种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液体、气体不能承受 剪切作用。因为横波的传播过程是介质质点不断受剪 变形的过程。
地震工程学——精选推荐
地震工程学•1地震工程学概述•2地震学基础知识•3工程地震——地震作用与灾害 •4结构地震反应分析•5工程抗震与结构抗震设计•6几个专题4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4.1 概述☞•4.2 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4.3 抗震结构模型化☞•4.4 地震动输入•4.5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4.6 其他☞4.1 概述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及其发展重要环节满足最低抗震设防安全要求简化方法和较复杂的精细方法静力理论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动力分析理论阶段✓1920年,日本大森房吉、佐野利器等提出。
✓假定:①结构视为刚体;②各质点加速度相同;又称为烈度法。
静力理论阶段Gkgt x G t xm F ===max 0max 0)()( ✓适用范围:此方法忽略了地震作用与结构动力特性直接相关、结构为非刚性等关键特性,仅适用于T < 0.2秒。
✓意义:划时代,从无到有地震系数反应谱理论阶段1940年,美国Biot (无阻尼)、Housner (有阻尼)等提出。
与结构动力特性(振型、T 、阻尼)、地震强度、建筑场地等因素有关; 目前各国设计应用最广(与振型分解法结合求解多自由度,精度满足工程);局限是仍属于静力作用。
即按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效应(等效静力法)。
意义:崭新阶段,长足的进步,方便实用max0(t)x (t)x m F +=动力分析理论阶段—时程分析法最近二十年。
前提:①地震记录的积累;②核电站、海洋平台以及高层结构设计的需要;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运算速度的提高;将实际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简称地震记录)作为动荷载输入,进行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反应时程变化。
优点:能体现地震动三要素,进行结构的强度及变形验算等。
意义:飞跃,但仍有很多挑战其他动力方法:⏹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Static Pushover Analysis)⏹随机振动理论分析,能量方法,但尚未被抗震设计规范采纳。
4.1 概述•确定性•非确定性—随机输入•确定性地震反应分析•随机地震反应分析结构•线性地震反应分析•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单点(1D,2D,3D )•多点计算途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线性•非线性•确定性•非确定性—随机•平面•空间适用范围极为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R波:在地面上呈滚动形式。
(b) L波:在地面上呈蛇形运动形式。
六、地震波
当震源离记录地点较远时,可以观察到: (1)纵波首先到达,其振幅很小,周期也短; (2)横波其次到达,横波到达后,振幅与周期都明显放大; (3)面波到达后,所记录的地震波的振幅陡然放大。
(2)反应谱方法
(3)动力分析法
(2)反应谱方法
(3)动力分析法
2、震级(Magnitude)是表示地震本身 大小的尺度。它与震源所释放的能量的大 小有关。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里氏震级, 它等于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最大水平 位移(微米)的常用对数。
M lg A
七、地震强度指标
3、震级M与震源释放的能量E(尔格)间有 下列经验关系:
log10 E 11.8 1.5M
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 脊和印度洋中脊上。总的来说,地震主要发生在洋脊和裂谷、海沟、 转换断层和大陆内部的古板块边缘等构造活动
中国地震带:
四、地震的命名
地震按发生的年号+主要的地域命名。如: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
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 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 1999年土耳其地震等。
1999 中国地震烈度表
Ⅰ度-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及其
他震害现象为主; 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
现象综合考虑为主,人的感觉仅供
参考; 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现象为主。
工程抗震设防的依据一般采用烈度,目前的发展 趋势是直接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
八、抗震设防烈度
1、一般采用基本烈度来表明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强度。 2、基本烈度是指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 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3、设防烈度一般采用基本烈度。 4、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时,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成都:6度,北京:7度) 5、地震烈度区划图:是指在地图上按地震基本烈度的差异划 分出不同区域的图。
五、地震所造成的破坏
1.地表破坏
(1)山石崩裂 (2)滑坡、塌方
(3)喷砂冒水 (4)地面下沉(或称为震陷) (5)地裂缝
2.工程结构破坏
(1)结构强度不足引起的破坏 (2)结构塑性变形能力不足引起的破坏
(3)结构丧失整体稳定性而引起的破坏
(4)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3.次生灾害
水灾、火灾、毒气污染、海啸
六、地震波
1.地震波
定义: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能量是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的地面传播的,这种波称为地震波。它是一种弹性 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1)体波
定义:在地壳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
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波前进方向
波前进方向
质点振动方向
波长 (a)纵波
质点振动方向 (b)横波
体波质点振动形式 纵波(P波) :质点运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同,又称压缩波。
E G 2 (1 )
Vs
——介质的密度;
——介质的泊松比。
一般情况下,可以取泊松比 =0.22,则:
Vp=1.67Vs 通常,纵波称为P波(即Primary,初波),横波称为S波(即 Secondary,次波)。 P波速度比S波速度快,总是率先到达。
六、地震波
(2)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后形成的次生
第一章 地震工程学概述
一、地球的构造
1.地壳 2.地幔 3.地核
3500km 2900 5-40km
地核 地幔 地壳
图 1-1、地球构造示意图
二、地 震 的 分 类
1、按地震成因分:
(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得地壳的岩 层在其薄弱部位突然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 (2)火山地震(火山的喷发、震动引起) (3)陷落地震(地壳下空洞的自然塌陷引起)
十、工程结构的抗减震设计概念
1、以减轻地震灾害为目的的工程理论和实践称为 工程抗减震。 2、对地震区的工程结构依据工程抗减震的要求进 行专门设计,称为工程抗减震设计。一般包括三 方面: (1)抗减震概念设计; (2)抗减震结构计算; (3)抗减震构造措施。
工程结构的抗减震设计概念
1、抗减震概念设计:指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减震 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 2、抗减震结构计算:分析地震作用,计算确定工程 结构及构件的地震效应,即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 的内力和变形。
地震术语示意图
三、地震的分布
(1)时间分布:小地震杂乱无章,大地震有一 定周期。统计表明: 日本关东地区的大地震发生 大约11年为周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地震发 生周期为300—400年。 (2)空间分布:小地震无规律可循,较大地震 的震中呈条状分布,且基本上是沿板块的边缘分 布。
全球地震带:
4.常用术语
极震区
震中 震 源 深 度 震源 术语解释图 震中距 建筑物 地表
震源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震中距:建筑物到震中之间的距离。
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
极震区 震中 震 源 深 度 震源
震中距
建筑物
地表
震源距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以内,释放能量占全年 地震的85%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占12%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占3%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地震波记录图
六、地震波
(3)地震记录
地震记录:在工程抗震领域,主要是指地震时的地面运 动加速度记录。
一条完整的加速度记录:通常包括东西、南北、上下三 个方向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分量。 地震加速度记录三要素:1)加速度峰值
2)频谱特性
3)地震动持续时间
六、地震波
七、地震强度指标(震级)
1、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来衡量。
特点:周期较短,振幅较小
横波(S波) :质点运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又称剪切波。 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六、地震波
纵波波速为: 横波波速为:
式中 E——介质的弹性模量; G——介质的剪切模量;
假定地球介质为弹性各向同性,根据弹性波动理论得到:
Vp E (1 ) (1 )(1 2 )
小震:多遇烈度时的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 中震:基本烈度时的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 大震:罕遇烈度时的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
三种烈度的超越概率示意图
要求查阅:
1990 年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基本烈度 1999年 中国地震烈度表
2001年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面运动加速度
川島一彦.地下構造物の耐震設計[M]. 鹿島出版会(日),1994. 日本土木学会.開削トンネルの耐震設計[M]. 丸善(株),1998年. 日本土木学会.シールドトンネルの耐震検討[M]. 丸善(株),2007年. 盾构隧道的抗震研究及算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土动力学. 杨桂同.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土动力学. 谢定义. トンネル工法の調査﹒設計から施工まで編集委員会. シールド工法の調 査﹒設計から施工まで. 地盤工学会(日),1997年. 日本土木学会地震工学委員会.トンネル耐震設計の方法と基本課題[M]. 日本土木学会,1998年. 日本土木学会. コンクリート標準示方書・耐震設計編[M]. 鹿島出版会(日), 1997年. 松井春辐. 都市トンネルの実際(合理的な設計﹒施工法をめさして). 鹿島 出版会(日), 1998. 日本土木学会地震工学委員会.実務者のための耐震設計入門[M]. 日本 土木学会,1999年.
地下工程抗减震设计原理
主要内容:
1、地震工程学概论 2、地下结构的震害分析(中国、日本、土耳其、台
湾地震)
3、地下结构物的震动特性(包括地层及地下结构物
横、纵方向的振动特性)
4、结构动力学基础 5、地震系数法及反应位移法 6、沉管隧道的抗减震设计
7、盾构隧道的抗减震设计
8、竖直地下结构的抗减震设计 9、地下结构的减震措施
1、地震烈度(Intensity)是度量某一地区地面
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烈度与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有关、还 与该地区地层的土质及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有关。
对应于一次地震 a.震级只有一个 b.烈度随震中距离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七、地震强度指标(烈度)
2、烈度是一个定性指标,我国目前采用1999年 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3.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表:是评定地震烈度大小的标 准和尺度。 我国地震烈度:分12度
3、抗减震构造措施:指为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 而必须采取的细部构造措施。
十一、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地震震动使工程结构产生内力与变形的动态反应称为 结构的地震的地震反应。 对地面结构: 对地下结构: (1)静力方法:将地震 (1)静力方法:将周围 惯性力作为静力荷载作 地层的位移作为荷载作 用于结构上 用于结构上
4、震级相差一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 31.6倍。
七、地震强度指标
2级以下的地震称为微震;
2--4级地震为有感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7级以上的地震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8级以上属于特大地震,不多见。
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地震震 级为1960年5月智利发生的8.9级。
七、地震强度指标(烈度)
(4)诱发地震(由建造水库,向地下注液或从地
下抽液,大型的采矿活动,工程爆破等足以破坏地应 力平衡的人为干扰引起。)
2.构造地震成因
构造地震形成示意图
3.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 在一定时间内相继发生在岩层破碎
地带的一系列大小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