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心得: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全市第二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是推动绿城品质升级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一、建设基本情况

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林业局2013年1月批准开展试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地处西津水库的米埠坑库区,总面积1855.6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619.93公顷,陆域面积235.76公顷。湿地公园周边共涉及平马、莲塘、陶圩3个乡镇和良圻农场,共有10个村民委员和良圻农场十分场,居民9824户,36825人。

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为湿地保育区、恢复修复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分两期建设,前期为2013—2017年,后期为2018—2020年,建设期限总共8年。主要建设内容有七大工程,分别为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科研监测工程、合理利用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和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2.7亿元,目前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已经投入约1.1亿元,主要用于清理拦网塘、网箱养鱼、支付转产补助、公园设施建设等,水质已由原来的IV水质变为III级水质,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初见成效。

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成立了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定编为正科级公益一

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设5个股室,园内设立了警务室。《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3—2020)》于2012年上报国家林业局,因保育区面积调整需要,2017年5月委托总规编制单位进行修编。为加强对公园的保护和管理,2016年9月29日,市人大十二届25次常委会批准《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颁布,于2016年11月1日施行。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一是周边畜禽养殖业污染较大。公园周边养殖场有30多家,其中纳入环保监测的仅有14家,养殖场是湿地公园排泄物污染的重要来源。

二是周边群众生活污染较重。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进入西津湖,生活垃圾直接丢入湖中,特别是在可视面出现损坏山体修建住宅现象。

三是生产性破坏活动未能有效制止。近十几年来,周边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破坏了湿地生态,许多原生灌木和植被消失,加上群众开荒垦植,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西津湖水质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生态系统恢复困难。在2013年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之前,西津湖围栏养鱼和网箱养鱼兴旺到“泛滥”,虽然市政府于2015年以来出台政府规章取缔了1万多个网箱,但目前渔民私自网箱养鱼现象仍有存在。拦网塘和网箱养鱼破坏了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加上此前过度掠夺,湿地公园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链条恢复有待更长时日。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

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与相思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全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试点,位居主城区东、西两端,邕江下、上游,目前相思湖国家湿地公园已进入了管理成熟运行顺畅阶段,但对西津湿地公园缺乏系统谋划,未形成区、市、县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市级、县直相关部门对合理利用开发超前服务意识不强,市、县两级没有明确西津湿地公园的旅游定位,缺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三)资源保障不足

一是专业人才缺乏。湿地公园管理处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主要为体制内管理人员,从事的主要是日常管理工作,但湿地公园未来发展需要的是更多的生态保护、科研普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是建设管理资金筹措压力大。湿地公园建设两期项目总投资2.7亿元,以县财政投入为主,目前已投入约1亿元,国家、市分别给予700多万元的支持。由于项目前期不具有经济效益,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公园的运营维护管理也需投入大量资金,县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极大。因此,如何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急需破解的难题。

三是土地整合有难度。湿地公园内土地权属分为国有和集体,其中水域部分均属于国有,陆上区域的土地均属于集体所有。大部分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权已承包到个人,给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四)群众利益诉求较难平衡

周边居民对水库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主要从事网箱养鱼、畜禽养殖、速生桉种植,产业相对单一。湿地公园建设将大幅度调整区域内的土地使用属性,迫使周边居民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