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合集下载

6第六章 溢洪道

6第六章  溢洪道
宽顶堰 实用堰 驼峰堰 折线形堰
宽顶堰
宽顶堰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但流量系数较低 。(图1)
实用堰
实用堰与宽顶堰相比较,实用堰的流量系 数比较大,在泄量相同的条件下需要的溢流前 缘较短 。(图2)
驼峰堰
驼峰堰是一种复合圆弧的溢流低堰,堰面 由不同半径的圆弧组成,如图6-9所示。其流量 系数可达0.42以上,设计与施工简便,对地基 的要求低,适用于软弱地基。 (图3)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一、侧槽溢洪道的布置特点
组成:由控制段、侧槽、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和出 水渠等部分。
适用条件:一般适用于坝址山头较高、岸坡较陡、 岩石坚固而泄量较小的情况。这种型式的溢洪道多 用于中小型工程。
特点:溢流堰可采用实用堰,堰顶一般不设闸门。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堰后可以是开敞明槽,也可 以是无压隧洞,也可利用施工导流隧洞,如图所示。 侧槽溢洪道与正槽溢洪道的主要区别在于侧槽部分, 其堰
堰顶高程
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特别是小型水库溢洪道常不 设闸门,堰顶高程就是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溢洪道 设闸门时,堰顶高程低于水库的正常蓄水位。堰顶 是否设置闸门,应从工程安全、洪水调度、水库运 行、工程投资等方面论证确定。侧槽式溢洪道的溢 流堰一般不设闸门。
折线形堰
胸墙
当水库水位变幅较大时,常采用带胸墙的溢流堰。 这种布置型式,可以减小闸门尺寸,在较低库水 位时开始溢流,提高水库汛前限制水位,充分发 挥水库效益。但在高水位时其超泄能力不如开敞 式溢洪道。
由于侧槽内的流量是沿流向不断增加的,所以侧槽 底末一较深宽般端,亦b断0/调应面bl越整沿底小段水宽,(流bl的则的方比侧工向值槽程逐对的量渐侧开也增槽挖相加的量应。工越增起程省加始量,。断影但所面响槽以底很底,宽挖大应b0与得。根 据b施0/工地bl采要形用求、1,地~1b质/l一2,条般其件选中用确b与定0的泄比最槽较小底经值宽济应相的满同b足。0/开bl 值挖,设通备常和

水利工程河岸溢洪道培训讲义PPT

水利工程河岸溢洪道培训讲义PPT
(五)出水渠
在有的情况下,当下泄的水流不能直接归入 原河道时,需要布置一段出水渠。出水渠要短、 直、平顺,底坡尽量接近下游河道的平均坡降, 以使下泄的水流能顺畅平稳地归入原河道。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一、侧槽溢洪道的特点
侧槽溢洪道一般由溢流堰、侧槽、泄水道和 出口消能段等部分组成。溢流堰大致沿河岸等高 线布置,水流经过溢流堰泄入与堰大致平行的泄 槽后,在槽内转向约90°,经泄槽或泄水隧洞流 入下游。
正槽式溢洪道通常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 出口消能段及出水渠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控制 段、泄槽及出口消能段是溢洪道的主体,是每个 溢洪道工程不可缺少的。
(一)进水渠
进水渠的作用是将水库的水平顺地引至溢流 堰前。由于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溢流堰往往不 能紧靠库岸,需在溢流堰前开挖进水渠,将库水 平顺地引向溢流堰,当溢流堰紧靠库岸或坝肩时, 此段只是一个喇叭口。
二、侧槽设计
(一)堰长 (二)槽底纵坡 (三)侧槽横断面底宽 (四)侧槽横向边坡系数 (五)侧槽始端槽底高程 (六)侧槽水面线的计算
三、侧槽溢洪道的应用
与正槽溢洪道相比,侧槽溢洪道的水流流态 复杂,如果设计不当将会影响工程安全,且侧槽 体形相对复杂,计算繁琐。但侧槽溢洪道的侧堰 可沿等高线布置,所以引渠段较短,水流从溢洪 道轴线近90°交角的侧堰上流入槽,不仅有良好 的入流条件,而且侧堰开挖量较小。采用侧槽溢 洪道可不设闸门,既减少了闸门投资,又避免了 闸门的频繁启闭,减少了运行操作工序,符合偏 远山区陡涨陡落的洪水特点,给管理带来了很大 方便,为水库安全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岸边溢洪道按其结构型式可分为正槽溢洪道、 侧槽溢洪道、井式溢洪道和虹吸溢洪道等。在实 际工程中,正槽溢洪道被广泛应用,也较典型, 为本章重点,其他型式的溢洪道仅作简要介绍。

河岸溢洪道介绍

河岸溢洪道介绍
(二)自溃式非常溢洪道
(三)爆破引溃式非常溢洪道
二、破副坝泄洪
当水库没有开挖非常溢洪道的适宜条件, 而有适于破开的副坝时,可考虑破副坝的应急 措施,其启用条件与非常溢洪道相同。
这种溢洪道的泄槽轴线与溢流堰轴线垂直, 与过堰水流方向一致,过堰水流平顺稳定。
正槽溢洪道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因而大中 小型工程广泛采用,特别是拦河坝为土石坝的水 库。
一、正槽式溢洪道的位置选择
溢洪道在水利枢纽中的位置选择,关系到工程的总 体布置,影响到工程的安全、工程量、投资、施工进度 和运用管理。其位置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四节 井式溢洪道与虹吸式溢洪道
一、井式溢洪道
井式溢洪道通常由溢流喇叭口、渐变段、竖 井、弯段、泄水隧洞和出口消能段等部分组成。
二、虹吸式溢洪道
虹吸式溢洪道是一种封闭式溢洪道,封闭式 进口的前沿低于溢流堰顶。
第五节 非常溢洪设施
当校核洪水与设计洪水的泄流量相差较大时,应当考 虑设置非常泄洪设施。目前常用的非常泄洪设施有:非常 溢洪道和破副坝泄洪。
(二)控制段
控制段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它由溢流堰及其两侧的连接建筑组成,是控制溢 洪道泄流能力的关键部位。
1、溢流堰的形式 溢流堰通常选用宽顶堰、实用堰,有时也用
驼峰堰。
2、闸门的布置与选型 溢流堰可设闸门,也可不设闸门。
3、堰顶高程和孔口尺寸的确定 其设计方法与溢流坝相同。
(三)泄槽
正槽溢洪道在溢流堰后多用泄水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出口 消能段相连接,以便将过堰洪水安全地泄向下游 河道。
1、泄槽的平面布置 泄槽在平面上宜尽量成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使水流平顺,避免产生冲击波等不良现象。

6第六章--溢洪道

6第六章--溢洪道
为1~2m/s。断面形状为梯形,应注意边坡稳定。做好衬砌, 减小糙率。
纵断面 底坡采用逆坡或平坡,渠底高程要低于堰顶高程。
二、控制段
(一)溢流堰旳形式 溢流堰一般选用宽顶堰、实用堰,有时也
是用驼峰堰、折线形堰。溢流堰旳体形应尽量 满足增大流量系数,在泄。
宽顶堰 实用堰 驼峰堰 折线形堰
宽顶堰
宽顶堰旳特点是构造简朴,施工以便, 但流量系数较低 。(图1)
泄槽旳横剖面
泄槽横剖面形状在岩基上多做成矩形或近似于矩
形,以使水流均匀分布和有利于下游消能,边坡坡 比大约为1:0.1~1:0.3;在土基上则采用梯形,但边 坡不宜太缓,以预防水流外溢和影响流态,大约为 1:1~1:2。
掺气水深hb(m)可用下式估算
v
hb
(1 )h 100
外墙水面与中心线水面旳高差Δh
三、泄槽
泄槽旳底坡常不小于水流旳临界坡
泄槽旳平面布置在平面上宜尽量采用直线、等 宽、对称布置
泄槽在平面上需要设置弯道时,弯道段宜设置在 流速小、水流比较平稳、底坡较缓且无变化部 位 (图4)
泄槽旳纵剖面
泄槽旳纵剖面应尽量按地形、地质以及工程量少、 构造安全稳定、水流流态良好旳原则进行布置。 常用旳纵坡为1%~5%,有时可达10%~15%,坚 硬旳岩石上能够更大,实践中有用到1∶1旳。 (图5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第三节 侧槽溢洪道 第四节 非常溢洪道
一、河岸溢洪道旳类型
1. 正槽式溢洪道 特点:水流平顺,泄水能力强,构造简朴,常用。
合用:岸边有合适旳马鞍形山口时,此时开挖量最小。 2.侧槽式溢洪道 特点:水流过堰后,转向约90°,进入泄水槽。 合用:水流条件复杂,水面极不平稳,构造复杂,对大坝有

水工建筑电子课件:正槽式溢洪道共41页文档

水工建筑电子课件:正槽式溢洪道共41页文档

水工建筑电子课件:正槽式溢洪道
5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溢洪道施工讲义PPT课件

溢洪道施工讲义PPT课件
泄槽的水利特征: 底坡陡,故为急流。 由于流速高,故会产生明渠中高速水流 的问题:冲击波、水流掺气、空蚀、压 力脉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泄槽的平面布置及纵、横剖面
1. 平面布置
1)为了使水流平顺,减少冲击波的发生,沿水
流平面宜尽量采用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2)泄槽长度大,受地质、地形条件限制,不能
1、收缩段设计 合理的收缩段应当
使引起的冲击波的高度 最小,对收缩段以下泄 槽中的水流扰动最小。 收缩区的设计主要是确 定: (1)收缩区的长度 (2)侧压的偏角θ
(1)收缩区的长度: L b1 b3
2 tan
(2)侧压偏角:
h2 tan 1 h tan( 1 )
tan tan 1 ( 1 8Fr1 sin 2 1 ) 3 2 tan 1 1 Fr1 sin 2 1 1
算,因此衬砌设计应根据地基、气蚀、施工 条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1)岩基上的衬砌 采用:
①石灰浆砌石水泥浆勾缝,适用V<10m/s, 小型水库溢洪道;
②石灰浆砌条石或块石衬缝,适用V<15m/s,中小 型水库溢洪道; 为了达到既提高衬砌的耐冲能力又节省造价 的目的,可采用底层砌块石,面层条石或浇混 凝土护面。
完全做成直线,需要转弯,转弯半径大于等于
10b
(b:陡槽直线段的平均宽度)。
3)为了减小泄槽末端的单宽流量,以利于消能
防冲,有时在泄槽末端设扩散段。
• 图7-6 泄槽的平面布置
2、 纵断面 1)泄槽水流流速高,一般设在挖方上 2)最好使用单一的陡坡(大于临界坡)
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减少开挖量, 可以采用变坡,使坡度变化不宜太多,实践 表明:在变坡处(特别是由陡变缓处)容易 遭到动水压力的破坏,变坡处应做水流衔接 设计。

第八章+河岸溢洪道-水工建筑物课件

第八章+河岸溢洪道-水工建筑物课件
• 组成: 引水渠、溢流堰、泄槽、消能段、 尾水渠。
2、正槽溢洪道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1)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改善堰身及泄 槽的流态。 设计原理:在合理的开挖方量下,尽量减少水头 损失,以增加溢洪道的泄水能力,因此要控制 流速。渠内流速限制在1.5-3.0m/s 以下。 2
hf v 2g
泄槽或泄水隧洞流入下游。侧向进流,纵向泄流。
3、适用: 坝址山头较高、岸坡较陡的情况,尤其 适于中小型水库中采用无闸门控制的溢洪道 中。 4、侧槽的设计: • 泄流量沿侧槽轴线均匀增加,
所以侧槽断面积应沿程增大,
始末断面底宽比约为1:1~1:4; • 槽断面应为深窄型梯形断面, 堰一侧边坡为1:0.5,山坡一 • 侧边坡为1:0.3~1:0.5 ; 槽底高程应保证溢流堰为自由溢流,侧槽中水
3)、驼峰堰(复合圆弧低堰 ): m高,可达0.42以上;设计施工简便,对地基要 求低适用于软弱地基。 4)、带胸墙的溢流孔口: 减小门高,延长泄洪历时。 (二)溢流孔口的确定
同重力坝
3、泄槽段 工作特点:在溢流堰后用泄槽与消能段相 接,为使槽内水流呈急流状态其纵坡常为 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因此又称其为陡槽。 由于泄槽内水流流速较高,设计时必须考 虑高速水流产生的冲击波、掺气和空蚀现 象,在布臵和构造上予以重视,一般应加 高、加固泄水槽的边墙,以确保溢洪道的 安全。
• 空化空蚀的原因:
•泄水建筑物的体型不合理; 。 ••泄水建筑物表面不平整; • 放样不准; • 模板走样; • 混凝土质量不佳; • 泥沙的不均匀磨损;
选用好的体型; • 减蚀方法:
采用高强度的抗蚀材料;
提高抗滑平整度 掺气减蚀
(7)泄槽的衬砌
——防冲、防渗、防风化、承载

讲座-8-2 正槽式溢洪道学习文档

讲座-8-2 正槽式溢洪道学习文档

水力计算
• (1)引水渠 • 引水渠水力计算任务是求解堰顶水头。 • 当引水渠较短时,采用库水位作为堰顶水头;
当引水渠较长时,取溢流堰上游(4~6)H处 的水位作为计算依据。 • 引水渠水流流态为明渠非均匀流。
• (2)溢流堰
• 溢流堰水力计算任务是校核溢洪道的过水能力。
• 溢流堰水流流态有堰流、孔流、明渠流。应根 据溢流堰的堰型采用相应的流量计算公式,并 注意公式中各项系数的确定。
• 底板的衬砌厚度,在岩基一般为30~60cm ; 在土基一般为70~100cm 。
• 衬砌需用纵横向的收缩缝分开,底板的纵横缝 一般可采用平缝。当地基不均匀性明显时,横 缝宜采用半搭接缝、全搭接防止高速水流产生冲击波。
• (c)、(d) 搭接缝:有利于避免下游块升起,防 止高速水流产生冲击波。
• 溢流堰堰型有:
• 1)堰式控制段,如宽顶堰,实用堰、驼峰堰 (是由复合圆弧构成的低堰)。
• 2)渠式控制段,当L> 10H,水流为明渠流。 渠式控制段的过水能力要受断面、底坡、糙率 的影响。
• 溢流堰溢流前缘长度、横断面净宽及堰顶高程 是通过调洪演算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的。
• 溢流堰纵断面在整个溢洪道纵断面的最高点。
• 当岩石比较软弱时,需将边墙做成重力式的挡 土墙。
• 边墙背面同样应做好排水,并与底板下的横向 排水管连通。
• 侧墙结构计算同挡土墙,见水闸。
• (2)地质条件 • 两岸山坡稳定。 • 良好的基岩可节省溢洪道泄水槽混凝土衬砌的
工程量。
• (3)安全运行条件 • 出口水流不能冲刷坝脚。 • 管理运行方便。
正槽式溢洪道组成及各部分的形式及 布置
• 正槽式溢洪道由引水渠、溢流堰(控制堰)、 泄水槽、消能设施、尾水渠等组成。

水工建筑物--河岸溢洪道

水工建筑物--河岸溢洪道
A.进流平顺,水头损失小,渠内流速限制在1.5-3.0m/s以下; 1.5以下; A.进流平顺,水头损失小, 进流平顺 B.沿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尽量布置成直线或平缓的曲线, B.沿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尽量布置成直线或平缓的曲线,转弯 沿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尽量布置成直线或平缓的曲线 时其丰径不小于4 倍渠底宽度; 时其丰径不小于4-6倍渠底宽度; C.渠底应平缓或设成不大的逆坡,渠底高程常低于堰顶。 C.渠底应平缓或设成不大的逆坡,渠底高程常低于堰顶。 渠底应平缓或设成不大的逆坡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2)平面布置及纵横剖面 总原则:a.直线、等宽、对称布置,但工程中常采用 总原则:a.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直线 收缩段(以减小工程量) 收缩段(以减小工程量) 扩散段(减小单宽流量) 扩散段(减小单宽流量) 弯曲段(解决洪水归河问题) 弯曲段(解决洪水归河问题) 挖方工程: 挖方工程:深窄断面 填方工程: 填方工程:宽浅断面 达到经济目的
于地基条件差、 于地基条件差、泄量小的地形平缓的中小 型工程。 型工程。 工程量小,施工复杂, m 实用堰: 2、实用堰: 高,工程量小,施工复杂,适用于岸坡 较陡的大中型工程。 较陡的大中型工程。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体型:标准WES WES、 奥曲线、 (1) 体型:标准WES、克-奥曲线、幂次曲线 (2) 低堰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2、溢流堰
溢洪道的控制段, 溢洪道的控制段,是控制溢洪道泄流能力的关键部位 要求:增大流量系数, 要求:增大流量系数,不产生负压及空蚀
(一)堰型 宽顶堰: 1、宽顶堰: 、方便、m低(0.32 0.385),适用 简单、 0.32—0.385),适用 0.385), 简单 方便、
一、正槽溢洪道的组成、功用及其布置 正槽溢洪道的组成、 1. 组成及功用 • 引水渠 • 溢流堰 • 泄槽 • 消能段 • 尾水渠

泄水建筑物资料

泄水建筑物资料
溢流孔口尺寸的拟定:主要是溢流堰堰顶高程和 溢流前沿宽度的确定。其设计方法与溢流重力坝 基本相同。但由于溢洪道出口一般离坝脚较远, 其单宽流量可以比溢流重力坝所采用数值大。
3、泄槽 段
连接控制段和消能段的陡槽,一般是挖方工程。泄槽的 底坡常大于水流的临界坡,槽内水流处于急流状态。急 流产生的高速水流对边界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泄槽布 置时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高速水流的不利影响。
进水渠 控制段
泄槽
消能段 出水渠
一、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1、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 原则:合理开挖量下,尽量减少水头损失,增加泄流能力。 断面形式:岩基上接近矩形,土基上采用梯形。
立面上平底或者不大的逆坡,渠底高程比堰顶高程低。 进口布置形式:喇叭口或者长引水渠。
2、控制段
控制溢洪道泄流能力的关键部位,尽量靠近上游。 溢流堰型式:常用宽顶堰,实用堰,驼峰堰,带胸 墙的溢流堰等
*宽顶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流量系数较小,需要
的溢流前缘较长。对地基要求低,多用于泄洪量不大或 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小型工程中。
*实用堰:流量系数大,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较之宽顶堰
可减少工程量。但施工复杂,多用于岩石地基上,尤其是 岸坡较陡的大中型工程。
*驼峰堰:一种复合圆弧低堰,流量系数较大,设计与施
一般偏转角小于11.25 度。收缩段长度可由几
何条件确定。
扩散段的设计除了满足使冲击波波高最小及消除水流扰动外, 还要保证水流扩散时不发生脱壁现象。
工程中一般采用单一
b
B’ 扩散角。扩散角不宜
θ
超过6~8度。
弯曲段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使断面内的流量决。
泄槽的衬砌
岩基一般采用混凝土衬砌,流速不大的中小型工程也可 以采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砌石衬砌,但应适当控制 砌体表面的平整度。

第七章河岸溢洪道

第七章河岸溢洪道
泄槽衬砌应满足:表面光滑平整,不至引起不 利的负压和空蚀;分缝止水可靠,避免高速水 流浸入底板以下,因脉动压力引起破坏;排水 系统通畅,以减小作用于底板上的扬压力;材 料能抵抗水流冲刷;在各种荷载作用下能保持 稳定;适应温度变化和一定的抗冻融循环能力。
岩基上泄槽的衬砌
大、中型工程,由于槽内流速较高,一般用混 凝土衬砌,厚度不小于0.3m。为防止产生温 度裂缝,在衬砌上应设置横缝和纵缝。
(a)平面图;(b)纵剖面图 1—水面线;பைடு நூலகம்—混凝土塞;3—排水管;4—闸门;5—泄水隧洞
二、侧槽布置
侧槽布置应满足:泄流能力沿侧槽均 匀 增 加 ; 由 于 过 堰 水 流 转 向 约 90° , 大 部分能量消耗于侧槽内的水体旋滚,侧 槽中水流的流速完全取决于侧槽的水力 坡降,因此要保证一定的坡度;侧槽中 的水流应处于缓流状态,以使水流稳定; 侧槽中的水面高程要保证溢流堰为自由 出流,保证泄流能力和稳定流态。
侧槽溢洪道
1—溢流堰;2—侧槽;3—泄水槽;4—出口消能段; 5—上坝公路;6—土石坝
其他型式的溢洪道
3、井式溢洪道
其组成主要有溢流喇叭口段、渐变段、 竖井、弯道段和水平泄洪洞段。
适用于岸坡陡峭、地质条件良好、又 有适宜的地形情况。可以避免大量的土 石方开挖,造价可能较其他溢洪道低, 但当水位上升,喇叭口溢流堰顶淹没, 堰流转变为孔流,超泄能力较小,易产 生振动和空蚀。
不同侧槽断面挖方量比较
注:虚线为窄深断面;实线为宽浅断面
槽底纵坡
侧槽应有适易的纵坡以满足泄水能力的 要求。由于槽中水流处于缓流状态,因而 侧槽的纵坡比较平缓,但如果槽底纵坡过 缓,将使侧槽上游段水面壅高过多而影响 过堰流量。但如果过陡,又会增加侧槽下 游段的开挖深度。初步拟定时可采用 0.01~0.05。具体数值可根据地形和泄量 大小选定。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第六章 河岸溢洪道

泄水建筑物:用来宣泄洪水期间或其他情 况下水库(或渠道)中多余水量以保证 大坝安全的建筑物。包括河床溢洪道 (如溢流坝、泄洪闸、泄水孔等)和河 岸溢洪道(明渠和泄水隧洞等)。 河岸溢洪道的适用条件 1、河谷狭窄,洪峰流量大,采用河床布 置有困难; 2、坝体不宜作河床溢洪道; 3、有垭口地形; 4、利用施工导流洞改建。
*变坡:泄槽很长时,为适应地形、地质 条件而设。 由陡变缓,变坡处用反弧段连接R8 ~ 10倍水深,易出现动水压力破坏,应尽 量避免。 由缓变陡:变坡处用抛物线连接。槽底 易产生负压。

图6-4 泄槽变坡处的竖曲线



(2)泄槽的平面布置 从高速水流考虑,泄槽在平面上应尽量直线、 等宽、对称布置。 实际上,由于地质(形)条件的限制,或从 减少开挖、处理洪水归河、有利消能等方面 考虑,往往改变横断面,设置收缩段、弯曲 段或扩散段。
第二节、正槽溢洪道工作特点 开敞式正面进流. 泄槽与溢流堰轴线 正交,过堰水流与泄槽方向一致. 组成: 进水段(引水渠), 控制段,泄 槽(陡槽), 消能段,尾水渠. 优点:结构简单,进流量大,泄流能力强, 工作可靠,施工、管理、维修方便,因而 被广泛采用。
一、正槽溢洪道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1、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改善堰身 及泄槽的流态。 设计原理:在合理的开挖方量下,尽量减少 水头损失,以增加溢洪道的泄水能力。 断面形式:岩基上接近矩形,土基上采用梯 形。 进口布置形式:喇叭口。
图6-2 溢洪道的整体布置 单位:m
2、控制堰段 作用: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横断面:矩形 纵剖面:实用堰和宽顶堰 设计要求:有足够的泄流能力. *实用堰:流量系数大,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 较之宽顶堰可减少工程量。但施工复杂,多 用于岩石地基上,尤其是岸坡较陡的大中型 工程。 *宽顶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流量系数 较小,需要的溢流前缘较长。多用于泄洪量 不大或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小型工程中。

溢洪道基础知识

溢洪道基础知识

洪 当P1≤1.33Hd 时,取Hd=(0.65~0.85)Hmax。当

P1≥1.33Hd时,取Hd=(0.75~0.95)Hmax。
(2)实用堰高度选择 堰高对流量系数也有较大的影响, 实践证明,低实用堰的流量系数随P1/Hd的减小而 减小。在确定Hd的前提下,P1愈小,则m愈小。 当P1/Hd<0.3时,m值明显降低,为了获得较大 流量系数,一般要求P应大于0.3Hd。对驼峰堰取 P1=(.24-0.34)Hd。
第 二 节


表6-1 P/H ~m关系表

洪 P/H m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堰面 克一奥
0.426 0.446 0.46 0.469 0.476 0.48 0.483 0.485 0.49
恳务局
0.422 0.445 0.458 0.467 0.473 0.477 0.48 0.483 0.492
对地基要求相对较
低,适用于软弱岩
性地基。
P R1
R2
R2
L
图6-6 驼峰堰常见的剖面图

二 节
2、堰面参数对流量的影响
(1) 定型设计水头Hd的选择 在堰顶水头不变的情况下,

Hd愈小,流量系数愈大,但是,过小的Hd将对堰

面产生不利影响。对于低堰(P1≤1.33Hd),堰

面出现危险负压的机会比高堰少。

一 节
一、河岸溢洪道的型式

河岸溢洪道其主要型式有

正槽溢洪道
侧槽溢洪道
井式
虹吸式
(1)正槽溢洪道:其泄槽与溢流堰轴线正交,过堰 水流与泄槽轴线方向一致,如图6-1所示。

正槽溢洪道与侧槽溢洪道设计概述

正槽溢洪道与侧槽溢洪道设计概述

刘家峡右岸溢洪道,泄槽纵坡由6个坡段组成, 变坡5次,1969年断续过水总时数324h,v=30m/s,
Q =2350m3/s,泄槽破坏比较严重的有3处,都发生 在泄槽底坡由陡变缓处,底板被掀走,地基被冲刷, 最深达13m。
3、横剖面
岩基:矩形或接近矩形; 土基或节理发育和破碎带的岩基上: 梯形(1:1~1:2)。
水工建筑物课件
2013年
第七章 岸边溢洪道
本章的主要内容:
7.1 概述 7.2 正槽溢洪道 7.3 侧槽溢洪道 7.4 非常泄洪设施
7.1 概述
土坝水利枢纽的三大件——土坝、溢洪道、隧洞。 溢洪道——是水库的太平门,泄洪保坝是主要作用。本章 重点讨论土石坝枢纽中的岸边溢洪道。
一、设计要求和优点
(一)泄槽的平面布置及纵、横剖面
1、平面
(1)为使水流平顺,减少冲击波,平面宜尽量采用直线、 等宽、对称布置。
(2)泄槽长,受地质、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完全做成直 线,需要转弯, R≥10b(b:陡槽直线段的平均宽度)。
(3)为了减小泄槽末端的单宽流量,以利于消能防冲, 有时在泄槽末端设扩散段。
2、纵断面
1、设计要求 ⑴ 过得去——能通过设计的泄流量(控
制段)。 ⑵ 泄得下——主要指泄槽的设计要满足
泄流要求。 ⑶ 冲不垮——主要指泄槽和下游消能工
在高速水流作用下不发生破坏。
2、优点 ⑴ 超泄能力大(表孔)。 ⑵ 闸门总作用力P小,操作检修 方便,安全可靠。
二、类型
1. 正槽溢洪道——堰轴线与泄槽轴线接近 正交,过堰水流的流向与泄槽的轴线方向一致。
⑷ 施工——对出渣路线及堆料场都要 合适地布置,有可能利用开挖的土石方量 来填筑土石坝,避免各建筑物施工相互干 扰。

第七章 岸边溢洪道

第七章  岸边溢洪道

3.注意问题:泄流、安全、消能、管理。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1.定义
溢流堰轴线和泄槽轴线正交,过堰流向与泄槽走向一致。
2.组成
引水渠、溢流堰段、泄槽段、消能段、尾水渠 轴线正交
水 库
溢流堰轴线
泄槽轴线
引水渠
溢流堰段
泄槽段
消能段
尾水渠
一、引水渠
1.目的:将水库之水平顺地引向溢流堰。
2. 对引水渠的要求
2.组成
进口段 、虹吸管 、具有自动加速发生和停止虹吸作用的辅助设备、泄 槽及下游消能设施。
3.优点
较小的堰顶水头可得到较大的泄流量;管理方便,可自动泄水和停止泄
水。
第四节 非常泄洪设施
1.作用
宣泄规划所没有确定的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以保证大坝的安全。
2.设置原因
设计洪水本身有一定限制;设计洪水调查资料短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改变了流域汇流条件,洪水更集中,峰值更大。
②流速高,故会产生明渠中高速水流的问题:冲击波、水流掺气、空蚀、 压力脉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2.泄槽的平面布置
原则:采用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纵剖面:泄槽纵坡必须大于临界坡度
横剖面:岩基上多做成矩形或接近矩形,岩体整体性较差或土基上,可作 成梯形。
3.断面高度
【计算水深 + 掺气水深 ℎ������ + 安全超高】 【ℎ������ = 1 + ������ 100 ℎ】
二、井式溢洪道
1.定义
水流经溢流喇叭口溢流进入渐变段、竖井、弯段,最后经泄水隧洞流向
下游。
2.组成
溢流喇叭口、渐变段、竖井、弯段、泄水隧洞、出口消能
3.优缺点
【优点:开挖量小,造价相对较低】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第二节正槽溢洪道一、工作特点:开敞式正面进流. 泄槽与溢流堰轴线正交,过堰水流与泄槽方向一致.组成: 进水段(引水渠), 控制段,泄槽(陡槽), 消能段,尾水渠.优点:结构简单,进流量大,泄流能力强,工作可靠,施工、管理、维修方便,因而被广泛采用。

图7-1 正槽溢洪道布置图二、正槽溢洪道各组成部分的设计1、引水渠作用: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改善堰身及泄槽的流态。

设计原理:在合理的开挖方量下,尽量减少水头损失,以增加溢洪道的泄水能力。

断面形式:岩基上接近矩形,土基上采用梯形。

进口布置形式:喇叭口。

图7-2 溢洪道的整体布置单位:m2、控制堰段作用: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横断面:矩形纵剖面:实用堰和宽顶堰设计要求:有足够的泄流能力.*实用堰:流量系数大,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较之宽顶堰可减少工程量。

但施工复杂,多用于岩石地基上,尤其是岸坡较陡的大中型工程。

形式:克-奥型、WES曲线型*宽顶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但流量系数较小,需要的溢流前缘较长。

多用于泄洪量不大或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小型工程中。

B----堰顶长度H----堰上水头P-----堰高图7-3 常用的控制堰*实用堰的高度:1、低堰(0.3<P/H d<1.33), m值先随H0/H d的加大而加大,然后随H0/H d的减小而减小,存在一个极值m;2、高堰(P/H d>1.33), m为递增函数.图7-4 WES堰m~H0/Hd,P/Hd的关系3、泄槽段工作特点:在溢流堰后用泄槽与消能段相接,为使槽内水流呈急流状态其纵坡常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因此又称其为陡槽。

由于泄槽内水流流速较高,设计时必须考虑高速水流产生的冲击波、脉动和空蚀现象,在布置和构造上予以重视,一般应加高、加固泄水槽的边墙,以确保溢洪道的安全。

(1)泄槽的纵剖面设计泄槽的纵坡一般做成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通常i=1%~5%,有时可达10%~15%。

*变坡:泄槽很长时,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而设。

泄槽ppt

泄槽ppt
H墙=h掺气+△A (△A——边墙超高 0.5~1.5m)
泄槽衬砌
衬砌目的:
⑴ 保护地基不受冲刷、岩石不受风化; ⑵ 防止高速水流钻入岩石裂隙,将岩石破坏掀起。
2021/4/4
14
衬砌要求:
(1)衬砌材料应能抵抗冲刷,因泄槽流速高; (2)衬砌表面应光滑平整,以免引起负压和空蚀; (3)衬砌接缝处应做好止水,防止高速水流钻入泄槽底板, 将底板掀起。 (4)衬砌底板下应设排水,以减小地下水形成的扬压力; (5)在各种力作用下能保持稳定。溢洪道平时不过水,其衬 砌还要能承受温度变化和风化剥蚀的作用; (6)寒冷地区,衬砌材料要有一定的抗冻要求。
挑坎与掺气槽联合式通常较跌坎式和突扩式的水流流态为好。
2021/4/4
10
图7–16 掺气装置的主要类型
(a)掺气槽式;(b)挑坎式;(c)跌坎式;(d)挑、跌联合式; (e)挑、掺联合式;(f)跌、掺联合式
2021/4/4
11
泄槽的构造
202用在泄槽底板上的力有:底板自重,水压力(包括时 均水压力和脉动水压力),水流拖曳力和扬压力等。
2021/4/4
15
泄槽衬砌设计应着重分析不同的地基、气候、水流和施工条 件,选用不同的衬砌型式,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1. 岩基上泄槽的衬砌
(1)衬砌形式
① 石灰浆砌石、水泥浆勾缝:适用V<10m/s,小型工程; ② 水泥浆砌条石或块石:适用V<15m/s,中小型工程;衬砌 厚度δ=30~60cm ③ 混凝土衬砌:适用于大、中型工程;厚度δ≥30cm。
2.坡度由陡变缓时,泄槽易被动水压力破坏。为避免,应在变 坡 处用反弧连接。R=(3~6)h,其中h为变坡处断面水深。
3.坡度由缓变陡时,水流易脱离槽底产生负压。在变 坡处宜 采用符合水流轨迹的抛物内线容连接 4.纵坡应大于临界坡,以保持急流。常用纵坡为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正槽溢洪道
一、工作特点:开敞式正面进流. 泄槽与溢流堰轴线正交,过堰水流与泄槽方向一致.
组成: 进水段(引水渠), 控制段,泄槽(陡槽), 消能段,尾水渠.
优点:结构简单,进流量大,泄流能力强,工作可靠,施工、管理、维修方便,因而被广泛采用。

图7-1 正槽溢洪道布置图
二、正槽溢洪道各组成部分的设计
1、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改善堰身及泄槽的流态。

设计原理:在合理的开挖方量下,尽量减少水头损失,以增加溢洪道的泄水能力。

断面形式:岩基上接近矩形,土基上采用梯形。

进口布置形式:喇叭口。

图7-2 溢洪道的整体布置单位:m
2、控制堰段
作用: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横断面:矩形
纵剖面:实用堰和宽顶堰
设计要求:有足够的泄流能力.
*实用堰:流量系数大,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较之宽顶堰可减少工程量。

但施工复杂,多用于岩石地基上,尤其是岸坡较陡的大中型工程。

形式:克-奥型、WES曲线型
*宽顶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但流量系数较小,需要的溢流前缘较长。

多用于泄洪量不大或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小型工程中。

B----堰顶长度
H----堰上水头
P-----堰高
图7-3 常用的控制堰
*实用堰的高度:
1、低堰(0.3<P/H d<1.33), m值先随H0/H d的加大而加大,然后随H0/H d的减小而减小,存在一个极值m;
2、高堰(P/H d>1.33), m为递增函数.
图7-4 WES堰m~H0/Hd,P/Hd的关系
3、泄槽段
工作特点:在溢流堰后用泄槽与消能段相接,为使槽内水流呈急流状态其纵坡常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因此又称其为陡槽。

由于泄槽内水流流速较高,设计时必须考虑高速水流产生的冲击波、脉动和空蚀现象,在布置和构造上予以重视,一般应加高、加固泄水槽的边墙,以确保溢洪道的安全。

(1)泄槽的纵剖面设计
泄槽的纵坡一般做成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通常i=1%~5%,有时可达10%~15%。

*变坡:泄槽很长时,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而设。

由陡变缓,变坡处用反弧段连接R 8 ~10倍水深,易出现动水压力破坏,应尽量避免。

由缓变陡:变坡处用抛物线连接。

槽底易产生负压。

图7-5 泄槽变坡处的竖曲线
(2)泄槽的平面布置
从高速水流考虑,泄槽在平面上应尽量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实际上,由于地质(形)条件的限制,或从减少开挖、处理洪水归河、有利消能等方面考虑,往往改变横断面,设置收缩段、弯曲段或扩散段。

图7-6 泄槽的平面布置
(3)断面型式
在岩基上一般接近矩形断面,土基上用梯形较多,边坡不宜太缓以防止水流外溢和对流态不利,一般应做衬砌。

(4)弯曲段:渠底超高法—作用是使流量分布均匀并适当改善流态。

对弯曲的泄槽,为使槽内流量分布均匀和改善流态,可将渠底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横向底坡,用重力来平衡离心力。

图7-7 弯道上的泄槽
(5)收缩段与扩散段
收缩段的收缩角大小直接影响由于断面收缩而产生的冲击波的大小。

收缩角越小,冲击波就越小,通常收缩角 11.25º.
扩散段一般设在泄槽的末端有利于消能.在高速水流的条件下,扩散角不宜过大以免水流于边墙脱离.
4、消能设施
位于泄水槽出口处,作用是为了消除下泄水流具有破坏作用的动能,从而防止建筑物被水流冲刷,保证安全。

消能方式:底流消能和挑流消能。

5、尾水渠:当流经泄槽的急流经过消能后,不能直接进入原河道,需布置一段尾水渠,要求短、直、平顺,底坡尽量接近原河道的坡度,以使水流能平稳顺畅地归入原河道。

图7-8 扇形扩散挑坎单位:m
图7-9 溢洪道挑流坎布置图单位:m
图7-10 扩散消力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