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个大同小异和三项对应
马克思哲学矛盾观与中国传统矛盾观的观点异同及对现代的启示
现代农业研究马克思哲学中基于核心地位的理论是对于矛盾观点的分析与论证,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1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异同马克思哲学矛盾观与中国传统矛盾观都通过自身认识、思考与实践给出了自己关于矛盾发展变化的理论。
它们具有共通与相似之处,同时由于思考、研究方法的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1.1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相同之处1.1.1辩证的思维方法两者都坚持以辩证思想来分析、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都坚持以辩证思维来分析、解释矛盾。
无论是马克思哲学矛盾观还是中国传统矛盾观,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都是通过对事物及其变化发展的观察、分析、总结来揭示其中的规律与科学研究方法。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从实例来论证。
1.1.2共同的人文关怀两者都以人类发展命运、以世界和谐、国家与社会统一为思考出发点,通过辩证的思考与研究,给出解决不和谐因素的思维与实践方法。
都追求“趋利避害”的最终结果。
都是以人类命运发展,以为使人自由、幸福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包含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和谐统一的积极渴望。
1.1.3以解决普遍的现实问题为动力无论马克思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都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实际面临的问题,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探索符合实际的方法。
两者的思考研究都未脱离面实际状况,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与空想主义。
都以解决普遍的现实问题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1.2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差异马克思哲学矛盾观与中国传统矛盾观基于解决实际问题,怀着对人类的关怀而进行辩证思考,都具有伟大光辉。
但由于所处时代及面对实际情况不同,两者也不可避免具有某些差异性。
马克思哲学矛盾观与中国传统矛盾观的观点异同及对现代的启示(中共定西市委党校743000)【摘要】马克思哲学中矛盾观及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主体框架与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点作者:夏华娇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被中国大众所认同、接受,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成为现实,这其中一定有历史渊源和内在根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存在着契合点是很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探讨了二者间的六大理论契合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契合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027-03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一个来自东方,一个来自西方的欧洲大陆,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接受,而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成为现实。
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选择,这种选择一方面是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即中国传统哲学。
外来文化要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开花,必须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本民族的文化精华相通、相融,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一定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和一致。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回答上的契合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问题域中最重要的问题,贯穿在各类哲学问题当中,决定着整个哲学体系的特征和性质,它的解决影响和支配着其他哲学问题解决的思路、原则和方向。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哪个是本原、哪个是派生,谁决定谁,思维、意识能否反映存在,现实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围绕着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在本体论方面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物质第一性、是本原;在认识论方面坚持的是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现实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力的革命思想武器,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方式,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深入研究,而且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和阴阳互动的思维方式。
将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对人类社会的分析和变革的研究。
通过融合发展,可以更好地探索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内涵,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路径,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强调和谐、中庸和包容,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
通过融合发展,可以兼容并蓄两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伦关怀和价值观,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还可以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传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将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深入和创新的思考框架,推动中国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先秦儒家哲学的共同点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儒道哲学的共同点与区别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从远古神话、宗教脱胎出来的,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哲学都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出来,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唯物主义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一个严整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
三、中国古代儒道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是以儒道两家为基础的。
在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中国人选择了一条“天人分合”的哲学选择之,道家更关心天,在人间便成了自然,在社会便成了个体的人,以达到“天人合一”。
而儒家使“天人分离”,要求建立一套社会秩序,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由此,中国哲学在“仁”和“人”上走出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带有主体色彩的道路。
四、中国儒道哲学对后世的意义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下来,儒与道已经完全地融人到政治生活和人民的生活当中去了,已然成了中国文化最深处的积淀。
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学而优则仕的追求、中庸思想无一不有儒道结合的风采。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儒道哲学的不同点马克思哲学与先秦儒家思想之间,不仅存在着中西之别,更重要的是它们分别诞生于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思想属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意识,而儒道思想则属于农业社会的古代意识,两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困境都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互补性与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互补性与契合性摘要:每一种文化都各有其特色,作为文化精髓的哲学也自有其个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既异且同,构成了某种程度的互补。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是因为其优异性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互补性和契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互补性;契合性每一种文化都各有其特色,作为文化精髓的哲学也自有其个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既异且同,构成了某种程度的互补。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是因为其优异性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互补性和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从理论上看,是由于中国传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成其为历史文化基础和重要的理论途经,二者在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等理论观点和思维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构成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互补性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要从两个角度看: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内容补充马克思主义;一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补充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二是传统文化的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
1、从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来的角度来看,人生哲学也可称之为人学,体现和反映的是做人的一般规律。
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人生哲学居于主体地位,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关于做人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主要有人性观、人生价值观、人生境界观、生死观、孝道观等等,这些内容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并与时代精神以及中国实际相结合后,会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而性善论更是为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内在联系
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内在联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可以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答案是因为这两者之间有的内部联系,这种内部的联系在很多方面可能体现出来。
但最主要的两方面体现在一则是两者之间的哲学思想的一致性,二则是两者之间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文化;结合一、从哲学思想上是相通的中国的传统哲学特点就是博大精深,而且具有鲜明的各族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哲学不仅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样还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1.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而中国古代哲学也有着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
第一,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思考。
我国古代就有把世界认为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殊元素够成的,这种五行的思想不仅阐明了古人对世界来源和物质构造的思考,也反映了古人从物质角度去思考世界的,而不是从主观的唯心角度去考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本源。
第二,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规律问题的认识。
古人在知识匮乏的年代,以当时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总结了许许多多的对世界的规律的认识。
虽然有许多的认识再当今人看来是不尽正确的,愚昧的,但这都是古人对世界一种朴实的思考。
证明了古人是从自身的实践出发,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总结身边的事物发生的过程并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而总结得出。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规律问题存在朴实的认识。
2.传统的哲学朴素辩证法同现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之间的联系老子的物极必反、福祸相依的辩证思想在当时以及直到今天都为人们耳熟能详。
古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意识到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变化的,任何事物在发展到一定得阶段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不是不变,是变化的时机还没有,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朴素辩证法当中的由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变的思想。
这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认为无论是人的思维还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产生变化的辩证法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化的哲学体系,追求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中,关注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注重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研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回应时代的呼唤。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强调的仁爱亲和、中庸和谐等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平衡和协调。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公正,反对剥削压迫,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究社会公正的实现路径,同时也能够更加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的提升。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速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个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必然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全球挑战,为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为人类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提供有利保障。
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并深度挖掘这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优势,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实践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作者:武海涛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指导中国现实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延续千年具有深厚的积淀。
两者相互融合,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得创新发展的动力,也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新转化,从而具有指导中国现实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指导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它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在于根植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发展也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这个深厚的土壤。
中国传统哲学延续千年,典籍浩繁,具有深厚的底蕴,但近代世界产生巨大变革,使得中国传统哲学不能适应时代,更不能指导近代中国解决自身的困境,不能带领中国向前发展。
所以中国传统哲学必须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吸收借鉴的主要对象。
两者各自需求决定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但若想要深度融合就必须找到两者存在的差异与共性,从内核、从根本进行深度融合改造,形成新的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需求(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吸收借鉴全人类文明的成果,但是主要还是从西方哲学中创新发展而来,同时受到历史局限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外来学说传入中国。
外来学说在中国传播推广不可避免的会水土不服,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
(二)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需求。
中国传统哲学经过千年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积淀。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超稳定结构特点,中国传统哲学也是闭环的超稳定体系。
近代世界经历了巨大变革,西方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巨大冲击。
这种变革使中国传统哲学不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够适应世界的新变化。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诞生于世界变革之中,本身具有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本体论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随着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各方的普遍认同,然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实现民族复兴所必须的文化复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而儒学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将两种思想体系中最为根本和重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儒学的天人合一观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探讨,将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大异旨趣,它从根本上颠覆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全部形而上学,摒弃了物质本体论和意识本体论或者调合二者的二元论,用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作为其本体论的纲领,打破了主体和客体之间僵硬的对立关系,在主体和客体辩证互动的过程中考察线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将自然史融入人类社会史而形成全部历史,开创了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是儒学最大而根本的问题。
实际上,“天人合一”之“天”关联着广义的自然,是宇宙内所有自然而然存在变化的万事万物;而人不仅仅是人的肉体存在,还涉及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合一”不仅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指向贯通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与儒学“天人合一”观并非如表面那样风马牛不相及,而是存在共通之处。
但是同时在许多问题上也有本质差异,而这些差异正可揭示它们关于自然、人和人类社会关系等问题上的独特旨趣。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进行归纳,可以看出具有两条明显脉络:一条为天人相通;另一条为天人相类。
其中,天人相通又包括物质相通和德性相通。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作者:赵丹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摘要: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的关系,是需要在理论上做出的回答。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其产生、发展,还是如今中国化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某种独特的关联。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是无论学习哪种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契合;差异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了现实。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以来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最后,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融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1)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契合。
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决定着整个哲学体系的特征和性质。
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化过程时,以明确的形式提出了这一著名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明确回答,在本体论方面坚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在认识论方面坚持可知论,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中国传统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一个讨论、争辩的主题,但是都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时期思考与讨论的基本问题大致是相同的。
(2)“实践”与“知行合一”的契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核心概念,它不仅科学地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还强调哲学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摘要:同样作为时代和民族精神的浓缩,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具有鲜明的融通性。
中国传统哲学以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主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注重实践,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于民众,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似相通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融通性的重要体现,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融通性;中国化。
中外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不同源流的思想文化之间存在的某些相似、相通之处对于不同源流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一个思想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国度中落脚,并对这个国家的社会、民众生活产生广泛影响,最重要的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之间存在契合点,或者说具有融通性。
否则,外来的思想就很难在异国立足,更谈不上影响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样也遵循着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
正是由于这种融通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传播和发展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断交融,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理论的起点和归宿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都把对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的关注作为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他们理论活动的起始阶段就申明:他们的理论前提是“现实的人”。
他们从人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活动出发把握和规定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现实存在,指出了人的异化状态,并由此提出了谋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目标。
同样,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首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墨子的“兼爱”思想、孟子的“知行合一”等,都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观念,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将其贯穿于哲学研究的始终。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思想有相似之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物质基础,而阴阳五行则强调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现象,强调物质与精神,阴阳二元对立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中汲取阴阳五行的思想,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基础,颠覆传统阴阳二元论,从整体上统一看待世界的本质。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发展,也可创造出新的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者,而中国传统哲学则重视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庄子的“道德经”等,也言及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
这两种哲学思想可以相互借鉴,为建立人民群众、社会团体等在社会中的地位、维护民族独立等提供新的思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两种文化介质的相互之间创造更多的交流与碰撞,也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推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世界先进哲学思想的互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融合发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要注重对两者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强调人的历史地位和人的解放,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则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注重以德治国、以和为贵。
在融合发展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理解两者的内涵和精髓,认识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开拓新的思维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互补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性和现实性,鼓励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强调个人的历史责任和社会公义。
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则注重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
在融合发展中,两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弥补,使社会主义建设更有深度、广度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胸怀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态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不能以妥协和背离的方式融合发展。
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态度,借鉴其他哲学学派的优秀思想和成果,吸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立体、全面和具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要立足于实践,注重思想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性和现实性,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也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
在融合发展中,我们要坚持把思想和实践相统一,不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指导。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对社会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和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中国传统哲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在长期的发展和交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融合和交锋,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一、哲学思想的更替和融合哲学思想的更替和融合在历史上一直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通过儒、道、墨等学派进行阐述,这些学派所代表的哲学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欧洲传入中国,其学说经过改良和贯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中国哲学思想也与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等现代理论相结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1. 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绝对的,精神是相对的”。
与之相似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天人合一”,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两种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都强调物质和精神存在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法的思想方面,通过阶级斗争和经验的检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提出了“物质文化的矛盾和对立构成了社会的运动发展”的观点。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和“中庸”等,重视思维的辩证关系和动态发展。
可以看出,两种哲学思想体系在辩证法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和人民公社运动等。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强调“仁政”、“强佐弱安”等,强调政治思想与社会组织的密切关系。
两种哲学思想都强调政治思想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政治理论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三、新时期下哲学思想的飞跃与创新在新时期下,中国哲学思想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首先,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政治、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
其次,在社会现实面前,哲学思想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随着世界的发展,人类社会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革命的思想。
随着中国的崛起,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开始逐渐引起关注。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论层面上1、世界观的改变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该宇宙观产生了质疑。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是通过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引起的。
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但是,在实践中,经济基础的变化也会影响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
2、道德观的变革中国传统哲学常常强调"仁爱"和"和谐"等道德观念,鼓励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多方合作。
然而,在目前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的道德观念也变得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脱离。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阶级斗争,主张阶级对抗中的生产关系变化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但牢记历史,强调了解各方面的文化背景,是融会两者思想的重要前提。
二、实践层面上1、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是全球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来克服。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了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思想。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注重阶级斗争,更多强调经济基础,但是可以通过引导相关阶层进行环保投资来达成保护环境的目的。
2、社会法制建设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需要在二者的哲学思想整合这一过程中进行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分享各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以寻求更好的方法和深化融合。
总之,在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哲学思想的共同点,并从中产生新的思维和新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创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基础,并强调以社会历史发展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实践与历史。
在儒家思想中,实践是培养人的德行的基础,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佛教中,缘起性空的思想也与实践有着密切关联。
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重视实践和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的必然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命和命运的观念形成了对话。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义和道德的核心理念形成了对立。
三、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社会发展和个体解放,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 在社会价值观的融合中,应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性,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形成一种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价值观。
2. 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中,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力培养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3.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产业的思考,培育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创新和发展,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意义。
四、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这不仅关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也关乎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权威资料]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D22 A 1673-0992(2011)01-0131-01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在内容与终极目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两者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印证,互相诠释,可以凭借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更好的理解无产阶级这个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无;整体性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完备的哲学体系的展开往往本身就是一部简化了的历史,生命力较强的哲学可以展开为不同的历史文化,与真实的历史相印证。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一部自然的进化史、精神的进化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也可看成是一部经济史、十九世纪的社会发展史。
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论证既是哲学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史。
与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物质统一论不如说是商品统一论。
实践、活动、劳动异化也在体系的后期为生产活动、经济矛盾所取代。
哲学思想不同于科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哲学体系的创新更多的表现为具体历史哲学的创新,新的历史现象、语汇为马克思展开他的哲学创立了条件,在剥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外壳之后所得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统一并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新学说的创新性。
如果不是一个完全的非理性主义者就会认同哲学性加上时代性就具备了科学性。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也附证哲学具有历史现实性,传统哲学的科学性也因此勿庸质疑。
哲学的特点使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东西方前后、相互传承,可以说能够传世的哲学思想必然大同小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过程中曾间接和直接地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西方哲学中,特别是18世纪法国哲学和19世纪德国哲学都受到过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例如:伏尔泰、: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形上学”思想的影响。
他读过《易经》和《老子》这两本中国古代辩证法著作。
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中的“正反合”受到了中国“阴阳合”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实际上他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深刻的科学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首先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空背景,但两者在探讨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关注点。
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社会发展。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心灵的栖息。
两者在关注点上的共同之处为它们融合的奠定了基础。
一、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继承和发展,可以使两者的内涵得到更为丰富的提升。
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入研究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
二、对话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对话和交流。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可以促进两者在思想、理论和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形成新的理论结晶,为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践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既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发展和进化,也是对现代世界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哲学思考和探索。
这种融合发展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独立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在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与冲突、理论体系的整合与统一等问题。
正是这种碰撞与冲突,促使了两种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相互借鉴与交流,推动了两者的融合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與複雜,辯證與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和三項對應張祥平吳俊關鍵字: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對應於中國的複雜三規律摘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都宣導非個人本位的價值觀,都主張社會主義,都具有入世的理想,都尊重科學,都批判資本主義。
對立統一規律對應相生相剋規律,品質互變規律對應成性存存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應極數通變規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組成[1]。
辯證唯物主義所使用的辯證法是一種不同於研究簡單現象的不變式還原法[2]的思維方法;歷史唯物主義是以複雜現象(例如人類社會就是最複雜的現象)為研究的物件。
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對複雜現象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形而上內容。
中國傳統哲學是從對最複雜現象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形而上內容,例如北辰模型(論語為政篇),太極模型(易經繫辭)。
中國傳統哲學採用的是構造性整合法思維方式[3],同樣不同於研究簡單現象的不變式還原法。
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都是對複雜現象進行研究,但是所抽象出來的內容大同小異,其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對複雜現象的認識有五個大同小異。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第一個大同小異大同:儒家和馬克思主義都是宣導非個人本位的價值觀。
小異:馬克斯主義宣導的是集體本位的價值觀,儒家宣導的是二人本位的價值觀。
二人本位就是儒家講的“事業從五倫做起”,五倫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君臣。
中國人總能找到二人之間的二人本位,因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面對父母,絕對不能孤零零的在世界上存在,這是非常符合人類本性的價值觀。
而集體主義價值觀,就是要聽組織的,列寧把組織發展為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等多種集體。
所謂集體主義就是要講組織性、紀律性、黨性。
二人本位包括集體本位,只不過是從二人本位擴展出去,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從二人本位一擴展就有了集體本位,尤其君臣之間的關係,基本就是從父母子女這個關係擴展出去的。
這比單純的講紀律性、組織性更容易讓人領悟、接受和服從。
第二個大同小異大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都主張社會主義。
所謂社會主義,就是以社會為本位的決策導向。
所謂社會就是一定地域上相對穩定且相互協調的人類群體。
在這種定義的情況下,儒家文化和馬克思主義都是主張社會主義的。
小異: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社會主義是計畫組選的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或法制錢選[4]框架內的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5]。
儒家所主張的社會主義是德制學選[6]的社會主義。
第三個大同小異大同:馬克思主義和儒家都具有入世的理想,不是追求上天堂。
小異: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是共產主義社會。
早期的很多共產黨員參加共產黨,心目中的共產主義其實說的是《禮運》大同篇說的那種社會,把《禮運》大同篇就等同于共產主義,其實這裡面有一些差別,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講的是各取所需,各盡所能,這就要求每個社會人都具有非常高的道德水準和自覺性,這就是把每個社會人看成是完全相同的,從而每個社會人是完全平等的,這是一種相對簡單的狀態,每個人都是平衡態微觀粒子。
儒家追求的是大同社會。
儒家講的大同社會是每個社會人是有差別的。
所以它要選賢與能,賢和能是和普通民眾不一樣的。
第四個大同小異大同:儒家和馬克思主義全都尊重科學。
尊重科學的表現,用當代的話說就是實踐是檢驗推理的唯一標準,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實事求是。
小異:馬克思主義在形而下層面尊重的是以不變式還原法為特徵的簡單科學,但是他發現到了形而上的層面,簡單科學以及不變式還原法就不夠用了,所以他採用了從黑格爾那裡來的辯證法。
儒家尊重的是以構造性整合法為特徵的複雜科學。
第五個大同小異大同:馬克思主義和儒家都批判資本主義。
小異:馬克思主義在批判資本主義的時候,是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性浪費那一方面,比如經濟危機爆發,阻礙了生產力,所以要不留餘地的埋葬資本主義,然後搞計劃經濟,這樣就可以減少浪費。
這是西方人的不變式還原法思維方式所決定的。
儒家是從整體性浪費上批判資本主義。
什麼是資本主義的整體性浪費?舉個例子,西方的不變式還原法這種不留餘地的思維方式,就是讓大家產生一個概念,如果一個家庭講衛生,就得把家打掃得徹底的乾淨,結果很多中產階級家庭出現了很多的哮喘病。
於是澳大利亞的一些科學家發明了哮喘的疫苗,這疫苗就是由一些草、毛髮、蟎蟲,加工處理而成,這些都是一個家庭打掃乾淨以後沒有的東西。
現在我們清楚了資本主義的整體性浪費:先製造化學藥劑把家庭弄得完全徹底的乾淨,這本身就是個浪費,所有化學殺蟲劑都是破壞的生態的。
最後又把那些被打掃掉的東西找回來變成疫苗,讓大家不哮喘。
那麼為什麼西方人不可以一開始就不要化學殺蟲劑,連疫苗都可以不要了,豈不是既不會得哮喘,也不會浪費了?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辦法是法治錢選,也就是要靠不斷地贏利,才能提供社會的凝聚力,這就導致了法治錢選社會具備不進則退,不升級就渙散,不擴張就瓦解的特點,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最終必須打伊拉克,如果美國不打伊拉克,美國社會自己就要瓦解了。
所以說美國維繫自己社會的秩序的代價是把風險轉嫁到外界,轉嫁到伊拉克,最終轉嫁到生態環境。
以上比較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個方面,就是從複雜科學的五個方面來比較的[7],也就是中國人說的“五行”,這五個方面是同層次的相生相剋的五個因素。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的三項對應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品質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這恰好與中國傳統文化所發現的複雜現象三規律[8]具有對應關係。
對立統一規律對應相生相剋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
相生相剋規律:一切複雜結構都有五個非線性相關的組成部分:平衡態意義的大量微觀粒子(水)、輸出(金)、輸入(土)、動態核心(非平衡態的吸引子,火)、非平衡態秩序(木)。
這五個部分按照木、火、土、金、水、木的順序正向促進(生);按照木、土、水、火、金、木的順序負向制約(克)。
任一部分(我)都與其他四部分相關:生我(正向促進)、克我(負向制約)、我生(正向促進)、我克(負向制約)。
這二個規律都是闡述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的關係。
其中,對立就相當於中國文化說的相克,統一就相當於中國文化說的相生。
品質互變規律對應成性存存規律品質互變規律:事物的發展過程就是從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新的質變……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使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無限演進的過程。
成性存存規律:一切複雜結構,動態核心(非平衡態的吸引子)被非線性放大(成性,吸引其他粒子)之後,非平衡態秩序將超越對稱于成性條件的解體條件而存在(存存)。
這二個規律都是闡述事物從簡單到複雜,從複雜到簡單的演化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對應極數通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即從肯定階段到否定階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階段,形成一個週期性的迴圈發展過程。
極數通變規律:一切同層次的複雜結構,都呈現自相似規律,即演化環節的數目相對穩定(極數),而且變化的幅度相似。
這二個規律都是說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現在和過去都出現相似的現象。
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與中國的複雜三規律的小異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是形而上的非數學的理性探究。
所謂形而上,是指不可用感覺器官(或測量儀器)識別的名詞對應、動詞對應和相關語句。
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有助於超越不變式還原法的理性,有助於通向構造性整合法的理性。
中國的複雜三規律是用複雜事實預測複雜事實的理性探究,是可檢驗,可以被證偽的推理過程,因此,在指導人們的實踐時具有可操作性。
三、馬克思主義如何中國化通過以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的大同小異的比較,可以得出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如下:把簡單狀態的理想社會融解到複雜狀態的理想社會中去,也就是說用大同篇吸收共產主義,用複雜的科學吸收簡單的科學,用對資本主義整體性浪費的批判來融解對資本主義生產性浪費的批判,用二人本位的價值觀來溶解集體本位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當中,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來指導形而上的理性,用中國的複雜三規律來指導形而下的具體操作。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具有永恆與活潑的生命力。
注釋以及參考文獻[1]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1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2]不變式還原法:對事實分隔解剖,進行還原,用孤立事實或基本因數返構佈局,不留餘地。
不變式還原法的程式:只選一坐小山,用來推論其他的山;或把小山還原為小路,把小路還原為石土,把石土還原為原子,直至基本因數,用基本因數返構小山,很難到達整體。
[3]構造性整合法:對事實求同存異,進行整合,由整體到局部,適度留餘。
因為“存異”,所以一定會留出餘地。
正像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很清楚自己沒有看清每一坐小山,沒有看清被擋住的許多東西。
[4]張祥平,《制度對話》第32——33頁,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5]吳俊,《中國國情:“社會主義和諧”勝於“社會主義民主”》論文稿[6]張祥平,《制度對話》第12——27頁,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年版[7]尼寇里斯,普利高津,《探索複雜性》,第4-30頁,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年[8]張祥平,《易與人類思維》第137——170頁,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