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和思维概述
简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简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
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
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需要,而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
可以说思维是早于语言产生的,因为在人类还未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有思维,是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的初级的、简单的思维。
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可说是起重要作用的。
人类是逐步社会化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需要语言和文字的帮助,这为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从最简单的符号型文字(如:草结、划痕、图案等)、到契形字、象形字、音标字等,词义的解释、词类的组合、语句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之一。
因此,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1、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之一。
人类首先创造出的是文字,然后经过词类、组词、简单句、复合句等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直观认识的丰富,就必须借助抽象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扩大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借助语言词汇来表述的。
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过程,就是思维活动和发展的过程。
语言和思维

• 而句子以上的动态单位如语流、句群、Βιβλιοθήκη 落、篇章等都属于言语的研究范畴。
• 在此基础上呢就产生了众多的新的语言学 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等等。
• 最后、区分语言的为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提 供了一个模式就是,“言语-语言-言语” 的模式。
• 这是每个人学习语言的途径,其实也是我 们学习外语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学习任何 一门外语,往往都是充只言片语入手,模 仿外国人发音,这就是言语阶段;但是我 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而是应该尽 量的去掌握该语言的系统,这就是语言阶 段。然而掌握一种语言的系统,并不是我 们的目的。我们应当运用这个系统去说和 写,这样就又回到了言语的阶段。当然了 这几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 抽象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思维。广义的 思维包括各种思维,狭义思维专指抽象思 维。
• 思维分为三种:{1形象思维;2抽象思维}
• 1、直观动作思维。(做某一事的时候的思 维)
• 2、表象思维(不在现场,进行回忆)
• 3、抽象思维,就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 的形式进行的思维。由于抽象思维运用的 是抽象理论,而不是具体形象,所以也叫 理论思维。
• 诠释:索绪尔认为:语言现象既是个人行为,又受社会的 制约,可以把语言现象统称为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可以 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 社会部分,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表达 观念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言语活动 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和用词造句等 方面的特点。语言和言语这两个对象是紧密相连而且互为 前提的,要言语为人所理解,并且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必 须有语言;但是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即言 语是语言的具体表现,而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出来的。因 此,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第五章幼儿思维与言语的发展ppt课件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 3.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⑴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⑵具体形象性 ⑶自我中心性
所谓的自我中心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 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 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对问题做出种种假设
发散思维
排除假设,找出唯一的答案
聚合思维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从不同角度、不 同方向思考,寻 求多样答案。
求异
把各种有关信息 集中起来,得出 一个正确结论或 最佳解决方案。
求同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 哪些小动物生活在水里?
5岁儿 童
病原体侵 入机体 ,消弱 机体防 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浅谈语言和言语、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区别: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
言语是具有个人特色的部分。
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有内在一致的规律,而言语很难找到内在一致的规律。
每个人的言语都是特别的,他们表达喜怒哀乐方式,他们说话的习惯,甚至是他们所用的词语都是具有个人特色的,比如大学宿舍中,有些同学会有很明显的口头禅,例如“打的我不要不要的”、“我都惊了”、“锵锵”等,这些只能算作是言语,因为他们不是我们每个人约定俗成的,有的人喜欢这么说,可是有的人并不喜欢这么说,甚至有些根本不是规范的说法。
而且每个人的习惯用语,或者习惯说话的方式都比较难以找到规律,特别是一些脱离了方言影响的口头禅或者说话方式,这些都是特有的,是和说话的当事人的经历或习惯有关的。
比如我朋友很喜欢说“不要不要的”,那是因为有次他们朋友间打闹时,他一边求饶一边说不要不要,被朋友们记下,从此就用“不要不要”来代替求饶或者很惨的意思,用的时候很形象,也能调侃记起朋友当时的糗状。
联系: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
另一方面,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作用。
语言都是在言语的累积上形成的,因此他会受到言语的影响。
比如"long time no see"曾被中国人误认为是中式英语,但1994年“long time no see”就成为了标准英文词组,译为:好久不见。
中国网络词“no zuo no die”也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加入了美国俚语词典,由言语变成了语言。
还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就是网络用语,一个词之所以会成为网络用语,是因为很多人约定俗成的使用。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节目叫做《暴走大事件》,其主持人王尼玛就特别提到了网络用语的变迁,很多网络用语比如“神马都是浮云”都已经过时,但比如用“翔”来代表“屎”却一直被沿用至今,可以说这种说法就不再是一种言语,而渐渐成为了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
项目五 幼儿的思维和言语

项目五幼儿的思维和言语【3万字】【基础理论】任务一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任务二幼儿的思维培养任务三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任务四幼儿的言语培养【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案例】【基础理论】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思维、言语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技能及素质目标:1 能运用有效策略促进幼儿思维和言语的发展2.学会分析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测评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状况。
3. 能初步促进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
案例导入:多多今年三岁了,下午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一进门,闻到厨房里飘出香喷喷的饭菜香味,就知道妈妈已经回家并把饭做好了。
多多睡觉前听完妈妈讲故事,想要吃个苹果,妈妈就说:不要吃啦,苹果都睡啦。
多多说:“不会的,小苹果可能睡了,大苹果肯定没有睡。
因为他觉得大苹果是小苹果的妈妈,妈妈不会睡得那么早。
”上述情景中多多并没有看到妈妈,也没有看到她做饭,只是运用头脑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家里总是由妈妈做饭)对直接输入的感觉信息(饭菜香味)进行了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做出推理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思维。
从多多要苹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人相比,幼儿对词义的掌握还不够丰富和深刻,跟成人的理解有很大的却别,显得幼稚,肤浅,更谈不上很好的运用。
那么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有哪些特征?如何来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本章中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任务一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思维概述(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思维是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认识过程。
当我们碰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想一想”或“考虑一下”,当幼儿发现问题时会提出并思考“是什么”或“为什么”,都是思维的表现。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五章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

❃(三)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分为:动 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根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可分 为:集中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思 维和创造思维。 (四)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分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五)根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 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请根据思维的特性分析思维与 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之 间关系?(案例分析)
• 案例:幼儿看到蚂蚁搬家,这是感知过程, 是对蚂蚁搬家的直接反映。但同时幼儿由 此知道天快要下雨了,这是幼儿由看见蚂 蚁搬家而抽想出来的,就是间接的反映, 是思维。至于孩子为什么能从蚂蚁搬家想 到天快下雨,则是因为幼儿过去多次有这 样的感性经验。久而久之,“蚂蚁搬家” 和“天下雨”两件事就连接起来,以后再 看到蚂蚁搬家,他就可以利用这种概况化 了的经验去间接推知大雨将到。
3.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
幼儿理解事物的水平不高,不深刻,常受外部条件的限制。
(1)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 在关系。如让幼儿看一幅画,年龄越小幼儿经常看到的 是个别的人或物。
(2)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如幼儿听 故事时,常需要图形或失误来辅助。
(3)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 含义。如一个小朋友想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要去,教师 生气地说“去,去,去,都去!”,这时幼儿根本不理 解教师的意思,反而高高兴兴地一拥而去。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 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 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
是指运用语言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已解决问题得思维过程。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半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判断:是肯定和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性质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测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填空1、言语的作用有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和言语的交流功能。
2、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为: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3、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4、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
5、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6、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7、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8、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酝酿、阐明和证实四个阶段。
9、判断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有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
10、一岁半到两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期。
思维的发生,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了,但儿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于语言,而是依靠动作来进行的。
11、一般都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是指3~6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和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在日渐成熟,这对他们的将来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言语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开始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固定的兴趣,并能口头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例如,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开始使用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语言结构。
其次,思维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解决问题和思考能力的逐渐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官经验,而在6岁左右,孩子们的认知逐渐由感官向抽象概念转化。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天上会有云彩?”和“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并且可以逐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能力如何培养呢?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他们可以与孩子进行交流,讲故事,唱歌等等,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能力,并且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简单并且清
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向孩子提问,让孩子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在解答孩子的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和孩子讨论相关的认知知识,并且引导孩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总之,是他们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并且也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希望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加关注孩子的言语和思维发展,并且通过合理的教育和指导,让孩子们在言语和思维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考研《基础心理学》第四节-第六节

《基础心理学》第四节-第六节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作为一种反映形式(2)特征:①间接性指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甚至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客观事物,借助媒介进行,还能对尚未发生的事件做出预见(从已知推出未知)。
间接性形成的前提是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并被认识。
如看到白雪就判断昨晚下雪了;通过实验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预报日食、月食和天气②概括性指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认识;或者是说把事物的特性抽取出来,加以分类并用词标示出来。
概念的形成就是概括性认识的结果,以词的形式来表现,如树的概念。
人们可借助于概念支认识那些还没有认识的事物。
正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认识才具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3)操作过程:基本形式①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过程;综合就是把这些部分或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②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就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二、思维种类1、按形态:①动作: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如儿童垒积木②形象: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如画家作画③抽象(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2、按方向:①辐合(求同):按已知信息和熟悉的规则,如用公式解题,调试家电②发散(求异):按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
3、按创造性:再造性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创造性用独创的方式去。
辩证转换:需沿不同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时为发散思维,需从各种可供选择的答案中去确定一个更合适的答案时为辐合思维。
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三、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1、概念形成(1)内涵和外延①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②每个概念都有内涵、外延。
言语与思维

第五节言语与思维言语:概述、分类思维:品质、种类、一般过程、言语与思维概念:概述、种类、学习过程创造性思维一、言语概述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二、思维及其品质【单选、多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1.根据思维的内容凭借物、任务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运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是人类思维区别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2.根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可分为: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3.根据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4.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分为: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普通心理学 普心8(思维和语言)

(3)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
• 从1岁半到2岁开始,儿童出现了由双词或 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如“妈妈鞋鞋” 等,这种句子虽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要明 确一些,但其形式是断续、简明和不完整 的。
• 儿童双词句的发展起先比较缓慢,以后的 发展则急剧增加,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逐渐 出现了词的大量组合,并开始能适当地用 单词或两个词组合起来粗略地表达语义关 系。
乔姆斯基:天
生的普遍语法
•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是认为儿童的言语 发展不能单独由环 境因素所解释的早 期创制者之一。依 据Chomsky的观 点,言语具有强大 的生物学基础,孩 子在特定时间以特 定方式在生物学上 注定了言语学习。
• Roger Brown(1973)用了很长时间观察一些父母与他们的 小孩,寻找小孩通过父母的强化而学习言语规则的证据, 这种强化包括了微笑、拥抱、在背部轻拍、纠正性反馈等。 他发现,父母有时候会对孩子说出的他们喜欢的句子微笑 或者赞赏,但他们也会对不合语法的句子进行强化。
• Brown后来得出了结论,也就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强化是造 成儿童言语法则系统发展的原因。很多孩子的句子在某种 意义上是新奇的,这些句子他们以前从未听过。可能一个 孩子听到了“盘子掉到地板上”这句话,但他随后就可以 说出“我的镜子掉到了毯子上”。简单的强化与模仿并不 能解释这种说法。
问题解决---寻找并界定问题
• Fred Smith(联邦快递的创始人)曾经问:“为 什么不能有可靠的通宵邮递服务呢?
• 正面的语言 • 具体化
问题解决---发展合适的问题解决策略
• (1)设定子目标 • 子目标(Subgoals)是让你能够达到更接近
终极目标的状态的中间目标。设定子目标 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最终目标逆向递推。 • (2)运用算法 • 算法(algorithm)是像公式、一系列指示或 者试误法这样的策略,它能够保证获得问 题的解答。烹饪(菜谱)
第六讲 思维

(三)问题解决的方法
我们先看两个实验:
桑代克:迷笼试验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E.L.Thorndike,1847~1949) 用猫进行了著名的迷笼实验。他 认为,动物对问题的解决是一个 尝试错误的过程—提出试误说。
苛勒: 猩猩取香蕉实验 , 提出顿悟说
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常见的问 题解决的策略如下几种: 1、尝试法—董克尔治疗胃瘤的问题解决过 程就是尝试法 DONALD + GERALD ROBERT 已知:D=5 要求:把字母换成数字,之后,下面一行 数字的答案必须等于第一行和第二行之和。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或武器,能说话的人的思 维必然是利用词和语言来进行的。人们还能利用 语言来表达思维活动的结果。总之,没有语言, 思维就不能存在,没有思维,语言也无法表现。 思维是语言发展的条件,思维赋予语言以意义, 理解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的表达的逻辑性离不 开思维的组织。 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 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 思维 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语言的基本单位:词; 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
2、爬山法:河内塔—多少步骤?
3、简化法—通过制定计划防止出错,同时使问题得到简化。 在实施时,把问题抽象为一种单一的形式来解决,进而指 导初始问题的解决 谁拥有小汽车? 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张桌前从左到右依次并排坐着甲 乙丙丁四人,根据下列信息请指出谁拥有小汽车. 1、甲穿蓝衬衫 2、穿红衬衫的人拥有自行车 3、丁拥有摩托车 4、 丙靠着穿绿衬衫的人 5、乙靠着拥有小轿车的人 6、穿白衬衫的人靠着拥有摩托车的人 7、拥有三轮车的人居拥有摩托车的人最远。
语言影响颜色的判断:斯特鲁色词测验 1、尽快说出色名 2、尽快说出颜色 3、要求:尽快说出色名,不管文字 尽快说出文字,不管颜色
语言与思维[1] (1)
![语言与思维[1] (1)](https://img.taocdn.com/s3/m/f9584567e45c3b3567ec8b60.png)
语言与思维一、语言与思维的界定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由声音(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部分构成的,语言在实现它的交际功能时,正是它的三个构成部分的综合应用。
言语是指个体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
它是一种心理现象。
言语,这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运用,利用同一种语言,可以说出大量的、各种不同的言语。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
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个人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高度发达的思维。
一般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1.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指思维时能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
例如像工程设计师、体育运动员等的思维活动都具有直观动作特点,教练员讲解有关体育战术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也要用直观思维。
2.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指在思维时用唤起形象并在想象中对形象进行加工改造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人。
艺术家和文学家思维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就充分地进行着这种形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的活动。
比如构思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个情节、一个戏剧场景等,都要进行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
通常我们所说的思维、思维能力,主要地是指这种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思维类型。
这种思维只有人类有,动物没有,所以动物没有语言。
有人曾经做过试验,把小鸡抓住捆扎起来,小鸡挣扎尖叫,母鸡会应声而至,赶来营救;而把小鸡罩在玻璃瓶中,哪怕小鸡挣扎喊破了嗓子,母鸡因为听不倒小鸡的叫声,在一边仍然是无动于衷,若无其事,这说明母鸡只有第一信号系统,只具有直观思维能力,没有逻辑思维能力。
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活动,语言在其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前两种思维很少语言的活动,一般称为非语言思维,第三种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所以是语言思维。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婴儿能在言语水平上作出正确的推理之前,他就有可能在具体水平上正确的进行推理;例如:婴儿能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三根棍子,如a>b>c,并且能正确推理说如果a大于b,b大于c,那么a就大于c;这是他能在纯粹言语的水平上完成这个推理活动之前就能做到的;因而皮亚杰的出了这样的结论:发生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先于言语而存在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与人类发生学家观点相似;人类发生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学会使用语言以前就能制造工具了,因而提出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思维先于语言的现象;3.语言决定思维此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 2000;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表述,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4.思维决定语言前苏联学者的观点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相左,认为思维决定语言;通过对类人类猿和人类婴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正是基于这一种认识,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思维决定语言的论断;我国学者秦勤也认为“尽管语言确定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主要是思维决定语言;”三、语言与思维共存共进1、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理解,即“现实—语言·思维—现实”;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在语言存在之前已经存在,通过现象表现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二个“现实”是人们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能从偶然性表面中找出必然性规律;“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编码和认知;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编码,语言对于第二个“现实”的关系可以简单的说是用码,也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英国语言学家科恩斯托尔给“码”下了个定义:“码”是最重要的形成条件是能重复使用,服从一定的规则,灵活的搭配,能和其他“码”的搭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动物的叫喊声没有以上特征,因而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语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不表示任何思维内容的语言符号;日常生活中,因为太平常、太习惯,我们往往感觉不到思维的伴随,但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思考复杂问题或学习外语时,我们常常在内心先用方言或本民族共同语把意思想好,然后在表达出来,所以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皮钦语也是这种现象;所以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2、思维不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语言之间血与肉的联系就不用进行展开论述了;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同样形象思维也离不开语言;作家主要是用形象思维反映现实,但他不仅用语言表达他意识中的形象体系,而且在建立和发展形象体系时,用语言把形象确定下来,加以定形;通过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形象深化、概括化、典型化,从而用艺术形象感染人;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便是现实中下层民众的综合体,作者通过阿Q这一具有个性化的形象,将当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给塑造出来了;图画和音乐用色彩、线条、声音等物质材料表现形象,但这种形象缺乏分析、缺少同其他形象的连结,因而缺少概括性,很难形成逻辑严密的形象体系;这些物质材料要转化为语言,才能表现清晰的思想;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朵夫中所描述的,“而音乐,虽然人家认为是普遍的语言,究竟不是普遍的;应当拿文字来做一张弓,才能把声音射到大众的心里去;”所以图画、音乐等等,仅仅是思维的辅助工具,画家和音乐家不可能单独用色彩、线条或声音进行思维;3、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思维依赖于语言,并不是指思维一定要和外部的、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才能进行;事实上,只要不是在表达过程中,思维就并不需要使用严格规范的外部原因呢形式,而常常使用内部语言;科学实验早已论证:沉思默想也必须凭借存储在脑中的词语和句子,使用内部语言进行活动;至于人在说话之前,必须预先料到所说的内容,也表明思维不可以离开语言而存在;内部语言是不连续的、不完整的;思维中许多规则和关系被当做是不言自明的,所使用的语言较少为严格的语法规则所限制;外部语言是实际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它必须让人听明白,说话人必须运用语言中最明确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内部语言的思维活动转移到外部语言的思维表达时,往往不能直接对等的交换,而需要进行一番充实、完善,并用合格语法将其组织起来;一旦没有做好这种语言的转化和加工工作,就会产生“词不达意”“语塞”等情况;这些现象不是说明思维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而只是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衔接不当;婴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较早地能听懂成年人的话,并掌握其含义,进行一些简单的思维活动,这时他们使用的是内部语言;但儿童要转晚些才能准确地用外部语言说出自己的意思;由此看来,皮亚杰所说的婴儿智力水平先于语言水平并不正确,只不过是运用内部语言的能力先于运用外部语言的能力;人们在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使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4、从人类的生理机制上讲,语言和思维是相互联系的现代科学提出了脑功能定位说,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自就有独立的功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言能力和说、写、读、逻辑运算等抽象能力主要存在于左半球的神经网络连接之中;而空间图形的识别、音乐才能、情绪表达等形象思维能力则主要存在于右半脑球的神经网络中;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同属于一个大脑半球;聋哑人和失语症人,在丧失语言能力后,仍有思维,但他们的思维大大的受到限制,他们只能把握和理解那些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对于那些抽像的无形的理念事物他们理解起来相当困难;这足以证明:语言和思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不是谁决定谁,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不存在谁先谁后,而是同时共存的;人的思维的表现离不开语言,语言的组织离不开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可以用洪堡特的这样一句话总结:“语言是思想赖以成形的器官,智能活动全然是精神的,它是深刻的内在,在这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流逝过去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它通过声音而在言语中外在化了,变成一种能为感官所感知的东西;因此,思维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上所述,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思维是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George Yule在探询语言起源时所称:人类祖先由直立行走开始而改变其前肢的作用;声道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牙、唇、舌、喉出现的生理进化使得人类逐渐获取了发声的能力;人脑单侧化,左脑负责工具及语言的使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同伴合作,经过漫长的进化便出现了人类交际;人类由此开始使用语言传授知识和技能;Yule的上述观点同样可以证明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推进,也相互制约;。
第4节 思维、表象、言语和想像

思维的种类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 一、 依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可以把思 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 动作思维: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 问题的思维过程。 (2)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解决 问题的思维过程。 (3) 逻辑思维: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 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特征—有羽毛,是动物。(抽象) 得出概念(概括)--有羽毛的动物
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 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 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概念所反应的对象范围。 内涵与外延是反比关系。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语音为载体、词为基本单位、
语法为构建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1.外部言语:口头(对话和独白)和书面 2.内部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表达性失语症)- 说
2.言语听觉中枢(接受性失语症)- 听
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读 4.书写性言语中枢(失写症)-写
思维概述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2.思维的特征
⑴ 间接性:以其他事物为媒介而实现的 认识活动。
观云识雨 号脉诊病
⑵ 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 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事物间的内在 联系及规律抽取出来加以认识。
思维的类型
二、 依思维过程的指向性(探索方向)不 同,可以把思维: (1)聚合思维:得出一个答案 (2)发散思维:探求多个答案
*发散思维的特征(品质)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生理心理学言语与思维的脑机制

生理心理学言语与思维的脑机制一、言语的脑机制言语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交流方式之一,它涉及到多个脑区之间的协同活动。
言语的产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脑区:1.前额叶:前额叶是言语的产生和组织中枢,主要包括布罗卡区和前额内侧皮层。
布罗卡区位于额叶的下额回,主要负责言语的产生和语言表达能力。
损伤布罗卡区会导致失语症。
2.顶叶:顶叶中的颞上回和颞中回是言语的重要处理区域。
它们与布罗卡区之间的连接通路是言语产生的重要中转站。
顶叶还参与语音的感知和理解。
3.颞叶:颞叶中的岛叶和颞极叶是语义处理的关键区域。
岛叶在语义理解和推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颞极叶则参与语义记忆。
4.顶枕叶:顶枕叶是语音处理的中枢区域,包括听觉皮层和上颞回。
它负责接收和分析从听觉系统传入的语音信息。
5.运动皮层:运动皮层是言语运动执行的关键区域,包括布罗卡区附近的运动皮层。
运动皮层会通过纹状体等运动控制中枢调节言语肌肉的活动。
上述脑区在言语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相互协同,形成言语的完整链路。
当人们产生言语时,大脑通过顶枕叶接受来自听觉系统的语音信息,然后将其传递给颞叶的岛叶和颞极叶进行语义分析,接着信息被传递到前额叶的布罗卡区进行语言组织和表达。
在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前额叶的运动皮层通过纹状体等运动控制中枢调控言语肌肉的活动,最终实现言语的产生。
思维是人类最为高级的认知功能之一,它涵盖了多个层次的认知,包括概念形成、推理、决策等。
思维的脑机制涉及到多个脑区的活动:1.前额叶:前额叶是思维的高级处理区域,主要包括额上回和额中回。
前额叶在思维过程中起着整合信息、执行控制、规划决策等重要作用。
前额叶特别重要的区域是前额皮层背外侧部位,它在感知和选择之间调节,并参与记忆、注意力和认知控制。
2.顶叶和颞叶:顶叶和颞叶参与思维的多个方面,包括语义记忆、语义推理、概念形成和语言理解等。
顶叶中的顶叶回和颞叶中的岛叶和颞极叶是思维过程中重要的处理区域。
3.顶枕叶:顶枕叶是感知和注意力的关键区域,它负责接收和处理感觉信息,并参与注意力调控。
语言和思维异同与先后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定义异同及先后关系思维的定义: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以感性形象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的事物,使人能把握各种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
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高级的认识过程,它运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操作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以存储于记忆中的知识为媒介,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这种反映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带有间接和概括的特性。
例如,人们看见各式各样的平房和高楼,通过思维则能形成房屋这一概念,它概括了所有平房和高楼的共同本质。
人们可以看到阳光照射在岩石上,通过肤觉而感知岩石变热。
但阳光照射与岩石变热的因果关系却不是感觉和知觉所能把握的,需要进一步利用有关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间接地加以认识。
这种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使人们能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们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预见事物的未来变化和发展,进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们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要受实践的检验。
思维活动可由外部事物引起,也可由记忆中的事物引起。
一般来说,当人需要完成某种任务而又没有现成的手段时,思维活动便被触发并沿着任务所指引的方向进行。
换句话说,思维活动是由一定的问题引起的,并指向问题的解决。
这种思维活动称作目的指向性思维。
它受意识的控制,是人的主导性思维活动。
另外还有一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思维活动,它很少受意识控制,带有自发的联想的性质,称作联想性思维。
思维突出地表现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方面。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而且也是正常人进行思维的工具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因素但概念是由词来表示的,例如房屋的概念就是用词“房屋”来表示的。
房屋一词单独以符号的形式存在,标志了所有各式各样的平房和高楼,具有概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和思维)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划的符号系统。
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即个体借用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言语具有交流功能、符号功能、概括功能。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口头言语包括对话言语、独白言语。
对话言语包括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
独白言语包括演讲、授课、作报告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同,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
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无清晰的意识,思维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凝聚和简缩,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等特点。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思维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抽象思维,而且也离不开创造性想象。
思维的过程: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
综合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
二、比较和归类。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指在人脑中提炼各种对象或想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
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例如,总结出鸽子、老鹰、鸡、鸭等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有羽毛、是动物,舍弃会不会飞、颜色、大小等非本质的特征,这样的过程是抽象的过程。
概括是指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
例如,人们把那些有羽毛的动物统称为鸟类,这样的过程就是概括的过程。
四、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例如,把金、银、铜、铁归纳到金属类的系统中去。
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事物中去的过程。
例如,运用某数学公式解答一道应用题。
思维的基本形式:一、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具体概念指按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的概念。
例如,幼儿把苹果和皮球归为一类,把香蕉和口琴归为一类,这说明他们是根据物体的形状归类的,由此而形成的概念是具体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按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形成的概念。
例如,幼儿把苹果和皮球归为一类,把香蕉和口琴归为一类,这说明他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特征进行分类的,由此形成的概念是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概念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
例如,毛笔这个概念必须有两个属性,就是用毛制作和写字的工具。
析取概念是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
合形成的概念。
例如,好孩子这个概念,可以结合各种属性,如热爱集体、拾金不昧是好孩子,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也是好孩子。
关系概念指根据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例如,高低、上下、左右、大小等都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形成的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把概念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前科学概念又叫日常概念,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和个人积累经验的过程形成的。
科学概念是指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
例如学生学习某门学科的定义、定律、原理等。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范围。
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外延越大。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正例)或否定(反例)加以证实的过程。
概念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
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
二、判断。
三、推理。
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指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其特点是流畅性(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