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存有着对应的上升和降低与回归自然可承

载水平的演进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注重碳

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正在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

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碳排放强度产生

正向影响”(陈诗一、孙敬水,2011)的理解,理论界针对产业结构

的调整与碳排放强度的演进关系实行了有益的探讨(陈永国等,2013)3,并发现我国在整体上正处在结构负担贡献的状态上。江苏作为一个

经济大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

性调整”,致力于“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

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4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的碳排放强度所处的实际状态如何,是否也是处在结

构负担贡献的状态?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

强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根据P曲线理论,结

合江苏省2002—2012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碳排放实际,针对碳排放量

与地区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总量的实际关系和碳排放强度、产业结

构贡献以及行业效率贡献实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为江苏省产业结构

的优化调整提供相对应的决策参考依据。

一、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理论演进关系

(一)P曲线理论经济的发展往往和环境承载力息息相关。就国际经

济的实际发展经验来看,“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随时间

变化表现出先增后减并追逐趋同的态势”,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

的碳排放强度则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张志强、曾静静等,2011)5。为进一步探索刻画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演进关系,陈永国、褚尚

军等(2013)在整合产业结构理论和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

结构与碳排放强度演进关系的P曲线模型假说,并且使用P曲线模型

假说对我国的实际实行了量化分析,并得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

碳排放强度在整体上是一种负担贡献的结论。P曲线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从“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并最后形

成“三二一”的结构形态,即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向工业占主导

地位的结构,再向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转变。而工业的发展要消

耗大量的能源,工业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农业和服

务业。于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碳排放强度就会出现先上升再下

降的变化趋势。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和中期,资源密集型企业占整个

工业比重较高,此时,工业的增长往往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即消耗

大量的化石能源从而获得收益,于是在工业化进程初期碳排放量较高,碳排放强度较大。而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时,技术密集型企业所

占比重逐渐提升,消耗资源显著减少、生产率显著提升,并能够从技

术进步中获得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收益;在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随

着政府在环境意识上的持续提升,会持续增大对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

力度,从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政策上重点保护和支持技术型企业

的发展,从而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碳排放量减少,碳排

放强度进一步得到显著降低。如果考虑到工业化进程与碳排放关系的

这种一般性规律,那么二者之间的演化关系就会表现出如图1所示的

类似于开口的P型变化趋势,这就是所谓的P曲线理论。在图1中,P

曲线轨迹刻画了产业结构变动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一般关系,这个关

系能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碳排放强

度逐渐升高,但升高的速率由大到小,此时工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加,

工业技术水平逐渐提升;第二阶段,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碳排放强

度开始持续地下降,此时服务业比重开始增加,工业技术水平进一步

提升;第三阶段,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碳排放强度下降到一个自然环

境能够承载的范围,此时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工业以技

术密集型企业为主体。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强度结构红利与结构负担贡献P曲线理

论从总体上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强度间的一般演进关系,但

并未说明某一时间段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如何。MichaelPeneder(2003)6认为,如果产业结构的变动使碳排放强度降低,则这种影响被称之为结构红利贡献,反之,则为结构负担贡献。

如果把产业结构的变动视为政府对产业结构实行积极主动调整的结果

的话,并进一步能够将碳排放强度实行分解,则能够构建相对应的计

量分析模型,以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即产业结构

调整的红利贡献以及负担贡献。为此,KayaYoich(i2010)7以经济、能源和人口等因素与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间的关系构建了如

下相对应的碳排放计量分析模型。在式(3)中,△CI表示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当△CI叟0时,说明相对应的经济政策缺乏成效,碳排放强

度上升,环境恶化;当△CI燮0,则说明相对应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碳排放强度下降,环境得到改善。在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影响

的一般规律中,如果从贡献率的角度来实行分析的话,考虑到产业结

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要受到两个方面影响的,即一方面来自于产业结

构调整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因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下的各产业部

门行业效率提升的影响,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又能够进一步分解为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产业结

构调整中因各行业效率提升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若用AC1、AC2分别

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以及行业效率变动对碳排

放强度的绝对贡献。式(4)表明,碳排放强度变化△CI等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与行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

献之和,亦即产业结构和行业效率的变动导致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

并且在△CI叟0时,说明相对应的经济政策缺乏成效,碳排放强度上升,环境恶化;当△CI燮0时,则说明相对应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碳排放强度下降,环境得到改善。为进一步准确地测算出式(4)中的AC1和AC2两个因素,B.W.Ang(2004)给出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LMDI)。使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实行分解,理论上

存有两种方法即加法和乘法。当AC1<0且RC1>0,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结构红利贡献,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碳排放强度降低;

当AC1叟0且RC1燮0,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结构负担贡献,即产业结构的调整反而使碳排放强度增加了。类似地,当AC2<0

且RC2>0,表明行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效率红利贡献,即产业效率的变动使碳排放强度降低;当AC2叟0且RC2燮0,则表明产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效率负担贡献,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效率变

动反而使碳排放强度增加了。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本文实证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

自于2002—2012年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其中的主要数据来源于江苏

省统计年鉴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和“主要年份地

区生产总值”以及“综合能源平衡表”等。10依据前述理论分析可知,为了获取2002—2012年期间各年的碳排放强度CI,需要得到每一年的GDP以及碳排放量。为此,本文选择了江苏省统计年鉴中“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中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而对于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则参照标准煤系数折算的方法,将各年份所用的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煤,再依据国家发改委推荐值,并以2.4567的标准折算系数计算出历

年的碳排放量。经计算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对于绝对贡献

AC和相对贡献RC的计算,需要知道三个变量,即地区生产总值GDP、

各行业生产总值GDPi以及各行业的碳排放量CEi。在此,本文依据传

统的产业部门划分方法将江苏省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各地区生产总值GDP以及每个行业的生产总值GDPi的对

应数据选自“江苏省统计年鉴”历年“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而

对于CEi的测算,则参照“综合能源平衡表”,将农、林、牧、渔、

水利业算作第一产业,将工业和建筑业算作第二产业,将交通运输、

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算作第三产业,其他和生

活消费忽略不计,首先计算出三大产业各自的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

量的比值,再分别乘以对应年份的碳排放量。再按照前述给出的式(5)、(6)、(7)和(8)可计算出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

的绝对贡献AC和相对贡献RC,结果如表2所示。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影响演进关系的实证分析本

文依据P曲线模型所给出的一般理论理解,结合整理获得的江苏省产

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的实际数据实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发现,江苏

省自2002—2012年期间,经过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持续

演进。在整体的产业结构表现上,第二产业结构比重持续提升,同时,这个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演化关系,基本上处在P 曲线的第二阶段的中期水平上,符合P曲线模型的发展理论。但是,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红利贡献的相对水平还依然比较低。

1.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但二次产业中的工业化进程仍处在转

型期。依据江苏省2002—2012年期间各年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比

重的实际变化数据分析来看,其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如图2所示。图2清晰地刻画了江苏省在2002—2012年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的

变化。在这个期间,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始终远远高于第一和第三

产业,但是,在2007—2012年的几年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表现出了持

续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自2005年开始表现出一种逐步上

升的发展趋势。江苏省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2013年江苏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从产业结构看,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占GDP比重为51.2%,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并且根据本文的实际调查还发现,江苏省

2012年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比上年提升近1.2个百分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5%,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江苏省对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工业比重出现下降趋势,服务业比重则表

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且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但是,结合P曲线理论所基于的理论前提不难发现,如果按照产业结

构理论上的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来判断,即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并最后形成“三二一”的结构形态,亦即从农业占主

导地位的结构向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再向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结

构转变,那么,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实际演变过程,仍然处在第二阶段

中“二三一”的中期稍后的工业化产业升级转型期和第三产业快速上

升的结构调整期。

2.江苏省2002—2012产业结构调整逐年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仍处在P 曲线二段中前期。为进一步检验与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相对应

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二者演化进程所处的P曲线理论关

系阶段,本文给出江苏省2002—2012年期间的碳排放强度演化趋势图3。从图3能够看出,江苏省在这个期间的碳排放强度自2005年开始,表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并且,如果站在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

放强度的影响角度来看,图3所揭示的碳排放强度的发展趋势在总体

上趋于持续下降的态势,而且经历了一个由缓慢下降到快速下降再到

缓慢下降的过程。如果进一步将江苏省2002—2012年间的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量三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合起来理解,

就会进一步发现,江苏省2002—2012年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碳排放

强度逐年下降但仍处在P曲线二段中前期。图4描述了2002—2012年

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一般变化趋势。通过观察能够发现,2002年以来江苏省的碳排放量、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三个指标大体保持着同步增长的趋势,碳排放量所

代表的曲线和地区生产总值所代表的曲线逐渐趋近,而地区生产总值

所代表的曲线和能源消费总量所代表的曲线逐渐远离。这个基本的演

化发展趋势说明:第一,虽然碳排放量、地区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

总量都在逐年增长,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要高于碳排放量增

长的速度,同时也高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第二,江苏省近十

年来在降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的前提下,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

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发展趋势,基本上符合P

曲线理论描述的第二阶段中前期的演化态势。

3.江苏省的实际产业结构和行业效率对于碳排放强度存有的红利贡献

偏低。为了更进一步考察江苏省在2002—2012年期间内产业结构调整

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本文依据前述理论分析中给出的红利贡献和负

担贡献的测算因子,针对江苏省的实际数据实行测算,具体测算结果

如表3所示。表3列出了2002—2012年间的碳排放强度变化、产业结

构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行业效率的绝对和相对贡献的实际测算结果。从表3中能够看出,在碳排放强度变化方面,除了2003—2004年

这个阶段碳排放强度变化是正值之外,其余阶段均为负值。也就是说,总体来说,2002—2012年这十一年间,碳排放强度是在持续降低的,

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方面,2005年之前产业结

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起负担贡献,而2005年之后都是起红利贡献;2004年之前行业效率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起负担贡献,而之后都

是起红利贡献。结合江苏省五年规划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上

述的两个转折点时间段恰好处在“十五”计划末期、“十一五”规划

将要开始的阶段。这说明,在“十五”规划中,江苏省已经开始做出

调整,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主要依靠的是产业内行业效率的提升,使用产业结构的变动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中,江苏省在依靠行业效率提升来

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开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并通过产业结构的

调整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效率提升的共同影响

作用下,江苏省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碳排放强度的

下降要比“十五”规划期间更为显著。

三、实证分析结论与相对应的政策含义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在2002—2012年期间的“十五”规划以后,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二次产业中的工业化进程仍处在转型期,虽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有着结构红利贡献,但依据P曲线模

型理论不难看出,虽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的前提下实现了

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强度的演化关

系仍然处在P曲线二段中前期的状态上。需要强调的是,在“十五”

规划期间,江苏省的碳排放强度达到了-0.2165,而在“十一五”规划

期间,江苏省的碳排放强度则达到了-0.7719。这归功于江苏省产业结

构调整过程中由传统高能耗工业生产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生产的转变,并且江苏省服务业的比重在这个期间也开始持续增加。这既是对

江苏省在这个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肯定,又为江苏省进一步推动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以“绿色增长”推动生态文明,以低碳经济实现增长目标,江苏省的相

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理应重点瞄准“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期能够实现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动碳排放强度的

显著下降,进而获取更大的结构红利贡献。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31卷第2期2014年2月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31,No.2Feb.2014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孙欣 张可蒙 内容提要: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 、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协整理论;状态空间模型;动态影响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14)02-0061-07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Sun Xin &Zhang Keme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background of external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combine with of the scale effect ,technical effect and structural effect of three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China ,select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 industry ,per capita GDP ,energy intensity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and urbanization rate of five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integration theory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s carbon intensity of 1980-2011years and five variables.By constructing the state space model and analysis using Calman filter to estimate ,results prove the above conclusion ,and obtained the dynamic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strength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t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fluencing Factors ;Cointegration Theory ;State Space Model ;Dynamic Influence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节能减排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09CTJ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上,中国提出, 2020年我国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 以下简称碳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 50%。这个约束性指标已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系统全面研究碳强度影响因 素,从而通过控制影响因素有效地降低碳强度,对实现碳强度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对碳强度影响因素进行研 究, 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外相关研究常采用指数分解与计量模型方法。使用指数分解方法研究的有:Greening Lorna A 等(1999、2001、2004)以OECD 国家不同部门的碳强度为研究对象,采用AWD (自适 应权重对数指数)方法研究,发现发电燃料构成、能 源强度、 居民服务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碳强度下降的影响各不相同,其碳强度下降主要 原因是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 [1][2][3] ;Obas John Ebohon 等(2006)采用改进的Laspeyres 指数分解模 型,比较研究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产油工业国家和非产油工业国家的碳强度,认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及经济结构是影响碳强度的主要因素 [4] ;Simone Gingrich 等(2011)通过Kaya 恒等式分解与对数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两个国家1830-2000年碳强度数据,认为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碳强度的重要因

产业结构的变动

高三地理冲刺练三 产业结构的变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读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表格,回答23~25题。 2000~2011年中国城市群(部分)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单位:%) 城市群2000年2006年2011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a 9.6 42.2 48.2 6.0 44.2 49.8 5.3 42.7 52.0 b 9.5 47.0 43.5 7.3 51.2 41.5 6.1 54.5 39.4 c 13.3 40.1 46.6 9.1 45.8 45.1 5.8 57.1 36.9 d 20.4 40.7 38.9 13.5 47.6 38.9 10.1 57.9 32.0 23.表格中a、b、c、d代表的城市群分别是 A. a—江淮; b—辽中南;c—长株潭;d—京津冀 B. a—辽中南; b—京津冀;c—长株潭;d—江淮 C. a—京津冀; b—辽中南;c—长株潭;d—江淮 D. a—长株潭; b—辽中南;c—京津冀;d—江淮 24.表格中城市群的发展方向 A.a城市群适宜大力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B.b城市群未来宜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 C.c城市群目前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d城市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产业转出工作 25.表格中各城市群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A. a城市群人口迁入能够延缓老龄化进程 B. b城市群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C. c城市群人口迁移主要因为大型工程建设 D. d城市群人口迁移降低该地城镇化水平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大气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 的现象。图a和图b分别是1986~2007年四川省乐山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峨眉 山雾日的月际变化图,回答26~27题。 26.乐山市与峨眉山雾日的差异是 ①乐山市夏季多雾②乐山市冬季多雾 ③峨眉山全年多雾④峨眉山年均雾日数比乐山市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十次大会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韩建雨1,支大林2,路宇立3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52年—2004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但产业就业结构却并未发生同经济发展同步的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次产业转移的速度相对于经济增长明显迟缓,这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引言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从完全竞争均衡假设出发,通过边际分析将经济增长归结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三大因素,并未考虑结构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投资,假定在资本和劳动处于固定的技术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资本——产出比率把产出与全部实际资本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有关。索洛修改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考虑了劳动的影响因素和技术水平的因素。然而传统经济增长模型及其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竞争均衡从未真正实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库兹涅茨(S?Kuznets)、罗斯托(W?W?Rostow)、钱纳里(H?B ?Chenery)和帕西内蒂(L?L?Pasinetti)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问题。库兹涅茨1与罗斯托2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认识存在分歧,前者侧重于产业结构趋势分析,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总量增长是首要的,而后者主要偏重于产业结构机理分析,强调从结构角度看总量增长。之后的钱纳里等人都从结构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并认为产业间资源的再分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Chenery 3把非均衡的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组变 作者简介:韩建雨(1982-),男,河南省濮阳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支大林(1955-),男,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区域金融; 路宇立(1984-),女,河南省商丘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析_1

2012年第14 期 0.引言 过去10多年中,中国碳排放年增长17.8%,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且预期还会继续增长。与此同时,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增加已成为全球共识[1]。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 CO2降低17%。可见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制定科学的减排路径,探索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至关重要。考虑到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仍未完成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的驾驭能力,即使保守估计,中国的经济还可以再快速增长30年。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随的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正是导致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预计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在2020年左右告一段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规模庞大并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会给碳排放带来何种影响,是本文要考察的问题。 当前国内研究者通过各种计量模型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各种政策和措施等,力求实现对经济最小负面影响的前提下达到最大限度减排。宋春燕(2011)通过计算各类能源碳排放转化系数,计算出中国1978年~2008年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并对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 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证明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线性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平稳的[2]。王晓明通过对世界能源消耗产生的CO2增长趋势的分析,运用非线性预测理论对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提出控制要求,特别是提出逻辑增长曲线和小波分析的结合使用,对于检验和修正整体拟合胜于无差平方和取得较好效果[3]。张馨等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角度研究碳排放,将家庭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应的碳排放[4]。王淑新等从能源强度视角研究中国低碳经济的演进[5]。但是这些研究没有从城市化角度系统审视影响中国碳排放有哪些因素。因而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从中国城市化进程入手,同时引入工业化这一重要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从而为节能减排的路径提供依据。 1.城市化过程中影响碳排放的模型分析 1.1影响因素 工业化主要特征就是通过使用新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要求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达到一定集中度。在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要素不断在城市进一步集中,这就是城市化进程[6]。可见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相关。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提高,需要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住房,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城市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都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对能源需求大大增加。其中最显著的是城市交通发展会导致更多化石燃料使用,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因此人口因素是影响碳排放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经济发展。衡量经济发展标志最普遍的是人均GDP 。人均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选取人均GDP 作为工业化标志,将其纳入模型。 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标准就是能源强度,即能源消费量和GDP 之比,本文选取能源强度作为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化石燃料类的能源消费是产生碳排放的最大人为排放源,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首要原因。化石燃料消费每年向大气中约排放60~65亿吨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中碳排放总量的70%[7],因而本文选取煤炭和石油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作为能源构成的指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自身迅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会迅速增加。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逐渐上升,近两年甚至超过工业的比重。因为考虑到第二产业比重和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具有共线性,因而本文选取第三产业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指标,考察其对碳排放的影响。 除此以外,本文考虑到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因而选取发生在样本数据年间的重大事件作为政策变量。其一是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其二是2007年电力企业“上大压小”政策的出台。 1.2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 根据上述对于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将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 C i =a +bAGDP i +cP i +dTP i +eEE i +fC&O i +g D 1i +hD 2i +μ (1)其中:C :碳排放量、AGDP :人均收入、P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TP :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EE :能源强度、C&O :煤炭和石油消费占总能源消费比例、D1:政策变量,1991年~2005年之间为0,2006~2010之间为1、D2:政策变量,1991年~22007年是0,2008~2010以后为1、μ为残差项,a 为常数,b~h 为变量系数。 为了保证可比性,国内生产总值采用不变价格,其他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2010年标准进行换算。如2010年中国GDP 为343464.7亿元,其他年份按照2010年价格计算,则有:GDPn=IGDPn/IGDP2010×GDP2010,其中GDPn 表示n 年的不变价格GDP ,IGDPn 表示n 年的GDP 指数,IGDP2010表示2010年的GDP 指数,GDP2010表示2010年GDP ,据此计算人均GDP 和能源强度。碳排放总量来源于EIA 数据,其他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 1.3模型求解及分析 为防止变量间多重共线,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变量进行筛选,并用SPSS 对模型求解。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模型整体显著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胡雅楠1,2宗海静1,2王顺昊1,2 (1.华北电力大学低碳经济与贸易研究所中国北京102206; 2.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北京102206)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碳排放量将会进一步增加。本文以碳排放量为因变量,以人均GDP 、能源强度、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化石能源消费比例等作为自变量,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相关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能源强度的增加都会增加中国碳排放量;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则会减少中国碳排放量;另外国家政策会影响中国的碳排放量,但是结果不显著。 【关键词】城市化;碳排放;能源强度 注释: ①经2010《中国统计年鉴》得出。 作者简介:胡雅楠(1988.11—),女,汉族,安徽蚌埠人,硕士学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Error of the Estimate Durbin-Watson .997f .995 .993 154.5970 2.292 ◇科技论坛◇347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要不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专家态度趋于一致。本文也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讨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 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 为例 陈铭泽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11 【摘要】[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decompose and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 Method] Based on the formula for the carbon emissions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Johan, three factors (the energy structur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affected the carbon emissions during 1996 -2009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using LMD. [ Resul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the main reason that caused the continuous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was the important manner for decreas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carbon emissions.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had the huge potential for reduc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 Conclusion ]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the future for a long time. When for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future, it neede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keep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目的]分解研究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方

论文—浅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发展之路

浅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 郭亚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 )和二氧化硫(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

最新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一)三次产业结构矛盾的原因分析 1、第一产业矛盾的症结,在于耕地、水等资源相对短缺和劳动力严重过剩。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成长的劳动力需要就业。这就使我们面临一个难题,由于资源短缺,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这要花费大量投资,包括水利设施的建设,机械设备、动力、化肥、农药的投入等。这就使农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而富余劳动力又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纯收入难以增加,“增产不增收”,“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等现象还很严重,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多年来,采取的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价格,“以工补农”等措施起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效果。但当主要农产品价格接近国际市场价格后,我们面临着政策上的新的选择。除了继续增加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还需要开辟新的道路,采取新的措施。 2、第二产业供给能力大、需求相对不足矛盾的根子,是农民多,收入低。我国人均拥有的主要工业品和住房,在世界上尚属低水平,具有发展的潜力。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目前在城市已经普及的商品在农村尚无购买能力。(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选择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依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农业、第三产业和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以解决这三个矛盾为战略方向,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成长,推进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民经济的全

面发展。为解决这三个矛盾而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采取重点加强这些产业发展的措施,使资源的配置向“瓶颈”部门倾斜,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很大的进展。产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已得到基本解决,“瓶颈”产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得到较大的缓解,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以解决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平衡产业比例关系为目标的结构调整,将顺利完成。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相应地,产业政策,也要由倾斜式地开发产业供给能力,转向开拓市场,创造和培育需求,通过市场引导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2、我国除了人均耕地、水资源相对短缺外,一部分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相对不足。随着经济总量日益增大,资源消耗过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目前阶段,应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本任务。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大力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以及节约消耗自然资源较多的产品,如粮食、电力、钢铁、燃料、化工等产品。要通过节约资源,推动各个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其重点和战略方向,应当放在“三农”,即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民上。其原因是:——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仍是基础最薄弱的产业,也是风险最大,比较利益最差的产业。加上我国人均耕地、水资源相对较少,农业的发展,面临增加投入,提高效益、调整结构等一系列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是我国必须牢牢把握的方针。——农村居民工业消费品的需求过小,这是我国工业产品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和部分建筑材料上,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用电器等,农村居民因购买力低,市场还未打开。如

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04238042.html, 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贺红兵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 摘要:中国的碳排放处于快速上涨时期,通过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可以区分不同因素对碳排放起到的作用,还可以找到碳减排在哪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挖,为政府制定目标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排放;因素分解;能源强度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24-02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 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十分严峻。到底是什么原因促进了中国碳排放持续快速增长,值得探讨。只有找到这些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我们才可能对症下药,做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日趋严重的趋势。因此,深入分析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尤为重要。研究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分解方法 Et表示t期总的能源消费、Pt表示t期总产出、Eit表示i部门t期的能源消费、Pit表示i 部门t期的产出,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得出: Et=Eit (1) Pit=Pit (2) 这里m表示部门数量。考虑到不同种类的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不一样,可以把碳排放 分解为: Ct=Etef j S jt (3) Cit=Eitef j S j it (4) 这里,Ct表示t期总的碳排放量、ef j表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sjt表示t期第j种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Cit表示t期第i部门碳排放量、sjit表示t期第j中能源在第i部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F表示化石能源的种类、第i部门t期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强度和 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可以表示为:

低碳经济考试答案

低碳经济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第1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有()。 A:政策支持 B:法律保障 C:节能减排经验 D:技术低 第2题: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 )选择。 A:形式 B:对象 C:地点 D:时间 第3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没有( )。 A:强调发达国家转移技术 B: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权 C:强调中国在全球化之下的分工以及对全球所做的贡献 D: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第4题:()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 A:消费者 B:企业 C:政府 D:社会 第5题: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 第6题:()臭氧层耗损也很明显。 A:东极 B:西极 C:南极 D:北极 第7题:离差值增大,表明候变化敏感性也()。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未知 第8题:我国能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 A:0.5 B:2.2 C:8 D:10 第9题:近百年来极冰的大量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A:10-20厘米 B:20-30厘米 C:30-40厘米 D:40-50厘米 第10题:()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纳入GDP碳强度考核指标。

A:“九五” B:“十五” C:“十一五” D:“十二五” 第11题:臭氧层厚度减少(),可使大豆减产20~25%。 A:22% B:23% C:24% D:25% 第12题:90年代初,我国476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近()个。 A:100 B:200 C:300 D:400 第13题: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 A:人 B:政策 C:市场机制 D:自然 第14题:地球表面()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 A:50% B:60% C:7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学生:杨欢指导老师:杨立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图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十分严峻。是什么因素影响中国的碳排放量,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日趋严重的趋势。 关键词:碳排放,GDP,能源 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现状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世界第一大国。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第二,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大;第三,二氧化碳的能源排放系数大;第四,相对OECD国家,GDP能耗强度较高。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费,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上述特点: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07年我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达到30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经济发展需耗费大量能源,产生温室气体,因而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非常巨大;第二,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70%左右,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据预测,我国需要消耗31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包括约23亿吨煤炭,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三,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工业是最大的能源消费产业,其中,钢铁、化学、水泥、电力、造纸和玻璃等支柱行业都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基地。 1992年,中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于维护全球气候正常有一定的义务;2002年8月中国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从此合法具备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资格。虽然在第一承诺期我国没有减排目标,但是我国已经面临着很强的国际减排压力,在第二承诺期(2012年以后)可能被分派一定的减排任务。而减排任务的承担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发展形态还很初级。环境问题常常伴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困扰着我国。为尽早摆脱贫困,中国似乎不惜以无限制地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为代价,使得能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异常突出突出。对此,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以更好的方式来处理日益复杂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出现越来越多的以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运用经济学手段寻找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制度方法和机制。 2.影响碳排放量因素分析 2.1 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理论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结构、人口结构、能源结构等通过决定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根据Ehrlich和Holden (1971)等提出的“I=PAT”方程,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解为四个部分:环境影响、人口数量、人均财富以及环境修复技术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