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_基于多国数据的实证分析_原嫄
![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_基于多国数据的实证分析_原嫄](https://img.taocdn.com/s3/m/e5751fc649649b6649d74703.png)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亟需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和解决的热点问题,而人类经济行为 所引起的包括 CO2在内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关键因素[1]。目前,有关气 候变化的物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已经证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 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也将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 展、重构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4]。因此,在保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 展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碳约束必须作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5]。
84
地理研究
35 卷
2 研究方法
区域碳排放所受到的直接影响来源于区域能源消费量,且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必定会
带动区域碳排放的上升。实质上,区域各产业份额通过两个层级对碳排放产生影响,且这
种影响的方向和强度随产业自身属性、区域技术水平以及产业原始份额等因素发生变化。
在第一层级中,区域经济在人口规模、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等多要素的影响下不断
(6)
where 0 < φ1,φ2 < 1 式中:产业 1 和产业 2 各自的劳动力增长率分别恒为 n1和 n2;知识水平增长率分别为 g1 和 g2 ;储蓄率均为 s 。
1期
原 嫄 等: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
85
2.2 模型动态学分析 区域碳排放直接受到区域能源消费量的控制,其影响函数为 P,该函数具有单调递
(2) (3) (4)
定义 K/AL 为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投入量,Y/AL 为单位有效劳动的经济产出量 (简称
人均产出)。令 k=K/AL,y=Y/AL,且 f(k)=F(k,1),则有下式:
y = f (k)
(5)
但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一般反映的经济增长是区域整体的综合情况,当以产
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0814703bb68a98271fefa82.png)
2 模型及数据处理
2 1 碳 排放 模型 及 L 1 . MD 分解 方法
有关 C 放 的恒 等式很 多 , O排 为抓住 所关 注 问题 的重
点, 本文 采用 如下恒 等 式对 碳 排 放轨 迹 进 行分 解 分 析 , 即
另 一种 意 见认 为 , 术 进 步才 是最 主 要 的 因素 , 来 技 未 节 能减排 的主要 动力 仍 来 自技 术 进 步 。韩智 勇 、 一 鸣 、 魏 范英 将能 源强度 变化 分解 为结构份 额 和效 率 份额 , 果 表 结 明 : 9 — 00 间 , 国能 源强 度 下 降 的主 要 动力 来 自 1 8 20 年 9 我 于各产业 能源 利用效 率 的提高 , 中工业能 源 强度 下降 是 其
G P能耗倒 “ 字型 变化 的过程 ; D u” 以煤炭 为 主的 能源 供应
分解 方 法 主要 有 两种 , 一种 是 指 数 分 解 方 法 I A(n e D Id x D cmps i nls ) eo oio A ayi ,一 种 是 结 构 分 解 方 法 S A tn s D
据 的模 型 , 因而 得 到 广 泛 使 用 。I A 主 要 包 括 L sers D ap ye 类 指标分 解 ( ap ye D 与 D v i L sersI A) iia类指 标 分解 ( vs s Di i ia
I A) i s 指 数 分 解 法 又包 括 AMD ( i me cMen D 。Dv i ia I Arh t a t i
AC 。 =C 一c o=AC +AC +AC
.
和能源 强度 的影 响 , 现重 工 业 比例 每 增 加一 个 百 分点 , 发 则 能源 消费 增加 约 l 0 0万 t 煤 ; 0 标 总体 上看 , 工业 轻重结
土地资源错配、产业结构与碳排放
![土地资源错配、产业结构与碳排放](https://img.taocdn.com/s3/m/bf59849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9.png)
土地资源错配、产业结构与碳排放1. 土地资源错配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错配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错配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农村、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生态保护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不合理配置。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城市与农村土地资源错配问题严重,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为建设用地,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错配问题。
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错配问题突出,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工业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农业产值降低。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还加剧了城乡差距,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保护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错配问题亟待解决,在一些地区,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生态保护用地被侵占或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给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土地资源错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1.1 土地资源错配的概念和原因土地资源错配可能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一些地区,由于土地资源配置不当,导致土地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一些地区可能过度开发耕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进而影响粮食生产;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闲置大量土地,未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错配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可能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可能导致土地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一些地区可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导致城市扩张过程中出现环境恶化现象。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9e6b1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e.png)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分别从经济、能源、产业结构、法律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
文章得出结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加,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在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推进能源结构转型。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经济;能源;产业结构;法律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and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economy, energy,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 and law.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main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re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ic and energy consumption, while the effective way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i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Keywords: carbon emiss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economy; energy;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 and law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经济快速增长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daabfd0242a8956bece4f9.png)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2期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帅 晶 唐 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中国的碳排放量虽然不是全球最大的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排放量不小,究其原因有很多,如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
从产业结构角度,利用协整检验分析了中国碳排放量增长的长期影响因素,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碳排放量增长的短期影响因素。
关键词:碳排放量;产业结构;协整;误差修正二氧化碳在地球的冰山时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二氧化碳在数以千万年的时间里一点一滴地提高地球的温度,地球不会变成正常的适合生物居住的地球。
然而,现在的二氧化碳却在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臭氧层的空洞扩大、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全球不正常的气候反应,都显示了二氧化碳已变成阻碍人类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危险温室气体。
于是,这种气体甚至其源头 碳,被正式纳入了全球专家的研究排行榜。
碳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矿物资源,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碳物质的投入,同时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但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给环境造成的负担。
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变化,于是开始力争在不污染环境的同时提高全人类的发展。
2003年,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发布的英国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第一次提及 低碳经济 ;2007年,美国参议员提出 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经济发展形式;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 发展低碳经济 ;而后2008年的G8峰会上,八国一道声明: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1]。
低碳经济就是在提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前提下的一种经济模式,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14032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5.png)
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生产活动中的污染物排放,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显然无需多言。
本文旨在通过对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环境保护的发展路径和对策。
一、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1. 重工业产业结构导致的大气污染重工业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产业之一。
重工业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这些行业极度依赖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大量的烟尘、废气、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排放到空气中,使得大气质量逐渐恶化,雾霾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这些重工业企业常常处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给居民的健康带来隐患。
2. 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导致的水污染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是指种植、养殖业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的模式。
传统农业所耗用的农药、化肥和其他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导致地下水、河流、湖泊等水资源被严重污染,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更依赖水资源,任由化学品流入河流和湖泊,对供水活动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3. 服务业产业结构对环境的间接影响服务业产业之所以会影响环境质量主要源于服务提供的过程和服务所使用的物品产生的污染物质。
例如,餐饮服务过程释放的废水和油脂污染,建筑编号的废水排放,都会严重威胁城市的水资源安全和环境质量。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启示1.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污染排放优化产业结构,是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方面,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技术,使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减少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缓解过度使用化学物品等造成的土地环境的恶化,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生态环保,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两者紧密相关,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城市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综合特征指数分析
![城市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综合特征指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3c2a0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8.png)
城市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综合特征指数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区域的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
了解和分析城市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和提出相应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城市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特征指数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首先,城市人口数量是影响城市区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城市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碳排放的增加。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会增加交通运输、建筑和工业用能的需求,从而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因此,城市人口数量可以作为评价城市区域碳排放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能源消费结构也是影响城市区域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指城市使用的能源种类及其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传统能源如煤炭和原油等碳密集型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较高,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而新能源的推广和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水平。
因此,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方式。
第三,城市交通运输也是影响城市区域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私人轿车的普及,交通运输成为了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交通工具的能源效率、交通拥堵程度以及公共交通的发达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交通运输的碳排放水平。
因此,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公共交通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采用新能源交通工具是降低城市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第四,建筑节能是影响城市区域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筑业是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之一,而城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密度都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采用节能设计、使用节能建材以及加强建筑能源管理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因此,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是减少城市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第五,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传统重工业和高能耗行业在城市中的比例较高,碳排放量也相应较高。
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低碳产业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
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3b5306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d.png)
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而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的释放,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一种温室气体。
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往往会影响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和总的碳排放量。
因此,本文选取了产业结构变化与碳排放这一问题,通过研究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碳排放的变化趋势,探讨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以及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降低GDP碳排放强度提供参考,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3. 对于促进各行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支持。
4. 对于探索世界各国在碳减排方面的最佳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对过去20年来中国工业产业结构变化和碳排放情况的具体数据分析,研究工业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并从两个角度分析:宏观经济、微观企业。
本文将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四、论文的预期结论1.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能源消耗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因此,碳排放量明显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对控制碳排放具有积极作用。
2. 某些产业的排放强度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控力度,对碳排放过多的企业进行排放质量管控和政策引导。
3. 政策在降低碳排放和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应该制定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实证——以江苏省为例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实证——以江苏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ea541186edb6f1aff001fa4.png)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 2012年8月225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陈丽珍 张坤摘 要:本文采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来考察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基于1995~2009年江苏省的数据研究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不同产业的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显著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省应当根据本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本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 碳排放 低碳经济 江苏省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8(b)-225-03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量化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各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观目前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上。
虽然大部分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并未单独对两者之间具体的关系做实证分析,并且此类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国家层面进行研究,具体到省际的并不多。
部分学者采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来描述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就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量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发展低碳经济有显著作用。
但是,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只是从整体上描述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研究中并未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具体影响程度,这就给实际决策中对产业结构调整度的把握带来了困难。
本文基于1995~2009年江苏省产业结构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况,就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从中发现二者之间的具体影响关系,为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决策依据。
1 数据说明与模型简介1.1 数据说明本文使用的有关GDP 和三大产业比重的数据来自于2010年《江苏省统计年鉴》,计算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时所用GDP 以1995年为价格基准年,其他年度GDP 通过价格指数转化为价格基准年可比价。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ef4d90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1.png)
我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分析与对策李雪【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新体系。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承受了更大的减排压力。
碳排放主要在生产环节,而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是影响和决定碳排放的关键要素。
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和产业结构关系度,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显著,东中西部基于异质性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影响程度不一,文中详细的阐述了产生相异的成因。
基于此,本文结合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就低碳经济背景下,认为我国升级产业结构应从制定不同区域的相异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产业、提升技术水平方面着手。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our countr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human and natu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 to construct a new system of low carbon economy .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 China has suffered greater pressure to reduce emissions . Carbon emissions are mainly in the production chain ,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and decide carbon emissions .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correlation model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s have strong relationship , 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is different among eastern ,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based on heterogeneous carbon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 then describe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detail . Based on this ,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 Central Committee , and also on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 suggest our country should proceed with establish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different regions ,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 and upgrading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7页(P154-160)【关键词】碳排放;产业结构;低碳经济;中国【作者】李雪【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吉林财经大学,长春 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4引言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伴随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迅速,当然快速发展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增加了碳排放量。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52f95ccbd5bbfd0a7956734d.png)
一
代表三次产业 ;n=Y 为 £ i s i / 年 产业增加值 占G P的 D
比值 ; =E / 为 i 产业 t 年的 C O 排放强度 。 上式 对
两边求时间 数可 =P 导 得: +∑e +Yei _ i。 e 2 l其中,
成 C , 放 呈倒 “ ” 的关 键 因素 。 O 排 U 型 在产 业 结 构 与 中 国 的 C 放 关 系 方 面 , O 排 现有 的研 究 较 少 。 为数 不 多 的研 究 ( 帅通 和 袁 雯 ,09 ) 停 留 2 0 也 在 对 两者 关 系 进 行定 性 分 析 的 层 面 之 上 , 乏 较 为 精 确 缺
第3 0卷
21 年 01
第 5期
1 0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 ENT
V 1 3 No 5 o. 0 .
0c. 2 1 t 01
中国产 业 结构 变 动 的碳 排 放 效 应 研 究
— —
基 于 省 级 面 板 数 据
肖慧敏
=
E/ E为 i 产业的 C O 排放 占总 C O 排放的比值 。 可见 ,
国 的 C : 放 。大 多 数 研 究 认 为第 二 产 业 是 C : O排 O 排
C , 放 可 以分 解 为 3种效 应 : 表 示 G P变 化 导 致 的 O 排 D
放 的 主要 源 头 。Fse V n e t l2 0 ) 对 中 国能 i r adne a( 0 6 h. 源 消 耗 和 C l e a(0 8 对 中 国工 业 污 染 的 研 究 均 o t l20 ) e 表 明 , 二 产 业 是 中 国能 源消 耗 和 C 放 最 重 要 的组 第 O 排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2ff4f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0.png)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碳排放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国内外碳排放的发展现状。
正文内容:1. 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1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碳排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重工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碳排放量较大,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碳排放相对较低。
1.2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等,以减少对传统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
1.3 城市化与碳排放:城市化进程加速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加。
城市交通、建筑和工业活动等都对碳排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低碳理念和技术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 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2.1 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之一,旨在通过碳排放配额的交易来减少碳排放。
该体系鼓励企业采取减排措施,推动碳排放减少。
2.2 美国碳排放政策:美国在碳排放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清洁能源法案、建立碳排放减少目标等,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
2.3 日本碳排放减少努力:日本积极推动碳排放减少,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此外,日本还鼓励企业实施碳排放交易,促进碳市场的发展。
3. 国内外碳排放现状的对比3.1 总体情况对比:国内碳排放总量较大,主要受到能源消耗和工业活动的影响;而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发展和政策引导,碳排放总量相对较低。
3.2 产业结构对比:国内产业结构仍以重工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碳排放量较高;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大,碳排放相对较低。
3.3 政策措施对比:国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和措施,如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实施碳排放交易等;而发达国家在碳排放减少方面更加积极,政府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减排目标和政策。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47a0a88ec3a87c24028c480.png)
理 论上 来说 ,滞 后期 P和 q越长 ,对 反 映所
构 造模 型 的全部 信息 描述 越完整 。但 是 随着滞 后
期 的延 长 ,参数 估计 所需 要所选 取 的变量 的数 值 就越大 ,估 计 的 自由度 就会 减少 。因此在 具体 的 操 作过 程 ,需要 根据 自身 的需要 ,在 自由度 与滞
2 0 07 — — 2 0 0 8
2 0 0 8— — 2 0 0 9 2 0 09 —2 O1 O
E 一 FC × CAL × C UI × a。 ×
其中 i 代 表各类 能 源 , F C 代表 各类 能源 消 耗 量总和 , C AL 为 各 类 能 源 热 能 值 , C C 为碳 含 量 , ∞ 代表 碳氧 化率 。 C C和 C O 的数 值 均来 源于政 府 间气候 变化 专 门委员 会 出版 的国家 温室气 体 库存 指 南能 源部 分卷 二 中第一 章 的 表 1 . 3和 表 1 . 4 。 根
中国碳排 放量 : 目前 国际上 常用 的是政 府 间 气候 变化 专 门委员 会 ( I P C C ) 制定 的估 算 方 法 。
—
0 . 8 6
O . 9 8 0 . 7 4 0. 5 8
一
—
1 9 9 5 — 1 9 9 6
—
一
1 9 9 6 — 1 9 9 7 1 9 9 7 — 1 9 9 8 1 9 9 8 — —1 9 9 9 1 9 9 9 — 2 0 0 0 2 0 0 0— — 2 0 0 1
据 我 国国情 , 石油、 煤炭、 天 然 气 的碳 氧 化率 分别
设定 为0 . 9 5 , 0 . 8 3和0 . 9 1 。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70289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f.png)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二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的变化。
这两方面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碳排放的水平和趋势。
其次,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的变化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趋于明显。
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将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而降低自身的碳排放水平。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吸收高碳排放产业的同时,也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得碳排放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控。
然而,这种地区间的分工也会带来碳排放的“碳足迹效应”,即虽然高碳排放的产业搬迁到了其他地区,但由于产品的需求仍然存在,从全球范围来看,碳排放总量并没有减少,只是发生了转移。
因此,地区间的产业布局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复杂而混合的。
此外,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间接影响。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一些高碳排放产业可能会减少就业机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
同时,新兴的低碳产业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这种转型可能还涉及到技术创新和能源利用的改变,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方式产生影响。
在整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措施的引导将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来减少碳排放。
总结起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传统重工业和能源行业的比重,增加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比重,可以减少整体的碳排放水平。
同时,地区间的产业布局变化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带来了一定的“碳足迹效应”。
在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措施的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因此,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容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变化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变化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c6fe14b336c1eb91a375d20.png)
法 ,对比性建立广 西碳排放量及 影响因素 间关系 的实证模型,
并进一步利用 脉冲响应 函数和方差分解探 索影响系数 大小和 时期变化规律 。研究表 明,广西碳排放 量对经济增长 状况和 产业结构 的冲 击反应十 分敏感;徐大丰 ( 0 0 2 1 )从碳 排放 的
产业分布 角度研究得 出我国碳排放 主要来 自 第二 产业 ,其 中
(. “) 37 6
+0.0 REEi 0 47
(. ”) 56 ’ 9
(27”) - .8
( . ”) 14 O 5
( . ¨) 26 O R s: e en O 2 1 Wa i( 1 5 8 Po >ci =0 0 0 — bt e . 5 q w 8 l c 28 d h 、 8 . rb h 3 2 . 0 0
四 、 结论 与建 议 通 过 对 我 国2 个 省 市 区 1 9 - 2 0 年 产 业 结 构 变 化 对 碳 9 9 5 09
排放量 影响的实证研 究发现 ,在控制 了外商直接投 资、人均
RC =0 0 2 O2 . 1 2+0 2 8 R I i .4 2 F S, .6 0 I  ̄ +O5 3 RS S +03 3 RT S, , .0 6 I i
I 业 观 察 产
一
、
文 献 回 顾
究 ,本 文主要分析 我国省域产业 结构的变化对其碳 排放量情 况 的影响 ,并在 前人研究 的基 础上加入 了一些 影响碳排放量 大小的控制变量 ,能够较精确 地反映 出各产业 结构变化对碳
排放 量 的影 响 。
国内对于产业 结构与碳 排放量关 系的实证研 究包括 :谭
一
重庆市 于1 9 年 才被 划为直辖市所 以对于重庆市 的数据 本文 97
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分析——以徐州为例
![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分析——以徐州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d65987cc22bcd126ff0c41.png)
为 进 一 步 探讨 徐 州市 工 业 行 业 内 部 碳 排 放 状 况 ,利用 上 述碳 排放 公 式
计算徐州市工业分行业碳排放量 ( 见 表 2) 。可 以看 出 ,2 0 年 工 业 碳 排 放 08
量 最 高 的两 大 行业 是 是 电力 、热 力 的
生 产 和 供 应 业 ;煤 炭 开 采 和 洗 选 业 , 这 两 大行 业 占全 市 碳 排 放 量 的7 %左 0
O
0
( ) 排放 的测 算 方法 一 碳
I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0 46 0 85 0 45 . 7 . 2 . 3 7 5 4
0 39 . 2 0 54 7 . 7 0 26 5 . 2 4
0
0
0
O
平均值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可 分 为 自然 排 放 和 f
4 . 6 01 7 6 1.00 3 6 2
专用设备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 服 装 、鞋 、帽制 造 业 文教 体 育 用 品 制造 业
0 83 . 3 6 0 29 . 0 4
03 1 . 5 8 0 74 . 2 3
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 l3 . 9 5
个 阶段 看 ,19 9 7~2 0 年 ,全 市 工 业 碳 排 放 量 从 05
1 1 .1 吨增 长 至 2 1 .1 吨 ,年 均 增 长 83 %, 14O 万 161 万 .5 属增 长较 快 阶段 ;2 0 ~2 0 年 ,全 市工 业 碳排 放 05 08 量 从 2 1 .1 吨 增 长 至 2 4 . 万 吨 , 年 均 增 长 161 万 6 67 4
量 较 少 的是 家 具 制造 业 、仪 器 仪 表 及 文化 办 公机 械制 造业 、水 的生产 和 供应 业 、燃气 生 产 和 供 应 业 、 印刷 业 和记 录 媒 介 的复 制 等 五 大 行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https://img.taocdn.com/s3/m/b58506f8f61fb7360b4c654a.png)
进步对碳排放 的影响因地 区的不 同而有较大 区别 ,且具有 时滞影 响;东部地区技术进步降低 了碳 排放, 中西 部地 区技 术进 步 提高 了碳 排放 ,原 因是 经济 发 展程度 的不 同。 4 孙 耀华 和李 忠 民研 究 了 1 9 9 9— 2 0 0 8年
各省 区碳 排放 与 经济增 长 之 间的关 系 ,发 现 工 业 领域 能 源 利 用 效 率 的 提 离为 碳 排 放 增 长 速度 的减 缓 起 到 了重 要作 用 。 李艳 梅 、张 雷和程 晓凌 通 过构 建 因素 分解 分析 模 型 ,以 1 9 8 0年 ~ 2 0 0 7年 为 样 本 期 ,计 量 经济 总量 增长 、产 业结 构 演进 和碳 排放 强 度 变 化所 产 生 的碳 减 排 效 应 。研 究 结 果 表 明效率 效 应 是 碳 减 排 的主 要 因素 。 [ ] 有 的学 者 认 为 结 构调 整 ,尤 其是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是 影 响 中 国碳 排 放 的 主要 因 素 ,未 来 碳 排 放 的 降低
酋都f i ; 湃贸易 太謦学报
2 0 1 3 年第5 期
产业 结构 变动 、技术进 步与碳排放
刘建翠
( 中国社会 科学 院 摘 数量 经济 与技 术经 济研究 所 ,北京 1 0 0 7 3 2 )
要 :碳 排放 强度 的 降低 有 两 个途 径 :技 术 进 步 和 结构 变动 。本 文 从碳 排 放 强度 的视 角 ,运 用 因
径 包 括技 术进 步和 结构 调整 。技 术进 步 是 广 义 的技 术 进 步 ,包 括 能 源 利用 效 率 的提 高 、管 理水 平 的提 高
等 ,结构 调整 包括 能源 结 构调整 、产业 结 构 调 整 ,由于 中 国的 能源 种 类 禀 赋 ,煤 炭一 直 占据 能 源 消费 总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c644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d.png)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其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以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路径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关系的理论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效应。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碳排放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关系的理解,也有助于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气候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其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被认为是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通常伴随着较低的碳排放强度,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碳排放的反弹效应。
因此,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对碳排放的影响。
在碳排放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解析
![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64647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a.png)
背景介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大国,其碳排放强度之高令人瞩目。虽然中国政 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如“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调整等, 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仍面临严峻挑战。
影响分析
1、政府政策
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例如,中国政府实施的一 系列能源转型政策,旨在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 低碳排放强度。此外,政府还通过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主体行 为,进一步影响碳排放强度。
1、政策制定
为了更好地降低碳排放强度,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碳排放政策,提 高碳排放成本,倒逼企业采取减排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 力度,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关键。中国应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 用投入,推广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发展太阳能、风 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此外,还应碳捕捉和存储技术的 研发与应用,以实现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对已排放的碳进行有效的存储和利用。
此外,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人口 规模和城市化率的增加则会增加碳排放强度。
四、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比重, 增加低耗能、低排放行业的比重,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 源的比重,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根据已 有的研究结果,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 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化率等。其中,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由于不同产业的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耗存在差异,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碳排放 强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存有着对应的上升和降低与回归自然可承载水平的演进关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注重碳排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正在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
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正向影响”(陈诗一、孙敬水,2011)的理解,理论界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碳排放强度的演进关系实行了有益的探讨(陈永国等,2013)3,并发现我国在整体上正处在结构负担贡献的状态上。
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致力于“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4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的碳排放强度所处的实际状态如何,是否也是处在结构负担贡献的状态?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根据P曲线理论,结合江苏省2002—2012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碳排放实际,针对碳排放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以及能源消费总量的实际关系和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贡献以及行业效率贡献实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为江苏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相对应的决策参考依据。
一、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理论演进关系(一)P曲线理论经济的发展往往和环境承载力息息相关。
就国际经济的实际发展经验来看,“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先增后减并追逐趋同的态势”,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则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张志强、曾静静等,2011)5。
为进一步探索刻画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演进关系,陈永国、褚尚军等(2013)在整合产业结构理论和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演进关系的P曲线模型假说,并且使用P曲线模型假说对我国的实际实行了量化分析,并得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在整体上是一种负担贡献的结论。
P曲线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从“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并最后形成“三二一”的结构形态,即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向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再向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转变。
而工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工业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农业和服务业。
于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碳排放强度就会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
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和中期,资源密集型企业占整个工业比重较高,此时,工业的增长往往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即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从而获得收益,于是在工业化进程初期碳排放量较高,碳排放强度较大。
而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时,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逐渐提升,消耗资源显著减少、生产率显著提升,并能够从技术进步中获得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收益;在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随着政府在环境意识上的持续提升,会持续增大对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从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政策上重点保护和支持技术型企业的发展,从而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碳排放量减少,碳排放强度进一步得到显著降低。
如果考虑到工业化进程与碳排放关系的这种一般性规律,那么二者之间的演化关系就会表现出如图1所示的类似于开口的P型变化趋势,这就是所谓的P曲线理论。
在图1中,P曲线轨迹刻画了产业结构变动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一般关系,这个关系能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碳排放强度逐渐升高,但升高的速率由大到小,此时工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工业技术水平逐渐提升;第二阶段,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碳排放强度开始持续地下降,此时服务业比重开始增加,工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阶段,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碳排放强度下降到一个自然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此时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工业以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体。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强度结构红利与结构负担贡献P曲线理论从总体上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强度间的一般演进关系,但并未说明某一时间段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如何。
MichaelPeneder(2003)6认为,如果产业结构的变动使碳排放强度降低,则这种影响被称之为结构红利贡献,反之,则为结构负担贡献。
如果把产业结构的变动视为政府对产业结构实行积极主动调整的结果的话,并进一步能够将碳排放强度实行分解,则能够构建相对应的计量分析模型,以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即产业结构调整的红利贡献以及负担贡献。
为此,KayaYoich(i2010)7以经济、能源和人口等因素与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间的关系构建了如下相对应的碳排放计量分析模型。
在式(3)中,△CI表示碳排放强度的变化。
当△CI叟0时,说明相对应的经济政策缺乏成效,碳排放强度上升,环境恶化;当△CI燮0,则说明相对应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碳排放强度下降,环境得到改善。
在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影响的一般规律中,如果从贡献率的角度来实行分析的话,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要受到两个方面影响的,即一方面来自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因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下的各产业部门行业效率提升的影响,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又能够进一步分解为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各行业效率提升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若用AC1、AC2分别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以及行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
式(4)表明,碳排放强度变化△CI等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与行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的绝对贡献之和,亦即产业结构和行业效率的变动导致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
并且在△CI叟0时,说明相对应的经济政策缺乏成效,碳排放强度上升,环境恶化;当△CI燮0时,则说明相对应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碳排放强度下降,环境得到改善。
为进一步准确地测算出式(4)中的AC1和AC2两个因素,B.W.Ang(2004)给出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LMDI)。
使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实行分解,理论上存有两种方法即加法和乘法。
当AC1<0且RC1>0,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结构红利贡献,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碳排放强度降低;当AC1叟0且RC1燮0,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结构负担贡献,即产业结构的调整反而使碳排放强度增加了。
类似地,当AC2<0且RC2>0,表明行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效率红利贡献,即产业效率的变动使碳排放强度降低;当AC2叟0且RC2燮0,则表明产业效率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是效率负担贡献,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效率变动反而使碳排放强度增加了。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指标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本文实证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2002—2012年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
其中的主要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和“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以及“综合能源平衡表”等。
10依据前述理论分析可知,为了获取2002—2012年期间各年的碳排放强度CI,需要得到每一年的GDP以及碳排放量。
为此,本文选择了江苏省统计年鉴中“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中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而对于每一年的碳排放量,则参照标准煤系数折算的方法,将各年份所用的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煤,再依据国家发改委推荐值,并以2.4567的标准折算系数计算出历年的碳排放量。
经计算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对于绝对贡献AC和相对贡献RC的计算,需要知道三个变量,即地区生产总值GDP、各行业生产总值GDPi以及各行业的碳排放量CEi。
在此,本文依据传统的产业部门划分方法将江苏省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各地区生产总值GDP以及每个行业的生产总值GDPi的对应数据选自“江苏省统计年鉴”历年“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而对于CEi的测算,则参照“综合能源平衡表”,将农、林、牧、渔、水利业算作第一产业,将工业和建筑业算作第二产业,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算作第三产业,其他和生活消费忽略不计,首先计算出三大产业各自的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再分别乘以对应年份的碳排放量。
再按照前述给出的式(5)、(6)、(7)和(8)可计算出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绝对贡献AC和相对贡献RC,结果如表2所示。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影响演进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依据P曲线模型所给出的一般理论理解,结合整理获得的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的实际数据实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自2002—2012年期间,经过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持续演进。
在整体的产业结构表现上,第二产业结构比重持续提升,同时,这个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演化关系,基本上处在P 曲线的第二阶段的中期水平上,符合P曲线模型的发展理论。
但是,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的红利贡献的相对水平还依然比较低。
1.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但二次产业中的工业化进程仍处在转型期。
依据江苏省2002—2012年期间各年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实际变化数据分析来看,其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清晰地刻画了江苏省在2002—2012年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这个期间,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始终远远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但是,在2007—2012年的几年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表现出了持续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自2005年开始表现出一种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
江苏省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2013年江苏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从产业结构看,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占GDP比重为51.2%,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并且根据本文的实际调查还发现,江苏省2012年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比上年提升近1.2个百分点。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5%,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随着江苏省对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工业比重出现下降趋势,服务业比重则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且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但是,结合P曲线理论所基于的理论前提不难发现,如果按照产业结构理论上的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来判断,即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向“二三一”转变并最后形成“三二一”的结构形态,亦即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向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再向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转变,那么,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实际演变过程,仍然处在第二阶段中“二三一”的中期稍后的工业化产业升级转型期和第三产业快速上升的结构调整期。
2.江苏省2002—2012产业结构调整逐年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仍处在P 曲线二段中前期。
为进一步检验与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相对应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二者演化进程所处的P曲线理论关系阶段,本文给出江苏省2002—2012年期间的碳排放强度演化趋势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