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红细胞的生成场所:红骨髓; 原料:铁和蛋白质 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
血小板生成过程
•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 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 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 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
红细胞是怎样生成的
• 红骨髓中有髓系多潜能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干细胞-早幼红 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
• 人类的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新生和破坏都很活跃。并保持红细胞 生成和破坏处于动态平衡。也就是说,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每 天新生的数量与消亡的数量是相等的。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红细胞数 量减少,就会发生贫血。相反,红细胞过多则会出现红细胞过多症。 在人体不同的发育时期,生成红细胞的组织器官是不完全相同的。 胚胎期,红细胞先后在卵黄囊、肝、脾和骨髓生成;出生之后至青春 期,生成红细胞的器官则为全身红骨髓;成年后,红骨髓主要局限于 扁骨如胸骨、椎骨、肋骨、髋骨和颅骨等。 血细胞有赖骨髓造血功能的正常。如果人体受放射性物质或某些 药物(例如氯霉素、磺胺类) 的影响,使骨髓造血功能发生抑制,那么 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会减少,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减少。这 种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所致的贫血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粒
红 巨
红系
核
巨
巨核系
噬
脾
系 粒单系 粒系
集
落
巨噬系
形 成 单 位
淋 嗜酸系
巴
系 集
嗜碱系
落
形
B
成
单
位
T
血细胞是如何生成的
•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 • 总之,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
先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细胞(骨髓 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咆,再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 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发 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则经过原始、幼稚二阶 段,发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别 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并增殖、成熟为具 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板减
少,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 淋巴细胞的生成过程与其它白细胞有一些不同。在干细胞 分化的早期,淋巴干细胞首先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出来。这
些淋巴干细胞随血流进入初级(或中枢)淋巴器官,即骨
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 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 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 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 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Fra Baidu bibliotek中的正常 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 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 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 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 脾脏中被清除。
• 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是:
中的嗜碱性粒细胞数随即增加。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肝素 (heparin),激活在血浆中的脂肪分解。这是由于肝素 作为脂酶的辅基增强了脂酶的作用。结果加快了由脂肪分 解为游离脂肪酸的过程。
•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
过敏反应的症状有关(请参考免疫学教材)。
•
此外,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还释放一种称为嗜酸性
粒细胞趋化因子A(eosinophile chemotactic factor A)的
小肽,这种因子能把嗜酸性粒细胞吸引过来,聚集于局部
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 嗜酸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4%,血液中嗜 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 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 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 的昼夜波动有关的。
髓和胸腺,在这里它们发育成定向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 育的称为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称为T细胞。随后,B和 T细胞均随血流转移到二级(或外周)淋巴器官,即淋巴
结和脾,在那里它们与某种抗原接触后即分化和增殖成为 真正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如浆细胞和T效应细胞(t effector cell)。淋巴细胞在生长成熟过程中接受一组称为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的细胞因子的调节,T细 胞在胸腺中还接受胸腺激素的作用
环血流。
•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
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
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
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
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
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
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 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 嗜碱性粒细胞占0.5%-1%。平均循环时间是12小时。参与 体内的脂肪低谢。当食物中的脂肪被肠吸收后,周围血液
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
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
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
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
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
• 粒细胞 约有60%的白细胞的胞质内具有颗粒,因而把它们称为粒 细胞。又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将粒细胞区分为:中性、嗜 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粒细胞在血流中停留时间很短暂,一般从数小 时至2天。
•
1.中性粒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
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
血小板生成过程
•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 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 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 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
红细胞是怎样生成的
• 红骨髓中有髓系多潜能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干细胞-早幼红 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
• 人类的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新生和破坏都很活跃。并保持红细胞 生成和破坏处于动态平衡。也就是说,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每 天新生的数量与消亡的数量是相等的。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红细胞数 量减少,就会发生贫血。相反,红细胞过多则会出现红细胞过多症。 在人体不同的发育时期,生成红细胞的组织器官是不完全相同的。 胚胎期,红细胞先后在卵黄囊、肝、脾和骨髓生成;出生之后至青春 期,生成红细胞的器官则为全身红骨髓;成年后,红骨髓主要局限于 扁骨如胸骨、椎骨、肋骨、髋骨和颅骨等。 血细胞有赖骨髓造血功能的正常。如果人体受放射性物质或某些 药物(例如氯霉素、磺胺类) 的影响,使骨髓造血功能发生抑制,那么 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会减少,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减少。这 种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所致的贫血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粒
红 巨
红系
核
巨
巨核系
噬
脾
系 粒单系 粒系
集
落
巨噬系
形 成 单 位
淋 嗜酸系
巴
系 集
嗜碱系
落
形
B
成
单
位
T
血细胞是如何生成的
•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 • 总之,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
先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细胞(骨髓 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咆,再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 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发 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则经过原始、幼稚二阶 段,发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别 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并增殖、成熟为具 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板减
少,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 淋巴细胞的生成过程与其它白细胞有一些不同。在干细胞 分化的早期,淋巴干细胞首先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出来。这
些淋巴干细胞随血流进入初级(或中枢)淋巴器官,即骨
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 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 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 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 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Fra Baidu bibliotek中的正常 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 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 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 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 脾脏中被清除。
• 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是:
中的嗜碱性粒细胞数随即增加。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肝素 (heparin),激活在血浆中的脂肪分解。这是由于肝素 作为脂酶的辅基增强了脂酶的作用。结果加快了由脂肪分 解为游离脂肪酸的过程。
•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
过敏反应的症状有关(请参考免疫学教材)。
•
此外,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还释放一种称为嗜酸性
粒细胞趋化因子A(eosinophile chemotactic factor A)的
小肽,这种因子能把嗜酸性粒细胞吸引过来,聚集于局部
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 嗜酸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4%,血液中嗜 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 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 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 的昼夜波动有关的。
髓和胸腺,在这里它们发育成定向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 育的称为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称为T细胞。随后,B和 T细胞均随血流转移到二级(或外周)淋巴器官,即淋巴
结和脾,在那里它们与某种抗原接触后即分化和增殖成为 真正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如浆细胞和T效应细胞(t effector cell)。淋巴细胞在生长成熟过程中接受一组称为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的细胞因子的调节,T细 胞在胸腺中还接受胸腺激素的作用
环血流。
•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
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
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
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
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
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
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 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 嗜碱性粒细胞占0.5%-1%。平均循环时间是12小时。参与 体内的脂肪低谢。当食物中的脂肪被肠吸收后,周围血液
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
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
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
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
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
• 粒细胞 约有60%的白细胞的胞质内具有颗粒,因而把它们称为粒 细胞。又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将粒细胞区分为:中性、嗜 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粒细胞在血流中停留时间很短暂,一般从数小 时至2天。
•
1.中性粒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
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