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更好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郑州丽水外国语学校家长教育宣传页每年9月,对于刚刚升入张学的初一新生来说,陌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自我地位的改变、不当的学习方法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常常会令他们感到烦恼,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如果初一学生在适应阶段(刚入学的头1—2个月)做得好,以后的学习也比较轻松顺利,如果没能尽快适应的话,以后的学习就会非常吃力,甚至沦为学习上的差生。

案例:小舟的问题

独生子小舟是个生活环境优越,家庭经济富裕的孩子,家长非常重视对小舟的培养和教育,期望他早日成才,成为优秀人才。在小学表现不错的小舟,自升入初中后,很快出现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精神萎靡;在学习中焦急忧虑,神志恍惚,坐立不安;对待人生消极自卑,行为懒散,出现了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上面这个案例属于新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从小学升入初中,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带来压力。

在孩子一生的学习生涯中,学生最强烈不容易适应的是从小学进入初中的阶段。中学课程的设置不像小学那样趣味性浓厚,它着重于知识传递的信息量。初一新生的课程有英语、数学、语文(此三科为主要科目)、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以上为日常考试科目)音乐、美术、艺术欣赏、心理健康,因为科目多,每门课程每天至多1—2节课时间,每节都是新内容,不像小学能在课堂上再次进行辅导和练习,如果学生在课下不能及时复习就会在学习上“欠账”。

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难度较小学课程的难度加大,抽象内容增多,形象内容相对减少。例如,数学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求较高,还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另外,英语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词汇和语句,这两门课程还有最大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每天都要学会、牢记并熟练掌握,否则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

此外,中学教师不像小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学生,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了。小学教师为了使学生“吃透”或理解知识,会花很多时间反复讲解,而中学的课程进度比较快,教师不能一直停留在一个教学内容上,通常是课上讲解后,需要学生课下自己理解,这时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

另外,小学时,经常是父母长辈陪着学生做作业,详细讲解作业中的题目;到中学后,一方面是作业量增多,另一方面是父母长辈的能力有限,他们很少能提供相应的支持了,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独立奋战。

2、原有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

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生活在一起的不再是处处迁就自己的父母家人,而是和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学。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得与新环境相适应,尤其是作息时间的改变,使得学生一时难以应付。有些学生从外地老家来到这里,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很是想念那熟悉的人和环境,加上生活习惯的差异,他们更加思念以前的学校生活。

3、对个别任课教师的适应不良

不同的教师肯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如果原来小学老师的教学风格很严谨,课堂上不能随意发言,而新老师的教学风格则很灵活,对课上发言不加限制,有些学生就感觉新老师不管学生;如果原来的老师教学风格比较随意,课堂纪律比较松,而新老师对课堂纪律要求比较严格,学生就会感觉新老师的课堂气氛太呆板了。无论新老师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否更适合自己,学生在适应之初都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

对于原来老师比较重视的一些学生来说,如果新老师对他们没有“照顾”到,他们就会倍感失落,产生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学习。总的来说适应总是需要时间的,经过一段时间后,一般学生都能继续学习,只有个别学生适应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获得指导,就可能出现适应不良,还可能造成成绩下降等。

4、对自己在班中位置变化的不适应

有的学生,在小学时出类拔萃,春风得意,到了中学发现“强中更有强中手”,学生由过去的佼佼者变得不那么突出。例如,有些学生小学时在班上文艺表现不错,老师经常让他参与一些活动,升入初中后发现,很多的同学都有艺术特长,于是就觉得自己不够突出,不被注意;还有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感觉良好,如:认为自己在数学方面资质较好,但是进入初中后发现,自己的优势好像不那么明显了,充其量算个中上水平,难以拔尖。这种地位的落差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

5、人际关系的变化

小学同学多是街坊邻居,早上不见晚上见,原来就是伙伴。中学则不同,五湖四海聚在一个教室里,面孔陌生,同一年级的伙伴来自更大的范围,必须重新选择朋友了,就是同一个班级,也不一定都能成为朋友,因此,人际关系的重新确立,朋友的重新组合,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新的问题。

对于初中新生,学校和家庭两方面要及时的沟通,给予学生特别关怀。但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出现学习适应不良时,不但不能给孩子提供支持反而盲目批评孩子,让

孩子倍感孤单、无助。让我们看一篇文章:

有一次在清华大学学子成功经验报告会上,一位母亲做了一段感人的发言:

小时候,我孩子的发育似乎总比同龄人晚一些。在一次幼儿园家长会上,老师找到我对我说:“你孩子是否有多动症?你最好带他去查一查,他简直不可救药。”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问我:“妈妈,老师对你说了什么?”我笑着对孩子说:“老师说你只要努力,你一定很棒。”看着孩子幸福的表情,我转过身偷偷擦去眼泪。

孩子上小学时,我很怕开家长会,但是最终老师还是找到我对我说:“你孩子可能有智障,你最好找专家看看。”还是面对孩子同样的问题“妈妈,老师对你说了什么?”,我对孩子说:“老师说你上课做小动作的次数比原来少了,说你有进步了,只要你每天都在努力,你一定会成为最棒的学生。”看着孩子害羞但又幸福的眼神,我又偷偷哭了。

孩子上初中时,似乎有点儿开窍,学习也在不断进步,一天孩子又问我:“妈妈,我是不是特笨?为什么我每天都很努力,却总考不过班里那几个经常玩但学习仍然很好的同学?”我没有立即回答他,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一天,我带孩子到海边玩,看到海燕、海鸥在海水上嬉戏。我问孩子:“你说是海燕还是海鸥灵巧?”孩子看后笑着说:“当然是海燕,你看海鸥好笨拙。”我说:“你知道真正能漂洋过海的是谁?是海鸥,它虽然笨拙,但它有目标,且能持之以恒地奋斗。”孩子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进入高中后,我每天看见孩子都在努力,他房间的墙上贴了两个大字:清华。当孩子拿到清华大学通知书的时候,我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讲到这里,这位母亲已经泣不成声,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在长时间沉默,接着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家长的关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要相信孩子,多给孩子信心和鼓励,只要努力一定可以越来越好。

作为家长,这位母亲的睿智是值得赞赏的,她给了孩子坚强的支持和温暖的保护,使孩子虽然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仍就有信心前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他们感到担忧、焦虑。这时,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和孩子共同努力,认识问题的所在,而不是一味地责难孩子或者放任自流,那么孩子就有了前进的力量,加上与学校的重视和努力工作,孩子的学习适应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如何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融入新的环境,在此给各位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多关心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回家督促孩子及时复习当天(或本周)学习的内容,不要在学习上“欠账”,因为明天还有明天新的学习内容。同时,鼓励孩子善于多思考,不耻下问。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要往后拖欠。

同时,家长朋友还要知道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时间,所以,如果您的孩子以往自觉性或自制能力比较差,在开学初期更需要您耐心的培养和严格的督促。

2、非住校的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于初中新生面临新的作息制度、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等诸多的变化,孩子一时可能还不能很好的处理好自己的生活问题,刚开始还需要家长较多的照顾,比如早上能提前为孩子准备好有营养的早餐,以便孩子能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一天的学习中。住校家长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更多心理上的关心、理解、支持、鼓励。

3、学生对新老师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教师适应每一个学生也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时候当孩子不适应老师的讲课风格时,会从不喜欢这个老师,发展到不喜欢这门学科,从而影响学科成绩。家长在此刻要帮助孩子发掘新老师的优点,使孩子认识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行事风格。要让孩子知道,老师负责把学生引到知识的殿堂,但是学习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的动力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

4、对于小学成绩比较优秀的新生,家长要认识到首要的问题是要帮助孩子摆正心态,不管自己过去是多么辉煌,都要把过去忘掉,要踏踏实实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但也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即使努力后也达不到目标,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并且认为自己无能。对于小学成绩一般的新生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学会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对孩子要多关心,多鼓励,让孩子多和自己的过去比,只要现在比过去做得好就是进步,多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努力,不要拿孩子同学和同伴的情况跟自己的孩子比较,给孩子造成压力,更要避免责怪、批评过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自信心缺乏。

5、家长要多与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和学校的学习各方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共同想办法解决。

初中生在年龄上是大了,但其心理变化却更值得我们关注,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希望我们共同努力,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亲爱的家长朋友,看了以上的内容后,您有怎样的感触和收获呢?写下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