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报告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王媛媛111140084 生命科学学院拔尖班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二、预备知识
孟德尔分离定律告诉我们,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每对基因相互分开,形成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配子分离比为1:1,子二代个体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表型分离比是3:1。
通常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方可显示,而不在配子时期表现,如,豌豆花色性状要在开花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如果用玉米的糯性品种与非糯性品种做遗传试验,玉米的糯性(wxwx)与非糯性(WxWx )则在花粉粒中,即在形成配子时,就得到表现,可以看到分离。
玉米中非糯性品种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成蓝黑色,糯性品种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成棕红色,经碘染色后,可明确地区分两种花粉粒。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杂交,其F1由于wx和Wx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分离,所以产生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一半表现为蓝黑色,一半为棕红色,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部为棕红色,非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为蓝黑色。
三、实验材料
糯性、非糯性、糯性—非糯性杂交种的玉米雄穗。
四、器材药品
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稀碘液。
五、实验步骤
1.在玉米花粉成熟时,雄穗顶部已稍开始传粉时采集雄穗,立即投入乙醇:冰醋酸=3:1的固定液中3-24小时。
2.95%酒精洗两次,再移入70%酒精中保存备用。
3.实验时,从玉米雄穗上用镊子取出花药,置于干净载玻片上。
4.用镊子或解剖针把花药压破,使花粉粒散出。
5.滴一滴碘液,盖上盖玻片。
6.在低倍镜下观察花粉粒颜色,并根据花粉粒颜色,对杂种的糯性与非糯性两种花粉进行统计,计数10个视野,记录结果。
六、作业
根据实验结果,用X2方法测验F1两种花粉粒是否符合1:1比例,并用分离规律说明这个结果。
(一)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序号非糯性(蓝黑色)糯性(棕红色)比例(非糯:糯)
18130.6154
2450.8000
3623.000
4350.6000
574 1.750
61815 1.200
744 1.000
8360.5000
953 1.667
1014150.9333
总计72721
(二)卡方X2分析
表型非糯性糯性总计
O7272144
E7272144
(O-E)200
(O-E)2/E000
自由度:df = 2-1 = 1当P值为0.05时,查卡方表得X2=3.84。
实验所求的X2=0 < 3.84。统计学上认为在5%显著水准上差异不显著,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间的差异属于随机误差。遗传学上则可以认为该结果
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
(三) 制图 & R 2分析
由以上数据得出R 2数值为:R 2=0.688,数值偏小的原因分析:
每个视野中的花粉粒数量较少,导致每一组的实际比例偏离理论比例1的幅度较大,从而使散点图中的点偏离回归函数线的幅度较大,造成卡方X2数值偏离1较明显。
(四) 结果解释——基因分离定律
纯和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wxwx,而纯和非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WxWx 。两者杂交得F1代,其基因型为Wxwx ,是杂合子。
孟德尔分离定律告诉我们,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每对基因相互分开,形成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配子分离比为 1:1。
即以上得到的F1代可以产生两种配子:wx 和Wx ,且其比例为1:1。又因为玉米中非糯性品种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成蓝黑色,糯性品种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成棕红色。不同基因型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可产生不同的颜色。
综上所述,在观察时可以看到子一代花粉粒被染成蓝黑色或者棕红色,且两者的统计结果接近1:1。
y = 0.8404x + 1.1489
R² = 0.688
2
46
81012
14
16
18
05101520系列1
线性(系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