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报告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合集下载

遗传学实验报告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遗传学实验报告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实验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王媛媛111140084 生命科学学院拔尖班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二、预备知识孟德尔分离定律告诉我们,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每对基因相互分开,形成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配子分离比为1:1,子二代个体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表型分离比是3:1。

通常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方可显示,而不在配子时期表现,如,豌豆花色性状要在开花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用玉米的糯性品种与非糯性品种做遗传试验,玉米的糯性(wxwx)与非糯性(WxWx )则在花粉粒中,即在形成配子时,就得到表现,可以看到分离。

玉米中非糯性品种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成蓝黑色,糯性品种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成棕红色,经碘染色后,可明确地区分两种花粉粒。

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杂交,其F1由于wx和Wx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分离,所以产生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一半表现为蓝黑色,一半为棕红色,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部为棕红色,非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为蓝黑色。

三、实验材料糯性、非糯性、糯性—非糯性杂交种的玉米雄穗。

四、器材药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稀碘液。

五、实验步骤1.在玉米花粉成熟时,雄穗顶部已稍开始传粉时采集雄穗,立即投入乙醇:冰醋酸=3:1的固定液中3-24小时。

2.95%酒精洗两次,再移入70%酒精中保存备用。

3.实验时,从玉米雄穗上用镊子取出花药,置于干净载玻片上。

4.用镊子或解剖针把花药压破,使花粉粒散出。

5.滴一滴碘液,盖上盖玻片。

6.在低倍镜下观察花粉粒颜色,并根据花粉粒颜色,对杂种的糯性与非糯性两种花粉进行统计,计数10个视野,记录结果。

六、作业根据实验结果,用X2方法测验F1两种花粉粒是否符合1:1比例,并用分离规律说明这个结果。

(一)原始数据记录表格序号非糯性(蓝黑色)糯性(棕红色)比例(非糯:糯)18130.61542450.80003623.0004350.6000574 1.75061815 1.200744 1.0008360.5000953 1.6671014150.9333总计72721(二)卡方X2分析表型非糯性糯性总计O7272144E7272144(O-E)200(O-E)2/E000自由度:df = 2-1 = 1当P值为0.05时,查卡方表得X2=3.84。

高二生物第14讲专题遗传学大题

高二生物第14讲专题遗传学大题

高二生物第14讲专题遗传学大题1.(2014?文登市三模)野兔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等位基因A1、A2、A3分别决定灰色、褐色、白色,它们之间具有不循环而是依次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甲对乙显性、乙对丙显性,则甲对丙也显性,可表示为甲>乙>丙),根据遗传系谱图回答问题.(1)已知A2对A1显性,根据系谱图可确定A1、A2、A3的显性顺序是_________ (用字母和符号表示).(2)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Ⅲ1与Ⅲ5交配产生灰毛子代的概率为_________ .(3)野兔有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称作Pelger异常.将Pelger异常的雌雄野兔杂交,后代结果如下:正常雌兔58个,Pelger异常雌兔117个,正常雄兔60个,Pelger异常雄兔119个.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 .(4)欲探究野兔毛色基因与Pelger异常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设计实验如下:取Pelger异常的纯种灰毛雄免与正常的白毛雌兔作为亲本杂交,得F1再用F1中Pelger异常的灰毛雌雄兔相互交配得F2,观察并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①若灰毛兔与白毛兔之比为_________ ,则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②若灰毛兔与白毛兔之比为_________ ,则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2.(2014?浙江模拟)1909年,摩尔根开展了关于果蝇白眼性状遗传的研究.他将白眼雄蝇与纯合的红眼雌蝇杂交,F1代都是红眼;F2代中,红眼雌果蝇2459只,红眼雄果蝇1011只,白眼雄果蝇782只.(设有关基因用R、r表示)(1)在上述果蝇眼色中,_________ 是显性性状,其遗传符合_________ 定4.(2014?惠安县模拟)显性基因在杂合体状态下是否表达相应的性状,常用外显率来衡量.外显率是指一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对应表现型的百分率.完全不表达的杂合体(Aa),称为钝挫型.钝挫型的致病基因虽未表达,但仍可传给后代.小鼠的毛色有灰色、黄色、黑色,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灰色由显性基因(CG)控制,控制黄色、黑色的基因分别是CY、c,CG对CY、c为显性、CY对c为显性.但其杂合子的性状表现因受环境和性别影响可能不能形成对应的表现型.下面是一组小鼠杂交试验的结果,请分析回答.亲本F1雌鼠(只)F1雄鼠(只)杂交1 纯合灰鼠×纯合黄鼠灰色36 灰色:黄色=17:18杂交2 纯合灰鼠×纯合黑鼠灰色x 灰色:黑色=y:z杂交3 纯合黄鼠×纯合黑鼠黄色22 黄色:黑色=11:9杂交4 杂交1子代灰鼠×纯合黑鼠(1)CG、CY、c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____ ,这些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_ 特点.(2)写出杂交2中小鼠毛色表现型的外显率表达式_________ .杂交2的F1中CG基因频率是_________ .(3)若杂交2子代x:y:z=2:1:1,且小鼠毛色基因的外显率相对稳定,请预测杂交4的结果中雄鼠的毛色及其比例_________ .(4)杂交2子代灰色雌鼠与杂交3子代黑鼠自由交配,子代钝挫型的比例为_________ .5.(2014?淄博三模)烟草(2n)的S基因位点上有三种基因(S1、S2、S3.),当花粉的S基因与母本的S基因相同时,花粉管的正常发育受阻而不能完成受精(花粉不亲合).若不同,则花粉可正常发育并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花粉亲合).这种现象称为自交不亲合现象(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烟草自然种群中,共有_________ 种基因型.(2)基因型为S1S2(♀)和S2S3(♂)的烟草杂交,子一代中和母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________ .如果反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否与正交相同_________ .(3)二株烟草杂交后代(子一代)的基因型为S1S2和S1S3,则母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父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人工间行种植基因型为S1S2、S2S3烟草,子一代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4)若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分别控制烟草的红花和黄花.为确定S 基因是否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现用两株基因型为AaS1S2(♀)、AaS2S3(♂)的结果及结论:①_________ ,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②_________ ,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7.(2014?河南二模)金鱼草(2n=16)属多年生雌雄同株花卉,其花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花色有红色、白色和粉红色三种;金鱼草的叶形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叶形有窄叶和宽叶两种,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根据如表所示的实验结果回答问题:组别纯合亲本的表现型F1的花色和叶形低温、强光照条件下培养高温、遮光条件下培养1 红花窄叶x白花宽叶红花窄叶粉红花窄叶2 红花宽叶x红花窄叶红花窄叶红花窄叶3 白花宽叶x白花宽叶白花宽叶白花宽叶(1)在组别1中,亲代红花窄叶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F1中粉红花窄叶的基因型为_________(2)在高温遮光条件下,第1组所产生的F1植株相互授粉得到F2,F2的表现型有_________ 种,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基因型有_________ ,粉红花窄叶的个体占F2的比例是_________ .。

糯质玉米杂种一代(F1)的花粉粒的分离现象,加深对分资料

糯质玉米杂种一代(F1)的花粉粒的分离现象,加深对分资料

Biography
1822 Born on 20 July (baptised on 22 July) in Hyncice, northern Moravia (then Austrian Silesia) to farmers, Anton and Rosina. 1831-1833 Elementary school in Hyncice. In the autumn of 1833 Mendel moved to the Piarist school in Lipnik. 1834-1840 Gymnasium (grammar school) in Opava. Mendel helped pay his way by giving lessons to fellow students. 1840-1843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in Olomouc. Mendel’s studies included mathematics, physics, philolog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ethics. Augustinian Abbey in Old Brno. Mendel joined the Abbey as a novice under Abbot C. F. Napp (1792-1867) and assumed the name Gregor. Napp and the friar F. M. Klacel (1808-1882) are both thought to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Mendel’s development as a scientist.
实验二

遗传学实验-基因的分离

遗传学实验-基因的分离

实验六基因的分离一、实验目的利用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实验结果,证明基因的分离原则,加深对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必须随着所在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如在杂种中,将形成带有不同基因的孢子,进而产生不同的配子。

水稻、玉米、高梁、小米等作物种子的胚乳有糯性之分,非糯性的含直链淀粉较多,糯性的含支链淀粉较多,前者遇碘液后呈兰色,后者遇碘则呈棕色。

通过杂交试验得知这是由于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别,非糯Wx对糯wx为显性,在玉米中这对基因位于第9对染色体上。

淀粉粒存在于植物体的许多细胞中,花粉粒中也有淀粉粒。

如果纯合的非糯与糯性的玉米品系杂交,F1是非糯杂合体Wxwx o F1形成配子时,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结果形成两种不同的孢子,后来发育不同的花粉粒。

一部分花粉粒带有非糯基因Wx,含直链淀粉多,遇碘呈兰色;另一部分带有糯性基因wx,含支链淀粉多,遇碘呈棕红。

这两种花粉粒,理论上数量是相等的,其分离比例应为1:1。

三、实验材料以腊质(糯性)与粉质(非糯性)玉米杂种F1的花粉粒为材料。

年前将腊质与粉质玉米自交系杂交,次年种植其F1及两亲本,抽穗时于前一天将雄花套袋,次日上午9~11时开花最盛时拦落其花粉,分藏于冷凉干燥处备用。

或于头天取将开而未开花散粉的雄花序,放入卡诺液中保存备用。

四、实验方法1、药品配制1%碘—碘化钾液:取2克碘化钾溶于5毫升蒸馏水中,加入1克金属碘,待其溶解后再加95毫升水,保持于棕色瓶中。

2、镜检先镜检亲本再镜检杂种的花粉粒,镜检方法如下:挑取少量花粉粒于载玻片上,或取花药一个置载玻片上,夹坡,置低倍镜下观察,调节镜下光照,稍暗一点,花粉便呈现亮晶晶乳白色光泽。

滴一小滴I —KI溶液,盖上盖玻片,静观花粉粒白色的变化,有的花粉粒染成深兰色,是非糯的花粉粒,有的染成棕黄色,是糯性的花粉粒。

对杂种材料每张玻片按五点取样法,取5个视野观察之,记录各种颜色的花粉粒数量。

遗传学实验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实验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实验1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验证分离规律。

二、实验原理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所在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等位基因的分离,是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基础。

水稻的种子胚乳糯性和非糯性、玉米的籽粒黄色和白色等均各为一对相对性状,一般由单基因控制。

例如:水稻种子非糯性(WxWx)品种与糯性(wxwx)品种杂交,其F1的种子表现为非糯性的杂合体(Wxwx)。

当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形成含有基因Wx 或wx的花粉粒。

具有非糯性基因Wx,能产生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色;具有糯性基因wx。

能产生支链淀粉,遇碘液呈棕色。

这两种花粉粒在数量上的理论比例为1:1。

F1的雌雄配子受精,形成F2的表现型也是两种,其比例为3:1。

对所观察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一般用X2测验进行验证。

三、实验材料水稻(Oryza sativa):胚乳淀粉糯性×非糯性F1植株的花粉和F2种子。

玉米(Zea mays):籽粒甜×非甜F1植株的花粉、F1自交的果穗和测交的果穗。

四、实验用具、药品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镊子;1%碘-碘化钾溶液五、实验步骤(一)水稻1、观察水稻花粉粒从固定的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一小花,拨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或解剖针)将花粉粒压出。

加1滴1%碘-碘化钾液染色,盖上盖玻片。

在低倍镜下观察F1花粉的颜色分离。

记录10个视野下糯性与非糯性花粉粒数。

2、观察水稻F种子胚乳性质的分离2取糯性×非糯性杂种F1植株成熟的稻穗,晒干,脱粒,剥去颖壳。

用目测法检测糯性与非糯性的米粒数。

一般非糯性的米粒透明,有光泽,而糯性的米粒则呈乳白色,无光泽。

如用肉眼难以区分,则可对各米粒的胚乳加1滴1%碘-碘化钾液区分,根据其棕色和蓝色的反应,分析记录糯性和非糯性的子粒数。

(二)玉米1、观察玉米花粉粒从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1枚花药(于开花前一天把将要散粉的雄花序放入卡诺氏固定液中保存备用),按观察水稻花粉粒的步骤观察。

玉米分离定律实验报告

玉米分离定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独立遗传给后代。

二、实验原理玉米的子粒颜色和糯性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其中,子粒颜色由显性基因A(黄色)和隐性基因a(白色)控制,糯性由显性基因B(非糯性)和隐性基因b(糯性)控制。

根据分离定律,杂合子(AaB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会分离,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AB、Ab、aB、ab,比例为1:1:1:1。

三、实验材料1. 纯合子玉米(黄色非糯性:AABB,白色糯性:aabb)2. 杂合子玉米(黄色非糯性:AaBb)3. 玉米杂交器4.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亲本选择:选择纯合子玉米(黄色非糯性:AABB,白色糯性:aabb)作为亲本。

2. 杂交:将纯合子玉米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自交:将F1代玉米进行自交,得到F2代。

4. 观察记录:观察F2代玉米的子粒颜色和糯性,记录表现型及比例。

五、实验结果1. F1代:F1代玉米全部表现为黄色非糯性,基因型为AaBb。

2. F2代:F2代玉米的子粒颜色和糯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黄色非糯性:黄色糯性:白色非糯性:白色糯性 = 9:3:3:1- 黄色非糯性:黄色糯性:白色非糯性:白色糯性 = 9:3:3:1六、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F2代玉米的子粒颜色和糯性表现型及比例为9:3: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这说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独立遗传给后代。

七、实验结论通过玉米分离定律实验,验证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独立遗传给后代。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选择纯合子玉米作为亲本,并严格控制杂交和自交过程。

2.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说明分离定律在玉米中具有普遍性。

3. 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数据应准确无误,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一、引言糯玉米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糯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研究不同自交系之间的配合力及其遗传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四个糯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配合力的测定及遗传力分析,为糯玉米的遗传育种和杂交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选取了四个糯玉米自交系,分别为A、B、C和D。

这些自交系在遗传背景、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适合用于配合力测定和遗传力分析。

2. 方法(1)配合力测定采用杂交试验法,将四个糯玉米自交系进行两两杂交,共组成6个杂交组合。

在相同环境下种植,观察并记录各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指标。

(2)遗传力分析利用配合力测定的结果,采用遗传模型分析法,计算各性状的遗传力。

通过比较不同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分析各性状的遗传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1. 配合力测定结果经过杂交试验和观察记录,得到各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表1列出了部分代表性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自交系间的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杂交组合在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优势。

表1:四个糯玉米自交系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请在此处插入表格)2. 遗传力分析根据配合力测定的结果,采用遗传模型分析法计算各性状的遗传力。

表2列出了部分性状的遗传力分析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性状的遗传力存在差异,有些性状受基因型影响较大,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而有些性状则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力相对较低。

表2:部分性状的遗传力分析结果(请在此处插入表格)通过对四个糯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测定及遗传力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自交系间的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杂交组合在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优势。

这为糯玉米的杂交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 不同性状的遗传力存在差异,有些性状受基因型影响较大,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而有些性状则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力相对较低。

分离定律的验证

分离定律的验证

分离定律的验证
验证分离定律,除了用课本中讲述的测交法以外,还有更直接的验证实验。

例如,水稻有糯稻和非糯稻之分。

糯稻的米粒多含可溶性淀粉,遇碘液呈红褐色;非糯稻的米粒多含不溶性淀粉,遇碘液呈蓝色。

不仅米粒如此,水稻的花粉粒的内含物也有两种类型:含可溶性淀粉的和不含可溶性淀粉的。

遗传学实验表明,非糯性是显性,糯性是隐性。

让它们杂交,F1个体都表现非糯性,F2的分离是非糯性:糯性=3:1。

如果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约一半的花粉粒呈蓝色,另一半呈红褐色,明显地分离成两种类型。

玉米、高粱等也都有类似的花粉分离现象。

花粉分离现象的观察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对于证明生物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分离现象具有说服力。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本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或农业院校联系,获得玉米水稻等植物的F1花粉,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做上述实验观察。

试验二 玉米籽粒的变异性状与分离规律的验证1

试验二  玉米籽粒的变异性状与分离规律的验证1

2、分离规律的验证 、
1)AA×aa )
Aa 3A_:1aa
2)AA×aa ) ×
Aa×aa ×
1Aa:1aa
3)WxWx×wxwx ) ×
Wxwx
1Wx:1wx
1玉米的类型及籽粒变异2分离规律的验证1玉米的类型及籽粒变异1玉米的类型普通玉米有稃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爆裂玉米2籽粒变异籽粒变异2籽粒变异籽粒变异糊粉层颜色
实验二
玉米籽粒的变异性状 及分离规律的验证
目的:了解玉米籽粒的变异性状及其遗传基础; 验证分离规律。 材料:玉米 内容:1、玉米的类型及籽粒变异 2、分离规律的验证
1、玉米的类型及籽粒变异 1)、玉米的类型 普通玉米 有稃玉米
糯玉米
甜玉米
爆裂玉米
2)、籽粒变异
果皮颜色:红、棕、花斑、无色
2)、籽粒变异
糊粉层颜色:紫、红、褐、无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籽粒变异
胚乳颜色:黄、白
2)、籽粒变异
胚乳性质: 饱满与凹陷 非糯与糯 非甜与甜
2)、籽粒变异
胚颜色: 无色胚 紫胚紫冠

玉米籽粒遗传规律实验体会

玉米籽粒遗传规律实验体会

玉米籽粒遗传规律实验体会
玉米籽粒的遗传规律是由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所发现的。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豌豆的遗传规律,并发现了“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存在。

这些发现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玉米籽粒遗传规律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自交的纯种玉米品种。

这些品种具有相同的基因型,从而可以保证后代的基因组成是稳定的。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玉米品种进行杂交。

在杂交后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籽粒。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玉米籽粒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

每一个性状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基因。

2. 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每个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的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

3. 在杂交后代中,显性基因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而隐性基因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4. 在杂交后代中,显性基因会完全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则不会表现出来。

5. 在杂交后代中,两个隐性基因组合在一起时,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促进农业的发展。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一、引言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

而自交系作为糯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其配合力的测定及遗传力分析对于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四个糯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进行测定,并对其遗传力进行分析,以期为糯玉米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用了四个糯玉米自交系,分别为A、B、C和D。

这些自交系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和农艺性状,适合用于配合力测定和遗传力分析。

2. 方法(1)配合力测定采用杂交配子分析法,将四个自交系进行两两杂交,得到组合杂交种。

通过田间种植、观察和测定各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评估各组合的配合力。

(2)遗传力分析利用配合力测定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和遗传力估算方法,对各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估算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合力测定结果通过田间种植和观察,我们得到了各组合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评估各组合的配合力。

结果显示,不同组合之间的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组合AC和BD的配合力较高,具有较好的育种潜力。

2. 遗传力分析结果通过方差分析法和遗传力估算方法,我们得到了各性状的遗传力估算值。

结果显示,各性状的遗传力存在差异,其中产量性状的遗传力较高,表明产量性状受基因型影响较大。

同时,我们还发现某些农艺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需要综合考虑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四、讨论与结论1. 讨论在配合力测定方面,我们采用了杂交配子分析法,通过两两杂交得到组合杂交种,再通过田间种植和观察来评估各组合的配合力。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自交系的配合力,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遗传力分析方面,我们采用了方差分析法和遗传力估算方法,对各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估算和分析。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性状的遗传规律,为育种工作提供指导。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组合之间的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各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和农艺性状有关。

玉米杂交授粉实验报告

玉米杂交授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玉米杂交授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人工授粉的技术,观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分析杂交后代遗传规律,为玉米育种提供实践基础。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品种:玉米品种A、玉米品种B2. 实验器材:剪刀、套袋、标签、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等3. 实验试剂:酒精、蒸馏水、肥皂水等三、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选择父本和母本: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A作为父本,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B作为母本。

(2)人工去雄:在母本植株的花期,使用剪刀将母本植株的雄花全部剪除,防止自交。

(3)套袋:将去雄后的母本植株套上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4)采集花粉:在父本植株的花期,使用剪刀将父本植株的雄花全部剪除,用套袋收集花粉。

(5)授粉:将采集到的花粉轻轻撒在套袋内的母本植株的雌花柱头上,确保授粉成功。

(6)观察杂交后代:在授粉后的玉米植株成熟时,观察并记录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如株高、叶色、穗型等。

(7)统计分析:对杂交后代的表现型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遗传规律。

2. 实验注意事项(1)选择父本和母本时,要确保其具有优良性状,以便观察杂交后代的表现。

(2)人工去雄时,要尽量保留雄花,以备采集花粉。

(3)套袋时要确保套袋严密,防止花粉外漏。

(4)授粉时要确保花粉撒在雌花柱头上,提高授粉成功率。

(5)观察杂交后代时,要仔细记录表现型,以便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株高:杂交后代的株高介于父本和母本之间,表现出中等的株高。

(2)叶色:杂交后代的叶色与母本相似,为绿色。

(3)穗型:杂交后代的穗型介于父本和母本之间,表现出中等的穗型。

2. 实验分析(1)根据实验结果,杂交后代的株高、叶色和穗型介于父本和母本之间,符合遗传规律。

(2)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玉米杂交授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玉米育种提供了实践基础。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进行了玉米杂交授粉,观察并记录了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分析了遗传规律。

玉米遗传学实习报告

玉米遗传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玉米遗传学作为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对推动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玉米遗传学实验,加深对玉米遗传规律和育种方法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玉米育种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验材料与仪器本次实习主要使用玉米自交系为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包括显微镜、DNA提取试剂盒、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2. 实验步骤(1)DNA提取:采用CTAB法提取玉米叶片DNA。

(2)PCR扩增:以提取的DNA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3)电泳检测: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结果。

(4)基因型鉴定:根据扩增产物长度,判断玉米自交系的基因型。

3. 实习过程(1)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了解玉米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包括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等。

(3)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玉米遗传规律。

三、实习成果与收获1.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成功完成了玉米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等实验操作,并对玉米自交系的基因型进行了鉴定。

2. 实习收获(1)加深了对玉米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了玉米遗传分析方法。

(2)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玉米育种研究的意义,激发了对玉米遗传学领域的兴趣。

四、实习总结与展望1. 实习总结本次实习使我对玉米遗传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玉米遗传分析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2. 展望(1)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继续深入研究玉米遗传学,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2)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3)关注玉米育种领域的前沿动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一、引言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品质和产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而自交系是糯玉米育种中常用的材料,其配合力是衡量自交系在杂交后代中表现优劣的重要指标。

因此,本文以四个糯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对其配合力进行测定,并对其遗传力进行分析,以期为糯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本实验选用四个糯玉米自交系,分别为A、B、C、D。

这四个自交系均具有优良的遗传性状和较高的产量潜力,是糯玉米育种中常用的材料。

2.2 方法2.2.1 配合力测定采用杂交法测定四个自交系的配合力。

首先,将四个自交系进行两两杂交,得到多个杂交组合。

然后,对每个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种植,观察其生长状况和产量表现。

最后,根据杂交后代的产量数据和其他性状表现,计算出各自交系的配合力。

2.2.2 遗传力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对配合力进行遗传力分析。

根据遗传学原理,配合力的变异可归因于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因此,通过分析杂交后代的表型变异和基因型变异,可以计算出各自交系配合力的遗传力。

三、结果与分析3.1 配合力测定结果经过杂交法和田间种植实验,我们得到了各个杂交组合的产量数据和其他性状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计算出了四个自交系A、B、C、D的配合力。

结果表明,这四个自交系均具有较高的配合力,其中自交系A和C的配合力最为突出。

3.2 遗传力分析结果通过方差分析法,我们分析了各自交系配合力的遗传力。

结果表明,各自交系配合力的遗传力均较高,说明其配合力的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

其中,自交系A和C的遗传力较高,表明这两个自交系在糯玉米育种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四、讨论通过本文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四个糯玉米自交系A、B、C、D均具有较高的配合力和遗传力,是糯玉米育种中重要的材料。

其中,自交系A和C的配合力和遗传力最为突出,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

这些结论为糯玉米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杂交玉米实验报告总结(3篇)

杂交玉米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杂交技术的不断发展,杂交玉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杂交玉米的实验研究,探讨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为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自交与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

2. 探讨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的优缺点。

3. 为玉米育种和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自交和杂交实验。

2. 实验方法:(1)自交实验:将两个品种分别自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2)杂交实验:将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观察并记录其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自交实验结果与分析自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品种A:生长旺盛,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品种B:生长一般,产量较低,品质较差。

2. 杂交实验结果与分析杂交实验中,两个品种的杂交后代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表现如下:杂交一代(F1):生长旺盛,产量显著提高,品质较优。

杂交二代(F2):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表现不稳定,部分性状优于亲本,部分性状劣于亲本。

五、实验结论1. 杂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 自交技术在玉米遗传性状方面表现一般,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

3. 在玉米种植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讨论1. 杂交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杂交后代的表现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应选择优良亲本进行杂交。

2. 自交技术虽然产量和品质相对较低,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自交系培育、遗传多样性研究等,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种植目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杂交实验报告高中(3篇)

玉米杂交实验报告高中(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玉米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的表现差异,并探讨在玉米种植中选择自交或杂交技术时的优缺点。

通过实验,了解玉米杂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 玉米杂交种(A、B品种)- 玉米自交种(C品种)- 雌雄花蕊剪子- 镜子- 容器- 记录本2. 实验工具:- 温室- 恒温箱- 光照设备- 移栽工具三、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玉米杂交种(A、B品种)和自交种(C品种)作为实验材料。

(2)在温室或恒温箱内,分别种植A、B、C品种的玉米幼苗,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3)当玉米幼苗长到一定高度时,进行去雄处理。

具体操作如下:a. 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玉米杂交种(A、B品种)的雄花,用剪子将其全部剪除,只留下雌花。

b. 选取玉米自交种(C品种)的雌花,用剪子将其全部剪除,只留下雄花。

c. 将A品种的雄蕊轻轻插入B品种的雌蕊中,进行授粉。

(4)将授粉后的玉米植株移栽到实验田中,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5)观察记录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数、花穗长度等指标。

2. 数据处理:(1)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在株高、叶片数、花穗长度等指标上的差异。

(2)分析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种的遗传性状表现,探讨自交和杂交技术的优缺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在株高方面,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平均株高分别为1.8m、1.7m、1.6m。

(2)在叶片数方面,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平均叶片数分别为18片、17片、16片。

(3)在花穗长度方面,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平均花穗长度分别为25cm、24cm、23cm。

2. 分析:(1)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A、B、C品种的玉米植株在株高、叶片数、花穗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这表明玉米杂交技术在遗传性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鲜食糯玉米F2籽粒营养品质遗传特点及杂种优势分析

鲜食糯玉米F2籽粒营养品质遗传特点及杂种优势分析

1前言糯玉米(Waxy Corn),又称黏玉米。

它是玉米胚乳性状的一种突变体,糯玉米是由普通玉米发生了突变后经人工选育而成的类型,籽粒胚乳均为支链淀粉。

它起源于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是一种优质粮食玉米,由于其干籽粒切口似蜡质状,故有“中国蜡质种”之称。

[1]糯玉米在我国主要用作鲜食,属鲜食型玉米,其食用部分是F1植株上收获的F2籽粒。

鲜食糯玉米具有食味品质优良、营养价值丰富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①煮熟后黏软富于黏(糯)性、食味清香、皮薄无渣;②淀粉消化率高,籽粒中可溶性糖、优质蛋白质组分、赖氨酸及其它多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经常食用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及肠道疾病的发生,是优良的保健食品。

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鲜食糯玉米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和种植面积日益增大,产业化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0世纪90年代起,大批科研院所纷纷开展鲜食糯玉米育种工作,陆续育成一批新品种,如“苏玉(糯)1号”、“中糯1号”、“渝糯1号”、“垦粘1号”等等。

迄今,我国育成的鲜食糯玉米品种已达100多个,这些品种包括有白糯、紫糯、黑糯、黄糯、彩糯、甜糯结合型等等。

[2]一直以来,国内的糯玉米育种均采用常规育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育种。

在大量引进各种种质资源,包括各种抗逆性基因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遗传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扩大种质资源研究的规模与深度,加强资源的鉴定和遗传分类新方法研究,培育新的优势类群,构建新的鲜食糯玉米杂优模式,选育出配合力更高的自交系,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现阶段,玉米遗传育种专家们在新型糯玉米的选育工作上主要致力于两个目标:①提高糯玉米产量;②改进糯玉米的品质。

根据糯玉米生产的现有水平,短期内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幅度不会太大,因此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糯玉米的品质无疑是今后糯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以往的鲜食型糯玉米的杂种优势研究多集中在食用品质及农艺性状上,如香味、糯性、柔嫩度、皮的薄厚、株高、穗位高、穗长、秃顶长、穗粗、穗行数、千粒重等等[3-5],对鲜食型糯玉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甚少,而且通过比较亲本与其组合F2籽粒品质性状,分析各品质性状遗传特点,用于指导杂交育种的研究未见报道。

糯质玉米杂种一代(F1)的花粉粒的分离现象,加深对分

糯质玉米杂种一代(F1)的花粉粒的分离现象,加深对分

1865 Lectures on “Experiments in Plant Hybrids” at the February and March meetings of the Natural Science Society (Brno). In 1866, Mendel published his lecture, a work that was to establish him as “the father of genetics”. In the same year, he opened his correspondence with Carl Nä geli (1817-1891). 1868 Mendel became abbot after Abbot Napp, who had died in 1867. 1870 Publication of his experiments on Hieracium in Brno. 1871 Construction of the bee house in the Abbey garden.
The Major Work of Gregor Johann Mendel - Experiments in Plant Hybridization, 1866
Ideas - The inheritance of characteristics is governed by pairs of discrete elements derived from each parent. - These parental elements pass into the germ cells of the offspring without influencing each other; this is the law of segregation. - The inheritance of one element does not govern the inheritance of any other element; this is 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指南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指南

林木遗传育种学实验指南(林学游憩专业)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安新民2010-3-1实验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验证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具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亲本杂交,其F2代表现的分离现象,验证分离定律的存在;通过观察具二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亲本杂交,其F2代表现得分离现象,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存在。

二、实验原理1858年,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以豌豆为主要材料,并辅以菜豆、石竹等材料进行杂交实验,于1865年提出遗传的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和自由组合定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孟德尔分离定律认为:具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亲本杂交(单因子杂交),F1代为一对基因的杂合体,它们表现显性性状。

杂合体中来自父本雄性生殖细胞和母本雌性生殖细胞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在形成配子过程中,它们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从而产生两种类型不同、数目相等的配子(不同配子的比例为1:1)F1自交或互交时,由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F2代基因型比例为1:2:1,在显性完全时,表型分离比例为3:1。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认为:具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差异的亲本杂交(双因子或多因子杂交),F1代形成多对基因的杂合体,它们表现多种显性性状,F1代杂合体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一对等位基因按分离定律的彼此分离与另一对(或几对)等位基因的彼此分离是相互独立的,即不同对的等位基因是以自由组合的方式进入配子的。

这样两对基因的杂合体可产生四种类型不·同、数目相等的配子(四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1:1),F1自交或互交时,由于精子、卵子的随机结合。

F2代产生九种基因型,若显性完全则出现四种表现型,它们的比例为9:3:3:1。

孟德尔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实验不仅可以被重复而且在选用多种动、植物材料进行的杂交实验中都可看到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广泛存在。

玉米遗传分离实验报告(3篇)

玉米遗传分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验证玉米籽粒颜色(黄色与白色)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验证玉米籽粒糯性(非糯与糯)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验证玉米籽粒颜色与糯性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二、实验原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理论。

分离定律指出,在生物的遗传过程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会分离,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则指出,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会自由组合,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三、实验材料1. 纯合的黄色籽粒玉米(AABB)2. 纯合的白色籽粒玉米(aabb)3. 纯合的非糯性玉米(BB)4. 纯合的糯性玉米(bb)5. 种子培养皿6. 透明容器7. 玉米种子8. 遗传图谱四、实验方法1. 实验一:验证黄色与白色的遗传- 将纯合的黄色籽粒玉米(AABB)与纯合的白色籽粒玉米(aabb)进行杂交,得到F1代。

- 将F1代与白色籽粒玉米(aabb)进行测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2. 实验二:验证非糯与糯的遗传- 将纯合的非糯性玉米(BB)与纯合的糯性玉米(bb)进行杂交,得到F1代。

- 将F1代与糯性玉米(bb)进行测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3. 实验三: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将黄色非糯性玉米(AABB)与白色糯性玉米(aabb)进行杂交,得到F1代。

- 将F1代与白色糯性玉米(aabb)进行测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五、实验结果1. 实验一- F1代全部为黄色籽粒玉米(AaBb)。

- 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黄色:白色)。

2. 实验二- F1代全部为非糯性玉米(Bb)。

- 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非糯性:糯性)。

3. 实验三- F1代全部为黄色非糯性玉米(AaBb)。

- 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黄色非糯性:黄色糯性:白色非糯性:白色糯性)。

六、实验分析1. 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表明,玉米籽粒颜色和糯性的遗传均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
王媛媛111140084 生命科学学院拔尖班
一、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二、预备知识
孟德尔分离定律告诉我们,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每对基因相互分开,形成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配子分离比为1:1,子二代个体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表型分离比是3:1。

通常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方可显示,而不在配子时期表现,如,豌豆花色性状要在开花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用玉米的糯性品种与非糯性品种做遗传试验,玉米的糯性(wxwx)与非糯性(WxWx )则在花粉粒中,即在形成配子时,就得到表现,可以看到分离。

玉米中非糯性品种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成蓝黑色,糯性品种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成棕红色,经碘染色后,可明确地区分两种花粉粒。

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杂交,其F1由于wx和Wx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分离,所以产生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一半表现为蓝黑色,一半为棕红色,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部为棕红色,非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为蓝黑色。

三、实验材料
糯性、非糯性、糯性—非糯性杂交种的玉米雄穗。

四、器材药品
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稀碘液。

五、实验步骤
1.在玉米花粉成熟时,雄穗顶部已稍开始传粉时采集雄穗,立即投入乙醇:冰醋酸=3:1的固定液中3-24小时。

2.95%酒精洗两次,再移入70%酒精中保存备用。

3.实验时,从玉米雄穗上用镊子取出花药,置于干净载玻片上。

4.用镊子或解剖针把花药压破,使花粉粒散出。

5.滴一滴碘液,盖上盖玻片。

6.在低倍镜下观察花粉粒颜色,并根据花粉粒颜色,对杂种的糯性与非糯性两种花粉进行统计,计数10个视野,记录结果。

六、作业
根据实验结果,用X2方法测验F1两种花粉粒是否符合1:1比例,并用分离规律说明这个结果。

(一)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序号非糯性(蓝黑色)糯性(棕红色)比例(非糯:糯)
18130.6154
2450.8000
3623.000
4350.6000
574 1.750
61815 1.200
744 1.000
8360.5000
953 1.667
1014150.9333
总计72721
(二)卡方X2分析
表型非糯性糯性总计
O7272144
E7272144
(O-E)200
(O-E)2/E000
自由度:df = 2-1 = 1当P值为0.05时,查卡方表得X2=3.84。

实验所求的X2=0 < 3.84。

统计学上认为在5%显著水准上差异不显著,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间的差异属于随机误差。

遗传学上则可以认为该结果
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

(三) 制图 & R 2分析
由以上数据得出R 2数值为:R 2=0.688,数值偏小的原因分析:
每个视野中的花粉粒数量较少,导致每一组的实际比例偏离理论比例1的幅度较大,从而使散点图中的点偏离回归函数线的幅度较大,造成卡方X2数值偏离1较明显。

(四) 结果解释——基因分离定律
纯和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wxwx,而纯和非糯性玉米的基因型为WxWx 。

两者杂交得F1代,其基因型为Wxwx ,是杂合子。

孟德尔分离定律告诉我们,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每对基因相互分开,形成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配子分离比为 1:1。

即以上得到的F1代可以产生两种配子:wx 和Wx ,且其比例为1:1。

又因为玉米中非糯性品种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成蓝黑色,糯性品种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成棕红色。

不同基因型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可产生不同的颜色。

综上所述,在观察时可以看到子一代花粉粒被染成蓝黑色或者棕红色,且两者的统计结果接近1:1。

y = 0.8404x + 1.1489
R² = 0.688
2
46
81012
14
16
18
05101520系列1
线性(系列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