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解读

合集下载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过去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与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物质生活和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变迁。

在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

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下,依靠天然资源来满足生活需要。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原始而粗糙。

生活中缺少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例如没有电力、自来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人们需要靠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食物主要是以农作物、畜禽和海鲜为主,没有现代工业所生产的加工食品和速食产品。

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科技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饭菜到西餐、日料,各种美食任人选择。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便捷,大部分人都习惯使用网络购物、外卖等现代服务。

除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

过去的习俗多与农耕文明相关,例如祭祀、拜神等传统活动。

社会结构较为封闭,家族观念十分浓厚,人们的社会关系多建立在家族之间。

而现代社会的习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人们更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

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但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庆祝方式和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不再受传统习俗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进行。

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种变迁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每个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

我们应当珍惜过去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接纳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时光荏苒,但传统与现代生活永存共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
A.服饰的西化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B.洋货倾销中国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天足兴, 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 谣反映了一重大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C
B、
洋务运动
D 、 护法运动
3.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 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 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60
绿军装
一、近代服饰的变迁
• • • • • • • • • 1、长袍马褂:近代中国男子的通常服饰 2、西装 3、中山装:辛亥革命后 中西合璧 4、旗袍 5、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苏式服装 (列宁装和连衣裙) 6、文革期间:绿军装和干部服 7、改革开放后:多姿多彩 8、总趋势:拘谨呆板保守——美观得体 方便平民化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变革表现: (1)废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 法令 (2)婚姻自主: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追求婚 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3)丧礼:殡仪馆、公墓、火葬——土葬 (4)其他风俗:剪辫易服、公历、礼节等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 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 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 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清《上海县续志·序》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引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物质追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和住房等方面。

1. 日常生活用品的变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用品不断更新换代。

从古代的简陋工具到现代化的家电产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

2. 食品的变迁: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食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从原始的采集和狩猎过渡到农耕和养殖,再到现代的工业化食品生产。

3. 住房的变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从古代的草屋和土屋,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人们的住房越来越豪华和舒适。

二、习俗的变迁习俗是一种社会传统,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习俗也在不断演变。

1. 传统节日的变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了许多改变。

例如,中国的春节经历了从农耕文明时代的祈求丰收到现代化社会的家庭团圆的变迁。

2. 婚丧嫁娶的变迁:婚丧嫁娶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重要仪式,它们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演进。

例如,现代社会的结婚习俗和传统社会相比,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和幸福感。

3. 社交礼仪的变迁: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的规范,也是人们相互尊重和表达友好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交礼仪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注重的是尊重对方的感受和表达真实的情感。

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 经济发展的推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经济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社会关系的改变:随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 社会习俗是指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和风俗,长期 以来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 风尚,这些行为体现在婚姻、社交、丧葬、生产、 祭祀等方面。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 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 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请思考:
⒉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中西服饰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1)近代男装的演变
(2)近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代中期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3)改革开放后
3、总结近现代服饰变化的阶段
长袍马褂
西装(外来)
中山装
材料一 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 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 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2、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
(2)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
3、其他风俗的变化
根据你平时的了解,古代和近现代的婚姻有 哪些不同?
清末的婚礼
1919年”五四”运 动前,中国人结婚 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 衣服的。
蒋 介 石 与 宋 美 玲
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从海外留 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 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推动了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 迁。
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
1 2 3
健康生活方式的兴起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健康生活方式逐 渐兴起,影响了人们的饮食、运动等方面,促使 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
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节日习俗的社会功

节日习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现, 还具有社会功能,如凝聚族群、 传承文化、弘扬价值观等。
婚丧嫁娶习俗的变迁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现代社会的婚丧嫁娶习俗逐渐摒 弃了一些繁琐的仪式,更加注重 简约、实用和个性化,同时也不
失传统的庄重和礼仪。
婚姻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文化的交流,现 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如 恋爱观的多元化、婚姻自主性的提 高等。
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 俗。
科技进步的影响
科技产品的普及
科技产品的普及,如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改变了人 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促使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
交通方式的改变
交通方式的改变,如汽车、高铁、飞机等,缩短了人们的 出行时间,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 活和习俗。
社交习俗的社会影响
社交习俗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观 念和文化变迁。
消费习俗的变迁
消费观念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 变化,更加注重品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变革
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型消费方式的兴起,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 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_4.1_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课件解析

_4.1_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课件解析
(三)总的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美观、适体、 方便、平民化转变。
阶段 鸦片战争 后——新中 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 届三中全会
表现
男: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女: 上衣下裙 旗袍
列宁装、连衣 裙; 军装、“干部 服”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中式与西式、代服饰之变
(一)近代服饰的变化: (二)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三)总的变化趋势:
趋思势考::由以拘中谨国、近保代守以、呆来板女、性等服级饰森的严变,化逐为 向美观、例适,体说、明方中便国、服平饰民的化发转展变趋。势
一、近现代服饰之变
(一)近代服饰的变化: (二)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服饰之变
“变”的
表现
饮食之变 建筑之变 习俗之变


“变”的原因

“变”的特点
“变”的影响
一、近现代服饰之变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一定时代的服饰文化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科 学技术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社会意 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风貌。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特点,设计出一种 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山装。此 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礼 廉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一)近代服饰的变化: 1、代表性服饰
2、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比较上面两组图,你能说出清朝旗袍 短袍窄袖,曲线美 与民国旗袍的不同之处吗?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行政、立法、
三民 主义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满汉蒙回藏 五族共和
以文治国

义 礼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 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之后,则 几乎是十年一变。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哪些方面经历重大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服饰
饮食
住宅
风俗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社交礼仪 文明时尚

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

古代婚姻风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婚姻风俗: 婚姻自由;删繁就简 现代婚姻习俗: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建国后)
你知道当今流行的服装中最能体现中国民 族特色的男女服装各是什么吗?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帝制印痕 畸形审美
旧 式 旗 袍
长 袍 马 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共和新貌 服饰鼎革
上袄下裙
中山装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宽袍大袖
西 式 住 外向 房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B
8.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 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 (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 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D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发展
B.辛亥革命的推动 D.中国近代经济的
A
①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③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 ④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男装: 1.表现 女装: 改良旗袍
2.变迁的趋势:等级森严
平等;
保守
适体、方便、美观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穿衣 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质量、个性、时尚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 离婚。
(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 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 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 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政 治生活紧密联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其他风俗: • 握手礼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 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 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 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 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 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 手里没有藏东西。后来, 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 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 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 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 示手中没有武器。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方面: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②服饰——断发易服;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社会风俗方面: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2、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社会习俗方面: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1、断发易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痛感到民智不开是中国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堂练习
• 1、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 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 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 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 在( ) • A.西服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 •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 是 ( )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 • • • • •
7.在清末民初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张三穿着西装去访友 B.李四在上海吃“中西大餐” C.民国成立时人们对孙中山行三跪九叩大礼 D.王小姐身穿洁白的婚纱和爱人走入婚姻的殿堂 8.西式服装始终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主要原 因在于( ) • A.中国服饰的优越性 B.西式服装的高档化 • C. 中国民众的顽固性 D.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居室建筑的演进】
•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 北方的四合院 • 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 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尽正屋有廊,谓 之四合。 •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 •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北京四合院布局 设备的欧化;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 横向联列、高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 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 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
•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北京天津等出现完全欧化 的新式住宅,一般称为“新村”、“花园”、 “别墅”、“公寓”等;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失 去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 接受。
20年代初
30年代
50年代和60,70年代 40年代前后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新)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义 礼
旗 袍
宽松肥大、 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
称身适体、短 袍窄袖、美观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拉吉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社交礼仪
迷信活动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社交礼仪 文明时尚
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社会的进步。
一、服饰方面
清代官服标识
清代官服标识
长 袍 马 褂
变化: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宋子良
宋美龄


宋 氏
宋耀如
样 杂

倪桂珍








宋子文



宋蔼龄

七 年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服饰是时代宋的子安外衣。宋”庆龄
西 装
国人将西装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 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 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师吉 金
建国后西装、瓜皮帽等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生活 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政治因素的影响
9
二、合作探究: 促成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 1978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7 平方米, 到1998 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了18.7 平方米,2006 年底达 到27 平方米。”
代 物
①近代:新旧掺杂、中西合璧、土

洋结合
生 2.变化的特征 ②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化、革命化

③改革开放后:国际潮流化、多元

化、个性化
社 会
总特征:由封建、传统、保守向开放、现代化演进
习 俗 的
外因: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的影响
3.变化的原因 和促进

内因:国内的社会剧变(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
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 大脚丫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 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 之相反的是,在中国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中, 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 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 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掌握近现代服饰、餐饮、居室、习俗的变化 及原因。
2.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 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
3.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 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败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
②④
D.①③④
4.“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
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5.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
四、巩固练习
1.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 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 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 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 期“中山装”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纳 出服饰变化趋向与特点。以下表述最恰当 的是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薄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
2.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 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 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3.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
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
1、服饰 2、饮食 3、建筑 4、习俗
等级森严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1、服饰 2、饮食 3、建筑 4、习俗
反封建、革命性 解放女性
二、合作探究: 促成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 一国易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 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褒衣博带,长群雅步而施万国之竞争之 世……诚非所宜。”
——铁血网《数据解读:改革开放30年》
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居民居住条件 改善提供了物质保障。
10
总结归纳: 促成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西方文化的传入 国内政治变动 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动
11
三、小结
近 现
1.变化的表现: 衣、食、住、习俗
——《戊戌奏稿》康有为
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是什么?
解决机器生产和宽衣博带的矛盾,适应工业文 明的需要;二是为了解决万国尚同,一国独异 的矛盾,以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
二、合作探究: 促成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经过‘三反五反’、公私合营,资方人士为了融入 人民群众之中,纷纷脱去西装革履。而在农村,经过土地改革 运动,象征身份的瓜皮帽、团花缎棉袄,已成为剥削的象征, ‘地主帽’包含的政治因素,是非经过那场运动的人们所不能 理解的。”
1.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 你的理由。
2.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该做出怎样的 正确选择?
谢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