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出高情商的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培养出高情商的人

摘要: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明确情商的内涵,关注情商形成过程中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工作因素、社会因素,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人。

关键词:情商形成因素年龄段

一个人的成功,光有智商是不够的,心理学家一经认识了这一点就对应地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情商。情商,即情感商数。情商一经提出,立刻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教育者甚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重视。

那么,情商能够培养吗?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人?下面我们通过探讨情商的内涵与情商的形成过程来展开思考。

情商的内涵

丹尼尔·戈尔曼教授把情商概括为五大能力:一是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控制不住;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它能使人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爆发新的活力;四是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这是与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的形成

从情商的内涵看,情商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在人的文化培养、素质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此外,我们应有一个共识:情商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情商是随

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以上为出发点,我们发现影响情商的形成,除遗传外还有三种因素——家庭、学校、社会(还可细分为工作环境与社会大环境)。

1.家庭环境对孩子情商形成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性格萌发时的第一场所,是情商形成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引路人,父母(包括身边的人,特指看孩子的人)的言传身教极为关键。俗话说“啥大人啥孩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应如何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呢?一是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二是不娇惯、不放纵、不偏袒孩子,在孩子犯错时要及时教育。三是提供良好、公正、和睦的家庭环境。四是多给孩子提供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五、家长应注意与别人的交流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对待工作的态度,这些都会被孩子点点滴滴记在心里,并模仿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

2.学校教育对学生情商形成的影响

至受教年龄,学校之学风,教师之教风,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关乎一生。学校教育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以德育为核心的情商培养工作。具体包括:

(1)有统一的德育培养远景和德育培养计划,此外,还应对个别学生、特殊现象作专题研讨。

(2)构建情感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培养学生

情商的行动中来,明确教书与育人并重、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基于各科特点,从导入新课,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班会课等等展开对学生情商的有意识培养。

(3)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各种活动,必先预设德育目标,并高调宣扬,使教师与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4)开展“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小世界,世界大校园。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在校园中发生的事情,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非常有用”。

(5)重视“乐观教育”,开展“挫折教育”。

3.工作环境对社会人情商形成的影响

进入社会,同事朋友的经历都影响着我们的性格行为及情商完善。

社会与学校不同,社会比学校更加复杂,人与人之间关系极为微妙,我们应该自觉培养怎样的情商呢?

首先是要有事业心。事业带来个人价值的实现,家庭的幸福,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应努力工作,并忍受工作所带来的不顺利。

其次,坚持沟通与交流。在单位,与领导交流,与同事交流;在家庭,与老人交流,与妻子交流,与孩子交流。必要的交流与沟通,能够理顺关系,和谐你我。

再次,有一颗平常心。名利二字,苦人无数,身在社会,明白诸事于我,顺其自然的道理。

4.社会大环境对社会人情商形成的影响

警惕酱缸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明白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有黄线有红线,事事分明。

要培养出高情商的人,须知晓影响人情商形成的几个年龄段,分别是:0至10岁注重家庭教育,8至25岁注重学校教育,16岁至老注重社会教育。

各个阶段对应的年龄段是有交叉的,需要我们充分理解情商形成的复杂性,在一些阶段应将各种因素通盘考虑。

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培养出大批高情商的人,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社会管理者共同的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二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