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例话:14转换法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及例题
时间+汗水≠效果苦学、蛮学不如巧学第一部分高中物理活题巧解方法总论整体法隔离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力的正交分解法加速度分解法加速度合成法速度分解法速度合成法图象法补偿法(又称割补法)微元法对称法假设法临界条件法动态分析法利用配方求极值法等效电源法相似三角形法矢量图解法等效摆长法等效重力加速度法特值法极值法守恒法模型法模式法转化法气体压强的参考液片法气体压强的平衡法气体压强的动力学法平衡法(有收尾速度问题)穷举法通式法逆向转换法比例法推理法密度比值法程序法等分法动态圆法放缩法电流元分析法估算法节点电流守恒法拉密定理法代数法几何法第二部分部分难点巧学一、利用“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其方向二、利用动态分析弹簧弹力三、静摩擦力方向判断四、力的合成与分解五、物体的受力分析六、透彻理解加速度概念七、区分s-t 图象和v-t图象八、深刻领会三个基础公式九、善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重要推论十、抓住时空观解决追赶(相遇)问题十一、有关弹簧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解题技巧十二、连接体问题分析策略——整体法与隔离法十三、熟记口诀巧解题十四、巧作力的矢量图,解决力的平衡问题十五、巧用图解分析求解动态平衡问题十六、巧替换、化生僻为熟悉,化繁难就简易十七、巧选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环节十八、巧用“两边夹”确定物体的曲线运动情况十九、效果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宝二十、平抛运动中的“二级结论”有妙用二十一、建立“F供=F需”关系,巧解圆周运动问题二十二、把握两个特征,巧学圆周运动二十三、现代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STS问题二十四、巧用黄金代换式“GM=R2g”二十五、巧用“比例法”——解天体运动问题的金钥匙二十六、巧解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三种方法二十七、巧记同步卫星的特点——“五定”二十八、“六法”——求力的功二十九、“五大对应”——功与能关系三十、“四法”——判断机械能守恒三十一、“三法”——巧解链条问题三十二、两种含义——正确理解功的公式,功率的公式三十三、解题的重要法宝之一——功能定理三十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总功为零吗——摩擦力的功归类三十五、“寻”规、“导”矩学动量三十六、巧用动量定理解释常用的两类物理现象三十七、巧用动量定理解三类含“变”的问题三十八、动量守恒定律的“三适用”“三表达”——动量守恒的判断三十九、构建基本物理模型——学好动量守恒法宝四十、巧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多体问题四十一、巧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多过程问题四十二、从能量角度看动量守恒问题中的基本物理模型——动量学习的提高篇四十三、一条连等巧串三把“金钥匙”四十四、巧用力、能的观点判断弹簧振子振动中物理量的变化四十五、弹簧振子运动的周期性、对称性四十六、巧用比值处理摆钟问题四十七、巧用位移的变化分析质点的振动:振动图像与振动对应四十八、巧用等效思想处理等效单摆四十九、巧用绳波图理解机械波的形成五十、波图像和振动图像的区别五十一、波的叠加波的干涉五十二、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五十三、布朗运动五十四、分子间作用力五十五、内能概念的内涵五十六、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五十七、巧建模型——气体压强的理解及大气压的应用五十八、活用平衡条件及牛顿第二定律——气体压强的计算五十九、微观与宏观——正确理解气体的压强、体积与温度及其关系六十、巧用结论——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综合应用六十一、巧用库仑定律解决带电导体球间力的作用六十二、巧选电场强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六十三、巧用电场能的特性解决电场力做功问题六十四、巧用电容器特点解决电容器动态问题六十五、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不同状态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六十六、巧转换,速求电场强度六十七、巧用“口诀”,处理带电平衡问题六十八、巧用等效法处理复合场问题六十九、巧用图象法处理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运动问题第一部分高中物理活题巧解方法总论高中阶段,最难学的课程是物理,既要求学生有过硬的数学功底,还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高考物理中的“八大”解题思想方法
第二部分应考技巧指导——超常发挥,决胜高考一、高考物理中的“八大”解题思想方法现如今,高考物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其命题越加明显地渗透着对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的考查。
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物理习题浩如烟海,千变万化,我们若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思想,就如同在开启各式各样的“锁”时,找到了一把“多功能的钥匙”。
.估算法半定量计算(估算)试题在近几年各地高考题中屡见不鲜,如2018年全国卷ⅡT15结合高空坠物情境估算冲击力。
此类试题是对考生生活经验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使问题得到简捷的解决,迅速获得合理的结果。
【针对训练】1.高空坠物极其危险。
设想一个苹果从某人头部正上方45 m 高的楼上由静止落下,苹果与人头部的作用时间约为 4.5×10-4s,则头部受到的平均冲击力约为()A.1×102 NB.1×103 NC.1×104 ND.1×105 N解析苹果做自由落体运动,则h=12gt2,苹果从静止下落到与人头部作用的全程根据动量定理有mgt-FΔt=0-0,其中Δt=4.5×10-4s,取g=10 m/s2,一个苹果的质量m≈150 g=0.15 kg,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F=1×104 N,选项C正确。
答案 C2.如图1所示,某中学生在做引体向上运动,从双臂伸直到肩部与单杠同高度算1次,若他在1分钟内完成了10次,每次肩部上升的距离均为0.4 m,g取10 m/s2,则他在1分钟内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及相应的功率约为()图1A.200 J ,3 WB.2 000 J ,600 WC.2 000 J ,33 WD.4 000 J ,60 W解析 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 ,他做引体向上运动,每次肩部上升的距离均为0.4 m ,单次引体向上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约为W 1=mgh =50×10×0.4 J =200 J , 1分钟内完成了10次,则1分钟内克服重力所做的功W =10W 1=2 000 J ,相应的功率约为P =W t =2 00060 W =33 W ,选项C 正确。
高考物理 解题思维与方法点拨专题六 “补偿法”在电学中的应用课件
【例3】 如图所示的装置是在竖直平面内放置的光滑绝缘轨道, 处于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带负电荷的小球从高h的 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沿轨道ABC运动并进入圆环内做 圆周运动.已知小球所受电场力是其重力的3/4,圆环半 径为R,斜面倾角为θ=60°,sBC=2R.若使小球在圆环 内能做完整的圆周运动,h至少为多少?
解析:设原缺口环所带电荷的线密度为ρ,则ρ= 补上金属小段的带电荷量Q′=ρd= 将Q′视为点电荷(因为d≪r), 它在O处的场强为E1= =9×10-9× N/C= 9×10-20 N/C,方向向左设要求的场强为E2, 由E1+E2=0可得E2=-E1=-9×10-20 N/C, 负号表示E2方向与E1方向相反,为向左. 答案:-9×10-20 N/C
二、用极限思想分析临界问题
解析:在加速电压U一定时,偏转电压U′越大,电子在极板间的偏距越大.当 偏转电压大到使电子刚好擦着极板的边缘飞出,此时的偏转电压即为题目要求 的最大电压.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得eU= 进入偏转电场,电子在平行于板面的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即l=v0t, 在垂直于板面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偏距y= 能飞出的条件为y≤ 解以上几式得 U′≤ 即要使电子能飞出,所加电压最大为400 V. 答案:400 V
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临界问题时,关键是找到临界状态对应的临界条 件,而临界条件可以借助极限法进行分析. 【例2】 一束电子流经U=5 000 V的加速电压加速后,在距两极板等距离处垂直 进入平行板间的匀强电场,如图所示,若两板间距d=1.0 cm,板长 l=5.0 cm,那么,要使电子能从平行板间飞出,两个极板上最多能加多 大的电压?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物理动力学解题技巧的总结与思考
物理动力学解题技巧的总结与思考作者:王天誉来源:《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03期摘要:“高中物理”是高中阶段理科生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中动力学的学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是每年高考必然会涉及的重要考点。
动力学题目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多、覆盖范围广,对于动力学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所以,学习好物理力学知识非常重要。
从这个角度出发,探析了物理动力学解题技巧。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力学;解题技巧动力学属于力学的分支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为运动速度比光速小的宏观物体,学好动力学才能够学好天文学以及物理学,这是大多数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
而高中物理中动力学研究内容主要为物体运动与物体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能量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定量定理等内容。
通常动力学题目会分为三种:(1)在物体运动状态下,这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大小;(2)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求解运动速度、加速度等;(3)在知道部分物体运动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部分要求的情况下,求解其他作用力以及运动要素,第三种问题是第一种问题和第二种问题的综合[1]。
一、学会读懂题目,确定研究对象物理动力学题目中通常会给出多个关联物体,而且有的会直接给出求解条件,还有的是将条件隐藏在其中的一句话里,因此在求解题目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审题,学会读懂题目,找到题干中的直接或者隐藏条件。
因此,审题方法对于求解物理题是非常重要的。
审题的时候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利用演绎法,基本上所有动力学题目在进行求解的时候,首先需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然后依据题干获取到的信息,列出相关力学方程式,注意好力学单位的换算,统一按照国际力学单位来对列好的方程式进行求解。
在求解好以后,还需要再针对题目进行分析,判断所求解答案是否正确。
(2)联系物体运动过程,物体在运动状态下只会保持两种形态,一种为匀速,另一种为变速,在进行求解的时候一定要在头脑中想象物体运动情况,通过虚拟场景来对物体运动状态做正确判断,之后通过判断出来的物体运动状态来列出相应的方程式,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求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解题效率以及正确率[2]。
机械能常用解题方法例析
机械能常用解题方法例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树祥一、定义式法:即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定义式进行求解的方法。
如对功的定义式是W =FS cos α;对功率的定义式是P=tW ,由此又推导出P=Fv 。
需要注意的是,用公式W =FS cos α求功或用P=Fv 求功率时,F 必须是恒力。
如果用P=tW 的变形式t P W =求功时,p 必须是恒定的 例1.质量为2 kg 的物体,受到24 N 竖直向上的拉力,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5 s ,求5 s 内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5 s 内拉力的平均功率及5 s 末拉力的瞬时功率各是多少?(g 取10 m/s 2)析解: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拉力和重力的作用。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m mg F - =2 m/s 2,5 s 内物体的位移s=22at =25 m ,方向竖直向上,5 s 末物体的速度v=at=10 m/s ,方向竖直向上。
故5 s 内拉力F 做的功为W=Fs=24×25 J=600 J 。
5 s 内拉力F 的平均功率为P=5600=t W W=120 W 。
5 s 末拉力的瞬时功率为P=F ·v=24×10 W=240 W 。
例2:质量为M 的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加速行驶,当汽车的速度为1v 时,立即以不变的功率行驶,经过距离,速度达到最大值2v .设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始终不变,求汽车的速度由1v 增至2v 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及牵引力做的功[5]。
析解:汽车以恒定功率加速的运动是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此过程中牵引力是变力,当加速度减小到0时,即牵引力等于阻力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由于汽车的功率恒定,故可用P=tW 的变形式t P W =来计算牵引力做的功。
设汽车从1v (初态)加速至2v (末态)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为t ,行驶过程中所受的阻力为f ,牵引力做的功为t P W =。
对汽车加速过程用动能定理有:22fs t 2122Mv Mv P -=- 又2f v P =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22122/s )2/(t v P v v M +-=)(22122/s 2/W v P v v M +-=)(二、微元法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从其中抽取某一微小单元即“元过程”,进行讨论,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一、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究问题,可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二、对称法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
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
利用对称性解题时有时可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大大简化解题步骤。
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用对称法解题的关键是敏锐地看出并抓住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往往就是通往答案的捷径。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三、图象法图象能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能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图象问题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运用物理图象处理物理问题是识图能力和作图能力的综合体现。
它通常以定性作图为基础(有时也需要定量作出图线),当某些物理问题分析难度太大时,用图象法处理常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功效。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四、假设法假设法是先假定某些条件,再进行推理,若结果与题设现象一致,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
求解物理试题常用的假设有假设物理情景,假设物理过程,假设物理量等,利用假设法处理某些物理问题,往往能突破思维障碍,找出新的解题途径。
在分析弹力或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时,常利用该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思维方法五、整体、隔离法物理习题中,所涉及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物体、一个孤立的过程或一个单一的题给条件。
这时,可以把所涉及到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多个未知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称为整体法;而把整体的某一部分(如其中的一个物体或者是一个过程)单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则称为隔离法。
求电场强度的几种特殊思维方法
求电场强度的几种特殊思维方法电场强度是静电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
也是高考中考点分布的重点区域之一,求电场强度的常用方法有:定义式法,点电荷场强公式法,匀强电场公式法,矢量叠加法等。
本文讨论特殊静电场中求某点电场强度的几种特殊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补偿法求解电场强度,常用的方法是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建立起物理模型,如果这个模型是一个完整的标准模型,则容易解决。
但有时由题给条件建立的模型不是一个完整的标准模型,比如说是模型A 。
这时需要给原来的问题补充一些条件,由这些补充条件建立另一容易求解的模型B ,并且模型A 与模型B 恰好组成一个完整的标准模型。
这样,求解模型A 的问题就变为求解一个完整的标准模型与模型B 的差值问题。
例1 如图1所示,用长为l 的金属丝弯成半径为r 的圆弧,但在A 、B 之间留有宽度为d 的间隙。
且d r <<,将电量为Q 的正电荷均匀分布于金属丝上,求圆心处的电场强度。
解析 中学物理只讲到有关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公式和匀强电场场强的计算方法,本问题是求一个不规则带电体所产生的场强,没有现成公式直接可用,需变换思维角度。
假设将这个圆环缺口补上,并且己补缺部分的电荷密度与原有缺口的环体上的电荷密度一样,这样就形成一个电荷均匀分布的完整带电环,环上处于同一直径两端的微小部分所带电荷可视为两个相对应的点电荷,它们在圆心O 处产生的电场叠加后合场强为零。
根据对称性可知,带电圆环在圆心O 处的总场强0E =。
至于补上的带电小段,由题给条件可视做点电荷,它在圆心O 处的场强1E 是可求的。
若题中待求场强为2E ,则120E E +=。
设原缺口环所带电荷的线密度2Qr dδπ=-,则补上的那一小段金属线的带电量q d δ=。
q 在O 处的场强为12kqE r =,由120E E +=可得 12E E =-负号表示1E 与2E 反向,背向圆心向左。
评注 解决此题的方法,由于添补圆环缺口,将带电体“从局部合为整体”,整体时有办法解决.再“由整体分为局部”,求出缺口带电圆环在O 处的场强. 二、微元法微元法就是将研究对象分割成许多微小的单元,或从研究对象上选取某一“微元”加以分析,从而可以化曲为直,使变量、难以确定的量为常量、容易确定的量。
高考物理选择题答题技巧教案 第7讲 单位判断法与转换对象法
第七讲 秒杀绝技7 单位判断法与转换对象法秒杀绝技 单位判断法[妙法解读] 从物理量的单位出发筛选出正确答案.如果等式两边单位不一致,或所列选项的单位与题干要求量不统一,则肯定有错误;或者,尽管式子两边的单位一致,却仍不能确保此式肯定正确,因为用单位判断法不能确定常数项的正确与否.【典例1】由库仑定律可知,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带电量分别为q 1和q 2,其间距离为r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为F =k221r q q ,式中k 为静电力常量.若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k 的单位应为( )A .kg·A 2·m 3B .kg·A -2·m 3·s -4C .kg·m 2·C -2D .N·m 2·A -2 【解析】由公式F =k221r q q 可知,k 的单位应为 N·m 2/C 2,又因122.C m N =12222..SA s m m kg =1 kg·m 3·A -2·s -4,故B 对,A 、C 、D 错. 【典例2】物理关系式不仅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单位间的关系,则根据单位间的关系可以判断物理关系式是否可能正确。
某组同学在探究“声速v 与空气压强P 和空气密度ρ的关系”时,推导出四个空气中声速的关系式,式中k 为比例常数,无单位。
则可能正确的关系式是( )A .v =B .v =C .v =D .v =【解析】:根据选项的表达式,分析其中物理量的单位找出等效单位的表达式:密度的单位为kg/m 3,压强的单位为N/m 2,又1N=1kg .m/s 2,则的单位为=m/s,等于速度的单位.故A 正确,A 、B 、D 错误.故选A .点评:对于物理中的公式一定要牢固的掌握住,根据公式就可以判断物理量的单位与哪些单位等效.牛刀小试1. 物理关系式不仅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了单位间的关系。
“转换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Vol.49 No.12Dec.2020f D b l f教学参考教法学法“转换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张文翰(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六中学甘肃兰州730100)文章编号:1002-218X(2020) 12-0023-02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建立模型法、推理归纳法、类比法、比较法及转换法等。
“转换法”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直观的现象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来间接测量,将其转换成直观的、可以直接得出结论的方法,其中包括“等效替代”的思想,但又不完全同于“等效替代”。
进行研究,进而明确问题的关键点,即两个物块的质量存在关系w a g~s i n0=w说=m g,则以此做铺垫,学生可以发现选项A是正确的。
这也成为 后阶段能量和功率分析的关键:物块6下降过程中的 重力势能减少量和物块《的重力势能增加量正好相等,重力对两个物块做功的功率大小相等。
这样的问 题分析将促使学生逐步明确本题除了选项A是合理选项之外,选项B、C也是正确的。
在问题分析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这样一些关键词“轻绳”“轻滑轮”“6初始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等,尤 其是最后,它表明物块6在下落的过程中无须考虑其着地,而这一情形在其他问题的分析中可能会成为干扰学生思维的重要因素。
三、引导学生分解问题,化难为易物理学习中,某些问题之所以难,原因在于问题的综合性。
对于此类问题,学生经常找不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导致问题分析效率较低。
这种情况下,教师 不要忙于讲解,而应指导学生,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逐级推进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也将搭建起指引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台阶。
这样学生面对难题的恐惧心理会在悄无声息之间被化解,他们的自信心也将得到增强。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全】
物理思想方法§1.图形/图象图解法⏹图形/图象图解法就是将物理现象或过程用图形/图象表征出后,再据图形表征的特点或图象斜率、截距、面积所表述的物理意义来求解的方法。
尤其是图象法对于一些定性问题的求解独到好处。
§2 极限思维方法⏹极限思维方法是将问题推向极端状态的过程中,着眼一些物理量在连续变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一般规律在极限值下的表现或者说极限值下一般规律的表现,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的一种思维办法。
§3 平均思想方法⏹物理学中,有些物理量是某个物理量对另一物理量的积累,若某个物理量是变化的,则在求解积累量时,可把变化的这个物理量在整个积累过程看作是恒定的一个值---------平均值,从而通过求积的方法来求积累量。
这种方法叫平均思想方法。
⏹物理学中典型的平均值有: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功率、平均力、平均电流等。
对于线性变化情况,平均值=(初值+终值)/2。
由于平均值只与初值和终值有关,不涉及中间过程,所以在求解问题时有很大的妙用.§4 等效转换(化)法⏹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
⏹物理学中等效法的应用较多。
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交流电的有效值等。
除这些等效等效概念之外,还有等效电路、等效电源、等效模型、等效过程等。
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定万有引力恒量实验》为例:其基本的思维方法便是等效转换。
卡文迪许扭秤发生扭转后,引力对t 形架的扭转力矩与石英丝由于弹性形变产主的扭转力矩这就是等效转换,间接地达到了无法达到的目的。
本实验中转换法还应用于石英丝扭转角度的测量上,这个角度不是直接测出的,而是利用平面镜反射光在刻度尺上移动的距离间接测出的;又如测力计是把力的大小转化为弹簧的伸长量;打点计时器是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的周期性振动;电流表是利用电流在磁场中受力,把电流转换成指针的偏转角。
高中物理思维转化技巧教案
高中物理思维转化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中物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和思维要求;
2.掌握物理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转化技巧;
3.能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和解题方法;
2.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理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
要性;
2.讲解:介绍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物理问题的解题训练,让他们熟练掌握思维转化技巧;
4.提升: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将物理知识应用到更加复杂的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和解题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
成果。
四、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3.思考如何提高物理问题的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五、教学反思
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和解题方法;
2.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3.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六、展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思维要求,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为将来的学习和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转换研究对象巧解物理难题
几个例题的讲解谈谈如何“转换研究对象,巧解物理难题”。
例 1:如图(1)所示,质量为 M=1kg 的平板小车上放置着 m1= 6kg,m2=2kg 的物块,两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0.5。两物 块间夹有一压缩弹簧,物块间有张紧的轻绳相连,小车右端有与 m2 相连的锁定开关,现以锁定,水平地面光滑,两物块均可视为质点。
分析可知 R4 的电阻变小,两端的电压也变小,无法确定流过电流表
的电流是怎样变化的。而以与它并联的电阻 R2 为研究对象,很容易
分析出流过 R2 的电流是减小,而电路的总电流是增大的,所以 I 增
大,正确的选项是 B。
物理解题中转换方法、转换思想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但转换
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关系,这个关
图(1)
解析:(1)如果我们从动力学的角度分别以小车和 m2 为研究对 象,求出小车和 m2 对地的位移然后再求两者的相对位移,那么求解 过程如下:小车和墙壁碰撞后由题意可知小车的速度大小不变,方
向相反,且此过程中 m2 的速度不变。小车的运动情况是,先向左匀 减速到速度为零,后向右匀加速到和 m2 共速。此过程系统的水平方 向的动量守恒,有(以向右为正方向)
v0
t1=
v0+v1 2a 车
=0.8s
第二次碰撞后到第三次碰撞前有 m2v1- Mv1=(m2+M)v2
v2=
1 3
v1=(
1 3
)2v0
则
t2=
v1+
1 3
v1
2a 车
=1 3
t1
同理
t3=
1 3
t2=(
1 3
)2t1…tn=(
1 3
高中物理几种常用的解题技巧分析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87论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还是考试中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四、结语对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当今学生的发展要求,以及新课改的有关需要,能够改变学生固有的传统学习形象,形成有思维懂得探索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基础。
同时,在物理教学领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能够对其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的主动,对于学习,对于生活的积极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1]景毅.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5(10X ).[2]覃卫东.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广西物理,2001(2):52-53.[3]马成龙.刍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究[J].速读旬刊,2016(9).一、要求学生注意审题在解答物理题目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审清题目要求,也是获取重要信息的唯一途径,通过审题掌握题目要求,对于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些学生在审题这个环节有疏忽,对题目的重要词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对于解题所需要的原理和公式也很熟悉,如此以来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也未必能够解出正确的答案。
就拿力学来说,给出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单个物体,有的也会涉及到两个或者多个相互作用的物体。
就物理的实际过程而言,题目中有的会给出部分的过程,有的则给出了全部过程。
基于此,应该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并多加训练。
例1,把一块质量为M 的木块放在光滑的平面上,此时,有一颗子弹匀速射向木块,其质量为m ,速度为V1,假如子弹射击木块后没有从木块中穿过,问子弹进入木块后,两个物体的速度?仔细审题可以得出:木块是处在光滑的平面上,因此和平面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子弹进入木块之后,则可以把两个物体看做一个物体,如此可以使用动量守恒定律,由于没有射穿,得出两个物体的速度一样,这时可以设定他们的速度为V ,由此得出:mV1=(M+m )V通过以上公式,在解答此题时会更加方便快捷。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精简)(共46张PPT)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上午1时54分6秒01:54:0621.8.28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上午1时54分21.8.2801:54August 28, 2021
•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1时54分6秒01:54:0628 August 20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01:54:0601:54:0601:54Saturday, August 28,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2821.8.2801:54:0601:54:06August 28, 2021
• 运动:
··· · ··
为何会运动? (因果分析)
怎样运动?(描述: 文字、物理量、图像)
谁运动?(研究对象)
物理——学科本质
“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 民族”
◆第一层面: 物理是一门科学
◆第二层面: 物理是一种智慧
◆第三层面: 物理是一类文化
物理文化是高品位的文化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2821.8.28Saturday, August 28, 2021
要务实 抓落实 做扎实
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习的“三、四、五、一”策略
高考物理实验方法思想十一个
高考物理实验方法思想十一个高中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总结一、直接比较法高中物理的某些实验,只需定性地确定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较,就可得出实验结论的,这即是直接比较法。
如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可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和推理,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的方法。
二、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对一些复杂问题采用等效方法,将其变换成理想的、简单的、已知规律的过程来处理,常可使问题的解决得以简化。
因此,等效法也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
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要求用一个弹簧秤单独拉橡皮条时,要与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同时拉橡皮条产生的效果相同——使结点到达同一位置O,即要在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条件下,才能找出它们之间合成与分解时所遵守的关系——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用小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小球的水平速度;画电场中等势线分布时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调节木板倾角,用重力的分力抵消摩擦力的影响,等效于小车不受阻力等等。
三、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即在多因素的实验中,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
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一定,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在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先控制电阻一定,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电压一定,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四、累积法把某些用常规仪器难以直接准确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将小量变大量测量,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减小误差。
如在缺乏高精密度的测量仪器的情况下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常把细金属丝绕在圆柱体上测若干匝的总长度,然后除以匝数可求细金属丝的直径;测一张薄纸的厚度时,常先测量若干页纸的总厚度,再除以被测页数而求每页纸的厚度;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单摆周期的测定就是通过测单摆完成多次全振动的总时间除以全振动的次数,以减少个人反应时间造成的误差影响。
转换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以力的作用为例
转换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以力的作用为例高世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ꎬ甘肃白银730913)摘㊀要:物理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ꎬ需要通过一些物理思想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在高中物理中最常用的一种物理思想就是转换法ꎬ通过转换法能够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变得简单ꎬ从而使这些物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将以力的作用为例来说明转换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ꎬ希望对物理解题有所帮助.关键词:转换法ꎻ高中物理ꎻ力的作用ꎻ解题思路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13-0128-03收稿日期:2023-02-05作者简介:高世明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 高中物理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 成果(立项号:GS[2019]GHB0557)㊀㊀转换法的实质就是通过转化研究对象㊁物理规律和思维角度等来将物理问题简单化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间接的实现对物理问题的解答.转化法是一种很巧妙的思维方式ꎬ能够充分地展示出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ꎬ使复杂的物理问题得到巧妙的解答ꎬ从而实现了快速解答物理问题的目的.转换思想是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ꎬ本文将结合力学中的作用方面的物理试题来对转换法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1转换研究对象转换研究对象是在进行力学问题解答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解题思路.在进行力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需要对题目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ꎬ这样才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找到对应的切入点来实现对问题的解答.一般情况下ꎬ一个物理力学问题是具有一个或者多个研究对象的ꎬ所以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来对题目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ꎬ然后选择和转化相应的研究对象来实现对这个问题进行求解.例题1㊀如图1所示ꎬ轻质长绳水平的跨在两个相距为2L的小定滑轮A㊁B上ꎬ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绳上的O点ꎬO点到A点的距离等于O点到B点的距离.同时在绳的两端C㊁D分别施加竖直向下的恒力F=mgꎬ先将物块托住是绳处于拉直的状态ꎬ然后使物块由静止状态开始下落ꎬ同时在物块下落的过程中保持C㊁D两端的拉力F不变.(1)当物块下落的距离h为多大时ꎬ物块的加速度为0?(2)物块下落(1)所述的距离h的过程中ꎬ克服C端恒力做功为多少?(3)求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分析:在对这道题进行解答之前ꎬ需要对这个物块的状态进行详细的分析ꎬ如图2所示ꎬ首先这个物块在最开始的情况下是处于一个被托住的状态ꎬ是821图1保持静止的ꎻ然后物块托举的状态消失ꎬ物块失去托举会首先向下做加速运动ꎬ但是随着物块的下落ꎬ两端绳子之间的夹角会逐渐变小ꎬ同时由于绳子两端的恒力F不变ꎬ所以随着夹角的逐渐变小ꎬ两绳对物块拉力的合力就会逐渐增大ꎬ这样就导致物块在下落的过程中向下的加速度会逐渐减小ꎬ当物块的重力与向上的拉力相等时物块下降的速度就达到了最大值ꎬ然后随着向上的合力的继续增大ꎬ物体就开始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ꎬ这样当物块下降的速度为0时就是物块下落的最大距离H.当物块处于加速度为0的时候ꎬ通过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以来计算出相应的两绳之间的角度ꎬ然后再计算出相应的距离ꎬ从而就能够计算出具体的做功.图2解㊀(1)当物块在下落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合力为0时ꎬ物块的加速度为0ꎬ这时物块下降的距离为h.因为F=mgꎬ所以绳对物块的拉力是恒等于mgꎬ通过平衡条件可以知道两绳之间的夹角为120ʎꎬ所以绳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θ=60ʎ.所以h=L tan30ʎ=33L(2)当物块下落的距离为h时ꎬ绳在C㊁D两端的上升距离hᶄ可以通过三角形勾股定理计算出来ꎬhᶄ=L2+h2-L所以绳C端克服恒力F做的功为:W=Fhᶄ=mg (L2+(33L)2-L)=mg (233L-L)=(233-1)mgL(3)物块在下落的过程中一共有三个力在进行做功ꎬ其中重力做正功ꎬ两端绳子的作用力做负功ꎬ通过对物体的下落状态的分析可以知道在物体下落过程中当物块的加速为0时物块的速度最大.这个时候物块的下降距离为hꎬ所以通过动能定理可以得到:12mV2m=mgh-2W所以12mV2m=33mgL-(433-2)mgL=(2-3)mgL所以Vm=2(2-3)gL当物块的速度减小到0时物块下落的距离为最大距离Hꎬ这时两端绳子上升的距离就为Hᶄꎬ根据动能定理可以知道:mgH=2mgHᶄ同时Hᶄ=L2+H2-L所以mgH=2mg(L2+H2-L)即H=2L2+H2-2L将式子进行化简求解就可以得到H=43L回顾:在这道物理题的解题过程中ꎬ通过对问题的分析ꎬ将物体的下落问题转换成了求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关系的问题.在这过程中通过物体所受到的力的情况来对物体下落过程中的状态进行分析ꎬ从而将物体下落的距离和速度问题转换成物体在这个时间点上所受到的力的情况ꎬ再根据动能定理来实现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所以在进行物理题解答的过程中ꎬ需要通过转换的方式来将题目中所求问题进行等量的转换ꎬ从而来使题目所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ꎬ然后再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2转换推理方式在进行物理问题的解答过程中ꎬ学生会受到自己的固有思维的限制ꎬ从而在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会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来作为推理的出发点ꎬ然921后再结合题目中各种现象的先后顺序来进行题目的推导和解答.其实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推理方式的转换ꎬ将题目中的结果来当作已知条件来对题目中原有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理.从而实现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例题2㊀如图3所示ꎬA㊁B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是m1ꎬm2ꎬ同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光滑ꎬ且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ꎬ如果A㊁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是μꎬ用水平推力F来推动Aꎬ使A㊁B一起做加速运动ꎬ求:(1)A.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维持A㊁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ꎬF的取值范围图3分析㊀通过对题目的分析ꎬ力F作用在A上就会使A和B之间的斜面上出现A会沿着斜面向上滑动的趋势ꎬ所以要让两个物体之间不出现相对滑动的情况ꎬ就需要A处于刚好脱离水平面ꎬ这时物体A就不会受到水平面的支撑力ꎬ同时物体A的摩擦力也为0.然后对两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来对两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了解ꎬ然后再来进行相应的计算.图4解㊀(1)对物体A的受力分析如图4(a)所示ꎬ通过对物体A的状态进行分析可以知道:N1=0ꎬf1=0所以Ncosθ=m1gꎬF-Nsinθ=m1a所以物体A和物体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N=m1gcosθ(3)如图4(b)所示ꎬ通过对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以知道:N2=m2g+Ncosθꎬf2=μN2所以:f2=μ(m2g+Ncosθ)=μ(m2g+m1g)=(m1+m2)μg取A和B组成的系统就有:F-f2=(m1+m2)a所以F=(m1+m2)m2(tanθ-μ)m1g所以要让物体A和物体B之间不出现相对滑动就需要F满足:0<Fɤ(m1+m2)m2(tanθ-μ)m1g回顾: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ꎬ通过对推理方式的改变ꎬ来推导要让两个物体之间不出现相对滑动需要的条件来对力F的大小情况进行推导ꎬ这样就能够推导出如果要让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相对滑动需要力的大小情况ꎬ进一步的来实现对F的取值范围进行计算.在物理解题的过程中ꎬ通过将推导方式的改变ꎬ将问题的结果来当作条件能够更好地实现对问题进行解决.综上所述ꎬ文章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对转换法在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ꎬ并通过相关的例题来对转换法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转换法将题目中的问题进行简单化ꎬ能够实现对整个问题进行更加快速准确的解答.希望对物理解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参考文献:[1]储成节ꎬ郭长江.等效转换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ꎬ2013(z2):64-65ꎬ94.[2]王欣华.转换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ꎬ2010(11):84-85.[3]王雯.浅谈转换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ꎬ2015(9):43-44.[4]彭承斌.转换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湖南中学物理ꎬ2014(5):91-92ꎬ48.[5]黄金梅.试论在高中物理解题中转换法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ꎬ2016(9):25.[责任编辑:李㊀璟]031。
物理中转换法的例子
物理中转换法的例子《物理中的转换法:小妙招大作用》在物理的奇妙世界里,转换法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棒,把那些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和现象变得通俗易懂,特别接地气。
下面我就给大家唠唠那些转换法的超有趣的例子吧。
就拿温度这个概念来说吧。
温度究竟是个啥呢?看不见也摸不着。
但是聪明的人类就用了转换法来搞定这个难题。
温度计就是转换法的一个超级棒的成果。
通过热胀冷缩原理,我们把难以直接感知的温度,转换成了温度计里液柱的长短变化。
你看,温度这个看不见的家伙就被转化成了我们可以看得见、量得出的数据。
这就好比把一个躲在黑屋子里神秘兮兮的小怪物,拉到明亮的地方,还给他量了身高体重一样。
声音也涉及到转换法呢。
声音的振动其实很微弱很抽象。
那怎么让大家“看到”声音在振动呢?我们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然后就瞧见水花飞溅啦。
音叉的振动就这样被转换为了看得见的水花跳动的现象。
这感觉就像给声音的振动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容易被发现的外衣。
要是声音振动自己会说话,肯定会说:“嘿,这样我就能被人类更好地理解啦。
”再说说电流。
电流在电线中跑来跑去,我们没法直接看到这些调皮家伙的行踪呀。
不过电流表的发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电流表把不可见的电流大小转换为表盘上指针的偏转角度。
这就好比我们只能听到屋子里有小动物在跑,却不知道具体啥情况,电流表就像是在屋子上安了一个能显示小动物奔跑速度的可视小装置。
从这些例子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转换法的智慧之处。
它让物理学家们从挠头的“懵圈”状态,变得能够轻松向大众解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物理知识。
就像是把物理界那些难以捉摸的小精灵,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圈住并展示出来。
而且,转换法也告诉咱们一个道理呀,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时候,换个思路,把问题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去处理,很可能就柳暗花明又一村啦。
在学习和理解物理的道路上,转换法真的是我们的得力小助手,它让物理这门学科充满了趣味和惊喜,不再是干巴巴的概念堆砌,而是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大冒险呢。
学科能力生根的学习过程优化
学科能力生根的学习过程优化发表时间:2018-08-13T10:41:11.9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8月总第273期作者:鞠天龙[导读] 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
——转换思想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鞠天龙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25400摘要: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
当正面直接求解遇到障碍,便可考虑换一个角度思考,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关键词:转换思想物理解题物理过程一、研究对象的转换选择研究对象的一般方法是求什么量就以什么量为核心,选取与此量有直接关系的物体或系统为研究对象,但有些问题这样思考下去困难重重,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的境地。
如果将研究对象转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图,粗细均匀的橡胶棒制成的半径为r的圆环,在A处有一个小缺口,缺口的弧长为△l,且△l<r。
经过摩擦,橡胶环上均匀分布着负电荷,单位长度上带电荷量为q,求环心O处的电场强度。
解析:本问题中涉及到的是非点电荷的场强叠加问题,而高中物理中没有介绍非点电荷的场强求解问题。
我们注意到△l<r,故假如能把带缺口的部分能够补上,缺口部分可以看作为点电荷。
假如用单位电荷也为q,长度为△l的橡胶棒将缺口部分补上,根据对称性可以知道O点的场强为0。
本题就转化为求缺口A处的点电荷的场强了。
因此,原问题的场强E=E`=k 。
二、参考系的转换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参考系。
一般情况下,我们常选地面作参考系,但在有些场合选择其它的参考系,会很方便。
变换参考系的目的,无非是使我们研究的运动在新的参考系里变得比较简单。
例:在空间某一点O,向三维空间的各个方向以大小相同的速度v。
射出很多个小球,问:1.这些小球在空间下落时是否会碰撞? 2.t秒后这些小球中离得最远的二个小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解析:这个问题看似十分复杂,因为有很多个小球,所以不知怎么考虑,但如果我们选择一个在小球射出的同时开始自O点自由下落的参考系,那么所有小球都始终在以O点为球心的球面上,所有的小球都是不会互相碰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转换法
故事链接 :佛律基亚(Phrygia)的国王戈耳迪,用乱结把轭系在他原来使用过的马车的辕上,其结牢固难解,神谕凡能解开此结者,便是亚洲之君主。
好几个世纪过去了,没有人能解开这个结。
公元前3世纪时,古希腊罗马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323),在成为希腊各城邦的霸主后,大举远征东方。
公元前334年,他率领进入小亚细亚,经过佛律基亚时,造访了这座神殿,
看到这辆马车。
有人把往年的神谕告诉他,他也无法解开这个结。
为了鼓舞士气,亚历山大拔出利剑一挥,斩断了这个复杂的乱结,并说:"我就是这样解开的"。
后来,亚历山大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他果然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横跨欧、亚两大洲国家,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
这个故事中亚历山大用剑“解”开绳结的方法用的就是转换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如果用常规的思路无法达到目的,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如求变力做功很困难,可以通过求能量的变化来间接求功。
研究曲线运动时通常研究它的分运动,这些都是转换法,常用的转换法有:研究对象的转换,研究变量的转换,参考系的转换。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 研究对象的转换
[例题1]如图所示,在加速向左运动的车厢中,一人用力向前推车厢(人与车厢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对车厢做正功
B 、人对车厢做负功
C 、 人对车厢不做功
D 、无法确定人对车厢
是否做功
解析:本题中虽然问人对车做功情况,但我们可转变一下研究对象,将人当作研究对象,由于车匀加速向左运动,人和车是一个整体,所以人的加速度方向也向左,所以车对人的合力也向左,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人对车的合力方向向右,运动位移向左,则人对车厢做负功,选项B 正确。
[例题2]如图所示,物体a 、b 和c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为F b =5N 、F c =10N 分别作用于物体b 、c 上,a 、b 和c 仍保持静止。
以1f 、2f 、
3f 分别表
示a 与b 、b 与c 、c 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 )
A N f f N f 5,0,5321===
B 0,5,5321===f N f N f
C N f N f f 5,5,0321===
D N f N f f 5,10,0321===
解析:判定a 、b 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时取a 为研究对象,所以f 1=0;判定b 、c 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时取ab 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 2=f b =5N ,判定c 与地之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时取a 、b 、c 三者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 3=f C -f b =5N 。
所以答案为C
(2)研究变量的转换
[例题1]有两个灯泡规格分别为 A “110V,100W ”,B “110V,40W ”,还有一只可变电阻,把它们接入220V 电路中,若两灯泡都正常发光,且消耗总功率最小,电路如何连接,连入电路的电阻R 阻值为多少?
解析:通过分析可知满足题设条件的电路应为
求电阻R 的常规方法是先求出灯AB 的电阻,然后用灯B 和R 并联的总电阻与灯A 的总电阻相等列方程求R,这种方法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繁,现在我们变换一下研究变量,利用灯B 和电阻R 并联后的电功率与灯A 的电功率相等列方程计算量就小多了
(3)参考系的转换
在研究物体运动过程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是十分重要的。
在解题的时候,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几乎形成了思维定势。
但在某些问题中,恰当的选取参照物可以简化问题,便于更直观的分析和求解。
[例题1]火车以速度1v 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 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2v (对地,且21v v >)做匀速运动。
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 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a 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本题若选取地面为参照物,分析过程较烦,需要几个方程联立才能求得结果。
若选取前车为参照物,即把前车视为静止,则刹车后后车相对前车速度为210v v v -=,加速度为a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当后车相对前车的速度减为零时,若相对位移S S ≤',则不会相撞,故有S a v v a v S ≤-=='2)(22212
0,得a 的大小应S
v v a 2)(2
21-≥。
[例题2]逆水行舟途中,木桶掉入河中,桶入水后立即随水流动。
10分钟后发现,马上掉头追赶,设掉头后船对水的速率不变且掉头所用时间不计,则追上木桶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分钟。
解析:此题以河岸为参照物求解相当麻烦。
若选水为参照物,研究船相对水的运动可大为化简。
由题意,船往返相对水的速率不变。
而木桶掉入水中相对水是静止的,这样往返距离相同,因而时间也相同,即追上木桶所用时间是10分钟。
[例题3]如图所示,有A 、B 两个行星绕同一恒星O 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转方向相同,A 行星的周期为T A ,B 行星的周期为T B 。
在某一时刻两行星第一次相遇(即两行星间的距离最近),则由此刻起( ) Ω=Ω===-=-==+7.20160
11060401002
2R B A R A
B R P U R w
w w P P P R P P P 接入电路的电阻消耗的功率所以电阻
(A)经过时间B A T T t +=,两行星第二次相遇
(B)经过时间A
B B A T T T T t -=∆=ωπ2,两行星第二次相遇 (C)经过时间2
B A T T t +=,两行星第一次相距最远 (D)经过时间)
(2A B B A T T T T t -=∆=ωπ,两行星第一次相距最远 解析:A 、B 两行星均绕某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角速度为A A T πω2=、B B T πω2=。
因A 离恒星比B 离恒星近,故A 的周期一定小于B 的周期。
若我们以B 星为参照物,A 行星的角速度比B 的大B
A A
B B A T T T T )(2-=-=∆πωωω。
要使两行星第二次相遇(即相距最近),则所需时间A B B A T T T T t -=∆=
ωπ2。
两行星第一次相距最远所需时间为)(2A B B A T T T T t -=∆=
ωπ。
所以(B)、(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