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科学系教授龙漫远

合集下载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

第一篇生态学与生态学科第一章 生态学科概述已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惊心动魄的一个世纪,有史以来最长足的科技进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最沉重的人口负担、最严峻的环境危机、最空前的生态浩劫都发生在这100年。

经历了一个世纪上下求索的地球人终于意识到,即使拥有强大科技手段,人类并不能逃脱作为其生存环境的地球的种种变化对其前途的影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而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

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

可以说,还很少有象生态学这样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在时空尺度,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则更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则感到在国家之间生态学方面相互依赖的重要性。

生态与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果的网络之中。

”生态学对人类如此的重要,不仅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且也因为人类自身有责任维护人类赖已生存的星球,需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所以生态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需认真学习的科学。

一.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一词由德国学者E.H.Haeckel于1866年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由词根“oiko”和“logos”演化而来,“oikos”表示住所,“logos”表示学问。

因此,从原意上讲,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住所”的科学。

不同学者对生态学有不同的定义。

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的定义是“科学的自然历史”;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田园隐喻下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

田园隐喻下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

田园隐喻下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作者:范锦熙来源:《鄱阳湖学刊》2024年第02期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cocriticism as Viewed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Perspective of Pastoral Metaphor☉Fan JinxiSince the 1960s, American ecocriticism has evolved through three stages, beginning with an emphasis on pastoral narratives in nature writing. “Pastoral”, as the origin of eco-critical discourse, carries multiple implications and has decisively shaped Within the idealized imagination of the pastoral, the wilderness in its primitive natural form enters the literary horizon, with Americans attempting to fi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swing between wilderness and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pastoral” as a gendered landscape, within narratives centered on male gaze, has also obscured the conquest of colonization and the unfair distrib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inclusion of feminism, postcolonia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riticism,the American pastoral myth of a “reclaimed paradise” has been shattered, national literary boundaries have been further expanded,and the locally rooted “pastoral” style has been oriented towards a broader world.[摘要]美國生态批评由对自然写作中田园叙事的关注而起,发展至今已历经三个阶段。

从生物感知认知到系统工程方法论

从生物感知认知到系统工程方法论

0123 4526275896 827:5;52: 9:< =>18>=;52: ;2 3>;?2<26275>@ 2A @B@;>3 >:75:>>15:7
C/D E?2:7&F?92,C/D G>&H59:7,IJK I5:7
(L5’ 9: I592;2:7 M:5N>1@5;B, L5’ 9: ’%""+*) !"#$%&’$: -?> @B@;>3 >:75:>>15:7 3>;?2<26275>@ 21575:9;>< A123 ;?> 3>8?9:5@3@ 2A 4526275896 827:5;52: 9:< =>18>=;52: 91> <5@8O@@>< 5: ;?5@ =9=>1, P52:58@ 5@ 9: 53=21;9:; @2O18> 2A 5<>9@ 5: @85>:;5A58 1>@>918?, Q>8?9:5@3@ 2A 4526275896 827:5;52: 9:< =>18>=;52: 91> <5AA58O6; 1>@>918? ;2=58@,;?O@ 65;;6> 9<N9:8> 5: ;?> A5>6< 89: ;9R> 71>9; >AA>8;@ 2: 2;?>1 1>@>918? A5>6<@,>@=>85966B 2: 91;5A58596 5:;>6657>:8> 9:< 3>;?2<26275>@ 2A @B@;>3 >:75:>>15:7, J; 89: 415:7 ;?> 451;? 2A @>N>196 :>S 3>;?2<@ 9:< 53=12N> ;?> 9N956946> 3>;?2<@,;?O@ 5; 89: >:158? ;?> 82:;>:; 2A 9O;239;58 82:;126 9:< @B@;>3 >:75:>>15:7, J: ;?5@ =9=>1,S> 1>N5>S ;?> <>N>62=3>:; 2A @B@;>3 >:75:>>15:7 3>;?2<26275>@ 21575:9;>< A123 ;?> 3>8?9:5@3@ 2A 4526275896 827:5;52: 9:< =>18>=;52: 9:< <5@8O@@ ;?> ;?>215>@ 9:< 3>;?2<@ 2A 5:;>6657>:; 823=O;9;52: 5: <>;956 @O8? 9@ 91;5A58596 :>O196 :>;S21R,>N26O;52:96 823=O;9;52:,AOFFB 62758 9:< 5:;>6657>:; @S913 967215;?3,>;8, J: ;?> A5:96, ;?> :>S @B@;>3 >:75:>>15:7 3>;?2<: ?>;>127>:>2O@ 5:A2139;52: AO@52: 3>;?2<@ 91> 5:;12<O8><, S?58? 21575:9;>< A123 ;?> 3O6;5&32<> 4526275896 =>18>=;52: 3>8?9:5@3@, ()* +,%-#: 452:58@;@B@;>3 >:75:>>15:7;5:;>6657>:; 823=O;9;52:;5:A2139;52: AO@52:

外国现代生态学家:奥德姆人物简介

外国现代生态学家:奥德姆人物简介


⌛️
奥德姆对环境保护事业的贡献
奥德姆的生态系统管理
实践为环境保护事业提
供了技术支持和管理经

奥德姆的生态保护观点为环境保护事
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奥德姆的生态伦理思想
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
道德约束和指导
• 奥德姆的环境保护理论强调人类
• 奥德姆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和技
• 奥德姆的生态伦理观念强调人类
• 大学时期专攻生物学,辅修地理学
• 硕士阶段开始研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03
教育背景
•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学士
• 芝加哥大学生态学硕士
• 哈佛大学生态学博士
奥德姆的教育背景和专业领域

教育背景
•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学士
• 芝加哥大学生态学硕士
• 哈佛大学生态学博士
专业领域
• 生态系统生态学
• 环境保护
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 尊重自然原则
• 生态平衡原则
• 共同责任原则
奥德姆的生态伦理实践
生态伦理教育
⌛️
• 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活
动,提高公众生态伦理意

• 培养生态伦理人才,提
高生态伦理工作水平
生态伦理实践
• 推动生态伦理教育纳入

国民教育体系
• 在生产、生活、消费等
生态伦理立法
方面践行生态伦理原则
•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外国现代生态学家:奥德姆人物简

DOCS
01
奥德姆的生平和背景
奥德姆的出生地和成长经历
01
出生地:美国纽约州

《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简介

《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简介

《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简介著作名称:《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出版时间:2016年7月中旬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文字数量:70余万页码数量:900余页图件数量:209个表格数量:59个附录数量:23个书稿装帧:全彩色、精装、A4开本主要作者:本书主要作者包括主笔和撰稿人。

此外,素材贡献者、数据处理和图表加工人员以及编辑校对人员也对形成高质量的书稿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主笔25人,分别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撰稿人45位,其所在单位除上述以外,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素材贡献者62位,其所在单位除前述以外还包括香港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等;另有10位人员重点进行数据处理、图表加工和编辑校对工作,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

书稿总体特点:现有学科发展的专著往往基于作者的经验,而科学、客观、定量描述某一学科发展的脉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书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经费投入、研究资助机构的贡献、教育背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要素,力图客观总结国内外地理科学近30年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国内尚没有同类书籍出版。

本书有助于读者系统了解过去30年国际地理科学发展态势及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可供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有关人员、文献情报分析专业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张弥曼院士的古化石情结

张弥曼院士的古化石情结

张弥曼院士的古化石情结打开文本图片集第一次见到张弥曼院士,是在2018年6月6日央视《朗读者》第二季的“路”这一期节目里。

当时她画着淡妆,穿着墨绿色的西服,丝毫看不出有82岁高龄。

在这期节目里,张弥曼院士谈及她年轻时候的故事时淡定从容,但她科研成果的获得以及求索之路却绝不轻松。

执着考古,她成为全世界最了解古鱼的中国专家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凌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

82岁的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与来自南非、英国、阿根廷、加拿大的其他4位优秀女科学家共同获此殊荣。

许多人领略到了这位享誉全球的古鱼类学家张弥曼院士的风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写给她的颁奖词中称:“她创举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她在化石记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开启了对水生脊椎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新见解”。

张弥曼是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弥曼一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的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张弥曼调查、采集和研究了东北白垩纪中期(距今约一亿年)及渤海沿岸地区新生代始新世(距今约五千万年)以来的含油地层中的鱼类化石,对含油地层的时代和环境提出了与当时通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后来被石油地质专家们采用,为祖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

她通过细致的研究后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

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学说。

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

随着中国云南曲靖陆续发现震动古生物界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张弥曼的观点逐渐获得学界认同,她的导师雅尔维克戏称她带来的是“魔鬼般的鱼”。

两年时间,540多幅图纸,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记住了这个“不睡觉的中国女人”。

硕士毕业论文绪论范文

硕士毕业论文绪论范文

硕士毕业论文绪论范文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硕士毕业论文绪论。

根据《明日的星球》(tomorrow’s planet)期刊《濒临绝种的动物:自然的911》一文,每天将近100种物种消失,即每15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而在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后所带来的经济全球整合化,动物消失的速度有增无减。

跨国资本家于开发中国家开设工厂以低工资雇员穷困的劳工,也更加深化世界不同社会、社区里的贫富不均现象,再加上大规模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生态系统与人文文明价值的全盘崩溃。

此全球化跨国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种种破坏与危机促使当代生态文学文化批评家开始反思所谓的人类文明,并企图建立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环境与动物正义和伦理论述。

鑒于生态危机实为人类全球化、后工业、消费社会、科技文明发展意识形态之危机,也就是说当前上述主流的意识形态无法维续生态永续,若要逆转此危机,人类必须全盘反省人类本身的偏狭的价值观,并重建一个以非人类为中心、涵盖大地万物世界观及秩序。

在这里我来讨论前任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asle)的会长暨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的英文系和比较文学系的生态批评学者乌稣拉&#12539;海瑟(ursula k. heise)教授对西方生态批评界内部的在地化论述之批评,并提出全球化视野的生态世界主义(eco-cosmopolitanism)论述之观点,以供其他非西方生态批评学者作为参考。

受到美国环境主义启发而开展出来的生态批评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生态视野与实践上的地方性与反现代性色彩。

有意思的是,美国生态批评里的一种绝缘式或反全球化的地方主义本身与美国1960和1970年代环境主义的全球视野与国际观背道而驰,如1972年阿波罗17号太空梭在外层空间拍摄的蓝色弹珠(blue marble)的照片和全球性思考,在地性行动!(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口号等等。

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对全球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对全球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类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学科组通过比较分析鱼类的基因组,在模式生物斑马鱼中鉴定到1个新的嵌合基因(chiron),首次系统研究了新基因的起源㊁演化㊁表达模式㊁分子功能及信号通路的整合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鲤科鱼丹亚科(Danoninae)鱼类在东南亚水生环境中产生广泛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㊂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new chimeric chiron genes evolved essential roles in zebrafish embryonic develop-ment by regulating NAD+levels为题,在线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㊂该研究由博士方成池等完成,水生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水生所研究员何舜平为论文通信作者㊂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㊂此外,该研究还获得演化领域学者的关注,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系教授龙漫远发表评论,该评论以A zebrafish-specific chimeric gene evolved essential developmental functions:discussion of conceptual significance为题,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㊂(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对全球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河流拥有丰富的鱼类生物多样性,迄今已记录17000多种鱼类物种,占地球上所有脊椎动物的四分之一㊂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往往仅从物种数量的角度(分类多样性)来探讨,而物种功能属性(功能多样性)或物种之间的亲属关系(系统发育多样性)对衡量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同样重要㊂近日,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Evolution et DiversitéBiologique (EDB)实验室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㊁法国蒙彼利埃Marine Biodiversity,Exploitation and Conser-vation(MARBEC)研究中心与法国马赛Aix-Marseille INRAE(RECOVER)实验室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提出了1种新的生物多样性指标,综合考虑6个生物多样性维度,全面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全球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㊂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博士苏国欢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水生所研究员徐军为论文的合作作者㊂研究表明,全球2456条河流中有超过50%的鱼类区系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仅有14%的流域受到的影响很小,其中的鱼类仅占世界淡水鱼种类的22%㊂由于物种的引入,本地河流中物种的数量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㊂这些物种往往与本地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并且体长大于本地物种,形态也更适合静水环境,对水坝建设形成的环境威胁尤为严重㊂此外,世界上大多数流域承受着巨大的人类活动压力,淡水生态系统趋向于更高的鱼类物种和功能同质性,降低了应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能力㊂此外,该研究还强调了许多濒危鱼类在受人类严重影响的河流中面临不断灭绝的风险,已危及淡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㊂(来源: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外科学家成功构建全球海马起源与扩散路线图近日,‘自然㊃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㊁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等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㊂该研究首次阐明了海马起源中心及在全球层面的扩散模式与时空路径特征,并揭示了海马种化过程中的性状演化机制,为全球海洋生物的扩散及其多样性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㊂与陆地生物不同,海洋生物起源与全球扩散机制及生物多样性形成一直是国际上饱受争议的核心科学问题㊂在海洋生物的全球多样性形成及其驱动机制等研究方面,一直缺少全球大洋综合尺度的研究㊂海马游泳能力弱,个体扩散依赖于地质活动和洋流,而且在扩散过程中同步伴随了丰富的表型分化㊂因此,海马在探究全球海洋生物扩散与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㊂ 参与研究计划的中科院南海所副研究员秦耿告诉记者㊂牵头负责该研究计划的林强表示,该研究以全球海马种群为研究对象,首次明确了印-太交汇区的印-澳群岛是全球海马的起源中心,并原创性发现了在地质㊁洋流驱动下海马全球扩散路径的时空特征及生态适应与进化机制,提出了印-太海马类群由古特蒂斯海和南非好望角两条路径先后进入大西洋的新观点㊂研究团队基于全球21个海马优势物种358个样品的遗传分析,率先揭示了全球海马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证实海马在2500万年前2000万年前起源于印-澳群岛㊂一方面,海马在印-澳群岛起源后,在印太交汇区分化产生了大量海马新种;另一方面,在海马全球扩散过程中,古特蒂斯海关闭导致大量新的海马种迅速出现,部分海马向印-太交汇区发生反向扩散,从而加速了印太交汇区域的多样性形成㊂同时,研究团队还发现海马在全球扩散过程中多次独立进化形成体表棘刺性状,能够有效提高海马对捕食者的防御能力,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首次找到了调控海马棘刺产生和分化的关键基因㊂该研究不仅为探索大洋生物资源从印-太海域向大西洋迁移与演化规律等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还为后续深入揭示全球海洋生物的扩散及其多样性演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见解㊂ 林强说㊂(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021水产科技情报(Fisheries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㊀㊀㊀㊀㊀㊀2021,48(2)。

基因起源的概念与观察

基因起源的概念与观察

基因起源的概念与观察
龙漫远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基因,作为控制生命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怎样在自然界产生和演
化的?基因与生命同在。

在生命起源几十亿年前的“原始汤”里,第一个基因怎样诞生并开始了基因组演化的第一个世纪——“RNA世界”(Gilbert,1986,Nature)?几十亿年后的今天,智慧与文明从一个称之为“Homo Sapiens”(人类)的物种中产生了出来。

在我们自己的基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龙漫远
【作者单位】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系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
【相关文献】
1.运用概念构图策略,深化历史概念的教与学——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为例
2.黄土高原严重的土壤侵蚀是起源于人类破坏,还是起源于地质基因?
3.基于课堂观察的重要概念教学课例研究与分析——以“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与变化”
为例4.基因概念的起源及发展5.从起源逻辑到起源—历史:本雅明《认识—批判序言》对柯亨"起源"概念的批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院士教授做客生物信息学课堂-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院士教授做客生物信息学课堂-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郝柏林院士、龙漫远教授做客我院生物信息学课堂3月14日,2010年又一场雪,带来了阵阵寒意,而研究生院教学楼里,却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早上八点,300人的阶梯教室,已座无虚席。

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正在这里举行。

应邀前来演讲的是两位知名科学家——郝柏林教授和龙漫远教授。

郝柏林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和计算物理学家;曾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现为复旦大学理论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美国圣菲研究所外聘教授。

郝教授今年已70多岁,他在60多岁时毅然决定将研究方向改为理论生命科学领域,并在短短十年里取得了丰硕成果。

郝教授的讲座题目是“CVTree:成功和问题”。

他以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细菌蛋白组序列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不用序列比对、不用参数的建树新方法,研究其系统发生和分子演化关系。

他的报告将同学们带进了一个CVTree的神奇世界。

演讲过程中,郝教授还虚心地向比自己年轻的龙教授请教,体现了老一代学者虚心好学的风范。

龙漫远教授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长江讲座教授。

龙教授80年代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与农科院同学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从事分子演化研究近20年,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精卫”基因等通过逆转座机制产生的具有功能的新基因。

其研究成果已被写进演化和分子演化教科书。

龙教授的讲座题目是“新基因和表型演化”。

他给同学们讲述了什么是新基因及其产生机制,并从果蝇中产生的新的年幼基因开始,描述了其突变步骤以及扩散到一个物种所有个体的过程。

并以玻璃器皿自制简单的实验仪器,观察果蝇趋食行为;用具有说服力的统计图表,说明新基因对果蝇趋食行为的影响。

郝教授和龙教授用通俗易懂、形象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生物演化、系统发育、新基因起源等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

其学术风范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全体同学。

两个精彩报告,激发了听众的热情。

四小时的讲座结束,大家仍意犹未尽,踊跃提问,热烈讨论。

这两个讲座是农科院“实用生物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报告,由该课程主讲教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静初教授主持。

外国现代生态学家:雷蒙德·林德曼人物简介

外国现代生态学家:雷蒙德·林德曼人物简介
• 他的生态伦理观对生态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保护实践
• 林德曼的生态伦理观对生态保护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
和实施
• 他的生态教育理念为当代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雷蒙德·林德曼的生态美学观及其对生态旅游的影响
生态美学观
生态旅游实践
• 林德曼认为,生态系统具有美学价值,人类应该欣赏和
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雷蒙德·林德曼与加勒特·哈丁的比较研究
研究领域比较
• 林德曼主要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
• 加勒特·哈丁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
贡献比较
• 林德曼提出了林德曼定律和生物多样性假说,为生态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加勒特·哈丁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
• 他的研究成果为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
• 这些方法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
论支持
手段
雷蒙德·林德曼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方面的贡献
生物多样性假说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 林德曼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假说,认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
• 林德曼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包括保护生物多样
• 这些方法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雷蒙德·林德曼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方面的贡献
养分循环的研究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研究方法
• 林德曼对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
• 林德曼提出了一套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法,包括
了养分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循环机制
养分动力学和生态系统代谢
• 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林德曼受到了生态学家奥斯卡·奥德

马兰鱼属矛尾鱼有效性考证

马兰鱼属矛尾鱼有效性考证

8生物学通报2020年第55卷第7期马兰鱼属矛尾鱼有效性考证顾孝连[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200041]摘要在一些动物学教材中,认为矛尾鱼科(Latimeriidae)中包含2个现生属,矛尾鱼属(Latimeria)和马兰鱼属(Malania)o通过文献史料考证马兰属矛尾鱼为无效属名。

关键词矛尾鱼马兰鱼中国图书分类号:Q959.3文献标识码:A在我国某些动物学教材中,认为矛尾鱼科(Latimeriidae)中包含2个现生属,矛尾鱼属(La-timeria)和马兰鱼属(Malania)[1]o马兰鱼属是否为一个有效属?通过史料文献考证如下。

1现生腔棘鱼——矛尾鱼的发现腔棘鱼是总鳍鱼类的一支,腔棘鱼(Coela-canth)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博物学家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1836年的《鱼类化石》(Poissons Fossiles)—书中,他第一次描述了一种化石腔棘鱼(Coelacanthus granulatus)(图1),之所以命名为腔棘鱼因其鳍棘是中空的⑵,Coelacanthus来自希腊语,Coel“空的",acanthus"棘”。

之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腔棘鱼早已于6500万年前灭绝⑶。

家龙漫远教授在《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一书的中文版序中认为evolution长期被误译为进化,他认为中国近代学者严复将其翻译为“演化”是中文世界对演化生物学中心观念理解的一个重要进步。

因此,无论evolution被翻译为“进化”亦或“演化”,一定要认识到其核心是强调生物世代之间性状的改变。

主要参考文献[1]Dobzhansky T G.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light of evolution.A merican Biology Teacher,1973,35(3):125.[2]Futuyma D J.Evolution.3rd edition.Massachusetts:SinauerAssociates,2016.[3]Bidlack J E,Jansky S H.Stem*s introductory plant biology.12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2011.[4]Darwin C.The origin of species.London:John Murry,1859.[5]Nesse R M,Williams G C.Why we get sick.New York:Vin-tage Books,1994.[6]Maynard Smith J,Haigh J.The hitch-hiking effect of a图1阿加西斯1836年命名的腔棘鱼化石(Coelacanthus granulatus Agassiz1836)1411938年12月23日,拉蒂迈(Marjorie Courte­nay Latimer)获得了捕自查朗那河(Chalumna)的入海口附近海域的怪鱼,经鱼类学家史密斯(James Leonard Brierley Smith)确认该鱼属于腔棘鱼类⑸,将其命名为Latimeria chalumnae,意思是查朗那河口的拉蒂迈鱼,中文一般称之为矛尾鱼。

当暴力变得缓慢:《荒潮》中的生态殖民

当暴力变得缓慢:《荒潮》中的生态殖民
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人采取任何防护措施。⑤
这样的描写带给我们一种现实的“钝感”。在他
笔下的硅屿,空气全部染上铅色,还散发着浓烈的
恶臭气味;当地人用来冲洗衣服的河水是全然乌黑
的;孩子们奔跑时踏过的土壤铬含量高达 EPA 临界
值的 1338 倍;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肾结石、血液
疾病和癌症病例的发病率更是高得惊人:“曾经出现
态危机的借口。布兰道明白:
(运用新技术的) 加工过程所产生的环境
污染严重超出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制定标
准,需要购买额外的环保基金,人工成本高
昂,且根据美国法规需要为劳工购买高额保险
以应对数十年后潜在疾病暴发时的赔偿金。一
言蔽之,极不划算。
因此,为了节省成本,公司决定在劳动力极其
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应用这种高污染技术。事实上,
佣了 30000 多名工人,这些工人——包括许
多孩子在内,每天都在这些垃圾里工作,将
金、铜等有价值的金属拣出来,回收了原价超
过 10 亿元的电子废品,但代价就是这些工人
的健康。那些不能被回收出售的有毒垃圾就留
在这里,逐渐渗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④
在 《荒潮》 中,陈楸帆对硅屿镇的描写仿佛使
人置身于现实的图景中:
数不清的作坊工棚如同麻将牌般毫无空
隙地紧挨着,占据了所有街道的两旁,中间留
出一条狭小的道路供车辆拉卸垃圾,已拆解或
当代前沿·科幻文学研究
等待处理的金属机壳、破损显示器、电路板、
27
缘群体时,就会发生这种暴力行为。慢暴力正是这
构的嵌入性、固定性,慢暴力呈现出‘自然’的特
性,成为了沉默无声的力量”⑨。换言之,由于社会
Atwood)《疯癫亚当》 三部曲 (MaddAddam,2003—

中外主要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

中外主要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

中外主要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中外主要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1. 环境学家及其重要理论1.1 ·E·古德曼(Paul E. Goodman)·E·古德曼是一位美国环境学家,他提出了"生态学与人文学科的综合研究"的理论,使环境学得到了跨学科的发展。

他认为环境问题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还与社会、经济、政治等人文学科紧密相关。

1.2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瑞秋·卡森是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兼环保作家,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

她警示人们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理念。

1.3 格雷特·哈德林(Garrett Hardin)格雷特·哈德林是一位美国生态学家,他在他的著作《人口与永续发展》中提出了“公地悲剧”理论。

他认为过度利用共有资源会导致资源的衰竭和破坏,因此强调了资源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

2. 外国生态学家及其观点2.1 维克多·谢尔尼亚(Victor Shelford)维克多·谢尔尼亚是一位美国生态学家,他提出了生态位理论,强调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

他认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各个物种的同步演化和平衡。

2.2 赫廷德·玛克(H. T. Odum)赫廷德·玛克是一位美国生态学家,他提出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概念。

他的观点强调了生态系统内部各个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3 雅伊·拉文(Jay R. Lund)雅伊·拉文是一位美国水资源经济学家,他提出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理念。

他认为水资源应该以整体的、综合的方式来管理,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 中国环境学家及其观点3.1 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科学家,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理念,并在实践中推动了中国农业的革命性变革。

与不确定性共舞——读《生物学是什么》有感

与不确定性共舞——读《生物学是什么》有感

2021 5 世界科学60READING 书评近日,收到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吴家睿教授签名赠送的大作《生物学是什么》。

之前,看到他在朋友圈介绍此书的出版:“几十年的感悟、近十年的打磨,终于出了个细活了。

”欣慰与欣喜之情跃然屏上。

看到他的大作真身,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全书五部分,每一部分都指向当下生物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解析生命的有序性、破译生命的信息流、建立生命的统一性、揭示生命的区域化、重构生命的复杂观。

的确有高屋建瓴之势。

说来惭愧,我迄今与吴教授还无缘谋面。

但多年前就从芝加哥大学龙漫远教授那里听到对他的激赏之词。

后来,因为龙教授约我为吴教授作为副主编的《新生物学年鉴2015》写一篇稿子,承蒙该书编辑、科学出版社的王静把我拉到一个微信群中,我得以和吴教授有了微信交流的渠道。

从吴教授在朋友圈所发布信息中,我知道他对精准医学有系统的思考。

他在其公众号《吾家睿见》发布的“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观”一文中还引用过我和葛颢、钱纮2018年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 上的有关“活”是“结构换能量循环”的观点,表明他也在关注我的一些研究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虽然他研究人类疾病,我研究植物形态建成,从各自研究领域来说不在一个圈子,但在对生命现象的深层次思考中多少有些交集。

这使得我可以不揣冒昧地对他的大作表达一些我粗浅的感受。

坊间提到生物学问题,大家都会条件反射式地想到“生命是什么”。

在亚马逊网站上,我查到的以“What Is Life ”为书名的名家著作起码有6本。

但以“生物学是什么”为书名的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当然之前曾经看到《生物学是什么》吴家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与不确定性共舞⸺读《生物学是什么》有感白书农在他书中探讨的五个问题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生命系统不确定性的讨论。

他在书中指出:“ 生物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研究者的决定论思维与生命的偶然性特征之间的冲突。

” 他所提出的这个命题, 其意义远远超出生物学的范畴。

生命的进化与文明

生命的进化与文明

生命的进化与文明
高延飞
【期刊名称】《飞碟探索》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高延飞人类所有问题中的问题,即潜伏在其他的任何问题之间更有意味的问题,就是确定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我们的祖先在哪里起源、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如何、自然的力量在何种限度内对人类施加影响还有我们努力的目标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高延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0
【相关文献】
1.元古代与生命进化——从生态学和进化角度探索环境与生命的关系 [J], 范振刚
2.定向进化:掌控进化方法,改造生命基石 [J], 杨先碧
3.生命起源、生命进化与生命必需金属元素 [J], 黄仲贤
4.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成长小记——访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刘艳 [J],
5.动机进化论:关于自然界从生命起源进化到人类的学术思考 [J], 张成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研究支持地球生命始于火星理论

美研究支持地球生命始于火星理论

美研究支持地球生命始于火星理论
佚名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2014(39)2
【摘要】据2013年8月30日《科技日报》报道,美国韦斯特海默科技研究所的史蒂文·本纳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元素钼的一种氧化矿物对生命的起源至关重要,而这种氧化物只可能在火星上获得。

新研究为“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始于火星”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总页数】1页(P70-70)
【关键词】地球生命;火星;《科技日报》;氧化矿物;研究所;氧化物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0
【相关文献】
1.不伤害人类胚胎就可获取胚胎干细胞美科学家这项发明将加速胚胎干细胞用于临床医疗研究/美国科学家人造DNA获成功地球将诞生首个"人造生命" [J],
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新能源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J], 蒋先玲;段雅超
3.美设计地外基因组研究设备地球生命是否来自火星或得验证 [J],
4.“受控生态生命支持系统”试验——美国科学家研究未来火星移民食物 [J], 谷利源
5.美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地球生命可能早在44亿年前就存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来人类长什么样?

未来人类长什么样?

未来人类长什么样?
化化
【期刊名称】《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未来总是充满了未知。

尼科莱·拉姆是个画家兼科学爱好者。

他从华盛顿大学计算基因组学博士艾伦·关那里获得帮助。

展开了一项听起来有点扯的研究——10万年之后。

人类会变得什么样?两人一本正经地着手研究,手段包括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目的在于弄清楚人类如何重塑自身。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化化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8
【相关文献】
1.斯坦福大学萨福:未来人类自己长器官富人将进化为新种族
2.走进人类学与“人类学高级论坛”--访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徐杰舜教授
3.未来人类长啥样儿?
4.打赌:人类未来命运地球、人类与未来,当喜当悲?
5.人类的未来是什么?人类的未来是“骄奢淫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科学系教授龙漫远:不“进步”的生命:演化没有方向性来源:文汇报(2013-05-06 22:36:33)致力于演化科学研究30多年的龙漫远告诉我们:包含进步意义的演化绝不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恰恰相反,将“演化”等同于有方向性的“进化”,是一个百年的误读。

近日,龙漫远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讲学之际,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何为“进化”?词典告诉我们:“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紧接着下一条:“进化论:关于生物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认为现在的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种类少到种类多逐渐变化发展。

”然而,致力于演化科学研究30多年的龙漫远告诉我们:包含进步意义的演化绝不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百年的误读。

虽然如今对19世纪英国哲学家、达尔文的同代人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不是一个“粗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始作俑者,有打抱不平的翻案评价,但是,确实是斯宾塞提出“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 ttest,日译“优胜劣败”)这个片语,从而被认为是将达尔文演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概念应用到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滥觞。

英国哲学家摩尔(G.E.Moore)认为,斯宾塞错误地将生存上升到善的高度,把一种自然属性变成了一种非自然属性。

大约50年后,后来成为美国社会思想界巨擘的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写作了《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955),认为斯宾塞的社会哲学在无意中助长了19世纪晚期美国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

斯宾塞的影响远大于此。

他的著作在日本和中国翻译流传。

斯宾塞对达尔文的理解也影响了晚清力求变革、进步以图存的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自然科学法则来论证政治上的诉求。

由此,“演化”与“进化”不分、“进化”与“进步”等同,这些“身份不明”的概念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的话语体系。

龙漫远在1978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198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深造。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终于有机会以分子生物手段研究演化,探究基因起源之谜,而龙漫远偶然之中叩开了这扇大门,自1990年起,他以出色的、极富勇气的研究成为“新基因起源”这一领域的开创者。

龙漫远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个只有两百万年的年轻基因,并通过发掘一系列完整的分子起源过程,第一次成功地向人类展示了新基因的起源,以及它们如何塑造面临新环境变迁的生物物种,从而使人们得以在分子层面窥见达尔文所描述的“强大的选择力量”。

龙漫远给他发现的新基因取名“精卫”,以在东海溺亡的炎帝女儿化身小鸟的故事,比喻那个经反转录形成的基因死去又复生成新的基因结构,赋予物种以新功能的过程。

美国《科学》杂志刊载“精卫”基因的论文时,也特别留下篇幅,让龙漫远讲述他70年代在云贵高原当知青时听闻的这个古老东方神话。

1993年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后,龙漫远来到哈佛大学沃尔特·吉尔伯特的实验室继续接受挑战,1997年,他完成了对“精卫”基因起源所代表的机制从特殊到普遍意义的证明。

如今,新基因起源这一领域的知识已经写入欧美演化生物学的主要教科书。

迄今,龙漫远发表了近130篇研究报告评论和综述,其中40篇发表在美国的《科学》、英国的《自然》等杂志;主编第10卷当代遗传与演化重大问题研究文集和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北京国际大会论文集。

他曾任国际分子生物学及演化学会秘书长,现任第21届国际分子生物学及演化大会组委会主席。

2011年,他成为芝加哥大学埃德娜·帕帕希安杰出讲席教授。

极富人文情怀的龙漫远,一直关注着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因此他感到,纠正人们对达尔文和演化论的误读尤其重要。

近日,龙漫远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讲学之际,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弱肉强食”一词歪曲了演化过程的性质文汇报:作为一名对演化最有研究的学者,您认为evolution应该遵从严复对赫胥黎《天演论》的译法,译作“演化”,而非“进化”。

这个纠正为何重要?龙漫远:人们容易认为“演化”与“进化”只是一字之差,约定俗成地使用就可以了,但考证两者的定义和有关科学事实,两者的意义事实上没法“约定”,因此不能“俗成”。

因为这其中包含了对演化论的极大的误解。

这个误解要追溯到百年前。

当年一些西方知识分子如斯宾塞等自作主张,把生物学的发现延伸到社会学,而且说这是可以证明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科学事实。

但是,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这延伸得太远了,更何况自然界不是这个样子的。

达尔文的演化科学的本义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是以适应为中心的,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更谈不上必然从低级往高级发展了。

就特定的物种如人来说,人类特别容易自我感觉好像在演化上有越来越复杂、高级的趋势;但观察自然界其他的生物如细菌,就可以看到,持续不断地演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不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可能会保持在一定状态,甚至可能会越来越简单。

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包含着很多价值判断,而科学是对事实和规律的描述和探究,这两者是不同的。

科学与价值判断没有直接联系,甚至大部分是没有联系的。

科学确实可以研究并试图描述道德、情感的形式和机制,但不能提供判断所谓好坏的标准。

如果科学已经能够产生这些价值判断,那么我们就不用在科学之外研究人类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了。

文汇报:您是何时发现演化论被误读的?龙漫远:我真正的第一次对照大约在2006年,受国内一个机构之邀写一篇中文文章,因此开始查阅中文里对演化论的表达。

我查好几本词典和好几个版本的教科书,其中“进化论”一条,都说进化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生物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这显然还是受到一个世纪前斯宾塞错误之说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词的意思是,物种怎样演变和分开,一个物种怎样变成两个物种,为什么这个个体称为人,那个个体称为黑猩猩。

他的发现对西方基督教神造的、不变的物类概念造成极大冲击。

达尔文这一著作的最早翻译,是马君武1904年开始出版部分章节、1919年出版全译本的《达尔文物种原始》。

1950年代,又有翻译者和校对者都是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家的《物种起源》译本(谢蕴贞译,伍献文、陈世骧校)。

以后又出过其他版本。

所以,让人吃惊的是,历年编词典的人,似乎都未仔细读过这些译本,不明白科学事实同价值判断之间的区别,而认为演化从低级到高级,是有方向的。

这真是令人遗憾。

我们缺少批判性的阅读精神,对外来的东西不加判断地全盘接受,一代接一代,连字都不改一下,糊里糊涂地抄下来了。

达尔文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而中国人对达尔文近百年的误读,在科学传播史上是罕见的。

这跟我们没有一种把事情做对的文化精神恐怕有点关系。

我们只是什么东西都得过且过,尤其是那些表面上同我们过日子没有太大关系的东西。

科学研究有一个习惯很好,就是一个人说过的话,你不能只凭口口相传,而是一定要自己去读原文。

我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一门研究生课就是经典阅读。

我们阅读演化生物学领域重要文献的原文,常常发现今天文献中转述的先驱者们的观点与他们当年发表的大相径庭。

所以有人打趣说,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那些人人都乐于说、但没有一个人会去读一读的东西。

《物种起源》的知名度很高,也很容易找到。

但有人曾经对国内一所大学生物专业的学生做调查,结果是人人都听说过,但极少人读过,更没有人通读过。

文汇报:经典阅读似乎更多地开设在文科专业,因为人们总是感觉,在科学领域,新成果的出现可以替代旧的知识。

您要求对原典进行阅读是基于怎样的想法?龙漫远:生命演化也是历史,只是比较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多亿年以前。

人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都是演化学的问题,其实和人文学科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会读经典文献,会对历史有兴趣。

更重要的是,在达尔文以后的100多年中,演化生物学家提出过许多重要的理论和猜想,到今天或者有了实验条件可以证明,或者要留到今后再证明。

今天发现的东西不是对过去研究的简单否定和替代,这常常是演化生物学的特征。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地阅读经典。

这种训练的同时,也给了学生们言出有据的严谨态度。

文汇报:您如何看待社会达尔文主义?龙漫远:这个“主义”是强加给达尔文的,是在对演化生物学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造成的一个误解。

在演化生物学领域,任何一个严肃的科学家都不会使用这个词。

社会达尔文主义说,这个世界是弱肉强食的。

但回到150年前,达尔文就说过生物不仅有竞争,还有互助的一面。

因此,“弱肉强食”这个词极不精确,而且歪曲了生命事件和演化过程的性质。

自然选择意味着能帮助适应环境的基因会拥有更多的拷贝,但它不是演化的唯一规律。

自然界的演化,除了以适应为中心的自然选择的许多不同形式和过程外,还有其他机制,包括中性演化和性选择等。

自然选择并不意味着我把你杀了,我就生存了,不是这个意思,更不能把它一般化。

遗传学上已经证明,自然选择常常是在个体无感知的长时间尺度中发生的。

例如,两个家庭,一个生10个小孩,另一个生9个小孩,会有什么感觉吗?没有。

但是,如果这一生育率的差异是可遗传的,在许多代以后,构成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显著的改变而导致演化。

这里面并不包含弱肉强食的情况。

另外科学家们也观察到,自然界还存在着很多演化上不合理、甚至没有意义的东西,却也没有被“淘汰”。

比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喉返神经,在吞咽和讲话的时候连接到大脑,但这个神经没有采取直线的路径,而是下行到心脏,绕过主动脉,走了好大一圈再上去,这是一个多不完美的构造,却一直被保留到今天。

最近20年,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我们在演化方面的知识处于暴涨的状态,并且由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物理、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群体也越来越大,但这其中产生的所有相关成果都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想要简单表达的“弱肉强食”的否定。

一部演化的历史,是不能用简单的弱肉强食来概括的。

因此,我一直觉得,给达尔文安上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词,极大地歪曲了科学原本的概念。

对生物演化的真实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应去阅读科学家们的发现和观察,跟上科学发现的步伐,而不应停留在百年前的理解水平,更不应该使用那时已被曲解的概念。

分子演化学可以解答为什么人具有智慧文汇报:您在为同事杰里·A.科因《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WhyEvolution is True)中文版所作的序言里说,这本书是从个体形态生物学、古生物学等角度来给出演化的证据,但较少提到分子演化领域的证据。

因此,可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分子演化领域有哪些演化的证据?龙漫远:我俩的训练不一样,我比科因年轻,而从1980年代到现在是分子演化学发展最快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