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阐释学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Baidu Nhomakorabea会懂得 “林黛玉型”的。
---鲁迅,《看书琐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他者-自我 (self-as-another)
To say self is not say I. (Ricoeur) 自我非我
三、阐释方法
1.语境重构或还原 2.猜测与断定 3.比较与对照 4.整体与局部 5.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 6.阐释与解释相结合
整体与局部
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 悯旱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 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 之面目也……举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 棱赠,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 野,疾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Heidegger, “Holderlin and the Essence of Poetry”
词语-事件(word-event)
利科:Of language By language
“语言决非仅仅是一种仪器或工具。因为工具的本性在于我们能够 掌握它的用处,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工具拿在手中,而当做完工作后 就把它放置一边。然而当我们使用语言的词时情况就不一样了,语言并 不是早已在我们的嘴边,一旦说过后就重又回到任由我们支配的词库之 中。这样一种类比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从来不可能发现自己是与世界相 对立的意识,仿佛在一种无词的状况中逮住了一种理解的工具。实际上, 在一切关于我们的知识和关于世界的知识中,我们总是早已被我们自己 的语言所包容”(《哲学阐释学》62)。
阐释学
2017/10/11
一、概述
阐释学,诠释学,解释学,解经学,注释学
hermeneutics, Hermeneutiks Hermes
meaning ← text interpretation, understanding
meaning ← text
sign symbol gesture process episode experience world life
确实,当前的视域被认为处于不断的形成之中,因为我们必 须不断检验我们的偏见。在这种检验中,同过去的接触以及对我 们从中而来的传统的理解并不是最后的因素。因此,当前视域的 形成决不可能离开过去。几乎不可能存在一种自在的当前视域, 正如不可能有我们必须获得的历史视域一样。毋宁说,理解活动 总是这些被设定为在自身中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在对传统 的研究中,这种融合不断地出现。因此,新的视域和旧的视域不 断地在活生生的价值中汇合在一起,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 能被明确地去除掉。(《真理与方法》289)
意源
物自体 —事(实)物——概念——词语(Kant) 事(实)物 —概念——词语(Saussure) 概念 —词语(Lacan)
surplus meaning
阐释-意义
Man is he who he is, precisely in the affirmation of his own existence. This affirmation does not mean here an additional and supplementary expression of human existence, but it does in the process make plain the existence of man.
我们所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已经获得自身与一切现存时代的同时性。理解文本并不主要意 味着回溯到过去的生活,而是在当前参与到文本所说的东西中去。这其实并不是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问题——例如,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作者也许是完全不为读者所知的)——而是 参与到文本与我们所作的交往之中的问题。(《真理与方法》369)
二、主要概念
意义
意思,含义,所指
meaning, significance, implication, sense, denotation, connotation, signified
康德:有待反思的可能性的超验状况或条件。 胡塞尔:意义是一种有待直觉的本质。 施莱尔玛赫:作者(说话者)原来的思想。
---纳兰性德
偏见(prejudice)
并非是我们的判断,而是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的 存在。(《真理与方法》261)
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成见,它实实在在地构成 我们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成见即我们向世界 敞开的倾向性。(《真理与方法》285)
视界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此在-阐释 存在先于本质
伽达默尔(H. Gadamer, 1900-2002) 阐释-交谈 视界融合
当代阐释学(20c)
1)阐释现象本体化 2)阐释对象主体化 3)阐释情境当下化
区别 文学获得了与每一现在的同时性,理解它,
不是说要首先回溯过去的生活,而是当下介入 文本所说的内容。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交谈(conversation)
二者(对话与理解)都关心自己的对象。正如某人努力与其谈话对方达成有关某对象的 一致意见一样,解释者也努力理解文本谈话的对象……。对在谈话中要出现的事物的理解因 而必然意味着在谈话中已获得某种共同的语言。这个调节过程与工具的使用并无不可,但不 应说对话者彼此适应,而应说双方都受对象的真理的影响而进入一次成功的谈话,彼此于是 结合入一个新的共同体中。……对话中理解就不只是自我表露和陈述一己之见,而是向一种 新的溶合的过渡,经此溶合我们不复是原来的我们了。(《真理与方法》)
施莱尔玛赫(F. Schleiermacher , 1789-1834)
作者-意义→语言-文本 误解
狄尔泰(W. Dilthey, 1833-1911)
作者-意义→语言-文本 历史
现代阐释学(19c)
1)阐释对象普遍化 2)阐释问题哲学化 3)阐释方法科学化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