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阐释学解析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20110323
理解绝不是理解与对象的绝对吻合,不是消极 地复制文本,而是创造性的劳动,体现出人的 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的理解时根 本不可能的。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 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从而对误读 不能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
理解和阐释的文本作为一个历史性个体,总是 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之上。 理解总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的理解,他必定是不 完善的、相对的。
The fire in the grate looked impishdemoniacally funny as if it did not care in the least about her strait. The fender grinned idly, as if it too did not care. The light from the water - bottle was merely engaged in a chromatic problem.
张译连用了四个四字结构(张先生典型的翻译 风格),所阐述的意义超出作者赋予作品的意 义。而孙译则采用了直译。两者从不同层面上 传达原作的意图。
三、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效果历史原则,理解者 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是和 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程之中的过程称为 “效果历史”。
视野是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总和。 文本本身会有自己一定的视野,而译者也会具 有自己的视野,这两种视野并不完全一致。即 译者所创造来的文本并不能完全体现原作的视 野,而是结合了原作的视野和译者自身的视野, 从而产生出来的新的视野,这便是“视野融 合”。
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界,而理解者具有 现今的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视界。
阐释学PPT..
四、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2)安托瓦纳·贝尔曼 (3)迦达默尔 (4)施莱尔马赫 (5)马丁· 海德格尔
乔治· 斯坦纳
(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 英、法、德三种语言, 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 理论。 (2)代表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年
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12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thms):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exoticization):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 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the effacement of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有的 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
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理论一,引言翻译是把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可以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恰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
翻译之美在于将美学与翻译相结合。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译者作为读者去体验源文本的美,然后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按照翻译的标准进行翻译活动,将源文本作为新的审美对象,最后在译文的读者身上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本文选取了《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这也是一封辩护信。
本文在解释学理论的背景下研究了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特别是以乔治·斯坦纳的四阶段理论为代表。
本文使用乔治·斯坦纳的四步理论和一些例子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如何在翻译中体现。
二,阐释学翻译理论解释学的翻译理论是从解释学中发展出来的。
乔治·斯坦纳在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对翻译活动的作用。
运用四步骤理论分析英譯本,证实在翻译实践中阐释学的重要性并为其他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参考。
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这四个步骤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交叉,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三,阐释学翻译理论在译文中的体现(一)信任斯坦纳认为,译者首先必须对原文及其作者有充分的信心。
当我们翻译一篇文章的时候,是因为相信原文有价值和有意义。
原文中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这样的文章值得翻译,因此一切理解活动,即一切翻译活动,必须从信任开始。
只有在充分信任原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翻译。
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作者坚信自己选择的目标值得翻译,选择《傲慢与偏见》的原因很明显,因为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侵入斯坦纳认为翻译是一个目标语言侵入源文本的过程。
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它受到“偏见”的影响和制约。
每个译者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译者应该透过语言的表象,深入到原文的内核,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对原文阐释是必须牢牢抓住的,原文的精神是是译者必须把握的关键。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1. 哲学背景: 1)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所谓“回到 事物本身”,并不是指回到我们经验中的客观事物本身, 相反,胡塞尔恰恰认为,经验事实是不可靠的。 回到事物自身,首先必须排除对客体的自然态度,将超 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放进“括号”里,以便使外部世 界变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内容,在纯意识中把握“纯粹现 象”,把握“意向性客体”。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古代阐释学概念-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古代阐释学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阐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是哲学和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古代阐释学的重要概念及其在当今的意义,以及探讨古代阐释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对古代阐释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中。
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古代阐释学的概念。
在引言部分,将对古代阐释学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首先介绍古代阐释学的起源,然后深入探讨古代阐释学的重要概念,并探讨古代阐释学在当今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古代阐释学的影响,展望古代阐释学的未来发展,并做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古代阐释学的概念,使读者对古代阐释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古代阐释学的概念和其在当今世界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阐释学起源、重要概念以及在当今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古代阐释学的图景。
同时,也通过对古代阐释学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展望,引发对古代阐释学的思考和讨论,以期为推动古代阐释学的研究和传承贡献力量。
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古代阐释学的起源古代阐释学,是指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阐发。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特别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五经》的解释和阐发。
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对《尚书》、《诗经》等经典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阐释学体系,为后世的阐释学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中也存在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阐释,虽然不如儒家那样系统,但也对古代阐释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阐释学的起源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各个学派对经典文献进行解释和阐发,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阐释学体系。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界。
其中,阐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阐释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解释。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因此,阐释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以及阐释学的概念,探讨阐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展望阐释学的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
第一部分将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背景和哲学观点,以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和贡献。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阐释学的概念,探讨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探讨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并展望阐释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其对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通过对其生平、阐释学的概念以及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呈现出海德格尔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阐释学的研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以及展望阐释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阐释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阐释学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正文2.1 海德格尔的生平: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生于1889年,逝世于1976年。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并在弗赖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他后来前往弗赖堡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一战中服役于军队,并受到这段经历的深刻影响。
古代文学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文学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古代文学阐释学的研究中,我们探讨的是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古代文学阐释学旨在解读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探索人类的情感、心理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阐释研究,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背景,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古代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是一座沉淀了哲学智慧和道德观念的宝库。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我们能够读懂古人表达情感、展现人性的方式,进而了解他们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和追求。
古代文学阐释的方法和理论多种多样,涵盖了文学批评、修辞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和角度。
研究者们通过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们还借助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探究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古代文学阐释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更在于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观察力。
通过阐释古代文学,我们可以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差异和发展变迁,进而对比现代文学作品,探讨文学与社会、人类心理的关系。
对现代文学研究而言,古代文学阐释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借鉴古代文学阐释方法和理论,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和解读现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古代文学阐释学也提醒我们要关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革,以此深化我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总之,古代文学阐释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概览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找到启示和借鉴。
古代文学阐释学为我们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促使我们更好地探索和理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框架,它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思路。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文艺作品的审美经验的幻觉性的、臆想性的客 体,是创造性想象的构成物,是现象地和意向地存 在的,审美对象既不是存在的又不是非存在的,而 是意向性的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交互的产物,是 主客体融合的对象。‚悬搁‛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 ,是现象学还原的重要部分。这就是把实在臵于括 号之中,把外部世界悬搁起来,排除对存在和历史 的信仰,也就是把关于世界的荒谬解释悬臵起来, 世界仍然在那里,依然如其所是地存在着,抛弃对 世界的自然态度和理论态度,中止对世界的判断, 存而不论。
8
现象学经由英伽登、海德格尔的发展为 60年 代德国的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培育了肥沃的土 壤。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加达默尔于 1960 年出 版了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作品《真理与方法》,标志 着哲学阐释学的形成,也包含了文学艺术阐释学思 想。接受美学也就在这样的语境中酝酿了出来,形 成了西方文艺理论从作品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的转 移,姚斯和伊瑟尔是其中最重要的领军人物。
6
胡塞尔的现象学在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那里找到 了继承者,但是海德格尔进行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 转换,对存在本体论、阐释学以及语言的核心地位 而倍感兴趣,其所谓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 ,学界耳熟能详。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具有 物质性的,但是艺术的真理是对物性的超越,走向 存在的敞亮。希特勒上台后,现象学运动转移到法 国。法国 40 年代形成了以萨特、庞蒂等为代表的 存在主义现象学潮流,50年代的法国还催生出杜夫 海纳这样一位出色的现象学美学家。
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这部分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阐释学放在一 起介绍,是考虑到存在主义、阐释学均是在现象 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当然,这三种文艺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旨趣和 着力点。
1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阐释学、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观•I. 阐释学,又称解释学,或诠释学(hermeneutics)•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
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宗教解释学者R.K.B.鲍尔特曼(1884~1976)和意大利"解释学理论"的研究者E.贝蒂••1. 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由“先有”(Vorhabe)、“先见”(V orsicht) 、“先识”(有的译为“先设”,V orgriff)三部分构成。
•“先有”是指预先已有的文化习惯,包括理解主体所处的风俗、传统等。
对于译者:指译者特有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这些会对译者理解原文产生影响。
•“先见”指的是预先已有的概念系统,大体包括理解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先识”指的是对理解对象预先的假设、构想。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前见”:被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浸染, 根本无法自由选择或摆脱历史文化通过语言对自身的预先占有。
(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一致)•通俗地讲,就是理解者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融有个人在此之前所形成的知识、观点、情趣等要素,每个理解者自身所具有的前见不同, 造成他们理解对象时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暗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
••2)“合法偏见”:他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观念出发,认为“我的前见出自我的偏颇”,没有“偏颇”,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是不可能发生的。
他认为读者决不是处在一种“中立”的不受制约的状态下进行理解的,读者的意识在理解文本时决不是一张“白纸”,读者的理解活动要受到前见或前理解的影响或制约。
对阐释学的阐释
对阐释学的阐释作者:张楚廷来源:《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第02期摘要:理性主义哲学与结构主义哲学都存在缺陷:前者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忽略人的特异性;后者在寻求普世性的、与人无关的境界时,排斥个体的人的世界。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是对理性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质疑与逆动:拆解普世性结构,重构个体性视野中的结构,让每个人都进入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境界,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心灵和特有的视角走进文本。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不止对于人文,而且对于自然,有存在的必然性,因为每个个体都是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和不可以复制的人,而自然界也远不是单一性与唯一性所能解释的。
阐释学体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类文化的尊重。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较之理性主义与结构主义,更能张扬人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理性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哲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039-03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
也正因为哲学的这种性格,它常常走极端。
所以,哲学家们通常不是偏于理性主义,就是偏于非理性主义,并且,都认为自己已经把宇宙和人间的一切都说明白了,至少是能自圆其说了。
一、理性主义的缺陷理性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的,都是有来龙去脉的。
自然哲学家们和思辨哲学家们都在身体力行,都在努力寻找因果律和来龙去脉,亦真可谓乐此不疲。
然而,理性主义哲学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人间的特异性。
人间在世间,没有把人间的事情说明白,是一部分哲学家特别不甘心的。
然而,只关注理性,恰好难以说明人间的奇妙。
二、阐释学视域中的文本阐释学,作为学问,被认为是“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1]。
哲学之哲,辞典多注释为智慧[2]或明智与智慧[3]。
哲学当然就是指智慧之学了。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5、安托瓦纳·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 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 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以其一贯的哲学立场而 闻名译学界。
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 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 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的 基础上。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 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not word for word, literally)。
阐释学翻译观的几点启示: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 认识更加丰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导致学科界 限的消失,并最终威胁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 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体性导致翻 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 在相互之间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的正轨。
四、意义及影响
创造性地将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题 对客体的认识的理解过程,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此外,阐释学派通过探讨理解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 阐明了翻译的文化内涵,开创了翻译学向文化转向的 先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要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名词解释阐释学
名词解释阐释学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文本和语言解释的学科。
它关注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中的意义、概念和观点。
阐释学的目标是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并探索语言和文化背后的理论和哲学基础。
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义学、修辞学、符号学和语境分析等。
研究者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词义、隐喻和上下文等因素,来理解文本中的含义和解释。
他们还会考虑作者的意图、读者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以获得更全面的解释。
阐释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法律、哲学、宗教研究等。
在文学研究中,阐释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和象征意义。
在社会科学中,阐释学可以帮助研究者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意义和动机。
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 1 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阐释 学”( “hermeneutics”) 一词的起源与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赫尔默 斯( Hermes) 有关。赫尔默斯是来往于人神之间的信使,负责将 神的旨意传递 到 人 间。 由 于 神 和 人 说 的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语 言,所 以,在传递的时候 要 进 行 翻 译,将 神 的 语 言 转 换 成 人 的 语 言,同 时,由于神的旨意晦暗不明,在转换的时候又要进行解释,将其中 的微言大义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阐释 学,则是在 19 世纪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密切的关系,阐释学一 般都要处理翻译问题。
( 李倩( 1986 - ) 女,汉族,四川省泸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硕 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 蓬勃( 1984 - ) 男,汉族,四 川省广安市人,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外国 语科学方法重 建 当 时 的 历 史 环 境,才 能 把 隐 没 的 意 义 再 现 出 来。从本质上说,他的阐释学是一种重建的阐释学,它把文本的 语言看作代表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东西的密码,比如创造性的个性 或者作者的世界观。阐释学不仅在语法成面上是理解的艺术,而 且它还是一种心理的艺术。是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思想的艺术和 从作者本身的视角理解其思想的艺术。
阐释学与翻译
李倩,蓬勃
(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54)
摘要: 阐释学是翻译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将对阐释 学的缘起,阐释学与翻译之联系以及主要阐释学家的观点做一个 整体的梳理,以期对阐释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 阐释学、翻译、翻译哲学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0) 05 - 0212 - 01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B. 材料一中,从中国经学、佛学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对经典重新阐释肯定可以开创各自时代的新学问。
C. 材料一中,文章讲解并描述阐释学探讨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讲解并描述中国古代文学阐释探讨的目的和意义。
D. 材料二中,中国诗歌阐释策略的选择只与其对应的客观文本类型亲密相关,与阐释者对其文本类型的认知无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实力。
结合“比如以经学阐释学来说,在汉代就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样两个不同的说明传统,到了后来魏晋时期对经学的说明又有新的发展,变成了玄学的一种说明。魏晋玄学大多还是讲解儒家经典《论语》《周易》等,用玄学观点重新说明儒家经典。当然唐代的经学说明主要继承了汉代。不过到了宋代,学者们就对汉唐的经学产生了全面的质疑,这种全面的质疑从北宋欧阳修等人起先,始终到南宋的朱熹讲《诗经》都有许多新的发觉、独创,也就是说宋代的经学传统又是一种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说明、重新相识的过程。清代的乾嘉学派继承了汉代的古文经学的传统,但是同时也有与乾嘉学派对立的学派,就是宋学学派。宋学学派继承了宋代经学探讨的传统”可知,能了解学习到前人的见解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学问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实,当前的视域被认为处于不断的形成之中,因为我们必 须不断检验我们的偏见。在这种检验中,同过去的接触以及对我 们从中而来的传统的理解并不是最后的因素。因此,当前视域的 形成决不可能离开过去。几乎不可能存在一种自在的当前视域, 正如不可能有我们必须获得的历史视域一样。毋宁说,理解活动 总是这些被设定为在自身中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在对传统 的研究中,这种融合不断地出现。因此,新的视域和旧的视域不 断地在活生生的价值中汇合在一起,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 能被明确地去除掉。(《真理与方法》289)
阐释学
2017/10/11
一、概述
阐释学,诠释学,解释学,解经学,注释学
hermeneutics, Hermeneutiks Hermes
meaning ← text interpretation, understanding
meaning ← text
sign symbol gesture process episode experience world life
交谈(conversation)
二者(对话与理解)都关心自己的对象。正如某人努力与其谈话对方达成有关某对象的 一致意见一样,解释者也努力理解文本谈话的对象……。对在谈话中要出现的事物的理解因 而必然意味着在谈话中已获得某种共同的语言。这个调节过程与工具的使用并无不可,但不 应说对话者彼此适应,而应说双方都受对象的真理的影响而进入一次成功的谈话,彼此于是 结合入一个新的共同体中。……对话中理解就不只是自我表露和陈述一己之见,而是向一种 新的溶合的过渡,经此溶合我们不复是原来的我们了。(《真理与方法》)
施莱尔玛赫(F. Schleiermacher , 1789-1834)
作者-意义→语言-文本 误解
狄尔泰(W. Dilthey, 1833-1911)
作者-意义→语言-文本 历史
现代阐释学(19c)
1)阐释对象普遍化 2)阐释问题哲学化 3)阐释方法科学化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二、主要概念
意义
意思,含义,所指
meaning, significance, implication, sense, denotation, connotation, signified
康德:有待反思的 施莱尔玛赫:作者(说话者)原来的思想。
----Heidegger, “Holderlin and the Essence of Poetry”
词语-事件(word-event)
利科:Of language By language
“语言决非仅仅是一种仪器或工具。因为工具的本性在于我们能够 掌握它的用处,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工具拿在手中,而当做完工作后 就把它放置一边。然而当我们使用语言的词时情况就不一样了,语言并 不是早已在我们的嘴边,一旦说过后就重又回到任由我们支配的词库之 中。这样一种类比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从来不可能发现自己是与世界相 对立的意识,仿佛在一种无词的状况中逮住了一种理解的工具。实际上, 在一切关于我们的知识和关于世界的知识中,我们总是早已被我们自己 的语言所包容”(《哲学阐释学》62)。
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 “林黛玉型”的。
---鲁迅,《看书琐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他者-自我 (self-as-another)
To say self is not say I. (Ricoeur) 自我非我
三、阐释方法
1.语境重构或还原 2.猜测与断定 3.比较与对照 4.整体与局部 5.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 6.阐释与解释相结合
整体与局部
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 悯旱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 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 之面目也……举韩愈之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骨相 棱赠,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 野,疾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此在-阐释 存在先于本质
伽达默尔(H. Gadamer, 1900-2002) 阐释-交谈 视界融合
当代阐释学(20c)
1)阐释现象本体化 2)阐释对象主体化 3)阐释情境当下化
区别 文学获得了与每一现在的同时性,理解它,
不是说要首先回溯过去的生活,而是当下介入 文本所说的内容。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纳兰性德
偏见(prejudice)
并非是我们的判断,而是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的 存在。(《真理与方法》261)
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成见,它实实在在地构成 我们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成见即我们向世界 敞开的倾向性。(《真理与方法》285)
视界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意源
物自体 —事(实)物——概念——词语(Kant) 事(实)物 —概念——词语(Saussure) 概念 —词语(Lacan)
surplus meaning
阐释-意义
Man is he who he is, precisely in the affirmation of his own existence. This affirmation does not mean here an additional and supplementary expression of human existence, but it does in the process make plain the existence of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