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存在不能回避的技术难题
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阅读理解
![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ba86a6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b.png)
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阅读理解【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2018年12月15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获得“影响中国——年度文化人物”。
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位64岁的院长:“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2012年年初,故宫正值低潮,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成为故宫的“看门人”。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周高亮,两个人花了5个月时间,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
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有门的都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20多双。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
故宫馆址宏大,但70%的区域竖起了“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故宫藏品多,但“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谁都看不见”;故宫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了故宫就只看看皇帝上朝、睡觉、结婚的地方,压根儿没把故宫当一座博物馆看待。
“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那些世界之最吗?”单霁翔自问自答。
可要真正做到一切工作“不以管理方便为中心,而以游客方便为中心”,对故宫来说,无异于“一场管理革命”。
6年前,故宫里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不足,游客只能坐在石头上、屋檐下、御花园的栏杆上。
单霁翔一看急了:还能不能让大家有尊严地休息了?他在端门广场火速安置了200把椅子、56组树凳。
针对女士上洗手间经常要排很长队的问题,他和故宫的工作团队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女士洗手间的数量应该是男士洗手间数量的2.6倍。
为此,故宫对洗手间进行了调整,甚至将一个职工食堂也改造成洗手间,排长队上厕所自此成了历史。
午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以前3个门洞中,中间的门洞专为接待贵宾车队所用,因而时常紧闭,而两侧的门洞前每天排满了游客。
单霁翔觉得这“很不合理”,便打算把3个门洞都向游客开放。
但有关部门反对,“贵宾开车进故宫是几十年的礼遇,不能换了一个院长,礼遇都不要了”。
“那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居,这些曾经的帝王居所今天也都对公众开放,那些地方车队就不能开进去。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https://img.taocdn.com/s3/m/d35a2d3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6.png)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国内著名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他从2012年开始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已经过去了七个年头。
这七年来,他带领着故宫博物院的团队,不断推进了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整修和展览等方面的工作。
“故宫七年”,是单霁翔担任院长期间的一个总结,让我们一起来听他亲述这七年来的点点滴滴。
“故宫七年”中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单霁翔说,对于他和故宫博物院的团队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应对人流量的日益增大。
这七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游客量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仅2018年就吸引了约1900万名游客,创造了新的纪录。
但是,这给文物的保护和博物馆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单霁翔介绍,故宫博物院在应对游客日益增多的问题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他举例说,在安检方面,故宫博物院采用了全球领先的“人像比对”技术,大大减少了游客排队的时间。
在门票管理方面,故宫博物院采用了电子门票和网上预约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方便了游客的参观。
单霁翔表示,他最欣慰的事情是,故宫博物院在整修和展览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
他举例说,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故宫紫禁城建筑群》项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展览之一。
此外,故宫博物院在保护文物和修缮建筑方面也有很多亮点,例如,成功修复了太和殿大殿顶立交结构,重现了清代金銮殿前殿的斗拱彩画等等。
单霁翔回忆起了故宫博物院在2014年举办“紫禁城里的万国邮戳”展览时的情景。
他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展览,展出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珍贵邮票和邮资片。
因为邮票的经历,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这次展览吸引了很多专家、学者和邮票收藏家前来参观,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故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单霁翔认为,故宫七年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提高了全国和世界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他表示,故宫博物院在普及文化知识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推广数字文化,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程序等渠道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
建筑遗产保护的挑战与创新方法
![建筑遗产保护的挑战与创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2d1952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b.png)
建筑遗产保护的挑战与创新方法建筑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延续,也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然而,保护建筑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城市化进程等。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寻找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建筑遗产保护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建筑遗产的保护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度。
只有通过法律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才能有效地保护建筑遗产。
其次,建筑遗产保护需要注重科技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护建筑遗产。
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建筑遗产的三维扫描和测量,可以更精确地记录建筑的细节和结构。
另外,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建筑遗产呈现给公众,提高人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科技创新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建筑遗产保护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建筑遗产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
例如,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来供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还可以采用可持续的材料和建筑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可持续发展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只有在保护建筑遗产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另外,建筑遗产保护还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经济可行性。
保护建筑遗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这些资源往往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平衡,既要保护建筑遗产,又要考虑社会和经济的可行性。
可以通过引入私人投资和社会资本,来支持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旅游和文化活动,增加建筑遗产的经济价值。
社会参与和经济可行性是保护建筑遗产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有许多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注重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社会参与和经济可行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建筑遗产。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https://img.taocdn.com/s3/m/ca60364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9.png)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摘要】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单霁翔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肩负着守护文物和传承文化的责任。
他面临着管理故宫的重重挑战,包括保护文物、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工作。
在其七年的任期中,单霁翔不断努力,取得了许多成就,为故宫的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故宫将继续向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单霁翔对故宫的贡献将被传承和发扬,故宫文化也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故宫的未来展望值得期待,单霁翔的努力和付出将为故宫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故宫七年、单霁翔、故宫博物院、文物守护、数字化转型、挑战、未来展望、贡献、文化传承1. 引言1.1 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单霁翔亲述“故宫七年”是他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七年来的心路历程和感悟。
在这七年里,单霁翔领导故宫博物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措施,让故宫在保护文物、展示文化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他对于故宫博物院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在管理和守护文物方面的责任感和敬畏之心,都体现在这段时间里。
单霁翔将他对于故宫的热情和智慧全情投入,他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故宫文化,同时也推动故宫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途径欣赏和学习故宫文化。
在这七年的时间里,单霁翔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不少,但他始终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他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一位杰出领导和文化使者。
2. 正文2.1 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性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自建于明代的故宫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宫,拥有着丰富的宫廷建筑、艺术品和文物。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故宫所展示的古代建筑、绘画、书法、瓷器、玉器等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27045d380eb6294dd886c67.png)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路口,文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
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文化遗产,如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城市和她的人民进行思考和探索。
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也是明天的希望。
因此,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宏观的、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加以思考和分析。
保护文化遗产的时代意义文化遗产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反映人类过去生存状态、人类的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有力物证,成为城市文明的纪念碑。
无法复制的特征又使它们具有不可再生的唯一性特征,同时也赋予它们一种难得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对现代城市精神生活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文化遗产的这种双重性质向我们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它们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妥善而有效的保护,它们的文化价值又要求我们积极而合理地加以利用,为现实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对于文化遗产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
一、文化遗产见证城市生命历程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蕴藏之丰富、品种之繁多、门类之齐全,为世界所仅有。
这些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它们见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伟大发展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体现着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系、根之所在,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牢固纽带。
文化遗产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既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城市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https://img.taocdn.com/s3/m/3967c03cee06eff9aef807a9.png)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
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过程中,线性文化遗产尤其是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和不容错过的机遇,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将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 从文化线路到线性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是由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衍生并拓展而来。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定义文化线路为:“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代表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一定时间内国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的交流,并代表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199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成立了文化线路科学委员会(CIIC),标志着以“交流和对话”为特征的跨地区或跨国家的文化线路,作为新型遗产理念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所认同。
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中加入了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
2005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将文化线路列为四大专题之一,并形成了《文化线路宪章》草案。
文化线路以及相近的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文化廊道(Cultural Corridors)、历史路径(Historic Pathway)、线状遗迹(Serial Monuments and Sites)等遗产概念,都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因素,强调线状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对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4d651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c.png)
牡丹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现代文阅读(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保护工业遗产的活动起源于英国。
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使人们萌发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
2003年7月,在俄国下塔吉尔召开的大会通过了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
该宪章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定义,指出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就立法保护、维修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工业遗产保护逐步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
在制定方案时,对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都应仔细甄别并单独评估,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
同时,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
并应创造条件保留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要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
可以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同时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也可以利用工业遗产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把它开发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以游憩、观赏和娱乐。
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则可以用设立工业遗址公园的方式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
虽然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是中心城市以及一些传统工业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在这一形势下,如何使更多的优秀工业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如何形成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是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58544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3.png)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建筑是指中国近代以来所建造的建筑物,包括清朝末年至今的建筑。
由于中国近代历经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段时期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一、理论方面:1.文化认同理论:近现代建筑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过程。
通过对建筑的保护,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传承与创新理论:近现代建筑保护需要在传承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意识和技术,推动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保护工作应该兼顾保持建筑原貌和满足现代功能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理论: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可持续的管理和利用方式,才能实现建筑遗产的长期保护。
二、方法方面:1.认定与登记: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近现代建筑,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鉴定和认定,确定其保护等级,并进行建筑登记,确保其合法性和存在性。
2.修复与维护:对于受损的近现代建筑,需要进行修复与维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关键元素。
修复工作需要依据历史文献、照片和遗留构件等资料进行科学的复原。
3.功能转化与再利用:对于无法保持原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以通过功能转化和再利用,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可以将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中心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4.社会参与与教育: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引导公众参与其中,增强社会对建筑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建筑展览、举办讲座和举办相关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5.法律法规与资金支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责任和要求。
同时,需要向近现代建筑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6.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中国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总之,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文化认同、传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并采取认定登记、修复维护、功能转化再利用、社会参与教育、法律法规资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经验交流等方法。
20世纪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20世纪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733c31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2.png)
20世纪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单霁翔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20世纪遗产”,顾名思义是根据时间阶段进行划分的文化遗产集合,包括了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遗产。
20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对于我国来说,20世纪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在20世纪的一百年时间里,我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
没有哪个历史时期,能够像20世纪这样,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如此丰富、
【总页数】23页(P11-32,43)
【作者】单霁翔
【作者单位】国家文物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20世纪建筑遗产乃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资源——从“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展”说起
2.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与修复——由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保护引发的思考
3.建筑评论\r也要直面遗产保护问题\r——关于深化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4.文化遗产日“建筑师与20世纪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举行
5.中小城市20世纪遗产保护开发模式浅议——以岳阳市巴陵西路以南老城区20世纪遗产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建筑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机遇](https://img.taocdn.com/s3/m/f4211e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e.png)
建筑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建筑遗产的保护变得日益重要。
建筑遗产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机遇。
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挑战1. 建筑遗产面临的破坏风险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遗产常常面临被破坏或改建的风险。
有些古老的建筑物因为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正在逐渐消失。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争夺和房地产开发也给建筑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 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建筑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持。
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经济压力和技术短缺严重限制了建筑遗产保护的能力。
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专业技术,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难以进行。
3. 公众意识的缺乏很多人对建筑遗产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价值认知不足。
在一些地方,有人对建筑遗产进行破坏或者不重视保护工作。
公众意识的缺乏也给建筑遗产的保护带来了阻力。
二、机遇1. 文化旅游的兴起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的关注度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欣赏建筑遗产。
这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机遇。
建筑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
2. 国际合作的加强建筑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各国之间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也逐渐加强。
国际间的经验分享和资源互助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3.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无人机的运用可以对建筑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并进行精确的保护工作。
其他如虚拟现实技术、激光扫描等也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工具。
三、解决方案1. 增加政府投入政府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应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专项资金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护。
保护御窑遗产 传承千年文明——景德镇御窑遗址保护实践与成果转换的思考
![保护御窑遗产 传承千年文明——景德镇御窑遗址保护实践与成果转换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72ee0a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0.png)
11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历史概述御窑是景德镇明清两代,专门为明清皇宫生产瓷器的皇家制瓷窑场,在明代称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学术界通称为景德镇明清御窑厂。
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景德镇御窑一直承担着为明清皇宫生产瓷器的任务。
明清两代的御窑,分布在以珠山为中心的景德镇闹市中心。
御窑厂座北朝南,总建筑平面呈南北向分布,四周建有围墙,占地约5万平方米。
御窑厂除官署、大门、仪门等官署建筑和东西库房外,分别设有二十一作和二十三作,即不同的生产区。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极盛时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代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昔日窑厂的所有地面建筑如官署、作坊等建筑均已不复存在,风貌功能亦几经变迁。
在清末、民国初年,御窑厂的最北部,改建成为江西瓷业公司厂房和门市,而后成为建国瓷厂、门市和厂区的建筑。
民国及新中国建国以来,御窑厂的大部分(中部和南部)先后成为浮梁县和景德镇市政府办公机构、宿舍楼和商业长廊,御窑厂原址几乎全部被当代建筑占压,但御窑厂的周边历史环境格局和风貌仍基本保留。
御窑厂地下遗迹丰富,保留了大部分历史遗迹和遗物。
二、御窑厂遗址保护的重要意义现存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及背景环境是研究景德镇御窑厂历史沿革、管理制度、烧造工艺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好御窑厂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和社会价值。
历史价值 御窑的烧造历史长达632年,跨越了元、明、清三代,代表了当时世界制瓷技艺的高峰,其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体制之特殊、影响之大,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都是独特唯一的。
如果说景德镇瓷器是世界陶瓷的皇冠,那么御窑厂瓷器则是这皇冠上的明珠。
科学价值 御窑厂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证,代表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生产技术和分工体制的伟大创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系统体现了古代硅酸盐化学最辉煌的成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陶瓷手工业的核心。
艺术价值 其烧造的瓷器专供皇家御用,制作精美,美轮美奂,件件都是当时精品中的精品,体现了元、明、清皇帝的审美情趣和当时的艺术风格,其造型、釉色、彩绘、图案和意境均技压群芳。
单霁祥的故事
![单霁祥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7a6d8d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1.png)
单霁祥的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单霁祥的个人背景和经历2.单霁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贡献3.单霁祥对于文化传承的看法和理念4.单霁祥的影响力和荣誉正文(篇1)单霁祥,中国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出生于 194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他曾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杰出代表。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化遗产保护生涯中,单霁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亲自主持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长城、故宫等。
在保护和修复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尊重历史,保护第一”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遗产的原貌和历史信息。
单霁祥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出贡献。
他主张,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同时,他还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单霁祥对于文化传承的看法和理念深受业界和公众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工作成果和贡献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荣誉。
他曾获得过多个国内外的重要奖项,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等。
同时,他的影响力也超越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为了公众心中的文化名人。
总的来说,单霁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杰出代表和重要人物。
目录(篇2)1.单霁祥的背景和经历2.单霁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贡献3.单霁祥对于文化传承的看法和理念4.单霁祥的未来展望正文(篇2)单霁祥,一位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
他出生在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从小就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热情逐渐转化为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投身。
在单霁祥的带领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亲自参与、推动了许多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如故宫博物院的修缮工程、秦始皇陵的保护工作等。
他不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多次发表学术论文,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建筑遗产保护与可再利用的挑战与机遇
![建筑遗产保护与可再利用的挑战与机遇](https://img.taocdn.com/s3/m/fee5af2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9.png)
建筑遗产保护与可再利用的挑战与机遇建筑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要求,许多建筑遗产面临着被拆除或破坏的命运。
因此,建筑遗产保护与可再利用成为了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许多建筑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建筑遗产的保护需求。
其次,建筑遗产保护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许多建筑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家,而这些专家的培养和储备也需要时间和资源的积累。
此外,建筑遗产保护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而这需要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度。
然而,建筑遗产保护也带来了许多机遇。
首先,建筑遗产保护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建筑遗产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带,保护和利用这些建筑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建筑遗产保护可以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
建筑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这些建筑可以传承和弘扬国家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此外,建筑遗产保护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建筑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建筑遗产保护与可再利用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建筑遗产保护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和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建筑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其次,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养和储备。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创新。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度。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展览、讲座和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建筑遗产保护的知识和意义。
单霁翔:“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单霁翔:“多留遗产,少留遗憾”](https://img.taocdn.com/s3/m/c873c81e998fcc22bdd10d40.png)
作者: 吴茵
作者机构:�中国政协》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政协
页码: 68-6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0期
主题词: 文化遗产保护 单霁翔 文物保护工作 国家文物局 实际行动 学者 记者
摘要:单霁翔是官员,但他更像学者。
他说,“每一代人都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把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自2002年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以来,单霁翔将生命中的全部热情投放到他所热爱的文物保护工作中。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神圣的使命。
日前,本刊记者就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对单霁翔进行专访。
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c64ac7a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4.png)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骨髓里。
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技术飞速进步、文明相互碰撞的今天,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道出了他的秘诀,“作为一个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要把文化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融入生活、连接当下,这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单霁翔的带领下,故宫变了,变得离大众很近,变得开始慢慢走进民众的生活,故宫真正“活”起来了,从文物摇身变成文化产品,走进现代社会,走进人们的心里。
故宫有很多名字:它叫做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叫做故宫,藏有世界上最多的中国文物藏品,也是世界遗产的名字;还叫做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观众来访量最多的博物馆。
我于2012年1月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发现故宫虽然规模宏大,文物藏品最多,但约99%的藏品躺在库房里,拿出来展览的不到1%。
数量庞大的游客在故宫收获了什么?不能让很多人来故宫,最后跟着导游盲目地到此一游。
为此,我们一步步改革。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影响很大,最令人感动的是年轻人点赞最多。
这部充满文化情怀的片子,自播出第二年起,报考故宫博物院要来修文物的年轻人数量迅速增长,今年我们招88名新员工居然有4万多人报名。
我想告诉年轻朋友们,不要只因为看了这部片子才想来故宫修文物。
文物修复专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进行文物修复,伴随着这些文物藏品度过无数春夏秋冬,择一业忠一生。
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这样,所以面对镜头,他们才能那么自信而坦荡,并没因为要拍电影而有什么不同。
我们要弘扬的是工匠精神,告诉人们真实的修文物情况。
7思辨阅读而且经过我们几年的努力,今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就能看到一个全景震撼的故宫。
我们的网站日点击率达到100万次以上,外文网站做得更加强大,青少年网站做得更加活泼。
我们的微博每天都在更新,白天给大家讲建筑,晚上给大家讲故事,提供更多年轻人参与的活动。
单霁翔的故事:我是故宫的看门人
![单霁翔的故事:我是故宫的看门人](https://img.taocdn.com/s3/m/175cbf64c850ad02df80412e.png)
三一文库()〔单霁翔的故事:我是故宫的看门人〕导语:3月11日晚8点,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走进央视目前最火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为大家朗读《至大无外》,献给所有热爱故宫文化的人。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单霁翔:我是故宫的看门人有责任看好这个院子如果说故宫博物院是承载了600年历史风霜的全中国最大的院子,院长单霁翔说,我就是故宫的看门人,我的责任是看好这个院子。
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的高峰论坛上,单霁翔以故宫博物院这几年对于古建筑修缮、古文物修复、博物馆开放的实践经验为例,诠释了何为故宫人精神,何为工匠精神,他认为,除了保全文物以外,更重要的责任是让故宫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让故宫成为人们喜欢的博物馆。
如果不能科学修复,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这个项目计划用18年时间,对古建筑进行整体的保护修缮,在国家投入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很多建筑都获得了健康稳定的状态。
故宫南侧的武英殿是第一个工程,之前作为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用房,修缮后作为书画馆对公众开放;而东部最大的宫殿慈宁宫,曾经也为国家文物局使用,修缮后成为雕塑馆。
大修工程还解决了历史上的一些遗憾,比如1933年6月,紫禁城曾着了一把大火,内务府称是由于电线进入宫殿引发了火灾,更多人却相信是太监偷东西后,纵火把这个区域烧了。
修缮的团队将这块荒凉了90年的土地恢复了原状,成为故宫学院教学的地方。
工程似乎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单霁翔却在两年多前突然中止了所有修缮。
2014年5月的一天,在院里巡查的他突然发现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外围又搭起了脚手架,爬上去看了以后才发现,原本的灰浆在干掉以后需要被清理,工人们把瓦缝间的灰浆,装了几十麻袋往下运。
单霁翔感到很奇怪,过去的建筑320年都没有出问题,为什么刚修好的屋顶,又要复修?工程师很无奈,说今天修复古建筑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很不一样,大致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招投标,中标的单位没有队伍,中标之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以最便宜的价格找农民工。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三大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ebb822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4.png)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些问题:第一,城市规划编制思路亟须改进。
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浪潮中,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往往沿用单一中心的规划布局和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使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分聚集,城区的扩展出现“摊大饼”趋势。
穿城式交通道路的建设破坏了旧城空间形态及街巷肌理。
第二,城市特色危机严重,“千城一面”的问题突出。
一些建筑设计过分强调追求形式上的独特和怪异,
【总页数】1页(P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相关文献】
1.一部从学术传播走向理论创新的力作——单霁翔先生《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J], 金磊
2.单霁翔:工业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 [J],
3.单霁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实现高度融合 [J],
4.单霁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实现高度融合 [J],
5.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要讲好故事 [J], 单霁翔;陈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95caeae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63.png)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梁骄阳;解玉良【摘要】城市古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文化象征。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古建筑保护的二元难题。
通过梳理我国城市古建筑保护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剖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和法国等域外制度经验,提出应当通过提高保护意识、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合理的古建筑产权制度、实现古建筑保护与城市规划相配套、发挥专业咨询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执法力度等,建立适合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期的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制度。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city are undeniable important resources and cultural relics of the moderncity.China is now at the critical mo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has encountered a dual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Based on a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rotecting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city and practice experience,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protecting these buildings in the city in China and the systems and experiences applied by Britain and France,the present paper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to enhance people’s awareness of protection, maturate related legislation,establish rational property right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realize the dual goal of pro-tecting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ng the new ones,bring the role of the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uch as expert inquiry department into full play,and enhance the administration by law,so as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legal systemsuitable to China to prote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city during the transiting period in China.【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9页(P81-89)【关键词】城市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登录建筑;困境与出路【作者】梁骄阳;解玉良【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2;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检察院,安徽滁州 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5;G07城市古建筑作为城市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对其保护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课时作业1:单元检测卷: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时作业1:单元检测卷: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ba94aca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4.png)
单元检测试卷(六)(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A.官学和私学B.书院和私塾C.大学和小学D.国子监和私塾答案 A解析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和私学,故选A。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私学,说法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B.汉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C.明朝建立了书院制度D.清朝私学已经消失答案 A解析春秋时期产生私学,孔子影响最大,故选A;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故B 项错误;宋朝建立了书院制度,故C项错误;清朝依然有很大规模的私学,故D项错误。
3.下列关于近代西方的大学,说法正确的是()A.法国路易十六时期建立了“大学区”制度B.德国人洪堡促成了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C.英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D.美国大学更加注重人文学科的培养答案 B解析法国拿破仑建立了“大学区”制度,故A项排除;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故C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D项也不正确;故选B。
4.下列属于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教育成就的是()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②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③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④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故排除③,故选C。
5.新中国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意义是()A.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C.加剧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竞争D.培养了大批高精尖的人才答案 A6.下列哪个属于推动书籍普及的因素()①造纸业的发展②雕版印刷书的发展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④战争的推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战争不能构成书籍普及的因素,故排除④,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 霁翔 :
近现 代 建 筑 遗 产 保 护 存 在 不 能 回避 的 技 术难 题
国家文 物局 局长 单霁翔认 为,近现代 建筑遗产保 护存在着不 能回避
的 技 术 难 题 。较 之 古 代建 筑 ,在 保 护 和 维 修 方 面 往 往 面 临 更 大 挑 战 。 尤
其是 2 世纪 以来 ,全球开 始广泛 采用新型材料 和新 的施 工体系 ,但 相关 O 的技 术标准并 没有建 立或 尚不成 熟。因此 ,许多近现 代建筑经受不 住时 间 的考验 ,导 致永久性 的毁坏或 消失。此外 , 由于近现 代建筑遗产往 往
名 家视 点
f
≥0曩 j J_ - _ 。
G儿f 『 口:
发 展 环 境 艺 术产 业要 具 备 知 识 系 统
中国环境艺 术委员会会 长张元端 认为,发展 环境艺术产业 要具备四 个方 面的知识 系统 :一是法制 ,环境艺术 也需要立 法 ;二是金 融,这是 支持 环境艺 术事 业发展 的经济基础 ;三是 科研,要想 获得不断 的创 新, 就必然 要加强 科技支撑 ;四是人 才培养 ,这 是让一个 产业可持续发 展壮 大 的 重要 因素 。 当然 ,每个 环 节和 系统 都要 有 一大 批经济 实体 来做 支 撑 ,这也需 要政府 的引导和支持 。创意产 业要进 一步发展 ,就 必须 为低 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服务,这是环境艺术产业化 的一个突破 口。
区作 为居民 的生 活环境 ,在保护 中实 现同步
李东泉 :
从社 区发展角度制定历史文化街 区保 护规划
中国人民大 学公 共管理学 院城市规划 与管理系 副教 授李东泉认 为, 从社 区发展角度 进行历史 文化街 区的保护 ,是 一种全 面的保护 ,既 要考 虑对 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 ,也 要 考虑 生活 在其 中的人 的发展 要 求。 为
此 ,首 先 ,规划 内容 要 涉及物 质 、经 济 、社会 、文 化等 多个 方 面。其 次,让 居民从历 史文化街 区的保护 中受益。再 次,充分 发挥 社会力量 , 包括非 政府组 织、社 区居 民等 ,参 与规划 的制 定与实施 。将社 区发展 与
历 史 文 化 街 区保 护 相 结 合 , 意 味 着在 实 现 保 护 目 的 的 同 时 , 也 将 历 史 街
是正在 使用 的 “ 动态遗产 ”、 “ 活态 遗产 ”,产权人或 使用者为满 足当
前需要 而对其经 常加 以变动,处理不 当就会 影响近现代 建筑遗产 的整体 风格和建筑质量,甚至伤害城市 民众 的集体记忆。
梁伟 :
历史街 区保护 力避过度商业化和精英化误 区
浙 江省古建 筑设计研究 院规划所所长 梁伟认为 ,在 历史文化街 区保 护实践 中,应 力避过度商 业化和精英 化两大误 区。历史 街区的保护 在于 其建筑 的群体性 ,在于其 组合的规模 的意义 ,在于肌理 关系、空 间结构 和反映 的文化特 征、特色 面貌。历史 街 区不应 是城市 的静止片段 ,也 不 应是 僵 化 的古建 筑堆 积 ,更不 应成 为城市 发展 的包 袱 。发 展的 保护手 段 、积 极的保护 态度 、灵 活的历史街 区保护模 式,可 以让城市文化 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