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行为和行为在空间中的秩序 共43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体系在不同层次范围的空间中呈现出不同的行为层面, 可以划分为总体空间层次和局部空间层次。
4
• 空间行为
第二节:空间行为 空间行为的研究就是透过现象研究人使用空间的固定方式,
即人如何使用空间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领域、个人空间、私 密性及拥挤是空间行为方式中的四个重要概念。 一、领域和领域性
领域——就是人占有和控制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占有特 定空间范围的人群及其主要行为(活动)特征是划分领域的依 据。领域性——是与领域有关的行为,指个人或人群为满足某 种合理需要,要求占有或控制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及空间中所有 物的习性。
私密性具有动态的特点,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因活动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程度的私密性。
私密性有四个基本作用:使人具有个人感,即可按照自己 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 的情感;自我评价,自省其身;隔绝外界干扰,同时又能使人 在需要时保持与他人的接触。
12
• 空间行为
私密性可分为6个级别: 都市—公共: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等; 都市—半公共:市政公共部门、学校、医院等; 团体—公共:邮件递送站、公共救火器材等; 团体—私有:社区公园、游戏场等; 家庭—公共:起居室、卫生间等; 个人—私有:卧室、书房等。
14
• 行为在空间中的秩序
第三节:行为在空间中的秩序 所谓空间的秩序,主要是指行为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上的
规律性与一定的倾向性。它包括行为在空间中的流动和行为在 空间中的分布。尽管在一定功能的空间里,所观察到的人的行 为,对于每个个人来说都不相同,但仍然会显示出一定的规律 性。
7
• 空间行为
停在电线上的鸟
公共汽车
公园中的座椅
8
酒吧
• 空间行为
(2)人际距离 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提出了4种人际距离。
亲密距离:0~ 45cm,用于格斗、亲热、抚爱、拥抱等行为, 一般不用于公共场合。个人距离:45~120cm,与个人空间的 范围基本一致,一般用于亲属、师生、密友之间。社交距离: 1.2~3. 6m,这是大多数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中所惯用的距离。 公共距离: 3. 6~7. 6m。此距离发生于正式的演讲、演出和 各种正规礼仪场合之中。
空间行为和行为在空间 中的秩序
李哲 设计艺术李哲学 空间行为总结
• 环境—行为概述
第一节:环境—行为概述 环境—行为研究力图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人在环
境中的活动以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以完善环境景观的设计。 人们的活动和行为何时、何地发生以及如何变化,是环境
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信息。通过对环境和行为的研究,可以了 解人类行为的复杂状况,并且能总结出人类行Baidu Nhomakorabea的基本特点。 环境行为研究是影响环境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使环境 景观设计的前提更加合乎科学和理性。
9
• 空间行为
经试验得到的人际距离 被测试者对面向其站立 者间的距离所产生的感 觉(男性,站立) 4:想马上离开 3 2:短时间内还可接受的 距离 1 0:可以接受的距离 ……站着聊天的位置关 系
10
• 空间行为
人际交往的距离大致如上表中所示(人体的中心距离)。人际距离在身体接
触~0.5m时一般不会靠近。当在0.5~1.5m的距离时双方可以进行交谈,但
13
• 空间行为
(2)拥挤感 拥挤感分为实际状态和心理状态。实际状态指占有单位空
间的实际人数较多,即:高密度。心理状态指个人空间和私密 性受到干扰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即 拥挤感。
当密度和社会、环境因素限制或干扰了人在某一场所里所 进行的活动及心里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时,就会产生拥挤感;当 人们无法有效地处理密度所引起的干扰,刺激超过了心理所能 承受的程度,也即环境刺激超荷时,拥挤感就产生了。如何降 低拥挤感?除了控制密度外,在不能避免高密度时,通过设计 去控制人的密度知觉。例如,分隔、划分领域层次以减少相互 干扰,降低环境信息输入量或避免信息超荷。
环境、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的改变, 促进与人的行为相关的科学的发展。
2
• 环境—行为概述
二、行为的特点 人的行为特征通过相应的活动状态推移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空间的秩序:即行为在时间上的规律性和一定的倾向性; (2)空间中人流的流动性:即人从某一点运动到另一点位置 的变化; (3)空间中人的分布:指人如何占据和利用空间; (4)与空间相对应的人的活动时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1
• 环境—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 行为是有机体对于所处环境的反应形式。 首先,人的行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满足一定的需要; 其次,人的行为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界环境刺激
做出的反映,外界物质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有可能阻碍行为 的发生;
再次,人对周围环境适应后成为这个环境中的一部分,构 成了新的环境。这种新的环境又将对人的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 响。
若不交谈时就不会靠近。认为可以进行交谈的界限约为3m左右,可以看到对
方 表 情 , 并 相 互 寒 暄 的 距 离 在 20m 以 内 , 而 无 法 判 断 出 对 方 是 谁 的 距 离 在
50m以内。
11
• 空间行为
三、私密性和拥挤感 (1)私密性
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私密 性与邻里交往是密不可分的,私密性是交往的前提,交往是私 密性的必要补充和发展。
3
• 环境—行为概述
三、影响行为的因素 1)时间
行为体系在不同时间段内展现不同的行为层面,行为状态 随时间的改变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人的生活方式受自然 规律的支配,形成在较固定作息时间内的活动。 2)人群
人是活动的主体,而行为体系是环境空间内人群行为的总 体。人群分为小群生态和群体生态。 3)空间
5
• 空间行为
6
• 空间行为
二、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 (1)个人空间 ( personal space)
心理学家R. Sommer最早于1969年提出“个人空间”的概 念。他认为,每个人身体周围都存在有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 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或干扰,将会引起被侵犯者的 焦虑和不安。
一般来说,个人空间前部较大,后部较小,两侧最小,即 从侧面更容易靠近他人(图2-116)。影响个人空间大小的因 素包括:个人因素、人际因素、情境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