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灵动的数学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灵动的数学课堂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沙江中心小学吴丽娟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并非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而是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双方交感互动中的学生的“学”。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必须从过去的“教师主讲,学生静听”转化为“教师引领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相应地,教学设计也应由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师生互动共鸣,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和谐灵动的数学课堂氛围。
关键词:数学兴趣探究和谐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师生互动共鸣、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一、借助史实,激活课堂
数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积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数学史知识,在课堂上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史上的思想、方法,某些数学概念的产生背景,讲述数学家的胆识、勇气和数学家废寝忘食、排除万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动人心魄的业绩,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学生对这类数的认知存在一定障碍,容易与偶数和奇数产生混淆,随之产生的是厌学的情绪。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有机的结合“哥德巴赫猜想”,介绍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让学生对质数有一个新的认识,产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同时,讲述中国的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不断向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靠近的故事,让学生不怕困难,有决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数学史实的故事常可令学生精神振奋,兴趣倍增,有效地激活了沉闷的数学课堂。
二、渗透美感,陶冶课堂
数学是有趣的、美丽的、令人兴奋的。但如此美丽的、重要的一门学科,却很少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它,更谈不上去领略数学的美。这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引领,缺乏用审美的眼光来教数学。要让学生真正发现数学中的美,从而喜欢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形态美、抽象美、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统一美和奇异美),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传神的手势、直观的教具、形象的媒体以及精美的板书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优美和谐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用美的观点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丰富想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图形变换”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花鸟纹锦、瓷器、铜镜等物体中的美丽图案,感受到对称、平移、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美的欣赏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然后指导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亲自体验。只有这样,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领略与发现中展现美,在体验与感悟中欣赏美,在追求与创造中实践美,使学生获得美感,进而对数学产生强烈而丰富的情感。
三、动手实践,活跃课堂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让他们仿佛置身于科学试验研究之中,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量一量、拼一拼、掂一掂、摸一摸,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使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亲身感受,促使人人主动参与课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新的学习探究。
如,在教学“克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身边物体质量的估计上存在较大的偏差。于是,我从学生当中搜集了一些质量较轻的物体,准备让学生先在手上掂一掂,估计一下质量,再拿到天平上称一称,以增强感知。在实践活动刚刚开始时,所有的同学就蠢蠢欲动,都愿意到讲台上一试身手,整个课堂的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开始之初,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有很大差距时,同学们一次次地发出叹惜声中,但在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动手实践中,产生的较大误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观察。随着手的感知度在不断提高,估计的质量也比较接近了。当一个同学所估计的一块橡皮擦质量与实际质量丝毫不差时,大家就情不自禁地为他欢呼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同学们再次探究的欲望也就自然生成了。
四、合作交流,拓展课堂
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节省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体验出想要的结果。因此,教师要提供学生乐于交流的话题,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摆,来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与别人的协作中分享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数学课堂。
五、结合媒体,开放课堂
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摆脱了“教师——课本”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以挖掘。数学教材中许多抽象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一些动态的想象学生无法完成,操作起来则费时费力,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而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利用一系列连贯的、变化的动态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内涵,优美奇妙的图形变换、声像并茂的完美整合使数学课堂的内在和谐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使学生数学能力得以提高。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剪、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的观察也因此显得漫不经心。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进行多次的剪割,一次次地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圆形的多次切分,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近似于长方形的这一过程逐步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也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开放的观念为基石,以先进的思想为载体,以教师角色转换为突破口。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积极创造和把握每一个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达到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
[2]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3]李希芳.实践新课程基本理念构建生命化数学课堂.福建中学数学.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