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五从军征(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通过一个年轻人从军征战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对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和感悟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十五”、“从军征”等。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战争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2.准备诗歌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3.准备相关古文知识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随后,教师展示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十五从军斗(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斗(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十五从军斗(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1. 引言本文档是关于一堂名为“十五从军斗”的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的详细描述。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历史背景、读史文、观赏艺术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战争与和平的议题。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 能够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 感受并欣赏与战争与和平相关的艺术作品;-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 中国古代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讲解;- 阅读《十五从军征》等历史文献;- 观赏与战争与和平有关的艺术作品。
3.2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十五从军征》等相关历史文献,并进行深度分析和讨论;- 观赏:带领学生欣赏与战争与和平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并进行感想分享和讨论。
4. 教学步骤本课程将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导入,通过引入相关图片或视频,唤起学生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兴趣;- 步骤二:讲授中国古代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包括背景知识和重要事件;- 步骤三:引导学生阅读《十五从军征》等历史文献,并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步骤四:组织观赏与战争与和平有关的艺术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课堂小结和提问。
5.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等;- 阅读与写作任务:通过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个人思考总结: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有关战争与和平的个人思考总结作业,以展示其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思考。
以上是关于“十五从军斗”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的详细说明。
希望本文档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份有用的参考,助力他们开展优质的课堂教学工作。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1、师范读:正音2、生读(反复)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4、继续朗读三、探究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十五从军征》是中国古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
这首诗歌描写了楚国女子离故乡,投笔从戎,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爱国精神的高峰。
本课时旨在通过《十五从军征》的诵读,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伟大壮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目标•理解《十五从军征》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掌握词语“投笔从戎”、“奋勇杀敌”和“身名俱灭”的含义•通过默写、诵读、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投笔从戎”、“奋勇杀敌”和“身名俱灭”三个词语,并向学生征集解释它们的意思。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例诵和分析(15分钟)老师可以选取一位优秀的学生,进行《十五从军征》的诵读。
在学生朗诵时,教师可以用PPT播放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诵读完毕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句的内涵和感情表达。
3.默读和讲解(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默读诗歌,理解整个诗篇的意义。
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解释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语熟语,如“四望”“平沙万里”“征戍”的含义。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
4.朗读和默写(15分钟)通过每组代表的诗句朗读,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进行默写,巩固学生的语文能力,并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同学作为优胜者。
5.写作和表演(20分钟)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评价这首诗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现出对祖国的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然后,学生们可以表演一些自己创作的朗诵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教师可以详细了解学生对《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同时,对于默写测验,可以判断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否达到预设目标。
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及时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补充不足,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关键帮助。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课题:《十五从军征》阅读与感悟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和《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正确理解文章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并了解其含义;3.通过阅读文章,认识到中国青年有责任为国家建设付出努力;4.通过分析鲁迅选用的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鲁迅选用的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2.如何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并产生深刻的感悟。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Step 1 教师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并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文学背景、历史背景。
Step 2 学生阅读(20分钟)1.让学生阅读《十五从军征》,强化学生阅读细节的能力。
2.分组讨论,双方交换意见。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意见。
Step 3 讲解文意(20分钟)1.逐段讲解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路,解释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Step 4 情境教学(25分钟)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个“情境教学”环节。
1.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个简短的舞台剧。
2.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各自想扮演哪个角色,并分配角色。
3.演出结果由同学们来评选出最佳表演。
Step 5 总结讲评(10分钟)1.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讨论和总结。
2.评价和表扬好的表演结果,具体点评别的地方。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家庭作业:思考一下自己在平时做些什么,可以为祖国献一份力。
教学反思:1.通过“情境教学”带给学生良好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群体合作、内外交流、相互制约。
2.“情境教学”实战,真正做到了情境生成,情境创设,难度逐渐加重,使学生主动浸入其中,形成了学术、文化互动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育是有穿透力的。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描写汉武帝令年轻士兵十五岁以上入伍从军,经过战争和训练,最终成为合格勇士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和战争文化的重要篇章。
针对《十五从军征》这首古典诗歌,我们可以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诗歌朗读和歌曲表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争文化和军事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学生通过翻译和注释汉字以及阅读故事全文,掌握词语和语法的使用方法,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学生通过分析和领会诗歌的情境、节奏、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诗歌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口头翻译,普及汉字的词义和使用方法。
2.学生听课还原,模仿教师的朗读,学习《十五从军征》的基本情境和韵律,然后进行小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3.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和领会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节奏韵律,例如诗歌的押韵和起伏,字句与意象的联系,隐喻和夸张的表现等。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作笔记和演讲,然后进行班级评选。
4.学生听课解析汉字,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解释诗歌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等,让学生通过经典诗歌和故事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5.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文本素材,创作和演绎相关话剧、评书和曲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三、教学方法:1.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像、声音、文字等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歌和文化。
2.教师采用翻译和注释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字和语言的用法。
3.教师采用分析和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境和语言特点。
4.教师采用表演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效果,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评选和表彰。
2.针对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综合测评。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文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十五岁就从军参战,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最终回归故乡的士兵的心路历程,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审美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战争题材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从而理解诗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战争对人类的摧残,珍视和平;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分析,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诗的主旨理解。
2.突破策略: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知识,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的内容,对诗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教师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
九下语文第24课《十五从军征》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24课《十五从军征》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去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
【学习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感受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文体知识】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的最突出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
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
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
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读音停顿】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整体把握】这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个征战多年的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家园也成了废墟。
【合作探究】1、请从修辞和炼字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明确:“十五"与“八十”相互对照,运用对比和夸张,突出老兵从军之久,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始"字写出老兵从军之久,盼归之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揣摩诗句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诗歌意象,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诗句含义,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苦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直接导入本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 解诗题,知诗人: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和来源。
引导学生从“从军征”三字中揣摩诗歌的主题。
3.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诗句含义。
4. 揣摩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结合诗歌意象,揣摩诗句的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5. 改写诗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体会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认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默写重要诗句。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改写诗歌的作业,以检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针对学生在改写诗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 总结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十五从军征-全市获奖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顺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情境,学会“以哀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目标1、2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战争,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个英雄人物,有的英勇善战,有的神机妙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歌会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战争,我们的课题是《十五从军征》,课文注释你告诉我们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也就是乐府诗歌的总集。
你知道什么叫做乐府诗歌介绍文学常识《乐府诗集》二、读顺诗歌《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叙事诗。
想知道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1、请大家自由读。
要读通读顺。
2、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关注:冢窦稚舂羹饴3、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
三、读透诗歌1、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知道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诗歌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谁来为我们讲讲。
2、默读课文,找出带给你悲惨凄凉感受的词句。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第一行:抓十五,八十,始:体现从军时间长,归家难。
补充军旅生活图片,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情景。
第二行:突出希望,读出喜悦激动心情。
如果你是老兵,你最想听到乡里人的回答然而,乡里人回答了什么第三行:听到乡里人的回答,老兵心情如何我们把这种失落失望的心情带进诗句读读。
老兵失魂落魄地走进家门,他看到了什么第四、五行:这是一番什么景象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衰败,荒凉,狼藉,破败,萧条),但是,在老兵的心理,在老兵的记忆里,65年前,他的家里面应该是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情景请大家展开想象:补充温馨生活图片---曾经炊烟袅袅,庭院整洁,如今却是---曾经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人去房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此时此刻,老兵的心情是怎样的面对这样的家园,老兵做了什么请大家看看第六、七行:老兵自己动手做饭,端着简陋的饭菜,饥肠辘辘的他吃得下去吗他难以下咽,他做了什么第八行:老兵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苦难和极度 贫困的生活。
写作风格及特点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老兵归家后的凄凉景象。
采用对比手法,将老兵年少时的美好生活和归来后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突出了战 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主题思想探讨
战争与和平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合作学习。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五从军征》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介绍汉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 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 歌中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作者简介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提问导入
你们了解古代战争吗?你们知道古代 从军是什么样的体验吗?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就 是一首描写古代从军生活的诗歌,让 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军人的生活世界。
呈现环节:展示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和作品
介绍作者
让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呈现作品
学生以《十五从军征》的故事情节为 蓝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续写课文,创作出新的故事情节和人 物形象。
创意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和技巧, 如设置悬念、描绘细节、刻画人物心 理等,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富有感染力。
06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1 2
测试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单元测试来评估学生对《十五 从军征》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情感、 意象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10篇)从军征篇一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1.班级情况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
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
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
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第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狗窦.(dòu)雉.(zhì)舂.(chōng)羹.(gēng)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同乡的回答是画龙点睛之笔,暗写人亡。
老兵九死一生归来,等待他的却是家破人亡的情景。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圣旅谷,井上生旅葵。
”——写到家后看到的情景,室内外了无人烟,一片荒凉惨景。
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
这一具体形象的描绘,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此情此景,叫人痛苦至极,怆然泪下。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本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
通过学习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对唐代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
2.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深入分析诗歌结构和抒情手法。
4.通过这首诗歌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2.细致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获得欣赏诗歌的眼光和方式。
二、教学步骤1.引入首先,老师通过一张关于唐代士兵战争的照片,引入本课中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2.讲解接着,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PPT的方式讲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成诗历程、背景以及诗歌中的特点和抒情手法。
讲解中既要讲解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讲解与文学审美相关的知识点。
3.辅导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讨论,以巩固和深入学习。
如果有需要,老师可进行一些重点小组讨论。
4.梳理整体学习完毕后,老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点归纳和总结。
5.实践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会在教室内进行实际操作。
操作流程包括学生演讲和诗歌朗诵等活动。
三、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这里采用了讲解、讨论、演讲、朗诵和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教学效果本节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和审美视角,并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参加作文写作或口头报告等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期末考试。
3.总结通过《十五从军征》的学习,在对唐代士兵生活、民族精神、国家建立与发展等多个维度上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想 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 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家)
10.那曾经是一个怎样的家?(温馨、幸福)
教师引读:曾经温馨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
曾经幸福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看到此情此景,满怀期盼的老兵,他的内心感受又如何呢?(板书:满悲情)
一行(你从哪些字词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1.抽生交流。
学习内容
学习建议
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征战中,唯一不变的是老兵对家的思 念。(板书:盼归家)
(二)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1.(PPT出示)小组长带领大家,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分,运用咬 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自主合作学习。
-_:言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
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 累。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 诗。
2.齐读课题。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 课文。
二、明诗意
1.师: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 好了。
1•自主学习,批注感受;
2•小组交流,补充质疑;
第24课《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深化理解诗歌含义,学习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主人翁的情感;(2)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学习,能够理解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理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更加热爱和平生活。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师:在今天的课开始之前,我想和大家先分享一段歌曲。
歌曲《我想有个家》导入。
同学们,在这首歌中有一个字被反复提到,扣人心弦,是......?生:家。
师:那对于家,你的感受或者最深的记忆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大家思考一下。
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力量生:在我难过时会给我安慰的地方,是我的避风港生:在我犯错误的时候会教导我道理......师: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也感受到了家的力量,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犯错时的谆谆教诲,更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灯塔。
每个人经历不同,家的意义也就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中的主人公,15岁时便离开家乡,在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十五从军征》(板书)二、走进乐府诗观察一下这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体裁上属于乐府诗。
关于乐府诗,大家了解多少呢?1.了解作品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北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这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师:《乐府诗集》收录的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形式比较质朴,长于叙事,比如我们熟悉的《木兰诗》,讲的就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那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故事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十五从军征"事件,理解其中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了解"十五从军征"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
3. 板书工具和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十五从军征"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十五从军征"事件有什么了解和想法。
二、知识讲授(15分钟)1. 介绍"十五从军征"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等。
2. 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如秦始皇、兵役制度等。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参与"十五从军征"的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包括人物的背景、参军原因、经历等。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个人思考(10分钟)1. 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十五从军征"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什么影响?b. 你认为参与"十五从军征"的人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思考结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十五从军征"事件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 到生3。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
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1.师:请自由读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抽生读。
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
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
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
(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
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 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
(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
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1、生
2、生3。
(想象时你抓住
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 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
板书:展开想象。
3.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A:三十岁的他,本有着温柔的妻子和淘气的孩子,如今却伤痕累累地躺在帐篷外,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思
念着家乡的他,能回去吗?十五从军征,三十……。
B:又过了三十年,六十岁的他头发花白,背也驼了,他多想回家呀,但他能回去吗?(不能)
十五从军征,六十……。
C又过了二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你看,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征战中,唯一不变的是老兵对家的思念。
(板书: 盼归家)
(二)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1.(PPT出示)小组长带领大家,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分,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自主合作学习。
2.全班汇报。
3.抽生交流,指导学生朗读展示。
4.你看,老兵站在那里,满怀期盼地问
你听,老兵急切地问,
可乡里人是怎么回答的呢?6•老兵问的是家,乡里人回答的是冢。
从乡里人的回答中,老兵知道了什么?(家里人都变成了坟墓)板书:知亲讯
7 .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生2 o
8.诗中写了哪几样事物?(兔子、野鸡、野谷、野葵)在这荒凉破败的院子里,老兵还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生2 ,生3、生4。
仿照诗歌的样子说上两句吗?生1、生2 。
9 •对于我们来讲,那可能只是一个破败的庭院,但对于老兵来讲。
那是……傢)
10.那曾经是一个怎样的家?(温馨、幸福)教师引读:曾经温馨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曾经幸福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看到此情此景,满怀期盼的老兵,他的内心感受又如何呢?(板书:满悲情)一行(你从哪些字词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11.抽生交流。
12.忙忙碌碌的老兵终于停下来了,他的面前是热气腾腾的饭和汤。
孩子,请你尝一口,这口汤是什么味道的?是呀,老兵的内心比这汤更苦。
创设情境读: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妈。
可是慈祥的阿妈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爸。
可是严厉的阿爸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姐。
可是温柔的阿姐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弟。
可是淘气的阿弟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这是家的象形字:房子下面一头生机勃勃的猪,充满了富足与希望;这是冢字,上面的秃宝盖表示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
家上的一点仿佛太阳,给老兵以温暖与希望;当太阳陨落,家,就成了冢。
冢是什么呀?(坟墓)这个坟墓埋葬了老兵的亲人,埋葬了老兵的希望。
他的心里只剩下……(悲痛、孤独、)教师相机板书:余悲痛
一情:
满怀悲痛的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3•还记得诗歌的第一句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此刻,我想问问大家,老兵回到他期盼的家了吗?(生2)14.如你们所言,这个没有家人、没有幸福的小院子,不是老兵的家。
盼归家,盼归家,然而真正回家后,他却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5 •孩子,让我们走近老兵,走到他的身边去,和他一起看一看。
当他佝偻的背影立在门口, 当心酸的泪水划过他布满皱纹的脸颊。
他会看到什么呢?用你手中的笔告诉我们吧!
17•谁愿意分享你的感受。
读的时候加入情感就更好了。
学生交流汇报。
生1、生2•生3
教师相机归纳板书:这是一滴怎样的泪呢?(心茫然、满辛酸、诉绝望……)
四、总结升华
1 •回顾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这是一位征战了多年、渴望归家的老人,生:一翁思归家;
师:与乡里人的谈话让他心生不安,生:一言知亲讯;
师:过去温馨的家园如今却变得荒凉破败,生:一景满悲情;
师:他做好了饭和汤却无人分享,生:一行余悲痛;
师:泪水打湿了他破旧的衣衫,生:一泪心茫然
2•我们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出自于《乐府诗集》。
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不知其作者。
猜猜是
谁写的,他为什么写这首诗呢(老兵、老兵的亲人、乡里人)3•教师小结:同学们,是谁写的诗,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写这首诗的人, 对老兵怀着深深地同情。
就好像历经千百年,战争依然存在一样,这种对人的理解与关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与之相伴,生生不息。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
(配乐齐诵)
5•学了这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和什么疑问吗?(生6•带着我们的思考,再读课题。
战争十五从军征
一翁思归家
知亲讯1、生2、生3)
咬文嚼字
展开想象
满悲情一景
余悲痛一行
心茫然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