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规律

结构理论(一)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规律围绕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有它特殊的运动状态。
早在本世纪初,科学实验已证明了电子是一种质量为9.11×10-28g的微小粒子,证明了电子的运动具有粒子性。
但是,以后科学实验又证明了电子的运动和光、X射线一样具有波动性。
这就是说,电子的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
电子运动的这种波粒二象性,使它难以用经典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定律来描述。
现代研究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叫做原子波动力学。
它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等人发展起来的。
它的基本方面是一些复杂的数学波动方程,叫做薛定谔方程。
核外电子的运动正是通过计算薛定谔方程的解来加以描述的。
这里,我们只能按照原子波动力学的基本观点,初步形象地去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从而再寻找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着怎样的规律。
一、电子云在描绘核外电子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各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好像是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
可以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
核外电子出现机会愈多的区域,电子云的密度愈大。
下图描绘了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的电子云。
氢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图中的“雾状”,说明氢原子核外电子在一个球形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图中表示,黑点密集处是电子出现机会多的地方,黑点稀疏处是电子出现机会少的地方。
二、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方面对于原子核外的每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描述。
1.电子层原子核外的电子可以看作是分层排布的。
处于不同层次中的电子,离核的远近也不同。
离核愈近的电子层能量愈低,离核愈远的电子层能量愈高。
通常用n=1、2、3…等数值来表示电子层离核的远近。
n=1,即表示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其中的电子能量最小。
n=2,即表示为第二电子层。
有时也用K、L、M、N、O等分别表示1、2、3、4、5等电子层。
我们怎么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呢?根据对元素电离能数据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到这个结论。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 1s 2s
2p
29
1s 1 氢 2 氦 3 4 5 6 10 13 14 18 19 20 锂 铍 硼 碳 氖 铝 硅 氩 钾 钙 H He Li Be B C Ne Al Si Ar K Ca Sc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s
2p
3s
3p
3d
4s
每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
K
轨道数 电子数
L
M
N
1 2
4 8
9 18
16 32
8
2、能量最低原理
体系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9
2、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排布时
总是先占据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
当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占满后,
电子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原子轨道
怎样判断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呢?
10
(1) 原子轨道的能量主要是由电子层 和电子亚层决定的
16
(2)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顺序
电子排布式:
22s22p63s23p5 Cl 原子: 1s 17
所有能级均写出,体现排布全貌;
书写格式: ①元素符号; ②轨道符号(带电子层数) ③电子个数(右上角)
17
N:1s2 2s2 2p3 Z = 26 Fe:1s2 2s2 2p6 3s2 3p6 3d6 4s2
Fe3+ [Ar] 3d 5
21
22
(2)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顺序
若要表示电子自旋方向,可用原子轨道图式表示:
轨道表示式:
17Cl:
1s
2s
2p
3s
3p
23
电子结构式
25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1.电子层:
电子层: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近
远
能量高低:低
高
1234567 K LMN O P Q
2. 原子轨道
量子力学研究表明,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 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 运动。
原子轨道与宏观物体的运动轨迹不同,它是指量子力学 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的主要区域。
价电子排布为4s24p4,
电子排布式 [Ar]3d105s25p4
属P区
练习
4. 有下列四种轨道:①2s、②2p、③3p、
④4d,其中能量最高的是 ( D )
A. 2s B. 2p C. 3p D. 4d
练习
5. 用“>”“<”或“=”表示下列各组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
⑴ 3s <3p ⑶ 3s <3d
⑵ 2p=x 2py ⑷ 4s >3p
练习
6. 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的 高低
f区元素
最后1个电子填充在f轨道上,价电子构
型是:(n-2)f 0~14ns2,或(n – 2)f 0~14 (n-1)d 0~2ns2,它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
(各有14种元素)。
【规律总结】
1、周期数=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 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副族元素: 大多数族序数=(n-1)d+ns的电 子数=价 电子数
6S2
3d104s1-2 4S24p1 -5 4S24p6 4d105s1-2 5S25p1 -5 5S25p6 5d106s1-2 6S26p1 -5 6S26p6
按照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的元素划 分为5个区:s区、d区、ds区、p区、f区。
§1-1原子结构理论

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在含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
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 量。(按能级分层排布)
2 表示微粒在空间某点出现的概率密度
概率密度: 电子在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称为该处的概率密度
我们常把电子在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大小,用点的疏密来表 示,电子出现概率密度大的区域,用密集的小点来表示;电 子出现概率密度小的区域,用稀疏的小点来表示。这样得到 的图像称为电子云,它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各处出现概率密度 大小的形象画描绘。
ʘ、ϕ分别是角度θ和φ的函数。
通常,将与角度有关的两个函数合并为
Y(θ,φ) 那么有 (r,,) R(r)Y (,)
波函数的径向部分
波函数的角度部分
2.波函数与原子轨道
通过解薛定谔方程得到具体的波函数ψ,每个 解出的波函数被边界条件限制,得到波函数 下具体的解,从而确定三个量子数。 主量子数:n=1,2,3,······,∞ 角量子数:l=0,1,2,······,n-1 磁量子数:m=0,±1,±2,······,±l 用一套三个量子数(n,l,m)解薛定谔方程, 得到波函数的 Rnl (r)和Yl(m ,)
arccosz
r
arctan y
x
x r sin cos
y
r
sin
sin
z r cos
r x2 y2 z2 arccosz
r
1-1-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解析
(1)该微粒为中性微粒,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外
电子数,为18号元素氩。 (2)该微粒能使溴水褪色,即为还原性微粒,且出现 浑浊,即有难溶性的非金属单质。符合条件的为硫 元素。 (3)该微粒得到一个电子可变成原子,故为19号元素 钾。 (4)该微粒失去一个电子可变成原子,故为17号元素 氯。
( A )
C.a=b+m-n D.a=b-m-n 解析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在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减去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核 外电子数;在阴离子中,核电荷数加上离子所带 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因为Xm+和Yn-具有相同 的核外电子排布,所以,Xm+和Yn-具有相同的核 外电子数,aXm+的核外电子数等于a-m,bYn-的 核外电子数为:b+n,则:a-m=b+n。
3.在下列所表示的微粒中,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 ( B )
解析
四个选项的示意图分别表示碳原子、氟原
子、钠离子、铝离子。钠离子和铝离子都形成最外 电子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则它们很难得到电 子。氟原子比碳原子的核电荷数大,最外层电子数 多,原子半径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大, 因此氟原子比碳原子更易得电子。
答案
(1)Ar
(2)S2-
(3)K+
(4)Cl-
8.A、B、C三种元素,其中有一种金属元素,A、 B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数相同。又知这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 和为17,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之和为31。试通过计 算确定这三种元素的名称。 解析 设元素A、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y和x,
1.2.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二、元素周期律
1、概念: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 的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本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是元素原子核外 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随堂练习:
1、R元素形成的化合物RH3,其中R的化合价是其 最低负化合价,则R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111
88
77
N(氮) O(氧) F(氟)
70
66
64
Ne(氖) —
11~17 号元素 Na(钠) Mg(镁) Al(铝) Si(硅) P(磷)
原子半
径/pm
186
160
143
117
110
S(硫) 104
Cl(氯) Ar(氩)
99
—
提示:(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的测定依据与其它元素不同,没有可比性。 (2)表中数据的单位是pm(皮米),1pm=10-12m。
1.2.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各电子层排布的电子数
电子层(从里到外为K、L、M······层) 核电荷数
原子核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运动)
电子层: 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通常运动区域离核
(能层)
〔观察思考2〕观察下表:原子序数为3~9、11~17的元素的原子 半径。用横坐标表示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以纵坐标表 示原子半径,根据数据表作图,表示出3~9、11~17的元素的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半径的函数图像。
3~9号 元素
原子半 径/pm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4.波尔原子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普朗克的相关理 论与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相结合,较好地解释了氢原 子光谱,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M.Plac量 k 子论 (199)0 根据A.Einste光 in 子学(说 190年 8 )
D.Rutherfo有rd核原子模型
原子能级
波尔原子模型局限性
当同一亚层轨道半充满、全充满以及 全空时,是比较稳定的。
全充满 p 6 d 10 f 14 半充满 p 3 d 5 f 7 全空 p 0 d 0 f 0
本课总结:
人类对原子结 构认识的历史
知 原子核外电子 识 运动特征排布
体
遵循的原理和 规则
系
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的表示式
能量最低原理
泡! 利不相容原理 洪特规则 电子排布式
1. 只限于解释氢原子或类氢离子(单电子 体系)的光谱,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
2. 人为地允许某些物理量(电子运动的轨 道角动量和电子能量)“量子化”,以修正 经典力学(牛顿力学)。
5、电子云模型
德谟克利特:朴素原子观
道尔顿:原子学说
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 模 型 卢瑟福:带核原子结构模型
轨道能量顺序
7
4f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大原理
1.最低能量原理──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要尽 可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 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在等价轨道(能量相同 的轨道)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分占不同的 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种排布,电子的 能量最低。
2、3d轨道中最多容纳电子数为
A、2 √B、 10 C、 14
D、 18
无机化学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
能量最低原理
排布 规律
2
泡利不相容原理
3
洪特规则及特例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与排布
2.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态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的分布总是尽量先分布在能量较低的轨道, 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只有当能量最低的轨 道已占满后,电子才能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
m——电子质量
h——普朗克常数
E——体系总能量 V——电子的势能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与排布
1.4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
电子运动有规律,但无法确定其运动轨迹。 概率—在核外某些区域电子出现的机会;某些 区域电子出现的机会多,概率大;某些区域电 子出现的机会少,概率小。 概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 出现的概率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与排布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量子化 波尔氢原子模型 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如He+、Li2+) 的光谱现象, 推动了原子结构的发展。 严重的局限性。只能解释单电子原子(或离子) 光谱的一般现象,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
波尔理论的缺陷,促使人们去研究和建立能 描述原子内电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而是表示电子出现在各点的几率高低。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与排布 1.4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 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电子云图
电子云界面图
(电子出现几率>95%的 区域)
电子云 等密度面图
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与排布 1.5 取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四个量子数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2.1.1第1单元原子核外电子运动

●新课导入建议 请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原子的组成。 (2)构成原子微粒的电性关系、质量关系是怎样的? 在必修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核的构成,通过学习我 们知道:
(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 子呈电中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 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对于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 来表示,如 ,K、L、M层上的电子数依次为2、8、
【答案】 A
4.下面关于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B.所有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D.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绕核旋转
【解析】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能量不 同的电子通常在不同的区域运动,离核近,能量低。
7。那么,每个电子层上的多个电子其运动状态是否相同 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与我一块走进“第一单 元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教学流程设计
演示结束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进一步认识卢瑟福和玻尔 的原子结构模型。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特征。 3.了解原子轨道与电子填充 顺序。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 态。(重点) 2.原子轨道。(难 点)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课标解读 1.在必修2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 结构模型。
2.理解电子云模型。 3.知道每个电子层含有的原子轨道,能准确用原子轨 道符号表示。 ●教学地位 本课时知识从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开始,形成对现代 原子结构理论的初步认识;再从电子层、能级、原子轨 道、电子自旋四个方面揭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尤 其是原子轨道的知识是高考考查原子结构的热点,也是下 一课时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因此原子轨道是本课时的教 学重点和难点。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也是量子力 学的重要应用之一,对于物理学
的发展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02
核外电子的基本概念
电子云
01
电子云是用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密度分 布的概念。
02
电子云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电子的能级和量子数,能级越高,
电子云越小。
电子云可以用来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但不能精确地描述电子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量子力 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运动规
律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
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科学家 们发现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 态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力和电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共同影响。
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能级 、波函数等概念进行描述,这 些概念在量子力学中具有重要 地位。
06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应用
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电子结构与材料性质
通过研究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深入了解材料的电子 结构,从而预测和解释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质。
新型材料设计
基于电子结构的理论计算,可以预测和设计具有特定性质 的新型材料,如超导材料、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等。
材料改性
通过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可以实现材料的改性,优化其 性能,如通过掺杂、合金化等方法改变半导体的电学性质。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力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表现出 特定的运动规律和分布特点。
研究意义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理解元素 周期表和化学键合机制的基础, 对于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物理、化学 性质以及其在材料科学、生物学
温度升高会使原子或分子的热运动加 剧,影响核外电子的平均动能,进而 影响其运动状态。
1.1.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电子层
轨道
轨道能量顺序
7
P 核 外O 电 子N 填M 充 顺 L 序 图K
4s 3s 2s 1s
4p 3p 2p
4d 3d
4f
4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 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 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 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D.未来化学的方向是经验化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2007年9月14日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复习要点
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程标准
一、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二、了解原子构造原理
三、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四、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
(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D的原子第三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四电子层上只有1个电
子; 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3s23p6。 则各元素是何种元素?
体验高考
山东、
(1)前四周期元素中,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
与其所在周期数相同的元素有 种。 (2)第ⅢA、ⅤA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GaN、GaP 、GaAs等是人工合成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其晶体结 构与单晶硅相似。Ga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
(2)写出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电离方程式 (3)元素T与氯元素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
a 常温下氯气的颜色比T单质的颜色深 b T的单质通入氯化钠水溶液不能置换出氯气 c 氯与T形成的化合物中氯元素呈正价态 (4)探寻物质的性质差异性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T、X 、Y、Z四种元素的单质中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单质的 是 ,理由 。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_一〕

第1讲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规律:
①能量顺序按照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 5d 6p 7s…… • 能量由低到高 • 即按照ns (n-2)f (n-1)d np顺序排列 ②能量高低1s<2s<3s …… 2p<3p<4p…… ns<np<nd<nf
• 17
Cl的电子排布是1s22s22p63s23p5; 若写为1s12s22p63s23p6则违背了能量 最低原理
↑
↑
轨道表示法
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1、 鲍林近似能级图与周期表的关系: 能级组 周期 元素种数
7 6 5 4 3 2 32 32 18 18 8 8
1
2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近似能级图
P 6s O 5s 6p 4f 5p 5p 4d 4d 5s 5-3-2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4p 4p 3d 3d K<L<M<N<O<P 1. 能级 4s 3p 3p 2. 同一电子层: 3s Ens< Enp< End< Enf 2p 2p 3. 同一原子,不同电子 2s 1s 5d
+17 +17
2 8 7
2 8 8
(2)电子排布式:
• 在能级符号的右上方用数字表示该能 级上排布的电子数的式子。 实例: 氯:1s22s22p63s23p5 钪:1s22s22p63s23p63d14s2 (注:ns2 表示该原子核外的n能层数 的s能级有两个电子)
• 为避免电子结构过长,通常把内层 已达到稀有气体的电子层写成“原 子芯”(原子实),并以稀有气体 符号加方括号表示
实例: 氯: [Ne]3s23p5 1 2 钪: [Ar] 3d 4s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完整版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ZK 高一化学K1 第四讲一、【知识梳理】 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跟一般物体不同,它们没有确定的轨道。
因此,我们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那么,如何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呢?一、电子云科学上应用统计的原理,以每一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来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好象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我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
见下图。
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表示电子出现的次数,小黑疏密(电子云密度)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
氢原子电子云:①球形;②离核近,电子云密度大,表示电子出现几率大;③离核远,电子云密度小,表示电子出现几率小。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假想有一架特殊的照相机给氢原子照相。
先给某个氢原子拍五张照片,得到下图所示的不同的图象。
图中⊕表示原子核,一个小黑点表示电子在这里出现一次。
给氢原子拍上成千上万张照片,研究每一张照片会使我们获得这现。
如果我们将这些照片叠印,就会看到如图所示的图象。
图象说明,对氢原子的照片叠印张数越多,就越能使人形成一团电子云雾笼罩原子核的印象,这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1.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电子运动的区域也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通常运动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电子层。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离核稍远的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由近及远为三、四、五、六、七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
2.电子亚层和电子云的形状科学研究发现,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的能量还稍有差别,电子云的形状也不相同。
根据这个差别,又可以把一个电子层分成一个或几个亚层,分别用s、p、d、f等符号表示。
1-1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成功
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阐明了
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 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玻尔提出的这 些重要概念和观点至今还为人们所使用。
但玻尔理论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能解释氢原子的精细光谱; 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分子或固体的光谱。
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原子轨道与四个量子数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 空间运动状态可以用原子轨道来描述,而每个 原子轨道须由三个量子数n、l、n共同标记。
⑴主量子数n:
n的取值为正整数1,2,3,4,5,6…
对应的符号为 K,L,M,N,O,P… n越大,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能量越高。 人们将n 所表示的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
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D )。 A. 6s B. 2d C. 3f D. 7p 2.下列各能层中不包含p能级的是( D )。 A. N B. M C. L D. K
3.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B ) A. s能级 B. p能级 C. d能级
D. f能级
4.下列关于1s轨道电子云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 B. 小黑点密表示在该核外空间的电子多
C. 小黑点密表示在该核外空间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概率大
D. 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练习:找出下列条件下原子轨道的数目 A. n=1 1 1s 2s 2px 2py 2pz
B. n=2 4
C. n=3 9
3s 3px 3py 3pz 3dxy 3dyz
3dxz 3dx2-y2 3dz2
规律:每层的原子轨道数为层数的平方(n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和l一起共同决定轨道的数目
• ψn,l,m 表明了:
(1)轨道的大小(电子层的数目, 电 子距离核的远近), 轨道能量高低; (2)轨道的形状; (3)轨道在空间分布的方向 结论: 利用三个量子数可以描述一个 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即可将一个原 子轨道描述出来.
下面结合主量子数n值和l值来判定具体的代表轨道
• n • 1 • 2 • 3
l 0 0 1 0 1 2 0 1 2 3
• 4
代表轨道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每层轨道种类(能级) 1种 2种 3种
4种
磁量子数m
• •l 轨道 空间运动状态 m=-l,· · · 0,· · · +l 共有(2l+1)个值. 类型 的数目 例如:l=2, m=0,±1,±2 • • 0 意义: 0 S 1个 • • 1 (1) 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 0, ±1 p 3个 • 2 一个取值表示一个空间伸展方向。 0, ±1,±2 d 5个 如:l=1, m=0,±1;则p轨道有3个伸展方 向, • 3 0, ±1,±2,±3 f 7个
将直角坐标三变量 x,y,z 变换成球坐标三变量 r,, 。 r OP 的长度 ( 0 — ) OP 与 z 轴的夹角 ( 0 — ) OP 在 xoy 平面内的投影 OP′ 与 x 轴的夹角 ( 0 — 2 ) 根据 r,, 的定义,有 x = r sin cos y = r sin sin z = r cos r2 = x 2 + y 2 + z2
2 2 2 82 m ( E V) 0 2 2 2 2 x y z h
式中 圆周率 , h 普朗克常数
(1)
波函数 , E 能量 , V 势能 , m 微粒的质量,
我们采取坐标变换的方法来解决(或者说简化)这 一问题。将三维直角坐标系变换成球坐标系。
轨道数 n2 电子数 2n2 1s (1) 1 2 2s (1) 4 8 2p (3) 3s (1) 9 18 3p (3) 3d (5)
原子的量子力学理论
指表征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某些物理量只能是不连续的变化。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能量的量子化,是指电子运动的能量只能 取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又称为电子的能级。轨道不同, 能级也不同。在正常状态下,电子尽可能处于离核较近、能 量较低的轨道上运动,这时原子所处的状态成为基态,其余 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玻尔原子结构理论: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 玻尔提出,并因此获得诺 贝尔化学奖.
) M.P lack量子论(1990 根据A.Einstein 光子学说(1908 年) D.Rutherford 有核原子模型
玻尔原子结构理论:
1. 行星模型 核外电子是处在确定轨道上运行,就像行 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可能状态
例: ms 1/2 1/2 1/2 1/2 1/2 1/2 每层原子 每层容纳
n = 1 l = 0, m = 0 n = 2 l = 0, m = 0 l = 1, m = 0 , 1 n = 3 l = 0, m = 0 l = 1, m = 0 , 1 l = 2, m = 0 , 1, 2 n=4
• 主量子数n
取值:n = 1、2、3、4---为正整数(自然数) 意义: (1)表示核外电子离核的远近 (2)决定电子能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 无论n为何,l相同,原子轨道形状相同;l不 同,原子轨道形状不同。 角(副)量子数L 习惯上用小写光谱符号表示不同形状的原子轨 •• 取值 : 对应一定的n 道 l=0,1,2,3,……. (n-1), 共n个值 • 意义:( 1)确定原子轨道形状 l值 原子轨道 轨道形状 (2)和主量子数 n共同决定多电子原子 0 s 球形 1 p 哑铃形 中电子的能量大小 2 d 四花瓣形 (3)确定电子云的概率径向分布 3 f 形状复杂
2. 定态(基态)假设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只能 取一定的 稳定轨道,这些稳定轨道叫定态(即不随时间而改变), 在定态轨道上运动的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3. 能量观点 离核越近的电子被原子核束缚得越牢,能量 越低。反之,离核越远则能量越高。 4. 跃迁规则 原子内电子可由某一定态(稳定轨道)跃 迁到另一定态,在此过程中放出或吸收能量,与两个定 态的能量差有关。
薛定谔方程中: 包含了体现微粒性的m (质量)、E(总能量)、V(势能)和 体现波动性的(波函数),所以该方程 能反映电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解方程的目的:解出波函数和相应的能 量E 。为了得到电子运动状态合理的解, 必须引用只能取整数值的三个参数 —— 量子数。
四个量子数
• 由薛定谔方程解出来的波函数是受三个常数n、l、 m限制的三变量函数。 n、l、m并不是任意的常数, 而是一些特定的数值,其数值的规定是由解偏微分 方程决定的,即n、l、m只能取某些分立的数值, 是量子化的,故称量子数。 • 在量子力学中,三个量子数选用一定值时,就可以 求得一种相应的波函数。由此可见,由三个确定 的量子数组成一套参数即可描绘出一种波函数的特 征,即可以描绘出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加上 电子自旋的量子数ms,四个量子数可以确定电子的 一个运动状态。
玻尔原子结构理论的局限性: 1. 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2. 核外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什么是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和波动性 水波的波纹:波动性 水波遇到一块石头,能够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粒子性
核外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所谓光的粒子性,是指光的性质可以用动量来描述。” = h / P = h / mc “所谓光的波动性,是指光能发生衍射和干涉等波的现象.” 1924年美国物理学家戴威逊(Davison)用电子枪发射高速电子,当其通过 薄晶体片射击感光荧屏时,得到明暗相间的环纹,类似于地方, 电子出现的机会大, 暗的地方电子 出现机会小. 即这种电子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薄晶体片
感光屏幕 衍射环纹
核外电子的波粒二象性引起的结果: 不能准确地在某一瞬间测定其位置,即它没有确定的运动轨道。
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认为: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 上式表明:对于任何一个微观粒子, 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出它的运动速度和空 测定其位置的误差与测定其动量的误 间位置。” 差之积为一个常数h /2π .(即原子 x ·m V = x ·p ≥ h /2π 中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可能同时准确测 其中: 出其位置和动量。) X:微观粒子在某一空间的坐标 x:粒子位置的不准量 显然, x ,则 p ; x ,则 p p:粒子动量的不准量 h:普朗克常数, h=6.626×10-34J· S
微观粒子如电子, m = 9.11 10-31 kg, 半径 r = 10-18 m,x至 少要达到10-19 m才相对准确,则其速度的测不准情况为: h 误差如此之大,容忍不了!!! 2mx
•
=6.626 10-34 / 2 3.14 9.11 10-31 10-19 =1.161015 m.s-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回忆一下: 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呈电中性。 由于质子带的电荷数目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目相等, 原子呈电中性。 设想一下: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Rutherford 提出原子结构的 “太阳-行星模型 ”
原子轨道≠确定的绕核一周
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最基本方程式是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 1926 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Schodinger) 提出一个描述核外电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方程, 被命名为薛定谔方程。该方程是是一个二阶偏微分 方程,其中x、y、z表示 e 的空间直角坐标;方程的 解是波函数及其对应的能量。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概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 假想将核外一个电子每个瞬间的运动状态,进行摄影。并 将这样数百万张照片重叠,得到如下的统计效果图,形象 地称为电子云图。
波函数
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每一个波函数代 表电子的一种运动状态,波函数决定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 率分布,相当于经典力学当中的物体的运动轨道。又称为 原子轨道。
自旋量子数ms
• 取值: ms = +1/2 或 -1/2 • 意义:表示电子自旋方向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电子围绕核运动 ,相当于公转, 电子本身的自转,可视 为自旋.通常用“↑”和“↓”表示。 所以, 描述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 要用四个量子数: n, l, m 和 ms.
• 自旋量子数ms不是解薛定谔方程引进 来的(薛定谔方程不包括自旋),由 相对论的笛拉克量子力学可以导出。 ms是不依赖于上述三个量子数n、l、 m而存在的独立量。而n、l、m是量 子力学直接给出的描写原子轨道特征 的量子数。
对于m=10克的子弹,它的位置可精确到x=0.01 cm, 其速度测不准情况为:
h 2mx 几乎没有误差, 所以对宏观 34 6.62610 物质, 测不准原理无意义. 3 2 2 3.141010 0.0110
1.551 1028 m s 1 引入:原子的量子力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