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耕文化概念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可以分为农耕实物文化和农耕意识文化两种。所谓农耕实物文化是指以实物形式保留及流传下来的因素。具体形式有农作物、耕作方式、农耕器具、农耕服饰、农用建筑等。所谓农耕意识文化是指建立于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而产生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文化因素,具体包括岁时节日、农事礼仪、神话谣谚。
二、中华农耕文化
1、传统农业技术
(1)养殖技术
(2)种植技术
品种选育技术、嫁接技术、作物虫害防治、温室栽培技术、果品储藏保鲜技术
(3)水利灌溉技术
2、物候与节气(1)月令与物候
(2)二十四节气3、农产品加工(1)粮食加工
杵臼、磨盘、踏碓
(2)食油、蔗糖、豆腐加工
(3)茶叶加工、蚕桑制作
4、民间艺术
年画、剪纸、农民画、蜡染
5、生活方式
中华农耕人安土乐天、崇尚自然的山水田园之情
“天”之自然,就是中华农耕人劳作的环境,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他们劳作过程中的伴依。他们世代居住之地或依山傍水,或小桥流水。即使干旱少雨的北方,也要在宅子周围栽
满树木花草,使其处在绿树掩映之中。农耕人的这种生活习俗从古到今,相传不衰。
耕读文化:读可荣身,耕以致富
6、节庆娱乐
(1)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或二月二、二月十二)花朝节祭祀花神、土地神。古人认为花朝节是种植瓜果蔬菜的最佳时节,历朝历代政府借机在这一天劝农耕种,形成劝农习俗。饮百花酒、蒸百花糕。有赏红、扑蝶、游春等休闲娱乐活动。
花朝节时,古人剪各种丝布条挂在树上,以祝花木茂盛、人寿年丰,这一习俗称为"赏红”。有的地方还要演百花戏助兴。
花朝节有时也称为"扑蝶会",这是很有趣味的游艺活动,花朝时节,天气变暖,也是古人踏青赏春的大好机会。
古人在花朝节还要进行农业占卜活动,一般都是根据花朝节这天的气候特点来占卜当年五谷瓜果的丰歉,民间认为:花朝节忌雨,晴则预示着丰收。
(2)斗牛比赛:既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又选出败北的牛来祭祀神灵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三、秦岭农耕文化
1、特色民俗
(1)干“帮帮活”:相互帮工干活
(2)唱“锣鼓草”:促进生产劳动的娱乐形式,干活前人们先推举一位善歌者自敲自唱,大伙边劳动边帮腔。
(3)敬“财神”:人们认为耕牛是种庄稼的主要助手,最劳累辛苦,又因牛的双角很像“天官财神”的双帽翅,故认为牛能给农家带来财富。
(4)小麦抽节扬花是农事较闲之时,此时各地借古庙会期,围绕麦收举办骡马会、农忙会、青苗会、羊头会等。
(5)陕南民间“投石乞子”的习俗
(6)陕南老年人的“做寿”:
一般都从60岁开始祝寿(亦有少数人从50岁开始做寿的),以后年龄每增加一个整十数,称为“上十”,每届“上十”之年,要做一次大寿。
(7)在陕南,采茶时要唱“采茶曲”,喝酒要唱“敬酒歌”
2、生活方式
(1)庭院:“杏花门前开,白果屋后栽“,含有前面“幸福花开”后边“百年有果”之意。(2)民居多以茅草屋、茅庵、石洞等为主,条件稍好的人家住房一般系竹木结构的瓦房或做成砖石结构的院落。形成了“竹茅架屋”的居住习俗
(3)晒麦场
(4)狩猎和守号
3、传统工艺、作坊
(1)磨坊
(2)手工编织:竹编、藤编
(3)造纸业
(4)桐油业和生漆业
(5)蚕桑业和缫丝业
(6)烧坊(酿酒作坊)
(7)茶行
(8)草药加工
4、生产用具
犁头、长耙、角锄、龙骨水车、筒车、镰刀、尖担……
5、农事节气和生产谚语
四、商洛农耕文化
1、民间艺术
(1)曲艺:花鼓、道情以及曲子在未形成戏剧之前,实际为民间曲艺形式演唱。剧目有《张连卖布》、《观灯》、《打铁》、《采莲船》、《闹五更》、《打草鞋》等。
(2)故事:商洛各县,风行讲故事。或田间炕头,或家庭院落,只要有数人会聚在一起,便讲起故事来。几乎所有的山川村庄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几乎所有的名人佚事都有一段或褒或贬的笑话。
(3)民歌,分山歌和小调
山歌,基调高亢嘹亮,粗犷有力,行腔缓慢,节奏自由,边劳动边唱。其独特之处是,每五句歌词组成一首山歌,一二四五句必须押韵,这种结构方式在其他地方的山歌中罕见。
小调,亦称小曲。其特点是,句子长短不一,曲调轻快活泼,滑音拖腔较多,颇似宋词
元曲。其内容大都与爱情相关,丹江以南流行普遍,人们或在庭院弹唱,或在地头清唱,或在路途边走边唱,形成有名曲调近百种。
(4)歌谣:旧时流传于商洛山境内之民谣多种多样。
(5)民乐:民乐题材比较丰富。除官方会庆外,村社集会、农家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大都张罗锣鼓队、唢呐班,组成风格迥异的音乐场面助兴。
(6)社火:本系古庙会的“跳神”,后演绎成春节娱乐活动。有高跷、芯子两种形式。社火游行时,旗牌开道,鼓乐指挥,“社火底子”前后穿梭,维护秩序。途遇燃放鞭炮邀留社火者,则就地圆场表演,并有男女弹唱助兴。
(7)灯会:灯会是古庙会和元宵节的夜间娱乐活动。灯分花灯、龙灯两种。花灯少则24盏,称半驾灯;多则48盏,称满驾灯。将各式各样的灯笼分别系于青竹枝上,周围饰以彩扎,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玩灯多与竹马、旱船、魔女、舞灯、舞狮结合进行。
洛南县以石门的王桥、黄龙铺和县城东街的舞龙灯最好。
2、民间工艺
(1)蓝印花布:商州特种工艺。《商志》记载:蓝印花布传入商州,迄今约有2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为其兴盛时期。图案各种文字、蔓草、方胜、盘缠、佳禾、蝙蝠、云纹、角花以及柔锦等;被面、床帘图案有“五谷丰登”、“喜庆丰收”、“莲鲤生子”、“麒麟送子”、“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
(2)枕头顶:缝合于长方形体布料枕头两端,样式为正方形,底色多为红、蓝、黑、白等,上以各色丝绒绣成石榴、牡丹、荷花、鲤鱼等图案。
(3)香包:原为民间端阳节的一种避邪物。用各色花布屑拼成,内装香草、苍术等香料,外型花样繁多。旧时姑娘出嫁后第一年端阳节前,要赶制大量香包,到时分赠姑爷叔侄,以示新妇心灵手巧。
(4)泥胎胖娃:亦名阿福。系薄壳半浮雕泥塑,多悬挂墙壁以供观赏。也有做成面具,专供儿童玩乐者。
(5)狗娃咪:胶泥烧制,小仅盈寸。中空,吹之发声,甚为动听,既是儿童玩具,又是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
(6)编织类:竹编、柳编、藤编、芦编、绳编、塑编均很普及。主要产品:篮、篓、席、筐、笼、箕、椅子、坐垫、帽、扇、果盘等。此类产品多重实用,以素编常见。也有彩编或素编上略加彩篾点缀的。主要花饰有:木瓜心、菊花心、葵花心、芭蕉叶、莲花瓣、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