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合集下载

动手操作乐趣多(教案)通用版心理健康二年级上册

动手操作乐趣多(教案)通用版心理健康二年级上册

动手操作乐趣多(教案)通用版心理健康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团队精神。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敢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4. 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 主题:动手操作乐趣多2. 活动一:盲人方阵3. 活动二:解开千千结4. 活动三:画鼻子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自信品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克服困难,建立自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磁铁、绳子、眼罩、画纸、画笔。

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让学生认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2. 活动一:盲人方阵-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

- 每组选一名“盲人”,其他成员为“向导”。

- “盲人”戴上眼罩,由“向导”搀扶,通过障碍物,到达目的地。

- 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鼓励、支持,培养团队精神。

3. 活动二:解开千千结-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五人。

- 每组成员手拉手,形成复杂的人链。

- 在不松开手的情况下,成员们要设法解开人链,恢复原状。

-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4. 活动三:画鼻子-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三人。

- 每组选一名“画家”,其他成员为“模特”。

- “画家”在“模特”脸上画鼻子,但不能用手辅助。

-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他人,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板书设计1. 主题:动手操作乐趣多2. 活动一:盲人方阵3. 活动二:解开千千结4. 活动三:画鼻子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共同完成一个家庭合作任务。

2. 写一篇关于团队合作、自信品质的日记。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幼儿园小班动手操作教育教案

幼儿园小班动手操作教育教案

幼儿园小班动手操作教育教案幼儿园小班动手操作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形状,了解初步分类;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辨能力和动手能力;3.口头表达能力的开发。

二、教学内容1.形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2.分类:同种、异种分类。

三、教学准备硬纸板,剪刀,半圆规,铅笔,奖章,表扬贴纸等。

四、教学过程1.熟悉形状知识老师拿出五种形状的图形,向幼儿介绍每个图形的名称,并向他们展示相关实物(要求:看图形并口头描述一个图形的特征)。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形状,老师可以将它们分别绘制在纸上,在幼儿观看图形时,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形状。

2.比较分类老师让幼儿找出相同的形状图、不同的形状图,并把它们分别分类。

3.动手操作让幼儿使用模板制作形状图并进行比较分类。

使用简单的编码方法来分类相同的形状图的组(要求:在制作图形时,幼儿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工具,并在工具使用过程中获得指导)。

最后,让幼儿利用基本形状制作一个动物或玩具,并口头表达他们的作品(简要回答:您作品的名称是什么?您用哪些形状制作作品?它有什么样的特征?等等)。

4.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谈论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并让他们与他们的同学分享他们喜欢的制作项目。

五、扩展活动1.调查分成组让幼儿成小组,调查他们周围的物品并制作一个形状地图。

2.形成展览将幼儿制作的作品整合到一个展览中,并邀请其他班级和家长进行参观。

六、教学评估1.学生制作项目时对老师的指示和指导的响应;2.语言发展:学生是否能够回答关于形状和分类的基本问题;3.行动技能:学生是否能够精确地制作形状,以及他们的最终作品是否显示了特征。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好方法》教案设计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好方法》教案设计

人才培养是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动手能力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为此,我们需要探索适合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介绍《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好方法》教案设计,帮助家长和老师们更好地指导孩子的动手技能培养。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每个教学的核心,请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技能水平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例如,孩子们可以学会绘画、手工制作、工程建设等不同的动手技能,让孩子们学会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好地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

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针对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鼓励孩子们表现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才华。

我们可以采用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将教育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互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要传达给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设计不同的动手技能课程。

例如绘画课程、手工制作和工程学等,在这些课程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素材和灵感,例如动物、植物或建筑等,这些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动手能力。

4.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就。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孩子们的课程表现和作品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在评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孩子们的自我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对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心,更好的促进他们的成长。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好方法》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孩子们开启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自我体验和成就感,不断促进个人发展。

在此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本着科学与热爱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在旅途中成长。

搭积木:大班儿童动手训练创造力教案

搭积木:大班儿童动手训练创造力教案

搭积木:大班儿童动手训练创造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积木的基本形状、颜色和质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搭积木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积木的基本形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 积木的颜色:红、黄、蓝、绿、白等。

3. 积木的质地:木制、塑料制等。

4. 简单的积木搭建技巧:平铺、堆叠、镶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积木的基本形状、颜色和质地,以及简单的搭建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创意搭建。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积木、积木图片、搭建作品示例等。

2. 学具:每组学生一套积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积木搭建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基本形状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积木的基本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

3. 颜色和质地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积木的颜色和质地,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了解各种颜色和质地的特点。

4. 搭建技巧学习:教师向学生演示简单的搭建技巧,如平铺、堆叠、镶嵌等,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5. 创意搭建:教师提出搭建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创意搭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搭建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交流。

六、教学活动:1. 积木搭建比赛: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指定的搭建任务。

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 积木创意作品展示:学生自由发挥,利用积木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操作技能评价:观察学生在搭建过程中,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积木的基本形状、颜色和质地,以及搭建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手实践(3篇)

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手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手实践。

二、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实践是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时,学生可以通过测量、计算等活动,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寻找规律、归纳总结,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实践往往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设计“分蛋糕”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2. 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测量活动:在学习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面积等。

(2)操作活动: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3)计算活动: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进行计算,如计算购物、烹饪等。

3. 强化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路径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路径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路径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路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动手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路径,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科学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其次,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改进实验方法,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最后,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科学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路径(一)明确实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课程,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指导策略

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指导策略

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指导策略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的确,“动手操作”犹如数学课堂的“强心剂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做好方法上的准备和操作中缺少有效地引导,并不是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有效的.其实,教师的组织、引导、调控是动手操作取得实效不可或缺的条件.如何在操作活动中加强引导,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案例谈谈看法.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操作的目的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等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确立的.首先,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主导表现在实践操作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设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预设需要学生观察、思考的问题,切实增强操作的目的性.其次,教师的主导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上,应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与积面向全体学生极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口、脑、眼、手)参与教学,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以下操作:同学们的手中都有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个三角形纸片剪刀,把它们拼成四边形,大家能做到吗?生:能!师:那么就请大家分小组动手剪看看能拼出哪些不同的四边形.(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动手,不一会儿,各小组都有了结果.)师:各小组都完成了吗?那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成果.(各小组通过投影仪展示成果,发现所得到的都是一般的四边形.)师:有没有拼出特殊四边形的?生 1 :有!老师!(生 1 展示出的是矩形,是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顶 角平分线剪了一刀而拼成的,但这并不是教师所“期 望”的那种剪法 .)师:有没有同学拼出平行四边形?请举手! (听到教师的提问,学生又开始动手,探究平行 四边形的剪法 .)教师设计这个操作活动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将三 角形纸片剪一刀后,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 三角中位线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 质.结果由于操作目的不明确, 学生并没有拼出平行四 边形,而导致操作缺乏实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对于此案例,可以作如下修改,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刀,把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课前发给各小组的一些三角形纸片是供大家不断尝试 用的,剪之前可要先动动脑筋 .这样处理,可以节约剪三角形纸片的时间,同时 缩小了所剪四边形的目标范围,从而减少了操作的盲 目性,提高了操作的科学性 . 师:同学们的手中都有 刀亠弓 请将三角形纸2 加强教师的引领意识,增强操作的规范性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先试后讲,但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同样重要.没有引领,自主学习便会失去方向.相反,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犹如画龙点睛,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超越发展.因此,学生操作时,教师必须有效的组织,在明确操作要求后,要合理安排活动,引导学生的操作有序地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知道“为何做” 、“做何事”、“怎么做” .案例2“画三角形的高”的教学片断. 在学习“画三角形的高”时,如果三角形是常见的摆放,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画出它的高,但如果三角形的位置有变化,学生画高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错误.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在教学“画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时,教师进行了以下设计.首先,初步体验画高的方法.教师示范画高(如图1),让学生观察并明确画高的方法.教师问:哪一条是底边BC 上的高?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形状与图1 同).师:很好!那么也就是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是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位置有关.本例通过在操作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行探究,从而得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这种问题设计形式体现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操作中生成结论”的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将数学知识和结论融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成了进行数学操作的过程,成了“做学问”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归纳得到的,因而掌握得更加牢固.菱形判定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若让学生先记住结论,再生搬硬套地做题,肯定事倍功半.为此,教者设计了一个剪纸活动,让学生通过折、剪、拼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最终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教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的机会,让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答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1. 实践性教学:设置实验课、实训课等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所学知识,提升技能水平。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指导学生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实习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
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5. 制定实践任务:设计具体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并呈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
他们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化的特点,而对于该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思维还未成熟,所以在学习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点时,思维无法转变,导致数学解题效果不理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其中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利用实物教具让学生自己进行“做一做、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操作活动。

这些方式的应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数学中的重点难点。

可见,在该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需要小学教师进一步探讨,增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经历、体验和探索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的三个层次。

数学教学过程更应该是充满着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知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尽管如此,我们以往的研究仍停留在零碎、杂乱、毫无章法的阶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

为了更系统的、更有效地研究如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实践的能力,我们确立“培养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研究”的研究课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时代发展需要。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验证和巩固原有知识。

要使化学实验成为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前提是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懂得并自觉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形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所以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做好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将其基本技能融入到具体的化学实验活动中,形成一定实验探究能力。

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达到学生动手、动脑的目的。

以下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氧气的制取为例,说说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在整个初三化学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同时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最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

一、想办法让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到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促使他们自己去通过实验探索,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掉以往的教学模式。

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讲解,而学生看、听、记等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得不到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提不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新课改的目标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自主探究,把课堂交给学生,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但由于我校地处边远的高寒山区,学生来源相差较大,结构层次相差甚远,加上我校条件有限,初三有十个班级,有的班级有70多个学生,而学校只有一间能放25张实验桌的化学实验室。

而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能克服困难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人数多的班级以6人一组,人数少的班级4人一组,并根据优良中差的学生搭配,每组学生都有分工,优生为小组长,可以让学生都有事情做,还可以带动差生的学习,提高差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在化学实验中,能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操作中。

大班科学教案:如何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如何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尊敬的教师们:科学实验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切实地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不过,许多老师都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试验会促使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有时甚至会造成意外事故。

因此,本文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扬动手实践能力的经验和技巧。

一、实验前必须做好准备在进行试验前,首要的是确保所有实验器材和物品都已经就位,并进行了盘点检查。

此外,还需要对实验的成品及操作流程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有实践经验,为学生制定适合其实验操作能力水平、安全可行的实验方案,尽可能排除事故的风险。

在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器材之后,教师需要在实验中心现场进行模拟,熟悉实验操作反应和条件的变化,并逐步摸索出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操作方案,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

二、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科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实验,设计在应用化学物品前,尽可能在学生中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

切勿高估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操作能力水平,强调实验的安全知识,例如易燃易爆条件下的常识,易泼溅的物质处理方法等等。

在学生中提高学习科学安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减少实验中不必要的不安因素,增进实验效果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班级的安全意识。

三、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对于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科学实验不仅能够深化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好奇心。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践经验。

同时,在进行实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强调实验的困难性和危险性,并告诉学生需要遵守的安全规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四、鼓励学生合作实验通常都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学生能够彼此帮助和切磋,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还有助于互相发现错误和不足,并以此为契机加强自己的交流合作能力。

合作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并能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

在动手操作中经历过程,培养学科情感

在动手操作中经历过程,培养学科情感

在动手操作中经历过程,培养学科情感小学生天生好动,有着活跃的思维;游戏是其最爱,爱表现是其天性。

针对这一年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将数学课上得活泼生动、有滋有味,而不是味同嚼蜡,对学生毫无吸引力。

为此,教师要强化实践意识,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过程,培养学科情感。

一、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探寻知识生长点教师要在情境上做文章,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探寻知识的生长点,引领他们满怀热情去探寻有效的路径,进而萌生探究动力,增进学科情感。

比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①如果要分别测量数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面积,应该如何操作?有的说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个挨一个地平铺在封面上,再查清小正方形的个数,就得到了答案。

这一做法很快遭到了一些同学的反对:“这样做太费事,可以先横着摆一排,再竖着摆一排,然后数一数横排和竖排各是多少个,两个数相乘就算出了课本的面积。

”有的说:“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桌面那就需要很多,摆起来也更麻烦,应该用面积大一点的正方形。

”②课件展示:学校塑胶操场中的足球场及学校雕塑底座的侧面等图片。

提问:想一想如果用面积单位测量它们的面积会怎样?学生展开了交流、讨论。

有的认为用小正方形去测量足球地层场地肯定不现实,需要用尺子;有的则接着说测量足球场的长和宽要用“米”作单位,有的说测量雕塑底座侧面的长和宽要用“分米”或“米”作单位……学生各抒己见,想法也比较符合实际。

那么,如何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测量数据,计算面积呢?问题摆在学生跟前。

这一过程使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生活的需要,并通过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通过动手实践活动,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动手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而已,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动手有时也不是单枪匹马地进行的,而是需要合作才能成功的。

因此,教师要树立实践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各种有效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着力培养好该方面的习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让孩子动手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让孩子动手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让孩子动手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认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双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推广,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入手,介绍一种“让孩子动手做”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指通过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实践等综合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面广,包括食品加工、绘画、手工艺、写作、体育锻炼等多个方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化、灵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使其在综合实践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二、为什么要让孩子动手做?小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十分丰富,更加适合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

让孩子动手做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学习兴趣孩子的大脑是充满好奇心的,总是想要探究新事物。

让他们动手制作物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自主探究知识,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2.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动手做能够让孩子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双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腕协调能力。

而且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会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创造和发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思维。

3.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会发现自己制作出来的物品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这会让孩子们有成就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动手实践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发现自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和朋友做出贡献。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法1. 教师应该先为孩子们展示一些工具和材料,并解释他们的用途。

2. 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掌握能力,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任务,让他们动手做出一个具体的作品。

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指导

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指导

生 接受 。 操作 的程序 反映了学 生接 受知 识 的思 维过 程。 井然有序 的操作 既有利 丁学生形成 清晰 、流畅的思维 过程 . 又

操 作 方法 , 如 其分 恰
能有效地 发展学生 的思维。 学生操作 活
动足一个分析 、 综合 、 抽象 、 概括的复杂
思 维 活 动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生 思 维 的 学 条 理 性 能 得 到训 练 , 得 提 高 。 获 在 六 年级 上 册 “ 面积 的 变化” 表 的教
此 , 师要 积 极 弓I 和帮 助 学 生 渡 过 这 教 导 个 阶段 , 求 训练 思 维 的 条理 性 。 在操 探 作 活 动 中 , 生 的思 维 基 本 上 是 隧 着 操 学 作 的顺 序 进 行 的 , 向 的 比较 容 易 被 学 顺
形成强烈的反差 , 在过 程 中 直接 感知 长
通 过 实 际 操 作 自然 也 就 很 快 地 求 出 结
果 。通 过 这 样 的操 作 实践 , 效 地 化 解 有 了本课 的 难 点 。学生 在操 作 过 程 中不仅
学 会 了 “ 设 替 换 ” 一 解 决 问 题 的 策 假 这 略, 而且 为 解 决 同类 问题 打 下 了基 础 . .
在 “ 方体的展开图” 长 的教 学 中 , 教
师把 长 方 体 的 六 个 面 用 三 种 不 理 学 研 究 表 明 : 学生 的 思 维 处 小
色来表 示, 种颜 色表 示长方体 的一组 每
对 面 。在 学 生操 作 展 开后 , 同 的颜 色 不
方体的展开 图. 为长方体 的表 面积等知
识 的 学 习奠 定 了基 础 :
堂教 学过 程 巾 的一 个重要 环 节 。在 实 际 的教 学 过 程 巾 , 从 操 作 的 方 法 、 程 、 我 过 对象 等方 面人 手 ,有 效指 导 学 生 的操 作 活 动 . 了一 定 的效 果 。 取得

小学生手工制作教案

小学生手工制作教案

小学生手工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材料使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审美观念。

3.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剪、折、粘、画等。

2. 手工制作材料的了解:纸张、彩泥、废旧物品等。

3. 手工制作实例:纸飞机、折纸、泥塑、废旧物品改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材料使用。

2. 教学难点:创新设计和团队协作完成手工制作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材料使用。

2. 示范法:展示手工制作实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手工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手工制作材料:纸张、彩泥、废旧物品等。

2. 准备手工制作工具:剪刀、胶水、彩笔等。

3. 准备展示用的作品展示台。

教案内容示例:第一节: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如剪、折、粘、画等。

教学内容:1. 讲解剪、折、粘、画等基本技巧。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剪刀、彩纸、胶水、画笔等。

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手工制作的意义和基本技巧。

2. 示范:教师展示基本技巧的制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基本技巧。

4. 总结:点评学生作品,讲解注意事项。

教学评价: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计划1. 制定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

2.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难度。

3.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调整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效果。

七、安全指导1. 强调手工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的正确方法。

2. 确保学生了解如何处理废旧物品,避免造成伤害或环境污染。

3. 监督学生的手工制作过程,及时制止不安全的行为。

八、学生评估1. 定期评估学生的手工制作技能和创造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发现规律,调动感官,实现理性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获得教育教学效果,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实现团结协作,通过辛勤耕耘来提高动手能力,实现研究的目的,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在教学中融入四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放手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的行动。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等待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探究,挖掘学生需要的空间,利用好需要的时间,并重视时间上的保证。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重视解决学生的困难,加以提示,并给予学生充分多的发现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给学生逐渐成熟的机会,给予学生引导,给予学生充分全面的教育。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擅长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并引导学生学会体会,重视学生在独特的经验的基础上,激发独特的思想,引领新颖的思路,并教育学生细心捕捉,获得学生思维中的闪光之处,并积极开采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并充分全面把握学生的真实的思维过程。

(四)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调整教师要引领学生参加动手实践,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保持学生预设的流程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实际融合,实现教师的教学主张的落实,并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创设情境,选择操作方法,提高操作的效果教师要创造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重视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到学习兴趣中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积极思索,进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教师可以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道理,获得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

《与时俱进在复习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专题报告普定县第四小学郭国富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很庆幸能和大家在这里交流“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这个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的理解,我把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我们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在六年级期末复习中,怎样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有效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指导。

下面,我就这一话题谈谈我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正。

谢谢!!我今天的报告主要从以下向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什么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一)什么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何为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的操作活动。

它是探究数学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尤其小学阶段,动手操作能简化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与探索。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越低年级的学生越适合于动手操作活动来辅助学习理解知识,虽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对于有些难懂易错的知识学生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手操作,以便于知识理解与掌握。

(二)认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与外延关于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内涵,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教学的环境和资源比较单一,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材、教具、教学设计等。

在这种模式下的数学学科教学,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更多是与教科书相关的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测量、社区调查、绘制、手工等,具体表现为写的能力、画的能力、拼的能力、制作的能力等。

而在新的“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互联网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整合,让课堂的色彩不再单调。

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也异常丰富,增加了更多的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元素:比如网上调查、DV拍摄、数码照相、微课制作等。

作为教师,在设计学生实践活动时,要与时俱进,把传统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

如在设计节约用水的课前实践时,在以前,数字化资源没有融入教学和生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调查家中、学校、社区水龙头漏水的情况,并通过计算得出当水龙头的数量增加、漏水时间变长,原本不起眼的漏水现像也能聚少存多,造成严重的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可见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感知,这样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也会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因此,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新教材的数学书上,增添了许多的图片、人物,实践活动等。

实践活动,当然需要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可小学生毕竟年纪还少,很多时候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大力配合,共同帮助,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欣赏与观察一些美丽的对称图案,从而让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再让学生把书上一些图案剪下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尽力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在教师指引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折、比、画等操作活动,动手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在为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过程中,家长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前制作一个长方体,通过制作的过程,他可以从中知道很多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这样学习起来就可以把抽象和具体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可是制作一个长方体对于他们来说过程也有点复杂,这就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

如果家长能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那学生的想象空间必将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通过让他们动手“量一量,做一做,摆一摆”等操作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⑴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
⑵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⑷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⑸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
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

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

三、训练学生掌握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具体谈谈训练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从直观演示入手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来认识数学问题,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性,不要为操作而操作,要把握好时机,同时要有的放矢,让学生将观察、操作、思考融为一体,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让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训练学生掌握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有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大胆猜想。

中年级学生比较好动、爱玩,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长。

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可能性结论时,我没有直接说出,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很容易掌握,但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我让学生先猜想,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小组合作,最后组长汇报。

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合作交流,会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

通过老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大胆猜想,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不断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求知欲。

2、自制学具。

在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制学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象的表象认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要求学生以8个人为一组,领取材料(橡皮泥,圆球,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

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到结论。

3、实物测量。

实物测量是只教给学生测量物体的方法和步骤,让其在生活中利用实物进行具体操作实践。

例如,在学习了“米的认识”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测量黑板、桌子、门、窗户、操场等的高度;在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之后,让学
生用天平测量小物体的重量等。

通过实物测量,可以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步骤,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感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的方法。

在训练中,通常分两步走。

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

例如在教学生量线段的长度、用直尺画线段,规范地画出长方形的方法等,我都先在黑板一步一步画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参照,准确无误地看到操作的过程,再自己进行动手操作。

第二步:指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从整体到重点。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指导学生用边长是1cm的小正方块摆一摆,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这时,学生出现两种的摆法:一种是把整个长方体都铺满,得出长方体面积是平方厘米;另一种是只铺长方形的行数与每行的个数,再相乘,结果也是8平方厘米,然后总结出第二种的摆法好。

最后,我让学生求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形,这时小方格不够用,学生就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用尺量长和宽,即行数和每行个数,再相乘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紧接着让学生再一次观察思考,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求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四、联系生活的实际,加强动手操作。

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数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加强实际动手能力提供示范。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让学生通过量一量书本、课桌、黑板等的长度,让他们计算各种实物的周长,加深他们对“米、分米、厘米”等的认识。

在教学“面积单位”的时候,我同样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书本、课桌、黑板等的面积,加深他们对“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的理解。

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定时间带学生去商场、农村、工厂等,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五、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要有机结合。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

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

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上几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效果非常明显。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渗透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为今后学生的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