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感知,这样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也会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因此,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新教材的数学书上,增添了许多的图片、人物,实践活动等。实践活动,当然需要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小学生毕竟年纪还少,很多时候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大力配合,共同帮助,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欣赏与观察一些美丽的对称图案,从而让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再让学生把书上一些图案剪下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尽力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在教师指引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折、比、画等操作活动,动手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在为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过程中,家长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前制作一个长方体,通过制作的过程,他可以从中知道很多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这样学习起来就可以把抽象和具体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可是制作一个长方体对于他们来说过程也有点复杂,这就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如果家长能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那学生的想象空间必将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通过让他们动手“量一量,做一做,摆一摆”等操作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⑴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

⑵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⑷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⑸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

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

三、训练学生掌握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具体谈谈训练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从直观演示入手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来认识数学问题,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性,不要为操作而操作,要把握好时机,同时要有的放矢,让学生将观察、操作、思考融为一体,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让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训练学生掌握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有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大胆猜想。

中年级学生比较好动、爱玩,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长。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可能性结论时,我没有直接说出,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很容易掌握,但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我让学生先猜想,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小组合作,最后组长汇报。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合作交流,会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通过老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大胆猜想,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不断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求知欲。

2、自制学具。

在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制学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对象的表象认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要求学生以8个人为一组,领取材料(橡皮泥,圆球,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到结论。

3、实物测量。实物测量是只教给学生测量物体的方法和步骤,让其在生活中利用实物进行具体操作实践。

例如,在学习了“米的认识”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测量黑板、桌子、门、窗户、操场等的高度;在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之后,让学

生用天平测量小物体的重量等。

通过实物测量,可以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步骤,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感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的方法。

在训练中,通常分两步走。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例如在教学生量线段的长度、用直尺画线段,规范地画出长方形的方法等,我都先在黑板一步一步画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参照,准确无误地看到操作的过程,再自己进行动手操作。

第二步:指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从整体到重点。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指导学生用边长是1cm的小正方块摆一摆,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出现两种的摆法:一种是把整个长方体都铺满,得出长方体面积是平方厘米;另一种是只铺长方形的行数与每行的个数,再相乘,结果也是8平方厘米,然后总结出第二种的摆法好。最后,我让学生求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形,这时小方格不够用,学生就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用尺量长和宽,即行数和每行个数,再相乘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紧接着让学生再一次观察思考,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求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四、联系生活的实际,加强动手操作。

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数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加强实际动手能力提供示范。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让学生通过量一量书本、课桌、黑板等的长度,让他们计算各种实物的周长,加深他们对“米、分米、厘米”等的认识。在教学“面积单位”的时候,我同样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书本、课桌、黑板等的面积,加深他们对“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的理解。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定时间带学生去商场、农村、工厂等,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五、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要有机结合。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把动手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

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上几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效果非常明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渗透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为今后学生的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