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

――让学生在共同体中学习科学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教互学,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完美境地。笔者根据科学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以案例为呈现方式,以调查检测为论证依据,反映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实践者提升过程,并分别从互动、协作二方面论述了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 学习共同体 互动 协作

一、感性认识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科学课堂,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也有了一定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有了很多自主权,探究能在合作中完成。但细心品味,总觉得我们的探究活动,表面轰轰烈烈,“价位”并不高,许多小组合作,都是出于盲目与浮躁,流于形式。脱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华丽外衣后,到底留有几分成色?的确值得深思。

[案例一]谁是失败者?——忽视科学学习的过程互动

操场上进行着科学探究活动“谁制作的航模最科学”测评活动。A组的同学开始采用了不合适的方案,当他们发现B组同学的方案较好时,迅速地将他们原来的方案作了修改。在随后教师要求各组介绍情况时,A组同学获得机会,并且在最后被评为“冠军组”。A组的同学因之兴高采烈,并且认为B组同学是失败者。

分析:该方案的设计不符合科学探究学习的要求,教师设计了最终的比赛方案,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结果上,按比赛结果论“英雄”,而不是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设想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可见,科学学习过程,要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互动,应重视探究过程,而非结果。

[案例二]我认为这种方法最好!——忽视学习伙伴间协作磋商

教师在教学《分离混合物》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许多分离铁钉与木屑混合物的方法:浸水、火烧、吹风、磁铁吸、网筛、抖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呢?”学生几乎都举起了手,教师却视而不见,继续说:“我认为用磁铁吸的方法最好……”并把其它方法的缺点一一列举。接着学生领取材料,热热闹闹地开始探究了。

分析:该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空间,以及在不同情况下问题的解决,更没有发挥伙伴间协作的作用,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磋商不同观点的社会性协作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多边活动。因此,科学学习评价的重心应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促进学生发展上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

[案例三]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实验?——忽视培养学习成员的向心力

课堂上进行《物体的沉与浮》实验汇报时。一小组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同组的一男生却专心于玩弄实验器材,实验员提醒他注意课堂纪律。他说:为什么你能做实验,我为什么不能?

分析:该现象在小组合作中较为普遍但最为致命,往往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我们在小组合作中往往都有明确分工,有小组长、记录员、材料员、实验员。但学生最喜欢的却是实验员,其他都无所谓。因此,小组中的角色要经常变化,教师的评价,奖励要向有团队精神,能分工合作的小组倾斜,树立榜样。

[案例四]时间咋不够呢?——忽视教材的隐性结构

有一位教师在引导四年级学生认识金属的性质,将学生在开始阶段提出的“金属能发光,能传热,导电”等作为假设,设置了三个探究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对其一一进行检验。结果探究尚未结束,就因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课后,教师感叹:时间咋不够呀!

分析:该课的失败在于教师备课时根本没有留意教材的结构体系,没有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只停留在以往自然常识教学的一个一个活动踏踏实实地教。原来,本课学生提出的“金属能发光、导电”等都是他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形成的认识,并不是假设。教师将学生已有的认识作为假设并要求检验是一种重复无效,浪费时间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案例五]老师,我还没想好这是为什么?——错失分享成果的时机

一教师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一幕:一个小组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四个学生都趴在桌上观察杯子里的马铃薯。教师让学生把浮起来的马铃薯展示到讲台上,可学生却对老师说:“老师,我还没想好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当时,学生正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在探究,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进行探讨,而不能去打断他们。因为,科学探究的时间,分享的时机必须予以科学的把握,才能保证学生关注活动的过程,促进学习结果的达成。

二、理性思考

(一)调查检测

尽管我们正走在《科学》的大道上,但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缺少互动,忽视对话,小组合作缺少向心力,协作磋商缺乏有效措施,探究成果难以分享等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把握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寻思对策,更好地服务新课程,笔者从协作建构的角度,编制了下面这张“学生协

讨论、公开发表,这也直接导致这几项“水平3”的人数降至个位数,这是今后“科学”教学研究的主要突破口。“水平3”人数最多的指标是小组活动,但“水平2”的人数也不少,说明小组成员的集体努力还不够,归属感不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协作,学会分享,学会沟通,像鲁宾逊一样经验世界,建构知识。

(二)搭建载体

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这和人们对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视程度是紧密联系的。它具有4个特征,一是具有归属感,学习成员之间对具体学习目标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归属感,有利于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二是合作学习,与同伴开展包括协商、呈现自己知识、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三是互惠互利,是一种从与其他人进行交互而来的相互利益的感觉;四是分享感,共同体成员能共同分享学习的体验和结果,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分享。

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中加强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对于纠正当前《科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存在解读误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解决上文所述科学学习中所存在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科学学习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与助学者,在协作互动环境中,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所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学习形式,即通过科学学习共同体倡导的协作互动的活动方式进行学习,从而产生很强归属感和分享感。

三、策略选择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育、建立促进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对于实施有效探究意义重大。在科学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