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笔记整理
【最新】修辞学笔记-范文模板 (2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修辞学笔记篇一:修辞学读书笔记修辞学读书笔记一.分析比喻和比拟的关系。
比喻是指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一个比喻包含了主体和客体两部分,而且主体和突破口体是互不相同的两事物,这样,比喻才有意义;但是二者在书籍在性质或特征上双必须具备某些共同点,这样,比喻才能被人理解的。
例如: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
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
我只地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文中用“诗史”比喻不朽的巨篇鸿著,用“英雄们的八宝箱”比喻集名家名著之大成,用“深夜街头”的“地摊”比喻这两本集子是在黑暗势力重重压迫下的零散作品,而“几个小钉、几个瓦蝶”的意思则是说,这些文章虽然短小,却不是什么小摆设,而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对革命人们很有用的东西。
这几个比喻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似点都在内在属性方面,作者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说明比较生疏的东西,使他要说明的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是将物当人来写,拟物是将人当物来写,本体和拟体二者在特征和属性方面同样也要有共通点。
例如:不知为什么,原来挺敞亮的店堂变得特别黑暗了,牌匾上的金字也都无精打采了。
(汪曾祺《异秉》)句中将牌匾上的金字当作人来写,“无精打采”显然是人才有的精神状态,用拟人的手法就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更令读者容易接受,使句子生动形象了。
但是,比喻和比拟在有些句中是很难分辨的。
如: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修辞学发凡》笔记整理第二、三篇
《修辞学发凡》笔记整理第二、三篇(有些部分有省略)第二篇说语辞的梗概一、修辞和语言·语辞就是普通所谓语言。
较广义语言包括语言和文字。
·广义的语言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
·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语言文字的可能性:①语言的习性。
②体裁形式的遗产。
二、“态势语”“态势语”就是用装态作势的动作,就是态势,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
“态势语”同所要表示的意思极直接,一般不过用它来补助口头语言的不足,在不能用普通语言交流思想,或没有共同语言交流意思的时候,也还可以用它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
态势共有三种:表情的、指点的、描画的。
“态势语”是很粗陋笨拙、暧昧不明的思想交流法,大不及声音语的简捷而明确。
三、声音语▲声音语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因素的结合构成的,自然离了声音便不能存在,缺了意义也不能成立。
▲约定俗成,荀况所谓“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
”(《荀子·正名》)四、文字语▲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同语言别出一源,绝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的标记。
▲文字从起初到现在约略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1)记认时期;(2)图影时期;(3)表意文字时期;(4)表音文字时期▲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的第一步。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便都由文字形体和意义和声音三者构成,其分别不过在文字对于意义和声音的直接间接的关系:直接表声音,间接表意义的,便是表音文字;直接表意义,又直接表声音的,便是表意文字。
五、声音六、形体七、意义▲观念是具体的,经常出没在我们知觉、记忆、想象中间;概念是由事物经过几次经验之后,抽异存同,我们的心理构成,是抽象的,概念所含的因素,是意义的“固有因素”。
比如“马”,必是或黑或白,或小或大,或胖或瘦,或驯或野的马,而“马”这一个声音或这一个形体所代表的,却是包括一切具有黑白等毛色,大小胖瘦等形体,及驯野等性格的马,便是事物的概念。
▲意义的体会常随经验而不同。
修辞学知识要点汇总
一、第一章1:现代修辞的意义?(1)帮助我们说话更动人,写文章更优美。
(2)帮助我们欣赏别人的语辞,文辞。
(3)对一篇作品,不但知道它的文辞美,而且知道为什么美。
(4)帮助我们鉴赏作品,分析文章的措辞,造句技巧,认识语辞、文辞美在何处2:修辞的含义?(1)词性上有名词和动词之分。
(2)语用上指向修辞活动、修辞规律、修辞现象、修辞学科、修辞方式等方面。
(3)内容和形式上要求内容形式的统一(4)语体风格上,适用于不同语言风格的文体(5)现代修辞学中的修辞内涵。
3:刘勰的《文字雕龙》陈骙《文则》现代修辞建立的标志: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发表为标志。
4:修辞定义:修辞就是修文、修语词、也包括修词、修句和修段,是篇、章、句的系统。
5:什么是修辞学?(1)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修辞学与语法学,训诂学,文字学一样,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是指修辞学书籍和著作等,是指系统的理论和学术观点。
6:修辞学研究的范围?音韵的配合,词语的配合,句式的选择,语篇、语体和语段贯穿了语境理论的始终。
二、第二章修辞和语境的关系1、论述语境赋予修辞确切的含义?p19-p24(1)语境可以确定变化了的语言含义。
例: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从前面的语言来看,这里的“豪杰”是原义的反语。
(2)语境可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3)语境可以赋予特定具体语言以感情色彩。
(4)语境可以排除歧义。
(5)语境可以创造条件,使词语活用或巧用。
(6)语境可以丰福词语的意义。
(7)语境可以揭示文外之意,使文章造成曲笔。
2:同义手段:是指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表达效果相同或相近,但修辞效果不同的一组语言单位。
也称同一手段。
3: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语境是修辞的基础,帮助修辞的表达,同时也制约着修辞。
修辞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下运用,同时它也创造或补充着语境。
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4:语境和修辞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修辞学笔记
Metaphor (Condensed Simile)The news is as a dagger to his heart. The news is a dagger to his heart.Joe fought like a lion. Joe was a lion in the battle.Learning may be likened to climbing up a mountain. Learning is climbing up a mountain.The gossip was like a net that strangled her. She was strangled in the net of gossip.The machine-gun shot down the enemy like a mower cutting down the grass. ★The machine-gun mowed down the enemy.The parks of our city are like human lungs. ★The parks are the lung of our city.1) ★Money is the lens in a camera.2) Sometimes I rambled to pine groves, standing like temples, or like fleets at sea, full-rigged, with wavy boughs, and rippling with light…(can’t be changed to simile)3) Greece was the cradle of Western culture.Faded/Dead Metaphors? Table-leg? Bottleneck? Running brook? Square shooter (shooting iron) (magazine: periodical/publication; a store house –power magazine火药库/magazine of a rifle弹仓、弹匣NOT Metaphor/Simile1) Paul looks very much like his brother.2) The boy is more than intelligent.3) My car runs as fast as the train.4) I have an old photograph of the drug store, taken in 1894; it shows my grandfather and two clerks standing behind showcases, as if waiting for customers, and my grandmother sitting at the switchboard, surrounded by wires. She looks like a fish struggling in the net, and my grandfather and the clerks, though they smile bravely, are captives, held by invisible strands.Identify the similes and metaphors in the following; then convert the similes into metaphors or expand the metaphors into similes, if possible.1) He i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He is like a wolf in sheep’s skin.2) ★The parks are the lungs of our city.?The parks of our city are like human lungs.3) ★His voice sounded like a thunder in the hall.?His voice thundered in the hall.4) ★Money is a lens in a camera.?Money is like a lens in a camera.5) Lottie staggered on the lowest verandah step like a bird fallen out of the nest.?Not possible to change.6) We tore through the black-and-gold town like a pair of scissors tearing through brocade.?Not possible to change.7) ★The machine-gun was shooting down the enemy like a mower cutting down grass.?The machine-gun was mowing down the enemy.8) Slimy canals crept like green snakes beside the road.?Slimy green canals snakes beside the road.9) Applications for jobs flooded the Employment Agency.?Applications for jobs came into the Employment Agency like a flood.10) ★Hitler’s attach on Poland in 1939 was like lightning.?Hitler’s made a lightning attach on Poland in 1939.Study and improv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1) Life was like a journey studded with pitfalls.?Life was like a journey full of pitfalls.2) ★Not all slim girls are paper tigers.?Not all slim girls are paper flowers.3) ★A real friend is like a mirror that can help you see your mistakes clearly.?A real friend is like a mirror that can help you see any dirt on your face.4) Examinations are the death sentence to students.?Examinations are harvest seasons of students.5) ★Jack’s house was destroyed by fire. Jim went to comfort him and asked him to contact the insurance company. “Cheer up, my friend,”he said. “Your insurance claim will be proceeding like a house on fire, I’m sure.”?... “Your insurance claim will be proceeding quickly/fast/soon.”Analogy 类比? It’s with our judgments as with o ur watches; none go just alike, yet each believes his own.? The inspiration for a story is like “a pull on the line…the outside signal that has startled or moved the creative mind to complicity and brought the story to active being…”? 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 – 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 (Bertrand Russell)? Before you reprehend another, take heed you are not culpable in what you go about to reprehend. He who cleanses a blot with blotted fingers makes a greater blur. (Quarles)? Intellectual assimilation takes time. The mind is not to be enriched as a coal barge is loaded. Whatever is precious in a cargo is carefully on board and carefully placed. Whatever is delicate and fine must be received delicately, and its place in the mind thoughtfully assigned. (Arlo Bates) ? In rivers the water that you touch is the last of that has passed and first of that which comes: so with time present. (Leonardo Da Vinci)? The cultivation of a hobby and new form s of interest is…not a business that can be undertaken in a day or swiftly improved by a mere command of the will. The growth of alternative mental interests is a long process. The seeds must be carefully chosen; they must fall on good ground; they must be sedulously tended, if the vivifying fruits are to be at hand when needed. (Winston Churchill)?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Allegory 讽喻(Speaking figuratively, symbolism allegory)Metonymy 换喻1. He must have been spoilt from the cradle.2. The kettle is boiling. (=The water in the kettle is boiling.)3. Italy cannot be vanished in warfare nor Greece in studies. (=Italians cannot be vanished in warfare nor Greeks in studies.)4. The pen is stronger than the sword. (=Those who use the pen have more influence than those who use the sword. /The officials have more say than the officers.)5. Land belonging to the crown occupied the best part of the country. (=Land belonging to the monarch occupied…)6. The grey hair should be respected. (=The old/aged should be respected.)7. 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Things learned in childhood will not be forgotten till death.)8. Having finished the law school, he was called to the Bar. (=…he became a lawyer (Am E)/ a barrister (Br E).9. Every government should attend to cleaning its own Augean stables…(相传国王奥杰尼斯的牛舍内养牛3000头,30年未打扫,故Augean stables c成了肮脏的代名词,这里影射政府都有腐败现象,应注意克服。
修辞手法重点知识点归纳
修辞手法重点知识点归纳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作家可以生动地描绘人物、情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下面是修辞手法的几个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1. 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互比较,从而表达出新的意义。
比喻常常使用"如"、"像"、"似"等词语进行表示。
比喻可以增加作品的形象感和感情色彩。
2. 拟人
拟人是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思维、感情和行为,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形象感。
拟人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亲近感。
3. 排比
排比是通过将几个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强调并
增强修辞效果。
排比可以使作品更加雄浑有力,增加语言的韵律感。
4. 夸张
夸张是通过对某一事物或情景进行夸大处理,以达到强烈的修
辞效果。
夸张可以增加作品的喜剧效果或感染力。
5. 对比
对比是通过对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
对比可以使作品更具有层次感和冲击力。
6. 问答
问答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使作品更具有互动性
和引人思考的效果。
问答可以增加作品的引人入胜程度。
这些修辞手法都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常用的技巧,它们可以丰富作品的表达效果,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质量。
修辞学理论笔记摘抄(3篇)
一、引言修辞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运用技巧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学者,修辞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修辞学理论进行摘抄和梳理。
二、修辞的定义与功能1.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学定义为:“在每一个问题上,找到可用的说服手段。
”他认为修辞学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听众,使其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
2. 修辞的功能(1)说服功能:通过运用修辞手法,使听众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2)表达功能:使演讲者的思想更加丰富、生动。
(3)教育功能:通过修辞,传授知识、培养听众的审美能力。
三、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
如:“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 夸张夸张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的特点,故意夸大或缩小其程度。
如:“他吃得像头牛,睡得像头猪。
”3. 排比排比是通过将几个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词组或句子并列起来,以增强表达效果。
如:“我们爱祖国,我们爱人民,我们爱和平。
”4. 对仗对仗是通过对称的结构、相似或相反的意义,使语言更加和谐、优美。
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夏雨淅沥蝉鸣时。
”设问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听众思考,增强说服力。
如:“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叹时光的流逝?”6. 反问反问是提出问题,但不需要听众回答,以达到强调、反驳等目的。
如:“难道这不是事实吗?”7. 引用引用是引用他人的言论、典故等,以增强说服力。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修辞与逻辑1. 逻辑的修辞逻辑的修辞是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逻辑论证的效果。
如:“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只要用心,谁都能做出来。
”2. 修辞的逻辑修辞的逻辑是指通过修辞手法来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
如:“这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辛勤付出。
”五、修辞与情感1. 情感修辞情感修辞是指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高中修辞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修辞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修辞格1. 比喻比喻是指用于事物的名称来表示另一事物的名称,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点。
比如“他是一只猎豹”中的“猎豹”就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猎豹来形容他的速度快。
2. 比拟比拟是指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出它们的相似或不相似。
比如“心如止水,静如处子”。
3. 象征象征是指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或某种含义。
比如“春天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4. 拟人拟人是指用人的行为、语言、思想等拟化非人事物。
比如“大地在春天向我们微笑”。
5. 夸张夸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特点或现象进行夸大和放大描述。
比如“这个人眼睛像灯笼一样大”。
6. 反讽反讽是指通过贬义词对某人或某事物进行嘲笑或讽刺。
比如“他是个‘伟大’的小人”。
7. 排比排比是指用相同的结构、相同的语法形式,使句子或段落在形式上达到对称与平行的效果。
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 对比对比是指在文中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它们的差异与联系。
比如“他的言行和他的思想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二、修辞手法1. 借代借代是指用某些词汇或语言形式代替另一些词汇或语言形式。
比如“万事如意”的“如意”就是对“平安”、“安康”的借代。
2. 转喻转喻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原意和它外延的引申意义相混为一谈。
比如“月光”指月色,但在“月光如水”的形容中,“月光”已经含义丰富起来。
3. 借用借用是指用某些文学作品中的诗句、段落、成语、古话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如“愿君莫似黄花白玉地,雍雍正气拱深碧。
廉能理天的‘廉能’,波澜的‘波澜’,‘波澜’。
4. 双关双关是指一字具有两种或几种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产生出一种含蓄的意味。
比如“把这句话说得像哲学家,听得人心头发凉”。
5. 借喻借喻是指用成语、典故、文学作品或圣贤之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比如“孤子绝标”的“孤子”指曹子吉黄巢军的“黄巢”出现得如孤子。
6. 指涉指涉是指作者用指代词、词汇,同时用适当的语境进行交际。
三年级修辞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修辞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修辞是文学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修辞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手法,下面将对这些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修辞手法的分类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来提高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技巧。
在三年级的修辞学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其相似之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
例如:她的笑声如同清泉般悦耳动听。
2. 拟人:将非人物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性质和行为,使其更具形象感。
例如:大树伸出了它的大手,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3. 夸张:通过夸大的表达方式,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一连吃了三碗饭,肚子鼓得跟气球一样。
4. 对比:通过对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黑夜里,星星和月亮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钻石和银币。
5. 排比:通过列举多个并列的事物或观点,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她的眼睛大大的,亮亮的,明亮的,像天空中的明星。
6.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进行陈述,以强调某种观点或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你难道不知道,读书能够开阔你的眼界吗?二、修辞手法的运用场景除了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我们还需要学会在适当的场景中运用这些手法,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场景:1. 比喻:通常用来进行对比、形象描述或感觉表达。
例如:我的妈妈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我的生活。
2. 拟人:适用于描写非生物物体,使其更具形象感。
例如:小草在微风中摇摆着身姿,好像在和大地轻轻地跳舞。
3. 夸张:常用于夸张描述、强调或调侃。
例如:这个西瓜大得能装进一个篮球场。
4. 对比:适合对比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小明瘦得像一根竹竿,而小红胖得像一个小猪。
5. 排比:适用于列举多个并列的事物或观点。
修辞手法笔记
修辞手法笔记一、定义修辞手法,也称为修辞技巧,是作者在写作中为了更有效地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引起读者共鸣而采用的特殊的语言处理方式。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 增强语言表现力:通过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突出重点:通过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3. 丰富语言形式:通过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形式更加多样,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三、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来描述某一事物的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拟人:拟人是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和行为特征,使描述更加形象。
3. 夸张:夸张是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或表达作者的情感。
4. 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的句子组成的修辞方式,可以增强语势。
5. 对偶:对偶是用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句子或词组来描述事物的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整齐、优美。
6. 反复:反复是重复某一词语或句子,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7. 借代:借代是用某一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该事物的本身,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
8. 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可以增强语势。
9. 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10. 双关:双关是利用词语的音义关系,使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双重的意义。
四、如何运用修辞手法1. 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在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主题、读者对象和语境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
2. 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要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如比喻要贴切、夸张要有度、排比要流畅等。
3.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适度:在写作中,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适度,不要过多地使用修辞手法,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和理解。
高中语文高三修辞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高三修辞知识点整理一、修辞的概念及类型修辞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表达技巧和手法,达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目的。
在高中语文的研究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类型: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2. 比拟:用相似的事物来进行类比,以突出某一特点或共同点。
3. 排比:通过列举类似或相对的事物,以增加表达的烘托力度。
4. 对偶:通过对比相对的事物,突出其中的共性或差异。
5. 夸张:有意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用以引起注意或产生强烈的感受。
6. 反问:使用反向的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强调某一事实。
7.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点和行为,以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二、修辞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以下是一些修辞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应用:1. 诗歌中常使用押韵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 小说中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描绘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共鸣。
3. 散文中常使用排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凸显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三、高考中的修辞题型在高考语文中,常常会涉及到与修辞相关的题型,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考修辞题型:1. 选择题:根据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进行选择,考察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2. 改错题:通过检查句子中的修辞错误来考察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题目解析题:要求学生解析一段文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四、研究修辞的方法和技巧要提高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研究方法和技巧:1. 注意阅读: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观察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积累素材:将遇到的好的例句和修辞手法记录下来,以便复和运用。
3. 多练:通过做一些修辞相关的练题,巩固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
英语修辞学笔记整理
英语修辞学Ⅰ. Phonetic figure of speech 语音修辞1.Alliteration 押头韵Bread not bombs.Cut crimes with jobs not jails.Time and tide waits for no man.2.Assonance 押元音Let us help you extend yourself.Could anything ever replace the taste of old grape and apple juice. Haste makes waste.Spend dime save your time.3.ConsonanceWomen don’t angonize,organize.Farms not arms.4.Aposiopesis 中间间断法Another step forward,you will…5.Pun 双关To Engla nd I will steal,and there I’ll steal.If we don’t hang together,we hang separately.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You earn your living.You urn your dead.Ⅱ.Syntactic figure of speech句法修辞1. Repetition 重复There is no,no,no,life.2. Anaphora 句首重复I want to know,I want to know who is the girl.3.Epiphora 句尾重复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4.Simploce 首尾重复Those who are toil to death,those who are worried to death,those who are bored to death.5.Parallelism 平行结构It was not anger,nor surprise,nor disapproval,nor horror,nor any of emotions that she has been prepared for.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s,kind thoughts are the roots,kind words are the flowers,kind deeds are the fruits.6.Antithesis 对照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at the window.7.Climax 高潮I came,I saw, I conquer.I was born American,I live American,I shall die American.8.Anticlimax 反高潮突降法Where shall I find hope,happiness,friends,cigarette,burp.9.Syllepsis 一语双叙He lost his coat and temper.She opened the door and her heart to the homeless child.10.Zeugma 轭式修饰法To make flying more comfortable,we want to great lenghths and great widths.11.Chiasmus 交错排列法One should eat to live not live to eat.For my thoughts are not your thoughts,neither are your wise are my wise.12.Rhetorical question 反问If winter comes,can sping be far behind?Ⅲ.Semantic figure of speech语意修辞1. Simile 明喻As cool as cucumber (泰然自若)Like a hen on the griddleWhat A is to B,C is to D.A fool can no more see his own folly than he can see his ears.Love and cough can not be hid.2. Metaphor 暗喻The world is a stage.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Money is a bottomless sea,in which honour,conscience and truth may be drowed.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Books are the ever-burning lamps and wisdom.3.Personification 拟人Australia is so kind,just trickle her with a hoe and she laughs with a harvest.Laziness travels so slowly.4.Metonymy 转喻To read a Shakespeare or a Mark Twain is to eat a food full of protein. Without sweat,without bread.A hundred bayonet were marching.5.Synecdoche 提喻The farm is short of hands.There are hundreds of sails in the harbor.The prisoner is in irons.The poor man had six mouths to feed.China beat Japan at volleyball.6.Euphemism 委婉语His wife is expecting another child.7.Parody 仿写I had no outlook but an uplook rather.My place in society was at bottom.8.Synesthesia 共感The rooms on the first floor are cold color.9.Transfered epithet 移就I speak to him in hesitant French.A sleepless nightA happy dayⅣ.Logical figure of speech逻辑修辞1. Allusion 引喻He met his Waterloo in 1940s.2. Hyperbole 夸张I was destroyed fatigue.3.Irony 讽刺We’re luck it’s the other side on the 13th of December.That makes us feel real good.For instance the nuns who never take a bath without a bathrobe all the time,when asked why,since no man can see them they reply“Oh,but you forget the good God.”4.Oxymoron 矛盾修饰Bitter sweatVictorious defeatTrue lieLoyal deceitTearful joy5.Paradox 自相矛盾A strong man knows his weakness.6.Overstatement 高调论述Bob loves running risks,and he once dived from the overhanging cliff ,often thousand feet high into the sea.7.Understatement 低调论述He is no fool.That civil servant was not without ambition.。
修辞学笔记整理
修辞学笔记整理第二章交际的矛盾和和修辞的原则1、交际活动定义: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传递信息、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心理活动。
分类: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有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有以交流感情为主的;有正式而庄重的,有自由而轻松的;有彼此信赖的,有互相敌对的;有单用语言的,有辅以形态的.......2、言语交际定义:是连结说话人头脑和听话人头脑达到链条,即“言语链”。
过程:编码(心理)—发送(生理)—传递(物理)—接受(生理)—解码(心理)3、叙述性交际:目的:主要是传递信息、思想感情,交际双方的注意力集中在话语内容上。
其产品就是叙述性话语。
决定叙述性交际和叙述性话语效果的,首先是话语内容的真假。
内容的真是交际成功的必要基础,假就必然导致失败。
举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者写作学术论著;政府机关制定公文法令;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等等。
4、行为性交际:主要目的: 实现某种社会行为,交际双方的注意中心不在话语内容的本身,而在话语体现的社会后果。
交际的成败不在于话语内容的真假,甚至也谈不上真假。
行为性交际之所以能够成立,必须满足:在特定的场合、时间,说话人必须具备特定的身份。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道歉;法庭上法官的判决语言。
5、交际活动中的矛盾交际活动看似平常,其实是很复杂的,充满了种种矛盾:语言的理想状态和语言现实的矛盾;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矛盾;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矛盾;语法和语用之间的矛盾;话语和语境的矛盾;语言同思想之间的矛盾;个人同社会、时代地矛盾等等。
在这种种矛盾中,最重要的矛盾是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矛盾。
6、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说写者一方面要保持自我形象和个人风格,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交际对象,产生“对象差”;听读者一方面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解码,另一方面由必须努力按照交际对象的编码方式解码,产生“解码差”。
7、话语定义:特定语境条件中所使用的句子、词或词语,体现的是特定的语境意义。
修辞学笔记[整理版]
修辞学笔记一.修辞的性质和任务1.语言的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和规则2.修辞的性质:修辞学就是烟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是由语言本体的交际功能所决定的,并贯穿语言运用的全过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3.修辞的任务:学习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自觉的应用这些知识。
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很有好处。
4.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
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的特点,规律经过综合作用后所能体现出来的表达效果。
5.修辞研究的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的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更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一切逻辑学和风格学。
二.修辞和语言规范1.修辞的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
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规范。
2.语言的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的标准。
3.修辞和语言规范的关系:从整体来说修辞也应当遵循语言规范的制约。
文从字顺,应当是修辞的基础。
当然这也不排斥在特定的场合,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
但这跟五十约定俗成的原则,任意破坏语言规范,或者限于表达能力而出现错误,违反了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三.修辞和语言要素1.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的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什么?1.事理,逻辑。
就是说要看他的内容和不合情理,和不合思维规律。
2.规矩,习惯。
就是看他合不合词汇语法的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的习惯。
3.情味,色彩。
看他的玉体风格合适不合适,感情色彩对头不对头。
4.声音,语气。
就是看他读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
2.修辞研究的重要课题: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及其规律来完美的表情达意。
3.修辞同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者的关系。
1.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帐押运的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很强的音乐感。
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
If you don't believe in hard work and time, then time will be the first to let you down.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拟人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排比(一)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4、夸张(一)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汉语修辞学整理
汉语修辞学复习整理第二章修辞手段第一节修辞手段及其类别一、修辞手段修辞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称之为修辞手段。
(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作、仪态)二、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语言手段:语音(高低长短停顿)、词语(北京、首都的区别)、句子(符合语法规则,语序)、句群、辞格、语篇。
(具体的或者形成固定的格式的:宏观格式——书信,通知;围观格式——比喻,对比。
)非语言手段:文字符号及仪表、表情、体态、动作、音箱等(尤其是当代网络媒体的传播中。
)三、语音、语义及形式手段这是另一种分类。
语音语义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形式主要指语法形式或者说是语法结构。
四、平时手段和艺术手段这是根据修辞手段的功能进行划分的,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动态的、可转换的。
平视手段:是语言通俗明白、准确、平实的,用词语的理性意义;艺术手段:是语言生动形象、庄重文雅、幽默风趣,多用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附加义。
五、修辞手段的行为类别根据言语的行为类别,可以归纳出修辞手段的不同功能类别,完成不同的修辞行为;同一功能列为别中的不同表达方式,又可以满足不同交际对象和语境的焦急需要。
第二节语音及其修辞功能一、汉语语音的特点声调(平仄、高低,主原音,是语音有整齐的格式)二、谐音(表意)功能、韵律功能(押韵、叠音、双声和叠韵——分别是双音节词的声母相同和韵母相同)、节奏功能(音节数量和停顿方式)、语篇功能(主要是语篇衔接,体现在押韵、反复,如《再别康桥》《乡愁四韵》)、风格功能(最终目的是风格的一致、语音开口大小,诗歌尤为明显)。
总结:语音的修辞主要是在于声响效果,是听觉占主导。
第三节词语及其修辞功能一、词语的修辞功能类别1、语法功能类别: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和叹词;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2、词语的修辞功能类别:运用角度、来源、风格特征、意义特征——书面语口语词、普通话方言外来词、现代古代词、科技一般文学词、同义反义词、褒义贬义中性词、敬辞非敬辞、谦辞婉辞。
初中语文修辞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知识点归纳修辞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在表达中使用特殊的手法和方法,以达到更加生动、有力、美观的效果。
初中语文修辞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都有所帮助。
下面是初中语文修辞知识点的归纳: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比如,“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利用阳光的温暖特点来形容笑容的温暖。
2.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以增加表达的效果。
例如,“树叶轻声低语”,赋予树叶说话的特征,使整个句子更生动。
3. 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来强调某种感觉或效果。
比如,“他跑得飞快,就像一只闪电般迅速”。
4. 排比:排比是将同类词语、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于增强语气或表达感情。
例如,“我喜欢春天的花朵,我喜欢夏天的蓝天,我喜欢秋天的丰收,我喜欢冬天的雪花”。
5. 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比如,“难道爱情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6. 比较:比较是将事物进行对照,通过对比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优劣。
例如,“他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7. 借代: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以增加表达的效果。
比如,“一幅白色的画”中的“白色”借代了画中的内容。
8. 迭加:迭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短语来强调或加深表达的效果。
例如,“我们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中的“努力”一词的迭加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
9. 母题词:母题词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用含义广泛的词语取代具体的词语来表达更加抽象的意思。
比如,“他过的生活是黑暗的”中的“黑暗”就是母题词,代指不愉快的生活。
10. 象征:象征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来表达深层的含义或象征意义。
例如,“白鸽”往往用来象征和平与和谐。
以上是初中语文修辞知识点的归纳,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可以在写作和阅读理解中更加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修辞学知识整理(修辞例子+修辞效果)
修辞学知识整理(修辞例子+修辞效果)【一】描绘类辞格一、比喻比喻的变式:(一)倒喻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的山。
2、灿烂的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周总理)的笑容,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
这种变式喻由喻体推想到本体,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
句1以前面的“神姿仙态”(喻体)比喻后面的“的山”(本体),极其形象地突显了“甲天下”的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令人心驰神往。
句2以前面的“百合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笑容”(本体),以前面的“名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身影”(本体),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周总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
(二)反喻1、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
2、鲁迅是参天耸立的大树,不是左右摇摆的小草。
句1采用否定语气构成反喻。
句2先用暗喻,后用反喻,通过正反对比,更突出了“大树”这个喻体,加强了比喻的效果。
(三)回喻(迂喻)1、乘坐飞机,倚窗鸟瞰,但见地球母亲衣服上美丽的飘带,不,那不是飘带,那是地球广袤的胸怀中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仰望苍天,只见宇宙女神那神秘的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2、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
站在高山向西瞧,朵朵白云山上来,不是云,原是钻井公房。
3在正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大块白云,人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句1先肯定是“飘带”“眼睛”,接着笔锋一转,用“不,那不是飘带(眼睛)”加以否定,最后再肯定是“河流”“星星”。
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否定,又突地一扬再肯定,回环跌宕,使表意深刻透彻,描写绘形绘色,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句2表面上否定“新开公路”如“带”,“钻井公房”如“云”,实际上是更巧妙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互喻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相似性是街灯和明星的亮。
修辞学知识整理(修辞例子 +修辞效果)
【一】描绘类辞格一、比喻比喻的变式:(一)倒喻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的山。
2、灿烂的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周总理)的笑容,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
这种变式喻由喻体推想到本体,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
句1以前面的“神姿仙态”(喻体)比喻后面的“的山”(本体),极其形象地突显了“甲天下”的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令人心驰神往。
句2以前面的“百合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笑容”(本体),以前面的“名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身影”(本体),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周总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
(二)反喻1、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
2、鲁迅是参天耸立的大树,不是左右摇摆的小草。
句1采用否定语气构成反喻。
句2先用暗喻,后用反喻,通过正反对比,更突出了“大树”这个喻体,加强了比喻的效果。
(三)回喻(迂喻)1、乘坐飞机,倚窗鸟瞰,但见地球母亲衣服上美丽的飘带,不,那不是飘带,那是地球广袤的胸怀中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仰望苍天,只见宇宙女神那神秘的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2、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
站在高山向西瞧,朵朵白云山上来,不是云,原是钻井公房。
3在正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大块白云,人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句1先肯定是“飘带”“眼睛”,接着笔锋一转,用“不,那不是飘带(眼睛)”加以否定,最后再肯定是“河流”“星星”。
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否定,又突地一扬再肯定,回环跌宕,使表意深刻透彻,描写绘形绘色,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句2表面上否定“新开公路”如“带”,“钻井公房”如“云”,实际上是更巧妙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互喻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相似性是街灯和明星的亮。
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喻体,相似性是明星和街灯变亮的过程。
现代文阅读常用的修辞知识点归纳
现代文阅读常用的修辞知识点归纳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附: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交际的矛盾和和修辞的原则
1、交际活动
定义: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传递信息、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心理活动。
分类: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有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有以交流感情为主的;有正式而庄重的,有自由而轻松的;有彼此信赖的,有互相敌对的;有单用语言的,有辅以形态的.......
2、言语交际
定义:是连结说话人头脑和听话人头脑达到链条,即“言语链”。
过程:编码(心理)—发送(生理)—传递(物理)—接受(生理)—解码(心理)
3、叙述性交际:
目的:主要是传递信息、思想感情,交际双方的注意力集中在话语内容上。
其产品就是叙述性话语。
决定叙述性交际和叙述性话语效果的,首先是话语内容的真假。
内容的真是交际成功的必要基础,假就必然导致失败。
举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者写作学术论著;政府机关制定公文法令;
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等等。
4、行为性交际:
主要目的: 实现某种社会行为,交际双方的注意中心不在话语内容的本身,而在话语体现的社会后果。
交际的成败不在于话语内容的真假,甚至也谈不上真假。
行为性交际之所以能够成立,必须满足:在特定的场合、时间,说话人必须具备特定的身份。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道歉;法庭上法官的判决语言。
5、交际活动中的矛盾
交际活动看似平常,其实是很复杂的,充满了种种矛盾:语言的理想状态和语言现实的矛盾;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矛盾;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矛盾;语法和语用之间的矛盾;话语和语境的矛盾;语言同思想之间的矛盾;个人同社会、时代地矛盾等等。
在这种种矛盾中,最重要的矛盾是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矛盾。
6、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说写者一方面要保持自我形象和个人风格,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交际对象,产生“对象差”;听读者一方面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解码,另一方面由必须努力按照交际对象的编码方式解码,产生“解码差”。
7、话语
定义:特定语境条件中所使用的句子、词或词语,体现的是特定的语境意义。
意义:静态意义:话语进入交际的具体场景之前本身含有的意义,即文本意义。
动态意义:话语进入交际的具体场所之后所获得的意义,即会话意义。
话语本身的好坏同其交际效果的好坏不一定完全相符。
坏话丑话其效果可能是好的,而好话美话其交际效果却可能是不好的。
这决定于话语之外的其他因素,即语境因素。
8、语境
定义:语境,是交际活动中一个重要因素。
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展开的。
语言环境简称为“语境”语言环境,其实应当叫做话语环境,就是
交际场。
从语言世界来看,语言环境就是上下文。
功能:语境是话语含义产生的重要因素。
话语的价值是在特定语境中实现的。
相同的话语,语境不同,其含义和效果也不同。
语言世界中的多义形式,之所以不妨
碍正常交际,其原因就是语境具有消除多义的功能。
分类:言内语境:指上下文。
一个词、一个句子,是否合适,能否取得最佳效果,
取决于它在上下文中的地位。
言外语境:指的是交际活动的时间、空间等物理因素和文化及心理因素。
物
理语境指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空间等因素。
9、前提
定义:修辞学中的“前提”概念基本等于语用学的“前提”。
指的是说写者和听读者在言语行为之前的共识。
“前提”是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前提
不同,含义不同。
不理解前提,交际会有障碍。
分类:包括语用前提和语言前提。
功能:交际双方对前提的了解决定交际成败。
双方前提多,而且明确,交际就便捷而
准确;双方前提少,而模糊,交际就困难且容易有误解、曲解。
10、话题
功能:话题是交际活动的中心议题。
故意偏离话题也是一种交际手段。
原则:1、话题的选择要得体。
话题要适合自我、对象。
还要是双方都感兴趣的;
2、话语要围绕话题展开,即切题;
3、话题要以恰当的形式展开。
11、关于交际的几大原则
会话原则(格莱斯):
1、数量原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
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量原则: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说话的内容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练;说话要有条理。
礼貌原则
对于说话人而言,礼貌是一个人教养的体现。
对于听话人而言,只有礼貌的话语,他才可以给予合作,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礼貌不仅仅局限于下对上,上对下等均需要礼貌语言。
礼貌的本质是要尊重对方。
一、利奇:
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二、汉文化背景下:
1、贬己尊人原则:指称自己或与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
称听者或
与听者有关的人或事物时要抬要尊。
2、称呼准则:用适当称呼主动跟对方打招呼,在相互称呼时要遵循上下、
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
或难堪的事物。
4、求同准则:说者、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欲望。
面子原则:
布朗和列文森认为面子指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树立的、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通过与其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很多言语行为都
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讲究礼貌就是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
在交际中,理想的情况是每个人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不能威胁他人的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阻碍,有自
己选择行动的自由。
合作精神和合作原则:
内涵:合作原则所重视和强调的主要是语言形式方面,合作精神是从交际双
方的思想感情方面出发。
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合作的方式也是
多种多样。
作用:有了合作精神,具体的形式可以运用自如,并达到好的交际效果。
没
有合作精神,语言形式再好,交际也难以成功。
得体性原则(修辞的最高原则):
内涵:表层指言谈举止的得当、恰到好处,深层含义为真诚、和气、谦逊、
礼貌等。
所谓得体性,就是语言主体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对广义语言环
境的适应性或适应程度。
七要素:1、适题:适合说写的题旨或适合主题、适合言语表达的目的。
2、适境:适合语境。
3、适位:适合位置。
包括说写者和听读者的“位”。
即言语主体要
根据自己的位针对不同位的人讲不同位的话。
4、适礼:符合礼貌。
礼貌是人际和谐的一种粘合剂,有礼貌是有修
养的表现。
在语言交际中,礼貌是得体性的一项重要内容。
5、适俗:适合风俗。
“适俗”才有文化心理上的呼应与沟通,才能
交流思想,互通信息。
6、适式:适合言语体式。
体式即通常所说的语体。
言语表达的体式
一般因内容而异,因语境而异,因交际形式而异。
7、适度:无过之而不及,恰到好处。
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中庸
之道”哲学基础上的得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