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五六十年代的诗人

一、建国后诗歌领域作家队伍的更迭

这首先体现对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的选择上。“七月派”诗人群体(胡风为首,主观战斗精神,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和“九叶诗派”(现代主义倾向,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从五十年代的诗坛上退隐了。袁水拍的歌谣体诗歌被选择。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直接继承了解放区诗歌传统。但是,解放区的诗歌主要有两种诗歌样式,一是活动在晋察冀的诗人,比如某一阶段的田间、蔡其矫为代表的自由抒情诗,主要从诗人情感心理的反应来表现时代和革命。一是活动在陕北、太行山区的一些诗人,比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张志民(《王九诉苦》等为代表的民歌体叙事诗。他们热衷于叙事诗的创作,往往以民歌或吸收民间说唱艺术的成分,表现战争背景下军队和农民的生活。在五六十年代这种民歌体叙事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自由抒情诗则被压抑。

郭沫若、臧克家、冯至、田间、何其芳、艾青等诗人仍然从事着诗歌创作,但是艺术质量下降,田间、何其芳、艾青等遇到了艺术困境,写不出符合人们期待的诗作。(P52~53)

第二节: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倾向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在理论建构上,诗歌的社会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艺术形式上,高度强调民族特色;在结构上强调叙事性。诗歌创作出现了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政治抒情诗体,一是叙述性诗体。前者对社会政治做出积极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强调政治与诗学相统一,诗人与战士相统一,以贺敬之(《回延安》)、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为代表诗人;后者作为前者的必要补充,强调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真切表现,以李季、闻捷、张志民为代表诗人。总的来说,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强调诗人的阶级立场,关注诗歌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自觉不自觉地抑制了诗人自我的情感抒发和独立思考,模糊了诗歌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艺术特征。

一、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

闻捷:新中国第一个吟咏爱情的诗人

闻捷(1923——1971年),1955年发表《吐鲁番情歌》等诗作,后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天山牧歌》是闻捷第一部、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一部抒情诗集,共收入《博斯腾湖滨》、《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天山牧歌》四个组诗,以及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和九首抒情诗。这是当代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抒情诗集,也是新中国第一部爱情诗集,笔调优美,风格清新,带有民歌情调。1959年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这是一部反映哈萨克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恢弘史诗性质的作品,长诗分为3部:

《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和《觉醒的人们》(未完成),格调高昂热烈,富有地方特色。

《天山牧歌》被称为“激情的赞歌”、“生活的赞歌”。用牧歌的笔调来处理“颂歌”主题,发挥了闻捷长于“叙事”的艺术才能,诗集中描摹的异域风光、浪漫风情以及少数民族青年追求爱情的炽热大胆,对汉文化地区的读者都构成一种吸引和震撼。

解读作品。

闻捷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一,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闻捷是新时代的劳动和爱情的歌手,在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图景的描绘赞颂中,他总是把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同对年轻人的劳动、理想的讴歌、对伟大祖国的未来的美好憧憬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在《苹果树下》用苹果比喻爱情,即是把爱情和劳动糅合在一起进行描写,苹果从种子到果实,爱情由萌芽到成熟,主人公在劳动中萌发爱情,在劳动中收获爱情,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第二,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例如《婚礼》中,诗人突出表现了人们闹洞房后,一对新婚夫妇脸对脸坐下时内心的无比喜悦和激动。从平等互爱的情景描写、深入细腻的心理刻画中,我们可以通过时代和风俗的变迁,看到人们思想上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闻捷的爱情诗不单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等都是透过爱情描写青年们愉快的劳动生活和美好崇高的社会理想。在闻捷的爱情描摹中始终回避感伤忧郁的情调,充满乐观向上、积极

进取、健康明快的时代精神。

第四,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诗人善于吸收山歌民谣的优点,如《复仇的火焰》采用四行一节的民歌体和民歌中常用的重叠句式。诗歌语言形象传神,比喻生动贴切,节奏明快活泼。如“姑娘们扯开裙子飞快旋转,/小伙子把鼓点送上她们的脚尖”来表示欢快的舞蹈场面和浓郁的地方风情。

从1959年起,闻捷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按计划,长诗共三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和第二部《叛乱的草原》分别出版于1959年和1962年。第三部因十年动乱的冲击而未能完成。长诗以解放初期粉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叛乱为题材。写人民解放军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团结受蒙蔽群众,军事进剿结合政治争取,孤立了哈萨克民族中的反动派,取得了平叛的胜利。由于这部长诗涉及的事件繁复,描写的人物众多,因而有些章节偏于情节叙述。

李瑛(1927——),河北丰润人。1946年,李瑛借钱考上了北大。在北大,沈从文先生和冯至先生给他的创作以极大的帮助。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4年之后,1949年他告别了沙滩红楼,参加了第四野战军南下。曾任新华通讯社第四野战军总社记者。参加了广东、广西等战役。建国后,历任总政治部文化部秘书,《解放军文艺》社编辑、编辑组组长、副社长、社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理事。著有长诗《一月的哀思》诗集《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春的笑容》、《在燃烧的战场》等。

李季(1922—1980),在50年代被树立为“诗与劳动人民结合的榜样”。自从1952年落户甘肃玉门,他开始长达30年的以石油工业、油矿劳动者为表现对象的创作道路,享有“石油诗人”的美誉。这段时间他出版了《玉门诗抄》(1955)、《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1956)等五部短诗集和《生活之歌》(1956)、《杨高传》(1959-1960)、《向昆仑》(1964)等八部长篇叙事诗。

长篇叙事诗《杨高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