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一)

摘要:为了解参加音乐学习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重点分析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音乐学习活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机制及其作用。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音乐学习、主观幸福感与老年人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便为进一步对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做理论积累的工作。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音乐学习老年人

一、主观幸福感、音乐学习与老年人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1]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幸福”是以客观生活为依据,又易被个体所感知的心理状态。个体评价是否“幸福”与两个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一是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二是自我价值实现时的情绪状态。可见,对“幸福”的判断脱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愿望。

Diener.E(1984)把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定义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

笔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个人需求

是否满足、生活状态和个人真实价值的思考。

(二)音乐学习

音乐学习在本研究中指老年人参加一般老年干部学院或他业余机构开设的定期的艺术学习活动。如参加器乐、声乐、舞蹈、听赏、戏曲等课程的学习活动。其次,还有一些老年人参加的歌社、琴社、私伙局等的音乐学习活动。

(三)关于老年人的幸福感

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与提高,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和高出生率导致的人口激增,加速了各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为8000万左右,70岁以上人口约为5000万左右,80岁以上达到为1899万(各项统计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幅提高了。

[3]因此,政府有关机构开始着力关心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提高他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整体评价;老年教育工作者关注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1世纪,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空前关注。调查研究和实验报告数据显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地域性、年龄阶段等影响因素导致的差别。“老年精神音乐学”为研究音乐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指引了方向。音乐教育工作者从音乐学角度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在老年人生理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音乐如何与老年人的精神活动更紧密结合,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功能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它特殊的功用。

关于人们对音乐的功能在人的生理、心理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从古代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纯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发展至今天的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音乐教育学等科学的实证研究都从未间断过。

(四)学科归属

本研究是老年社会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学科交叉的研究,所属音乐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的研究领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科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母体。

[4]

“强调认知因素”理论认为:由于人类能够用符号来思考及提出问题,因此能够预见行为的结果,并依此来改变行为或激发某种行为。“强调自我调节过程”理论认为:人的某种特定行为既对外界产生影响,也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行为的增强或消失来源于外界反应和自我评价,并且个体通过自我强化或自我惩罚来加强对其行为的自我控制。[5]

这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的两个要点,对本研究当中所讨论的老年社会学习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关系给予了理论支持。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6]这一学科不仅要探索音乐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规律,还要分析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功能,人的心理结构对音乐形成发展的影响。学科研究性质强调心理过程与科学两个概念的运用,强调心理过程包括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科学则意味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音乐社会心理学是企图解释音乐行为如何与其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学科。[7]Hargreaves和North 主编的《音乐社会心理学》强调从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和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两个角度展现音乐社会心理学的特色。[8]

二、国内外的老年课题研究

(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课题研究

国内外有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归纳起来还是从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研究的。

Diener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人口学变量当中婚姻状况、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较差,仅能解释个体

快乐差异的一部分。Argyle(1999)认为人口统计学变量仅能解释幸福感15%的变异。

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并可以更多的在给予和被帮助的互为交流当中获取满足感,研究表明,这种社会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呈中度正相关关系。[9] 内在因素被认为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国外的研究表明,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密切,老年人的外向型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精神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目标的实现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国内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主观幸福感研究以来,因为年龄、生理、心理结构的特殊性,老年群体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对象。由于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主要是国外引进,测量工具的普适性问题,对象选取方式的不尽相同,所以很多研究的测量结果也不一致。根据学者任杰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和SCL-90的某些因子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人口统计学的预测力差。[10] 我国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研究综述、述评:如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幸福感概述》(1998)等。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项曼君,吴晓光,刘向红《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