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发展与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徽风皖韵,源远流长,革故鼎新,潮起江淮。安徽,这片底蕴深厚而生机勃勃的土地,拥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安徽山川与文脉齐秀,地灵与人杰竞辉:道家学说、建安文学、徽剧、黄梅戏、花鼓灯等艺术瑰宝具有特殊的风貌和意蕴,需要我们予以重视。整体而言,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文化部门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思想,用好市场的力量,创新思想,管放结合,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做好依法行政,做好简政放权工作,具体来说: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从政府管文化转向政府办文化,健全完善相应的文化体制机制,做到管理上的有法可依,同时要健全正确舆论导线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舆论的引导,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
2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公平的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水平。鼓励非公文化企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推出更多文化精品.作为安徽来说,要提炼文化精华,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提升老百姓的参与度,激发群众文艺热情。比如湖南卫视《偶像来了》其中有一期安徽的节目,就很好的宣传了安徽呈坎
的饮食风俗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直接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统筹建设,促进基本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惠民项目的建设,探索流动文化服务方式,建设数字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农民文化乐园”“文化惠民消费季”“送戏进万村”“书香安徽全民阅读”等文化品牌的策划、打造、传播,但是建设一定要与群众的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使文化服务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要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4提高文化的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引导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工程。积极借鉴吸收国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人才,基数和经营管理理念,同时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去开拓市场,交流学习。
安徽“五个方面”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
(该标题和内容不是太相符,似乎基层的定位应该包含城乡,但是从内容看,主要涉及的是农村文化建设)
(可能会考的题干:你认为如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基础设计建设落后,内容缺乏,极大的影响了农民兄弟们幸福指数的提高,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按照群众的需求作为文化服务供给的方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我认为要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功能定位标准化。从满足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出发,打造集“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一体的标准化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明确基层设施建设的功能定位。
二是建设形式标准化。注重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分散的场地、项目和资金,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重点对中心村已建、在建、新建的文化设施进行整合提升,不搞大拆大建,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体现因地制宜,按照基本型、扩展型、复合型三种类型推进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三是服务内容标准化。明确了服务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根据群众意愿保证每村每年有一场正规文艺演出;全省选择了6个县开展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建设,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县域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月均放映一场电影等等。
四是运行管理标准化。一是明确统一了设施建设、展陈设置、活动开展、每月工作等标准和要求,规范了文化礼仪活动的流程。二是公开征集了“安徽省农民文化乐园”形象标识,进一步丰富内涵、形成特色,展示形象、提升品牌。
五是资金投入标准化。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用活用好每个行政村每年1.2万元农村文化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解决建设和运转经费。
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坐拥文化的宝库去面临着文化失传的危险,端午节被冠以粽子节的“称号”,其实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对于文化认知的缺位;西部某地为了发展当地砖厂,一段古长城灰飞烟灭,令人痛心。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第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政府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要做好挖掘、抢救、记录、整理、出版失传的和濒于失传的文物、文化典籍及民间艺术的工作。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的认定、信息采集和登录。做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有”工作, 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建设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项目。深入挖掘节日内涵,开展文化遗产日等宣传展示活动。完善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古籍普查等,做好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
第二,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正确对待对与错、先进与落后。
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违背科学精神的文化将阻碍先进文化的进步步伐。我们应当科学地继承和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而摒弃那些愚昧、落后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改良,使之适应当前经济
文化社会的发展。
第三,在创新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和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应当正确对待保护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民族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并将逐步失去功能。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形式多样,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良,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这种升华和转化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
第四,着力发展现代教育和科技,培养文化传承接班人。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文化相对滞后的形势下传统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比较困难。由于外出打工者增多导致传统文化继承后继无人;由于与外界交流的加强,少数民族被汉化越来越快,民族文化也逐渐被淡化。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强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