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与法治
宪政与法治的关系研究
宪政与法治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宪政和法治的话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宪政和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和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互动,成为了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宪政与法治的定义、宪政对于法治的意义以及法治对于宪政的约束等方面,深入探讨宪政与法治的关系。
首先,宪政与法治的定义是研究的起点。
宪政是指国家政治权力的运行和管理以宪法为依据的一种政治体制,其中包括各种政府机构之间的权力分立、权力制衡等。
而法治则是指依法行政,法律是治理的基础和纽带,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
宪政与法治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二者的核心概念都基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循,不同点在于宪政更注重体制和制度的建立,而法治更注重法律的制约和运行。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宪政对于法治的意义。
宪政旨在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此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法治机制。
宪政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建设,为法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比如,宪政通过设立独立的司法机构来保证法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了法治的有效实施。
同时,宪政还通过权力分立和制衡机制来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进一步巩固了法治的基础。
因此,宪政对于法治的意义在于为法治提供了保障和运行的制度保障,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
然而,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法治也对于宪政的约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法治的框架下,即使是宪政权力也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
法治通过对宪政行为的监督和制衡,保证了宪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法治可以通过司法审查、合宪性审查等手段,对宪政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进一步提升了宪政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法治还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限制了宪政权力的滥用和过度扩张,保护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因此,法治对于宪政的约束在于为宪政提供了方向和边界,使其行使权力更加有序和合理。
综上所述,宪政与法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宪政通过建立体制和制度,为法治提供保障和环境;法治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对宪政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宪政与法治的关系
宪政与法治的关系摘要: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
宪政反过来又保证了法律内容和形式的公正,维持法治人治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法治宪政关系一、相关概念首先,就“宪政”的概念来看,目前,对于宪政的解释尚无一致的明确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宪政是由意识形态和文化决定的一系列特殊道德观点,如尊重人的尊严,承认人生而平等和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有的学者认为,宪政是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定和钳制政治权利的公共规则和制度;有的学者认为,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和较好的政治条件等等。
而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从本质上将宪政定义为民主的政治。
而实际上,宪政就是指以民主事实为政治内容的宪法的实施。
(1)其次,就“法治”的概念来看,法治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简而言之,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
法治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而对于法治终究是好是坏自古便有争论。
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治理社会的理念曾经在古希腊同时并存。
柏拉图曾经热烈主张的“贤人政治”实际上就是人治。
他的基本立场是人治优于法治。
他认为,法治只能称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终究不如贤人政治好。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人治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法治论。
他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应当说,西方社会的法治传统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
不过,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奴隶社会里的法治和现代西方社会的法治显然不是一回事,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又如何建立法治社会呢?根据英国法学家戴雪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法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包括政府的广泛裁量权在内的任何专制权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须服从在一般法院里实施的国家一般法律;第三,权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宪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实际判决上。
”最后,就“关系”的概念来看,第一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第二指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第三指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第四泛指原因、条件等。
历史中的宪政制度与法治精神
历史中的宪政制度与法治精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宪政制度和法治精神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宪政制度是一种通过宪法规范国家权力行使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政治体制,而法治精神则是一种尊重法律、依法行事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宪政制度和法治精神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宪政制度与法治精神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宪政制度与法治精神已经开始萌芽。
在古希腊,雅典城邦实行的直接民主制度被认为是宪政制度的雏形。
雅典人通过选举代表参与政治决策,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
这种宪政制度与法治精神的结合,为古代希腊带来了相对稳定和繁荣。
古罗马是另一个重要的古代文明,其宪政制度和法治精神对现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共和国时期,通过选举产生的元老院拥有重要的立法和行政权力,同时也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维护公民权利。
这种宪政制度和法治精神的结合,为罗马帝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宪政制度与法治精神近代以来,宪政制度和法治精神在欧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宪政制度的国家,其《大宪章》和《权利法案》为宪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英国的法治精神体现在法官独立、公正审判和法律平等等方面,为现代法治理念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国大革命是近代宪政制度和法治精神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定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同时,法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宪政制度和法治精神的结合,为法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基础。
三、现代宪政制度与法治精神现代宪政制度和法治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美国是一个以宪政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其宪法规定了政府的权力架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美国的法治精神体现在宪法的解释和适用上,法官的独立和审判的公正等方面。
同时,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在二战后建立了宪政制度和法治体系。
德国的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府的职责,同时也规定了法律的适用和法院的独立。
战后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
战后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重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战后的时期,各国都面临着建设和发展社会宪政与法治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探讨战后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一、社会宪政与法治的重要性社会宪政与法治是现代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宪政是指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规范和规则,相应的法治是社会宪政的实现。
社会宪政的建立,可以为国家的政治体系提供一种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法治的确立,可以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战后,很多国家在经历了战争的摧毁和混乱后,意识到建立稳定的社会宪政和法治制度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社会宪政和法治机制,才能使国家重新恢复秩序,实现发展和繁荣。
二、美国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作为战后的胜利国之一,美国在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战后的时期,美国通过宪法的修订和立法的推进,确保了社会宪政和法治机制的有效运行。
首先,美国制定了《联邦宪法修正案》,以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这些修正案包括人权问题、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为美国社会宪政和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其次,美国通过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
美国最高法院成为了法律解释的最高权威,通过一系列的裁决案例,确保了法律的统一性和适用性。
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发展。
通过选举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参与的鼓励,美国实现了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广泛参与,确保了社会宪政和法治的民主性和合法性。
三、日本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也进行了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的努力。
日本通过宪法的制定和法律的修改,确保了社会宪政和法治机制的运行。
194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日本国宪法》,宣布实行了社会宪政制度。
这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第十章 宪政
第十章宪政1、宪政的定义:○1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或者说,宪政是实施宪法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2宪政既包括西方式的宪政,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2、宪政的基本内涵(1)宪政与民主政治○1宪政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基础和内容;○2宪政不等于民主政治,有民主政治不一定有宪政;民主政治必须是法治下的民主政治;在缺乏宪法规则的情况下,民主政治可能对公民权利造成侵害甚至走向专制;(2)宪政与法治法治的定义:法治意味着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它包含一个国家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和法律制度由静态到动态的运行过程。
法治在功能上表现为对专制权力的否定和对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维护;在价值取向上意味着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人人平等自由确立的保护;○1法治强调国家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政府权利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宪法和法律在轨道上有序的运行;○2法治的集中表现是法律至上、宪法至上;○3法治以宪法和宪政为依托;(3)宪政与人权人权是指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自由平等权利的总称。
人权具有三种形态:应有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
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极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际上是依照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对应有人权所做的一种选择和确认。
○1宪政是发展人权的手段,宪法是应有人权向法定人权转化的关键,宪政是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关键;○2宪法和宪政通过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约束,避免其侵犯公民权利,以保障人权;★3、宪法与宪政的关系(1)联系:1)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指导宪政实践,宪政实践完善宪法。
○1从逻辑上看,宪法是宪政的起点;○2从内容上看,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2)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1宪政实现的前提是宪法本身必须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包括内容正当和程序正当。
许崇德:宪政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义
①宪政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义许崇德【内容摘要】宪政即民主的政治。
危害我国宪法的尊严及其实施的思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由化思潮一是以极其革命的面目出现、打着反“西化”的旗帜的极“左思潮。
前一种思潮的推动者们赤裸裸否定我国宪法,人们较容易识破其真实面目,后一种思潮的推动者们并不单刀直入地否定我国宪法,而是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先悄然歼灭“宪政”这个提法,以便架空我国宪法,否定宪法的运用和实施,使宪法边缘化。
较之第一种思潮,这第二种思潮对我国宪法危害更烈。
极“左”思潮的推动者否定宪政的提法没有任何一点站得住脚的根据。
这种故意撇开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法,片面地把“宪政”定义为资本主义,然后编造出“宪政”提法会招致西化的神话,误导舆论,欺蒙领导,其意欲挥舞大棒重启反右派运动的作法很不合时宜。
【关键词】宪政宪法法治误导舆论欺蒙领导【正文】毛泽东在1940 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对宪政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 “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
毛泽东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把宪政区分为资本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和新民主主义宪政等不同性质的类型,并预言“全世界将来都要实行社会主义的主。
”毛泽东的国家学说及其发展观是不朽的。
宪政即民主的政治。
这个“民主的政治”当然不是无序的、随心所欲的政治。
①本文摘自《法学》2008年第2期特稿,作者许崇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它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了的政治。
宪政,政治而带有“宪”字,表明了它是依照宪法的规定而运行的政治。
所以,宪政和宪法在实质上乃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和依据,宪政是宪法的运行和实施。
如果没有宪法,也就谈不上宪政。
同样,如果没有宪政,宪法也不过是写了文字的纸张而已。
宪政的民主性质与程度如何,在于它所据的宪法及其内容如何。
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宪法,所以这些国家的宪政是资本主义宪政。
他们搞的是资产阶级专政、“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轮流执政等那一套。
宪政民主法治与国家发展稳定
宪政民主法治与国家发展稳定自古以来,宪政民主、法治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倡导。
在现代社会中,宪政民主法治更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成熟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宪政民主法治作为社会的基石,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宪政民主法治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宪政民主法治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体的权利。
法律对于所有人是公平而普遍的,无论地位、财富或种族背景。
这种对法律的坚守和尊重,确保了公正的社会秩序。
同时,宪政民主法治也提供了解决争议和冲突的机制,保证了人们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当人们对社会公正感到失望时,通过宪政民主法治的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止社会动荡和矛盾的激化。
其次,宪政民主法治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发展。
宪政民主法治不仅要求权力能够实行制约和分立,更要求民众能够平等地参与决策过程。
这种平等参与决策的机会,能够激发更多的社会创新和智慧。
当各个阶层的意见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呈现时,国家的政策制定也将更加科学合理。
此外,宪政民主法治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不以权谋私,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
这样的政府行为更容易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宪政民主法治有助于完善国家治理能力。
在宪政民主法治下,各级政府机关以及多个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分工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阳光透明的政府管理体系。
这样一种政府管理的体系更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同时,宪政民主法治还强调公民教育和意识培养,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
这种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使每个人能够更好地履行公民的义务,还能够充分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总之,宪政民主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稳定必不可少的基石。
宪政民主法治的实施能够保障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科学合理的决策和发展,完善国家治理能力。
只有通过宪政民主法治的建设与发展,一个社会才能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迎来繁荣与进步。
关于宪政的粗略了解
关于宪政的粗略了解宪政是法治的高级阶段。
比如法治只是强调依法治国或者法律治国。
但是宪政的要求更高,强调依宪治国、依宪治政。
比如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很成功,可以称得上是法治,但是军国主义的日本,宪法带有封建性,人民权力的保护非常薄弱,远远不能说是宪政。
宪政的核心要素是:1. 政府、政党、君主、元首都要在宪法之下活动,谁也不能有超越宪法的权威,也就是贯彻社会契约论的要求;2. 强调“恶法非法”,通过违宪审查制度防止违背宪法精神的法律长期施行,尤其防止恶法任意侵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换句话说,就是宪法的生命力在于施行);3. 宪法贯彻人权保护原则,宪法的两大核心内容是限制政府公权力和保护个人私权利,限制公权的目的还是保护人权。
有宪法未必有宪政。
有一个笑话说:“中国宪法.txt”与“美国宪法.exe”——实质上还是说的是宪法的实施问题。
宪法怎么实施?难道跟刘少奇似的拿出来晃晃就实施了吗?不是的,必须有一个制度去保障宪法的实施。
这个制度就是违宪审查。
最早的违宪审查制度是美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立的。
在这个案子中,处于弱势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麦迪逊主动放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该个案的胜败的让步,换取了联邦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制度。
把解释宪法的权力归入到司法机关名下。
当然该案之后50多年里最高法院也没有主动再适用这个权力。
他们巧妙确立了这个先例,并且留待以后更关键的时候适用。
违宪审查权平衡了美国的三权分立。
同时也无意中宣布了简单的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并不是真正的民主,不遵守法治宪政的所谓民主,往往容易异化成多数人的暴政。
希特勒通过民主的选举夺取了政权,结果却通过各种手段,尤其是所谓的《人种纯洁法》,让魏玛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置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于不顾,大肆迫害犹太人。
中国的文革,号称“大名大方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自由,实际上只允许红卫兵有“自由”,不允许“右派”、“黑五类”有自由;所谓的大辩论,不是理性的辩论,而是无耻的人格攻击、人身暴力,这种多数人的暴政,不管冠以“大自由”也好,还是“大民主”也好,都是人类社会的悲剧。
宪政与法治
宪政与法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政实施的前提,没有宪法就不会有宪政。
宪政是实施宪法的政治过程和政治形态,实质意义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宪法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宪政的性质与表现形式。
对法治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法治理解为工具,另一种将法治理解为价值目标。
这两种理解并不矛盾。
首先,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其次,法治也包含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秩序等价值。
因此,作为工具的法治和作为价值目标的法治相互统一,相辅相成。
法治的前提是良法。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法治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法治是宪政的基础,宪政是法治实践与经验的理性总结,但宪政保护的范围比法治更广泛。
它赋予了少数人抗衡“多数人暴政”的权利。
法治和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市民社会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市民社会是相对政治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其次,市民社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第三,市民社会实行法治,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市民社会以各种自愿自治组织为中间纽带;最后,市民社会以个人自由、平等、权利、契约为根本原则和价值。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但却有着超地域、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及价值。
其中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介,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前提等是一切市民社会的共同特性。
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在客观上无法照搬西方国家经验,在方法论上也不应该照搬西方经验。
首先,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超大型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在推动城市化发展,构建市民社会时,都必须考虑到亿万农民的现况,而这一点在西方市民社会形成时是不存在的。
再者,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市民社会的传统,而是高度的国家社会一体化。
构建市民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与西方有根本性差别:西方是自发进化型的,中国则是政府主导型的;西方有着社会自治的历史背景,中国则背负着国家文化传统。
从宪政意识视角辨析“法治国家”与“宪政国家”
从宪政意识视⾓辨析“法治国家”与“宪政国家”2019-10-05【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略“依法治国”已经写⼊宪法,标志着我们⾛在了法治或宪政的道路上。
然⽽,宪政建设之难,不仅受制于制度之设计,更决于公民宪政意识的确⽴。
所以在当代,中国要真正成为⼀个现代化国家,加紧中国公民宪政意识的确⽴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宪政意识;法治国家;宪政国家;紧迫性⼀、问题的提“中国⾃有宪法已近百年,然中国之宪政建设尚待完成。
盖宪法之于宪政,犹如法治之于法制,其盛衰兴废,不独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决于政制之安排社会之结构、公民之素质与民众之信仰。
故修宪法虽易,⾏宪政实难”1 在宪政的道路上可谓荆棘遍布,举步维艰。
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五⼤报告中将“依法治国”确⽴为领导⼈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略,并于1999 年3⽉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载⼊宪法,⽤法律的形式把“依法治国”⽅略确定下来,标志着中国彻底摒弃⼈治影响,坚定不移地⾛上了法治之路2 ⼀时,“在共和国所及之处,诸凡政治⽣活、会议⽂件、集会讲演、新闻报道、⼤众传媒、学术著作、课堂教学乃⾄街谈巷议,`法治' ⼆字在见著纸⾯、显⽰银屏等等⽅⾯的频率都居⾼不下。
”3但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必须保持⾜够的清醒,切忌⽤趋势代替现实;另⼀⽅⾯,我们⼜必须对“法治理想”国抱有坚定的信念,更加执着地追求。
实现法治理想国,这是当代中国⼈的历史责任。
4那么,该如何承担这份责任呢?那就是要建设⼀个“宪政国家”,但其建设过程并⾮⼀朝⼀⼣能够完成的,这⾸先要求的是我国公民的宪政意识的确⽴,⽽我国著名宪法学家周叶中教授提出的“宪政中国”这⼀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加强我国公民宪政意识的培养,在我国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这三⼤⽂明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已成为政治⽣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国家”与“宪政国家”的关系⽐较概念的混淆会给⼈们的思想和学术研究造成了空前的困惑和迷乱,所以我们⾸先有必要明确宪法、共和、民主、法治、宪政这⼏个基本的概念。
浅议宪政与法治
法 治 必 须 以 人 性 为 基 础 , 良法 之 治 。 是
一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 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 民主制 度的确立, 为人性法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 , 资本 、 市场等
我们不应忽视西方宪政的局 限性, 把视野局限于政府权力之限 “ 制, 过分夸张政府与个人及社会之对立,以至于造成 了观 念上的 “ 狭 隘、 片面与僵化” 宪法对政府权力规定的本身 , 。 既是限制, 也是保护” 。 同样 , 宪政对待公民权利的态度 也具有 二重性 ,宪法规 定公民权利的 “
( ) 治 中的 “ ” 一 法 法
人的根 本属性 是人性 , 人性 引导着 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 人 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 纷纭。从理性 具体看 。 基本人性是生存 、 尊 严、 名誉 、 亲情 、 群、 合 自由、 发展等需求倾向。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 , 不以财产、 地位、 职业 、 宗教、 文化、 理、 地 种族等为根据。人的属性 决
宪政 法治 人权 民主 平衡
民主 是 宪政 、 治 的共 同基 础 , 法 宪政 较之 法 治更具 操作 性 。
关键 词
中图分 类号 : 9 D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0 9(0 90 一1-2 10—522 0)1O 0 1
( ) 政 的 平衡 状 态 三 宪
清末,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将宪政作为救国的工具引入中国, 然 而它却并未在 中国开花结果.宪政” ” 一词在中国~度沉寂. 直到 2 世 O 纪9 O年代, 中国法学界才对宪政逐步进行了多元化的解读。法治一 词在 中国的境遇却有所不同。当今中国,法治被提升到了一 定的高 度, 依法 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宏伟 目
宪政、法治、民主、共和词义辨析
・ 收稿 日期 :0 90 -1 2 0 -12
作者简 介: 盂莉 (98)女 , 17- , 河南新乡人 , 讲师 , ., 硕 } 主要从事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 。 =
9 6
盂莉 : 宪政、 法治 、 民主、 共和词义辨析
对公权力进行控制和对私权 “ 全体人 民的统治” 。然而这在实践 中无法实 现。因 分 。没有这种划分基础 , 为人民之 间不可 能不 存在 任何利益 差别 和冲突 , 利的保护不可能形成话题 , 所 也就更谈不上进一步的制 宪政和法治 也不会被提出。最后 , 二 以,人民统治” “ 的理想在实践 中只能演化成为“ 多数 度设想和架构 , 人之治” 。这也就成为我们现在对民主现实形态 的公 者追求的 目标 和价值取 向是相 同的。二者均 以人权
摘要 :宪政 、 法治 、 民主、 和是 民主政治 中几个 紧密联 系的概念。然而 , 究其涵义并理 清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 系 共 探 并非 易事 , 学界对此有不 同见解。 民主是 宪政 、 法治、 共和 的基 础, 另一方面 , 民主应 当受宪政 、 法治 的制 约。笔者 试 图对这些基本词 汇加 以辨析 , 我国的 民主制度化进程被更 多的人正视 , 而 良性发展。 以期 进 关键词 : 宪政 ; 法治 ; 民主 ; 共和
第1 7卷 第 4期
20 0 9年 o 7月
河南 机电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
Jun f n nMeh n a adEetcl nier gC l g ora o a cai l n l r a E gne n o ee l He c ci i l
V 1 1 o 4 0. 7 N .
. 义上讲 , 即“ 宪政 限政 ” 。从制度层 面上看 , 该词表现 13 民主 为一整套权力( 权利 ) 制约机制和权力( 权利 ) 冲突解 民主一词也是源于古希腊 , 从其原意可以理解 为 决机制 , 通过宪政程序 的设计来协调 、 规范国家权力 , “ 人民的统治 ” 。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认 为从制度角 从而防止 民主体制下的权力滥用。从作用上肴 , 宪政 度看 , 民主是一种与寡头制 、 君主制 和独裁制相对立 方面保护人 民的基本权利 、 规定一切国家公权力的 的、 以某一个或几个 阶级甚 至全体 国民中大多数人 的
专题六:民主、宪政、法治
• 宪政是法治的基本标志,法治是宪政的必然结果 • 宪政与法治分享共同的价值基础,即自然法的正 义观,且均以保障人权为根本原则 • 宪政通过权力制约手段防止权力滥用;法治通过 规则树立非人格的权威,从权力的来源和程序限 制权力 ; • 3、宪政与人权 • 宪政是法定人权向实有人权转化的关键 • 宪政通过限制权力以保障人权 • (二)宪政的特征 • 1、宪法的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 (1)一部“良宪”的存在 • (2)宪法具有法律性 • (3)宪法的实效
• • • • • • • • • • • •
(三)宪政的模式与当代走向 1、模式:渐进理性与建构理性 2、宪政的当代走向 (1)社会化 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福利国家——对多数人的实惠 (2)人权内容的丰富 人权法定化;人权国际化; (3)宪法的司法化 宪法的实用化;宪法向法律的还原 (四) 中国宪政的发展与变革
• • • • • • •
• • • •
(三)可欲的民主——间接民主 直接民主的弊端 1、直接民主因其规模难题而不可行 2、直接民主成本高,风险高,易导致对抗 3、直接民主无程序的控制(即时性民主) 4、直接民主很难避免多数的暴政 5、现代社会人对直接民主的排斥 间接民主的优势: 1、间接民主成本低,理性 2、间接民主维护个人自由 3、间接民主包容性更大(奉行宽容、合作和妥协的价值 观念) 4、间接民主系程序民主,防范多数人暴政(议案的提出、 讨论、通过、公布)
• • • • • • • • • • •
(五)网络时代的民主如何看? 1、网络技术提供了直接民主的可能性 提供构架、获取信息、增加联络、观点交锋 2、网络公民社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建设性力量 社会参与、网络监督、网络舆论、素质培养 3、民意背后的精英操控变得更加隐蔽、容易 4、网络意见是众意的汇集但远非对平等参与的尊 重 5、网络时代的民主的理想版本应为复杂民主 第一,民主接受制约 第二,民主应充分保障少数人意见 第三,程序化民主
法治的类型名词解释
法治的类型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方式,它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保障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
法治作为一种理念和实践,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法治的不同类型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宪政法治宪政法治是以宪法为基础,通过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来保障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力的合理性。
宪政法治旨在建立一个有限政府、保护公民权利和促进民主参与的体制。
宪政法治的核心是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宪法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确保政府在公众监督下行使权力。
二、社会法治社会法治是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社会法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和公众利益。
社会法治涵盖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个领域,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保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公正,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
三、司法法治司法法治是通过独立的司法机构和法律程序来维护公平正义。
司法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正、独立和公开。
司法法治的核心是法院和法官,他们负责审理案件,裁决争议,保障公民权益。
司法法治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和维护社会秩序。
四、行政法治行政法治是通过法律规范和法律程序来约束行政权力,保障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行政法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正和透明的行政体制,保护公民权益,防止滥用行政权力。
行政法治主要通过行政法规和行政诉讼来实现,行政法院负责审理与行政行为相关的争议。
五、经济法治经济法治是通过法律规范和法律程序来保护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法治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法治化经济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经济法治主要包括商法、金融法、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些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维护公正竞争。
六、环境法治环境法治是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法治主要通过环境保护法和环境诉讼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宪政、民主与法治
根 据一 部充 分体 现 现 代 文 明 的宪 法 进 行 治 理 , 以实
现 一 系列 民主原 则 与 制 度 为 主要 内容 , 以厉 行 法 治 为 基本 特征 , 以充分 实 现 最 广 泛 的 人权 为 目的 的一 种 政 治 制 度 。 _ 李 龙 教授 也 认 为 : 宪政 是 以宪 法 ”3 “
东 给宪 政下 的一 个 著 名 的定 义 是 : 宪政 是 什 么 呢 ? “
和法治一样 , 都是现代政 治体制 的价值选择。然而
从宪 政 的发 展历 程 来 看 , 的产 生 与 发 展 是 与 市场 它 经济 ( 自由市 场 ) 形成 、 的 中产 阶级 的 兴起 、 济 与 经 政 治 的 分 离 ( 元 化 ) 法 治 意 识 的 普 及 密 切 相 二 和
宪政 对 于我 国 来 说 是一 个 舶 来 品 , 源 自于西 它 方 。宪政 , 叫 “ 也 民主 宪政 ” “ 、 立宪 政 治 ” 它 与 民 主 ,
限 制 的权 威 , 这种 司法 审 查 可 以经 由任 何 感 到 其 受
到了法律或行政行为 的侵犯 的当事者 的请求 而开 始。行政行为的权威 , 即使是总统的行政行为 , 也必 须 以法 律为 依 据 。 …… 总 之 , 律 必 须对 所 有 的人 法
西方 学 者对 宪政 的阐释 呈现 出了多 重视 角 。一 是从 立 宪政 体 的角 度 来 阐明 宪政 , 为 真 正符 合 实 认 际的立 宪 政 体所 包 含 的 要 素 有 : 1 程 序 上 的稳 定 () 性 ;2 向选 民负责 ;3 代议 制 ;4 分 权 ;5 公 开 () () () () 和揭 露 ;6 合宪 性 , 建立 了违 宪 审 查 机制 。二 是 () 即 以宪法对 政 府权 限 的制 约来 阐 明宪政 。香 港 大学 法
宪政是法治的高级形式
宪政是法治的高级形式。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是宪政的基础,法治是宪政的载体,人权是宪政的目的。
宪政包含民主、法治和人权三个基本要素,宪政民主就是以宪政主义为根本的民主制度,宪政决定法治,宪政和法治必须是以良法为前提,良法之关键在于宪法的至上性。
现代政治中的民主、法治与宪政2008年民主、法治和宪政作为现代政治中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当今被普遍承认。
然而,三者之间尤其是民主与宪政的关系如何,人们的认识则存在较大分歧。
当下中国的政治发展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取向,在这一背景下,厘清民主、法治与宪政的关系,明确宪政对民主和法治有何意义,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关照性的理论课题。
本文主要就“三要素”在现代政治中的内在关联性作一初步分析。
一、走向制度化:民主和宪政造就现代民主政治民主与宪政的关系历来存在争议。
分歧的焦点在于:宪政是促进民主还是限制民主?肯定者认为,民主与宪政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宪政并非排斥民主,相反却能巩固和加强民主体制。
反对者则声称,民主与宪政互不相容,宪政是死者统治活人的工具,在本质上是非民主的。
孰是孰非?关键在于民主与宪政之间是否存在契合点。
以笔者的分析,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就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趋势。
民主是什么?最简单也最没有争议的回答是:民主是指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
正如萨托利所说:“民主的词源学定义很简单,民主即人民的统治或权力。
”然而,人民何指?人民的权力表现为什么?多数人的统治又是何种状态?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衍生出不同的有关民主的思想和理论。
在各种民主理论和主张中,从民主的本义出发追求理想化的纯粹民主思想,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一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纯粹民主理论强调人民享有主权的完整性、行使权力的直接性、人民对政治的广泛参与和自治,以及多数统治和权力的绝对性。
不同的纯粹民主论者或各有侧重,但对民主的追求始终不会放弃这些基本主张。
然而,在当代,对民主的探索更多的是把民主定义为制度的类型,专注于基于一定价值理念——例如人权、自由、平等之上的制度安排和设计,着力解决民主制度如何才能既是合理的又是有效的问题。
依法治国的几个关键
依法治国的几个关键
依法治国的几个关键包括:
1. 法治意识:全社会都应具有法治意识,即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这需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培养和强化。
2. 宪政法治:建立和完善宪法和法律体系,确保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限制性,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政法治还包括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和监察机构,以实现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3. 公正和公平:法治的核心是公正和公平。
法律应当公正地适用于每个人,不论其身份、地位或财富。
司法机构和执法机关应当公正、透明地行使权力,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律面前平等受到保护。
4. 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司法机构应当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构,不受其干涉和操控。
司法人员应当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遵循法律和法律程序。
5. 法治宣传和教育: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公民的法治素养。
这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遵从性,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6. 司法公正和效率:司法机构应当追求公正和效率的统一。
公正意味着审判人员应当按照法律和事实公正地作出裁决,不受非法干涉和压力。
效率意味着司法程序应当及时、简洁,以保证公民的权益
得到及时保护。
7. 反腐败:强化反腐败工作,建立健全的反腐败法律和机制,加强反腐败的执法和司法工作,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和腐败侵蚀。
8. 公众参与:促进公众参与法治建设,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法律的合理性和公信力。
公众参与有助于减少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增强法治的民主性和合法性。
宪政_法制_法治
辛酸。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发现,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之后,在我们建立了本质上属于人民的政权之后,人民的民主还有一个制度化、法律化的问题有待解决。
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不能只追求本质上的人民民主,民主的形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实质上的社会主义民主,还必须建立民主的程序。
在解决了政权的性质问题之后,我们还必须认真对待政权运行的机制问题;在人民群众总体上成为权利享有者,并从而最终掌握政权的原则下,还必须解决公民怎样行使权利、怎样保护权利、怎样管理国家、以怎样的程序和方式最后掌握政权等问题。
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以及制度和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权威性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作第三次选择,即选择怎样的方法或途径实现上述的稳定性、连续性、权威性。
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所注定的第三次抉择。
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这个历史留给我们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共产党逐步完成了这个任务。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已朦胧地意识到在建立了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的政权之后的中国所应该进行的程序性构架,到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把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所作的第三次历史性选择明确化。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宪法,使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选择显得更加庄严、神圣。
建设法治国家是经过新中国50年的尝试而作出的选择,这个选择是明智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但我们似乎应当想到,法治在中国仍然是先进的人们的主观选择,仍然主要是执政党和政府的选择,而不是发自于基本社会成员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人治与法治
法治是一种与人治根本对立的新的社会组织结 构形式 。 柏拉图推崇法治:人性是自私的;绝对权力导 致腐败;法律具有治国安邦的功能。 “法治优于一人之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 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良法:公共利益、自愿同意、稳定 守法:民众权威性、统治者制约性
法治不同于法治国 二者存在着根本分野
(1)法治起源于自然法思想,基于自然法 的契约观。作为契约的宪法要求法治, 要求保护民权,要求限制政府的权力。 法治与宪政相联系。法治国起源于实证 主义法学,强调作为立法者的统治者的 意志及权力至高无上,须被无条件服从。 排除了体现着平等精神的契约思想和为 限政提供依据的宪政主义。
罗马法:权利生于法律(保护) 权力从属于法律(限制)
近代 • 洛克:权利保护与权力有限、分立、负 责任。 • 戴雪:宪政实质:法律主治 • 孟德斯鸠:“法律下的权力” • 卢梭:“法律下的自由” • 潘恩:专制国家,国王便是法律,自由 国家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3
法治与法治国
• 法治国在其起源之初,纯粹是个德国的 概念。就其德文本意及康德的解释而言, 指的是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国家,或 者说一个有法制的国家。法治国思想的 基本主张是最高立法者(不论是专制君 主、独裁者或民选的立法机关)完全不 受任何一种更高一级法律的束缚。它排 斥了宪政主义,因此,法治国不是法治, 而是依法治国。
(2)法治体现了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偏爱, 而法治国则偏爱国家。法治强调法律超越政 治,是有目的的、有价值的观念。法治国认 为法律是国家的工具、手段。 (3)法治强调法律是被人们能动地发现的 自然法则,而不是统治者权力意志。法治注 重法律的稳定性、持久性,宪法较少修改。 而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意志性,注重法律的灵 活性,因而宪法频频修改、更换。这是实践 中的重大分野。
二
宪政与法治的关系
• 二者密不可分 • 1、法治体现限政的精神 • 2、宪法至上是宪政的最重要标志,也是 法治的核心与首要要求。 • 3、二者都是治国思想、原则和体制。
宪政与法治
目录
一 法治的内涵
二
宪政与法治的关系
一
1 2
法治的内涵
法制与法治
人治与法治
3 4
法治与法治国
法治的基本内涵
1
法制与法治
●法制与法治并非对立,法制是基础与前提; 没有法制就没有法治,但法制更深内涵 法制字面之意是法律制度,处于一种静止状 态,只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可能恶法 法治,则处于一种动态之中,它在蕴含法制 概念的同时,具有更深一层的内涵──确立 法律的极大权威性,它解决了“法制”在治 国中地位和作用问题。法治下法律须是良法 法治与民主紧密相连, 而法制既可与民主也 可与专制相联系 人治之下也有法制,而法治 与人治根本对立,体现法律 的作用和优越性价值选择
• (4)根据法治的思想,人们服从法律时,是 在服从普遍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而根 据法治国的思想,人们服从法律时,是在服 从统治者本人的具体的个人意志。可见法治 国与人治并无根本的差别。 • (5)如果仅把依法办事当作唯一的衡量标准, 法治与法治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依法治 国仅指的是依法办事,而法治蕴涵依法办事 外,另有所指。法治不同于人治和法治国, 它不仅要求统治者的行动必须有法律依据, 而且这种法律还必须符合正义。 • 总之,与人治相比、法治国已是一个巨大的 进步。但法治国终究不是法治,而不过是由 人治通向法治的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