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证脉图参数变化分析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之阿布丰王创作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凡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暗示。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凡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暗示浮、中、沉,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暗示之。
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
正凡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两个单位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暗示,如脉细则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大脉、洪脉较正常为宽则填画两个半或三个格,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
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7个波,为正凡人脉搏跳动的次数。
1.浮脉(一)脉象: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
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其波峰透出黑线,暗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其脉力浮取脉力较猛,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位,在最上大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
浮脉的脉力,浮取超出正常,故浮取黑线中为6格;中取较弱,故在中取部位为5格;重取有的为4个脉力单位,在沉取部位画4格。
脉形一般不宽,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绘两个格。
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显弱。
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
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四)主病:浮脉主表,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
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不管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
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
二、风 脉
二、风脉二、风脉(一)概述:风脉特指脑中风病人所特有的脉象。
它的脉理不全是传统脉学的概念,它是一种特异的复合型脉象。
(二)风脉的研究:研究该脉象有利于脑中风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
还有助于加深今人对本脏腑寸口分属的理解,并为全息脉象的原理进一步找到神经学、循环学理论依据。
脑中风的病理基础是脑组织的缺血、栓塞、出血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中风症候群。
由于脑中风的病因很多,其对应的脉象改变也各不相同。
因此研究和掌握风脉对脑中风的诊断及认识其病理、指导临床治疗、预防、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风脉产生的原理患侧脑组织病损,导致其支配肢体发生偏瘫,寸口脉分属部位也出现与病因相适应的交叉脉感,(表现为患脑侧寸脉的减弱、沉涩或脉力增强的脉晕点,对侧关尺脉的减弱、沉涩,健脑侧的寸脉与患脑侧的关尺脉没有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体神经是左右交叉传导的(左脑支配右侧肢体,右脑支配左侧肢体)。
一侧脑组织发生病变时,该侧肢体神经出现障碍,临床上出现该侧偏瘫的症候群,而健侧脑组织正常,其支配的肢体没有功能障碍。
于是人体出现交叉性肢体功能障碍,脉象也出现交叉性改变。
风脉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脉象的全息学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生化、及其神经学,心血管循环学功能状态有密切联系。
风脉:这种不均等的X型脉象变化说明神经是制约人体脉象的重要因素,而心血管及其循环学与神经学的有机结合才是认识全息脉学原理的金钥匙。
见图33(一)风脉的基本脉感是:1、患脑侧寸脉出现阴、阳性脉晕点;2、患肢关、尺脉发生脉力的减弱、脉管的变细、脉位的变沉、涩等变化;3、患肢侧寸脉及患脑侧关、尺脉保持与病因学相适应的脉象。
脑中风的病因很多,由其而产生的风脉也相应不同,但总结其类型还是可以以阴、阳两种脉晕点脉象加以总结。
我们把寸脉脉力减弱、脉型细、脉位沉、脉涩等阴性脉类称阴性风脉。
把寸脉脉力增强、脉位的浮、脉型的粗大、脉滑等阳性脉类称阳性风脉。
阴性风脉多提示脑供血不佳,常见以脑供血不足、心脏疾病及其功能不足、脑萎缩、慢性脑梗塞、栓塞等。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在中医传统医学中,中风病(也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逝去率均较高。
对于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一直是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医中,针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中风病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内容。
1.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中医对中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脉象、舌诊、望诊和问诊等四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脉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风病的脉象特点通常表现为脉数、脉弦、脉浮等不同变化。
舌诊中,观察患者舌苔的颜色、质地和形态等特征也有助于中风病的辨识。
望诊和问诊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语言表达以及病史等情况,来进行病情的初步判断。
2. 疗效评定标准对于中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在中医中通常采用了“疏通经络、化痰祛痰、健脾生津以及疏风解毒”等治疗原则。
疗效评定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脉象、舌诊、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数据等方面。
其中,脉象的变化体现了患者的病情变化,舌诊则反映了患者的脏腑功能状况。
症状和体征的缓解情况以及辅助检查数据的改善也是评定疗效的重要依据。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我认为需要重视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对患者的体质、芳龄、性别等都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式,因此在诊断和评定疗效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另外,中医的治疗是一个持续调理和疗效观察的过程,对于中风病患者来说,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药物治疗、推拿按摩等,以期望达到更好的疗效。
4. 总结回顾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过程。
在实际诊疗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患者来说也需要重视中医治疗的持续性和整体观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期望早日康复。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对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重视了中医疗效评定的细节和重要性。
从脉辨治中风
从脉辨治中风标签:脉诊;中风;治疗舌诊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心主血脉,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匀,由宗气所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谓之大络,名曰虚里……处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
”说明宗气有推动心脏波动的作用,《灵枢·邪客篇》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血液循行脉管治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还必须由各脏器的协调配合,如肺气的输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气化之源,血液的循环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主疏泄,调节循环力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所以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故通过脉诊的变化即可了解脏腑的变化,确定正气之盛衰,病邪之深浅,邪气之性质以及病情之进退。
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阴阳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多种诱因,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致阴阳互不维系出现的危急证候。
临床中常因发病时期的不同,致病的邪气不同,以及脑髓受损的不同而又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一般与风、痰、瘀邪为主,中脏腑多与风、痰、火有关,中风初期多以火、风、痰、气、瘀而致病。
而中风后期多以虚(气虚、血虚)、瘀之邪为主。
中风早期多邪实为主,后期多以本虚为重,正因为中风病中其致病邪气多样,病机变化多端,病因不同,素体之差异而致脉的表现差异明显,这就使脉诊在中风中更显得重要,正确地脉诊对判断病性、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及了解预后有着更实际的临床意义。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体会从以下三方面对中风中脉象的变化分析如下。
①判断病位、病性中风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阳气不足为主,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凝。
中风病位在脑,亦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如见玄脉者多为气滞心胸,提示发病与心肝有关,属实;滑脉者,多为痰浊内阻,提示发病与心脾有关,属虚实夹杂;弱脉以寸脉弱尤著,提示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发病与心肺有关,属虚;数脉与滑脉并见,多为痰热内盛,与细脉并见多为阴虚火旺,病性属热;迟脉、结代脉属寒,多为心肾阳虚或寒凝心脉所致,气血亏虚,血行无力,则脉细涩或迟缓无力;若心律失常,则可见促、结、代脉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中风辩证分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中风辩证分型中风的中医辨证,各家意见不一,有按病位,有据症候,而从多数临床文献看,以后者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如舌象调查发现,舌质以瘀者多见,舌苔以黄腻、白腻据多,表明本病多为瘀血、痰热。
另外,出血性中风者多红绛舌厚苔,缺血性中风者多青紫舌。
而脉图表明,中风病人极大多数为弦脉,包括弦滑、弦细、弦数、弦实等。
综合各家分型,可归纳为以下四型。
1.肝阳暴张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呃逆,半身不
遂,语言不利,肢体震颤,筋脉拘急。
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浊内阻形体肥胖,胸腹痞满,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四肢不温,喉中痰鸣。
舌质暗淡,苔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头晕心悸,面黄神疲,气短乏力,半身不遂,舌强语
蹇,偏身麻木。
舌胖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4.元气暴脱(亦称为正气暴脱)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肢体瘫
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
舌质暗紫,苔白腻,脉细弱。
这是传统分型上的脱症,但中医证治的资料尚不多。
1。
脉图参数说明资料
ZM—IIIc脉象采集器附录资料:脉象参数一.脉图的基本结构和意义脉图由升支和降支组成。
升支和降支组成主波,降支上有一切迹称降中峡,主波和降中峡之间往往出现重搏前波,又称潮波;紧接降中峡出现的重搏波又称降中波。
以上的波和峡是构成脉图的主要成分。
1—主波; 2—重搏前波; 3—降中峡; 4—重搏波图1——脉图的基本结构脉图是脉管搏动的轨迹,它主要综合了心脏射血活动和脉波沿血管树传播途中携带的各种信息,因此,脉图上的曲线和拐点都有一定意义。
升支是由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向主动脉射血,主动脉血压上升,引起主动脉管弹性扩张所产生的管壁位移所致。
降支在左心射血后期,由于射血速度减慢,主动脉根部流入血量低于向外周流出的血量时,压力随之下降,主动脉管弹性回缩所形成。
二支形成的脉图主波幅值和形态,与心脏射血功能和主动脉的压力变化有关。
当心输出量大、射血速度快、而血管顺应性好的情况下,主波高而陡直,反之主波低平、升支斜率小,或有切痕。
重搏前波是出现在降支上的一个波,其产生是由主动脉根部的初始波向外周传播时,受到外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折返波的多次叠加所致。
重搏前波出现的时间及幅值,主要与动脉管壁的张力、弹性和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当血管张力增大,弹性变差时,脉搏波传导速度快,重搏前波出现较早,与主波接近,或与主波融合成宽大的波峰;当外周阻力高,主动脉血流向外周流出慢,主动脉压力较高时,重搏前波幅值亦高,接近甚至超过主波。
所以,宽大主波往往是主动脉压力高或弹性变差,以及外周阻力高而使主动脉压力持续升高的标志。
降中峡出现在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反映心脏舒张初期的主动脉压力,降中峡的幅值受外周阻力和主动脉瓣功能的影响,当外周阻力增高时降中峡抬高,反之降低;若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左心舒张期主动脉血流逆返,使动脉压力减低,降中峡位置亦低下。
重搏波是降中峡后的一个小波,重搏波的产生是由心舒期开始时,主动脉瓣突然关闭,外周返流的血液使主动脉根部容积增大,并冲击主动脉瓣而产生的振荡所形成。
中风的脉如何辨别?又该如何用方!
中风的脉如何辨别?又该如何用方!论中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
其中人也,依人之虚实而中之浅深,亦为病之轻重。
《内经》云:凡感受一切不正之气,勇者气行则散,怯者着而成病。
又云:以身之虚,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良工禁之,不能伤也。
是则风之伤人,必由于元气之先虚,而后邪风得乘隙以入。
良工禁之者,即见有风象,速用大补元气之药以堵截之,不使其入也。
且能助怯者,亦得如勇者之气行则散也。
时医不知此理,凡见风证,辄用祛风攻伐之药,而不顾其元气。
不但病不去而正反先虚,正愈虚而邪愈深入,卒致不救,可不惧哉。
仲景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举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又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流涎沫。
由此观之,风之为病,都由于虚寒,或属气虚且寒,或属血虚且寒。
气虚者,必右半身不遂,右手脉必无力。
须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秦艽为使以治之。
血虚者,必左半身不遂,左手脉必虚。
须四物汤掺入附桂八味汤以治之。
上半身不遂者,亦由于气虚而清阳不升,用补中益气汤。
下半身不遂者,由于肝肾不足,亦用四物、八味参合治之。
不识人而舌不能言者,由于肾气不得上交于心,亦因其脉不能循喉咙以夹舌本也,用河间地黄饮子治之。
以上各种治法,皆由霖研究所得,用之而无不应验者也。
尚有中痰、中气、中恶、中暍、中寒、脱阴、脱阳等证,标证虽与中风相似,实则大相悬殊。
要知上述各证,均为类中风而非真中风,如作真中风治,多不救也。
总之标证不足恃,必须据脉以辨之,方可证实其病情。
真中风脉必浮弦有力,左部尤甚。
宜用消风散去藿朴加白附子、白芷之类。
中痰之脉,右部必弦滑。
宜用涤痰汤加姜汁、竹沥之类。
中气之脉,右寸必沉涩而有力。
如五磨饮子类。
中恶之脉,乍有乍无。
脉压和脉压/平均动脉压比预测脑中风的价值
MA P进 行 比较 。结 果 :脑 中 风 两 组 的 P P、P / P显 著 高 于 健 康 对 照 组 ( 均 < 0 0 ) P MA 尸 . 1 ,脑 中 风 两 组 P 、P / P P MA P分 布频 率 与 健康 对 照组 比较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 < O 0 ) P 6mmHg者 的脑 出 血 和 脑 梗 塞 发病 危 险 性 分 别 P . 1 。P > 0
Reut :P n P M AP i wog o p fc rb v sua cie tweesg ic n ih rta h s f oma o to sl s PadP / nt r u so e e r ac lracd n r inf a t g e h n to eo r l nr l i h n c
是 P  ̄6m P 0 mHg者 的 5倍 ( R一5 5 可 信 区 间为 2 6 . 和 OR 0 ,9 . ~9 5 =3 5 可 信 区 间为 l7 . ,P . 1 。 ,9 _ ~5 4 <O 0 )
P/ P MAP O 4 脑 出血 和 脑梗 塞发 病 的危 险 性 分别 是 P / P 0 4者 的 8倍 ( > .者 P MA ≤ . 0R一 8 5 可 信 区间 为 4 2 ,9 . ~
12 6
心 血管 康 复 医 学 杂志 2 1 OO年 4月第 1 9卷第 2期 C i JC ri acR hbl d A r 00 Vo 9N . hn ado s e a iMe , p 1 , l o 2 v 2 1
・
康 复 论 著 ・
脉压和脉压/ 平均动脉压 比预测脑中风 的价值
p e it g c r b a v s u a c i e t M eh d : B o d p e s r s we e me s r d f r 1 8 c r b a e r h g a in s r d c i e e r a c lra cd n . n tos l o r s u e r a u e o 0 e e r lh mo r a e p te t ,
中风证脉图参数变化分析
论著 ・
中风 证脉 图参 数 变化 分 析
马 科 保 , 婧 江启 中 ,
203 ) 002 (. 1 宁夏 医学 院中医学 院中医内科学教研 室 , 银川 700 ; 2 银川市第一人 民医院综合科 , 川 700 ; 50 4 . 银 50 1
3 上海 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 医院 , . 上海 图参 数
变化提示老年人群 中风发病 多见 于在肝 阳暴亢风 阳上扰 、 气虚血瘀 、 阴虚风动 和中脏腑 型上 , 明中风的病 因 表
关键词 : 中风证 ; 脉图参数 ; 脉诊
中图分类号 : 2 11 R4 . 文献标识码 : A
脉诊 是中医诊 法学 中重要 的诊 断方 法之一 , 但传 统的 《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进行诊断 。 【 J
切脉全凭 医者 的经验 和主 观感 觉 , 缺乏 判脉 的 客观 标准 。 13 2 病 例分组 : .. 脉象仪 的出现使脉诊 的客观化 研究成 了可能 , 象仪 主要 脉
() 1风痰瘀血
痹阻脉 络型 ( 风痰瘀 血组 l )半 身 2例 :
是观测心血管疾病 ( 病类 、 证侯 ) 脉图参数的变化 , 以探求 其 不遂 , 口舌歪斜 , 舌强语蹇 , 偏身麻木 , 头晕 目眩 , 舌质暗淡 ,
维普资讯
第2 9卷
3期
宁夏 医学 院学 报
J u n l f n xa Me i l Ig o ra g i dc W e o Ni a Co 3 ・23 ・ 8
20 07年 6月
文章编 号 :0.—8 8 (0 7 0 10 5 46 2 0 )3—08 —0 23 4
12 主要 仪 器 .
或无苔 。
() 6 中脏腑型 ( 中脏腑组 l 3例) 神昏或 昏愦 , : 鼻鼾痰 鸣 或痰涎壅盛 , 体强痉拘急或肢体松懈或手撒肢冷 , 肢 二便 失 禁, 舌质 红绛或 暗淡 , 苔黄腻或干腻或 白腻或舌痿 软无力。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寸芤失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六)芤脉辨证分析表芤脉(1)芤而寸盛:多为吐衄上焦的出血。
(2)芤而尺盛:常见漏崩尿血便血等证。
(3)芤而上泛有力:多属热邪内犯。
(4)芤而虚数:阴血两虚。
表六芤脉分部主病表┌──┬────┬────┬────┬─────┬─────┬─────┐│部位│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心血妄行│胁间血气│小便下│咳嗽吐血、│肠痈下血、│大便下血、│││为吐衄。
│痛、肝不│血、痔瘘│为衄为呕│及呕血不│尿血、女子││主病││藏血、为│出血、女│血。
│食。
│经病。
││││吐血目│子崩漏。
│││││││暗。
│││││└──┴────┴────┴────┴─────┴─────┴─────┘6.革脉图6 革脉示意图(一)脉象:革脉之形状,内空虚而外绷急。
凡脉浮取坚硬搏指,重按豁然而空的即谓革脉。
(二)革脉体状诗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中空,浑如鼓革。
(三)示意图解:革脉浮取脉力超过正常,多在6—7个脉力单位,而坚硬搏指,无缓和柔软之象。
中取重按脉力细弱,每在1—2脉力单位,是阴气大伤,无以维阳,形成孤阳外越,即将离决之象。
(四)主病:革脉出现,在男子为失精亡血,妇人为半产漏下。
按革脉自古即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谓病见革脉,为危证死证;一谓革脉为阴气虚竭。
这两种说法,从表面看,似有矛盾,其实是革脉在轻重程度上的不同。
如革脉浮取虽坚硬搏指,而定息寻按,尚较和缓,为阴气骤伤,无以维阳,致孤阳外越坚硬搏指,毫无雍容和缓之意,久按较缓是一时性的孤阳外越,如及时以育阴扶正,养阴以维阳,尚能挽救。
总之革脉的出现,不外两种情况;一为外邪袭表,病势较重,机体为捍卫外邪,竭尽全力,促使气血趋表以抗病,故脉现坚硬绷急,一为阴气虚竭,无以敛阳,孤阳外越。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第五57页PPT
饮酒汗出——风邪入侵
风湿相搏——历节疼痛
第9条(了解)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 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 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过食酸咸,内伤肝肾的历节, 及其与黄汗的鉴别
第6条(了解)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 搏,即疼痛如掣。
阴血不足,风邪外袭的历节病机
少阴脉 ——浮——风邪外袭 ——弱——阴血不足 阴血不足,风邪入侵,筋脉痹阻,疼痛如掣
第7条(了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气虚湿盛、汗出当风的历节病机
斜,半身不遂等。 特征: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
特征。
历节
概念:遍历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不可屈伸, 身体羸瘦为特征。
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 而发病。
症状:关节肿大疼痛等。
传变:日久不愈
邪气闭郁肢体关节
郁而化热 停湿留瘀。
第1条(掌握)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 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徐忠可 厉节病两胫发热:湿阻关节则热 黄汗病两胫发冷:湿邪阻于膈间,阳气下行不利。
第5条(了解)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胃有蕴热,复感风湿的历节病机
跗阳脉
浮—中风—腠理疏松—汗自出 滑—胃热盛—外邪易入里化热
内外合邪——历节
病因
“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肝肾 先虚 (4)
1. 乌头为峻猛有毒之品,故用乌头炮用,且煎药 时间宜长,以减其毒性。
中医关于“中风”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中风”的辨证要点
一、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两者的症状特征均表现为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
1.中经络
神志表现为不伴神志昏蒙或神志恍惚,病位较浅,病情较轻。
2. 中脏腑
神志表现为伴有神志昏蒙或神志恍惚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二、辨闭证与脱证
1.闭证
邪闭于内,多为实证。
神志昏蒙,牙关紧闭,肢体强痉。
阳闭:兼面赤身热,口臭气粗,躁扰不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阴闭:兼面白唇暗,四肢不温,静卧不烦,痰涎塞盛,舌淡苔腻,脉沉滑或缓。
2.脱证
阳脱于外,多为虚证。
昏不语,目合口张,肢体松懈,习撒遗尿,鼻鼾息微,汗多肢冷,舌痿,脉微欲绝。
三、辨顺势与逆势
中风急性期中脏腑者有顺势和逆势。
若中经络渐进加重,出现神志障碍,可发展为中脏腑,属病势逆转,预后较差;起病即
中脏腑,或突然神昏、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甚至手足逆,或见戴阳及呕血,均属逆象,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若神志转清,病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又称卒中,是指突发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中风病在临床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风病在中医中被称为中风证,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脉象辨识。
中风病的脉象可以表现为脉沉细,或者脉沉涩,甚至可以出现脉弦数等情况。
脉象的变化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仔细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舌象辨识。
中风病患者的舌象常常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腻,或者舌质紫暗,舌苔黄腻等情况。
舌象的变化也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三、病因辩证。
中风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外感风邪,也可以是肝郁化火,或者肾虚风动等。
中医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进行辩证施治,对病因的辩证有助于准确诊断中风病。
四、病机辩证。
中风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失和,痰浊内蕴等情况。
病机的辩证有助于确定中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辨证分型。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主要包括风中风证、痰中风证、瘀血中风证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脉象辨识、舌象辨识、病因辩证、病机辩证和辨证分型等内容。
中医诊断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明确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重视和学习。
急性中风患者寸口脉象、脉搏图和前臂血流图的观察
急性中风患者寸口脉象、脉搏图和前臂血流图的观察
张涛;黄作福;朱蕴兰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1994(14)2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急性期中风患者41例和正常对照组80例的观察,发现
中医辨证分型的中脏腑组比中经络组的弦滑脉明显增多.脉搏图的主波幅增高,潮波和降中峡降低,前臂血流图的主波幅和血流量以及血压等指标也增高。
通过对中风患者在不同阶段的上述指标的观察,发现由急性期进入恢复期,弦滑脉逐渐减少,而弦细脉逐渐增多。
脉搏图的主波幅降低,降中峡和潮波逐渐升高,主波宽逐渐增大,最适取脉压力逐渐增大,前臂血流图的主波幅和前臂血流量逐渐下降,血压也逐渐下降。
【总页数】4页(P76-79)
【关键词】脉象;脉搏图;前臂血流图;血压;中风
【作者】张涛;黄作福;朱蕴兰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冠心病心气虚患者寸口脉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的初步研究 [J], 唐农;刘布谷
2.双功超声血流图对脉象的初步观察 [J], 刘昭武;李芳兰
3.艾灸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脑阻抗血流图及血压影响的观察 [J], 张登部;张德卿
4.中风偏瘫患者两侧脉搏图和前臂血流图的观察 [J], 张涛;黄作福
5.针刺对中风患者脑电图及脑阻抗血流图的动态观察 [J], 李忠仁;朱莉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8486(2007)03-0283-04・论著・中风证脉图参数变化分析马 科1, 保 婧2, 江启中3(11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银川 750004; 21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科,银川 750001;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摘要:目的 通过观测中风患者脉图参数变化,探讨该病证型脉象变化机理及其客观化。
方法 选择75例经CT 明确诊断的中风住院患者,并以健康老年人20例做对照,采用Z M -III 型智能脉象仪进行脉图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临床分析。
结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和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两型脉图参数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和中脏腑四型脉图参数与对照组以及这四型之间均有特征性的变化;其中肝阳暴亢风阳上扰型以h 1、h 3、h 4和A 参数值均非常显著高于其它三型相应参数值;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h 3、h 4和A 则界于肝阳暴亢,风阳上扰型和中脏腑型之间,而h 4/h 1值均显著高于其它两型;气虚血瘀型h 5/h 1值显著小于阴虚风动型的h 5/h 1值;中脏腑型中h 1、h 3、h 4、h 3/h 1、h 4/h 1、A 及PR 均与对照组中相应的参数有明显的差异,而h 3/h 1值显著小于其它三型的h 3/h 1值。
结论 中风证脉图参数变化提示老年人群中风发病多见于在肝阳暴亢风阳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和中脏腑型上,表明中风的病因病机以“虚”为主。
关键词:中风证;脉图参数;脉诊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6-10-11作者简介:马科(1973-),男(回族),宁夏人,主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教学和科研工作。
脉诊是中医诊法学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但传统的切脉全凭医者的经验和主观感觉,缺乏判脉的客观标准。
脉象仪的出现使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成了可能,脉象仪主要是观测心血管疾病(病类、证侯)脉图参数的变化,以探求其证型变化的基础[1-2]。
有关中风脉图参数变化机制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告,本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一般资料75例病人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00年9月~2001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病人。
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91岁,平均(70185±9179)岁。
所有病例均经CT 明确诊断:其中缺血脑梗死35例,腔隙性梗死28例,出血性梗死3例,脑出血9例。
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68岁,最大77岁,平均(7111±3106)岁,均为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学员,经近期体格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112 主要仪器Z M -III 型智能脉象仪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
113 辨证、诊断标准及实验分组11311 辨证、诊断标准:采用《中风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进行辨证分型;按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规划纲要(1990~2000)修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进行诊断。
11312 病例分组:(1)风痰瘀血 痹阻脉络型(风痰瘀血组12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
(2)痰热腑实 风痰上扰型(痰热腑实组12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
(3)肝阳暴亢 风阳上扰型(肝阳暴亢组12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
(4)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组13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面色恍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便溏,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
(5)阴虚风动型(阴虚风动组13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
苔少或无苔。
(6)中脏腑型(中脏腑组13例):神昏或昏愦,鼻鼾痰鸣或痰涎壅盛,肢体强痉拘急或肢体松懈或手撒肢冷,二便失禁,舌质红绛或暗淡,苔黄腻或干腻或白腻或舌痿软无力。
(7)健康对照组:20例健康对照组老年人经近期体格检测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114 检测方法及指标患者呈仰卧位,将脉象仪传感器放置于左手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点处,即寸口脉的关部,嘱患者保持呼吸平稳均匀,安静勿动,然后调节取脉压力,从0~250g ,采集5~10个压力段下的系列脉图及40s 最佳脉图,并测量同侧・382・第29卷 3期 2007年6月宁夏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xia Medical College手臂肱动脉的血压。
对照组对象脉图检测时采用坐位,余法同上。
主要观察的脉图参数有h1(脉力)主波幅度;h3、h3/h1 (张力系数)即重搏前波幅度及其与主波幅度的比值;h4、h4/h1(阻力系数)即降中峡幅度及其与主波幅度的比值;h5、h5/h1即重搏波幅度及其与主波幅度的比值;w/t(主波上1/ 3高度处的宽度值与脉动周期的比值);最佳取脉压P(g)、脉图面积(A)、脉率(PR)等[5]。
1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211 中风证各型脉图参数h1、h3、h4、h3/h1、h4/h1变化情况(表1)表1 中风证各型脉图参数指标变化比较证型分组n h1(mm)h3(mm)h4(mm)h3/h1h4/h1风痰瘀血组1223.53±7.9815.31±7.179.09±3.720.64±0.130.38±7.12E-02 痰热腑实组1226.6±7.7616.77±7.468.88±3.350.62±0.130.34±9.97E-02肝阳暴亢组1232.25±5.67△△18.33±5.349.55±3.400.56±9.42E-02△0.29±7.46E-02△△气虚血瘀组1317.48±6.09△△▲▲10.84±3.53△△▲▲ 6.62±2.64△△▲0.66±0.220.41±0.15▲阴虚风动组1317.22±7.37△△▲▲11.12±5.43△▲▲ 6.92±3.16△▲0.65±0.180.42±0.16▲▲中脏腑组1318.01±6.20△▲▲8.03±3.58△△▲▲ 4.72±1.99△△▲▲0.44±0.12△△▲☆☆※※0.26±8.73E-02△△☆☆※※对照组2024.32±7.7416.02±5.319.69±3.330.67±0.150.41±8.59E-02 与对照组比△P<0105,△△P<0101;与肝阳暴亢组比▲P<0105,▲▲P<0101;与气虚血瘀组比☆P<0105,☆☆P<0101;与阴虚风动组比※P<0105,※※P<0105 (1)与对照组比,肝阳暴亢组中h1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3/h1、h4/h1则显著小于对照组相应的参数值;气虚血瘀组和阴虚风动组中h1、h3、h4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相应的参数值;中脏腑组中h1、h3、h4、h3/h1、h4/h1各参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相应的参数值,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与肝阳暴亢组比,气虚血瘀组中h1、h3、h4各参数值均显著低于肝阳暴亢组中相应的参数值,h4/h1显著高于肝阳暴亢组;阴虚风动组中h1、h3、h4各参数均显著低于肝阳暴亢组相应的参数值,h4/h1高于肝阳暴亢组;中脏腑组中h1、h3、h4、A和h3/h1各参数均显著低于肝阳暴亢组相应的参数值,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与气虚血瘀组比,中脏腑组中h3/h1和h4/h1二项参数均显著低于气虚血瘀组。
(4)与阴虚风动组比,中脏腑组中h3/h1、h4/h1各参数值均显著低于阴虚风动组。
212 中风证各型脉图参数h5/h1、w/t、PR、A和最佳取脉压变化情况(表2)表2 中风证各型脉图参数指标变化比较证型分组n h5/h1w/t A(mm2)PR(b/min)最佳压力(g)风痰瘀血组12-4.67E-02±8.25E-020.23±2.51E-027.62±2.9868.43±8.76122.57±34.89痰热腑实组12-1.75±7.88E-020.23±2.68E-027.58±2.5878.82±15.93144.75±36.67肝阳暴亢组12-5.83E-03±5.45E-020.20±2.84E-028.64±2.3074.7±12.17143.1±45.33气虚血瘀组13-0.10±0.10▲0.24±5.25E-02 5.73±1.89△▲▲69.64±8.32146.52±40.80阴虚风动组13-2.54E-02±0.14☆0.26±0.12▲ 5.72±2.39△▲▲70.63±7.65143.94±47.28中脏腑组13 3.08E-03±9.69E-02☆☆0.21±4.19E-02※ 4.28±1.37▲▲82.35±17.84△☆☆※133.57±48.04对照组20-4.90E-02±8.56E-020.24±3.29E-027.69±2.5973.44±9.59129.44±21.47 与正常组比△P<0105,△△P<0101;与肝阳暴亢组比▲P<0105,▲▲P<0101;与气虚血瘀组比☆P<0105,☆☆P<0101;与阴虚风动组比※P<0105,※※P<0105 (1)与对照组比,气虚血瘀组和阴虚风动组中A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中脏腑组中PR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2)与肝阳暴亢组比,气虚血瘀组中A参数值显著低于肝阳暴亢组,h5/h1则显著高于肝阳暴亢组;阴虚风动组中A参数显著低于肝阳暴亢组,w/t显著高于肝阳暴亢组;中脏腑组中A参数显著低于肝阳暴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