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索洛悖论”的悖论
索洛悖论的理解

索洛悖论的理解
摘要:
一、引言
二、索洛悖论的定义和背景
三、索洛悖论的核心观点
四、悖论的现实意义
五、我国应对悖论的策略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悖论无处不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索洛悖论”。
二、索洛悖论的定义和背景
索洛悖论,又称索洛困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
它主要描述了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逐渐减少的现象。
三、索洛悖论的核心观点
索洛悖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
这一现象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似,但在资本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悖论的现实意义
索洛悖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存量不断增加,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这使得我国企业在面临国际竞争压力的同时,也要解决内部资源配置问题。
五、我国应对悖论的策略
面对索洛悖论,我国采取了以下策略:
1.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通过改革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等手段,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我国政府提倡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缓解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问题。
3.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通过加大对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结论
总之,索洛悖论揭示了经济发展中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规律。
社会经济中的十大悖论

社会经济中的十大悖论
吴殿廷
电子信箱:wudianting@ 2009.10.18,北京师范大学
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大的科技进步就是发明了车 轮,而发明车轮的目的就是节省体力,解决人的 “懒”
有需要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进步。
世界发达国家将于2015年进入休闲时代!
悖论3:人间奇迹是由“疯子”创造的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专著于某一件事,长期钻研和联系,才能创造奇
悖论1:世界繁荣是由“馋人”维持的 悖论2:人类进步是因“懒人”引起的 悖论3:人间奇迹是由“疯子”创造的 悖论4:社会和谐是由“傻子”维护的 悖论9:屁股智慧脑袋
悖论1:世界繁荣是由“馋人”维持的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出 口和消费
凯恩斯:节约悖论
市场是最大生产力:“欲壑难填”产 生消费,消费形成市场,市场拉动生 产,生产维持繁荣
社会不可能和谐
悖论5:“屁股”指挥“脑袋”
王安:屁股指挥脑袋 ,这是一条公理!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杰地灵;穷山恶水出刁民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入乡随俗;在其位谋其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利益决定立场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众参与…… 换位思考
站在天安门上 就想指挥世界!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需要比十所大 学都更能培养人才
增加消费比例
降低费比例
国民收入
+ 拉动经济增长
- 导致经济衰退
悖论2:人类进步是因“懒人”引起的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四大悖论及批判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四大悖论及批判
沈江平
【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2)003
【摘要】厘清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悖论:认识论虚假"真理"性、本体论极端观念性、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性、价值资产阶级普世性,这有利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形形色色的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澄清思想迷惑,有利于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
立足于全球化视域中对现代性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批判及建设性向度的反思,无疑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83-86,91)
【作者】沈江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
【相关文献】
1.拉克劳、墨菲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2."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
3.“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
5.自媒体空间中国主导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正当性澄明——以"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大人生悖论之人类社会的悖论

三大人生悖论之人类社会的悖论(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随笔大全、诗词歌赋、教学教案、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ssays, poetry, song and fu, teaching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大人生悖论之人类社会的悖论三大人生悖论之人类社会的悖论人的基本的现实生存——存在境遇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包含了三大人生悖论:人性的悖论、人生的悖论以及人类社会的悖论。
索洛悖论的理解 -回复

索洛悖论的理解-回复索洛悖论是一种悖论,它是由美国哲学家索洛在1978年提出的。
该悖论主要涉及到的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认知能力的判断是否准确。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某个领域,尤其是相对陌生的领域,我们所看到的问题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我们的解决方法也是非常简单明了的,然而当我们真正地去解决这个问题时,却发现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很多人都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
那么,索洛悖论是如何描述这种现象的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几个相关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感知”和“认识”的概念。
简单地说,“感知”是指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觉,它是基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而形成的。
而“认识”则是指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它是基于我们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而形成的。
索洛悖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
”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完全准确,但实际上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很多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这种高估与低估的现象就是索洛悖论所要表达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索洛悖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例如,如果让我们估计一个有多少辆汽车在纽约市,我们也许会根据我们在纽约市走过的街道数量和拥堵情况进行估计。
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可能会想到一些简单的线索,例如纽约市的人口数量、交通状况和车辆拥有率等。
根据这些线索,我们也许会得出一个大致的估计,比如几百万辆。
但实际上,纽约市的车辆数量是非常庞大且复杂的,考虑到私家车、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等各种类型的车辆,以及各种不同的行驶速度和路线,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日常经验和认知。
所以,我们高估了我们自己的认知能力,并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
那么,索洛悖论为什么会发生呢?原因是我们的感知信息往往被主观因素所干扰。
也就是说,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很容易受到自己的经验、偏见、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我们对问题的判断产生偏差。
数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于两部收费的方法

·理论研究·数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于两部收费的方法于小丽1,姜奇平2(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50;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数据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中成本法、收益法存在短板的问题,以及市场法不成熟的问题,基于梯若尔双边市场理论拓展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首次引入双边市场作为市场法定价的基础,从数字生态系统现有两部收费的实践出发,构建成本法与收益法相结合、单边市场与双边市场相结合、时间贴现与空间贴现相结合的数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DCAPM),用于标准化数据资本资产定价。
这一模型创新性地将现有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从时间特例发展为时空通则。
本文基于均衡分析建模,建立了按照实际销售收入、符合现有会计准则的数据资本资产定价方法。
研究的一般意义在于,发现反科斯型市场的作用,尤其是明晰了将外部性加以内部化这一双边市场机制在数据资本资产定价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D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空间贴现;双边市场;两部收费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4)04-0016-17一、引言(一)问题的重要性、本文的思路和创新点数据要素市场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数据资本资产定价又是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由于数据资产可以复用、实体资产不可复用,故而数据资本资产定价与实体资本资产定价的规律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1]指出,“支持数据处理者依法依规在场内和场外采取开放、共享、交换、交易等方式流通数据”“支持探索多样化、符合数据要素特性的定价模式和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成熟的数据资本资产定价方法还没有形成,最主要的困惑是,在数据交易(如数据交易所模式)与数据交换(如API模式)之间,以何种模式为主进行数据要素市场化,以及如何处理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关系。
姜奇平:大国崛起与文艺复兴

姜奇平:大国崛起与文艺复兴刘军宁最近提出“大国崛起和文艺复兴”的话题,引起思想界热烈的反响。
秋风、吴思、黎鸣都有不同回应。
我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仅限于刘军宁说的“文艺复兴从博客开始”这句话。
近年来,我一直对吴思抱怨,自由主义者对互联网视而不见。
不知他们脑子里进了什么水。
正巧因为自己的车送修,借了吴思的光,蹭了一回刘军宁的车,才有机会追问这位自由主义学者关于互联网的看法。
当然我也谈了我自己的看法。
所谓崛起和复兴我认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带来一点新的东西。
“文艺复兴从博客开始”这个命题,恰好属于我说的那种新的东西。
刘军宁跟我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大意是说互联网给了每个人说话、表现的机会,提供了小我的场所,提供了个体对个体交流的平台,是个性张扬的理想平台。
我深以为然。
在当代,任何主义都不能脱离互联网近来年我对思想界有一种观察,发觉许多人在那里高谈阔论,但好象互联网从来没有发生过。
我认为现在所谓的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都是第二次浪潮的东西,都是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东西。
每一次文艺复兴都是某种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带来的结果。
现在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好发生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才会发生这种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离开这种背景谈任何事情会脱离主题,谈崛起和复兴也会看起来象是在重复历史。
刘军宁出的题目非常好——“文艺复兴从博客开始”。
博客只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的未来所有的人民,都是网民。
网民的生活方式和以前的人民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应该是多元化的。
互联网的本质是把生产变成分布式的,把生活变成分布式的,把精神变成分布式的。
但是我看到大家在谈大国崛起和文艺复兴时都不谈互联网,完全无视网络的存在,这是对时代的不尊重,也是对近五十年历史的严重忽视。
网络已经提出了新问题了,自由主义应该要升级了。
如果不能站在时代的前面,提出一种新的、有吸引力的人的主张,引领社会进步,文艺复兴和大国崛起就没有任何意义。
索洛悖论的理解

索洛悖论的理解【实用版】目录一、索洛悖论的概念二、索洛悖论的提出背景三、索洛悖论的主要观点四、索洛悖论的解决思路五、索洛悖论的现实意义正文一、索洛悖论的概念索洛悖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在 1956 年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悖论,主要针对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关系进行探讨。
该悖论的核心观点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替代关系,即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呈现出一种倒 U 型的关系。
二、索洛悖论的提出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时,发现现实中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与理论上的预期存在偏差。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资本和劳动力应该是线性替代关系,即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的投入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会相应减少。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呈现出非线性关系,这一现象引发了索洛的思考,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索洛悖论。
三、索洛悖论的主要观点索洛悖论主要包含以下三个观点:1.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呈现出非线性的替代关系,即倒 U 型曲线。
这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过度依赖资本投入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反而可能导致劳动力的闲置和资源浪费。
2.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
这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的配置比例,当资本积累过多时,劳动力的投入相对减少,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3.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关系受到生产率水平的制约。
生产率水平越高,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弹性越大,说明在生产率较高的情况下,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更强。
四、索洛悖论的解决思路针对索洛悖论,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思路:1.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技能培训等手段,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缓解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压力。
2.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生产率水平,从而扩大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空间,降低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速度。
死亡与遗忘——《技术与时间》解读(下)

姜奇平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本文作者邮箱:jiangqiping@死亡与遗忘——《技术与时间》解读(下)奇平视点70 《互联网周刊》2019.9.5解读《技术与时间》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区分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框架。
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的反向技术,因此具有革命性。
一般人对此难以置信。
不信,就来看思想家怎么想同类问题。
在海德格尔之前,西方人对技术的看法是外在的,看到的只是技术的中介性质,即所谓代具性。
认为技术异化反对人本身的原因,在于技术外在于人的本质。
这种观念的代表是卢梭(老子、庄子也是这样认为),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与技术对立的自然性,因此从根子上就与人本身不相容。
而斯蒂格勒反对这种说辞。
认为技术也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一个方面。
换算成卢梭的话语,相当于认为,人有技术(反自然)与自然双重本质,技术异化不是技术从人的外部反对人的本质,而是人的本质自身就存在技术性与自然性这一对矛盾,技术异化是人自身的矛盾,是人自身内部反自然的那一面在反对自然的那一面。
斯蒂格勒将同质性、异质性的含义区分引入了对技术本质的分析,说明技术代表人类本质中本身具有的两种相反性质。
他用时间性来刻画人类本质,“时间性的意义不仅仅取决于死亡,而且取决于来自性的差异的繁殖。
”死亡隐喻的是基于同质性的理性,而繁殖隐喻的是基于异质性(如“性的差异”)的人性。
普罗米修斯原则是理性(物)的原则,用男人隐喻,隐喻的是专业化这种技术(以同质性为本的技术)。
斯蒂格勒解释说:“所谓理性,是因为技术的运用遵循因果关系这一理性原则,它既改造现实又属于现实。
”爱比米修斯原则是人性(心)的原则,可以用女人隐喻,隐喻的是多样化这种“技术”(以异质性为本的技术),代表的是多样化、异质性、不确定性、非决定性(自由意志)、情感、性……等技术只是效率,是中性的。
它的代具性、中介性本身,并不天然构成异化,也不天然倾向复归;它并不天然构成专业化效果,也不天然倾向多样化效果,它是中性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

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等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在把凯恩斯经济学长期化和动态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出现了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剑桥)教授萨缪尔森(Samuelson)、托宾(Tobin)、索洛(Solow)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的凯恩斯主义,以及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卡尔多(Kaldor)、斯拉法(Sraffa)以及意大利的帕西内蒂(Pasinetti)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两学派在有关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资本理论、均衡增长等一系列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史称“两个剑桥之争”。
伴随着“剑桥之争”而产生的当代“主流经济学”带有深刻的“新古典传统”,因此,本文把现代主流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而新古典经济学在几个基本经济学命题上,正像新剑桥学者所揭示和评论的,“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悖论”。
本文试图对这些逻辑悖论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清理和反思,以期从逻辑的“一致性”角度探讨消除“悖论”的可能出路。
一、悖论之一:利润率(利率)的边际决定与资本计量的循环论证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最猛烈的批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出现了资本计量的悖论,这个悖论引发了新古典经济学一系列相关命题和假设的矛盾,因此,资本计量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资本计量悖论,简单地说就是:资本的价格取决于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资本的供给决定于储蓄,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供求均衡时的利润率(利率)恰好等于产量对资本的导数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注:在新古典竞争均衡条件下,利润率又被看作是利息率。
),这就要求资本的数量独立于利润率而预先得到确定;但是资本本身并不能独立于分配而预先确定,随着工资率的变化,从而利润率变化,相对价格会产生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会出现对资本价值的重新估值,资本价值量本身的多少要取决于工资率或利润率的配备,资本量是利润率或工资率的一个函数(注: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李嘉图最早涉及,威克塞尔(1893)较早就进行了说明,后来罗宾逊(1956)、斯拉法(1960)等经济学家都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新古典经济学被视为现代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以自由市场和理性消费者为基础,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存在着一些被称为“悖论”的现象,这些悖论凸显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并促使我们反思这一理论体系。
一、马歇尔悖论马歇尔悖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中最有名的悖论之一。
它指出,当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反而增加,而当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反而减少,这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相违背。
马歇尔认为,这是因为价格上涨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而对于一些商品,人们会把它们视为“荣誉品”,因此价格越高,人们越想拥有它们。
这一悖论凸显了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了人类的非理性行为,以及个体与市场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吉文斯悖论吉文斯悖论指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着一些行为会导致价格不断上涨,而最终价格远高于商品实际价值的情况。
这一悖论表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在市场参与者自发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市场的运行和繁荣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监管。
吉文斯悖论暴露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对市场机制的盲目信任的局限性。
三、埃奇沃斯悖论埃奇沃斯悖论指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当一家企业掌控市场份额,能够通过降低价格增加销售量的时候,其价格却又会不断上涨,企业会在保持垄断后向市场实施价格歧视。
这一悖论揭示了自由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性和公正的空间,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也往往是复杂的。
四、席勒悖论席勒悖论是新古典经济学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悖论,它认为过高的消费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具体来说,如果人们过多地消费,就会降低储蓄率,进而降低投资,从而限制了经济增长的空间。
这个悖论凸显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忽略了可持续性和总体性发展问题的局限性。
以上四种悖论凸显了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人类非理性行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和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中的不对等关系等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自发性,忽略了政府在市场中的监管与调节,忽略了市场中存在的不对称信息、不同实力和资源的参与者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以及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需要。
索洛悖论的理解

索洛悖论的理解摘要:一、索洛悖论的概念二、索洛悖论的提出三、索洛悖论的解析四、索洛悖论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一、索洛悖论的概念索洛悖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索洛(Paul Solow)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悖论,其主要内容是指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零。
这一悖论挑战了古典经济学中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对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索洛悖论的提出在索洛悖论提出之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的积累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即资本的边际产出是正的。
然而,在20 世纪50 年代,保罗·索洛在对美国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零。
这一发现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悖,因为在战后的美国,资本积累并未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
三、索洛悖论的解析为了解释这一悖论,索洛提出了一个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力是生产的两大要素,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零,因为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资本与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之比。
随着资本积累,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会逐渐下降,最终导致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零。
这意味着,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本积累并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
四、索洛悖论的现实意义索洛悖论对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本积累并不能保证经济增长。
其次,它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事实上,战后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非资本积累。
最后,索洛悖论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在追求经济增长时,应注重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培养,而非过度依赖资本积累。
五、结论总之,索洛悖论揭示了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正相关。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零,资本积累并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后感1500字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后感1500字丹尼尔·卡尼曼、赵汀阳、姜奇平、叶檀、胡泳、涂子沛、罗振宇、秦朔、刘建位盛赞推荐,“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有思想的人的书架上!”畅销书《黑天鹅》作者、当代最杰出思想家塔勒布将《反脆弱》一书视为毕生杰作,继“黑天鹅”之后,塔勒布大胆提出并定义了“反脆弱”一词,正在掀起一场社会思想的重大革命,他主张: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
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最大利益!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后感反脆弱性: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告诉人们在风险中获益,而不是去承受风险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脆弱性。
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定的环境;反脆弱喜欢在大混乱中成长;坚韧不在乎什么环境,因为它只是代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的承载力的界限。
但本书,重头到尾,贯穿全文,反反复复都在从各方面阐释反脆弱性,因为书中论点表达的就是世界其实就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大集合,谁也无法预测下一秒什么味道。
而我们自己只有正视自己,在不确定性和波动的环境中找到化解风险的方法,使自己从中受益。
书中还有其它颠覆自己常识的观点:1、世界是极端的:不要被80/20法则欺骗了,因为它只是冰山一角,真实的世界是99/1,不要不相信,这种事情充斥在生活中每个角落,联想到世界上大多数人在做那小部分的事,例如大部分人都在看小部分人写的书。
2、人生际遇与人生能力平衡存在的:相比提高自身能力,善于专注机遇所带来的利益更让人成功,能力是对内的修炼,机遇需要你勇敢的走出去,去发现,去碰撞,人生是一种非线性的人生。
3、吃饭的逻辑:饭是每个人必须吃的,但是不是你睡醒后马上吃,人应该遵循大自然逻辑,有了机体消耗才会有食欲感,每天的早餐应该早起先有所运动才进食,偶尔的饥饿会让你身体更强壮。
4、杠铃策略:专注力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但是一个人不能一头扎进一个方面,要学会稳中求进,合理搭配时间追去利益的风险量(百分之90%的成本只能获得那确定性的10%收益,这是一份无法改变你人生轨迹的回报;10%的高风险投资会产生无穷的想象),学校的学习的东西你会忘记差不多,所以在学习之外你要学点自己爱好的东西,包括在工作中,不过最关键的就是你要行动起来。
什么是普遍经济学

什么是普遍经济学
姜奇平
【期刊名称】《互联网周刊》
【年(卷),期】2022()20
【摘要】9月16日,我在苇草智酷2022年度《人与世界》思想剧场第6期暨智酷总278期作了《什么是普遍经济学》的讲座,介绍巴塔耶的《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下面整理分享我讲课记录中的十分之一内容。
1、普遍经济学:经济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法国思想家巴塔耶是经济学的尼采,写过三卷本“普遍经济学”,他认为现代经济学,只是“有限经济学”,是普遍经济学这个通则的特例。
巴塔耶认为自己完成了经济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最伟大的经济学。
他伟大不伟大不知道,别人认为他根本就不是经济学家。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姜奇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经济学具有演化特征吗?——就“马克思经济学与普遍达尔文主义是否矛盾”与杨虎涛先生商榷
2.论私有财产与作为普遍命运的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解读
3.当代收入极化问题与普遍基本收
入的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4.也谈中国经济学的“普遍”与“特殊”——兼与几位学者商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管理救赎》

评《管理救赎》
姜奇平
【期刊名称】《互联网周刊》
【年(卷),期】2017(0)21
【摘要】张羿是后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
从2004年出版《后现代企业与
管理革命》到2017年出版《管理救赎》,围绕后现代范式,建立了新的管理学体系。
现代管理始终从工具的角度去审视人,而不是把人当做人去还原真实的人性。
张羿
认为,要彻底超越现代管理就需要管理范式的变革。
从范式的高度进行颠覆性创新,
是当今公司与管理变革的必由之路,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姜奇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心灵救赎与历史诗性重构的可能性——评《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郭沫若历
史剧研究》 [J], 于杰
2.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 [J], 罗建波;丁旭
3.不可救赎的救赎——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J], 邵文硕
4.种族身份、道德主体与救赎的哲学意义
——评《勋伯格与救赎》① [J], 章馨方
5.铁笼中的救赎——评《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的苦难与救赎》 [J], 曹勉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个性化的虚拟货币(上)

个性化的虚拟货币(上)
姜奇平
【期刊名称】《互联网周刊》
【年(卷),期】2005(000)031
【摘要】@@ 虚拟货币问题由来已久,这个问题必须与个性化问题联系起来看才有意义.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个性化的本质是价值不可通约,二者是两极对立的关系;虚拟货币则是对不可通约价值进行一般等价化,是矛盾两极的对立统一.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姜奇平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庞氏骗局”傍上“虚拟货币” [J],
2.个性化的虚拟货币(下) [J], 姜奇平
3.虚拟货币投资面面观(上) [J], 卧龙
4.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 [J], 盛松成;张璇;翟春
5.数字货币和金融监管意义上的虚拟货币:法律、金融与技术的跨学科考察 [J], 吴云;朱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时代社交的社会经济学

网络时代社交的社会经济学
姜奇平
【期刊名称】《互联网周刊》
【年(卷),期】2011(000)017
【摘要】计算Facebook的路数的”棋谱”有两门.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
社交网络这盘棋,棋路与其它的棋非常不同。
一方面,要有经济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推特那样,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Myspace那样“速灭杀丁”。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姜奇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从利己理性到道德理性——网络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学假设 [J], 方润生
2.新社交下的品牌营销变革:——论社会化网络时代向社会化圈子时代的演进 [J], 陈安妮
3.不只是社交,不止于社交--以微博微信为例浅析网络时代社交媒体的几大功能[J], 徐旭伟
4.社交媒体向“社交工厂”的转变——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 [J], 李庆林;鲍精华
5.传统经济学与网络经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网络时代的经济思考 [J], 胡序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哲学悖论的正反矛盾分析

对哲学悖论的正反矛盾分析
罗翊重;罗殿寰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1998(000)006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罗翊重;罗殿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新”道义悖论——动态道义悖论及其哲学分析 [J], 夏素敏;
2.悖论与矛盾--师资发展语境的哲学透视 [J], 何永成
3.马克思主义与内在关系哲学——如何用可研究和解决的\"矛盾\"取代神秘的\"悖论\" [J], 伯特尔·奥尔曼;刘建江;王晶
4.“自涉悖论”与“具体悖论”──略谈古今的“矛盾与悖论观” [J], 黄展骥
5.悖论·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悖论实质剖析 [J], 李文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奇平:“索洛悖论”的悖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拿“索洛悖论”讽刺新经济的人变少了,或者说主流经济学家这方面的亢奋被抑制住了。
这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和OECD官方的生产率统计中,ICT的影响已经随处可在了。
我们现在不满的,反倒是新经济界战友们止步于实证倒了“索洛悖论”,沾沾自喜,不思进取。
实际上,提高生产率,只不过是新经济的一项副作用;新经济创造价值,主要不是在生产率这个方向上,而是在突显协调、异质、个性诸价值上。
例如,循环经济、幸福指数和创意,与生产率基本是不同方向的问题。
反过来,我们“反攻倒算”索洛悖论时,倒是发现它本身存在着严重悖论。
索洛悖论的悖论之一是:生产率提高的好处到处可见,但在生产过剩时看不见。
索洛悖论的原文是:Computers everywhere excep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
这句话本来就是一个隐喻,在表述上不甚严格,依照其可能的真实意思,索洛悖论被表述成不同的形式。
其中计算机一词先后被引伸为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等,说得过去;而生产率一词分别被表述为“劳动生产率”,“生产力”甚至“产出”等,就不尽准确。
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生产力”在英文中是一个词。
但劳动生产率实际只是引伸义,因为Labour productivity总不能译成“劳动劳动生产率”吧,它实际是指producivity of labor。
而生产力原本是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专用概念,作为历史主义对头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原教旨的、作为历史发展概念的“生产力”,可以说恨之入骨,在它的体系中并无真正的生产力概念。
所以productivity在这里只能是一个意思:生产率。
它通常对应的是分工专业化。
专业化分工带来财富,是工业化的主要逻辑。
信息通信技术之所以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副作用,主要在于它自身以融合为根本特征。
融合意味着协调成本降低。
协调成本(交易费用)越低,专工专业化的成本越低,所以生产率越高。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原理,就是通过降低费用,间接促进分工专业化,间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但这个道理不能讲过头,否则就闹出笑话。
比如,当生产普遍过剩,生产率越高,过剩越严重时,说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是夸信息化呢,还是在骂信息化?
实际上,信息化此时的作用就不是,或主要不是表现在提高生产率这个副作用上,不是表现在带动工业化,而是转入它的正经用途——实现信息化——上了。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主要区别在于,在信息化中,融合创造价值;而在工业化中,融合只是辅助分工,间接地创造价值。
这就带来第二个悖论。
索洛悖论的悖论之二是:计算机的影响随处可见,尤其在减少生产的时候。
这不是在说计算机的坏话!举例来说,如果市场只需要七件产品,生产率可以达到生产十件,由于信息灵通,只生产了七件,减少了三件过剩产品的浪费。
这显然不能归功于生产率的提高吧?在这里,信息化的本质,不在于分工专业化,而在于融合——具体来说是指生产与消费的“和谐”:一件不多,一件不少。
多了怎么办,及时转型呗。
信息化使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可以按照生产与消费循环融合的原则,与整个世界取得协调,更灵敏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多变要求,随需应变。
减少生产,在这里的积极意义,应当是适应需求,及时调整,转变方向,进入“蓝海”。
把生产力理解为生产率,是西方式思维的盲区之一。
Productivity是个隶属于增长这个宏观目标之下的微观概念;而生产力是个超越于增长之上的历史概念。
增长问题通常表述的是在同一种生产力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生产率的实证表现。
互联网出现之后,生产力与生产率不再是一个概念了,生产力的历史方向转变了,从分工专业化代表先进生产力,变为融合一体化代表“更”先进生产力。
融合一体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件不多,一件不少。
俗称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反观工业生产力的局限,在于增长了还要增长,最后变成“为增长而增长”,为增长而浪费(广告重复一千遍,把供给就变成需求)。
信息化的生产力就是和谐,而不是生产率。
它们之间的未来关系是:以和谐为主导,生产率为基础;以融合带动专业化分
工,以专业化分工促进融合。
就象当年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一样,缺一不可,但主次分明。
在这一背景下,反观传统经济学家那种把协调费用只当作交易费用,列入成本,而不是当作融合费用,计入收益的做法,就日益背离人类主流发展大方向了。
我们将其中的矛盾稍加夸张,就可以得出第三个悖论。
索洛悖论的悖论之三是:计算机的影响随处可见,但不在定制中看不见。
索洛悖论过多看见了同质性的价值链中低端生产的价值,却不曾想到,生产率统计中难以观察到的、与生产率背道而驰的个性化定制、异质性生产,正越来越成为价值链的高端。
举例来说,超女够个性化的,但你不能用生产率的标准来衡量李宇春的价值,否则时尚一变,看你怎么自圆其说。
比较幽默的是,索洛悖论从这个角度看,成为对新经济的肉麻吹捧:计算机的影响随处可见,除了在生产率统计中。
因为生产率统计只统计那些低端的同质化价值,而不统计随处可见的个性化高端价值!计算机作为大规模定制的生产力发动机,除了低附加值领域外,哪都可见,实在是不简单呀。
生产率统计本身就是工业化产物,是为工业化数小钱的伙计。
在信息化的国际分工中,生产率高未必等于利润高。
中国IT业的生产率世界第一,成本最低,产出最高,结果是什么:出口超过美国和日本,但利润连日美的零头都不到。
为嘛?因为美日的利润来自研发,来自创新。
而创新的本质,就是追求异质性。
动漫创意,有何生产率可言。
中国生产动画一万部,论流行顶不上日本的一部。
中国小人儿们,今天哈这个,明天哈那个,不都是因为中国大人们创意能力过低吗?!当前,世界经济正从满足人们同质化物质需求的阶段,自发进入满足人们异质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阶段,而造成差异化的基础,正是数码化的融合。
其中逻辑是:越融合,越差异。
数字化会聚得越多,花样变得越新鲜!
今日之创新,百舸争流之世界;明日之创意,千帆竞渡之潮流。
笑计算机网络易,撼信息经济难。
盖因在信息技术这种被传统经济学家看不入法眼的新兴生产力中,隐藏着通过融合,进入大规模定制的钥匙,隐含着通向丰富多彩的异质性、个性化文化内容世界的达芬奇密码。
在热力学中,熵是表示一个物质系统中能量衰竭程度的量度,而负熵正是信息。
世界的价值重心,从坚固的天地物质,向着蒸汽机驱动的能量,再向轻灵的信息转变,看上去正象后现代大师鲍曼援引马克思的名言所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当樯橹灰飞烟灭时,大江东去,必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所以,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索洛悖论,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