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中庸3000字论文
中庸3000字论文篇一:中庸论文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一)我对于《中庸》的认识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谓“子思作中庸”,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中庸的很多思想可以在《论语》《大学》等中找到影子,例如《中庸》第二十章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对于仁,从孔子的教义中可以感受到其重要性贯穿始终;而《大学》中始终倡导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总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方法也在《中庸》中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中庸》中第十三章“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概括起来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中庸可以说是先儒思想家学派的传承者。
在阅读《中庸》的三十三章文字时,我对于先儒最经典的教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谓“温故而知新”。
而这也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中庸的思想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这本由子思对于孔子所倡导的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的阐发著作可以居群经之首,位四书之列?长久以来,我对于中庸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中国人的传统的、保守的、妥协的行事方法,直到我真正拿起《中庸》原文及译著并细细阅读、思考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中国人处世方法的一种,无过且无不及,不偏而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比较通用的解释来自子程的一段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代表正确的、真实的、公正的、恰好的,庸意味着共同的、一般的、平常的、普遍的,合起来就是正确之真实,公正之恰当,即关于正确的普遍常识i。
现在国学研究的责任要破除人们心中的偏见,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理应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研习。
通读《中庸》全篇后,中庸思想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修身和慎独的讲解,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展开我的学习。
(二)修身翻开《中庸》,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ii”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性、道、教,言简意赅的说明了中庸的主旨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自然天性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完美的人格,起到教育的作用。
中庸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
中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摘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信息技术的普及、市场经济的推进及西方文化的传播,引发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庸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以其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三原则,蕴涵着一种和谐生活方式。
以中庸之道规制现代生活方式,是对推动社会和谐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中庸、现代生活、应用首先将“中庸”二字并用的是孔子,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乃德行的至高境界,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理念,数千年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在面临各种挑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种传统观念,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1.中庸思想在化解金融危机中的应用中庸思想博大精深,而其中的许多方面在现代经济学中有着较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实践证明,所谓“物极必反”,经济过度自由必然导致经济不自由。
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了市场监督和国家干预的放松或缺失。
美国政策制定者长期以来放纵市场并让其自动调节是导致目前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1】而孔子的“中庸”思想的主旨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即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其经济体制深处的致命缺陷,应正视事实,并加以解决。
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完全管制的计划经济制度都是偏激的,而两者适当的结合才是发展的经济正道。
一方面,政府应在市场经济下维护交易规则,使政府监管职能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恰到好处的履行;另一方面,自由的市场经济在政府的适度的经济调控下得以均衡发展。
因此,为根治金融危机,应从经济体制入手,既要体现自由经济在提高生产效率和推动创造性上的优势,又要加强政府在监督中的职责,才能使经济体制驶入健康的轨道。
而中国,正是在这种合理应用了中庸思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在面临严峻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与经济缩水,倒退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骄人的经济增长率。
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
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浅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儒家中庸哲学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社会问题的哲学范式,本文来谈谈儒家中庸哲学及现代意义。
摘要:中庸哲学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适度精神与人文关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逐渐暴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
儒家中庸哲学或许能够为解决现代性之隐忧提供另一种思路。
关键词:中庸哲学;意义;现代性一、儒家中庸哲学的哲学内涵(一)中庸哲学的内涵《中庸》一书着重梳理了孔子中庸哲学的哲学,其内涵可用其中一句原文加以概述,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①儒家思想诞生之前,天命便已存在并在人类社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诞生为人类摆脱天命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孔子找到了从天命到人性的连接点,“天命之谓性”即是对这一连接点的高度概括。
在孔子看来,天命与人性是相通的,天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之物而是能由人掌握的人性。
这就将人类从被动接受天命安排的蒙昧状态中解脱出来,开始人自身掌握命运的历史进程,人的理性自觉及主体性开始显现。
但仅打通天命与人性的桥梁是不够的,孔子接着提出了“率性之谓道”。
这里的道即是人道。
人性的彰显是需要通过人道的贯彻来实现的,在这里孔子主张“率性而为”,根据人性的本真面目进行人道的贯彻。
孔子的人道也可称其为仁道,这是孔子一生推崇的。
但是孔子也敏锐地发现,人性是有等差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②因此他将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指出道德教化的作用就是引导“中人”向更好地方向发展,也即“修道之谓教”。
这里虽然表现出孔子思想一定的封建性,但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中庸哲学的教化意味,这对社会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庸哲学的内在要求儒家中庸哲学除了本体论之外,还涉及另一重要议题:践行中庸哲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功夫论。
由中庸哲学的本体论可知,每个人都是有本真之性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被金钱、物欲遮蔽了双眼,在利益、权势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迷失了自我。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第一篇: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论中庸的现代意义
论中庸的现代意义摘要:本文全面概括了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指出中庸思想不仅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
挖掘中庸思想可以为今所用的有价值的涵义,然后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庸作了全新的诠释,揭示了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庸庸是针对现实的入世进取,是积极拼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全面发展,有所作为的奋斗过程和努力实现成功的前进。
东汉郑玄说:“庸,用也。
”有一定道理,但是这样就把中庸的的内涵形而下为单一的器用层面,缩小了中庸的丰富的哲学思想。
中庸并不是实用主义,哲学关照的是做为人何以为人,如何为人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深层面的生存之根。
中庸是哲学不是平庸和实用,胡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最初是因为白话文的通俗易懂和实用性,因具有时代的背景和需要而风行,但后来逐渐从西学东渐演化成了批判中庸哲学为核心的儒学的偏激的全盘西化。
中庸包含着权变思想,不是走中间路线的模式。
孟子有“嫂溺”施以援手的权变,也有讲究礼节的需求。
“中庸之道”及后世的“有理有节”都只是一个原则,怎样才能使用恰当,那是必须分别不同事物而分别对待的。
中庸的操作层面有很大的难度,需要高明的技术,甚至需要艺术性。
决不是低下的折中,调和,老好人,“乡愿”。
需要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至少中庸不走极端。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是一种艺术,避免了杀戮和人心的混乱。
人的一生需要面对种种的抉择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境遇,稍一不慎就要走错,付出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惨重的代价。
当我们再次前进的时候一定会成熟起来,才会明白中庸的真正内涵操作决不是简单的中间路线。
中庸就是避免极端。
无论从中庸偏向了它两翼上的哪一端,损失都是一样的。
但中庸的获得不是靠着消除“极”的存在,而恰恰是通过对“极”的价值的尊重与兼容。
两极间的张力是走上中庸之途的必要条件。
庄子说:“技进乎道”。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误会与摩擦其实都可以运用技术性的操作来避免和化解。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庸也是一种很高明和高效率的方法和技巧,合理,有利有节,有争有让,但不会一竿子插到底,片面偏执和一面倒。
与大学中庸有关的哲学论文
与大学中庸有关的哲学论文《中庸》以它独特的方式直指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这种核心思想随着人们对它的包容、领会,逐渐便构成了中国人主要的行为方式。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与大学中庸有关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与大学中庸有关的哲学论文篇一摘要:一个伟大民族文化生命的精髓所在,往往蕴藏与经典之中,笔者选择了《中庸》对其作出深度诠释。
《中庸》以它独特的方式直指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这种核心思想随着人们对它的包容、领会,逐渐便构成了中国人主要的行为方式。
笔者从《中庸》一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两方面入手,度诠释了《中庸》思想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本体论辩证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一、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源于史前传说时期。
《中庸》一书包括本体论、宇宙观和功夫论三方面,通过性、命、人、天贯穿始终。
牟宗三先生将其称为本体宇宙论。
笔者将重点从宇宙观和方法论两方面来深度诠释《中庸》思想的哲学意义。
二、《中庸》的宇宙观(一)诚者天之道也――由人生哲学向世界观的转换“诚”乃《中庸》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诚”有属性义和实体义两种解释。
前者是“真实无妄”之意,“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中庸》第二十章)后者则释为真实无妄之诚体。
从精神意义的层面看,诚是仁的全部显现。
《中庸》中的“诚体”便是“仁体”。
含有运动和创造的性能。
因此便有了:“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第二十二章)这里的诚之“至”即是性之“尽”。
只有至诚、尽性才能将“仁”之本体得以充分展现。
而此天命在赋予人之性的同时,也赋予了物质性。
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看似孤立无依,实则是“尽性”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两者同时进行,却又独立存在。
(二) “与天地参矣”与“唯天下至诚为能也”――《中庸》物与人的整体性思想“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谢金林江萍菊摘要:“中庸”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称“中”为“无过无不及”,这并不仅仅是方法上的适中。
“无过无不及”是在长期教化过程中,主体逐渐泯息个性之中的偏颇,摆脱物欲的蒙弊,提升生命的本质,使个性情感上升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之后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合适感。
“中庸”不是方法上的折中,而是生命的品质、智慧的圆通。
“中庸”思想昭示了德行与德性的一致,对现代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庸诠释现代意义中图法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庸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阐述极多,不足之处是大多从“无过无不及”这一层面,也即中庸辩证法方面去理解。
这种理解缺乏对生命的关怀,价值的追问,没有从更深层次的意蕴上去发掘中庸之真正涵义,无法解释孔子何以称“中庸”为“至德”。
我们认为,只有从品质出发,站在人生境界的高度,才可以更好地剖析中庸这一思想的真正内涵,汲取其思想内在精华,阐发其现代意义。
中庸:生存智慧的圆通、德性与德行的致一一、中中庸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左传》、《国语》,有多条记载。
殷商时期,《尚书·盘庚》载“各设中于乃心”。
“中”指的是一种状态。
以后,“中”逐渐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伦理学的意义。
《书》中此类用法主要有这么几条:“咸庶中正”(《吕刑》)、“作稽中德”(《酒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仲虺之诰》)。
《易经》载:“中行独复”,“得尚于中行”。
“中”被引伸为情感和行为的合适状态。
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称“中”为“无过无不及”。
对这种“中”,孔子倍加赞赏,并身体力行。
在待人方面,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在待物方面,“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处理生死问题方面,孔子“见危授命”,“危邦不入”;在审美方面,孔子赞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五篇材料)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五篇材料)第一篇: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崔日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始终。
中庸精神赋予了孔子的仁、礼等思想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透过中庸精神,孔子天人贯通的圣人气象得以呈现。
孔子的中庸精神在两千余载后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07)03-0043-02一、中庸的内涵“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虽然“中庸”一词在《论语》二十篇、一万一千言中仅出现了一次,盖孔子思“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故罕言中庸,但中庸之道却彰显于《论语》的字里行间。
窃以为中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执两用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孔子称赞舜能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也是舜能够成圣的原因。
“大知”的圣贤待人处事能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无过不及,而取其中。
“不及”固然是不好的,但是“过”亦不足取。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过”和“不及”都偏离了中道,故两者都不可取。
为了恪守中道,就要反对两个极端,而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论语》中诠显中庸思想的语言比比皆是,又如子夏为宰于莒父而问政于孔子,“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处理事情怠慢拖拉不行,过于求快亦是很有害的,要成就大事就要执守“中庸之道”,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阐述丰富而深刻,其“中庸”正义观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
为此,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切入点,阐释了“中庸是适用一切政体的公理”、“给他人之应得,取己之应得”、“法律是中道的权衡”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并总结出中庸思想在政治、经济、法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所体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庸;正义观;时代价值公平正义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美好愿景,是人类最崇高的价值理想。
什么是正义?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有所考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对正义作了具有历史性的分析,他系统的论述了中庸正义观的内涵以及中庸正义观的范围,对当代政治、经济、法律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特点所谓中庸正义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在德性论方面的突出特点,他认为德性是一个人的品性,表现出行为者的一种处境;德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来获得,它要求人在思想上统一,并且人应该过一种善的生活,一种与城邦相一致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把中庸思想贯穿于美德之中,将德性论划分为四种德性,即勇敢、节制、正义、友爱,而正义常常与公平、公正相联系,他主张“德性与情感和行为相关,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
……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名。
”与此同时“道德品质,自然要被过度与不及所破坏。
……只有适度才能造成、增进和保持它们。
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所以,过度与不及的节制导致浪费与吝啬都是缺乏德性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
”他认为,公正是一切人的行为标准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公正不是德性,公正是全部德性的代表。
他还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庸之道作为其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当代中庸时常被视为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代名词。
本文通过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探寻中庸的本意,思考当下社会当代人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与运用,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对于素质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庸之道现代意义一、儒家中庸之美(一)中庸思想的形成发展1、中庸的释义关于“中”,《说文解字》认为:“中,内也”,即里面、中心的意思。
唐兰认为“中”是一面旗帜[1],代表的是具有抽象、标志性或是模范作用的人或物,能够把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从而引申出“中央”、“中间”的意思。
而雷庆翼认为“中”的本义是事物的中点或中部[2],有平衡和中央的意思从而引申出“正”,即不偏不倚的意思。
后来“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引为遵守、符合某项要求或规则标准。
而关于“庸”,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二[3]:“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
《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
”在这里“用”通“庸”,用就是能够做,可以做,因此可以把“庸”视为使用、施行、平易可行的意思。
2、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庸”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观念之一,《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并为后世儒家编入《礼记》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但在中唐之前,《中庸》并未受到充分地的重视,直到宋代才有儒家和佛家的大力推崇,至朱熹把《礼记》编定为《四书》之一,才确立了其在儒家经典中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佛教与道教势力日渐增强,形成了儒家与道家斗争激烈且愈演愈烈的局面。
从小被儒学熏陶韩愈极力推崇孔孟之道,为了弘扬儒学对道教和佛教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并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道统,开创道统观先河,主张仁义道德应一脉相传,以求恢复儒家的统治地位[4]。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此。
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
此后由其及其再传弟子加以发展,并著《中庸》,基本上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
宋代朱熹先生对《中庸》极为推崇,并对其加以注释、编辑与整理。
中庸思想对传统中国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与为人处世之道及对中国的民众性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就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就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
这才就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就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就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与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内涵就是什么?“过犹不及”就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就是“与稀泥”、折中主义,这就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与,孔子就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与,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就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凡事过犹不及,超过了某一个度都会使得其反。
孔子把中庸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规范。
采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的结果。
中庸之道依旧有其非凡的现代价值,无论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为人处世之道等诸多方面都有其不可思议的作用与影响。
中庸议论文——精选推荐
中庸议论文篇一:高中议论文: 2中庸之道义与利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
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规范。
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不是“折中、不上进”,不是一把尺子取其中点。
它追求的是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大智慧。
中庸之道,是为了改造社会,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能够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远,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也决不犹豫。
在社会地位和财产上,没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视为无用之人,但自己觉得这种生活更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决不感到自卑。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末时期,我们自称“天朝上国”,闭关自守;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又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不履行中庸之道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面对今天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希望大家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它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为科学的哲学观,时刻都指引着大家做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只有提倡它才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庸思想产生于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对于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历经了两千年时代变迁后,中庸思想被部分人所质疑否定,认为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大于其积极因素。
文章则是站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中庸思想产生于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对于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历经了两千年时代变迁后,中庸思想被部分人所质疑否定,认为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大于其积极因素。
文章则是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中庸思想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对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进行了阐述,对其片面理解进行正确解读,既肯定其所倡导的适度、和谐等观点对于我们待人接物,治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目的在于对中庸思想有一个合理正确的态度,在合理的扬弃中庸思想的前提下,把其中的积极有利成分应用到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来。
【关键词】中庸思想;当代价值;局限性;扬弃一、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中”即中正、中和;“庸”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庸,用也”。
中庸合在一起解释的意思就是用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和之义来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最佳状态。
中庸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一)做人的中庸之道。
《礼记・曲礼上》有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意思是说,人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要遵循中庸之道,做成功一件事情取得成就之时,不可滋长骄傲的心态,不能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要有所节制,不可因理想的一时得到而自鸣得意,固步自封,不再追求上进。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是现代人所推崇的为人处事原则。
低调做人,指的是人的姿态、心态、行为、言辞等各方面都要保持低调。
做人要懂得谦逊,因为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身处地位时要以平和的心态蓄势待发,积聚能量,身居高位时也要知足常乐,平和的待人留有余地。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
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5篇关于中庸的800字议论文篇1《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中庸》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庸》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中庸”的思想,起源于上古时代。
《论语·尧曰》记载,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唯一告诫的话是,一定要做到“允执其中”,“允”是信的意思。
传位者说:如不真诚地实践“中”道,四海的百姓穷困,你的禄位就会永绝。
使用、奉行中道,是圣王相授受的经国大道。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庸”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中与庸及孔子的“中庸”思想(一)中与庸什么是“中”?什么“庸”?什么是“中庸”?“中”字的本义,有几种说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状;立木表测日影的正昃;像旗子,氏族首领立旗于中,以聚四方之人等。
《说文》:“中,内也。
从口、∣,上下通。
”这“中”字,相对于“外”来说是“内”,里面;在方位上,相对于四周来说是等距离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对于上等与下等的中等;在过程中,是相对于全程来说的“一半”;而相对于“偏”来说,那就是“正”,不偏不倚。
我们今天讲的“中庸”之“中”,即是指适中,正当,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字的本义,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大钟,通“镛”;有人说是城,通“墉”;有人说是劳义,通“佣”;有人说是功义,以钟记功等。
“中庸”之“庸”有三个意思:第一,何晏讲是“常”,程子讲“不易之谓庸”,即恒常而不易之理,变中不改变的道理;第二,朱子讲是“平常”,即平凡、平常之德,徐复观讲是每个人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第三,《说文》:“庸,用也。
”就是运用。
郑玄讲,《中庸》这篇文章,是记中和之用的。
(二)孔子论“中庸”在孔子那里,“中庸”既是道德修养的境界,又是一般的思维方法论。
首先,我们看修养的境界。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孔子称赞“中行”之士。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者一意向前,是豪迈慷慨之士,心地坦然。
狷者毫不苟取,不要不义之财,个性独立又有修养。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深受人们的崇拜和追求。
它源自于《中庸》一书,这是一本由孔子的弟子撰写的经典著作,其中阐述了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度的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遵循天道自然和人伦道义,通过调和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准则上,还广泛应用于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运用实例和理论分析,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应用。
首先,将对中庸之道的概念进行解读,并强调其核心思想与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将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探讨中庸之道的意义,解释为何中庸之道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同时,还将讨论中庸之道在软实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职场管理以及决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最后,将通过总结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应运用中庸之道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将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关注如何在一个多元化和快节奏的社会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思想和原则。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能够应用其中的原则和思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中庸之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平衡、调和和适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关爱他人,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成功。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对本文内容的整体认知和期望。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中庸之道的概念和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 2.1 中庸之道的概念该部分将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
首先,《中庸》作为一部经典文献,对中庸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节将引用相关文本,解释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对于中庸,许多人可能会以为只有我国才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不仅中国,古希腊也有中庸的理念。
中庸,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方法论而言,中庸是评判美德的根本标准。
在古希腊,中庸的思想很早就已经出现。
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曾经谈及过节制和适度的问题,他们都非常推崇理性指导下的节制,倡导通过节制使人的情感行为达到适度.亚里士多德继而对中庸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究,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把中庸的思想理论化和系统化.一、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中庸的中表达出了西方哲学智慧知性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中庸。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中.一个圆,圆心就是它的中.而人事界之中,名为中庸.中庸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他指出:事物并不一定就是非好即坏,在好与坏之间还可以存在着中间物.亚里士多德这里所说的中间物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中介。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了三个准则:第一,以中间物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第二,感觉太多或太少都不好;第三,应适当地感受这些感觉。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把中庸分为绝对中庸和相对中庸。
绝对中庸是客观事物的中庸,他与两个极端的距离都相等,并且它对一切人都是一样的。
例如,10 较大,2 较小,那么6 就是事物的中庸,因为 6 与10 的距离及 6 与 2 的距离都等于4,并且任何人的正确计算都如此。
所谓相对的中庸就是指一种因人而异的适度状态。
就人而言,身体的健康也离不开中庸。
对此,他指出:我们把诸如健康和适宜等身体好,看成是热和冷在体内相互之间按适当比例混合的结果,即中庸.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美学家,非常重视通过中庸来追求生命的健康.在他看来:唯有适度才能健康,清泻和器械,都是达到健康的方法之一.另外,亚里士多德非常人们偏离中庸的行为。
比如说,他为一味追求竞赛成绩而对运动员进行过度的身体训练。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中庸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拟在深刻理解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庸思想在古希腊伦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及成效,有针对性地得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注重提升公民素养、加强宏观调控、扩大中产阶级队伍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啟示古希腊的“中庸”思想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诗人潘季里特的《祈祷诗》,后来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都讨论过“中庸”思想,但他们推崇的“中庸”思想大多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亚里士多德则是“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将“中庸”思想推向了理论化和系统化。
一、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含义及特点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是一种“适度”“适中”“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中庸”是人至高的德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如果完全不懂得节制就会变得放荡,不追求丝毫的快乐就会变得自私和麻木,没有底线对任何事情都不再畏惧就会变得鲁莽。
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往往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两种极端,只有“中间”才是使事物保持和谐稳定的最好状态。
(二)“中庸”是一种相对中道。
亚里士多德将中道分为绝对中道和相对中道。
“绝对中道”是纯数学意义上的概念,指任何一个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都要相等。
而“相对中道”则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适度状态。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区别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相对中道,是一种适中的状态,需要随着具体情况而不断改变,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三)“中庸”思想区别于折衷主义。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后来不断受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宗教哲学以及资产阶级学说的排挤和中伤,更被冠以“折衷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我国的四书五经中,《中庸》为其中之一,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可谓中国人的灵魂。
胡适以为“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戴逸先生也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概念中,“首先是儒家的中庸”。
毛泽东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亚里士多德说:“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在我历朝历代中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一、中庸思想释义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
《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首句三句话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这三句话是要人知道性、道、教都是“本于天而备于人”的。
本于天是指根源于天,来源于天,备于人是指具备于人身之内。
用当代新儒家的话说就是超
越而内在。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样就把道与性密切联系出来,天命一性一道,自然而然的推出,逻辑性很强。
通过中庸之道把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三者本是同一个道。
从而把中道提高到宇宙的根本法则的高度。
二、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极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中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论语·子罕》载,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两端”即两头、两端或两点,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依朱熹解释“两端,犹言两头。
言始终、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
”在孔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方,只有抓住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使之相辅相成,才是解决问题的适当途径;否则,若执其一端而片面行事,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孔子曾赞扬虞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而他本人就善于“执其两端”。
[1]
(二)中庸是适度,不是“折中”,中庸是无过度又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不是取事物的一半
从孔子到后代的儒学继承者,一贯反对不讲原则的调和,他们
把“好好先生”看作社会伦理秩序的最大敌人,并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了最严厉的谴责。
他们认为,居于两端之间而又不改变自己的立场才是中庸之道的精义。
有时候,为了捍卫真理和正义,一个君子甚至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由此看来,儒家哲学对矛盾冲突的洞悉,并不是以牺牲道德的绝对命令为代价,而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捍卫个体的良知和社会的公正。
也就是说,中庸之道是对矛盾的驾驭和超越,而不是不讲原则的简单折衷。
[2]
(三)中庸是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中庸是通过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来达到一种平衡与稳定,以实现最合理的和谐状态儒家认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之间都有一个适中之点,一切人的欲望、渴求的满足也有一个恰当的限度,而且这个限度有时候是会因时因地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
人们在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满足自己的利益以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限;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不能偏袒某一方,要按照事情的是非曲直秉公而断,“允执其中”。
这样,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别人的尊重,在精神上、情感上很健康,事业上也会取得成功。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整个社会各阶层的欲望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
[3]
(四)中庸是人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对“极高明而道中庸”解释,应该把“极高明”和“道中庸”两方面联系在一起来理解。
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境界一方面是超越人伦日用的,是出世间的,因而是“极高明”,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又
不超出人伦日用,是入世的,因而又是“道中庸”。
极高明是就人的境界说,而道中庸是就人的行为说。
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途径是获得最高的人生境界——天地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圣人精神,实现入世与出世的统一。
[4]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也正说明了中庸的道德境界之高。
三、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天人合一
中庸哲学和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的不同,就在于他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建立在“天”“人”和谐的基础上。
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的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学问如果没有讨论天人的关系,不能叫做学问。
人类曾自信科学所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可由科学的进步得到解决,然而,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发展,如转基因问题、人类基因芯片问题克隆人的问题乃至器官移植、安乐死等等对人类道德、伦理、习惯、信仰所带来的冲击,早已使科学感到无能为力。
根据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儒家和谐的“三部曲”是:中庸之道——和谐社会——礼为政体。
在天与人不和谐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二)方圆合一
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以礼和义为原则,在待人处事等方面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做到外圆内
方。
在《论语》的《阳货第十七》中,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意思是说:外表忠诚谨慎,获得一乡人的好感的好好先生是偷窃道德的贼。
这里,孔子把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得罪人的所谓好好先生比作为贼。
外圆内方,可谓人生的最高境界。
做人有方,就能堂堂正正;做事有圆,就能得心应手。
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可方可圆则无往不利。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做事的锦囊”。
[5]
(三)身心合一
《中庸》有云:“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人生于世,皆为实现其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理想,寻觅人生真谛,在此之间,有着众多的不如己意、不随己心。
然而亲情、爱情、友情三情贯穿人的感情世界,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的家庭、深爱之人的厮守和真诚相待的朋友。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
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做到内心和谐,生活幸福,事业取得成功的。
(四)理想与现实合一
《中庸》最后强调必须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毅力。
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如能以至诚不息的毅力去做,必能取得成功。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从最基本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在认准方向的前提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去做,到最后总会有让自己都很意
外惊奇的结果的。
即使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觉得自己的付出付诸东流。
只要自己坚持,只要有付出,在某个时候或者某些事情上,我们总会有收获的,总会一步步接近我们的理想的。
参考文献
[1]于福建.孔子的重用教育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刘成纪.中庸的理想[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彦杰,刘振峰,余迎.论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3):144——145.
[4]王丹.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论中国哲学精神[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殷涵.做人做事方与圆[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
[6]苏文帅.领悟《中庸》之生活真谛[j].国学,200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