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批评话语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4期 山东社会科学 N o.4

总第188期 S HANDO NG SOCI AL SC I ENCES GeneralNo.188

试论批评话语分析

张 艺 高 云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从社会结构高度讨论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利关系。它不但研究语言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本文主要回顾了批评话语

分析的发展历程,探讨它的哲学渊源,并列举了批评话语的主要分析方法,最后指出了它的发

展动态。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哲学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4-0124 04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开始关注语言在建构社会权利关系中的作用。而当时语言研究的热点仍是语言的形式,即Cho m s ky所倡导的形式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共性,认为语言独立于任何语境。虽然语用学研究语言与语境的关系,但侧重点却是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把句子或句子成分当做基本单位。而社会语言学则旨在描写和解释语言变异以及交际事件的结构,并不涉及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利。在这种背景下,对话语、话语的生成、阐释及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标志着新的研究兴趣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

每个与批评相关的研究领域都会涉及诸如责任、利益和意识形态等问题。它们不只是关注纯粹的学术或理论问题,而且是从当前最流行的社会问题入手,批评性地分析谁握有权利、谁有责任并可以解决问题。所以批评话语分析主张 语言就是社会实践 ,认为语言使用的语境至关重要,尤其关注语言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批评话语分析发起人之一W odak 指出批评语言学(C ritical L i ngu istics)(简称CL)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 l D 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可以互用,但目前更倾向于用批评话语分析来代替之前的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出版的两本书Lan guage and C ontrol和lan guage as I d e ology奠定了批评语言学的基础,9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进入成熟期。其主要代表人物Van D ijk、F a irclough以及W odak先后在撰写或主编的一系列著作如H an dbook of D iscourse A nalysis、Language and P o w er、Language、P o w er and I deology中解释阐明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假设、原则和研究步骤。批评性话语分析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得益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传媒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成果,形成了其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

二、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虽然最早出现在Z elli g H arris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D isc ourse Anal y sis的论文中,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到了70年代,由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特别是语言哲学家Aust i n、Searls与G rice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以及H alli day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

收稿日期:2010-12-17

作者简介:张艺(1968 ),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高云(1970 ),女,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N or m an Fai rcl ough and Ru t h W odak, C riti cal D i scou rse An al sysis ,i n T.van D ij k(ed.),Discourse S tud ies:A M u lti d isci pli nary In troduc ti on,Vol um e2,London:Sage,1997,pp.258-284.

Ruth W odak, W hatCDA is ab out–a summ ary of it s history,i m port 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 opm en ts i n R.W odak and M.M eyer(ed.) ,M e t hod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 y sis,London:Sage Pub licati ons,2001,pp.1-13.

124

不再只拘泥于传统语法分析,而开始用新的视角研究语言,引入了语境、语域、照应、指示、回执、替代、衔接、

连贯、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等概念,使语言研究大大超越了句子的范围。

到了80年代,话语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开始与别的学科交叉,如医学、法律等。此时话语分析主要有两个走向:一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语用学等语言学理论对话语本身的结构及其组织、运用规则进行研究;二是对话语运用的社会、文化、政治关联进行研究,并由此发展社会批评理论,比如福柯、赛义德等人的研究。而这两个方向都显示出向对方靠拢融合的趋势,如课堂、医患会话中的权利问题,而福柯关于权利、知识的理论也用在了具体的话语分析中。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批评话语分析(C rit ica lD is course Analysis ,简称CDA )正是深刻洞悉了这两个方向的缺陷与优势,力图把话语的文本分析与话语的社会政治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多向度跨

学科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与传统分析话语不同之处在于它把传统上以文学语篇为对象的文体学分析技巧广泛应用

于对非文学语篇的分析上,特别重视语言、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Fa irc l ough 认为批

评话语分析在于揭示语言是如何通过特定方式建构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它所研究的话语形式包罗万象,非常广泛:既有官方文件、法律文书等公共话语形式,也有旅游手册、商品广告、服务手册等商业广告,还有电视、报刊,甚至学校的招生广告。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批评话语分析是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关键词是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透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旨在揭示权利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以维护和获取支配和控制产生的各种利益。

三、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评话语分析开始兴起,与话语分析不同之处在于将话语的语言学视角和社会视角结合,也就是说批评话语分析将语言的文本分析与社会实践分析结合,注重从社会结构角度寻求解释话语的原因,分析隐藏在语言中的权利问题,揭示社会变迁过程中语言扮演的角色,以及社会制度对话语的限制作用,充分认识到话语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重大作用。G ra m sci 的霸权理论、A lthus ser 的意识形态理论、F ou cau lt 等人的社会分析理论对批评话语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

G ra m sci 霸权概念的核心是文化霸权,他认为一个经济阶级对另一个经济阶级的统治并不仅仅依赖经济和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优势,依靠说服被统治阶级接受统治阶级的信仰体系并接受他们的社会、文化和道德等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控制可以采取外部和内部两种基本形式:外部控制指影响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内部则是影响他们、塑造他们相信某种主流的价值标准。强调霸权就必然要强调意识形态,就必然

要关注日常生活话语是如何使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成为正常关系这一关键问题。 Gra m sc i 的霸权理论就是

详细阐明 权势关系如何制约和控制话语实践中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以及话语实践的一个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如何组成霸权的一个领域 。

A lt husser 给意识形态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意识形态是支配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思想的观念和表象的体系 。他提出意识形态通过教育等途径进入个体,使个体成为有见解能行动的主体。然而由于意识形态自始至终都支配着人的观念,所以真正的主体不是人自身而是意识形态。在A lthusser 看来,意识形态是通过语言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每一个体进入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进入意识形态话语的过程。此外他还发现意识形态在固定人们的社会地位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这种作用是决定性或结构性的,个人的反抗似乎是徒劳的。但批评话语分析在这方面有所保留,认为被支配阶层可以运用话语实践实现文化改造乃至社会改造。

在Foucault 看来,话语是 一组陈述,这组陈述为谈论或表征有关某一历史时刻的特有话题提供一种语

言或方法 。 他认为话语不仅可以反映世界、表现世界,而且从社会意义上说明世界、建构世界。在话语的125 朱永生: 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 外国语 2003年第3期。

胡春阳: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 ,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104页。

辛斌: 批评性话语分析:问题与讨论 , 外国语 2004年第5期。

纪玉华: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 厦门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

转引自张宵、田海龙: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渊源看其跨学科特征 ,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

h ttp ://www.ph il os ophyo.l co m /pol/ht m l/45/t-26345.h t m l

斯图尔特 霍尔编: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4-4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