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合集下载

《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

《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

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工作,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和生态恢复取得实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原则(一)依法依规、实事求是。

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然保护区设立时间和法规生效时间以及项目建设时间、所处功能分区、审批情况、生态影响等,实事求是对问题性质进行认定。

(二)问题导向、分类整改。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工业、小水电、旅游等八类开发建设活动及其他人类活动,按问题类型制定退出、整治和开展生态修复等整改措施,明确整改销号条件。

(三)差别处置、统筹推进。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增问题实行差别化处置,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严肃查处新增或规模扩大问题,切实整改违法违规问题,严禁“一刀切”,促进生态效益、社—3—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上下联动、落实责任。

推动落实地方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主体责任以及行业部门指导监督责任,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推进整改销号工作。

二、整改销号条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主要来源于“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及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日常监管工作,按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HJ1156-2021)的人类活动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并纳入问题台账。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销号应达到违法违规活动停止、处罚赔偿执行到位、整治恢复取得实效的基本条件。

不同类型问题的具体整改销号条件如下。

(一)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园等项目,已退出自然保护区且达到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生态修复效果呈稳定或趋好状态的,可予以销号。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森林公园)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森林公园)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森林公园)试卷名称: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森林公园)试卷1.单选题[ 本题型共5道题]1.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建设用地不宜超过园内陆地面积的(A ) 。

D A.2~3%B.35%C.1%D.5^8%2.核心景观区的主要功能是: ( D) 。

A.旅游接待服务B.游览、游憩C.生态保护、恢复D.保护、游览3.以下关于国家森林公园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D ) 。

◎A.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层面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域。

.国家森林公园是禁止开发的区域。

◎C.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是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D. 国家森林公园内禁止开展任何形式的利用活动。

4.江西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是哪种类型的国家森林公园(B ) 。

A.山岳、峡谷等地貌景观为主要类型的森林公园B.森林景观为主要类型的森林公园C.丹霞、溶洞等特殊地貌景观为主要类型的森林公园D.野生花卉景观为主要类型的森林公园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 .◎A.在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范围内,不得再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

确有必要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后方可建立。

◎B. 在森林公园内以及可能对森林公园造成影响的周边地区,禁止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以及非抚育和更新性采伐等活动。

C.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反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从事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经营。

D.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多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1.发生下列哪些情况的,可以申请撤销国家级森林公园( BD) 。

A.公园边界与其他保护地重盛的。

B.主要景区的林地依法变更为非林地的。

C.经营管理者发生变更或者改变经营方向的。

D.因不可抗力等原因,无法继续履行保护利用森林风景资源义务或者提供森林旅游服务的。

2.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是( ABC) 。

A. 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B.普及生态文化知识目C.开展森林生态旅游D.开发房地产3.除了国家森林公园外,《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规定的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还包括哪些(ABCD)。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1.1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1.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1.3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1.4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1.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2.2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2.3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2.4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1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3.2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3.3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4.1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4.2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4.3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5.1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5.2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5.3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自然保护区条例》全文

《自然保护区条例》全文

《自然保护区条例》全文《自然保护区条例》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0月9日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根据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第138次常委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第588号发布,2011年1月8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八条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第九条对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第十条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五)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1999]177号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1999]177号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为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调国办发[1998]111号)的精神,防止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造成冲击,协调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现就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要提高对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要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步伐,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抓紧在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典型性、未受破坏的地区,抢救性建立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统一监督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一切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冲击和破坏,确保实现国家跨世纪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目标。

二、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管理的规定。

几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不得安排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需占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不得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体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带进行的项目建设,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

自然保护区内部未分区的,按核心区、缓冲区规定管理。

三、强化穿越自然保护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经国家批准的交通、水利水电重点建设项目因悦自然条件限制,必需穿越自然保护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时,应对自然保护区的内部功能区划或者范围、界线进行适当调整。

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

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

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是在建国初期,根据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狩猎管理的迫切需要而开展起来的。

1954年-1955年期间,中国动物与植物学家寿振黄、吴征镒曾向云南省政府提出建立25个种类型的保护区。

其目的旨在日趋高涨的经济建设中,以保存原始植被及栖息的野生动物。

1956年9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上,秉志和钱崇澍等五位科学家提出了关於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的第92号提案。

提案指出:“急应在各省(区)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爲国家保存自然景观,不仅爲科学研究提供据点,而且爲我国极其丰富的支票物种类的保护、繁殖及扩大利用创立有利条件,同时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将起着积极作用。

”国务院根据此次大会的审查意见,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和当时的森林工业部办理。

林业部于当年10月即提交了“林业部关於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物件、划定办法和划定地区。

同年,全国科学技术规划第56项“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把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其研究。

列爲基础理论研究之一,并阐明天然森林禁伐区划定的原则,应以植被分布地带性及其区划所反映的自然递变规律爲主,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和特定的珍稀动植物分布所在地,划出禁伐区、禁猎区、禁猎禁伐区和自然植被保护区。

1958年,林业部成立了狩猎事业管理处,负责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狩猎管理和自然保护区选划、建设工作。

同年9年,中国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寿振黄、吴征镒联名向动南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筹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1959年2月,林业部在《关於积极开发狩猎事业的指示》中规定:有条件的地区选择适当地点,划爲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建立科学研究机构进行鸟兽与狩猎的科学研究工作。

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於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国谭林字287号)》,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在珍贵、稀有和特産的鸟兽主要栖息、整顿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要求各地应迅速将这一工作划归林业部门管理,并加强有关管理机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0月9日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第588号《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八条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第九条对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附件二:编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申报书自然保护区名称申报单位申报时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说明一、申报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编号,申报单位不填。

二、“地点”指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三、“地理坐标”指自然保护区所跨的经纬度范围。

四、“固定经费”指行政事业性经费和管护经费等具有固定来源的经费。

五、“基础设施概况”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现有业务用房、辅助用房、生活用房、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重要仪器设备的情况。

六、“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科学研究概况”主要包括在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名称及成果、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名称、科研计划及国际合作交流计划等内容。

七、“功能区调整后土地权属状况”是指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区调整后,其土地权属、土地权属使用证认领变化状况及是否存在新的土地使用权属纠纷。

八、“功能区调整后管理协调状况”包括功能区调整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区内有关部门的关系协调状况,变化后的区内是否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工程。

九、“功能区调整后自然环境状况”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区调整前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变化对比以及概况、现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等内容。

十、“功能区调整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及其评价”指范围调整前后自然保护区内社会经济的对比分析与评-1-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人口分布、密度、民族状况、主要生产方式;2.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及运输等情况;3.土地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状况;4.与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关系;5.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对保护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十一、专家论证意见由申报单位在申报前组织专家论证后提出,须经专家签名方为有效。

十二、申报书所要求的附件必须齐全,其他附件由申报单位自行决定。

十三、申报书须填报一式32份。

十四、申报书一律用A4纸印制,翻印申报书时不得改变其格式和内容。

十五、申报书须于每年5月31日前报送,逾期则作为次年度申报处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

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晋升 及调整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评 审,合格的保护区由国家林 业局上报国务院审批。
业局保护司,进行资格审查。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资格审查
审核自然保护区是否具备晋升资格
建设时限要求
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二年以上(含二年)
利益主体要求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获得法律认可的保护区全部面 积的土地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并与其他行政区域不存 在边界争议。对保护区范围内集体林,应有集体林所有 者同意交由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的经营管理权证书或协 议等确认文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申报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主讲人:于宁楼
自然保护区概念
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 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九个类型
类别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类型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法律法规要求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和管理符合《中华人民共 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 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管理机构要求
自然保护区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并有稳 定的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
示范性要求
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面积要求
保护区总面积应该在一万公顷以上(中东部省区)或 二万公顷以上(西部省区)
复印件2份
县级以上地方编制委员会的批文
复印件2份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须提交县级 以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管理办法
复印件1份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15(征求意见稿)2015 北京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15主编部门:国家林业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2015年月日2015 北京前言《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3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2号),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主编完成。

编制组在总结我国多年来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建设经验,分析了保护管理需求,按照尊重自然、分类指导、讲求实效的原则,在满足自然保护功能和资源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编制过程中,在全国广泛征求了各相关单位、专家的意见,经认真修改后由国家林业局召开了专家审查会,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十三章:总则、建设项目规模和构成、建设条件与总体布局、管护系统、巡护系统、标识系统、科研监测系统、公众教育系统、信息系统、防灾减灾系统、环境保护与节能、人员定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标准对合理确定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规模、构成和工程量,提高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推进工程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是编制、评估和审批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也是主管部门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的重要尺度。

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邮政编码:100714),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编制单位:(主编、参编)主要起草人:审核:(管理部门、专家组)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建设项目规模和构成 (2)第三章建设条件与总体布局 (4)第四章管护系统 (5)第五章巡护系统 (7)第六章标识系统 (9)第七章科研监测系统 (10)第八章公众教育系统 (12)第九章信息系统 (15)第十章防灾减灾系统 (16)第十一章环境保护与节能 (18)第十二章人员定额 (19)第十三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0)本建设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附件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编制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与监督,规范工程项目规模、构成、布局及工程量等要求,提高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

自然保护区建立和调整申报技术指南

自然保护区建立和调整申报技术指南

自然保护区建立和调整申报技术指南
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规范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调整程序,提高申报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自然保护区建立申报
1. 申报条件
2. 申报材料
3. 申报程序
二、自然保护区调整申报
1. 调整情形
2. 申报材料
3. 申报程序
三、技术要求
1. 区域范围确定
2. 生态环境调查
3. 保护对象评估
4. 功能分区划分
5. 保护管理措施
四、工作要求
1. 组织领导
2. 专家评审
3. 公众参与
4. 监督检查
五、其他要求
1. 经费保障
2. 档案管理
3. 宣传教育
结语:
自然保护区事关国家生态安全,我们要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完善申报审批制度,提高申报质量,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贡献力量。

保护区认定备案申请书模板

保护区认定备案申请书模板

尊敬的XXX部门:您好!我代表XXX组织/社区/个人,向您提交一份关于认定备案保护区的申请书。

我们希望您能够认真审核并通过我们的申请,以保护我区内的珍贵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保护区。

我们的保护区位于XXX地区,占地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草原、山脉等多种自然景观。

同时,该区域内还栖息着众多珍稀动植物种,部分物种更是全球范围内濒临灭绝的。

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必要性。

我们申请认定该区域为保护区的原因如下:一、保护珍贵自然资源。

该区域内拥有大量的珍稀植物和动物种,其中部分物种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通过设立保护区,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的设立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同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项目也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认定保护区,我们可以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四、履行国际义务。

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约国,有义务采取措施保护国内生物多样性。

设立保护区是我们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该区域,我们已制定了以下措施:一、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二、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包括设立科研监测站、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计划等。

三、加强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保护区内的生态安全。

四、加强与相关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开展保护区内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工作。

我们坚信,通过认定保护区,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能够保护和传承这片珍贵的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期待您对我们的申请给予批准,并给予我们支持和指导。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环境保护部函环函[]号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的函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中科院、海洋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现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二○○九年八月十三日主题词:环保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导则函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制订本导则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一、目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二、规范化建设总体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建设内容和规模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保护对象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相适应,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不得盲目求大、求全、求高档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并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区内的供电等线路应尽量地下铺设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设施设备,不得重复建设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尽可能集中建设,并兼顾各项功能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动物救护站、珍稀植物繁育场圃、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设项目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应进行科学论证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管护设施建设 1、保护管理站自然保护区应设立保护管理站保护管理站数量及其管理范围应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控制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到达保护区内主要人为活动区域保护管理站的设置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保护管理任务、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为活动特别是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确定保护管理站应当建立在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及人员和车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或其他要塞处单个保护管理站的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m2,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在进出保护区的重要路口和要塞处可设立保护管理点,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80m2保护管理站的设置应考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2、界碑界桩自然保护区应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以及主要道路相交处、转向点设置界碑界桩,充分发挥指示、警告、宣传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应设置完善的边界范围及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界桩、界碑具体制作按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执行自然保护区及不同功能区的四周边界上必须树立界桩,标明“核心区界”、“缓冲区界”和“保护区界”水域应通过在地图、海图、航道图等标注,条件成熟的可在边界设立浮标或永久性标志 3、交通设施自然保护区应建设路网、码头等必要的交通设施,能够满足保护区巡护、防火、监测和日常管理的需要不得以管护为名铺设旅游道路,破坏生态环境路网包括干道、便道和巡护步道干道用于连结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或地方交通干线,路面等级应满足晴雨通车要求便道用于连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站、瞭望塔、监测点和居民点等,标准应达到通车或人员便利通行要求自然保护区还可根据巡护需要,依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作为巡护步道海洋和内陆水域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立码头 4、巡护执法设备自然保护区应配备必要的巡护、执法、取证设备,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执法装备等巡护和执法设备应能够满足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 5、防火设施设备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瞭望塔、防火道和防火隔离带,配备灭火设备,以满足预防和及时扑灭火灾的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制高点及易发生火灾地区,应设置瞭望塔,瞭望半径应覆盖高火险地区,数量能够满足防火需要瞭望塔内应配备瞭望、监控、报警和通讯设备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或草原植被较多、人为活动频繁、火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宜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止火灾蔓延 6、野生生物保护设施因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可以建设生态廊道、动物通道、人工洞穴、巢箱、人工鱼礁等设施,配备动物救护、病虫害检疫防治等设备科研监测设施建设 1、科研中心具有一定科学研究与监测基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建科研中心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应尽量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开展科研中心建筑面积以-m2为宜,可包括实验室、科技资料室,并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 2、定位监测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置定位监测站,以监测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的动态变化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环境等定位监测站的布设,应根据监测、研究的对象、目的及其技术要求选址,应与保护管理站的选址统筹安排定位监测站建筑面积不大于m2,配备相应的定位观测设备 3、固定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自然保护区必须建设适当数量的固定样地、固定样线或站位断面,配备相应的野外调查设备及动物监控设备,满足保护区常规监测的需要样地样线及站位断面应根据主要保护对象调查和监测的需要设置宣传教育设施建设 1、宣教场馆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参观人数、宣教需要建立宣教场馆,满足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活动要求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5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中心,建筑面积以-m2为宜年实际接待参观人次在1万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可设置宣教馆,建筑面积不大于m2 其他自然保护区可在管理局内设置宣教室,建筑面积不大于m2宣教场馆可设置陈列展览室、多媒体放映室、图书资料室等,并配备宣教、通风、除湿、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 2、宣传牌自然保护区应在道路出入口、居民点等人为活动频繁处,或根据管理需要,设立宣传牌,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注意事项,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名称、范围、主要保护对象、保护意义、保护要求等内容办公及附属设施建设自然保护区应建设适当的办公及附属设施,满足开展办公、管理等需要保护区的办公用房应按照便于保护和管理及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原则,将建设地点选择在自然保护区附近的中心城镇办公用房应尽量与科研和宣教设施集中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办公用房的建设规模,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定员确定编制定员每人平均建筑面积不大于18m2 办公用房的附属设施,应尽量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三、规范化管理行政管理 1、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应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可能由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内部科室设置应满足各项工作需要,可设保护科、科研科、宣教科、社区科、办公室、管理站等,并有明确的职能和责任 2、管理人员保护区人员数量能够满足保护和管理需要,可以聘用临时用工人员开展管护工作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分为行政人员、技术人员、直接管护人员和其他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一般不超过20%;技术人员不低于30%;其他人员不能超过20%自然保护区至少20%的人员从事资源管护工作,长期驻守保护管理站,每个保护管理站至少配备2人;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科研监测工作,对保护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等背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至少3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至少有2人专门从事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工作,且至少30%工作时间在保护区内开展工作 3、专业培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培训和学习,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管理机构主要领导应有自然保护区相关的专业背景自然保护区所有工作人员及季节性临时工在上岗前均需进行培训所有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技术培训和教育;自然保护区正式人员每4年至少轮流接受外部培训一次,管理局中层以上领导每2年至少外部培训一次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政策、动植物知识、资源管护、执法检查、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项目建设、资源开发管理、社区共管、3S技术、电脑应用和装备设备使用等 4、内部规章制度自然保护区应有健全的内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人事聘用、财务、宣教、培训、巡护、监察执法、社区共管、信息管理制度等 5、档案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建立资源管护、监察执法、防火灭火、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项目建设、培训学习、资源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制度,形成完整的人事、科研、宣教、培训、资源管护、监察执法、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等系列档案档案管理应当符合有关要求,并尽量实现数字化规划和计划 1、规划自然保护区至少每十年编制一次总体规划,科学分析目前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段性规划目标和任务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实施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2、计划自然保护区应根据保护区总体规划及目前保护区面临的紧迫问题,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保护区每年应根据当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工作总结报告,评估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和经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边界划定与土地权属 1、边界划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在批准建立后的一年时间内,完成边界勘定和功能区划工作自然保护区应具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功能区划图、土地利用结构图、海域使用现状图等图件保护区管理人员必须准确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界限范围 2、土地权属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应明确清晰,没有纠纷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尽可能拥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或水域使用权未取得土地或水域使用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与使用权人签有协议,规定土地或水域使用方向以及有利于保护的生产方式资源管护 1、日常巡护自然保护区应根据保护和科研工作的需要,配备专职巡护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日常巡护工作日常巡护范围应该覆盖大部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以及人为频繁活动区域日常巡护以定期巡护为主,可根据管理要求、交通条件、地形特点等因素合理确定巡护周期巡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资源察看的同时,还应结合科研监测、执法、防火等工作开展巡护日常巡护工作应建立巡护责任制和巡护报告制度,巡护人员每次巡护结束应填写巡护情况记录或日志,保护管理站每月应填写巡护月报,保护区管理机构每年应填写巡护年报保护区每年将巡护年报及监测结果上报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 2、执法检查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参观考察等活动进行执法检查保护区应对出入保护区的人员及其携带的动植物资源实施检查,防止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非法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自然保护区应积极配合或建立公安、海监、渔政机构,及时处理违法案件 3、外来入侵物种控制自然保护区应重视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控制:定期开展外来物种调查;制定并实施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方案及监控方案;生态恢复时引入的物种应采用本地物种;加强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宣传教育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管理严禁在自然保护区从事采矿、采石、采砂、烧窑、冶炼、拌洒毒药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活动,禁止非法开垦、围填海等改变保护区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禁止捕捞以及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乱采滥挖药材等掠夺性的自然资源开发活动自然保护区内不得违法违规开展建设项目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在环评审批之前,应当征求环境保护部的意见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权并且应当参与涉及保护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确需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申报审批科研监测 1、资源调查自然保护区应经常性开展科学考察和专项调查,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调查,要对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编目和详细记录,做到资源本底清楚每十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科学考察,编制科考及分析报告 2、定期监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开展生态、资源、环境等各项监测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当地社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特点,对固定样方、样线、站位或断面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调查监测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3、科研管理自然保护区应编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动植物或自然资源的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软件自然保护区应编制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植被图、地形图等图件自然保护区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区科研数据与信息共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加强与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有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教学实习的基地保护区应鼓励保护区人员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宣传教育 1、宣传资料自然保护区应编制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普宣传书籍、音像、文字及图片资料、环境教育材料等,分发给周边社区居民、游客和访问者 2、宣教活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对学生、当地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社区所在行政村每年开展至少一次集中性宣传教育活动来自然保护区的访问者60%以上接受环境教育 3、自然保护区网站自然保护区应编制并定期维护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及时发布和更新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信息 4、交流与合作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姊妹保护区、参加国际或区域保护网络、参加国际国内培训和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旅游活动管理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应让游人感受自然环境、欣赏自然景观、了解野生动植物和地学等科普知识所有旅游项目都必须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统一监督下开展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严格科学地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编制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经批准后实施旅游区域的范围界限应根据保护对象特点,在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确定其范围界限必须明确,并严格限制在实验区范围内,不得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旅游活动不得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应采取“区内游、区外住”的旅游方式,不得在区内建设索道、宾馆和餐饮等设施不得建设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的人工景点和设施旅游区域应设置垃圾收集等环保设施旅游人数不得超过规划的旅游容量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30%以上收入应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应当吸引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的惠益共享社区共管自然保护区应与所在地*、有关单位及当地社区的关系协调融洽,可以通过建立共管机制、签订共管协议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地方社区和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所在乡村每年开展至少一次社区共管活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积极争取资金,用于生态补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四、生态恢复工程自然保护区内退化生态系统应尽可能采取封禁方式进行自然恢复确需人工辅助恢复的自然保护区,应分类指导,开展生态恢复工程人工恢复植被应当种植当地的乡土植物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可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采取必要的人工控制手段,优化主要保护物种栖息地荒漠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可建必要的防沙治沙设施湿地和海域的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湿地水源保护、蓄水和引水工程、湿地生态恢复、红树林和珊瑚礁人工恢复等工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人工恢复野生种群工程,人工增殖放流应当使用当地物种自然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对重要自然遗迹等可进行围栏保护五、经费保障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管理运行费用、人员工资有固定来源,能够基本保证日常管护工作需要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收入稳定,达到或超过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平均生活水平自然保护区财务管理规范,各项资金的使用合法、合理,无挪用、滥用资金状况六、应急能力建设自然保护区应具备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自然保护区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潜在的自然灾害,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自然保护区应组建训练有素的防火等应急队伍出现重大环境污染、违规开发建设和生态破坏等紧急事件时,能够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申请书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申请书

[申请人地址][申请人联系方式][日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名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地址]主题:关于申请设立[保护区名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申请书尊敬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名称]:您好!我单位[申请人名称](以下简称“申请人”)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现向贵局申请设立[保护区名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以下为具体申请事项及相关材料:一、申请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精神,我单位决定在[保护区名称]区域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旨在保护该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申请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区域及原因1. 申请区域:[保护区名称]区域,位于[地理位置]。

2. 申请原因:(1)[保护区名称]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如[列举物种名称]等;(2)[保护区名称]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亟需加强保护;(3)[保护区名称]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教育、生态旅游等价值;(4)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申请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2. 加强保护区内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3. 严格保护区内资源,禁止非法捕猎、采伐等活动;4.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提高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5. 加强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申请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保障措施1. 申请人将投入[金额]资金用于保护区建设、管理和运营;2. 申请人将成立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负责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3. 申请人将定期向贵局汇报保护区建设、管理和运营情况。

综上所述,我单位诚恳请求贵局批准设立[保护区名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函[2013]129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函[2013]129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函〔2013〕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批准的原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废止。

国务院2013年12月2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

范围调整,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部界限的扩大、缩小或内外部区域间的调换。

功能区调整,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的调整。

更改名称,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名称中的地名更改或保护对象的改变。

第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

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则上不得缩小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应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不损害生物多样性,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性质。

对面积偏小,不能满足保护需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鼓励扩大保护范围。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的函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的函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3.31•【文号】环办函[2012]400号•【施行日期】2012.03.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的函(环办函[2012]4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中国科学院、海洋局办公厅(室):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我部组织拟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在申报工作中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1制定目的为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确保申报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制定本规范。

2材料范围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及附图、调整论证报告、彩色挂图、音像资料和图片集。

2.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应当提交相关土地/海域权属证明复印件,或土地/海域管理协议等有关资料复印件。

未办理海域使用权证的,需提供海洋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

2.3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需要而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的,应当提交该项目的立项依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及相关协议等材料或复印件,详细说明范围或功能区调整区域内所涉及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安置情况,以及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方案。

2.4申报书、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调整论证报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等材料需用A4纸印制,同时提交OFFICE WORD格式的电子文件;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等图件需提交JPG等图片格式的电子文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国家级森林公园行政许可 申报流程与注意事项
设立
(一)申请人资格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 和使用者。 (二)准予许可的条件 1、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按《中国森林公园 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评定分值在40分 以上(一); 2、符合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发展规划; 3、森林风景资源权属清楚,无权属争议; 4、经营管理机构健全,职责和制度明确, 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3 申报书╳40 电子版╳2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申报书》、《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调整、功能区调整及 更改名称申报书》, 申报书模板可在国家 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 究中心网站下载
4 科考报告╳40 电子版╳2
《自然保护区综合 科学考察报告》应 该在有关学科专家 参与和指导下完成, 要客观反映自然环 境、生物多样性、 经营管理和周边社 区等方面的真实现 状;野生动植物名 录须标明各物种是 现存还是历史上曾 经有过
不符合条件
不予行政许 可
符合条件但需要 专家评审
符合条件且不需要专家评审 国家林业局20日内 出具行政许可
国家林业局10内出 具评审通知书
专家评审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材料清单
(一)申请文件(一式2份,原件) 1、由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被许可人提交。带文头的正式文件或普通文字材料均可,但必须标明日期并加盖印章。印章内容应 与被许可人名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书面意见及相关材料一致。 属国家级森林公园行政许可实施前批准的,由批复文件列明的建设单位提交。 2、文件标题:关于撤销***(公园名称)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申请 3、文件主送:国家林业局 4、文件内容应包含: (1)该森林公园设立后的保护建设情况。 (2)撤销该森林公园的理由。 (3)申请人的负责人姓名、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二)说明理由的书面材料(一式2份,原件)。用以证明该国家级森林公园符合撤销条件的文字材料,包括: 1、主要景区林地变更为非林地的法律性文件。 2、申请人或相关主管部门出具,经营管理者发生变更或者改变经营方向的证明。 3、申请人或相关主管部门出具,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履行保护利用森林风景资源义务或提供森林旅游服务的证明。 (三)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书面意见(一式2份,原件)。带文头的正式文件或普通文字材料均可,但必须标明日期并加盖公章。 1、文件标题:关于对撤销***(公园名称)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审查意见 2、文件主送:国家林业局 3、文件内容应包括: (1)撤销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理由。 (2)对撤销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意见。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法律法规考试题库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法律法规考试题库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法律法规考试题库单选题(共30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本行政区域()的要求。

A.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B.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用水总量和能耗控制指标C.建设用地控制指标D.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答案】 A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应当采取措施,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B.省级人民政府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D.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答案】 A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规定,并把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A.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B.环境保护管理C.环境影响保护管理D.环境污染管理【答案】 A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

A.防止产生再次污染B.预防产生新的环境污染C.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D.防治产生再次污染【答案】 A5、根据《关于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环政法函(2018)31号)》,违法行为在()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A.三年B.四年C.一年D.两年【答案】 D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对厂区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检测,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报()备案。

A.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B.市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C.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D.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答案】 A7、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由下列哪个部门批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规范1制定目的为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确保申报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制定本规范。

2材料范围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及附图、调整论证报告、彩色挂图、音像资料和图片集。

2.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应当提交相关土地/海域权属证明复印件,或土地/海域管理协议等有关资料复印件。

未办理海域使用权证的,需提供海洋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

2.3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需要而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的,应当提交该项目的立项依据,生态环—3—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及相关协议等材料或复印件,详细说明范围或功能区调整区域内所涉及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安置情况,以及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方案。

2.4申报书、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调整论证报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等材料需用A4纸印制,同时提交OFFICE WORD格式的电子文件;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等图件需提交JPG 等图片格式的电子文件。

3基本要求3.1申报材料必须真实、有效,严禁弄虚作假。

申报材料一经上报,不得擅自修改、更换。

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要求进行整改的除外。

3.2确需对申报材料进行修改的,应当由申报单位即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处理,按本规范的要求重新提交相应材料。

对申报书的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重新加盖公章,复印件无效。

4申报书规范—4—申报书应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的申报书格式要求填报,对照申报书说明和具体指标介绍填写。

申报书电子版可在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下载。

5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规范5.1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应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部分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拟调整部分占自然保护区面积二分之一以上者,应提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后的整体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5.2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应参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要求编制,以实地调查结果为基础,客观反映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和周边社区等方面的真实现状,重点分析拟调整区域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重要生态系统等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状况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变化情况。

5.3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应当附有野生动植物名录。

名录中应当注明自然保护区内各物种的中文名、拉丁名、发现的地理位置、发现时间、数据来源、是否属于本地种等内容。

其中,数据—5—来源指各物种数据的获取方式,如活体生物、标本、照片摄影、痕迹、文献资料等等。

文献资料应注明作者、资料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等。

6总体规划基本要求6.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应参照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要求编制;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应具有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规划编制资质。

6.2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以下文件复印件:自然保护区省级或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意见、自然保护区批建及调整文件、各级编制委员会的机构编制批文、组织机构代码证、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证明文件,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拥有的土地/海域等法定权属证明、土地/海域管理协议等有关材料。

7总体规划附图要求7.1总体规划应当包括自然保护区位置图、遥感影像图、地形图、—6—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拟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工程建设布局图、海域使用现状图、生态旅游规划图等图件资料。

7.2相关图件应当注明经纬度坐标网、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界线和县级以上行政界线;图幅内应当标注线段式比例尺、指北针和图例等信息;图件一般设定为A4或A3纸张大小;注意保持幅面的合理布局,各标注应清晰可见、容易区分。

7.3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应标明自然保护区与其所在省份的相对位置。

遥感影像图应在30米或更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基础上加工处理而成。

7.4自然保护区地形图应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生产的地形图或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海图为底图,叠加上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界线,不得擅自更改底图。

自然保护区面积小于3万公顷的,应使用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海图;自然保护区面积大于3万公顷的,应使用不小于1:2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海图。

7.5土地利用现状图应明确标注自然保护区内耕地、草地、林地、—7—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海域等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行政村以上居民点(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并用图例表示。

各种级别的道路应分别标注。

7.6植被图中植被分类应参照《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如《中国植被》无此植被类型,应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海洋生态系统类型、自然遗迹类和以河流湖泊等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可不提交植被图。

7.7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应当根据自然保护区特点分为重点保护植物、重点保护动物或重要自然遗迹的分布图,分别制作。

7.8调整前和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应当基于同一底图和比例尺制作。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中,各功能区采用以下颜色标注:核心区用红色RGB(255,0,0)、缓冲区用黄色RGB (255,255,0)、实验区用绿色RGB(85,255,0);必须确保各功能区划界线及其范围的清晰可辨和完整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应当注明重要的地理要素,与申报书中“自然保护区及各功能区范围”的描述相对应。

—8—7.9自然保护区调整示意图应当与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一致,全面反映调整情况,不得遗漏。

示意图应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现状图为底图,用黑色斜线准确标注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区域,并以数字形式对各调整区域进行编号,在图幅内予以说明。

7.10工程建设布局图应反映自然保护区各类设施及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建设项目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情况。

7.11规划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应提供旅游规划图。

如该自然保护区周边有其他保护区域(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应提供该自然保护区与周边保护区域位置关系图。

8调整论证报告规范8.1调整论证报告应对自然保护区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全面论述调整理由,对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对调整方案进行充分论证。

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概况、调整必要性分析、调整原则和依据、调整方案、自然保护区调整影响分析评价、生态补偿与管理措施等内容。

调整论证报告编制提纲详见附件。

8.2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指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回顾性评价,—9—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及其栖息地现状、管理现状,简述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8.3调整方案设计应准确描述各功能区具体调整的区域,以及调入、调出自然保护区各区域的面积范围,同时说明各区域调整的理由。

重点说明核心区和缓冲区调整的具体位置及理由。

8.4调整方案设计中,涉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的,论证报告应当进行方案比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2个或2个以上备选方案,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与指标进行评价后,选择最佳方案。

8.5调整前后比较分析应说明拟调整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情况,测算调入、调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以及各功能区调整的面积,对自然保护区调整前后的功能区划、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布等进行比较分析。

8.6自然保护区调整影响分析评价应当对拟调出、调入自然保护区及核心区、缓冲区的生态系统、物种、珍稀濒危动植物、主要保护对象、景观、自然遗迹等的分布状况进行详细描述。

调整对资源与环境—10—的影响应客观分析拟调整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生存条件等的影响。

调整综合评价应明确说明该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是否可行。

8.7自然保护区调整论证报告应当附有拟调整后自然保护区物种增减的具体名录。

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示意图等附图相关要求同总体规划附图。

9彩色挂图9.1自然保护区彩色挂图应当包括功能区划现状图、拟调整后功能区划图、调整方案示意图。

9.2图纸幅面为A0(规格为841mm×1189mm)或其递增倍数。

挂图其他相关要求同总体规划附图。

10音像资料和图片集规范10.1音像资料格式为VCD或DVD,画面清楚、音质清晰,片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

音像资料应全面介绍调整理由、调整方案、调整对保护区的影响,自然保护区拟调整区域状况。

10.2图片集应当反映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拟调整区域—11—的资源与环境状况。

每张图片应注明拍摄时间、地点、内容等基本情况。

—12—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论证报告编制提纲前言第一章自然保护区概况第一节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第二节主要保护对象与保护价值第三节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现状第四节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第二章调整必要性分析第三章调整原则和依据第一节调整原则第二节调整依据第四章调整方案设计第一节调整方案第二节调整方案比选分析(限于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原因的自然保护区调整)—13—第三节调整前后比较分析第五章自然保护区调整影响评价第一节调整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第二节调整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第三节调整对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影响第四节调整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节自然保护区调整综合评价第六章管理措施与生态补偿第一节管理措施第二节生态补偿方案(限于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原因的自然保护区调整)附表附表1 自然保护区调整前土地/海域利用统计表附表2 自然保护区调整后土地/海域利用统计表附表3 自然保护区调整后物种增减名录—14—附图附图1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现状图附图2 自然保护区调整后功能区划图附图3 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示意图附图4涉及自然保护区重点工程示意图(限于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原因的自然保护区调整)—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