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合集下载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历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

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与上一科(1903年癸卯恩科)同样,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才回到北京。

末班车主考四人:大学士裕德、吏部尚书张百熙、左都御史陆润庠、户部尚书戴鸿慈。

知贡举满汉各一,内阁学士熙瑛和河南巡抚陈夔龙。

当时已经废除誊录,故主考不但可以推荐自己所阅之卷,还可以根据试卷的文字笔迹,决定取舍,甚至不能排除私自拆封,进行作弊。

会试毕,陆润庠阅卷后第一个执一卷对陈夔龙说:“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殿试可望大魁。

”一拆封,是直隶肃宁刘春霖的。

接着,张百熙执一卷对陈说:“吾乡本朝二百多年三鼎甲俱备,独少会元。

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

按次序,我推荐的卷子应中会元。

科举将停,机会难得。

恳请裕德相国同意将此卷作为会元,使吾乡科名免留缺憾。

”知贡举的陈夔龙负责管理会试事务,但无阅卷取士之权。

陆、张对陈说这些话,无非是拉人造势罢了。

裕德同意了张百熙的推荐,揭封一看,是前两广总督谭钟麟三子谭延闿的卷子。

后来殿试胪唱,刘春霖果然大魁,成了末科状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第一人中最后人”。

媒体有文说,刘春霖是慈禧看中,用朱笔批上“第一甲学一名”六字的,并向大臣宣称:“今岁天下大旱,举国焦虑,春霖乃‘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而肃宁(刘春霖是肃宁县人)则预兆大清肃靖安宁,大吉兆也。

”其实第一个识拔刘春霖的,是主考、同治甲戌科状元陆润庠。

会试后是殿试。

阅卷官经过商量,不敢把谭延闿列于前三名,担心慈禧忌“谭”(“戊戌六君子”之首谭嗣同),于是把朱汝珍列第一,刘春霖列第二。

不料慈禧看到“珍”字心中发毛,四年前正是她下令害死珍妃的,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与康有为同出一地,也犯忌。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作者:一凡来源:《北京档案》2010年第04期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历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

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与上一科(1903年癸卯恩科)同样,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才回到北京。

末班车主考(总裁)四人:大学士裕德、吏部尚书张百熙、左都御史陆润庠、户部尚书戴鸿慈。

知贡举满汉各一,内阁学士熙瑛和河南巡抚陈夔龙。

当时已经废除誊录,故主考不但可以推荐自己所阅之卷,还可以根据试卷的文字笔迹,决定取舍,甚至不能排除私自拆封,进行作弊。

会试毕,陆润庠阅卷后第一个执某卷对陈夔龙说:“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

”一拆封,是直隶肃宁刘春霖的。

接着,张百熙执一卷对陈说:“吾乡本朝二百多年三鼎甲俱备,独少会元。

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

按次序,我推荐的卷子应中会元。

科举将停,机会难得。

恳请裕德相国同意将此卷作为会元,使吾乡科名免留缺陷。

”知贡举的陈夔龙负责管理会试事务,但无阅卷取士之权。

陆、张对陈说这些话,无非是拉人造势罢了。

裕德同意了张百熙的推荐,揭封一看,是前两广总督谭钟麟三子谭延闿的卷子。

后来殿试胪唱,刘春霖果然大魁,成了末科状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第一人中最后人”。

媒体有文说,刘春霖是慈禧看中,用朱笔批上“第一甲学一名”六字的,并向大臣宣称:“今岁天下大旱,举国焦虑,春霖乃‘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而肃宁(刘春霖是肃宁县人)则预兆大清肃靖安宁,大吉兆也。

”其实第一个识拔刘春霖的,是主考、同治甲戌科状元陆润庠。

会试后是殿试。

阅卷官经过商量,不敢把谭延闿列于前三名,担心慈禧忌“谭”(“六君子”之首谭嗣同),于是把朱汝珍列第一,刘春霖列第二。

不料慈禧看到“珍”字心中发毛,四年前正是她下令害死珍妃的,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与康有为同出一地,也犯忌。

她拿出刘春霖的卷子,下了决断,末科状元就此产生。

科举末班车共取进士273名,其中不乏俊彦。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曾经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科举,其最后一次考试试题是什么呢?1904年7月4日,清朝光绪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殿试,试题如下:第一场史论: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五》《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状元刘春霖的其中几篇满分作文: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

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

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进士名单,赐进士出身的就有120名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进士名单,赐进士出身的就有120名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进士名单,赐进士出身的就有120名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夏天,刘春霖参加殿试,得一甲一名,得中状元。

第二年,清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宣布“停止科举,推广学校”。

科举制度的废除。

下面来看一下甲辰恩科殿试金榜上的人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刘春霖 - 朱汝珍 - 商衍鎏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20名张启后 - 林世焘 - 颜楷 - 朱文劭 - 王赓 - 张茂炯 - 麦鸿钧 - 翁兆麟 - 郑言 - 贺维翰黄瑞麒 - 徐潞 - 林志烜 - 庄陔兰 - 何景崧 - 熊坤 - 宋育德 - 陈震 - 杜严 - 张成栋谷芝瑞 - 莫以增 - 楼思诰 - 岑光樾 - 林乾 - 陈毅 - 江孔殷 - 刘谷孙 - 郭寿清 - 吕祖翼谢启中 - 龙建章 - 潘浩 - 王庆麟 - 谭延闿 - 叶先圻 - 杨毓泗 - 李翘燊 - 王枚 - 许承尧蒲殿俊 - 李盛和 - 朱振瀛 - 唐尚光 - 陈之鼐 - 吴德镇 - 高振霄 - 蒋尊袆 - 苏源泉 - 方兆鳌马步瀛 - 季龙图 - 童锡焘 - 何毓璋 - 陈蜚声 - 张恩寿 - 钱崇威 - 朱点衣 - 施尧章 - 阎士璘李湛田 - 李榘 - 李景纲 - 李言蔼 - 唐桂馨 - 汪士元 - 潘鸣球 - 徐钟恂 - 陈国华 - 景润吴琨 - 梁禹旬 - 刘敦谨 - 陈继舜 - 沈钧儒 - 陈度 - 程宗伊 - 刘钟俊 - 舒元璋 - 钱淦濮文波 - 龚福焘 - 谢銮坡 - 徐金铭 - 张成修 - 张琴 - 张世畸 - 沈秉乾 - 钟刚中 - 王炳震田明德 - 傅增濬 - 陈启辉 - 苏舆 - 张国溶 - 段国垣 - 雷延寿 - 马荫荣 - 阎祖调 - 单志贤关赓麟 - 戴宝辉 - 何振清 - 张诒 - 章祖申 - 吴晋夔 - 杨巨川 - 汤化龙 - 李景铭 - 王季烈雷多寿 - 朱元树 - 胡家钰 - 许业笏 - 陈世昌 - 宋名璋 - 欧阳鼐 - 张其锽 - 张介孚 - 张名振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50名张鸿 - 竺麟祥 - 陈赓虞 - 陈正学 - 刘启瑞 - 白葆端 - 陈敉功 - 随勤礼 - 姚华 - 舒嘉猷张云翼 - 梁成哲 - 顾显曾 - 周之桢 - 方贞 - 张则川 - 曲卓新 - 董绳焘 - 邵孔亮 - 张朝辅舒伟俊 - 刘远驹 - 袁永廉 - 李延真 - 毕太昌 - 陈宗蕃 -欧阳绍祁- 何震彝 - 聂传曾 - 果晟朱秉筠 - 彭运斌 - 郑元桢 - 周观涛 - 邵从煾 - 朱泽年 - 王鸿兟 - 叶大华 - 熊范舆 - 贾景德陈熙朝 - 王烜 - 王慧悯 - 程叔琳 - 张又栻 - 雷恒 - 孙家钰 - 杨光瓒 - 张履谦 - 邱景章郭钟美 - 章梫 - 吴兆梅 - 陈兆槐 - 姜乃升 - 宫炳炎 - 覃寿堃 - 栾守钢 - 钱昌颐 - 谢桓武邓隆 - 陆光熙 - 张俊英 - 彭守正 - 冯巽占 - 尚崇基 - 王宝璜 - 忻江明 - 闵道 - 杨济时赵录绩 - 朱崇年 - 云书 - 崔炳炎 - 林基逵 - 孙鸾 - 任嘉莪 - 王树忠 - 曹元鼎 - 黄为基冯汝琪 - 张肇铨 - 程镇瀛 - 叶大章 - 刘光筼 - 杨灏生 - 李应寿 - 章圭瑑 - 朱大玙 - 叶湘孟应奚 - 李凤书 - 李熙仁 - 李臣淑 - 王元璐 - 仲延仕 - 周安康 - 刘绍曾 - 陈迪吉 - 李维第赛沙敦 - 刘绵训 - 荣濬 - 李德鉴 - 杨大芳 - 程天锡 - 王言綍 - 韦延秩 - 宾光椿 - 李维汉张廷栋 - 徐培 - 田明理 - 范家驹 - 史之选 - 夏和清 - 饶孟任 - 张应济 - 李凝 - 梁善济陈金华 - 段维 - 郑猷宜 - 张学宽 - 李寿祺 - 余维翰 - 王文焕 - 张肇基 - 许树声 - 增春陈焕章 - 林振先 - 董镛 - 茹欲可 - 乔海峰 - 江绍杰 - 林苍 - 邢端 - 金梁 - 苏兆奎张称达 - 郭辅唐 - 夏道辉 - 王景嵩 - 王慎贤 - 万宝成 - 杨靖恭 - 章锡光 - 王承佐 - 李景濂。

中国最后一批进士,都经历了什么?

中国最后一批进士,都经历了什么?

悦读荐书中国最后一批进士,都经历了什么?1904年的甲辰科会试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那一年,湖南人陈继训(1878—1962年)高中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进士之一。

回首他的科举生涯,着实堪称成功:26岁就成为进士,授户部主事。

1907年,他成为驻俄使馆的参赞,不久之后,转而担任度支部军饷司司长。

正当“官秩日显”之际,他的政治生命却在1911年戛然而止,此后他解职归里,“以诗文自娱”,不仕民国。

民国年间,在陈继训给他人撰写的墓表、传记等文字中,他常常刻意标明自己在前朝的为官履历,以此表达着自己的政治认同。

像陈继训这样的例子,在癸卯科、甲辰科的进士中还有不少。

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

1905年,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

在此期间,共举行了两次会试,即癸卯科与甲辰恩科,共计产生了588名进士。

韩策的新著《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就将目光聚焦于1901年科举改制后所产生的最后两科进士,既展现了这两科进士如何被改制后“新”的科举制度“生产”出来,也追述了癸卯科、甲辰科进士群体在科举废除乃至辛亥鼎革以后的命运浮沉与文化怀抱。

癸、甲进士群体恰逢清末新政这一大变动的时代,在清廷改革举措频出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在刚中进士之后,他们就接连遭逢开进士馆、废科举、派游学、改官制等多项与其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变动。

科举虽经改制,考试内容一新,但他们多半还是旧有科举体系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其观念还多有科举时代的印记。

“旧人”身处“新制”,难免生出许多窒碍与冲突。

在清末中国,新与旧成了一种常见的《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作者:韩策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2017年5月晚清的中国连遭挫败,被迫走上变成法、施新政的道路,科举制度首当其冲。

作者充分挖掘日记、书信,揭示科举改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如朝廷高层各方态度与争论的历史真相,以及作为清朝最后的进士群体的浮沉进退和政治命运。

人群分野,癸、甲进士群体依违于新、旧之间,其个人表现亦是新、旧互现。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你了解吗?》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吗?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好奇的历史啊!
当时的考场,那场面,就好像一个大战即将打响的战场。

考生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心里头又紧张又期待。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紧皱的眉头,听到他们怦怦的心跳声。

“这可是决定命运的时刻啊!”他们心里肯定这么想。

考题发下来,那一道道题目就像是一座座高山,等着考生们去攀登。

有的题目像是迷宫,让人转得晕头转向;有的题目又像是深不见底的湖泊,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说这科举考试像不像一场马拉松?考生们要一直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要是中间有一点差错,那之前的努力可就都白费啦!
我听说有个考生叫小李,他进考场的时候信心满满。

可当看到题目,他的脸一下子就白了,嘴里嘟囔着:“这题咋这么难啊!”旁边的小王倒是沉着冷静,一笔一划地认真作答,好像心里早有了答案。

再说另一个考生小赵,他不停地擦着汗,手都在发抖。

他心里肯定在想:“哎呀,这要是考不好,怎么对得起家人的期望啊!”
这场考试,对于那些考生来说,不就是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吗?考好了,飞黄腾达;考不好,可能就得继续过苦日子。

这压力,得有多大呀!
这清朝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就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它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你想想,以前的人们都把科举当成唯一的出路,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选择,难道不是很幸运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所以啊,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拼!。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是谁?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是谁?
导语:自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了一千多年,直到光绪三十年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才寿终正寝。

提起科举,大家往
自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了一千多年,直到光绪三十年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才寿终正寝。

提起科举,大家往往会想起该死的“八股文”,觉得科举考试是扼杀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

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有了科举考试,才使得底层的读书人有了直达朝堂的途径,才使得原本铁板一块的阶层划分有了松动的痕迹,出身寒门的人才有了上升的渠道,可以直接与那些世家子弟进行竞争。

要知道,在科举之前,做官是讲究门阀的。

如果你不是世家子弟,即便你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也不可能有机会做官。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成为底层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放榜之后,看着新科进士们缓缓步入宫门,开心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
不得不说,太宗是个明白人。

直到科举制度的末期,也就是明清时期,随着世界文明的大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才渐渐显现出来。

所以,光绪三十年举行完最后一次殿试后,科举考试就于第二年被取消了。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式教育。

那么,光绪三十年的最后一次殿试,获得状元的人是谁呢?
是刘春霖。

刘春霖是当时的直隶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人。

他出身社会底层,父亲是衙役,母亲是女仆。

但他天资聪颖,是个读书的好材料。

于是,。

1904甲辰恩科:中国最后的科考,最后的科举试题,最后的士子

1904甲辰恩科:中国最后的科考,最后的科举试题,最后的士子

1904甲辰恩科:中国最后的科考,最后的科举试题,最后的士子1904年(光绪三十年农历甲辰龙年)恰逢慈禧太后70寿辰,为此特开“恩科”,却未曾料想到,这“甲辰恩科”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科举考试。

作为最后的科考,本次试题有着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特质,中西合璧,古今杂糅,是其最大的特性。

今人若非通晓古今文史之辈,恐连题目为何意也不自知,更妄论作答。

本次科举先在开封进行会试,然后通过选拔的273名贡士将前往北京,参加在这年7月4日举行的殿试。

1904年甲辰恩科会试试题第一场史论五篇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四、“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五、“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三、“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四、“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五、“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晚清十二位状元及其书法作品

晚清十二位状元及其书法作品

晚清十二位状元及其书法作品大清王朝于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迅速瓦解,但科举制度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就明令废除。

光绪三十年是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

按照每三年一次,从此往前推,再加恩科,直至光绪二年(1876年)共举行十二次科举考试,选出十二位状元。

他们分别是:曹鸿勋、黄思永、陈冕、赵以炯、张建勋、吴鲁、刘福姚、张謇、骆成骧、夏同龢、王寿彭和刘春霖。

他们从清代科举六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足以说明他们有着超越凡人的勤奋精神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堪称一个时代的文化名人。

光绪皇帝像一、曹鸿勋曹鸿勋(1846年2月3日-1910年9月9日),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另号铭帛,室名益坚斋。

山东莱州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人。

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常饿着肚子到私塾读书,得到启蒙教师丁象庭的接济。

他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

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状元,成为大清王朝的第一百零二名状元。

后历任翰林院修撰、湖南学政提督、云南永昌知府,调云南府,授迤东道,官至陕西巡抚。

后回京协助开办资政院。

宣统二年九月初九病逝,时年六十四岁。

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东部延河下游的延长地区地下藏有石油,早为世人所知。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过描述,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曹鸿勋升任陕西巡抚后,他决心开采延长石油。

在给朝廷的奏折上,曹鸿勋写道:"非即时开办无以振陕人因循之习,并无以绝外人觊觎之见"。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他派人赴日本,聘请日本石油技师负责采油技术指导,并从日本订购机器设备。

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二(9月9日)油井深凿到81米处完工,日产原油1000~1500公斤。

这就是被称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延一井"。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辛苦遭逢明清易代中的末代进士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辛苦遭逢明清易代中的末代进士素材

辛苦遭逢:明清易代中的末代进士明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643年的崇祯十六年癸未科。

这一年,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满清的铁骑即将破关而入,农民起义军的势力空前壮大,昔日强盛的帝国此时已然遍地烽火。

但传统读书人有强烈的"忠君"理念,越是面临危亡,越有可能激起他们的济世情怀。

可惜,古代读书人不懂现代启蒙思想,绝大多数人分不清"救朝廷""救国家"和"救天下"的区别。

这一年荣登第一甲的三人是杨廷鉴、宋之绳和陈名夏,按照当时的观念,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凤,是寒窗苦读的优胜者,从他们登榜的一刻起,就不得不面对国家危亡的形势。

其中,状元杨廷鉴(1603—1665)前半生的经历可谓"开挂"的学霸生涯,史书上记载,其"幼习勤苦,不好鲜衣纨绮",这点倒跟很多读书人一样,不好锦衣玉食,一心只读圣贤书。

崇祯三年,在乡试中,其"以才品著,推为常州第一",到了崇祯十六年,"公殿试擢为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到这一步,杨廷鉴堪称人生赢家。

不过,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投降了起义军,不久后清军入关,李自成败亡,他又投奔南明王朝,南明亡后,杨廷鉴降清。

晚年的杨廷鉴回乡定居,并急公好义,热衷乡里公事,直到1665年去世。

因在百姓中有不错的口碑,当时好多人都为之垂泪。

同样选择归顺新朝的还有陈名夏(1601—1654)。

陈名夏前半生的轨迹跟杨廷鉴相似,他在李自成的朝廷被授职弘文院编修,不久后降清,一度官至秘书院大学士。

不过,这里面有个细节耐人寻味。

陈名夏在京城陷落时,曾上吊自尽未果。

这起码说明,他还是有过殉国的打算的。

因为没留下太多史料,我们不清楚他当时的想法,但按照传统读书人的观念,效仿崇祯皇帝之所为,倒也并不意外。

陈名夏虽被李自成看好,但新政权也好景不长。

而入关后的满清对陈名夏同样不薄,很快便让他当上了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这对当时降清的汉人来说,算是礼遇有加了。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比GRE稍难点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比GRE稍难点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曾经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科举,其最后一次考试试题是什么呢?1904年7月4日,清朝光绪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殿试,试题如下:
第一场史论: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初制之不善、则天下岂有无弊之法哉。
பைடு நூலகம்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吾尝综观前史、历代内外轻重之际、得失之故、有由然也。夫天子建国、居中驭外、大抵据形胜以临天下、而操纵进退自相维系、是以四方顺轨而下无觊觎、使非集权於中枢、久之必有拥兵坐大而睥睨奸命、适召天下数世之患。然使国家不寄阃於四方、则朝廷又孤立无援、势必至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此千古以来祸机倚伏常如此者、非一世也。昔周有天下、诸侯裂土握强兵、而拥列城者星罗环拱。降及衰、周天子守府、然而绵延五百余年、从无权奸篡夺之祸、惧诸侯也。然自春秋以降至於战国、诸侯放恣、益不知有周室、天子徒拥空名於上、而卒灭於秦。唐有天下、行府兵之制、沿边置节度府、天下劲旅布处四方。突厥吐蕃之寇、天宝灵武之乱、皆资外兵扶翼而不遽亡。即以仇士良之威暴、而昭义一表、乃震惧不敢复肆、其制可谓善矣。然自安史之后,藩镇外擅,更为乖逆、至合纵以抗天子。飚驰云扰、终唐之世、其祸不解。凡此皆外重内轻、其失至於负隅怙强、朝廷不能制也。秦始皇惩周末之弊、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关中、自以为万世有天下矣。然外无信臣精卒以制其内、赵高一薰腐之余、遂得以把持大柄、玩孺子於股掌之上、天下熟视而不敢校。及陈胜吴广之徒起、奋梃大呼、天下弗能御也。魏文帝侵削诸侯、有同幽絷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其势固莫能为乱也。然再传而后微弱益甚、司马氏父子遂攘其臂而夺之。此又外轻内重、其失由於国无外援,故左右敢为乱逆而不顾也。且非独周唐秦魏然也。汉惩秦弊、广建亲藩、不旋踵而反者九起、其后复有七国之变。武帝离裂大国以弱枝叶、未几王莽崛起、公移汉祚。宋惩唐季五代之乱、杯酒而释兵权、务用文臣以柔其国、卒有靖康之祸。明惩宋室之孱弱、大封支庶、而靖难之师猝起而莫救。若此者皆所谓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而不可解也。虽然立国之初、固不能逆睹后日之害而预防之也。防一害必更有一害以中之、出於所防之外。惟嗣主深虑、知化规天下大势之所趋、因时制变以持之、使害未形而势已转、庶天下可久安长治、而无倾覆之忧。不然使周无夷王之下堂、幽王之东迁、秦无二世之昏虐、魏无齐王之幼暗、唐无代宗德宗之姑息、则其祸乱亦未必遽至於是也。贾生有言、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如因四朝之乱弱、而归咎其祖宗立国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转]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1904年7月4日,清朝举行了一次照律的科举考试。

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参加了名义上由皇帝主试的殿试。

由于清廷于次年宣布废除科举,因此此次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参加此次科考的还有谭延闿、沈钧儒等人。

此次科考的试题如下:第一场史论五篇: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变法,第4题举贤,第5题以夷制夷。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

)第三场《四书》《五经》。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法律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科举,由“分科取士”而得名,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培养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始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延续一千三百年之久。

一种考试制度,历朝历代沿用如此久远,不可小觑。

足见其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和广大封建知识分子的欢迎。

隋以前,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文武官员,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

隋始实行“分科取士”之法,把读书、应试、做官三者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崭新的一页。

科举制从它产生之初,即具备了以下三大特点:一是选拔人才大权收归中央(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选拔人才大权统归朝廷),二是允许自由报考(学子怀牒自荐于州县),三是以成绩定取舍(人称“一考定终身”)。

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科举制的“长寿”。

直至今日,我们仍能从现代“高考体制”中找到它的身影。

所以,从研究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角度,我们对科举制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公正的评价。

说到科举,人们常言“源于唐宋,盛于明清”。

精确地说,科举应是“源于隋,完善于唐宋,盛于明清,却又亡于清末”。

追溯科举发展史,有利于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培养选拔人才的体制,正确评价其意义。

例如,为何说科举制度是完善于唐宋呢?我们知道,唐随隋制,进而将科举分为“常举”与“制举”,即每年按期举行的考试称为“常举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举科”。

载初元年,武则天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又创“殿试”之先河,排除了通过钱财“买官进士”的弊端,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

长安二年,又根据武则天的旨意,由兵部主考,开始了“武举”的选拔,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至此,科举考试已成为选拔文武官员的常制。

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又进行了重大改革,最突出的就是放宽了录取范围,名额也威倍增加。

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然而,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河南贡院落幕的时候,举子们的心情,恐怕嗨不起来,因为次年清廷就宣布废除科举制,辉煌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彻底取消了,之前没考上的和没考好的再也没有机会重来了。

科举立于唐代,盛于宋代,河南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核心地段。

明清两代,政治中心北移,科举的重心也迁到了北京。

但是,无独有偶,清末走向衰亡的科举制度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河南。

言苏伦丨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河南贡院成为科举制垂死挣扎的最后一站如今,在河大校园里,河南贡院只剩下两座贡院碑,刻着贡院重修改建的两通碑文:《改建河南贡院碑记》,雍正十年河南巡抚田文镜撰写;《重修河南贡院碑记》,道光二十四年河南巡抚牛鉴撰写。

贡院碑对面是根据老照片重建的河南贡院执事楼,大有凭吊历史的意味。

按理说会试应该在都城北京举行,但1903、1904两年的会试都改在河南贡院举行,准确地说,历史上最后两场科举考试都是在河南贡院进行的。

这种情况在明清科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被保护起来的贡院碑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但估计没多少人知道被烧的还有北京贡院。

外国人深知中国对科举的痴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烧毁贡院是对中国士人最严厉的报复。

为了给那些死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洋人出气,1901年订立的《辛丑条约》规定5年之内不准在北京及近邻的山西举行会考,能正常考试的只有7个省份。

虽然对寒窗苦读的士子们来说,这个打击不小,可对老百姓来说或许是好事。

义和团运动每每东窗事发,官场中的头目们总能逍遥法外,受罪的都是平民。

这次可谓是釜底抽薪式的惩罚,直接绝了大批年轻人的仕途。

那么,科举制得以废除,我们是不是要感谢列强,烧了北京贡院,逼着清廷签了《辛丑条约》,如果不感谢,又仿佛在维护科举制度,真有里外不是人的感觉。

慈溪太后再看国内,慈禧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同时她也深受打击,接受了改革派的建议,批准部分新政,比如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最后两场会试其实是科举改革的示范。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与时间地点流程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与时间地点流程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与时间地点流程科举考试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 院试(县级别的考试)未考中前叫“童生”。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上公堂不用下跪。

(2) 乡试(地方上省级别的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期在秋季八且,故又称秋闱。

参考者秀才,及格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3) 会试(全国级别的考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故称春闱;地点京城礼部官衙,由礼部主持,故又称“礼闱”。

考中后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只考时务策一道。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三元: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命,选士既不须州郡的荐举,也不经中正的评定,而是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

这便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唐代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隋代创置的科举制度。

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科考内容,科考地点和时间(类似现在的考试大纲):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

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其历史可追溯到隋朝。

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和改革,科举制成为唐代至清代的主要选拔官员的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科举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批评和反思。

本文将重点探讨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以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考试形式和评价准则。

在本节中,我们将首先对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的概述进行阐述,为后续的详细讨论做出铺垫。

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是指清朝晚期的科举考试,这是科举制宣告结束的时期。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诗词、策论等科目,旨在测试考生的文化素养、才智和应试能力。

考试形式上,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采用了议论文或文言文的形式,要求考生以规定的时间完成一篇文章。

考试评分标准主要有文采、逻辑、观点独特性等方面。

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的设置对考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综合能力要求。

首先,对于经义和史书的考试科目,考生需要熟练掌握经典著作的内容和精神内涵,能够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评价体系。

其次,对于诗词的考试科目,考生需要具备优秀的诗才和良好的文学素养,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最后,在策论科目中,考生需要结合时事和历史背景,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展现出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政治意识。

总的来说,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涉及到文化、思想、文学、政治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知识,还需要考生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考试形式和评价准则,以及对科举制本身的评价和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介绍本文要讨论的题目,即科举制最后一次考试内容。

概述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目的。

2. 正文:2.1 考试内容的历史背景: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的科举都考些什么

最后的科举都考些什么
第三题是参考国外的管理经验了。日本聘用外国人管理国家很成功,埃及聘用外
国人就失败,那么究竟应不应该请外国人来中国当公务员?这其实是决策权与行 政权的问题。
第四题开始关注农业问题。应该如何实行农业政策?其实考题里就说清楚了,设 立农业学堂,翻译西方农书,善用资本和人力。
第五题关注中国海外侨民问题。1882 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大量华人受到打击, 那么应该如何援引国际法,保护我国的侨民呢?
殿试
题目就是一篇文章,
关键能给皇帝出主意
考时: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1904 年 7 月 4 日)
考点:保和殿
考题:
策题四道: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 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
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 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 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 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 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至于其他省份就各有特色了。有些是地域特色,比如河南考的是《中州形势论》, 就是说河南这个地方的位置如何重要,而陕西考的是《王猛治秦论》,前秦的丞 相是如何治理陕西的;有的考军事,比如山西的考题是《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 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意思就是如果当年的陈余用李左车之计,韩信该 如何应对?还有的省的考题联系到了实际情况,比如广东的考题是《武以侠犯禁 论》,这也许是因为当时广东革命党的暗杀之风太烈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自隋开始有科考,但是隋朝没有留下一个状元的名字。

自唐武德五年(六六二年)第一个状元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年)的刘春霖止,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年间的科考中,所取状元有姓名可考者,据一九九五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国历代状元录》载共六百零二人。

众多状元中,留下诗歌、词赋、对联、文章、书画不少,但殿试状元卷却是凤毛麟角。

笔者存有一份刘春霖状元卷,共有两千零五十九字。

如扣除答卷所列三代及履历八十四字,只有一千九百七十五字,足见炉火纯青,字字珠玑。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试题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状元殿试卷第一场,史论5篇:“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举贤,第4题变法,第5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偶看都够用了)第三场《四书》《五经》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状元殿试卷刘春霖臣对:臣闻王者不吝改过,故盛世有直言极谏之科;学者义取匡时,故贞士有尽忠竭愚之志。

昔汉文帝除诽谤之法,而后贾山、贾谊争致其忠谠之谟;武帝崇尚儒术,诏举贤良,而后董仲舒、严安、徐乐之徒群集于阙下;宋仁宗复制举诸科,除越职言事之禁,而后苏轼、苏辙对策极言时政阙失。

其于任官治兵之要,裕财正俗之方,类能指陈利害,上广人主聪听,下系四海安危,非仅在词章之末也。

夫殷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势有必然,理无或爽。

钦为皇帝陛下,践阼以来,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

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因时宜之道或有未尽欤?乃者临轩试士,冀得嘉谟,举察吏、治军、理财、励士诸大政,进臣等于廷而策之。

臣愚陋,何能与此。

顾自幼学以来,亦尝究心于治忽之原,考求乎中外之故,怀欲陈之而来有路,兹承大对,谕旨勉以直方无隐,何敢饰辞颂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伏读制策有曰:君人之道,子育为心,而因求简贤辅治之法。

此诚安民之急务也。

臣惟民间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

昔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禽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相同。

然汉代循良之吏,后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岂非粉饰欺蔽之习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饰欺蔽之习,在通上下之情。

长官勤求民隐,不敢自尊,则属吏清慎自持,不敢作伪,自然之理也。

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较前世为尤重,其事较古时为更繁,何也?世局日变,万政待兴,举凡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

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是在长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识,而后委之以任而不惑,责之以事而不迷,纲举目张,不劳而理。

今各省虽设馆课吏,多属具文,岁月一试,不过较文字之工而已。

政绩何由而成,循声何由而著耶?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遗意,其法似可仿行。

果能博采公论,慎选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

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

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于农,因详究历代兵制这得失。

臣谨案:井田沟洫之法废,遂专用征兵。

汉高祖设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随其地之所宜。

唐初置府兵,中叶以后,专用征兵。

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皆深切著明。

今日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童稚。

夫兵凶战危,自古为戒。

故孔子以军旅未学辞;卫灵公诚以穷兵不已,终至于乱。

左氏亦言:“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然自有国家以来,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说也。

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气力以贯注之,而后足以发挥其精神,以生存于万类竞争之世。

人身之气力不足,则血肉有壅滞溃败之忧,而精神亦无所附丽。

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于宋明数千年来,无不以兵制为急务。

乃世之论者,动是古而非今,辄谓人民岁输千万之资财,以养此坐食骄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兵于农之善。

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趋于变。

况以今日群雄角逐,战术之变幻,器械之精利,虽日召其兵而教练之,犹未必胜人,而谓集氓隶于行间,驱之以临占阵,庸有幸乎!然则,兵者固必教之于平时,而又既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

皇上整军经武,士卒以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而因求节流之法。

臣谨案:职内掌邦之赋出,此即近世各国所谓之豫算、决算也。

昔苏轼之策理财,谓天下之费,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

曾巩之议经费,谓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

皆扼要之论。

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

盖之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

开源之道,在振兴实业。

中国神皋沃壤,幅员纵横廖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

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选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难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

欧西以商业之胜衰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权利。

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钜,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

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呈,然后利权可挽。

皇上慎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因欲范围多士,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

此今日学界之要图也。

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

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

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而不免清议标榜之病。

唐初文字最盛,中叶而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已与温卷之名,而士习大坏。

宋世名儒辈出,各有师承,至于崇廉耻,敦气节,流风所被,迄有明而未衰。

虽其人能自树立,亦以教学相勉,师道立而善人多也。

夫大道载于六经,而伦理先乎百行。

今日浮荡之士未窥西学,己先有毁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

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

此即国粹保存之义。

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闳规,救时之要务。

荀子曰:“法后王。

”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

”乃可为理,夫使时移势异,而犹拘守成法,此《吕氏春秋》所讥“病变而药不变者也”。

自古有治人无治法,故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臣尤伏愿皇上,懋学修身,以为出治之原,然后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

故有汤武而后有伊吕之臣,有尧舜而且有勋华之业。

由是以课官,而官无不职;以治兵,而兵无不精;以理财,而度支无匮乏之忧;以励学,而士林作忠贞之气,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

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

臣谨对。

曾在保定莲池书院学习十载的末代状元刘春霖这次殿试是在科考变革后进行的,殿试策问并非八股文章。

八股文题目一般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解释须以朱熹《四书集注》等规定书目。

这种死板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严重束缚了士子的思想,导致应试者酸腐迁拙,只知死抠章句。

光绪二十四年秋,下诏实行新政,在科举考试中废除了《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增设了《皇帝策问》等新的科目。

策问则按问对答,所问范围主要是抓纲治国之策,有弊端之处,当问其利弊及解救之法。

如《皇帝策问》曰《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用,而因求节流之法?刘春霖答曰:“然臣谓理财,于今日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盖自通商以来,利源外溢,虽百计节省而无救于贫。

开源之道在振兴实业,中国神皋沃壤幅员纵横寥廓,且地处温带之下,百物皆宜,则当讲求农事。

人民四百兆善耐劳苦,而且心思聪敏。

中外交通以后,闽粤濒海之人类能仿造洋货,果其加意提倡,不准日出新制,则宜振兴工艺。

欧西以商业之胜衰为国力之强弱,轮帆交错以争海外利权。

”刘春霖对答切中要害,举例得当,时至今日仍有实际意义。

上述见解如能逐一实施,为当富国强民之上策。

但权柄操于慈禧之手,光绪二十七年(一九0一年)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列强入侵,清廷开始走下坡路,光绪帝欲振兴国家,谈何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