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论文《殖民地民族也能讲话吗?》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在其著作中,斯皮瓦克认为,在修辞和逻辑之间获得认知的条件和效应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为能动者构建世界的关系,如此能动者才可有伦理的行为、政治的行为并有可能在世界上以人的方式生存。
不为另一种语言构建这样的一个模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翻译。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处理这种模式的方式在殖民者语言和前殖民地语言中是不同的,从英语到第三世界语言和从第三世界语言到英语的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在前者的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殖民者的态度,而在后者的活动中民主法则往往会变为强权法则。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揭示了文学与权力的同谋关系。
他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指出“如果我们同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像历史本身一样,都是人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许多物体、地点或时代而言,人们赋予它的角色和意义,为什么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
赛义德在一系列后殖民理论中坚持了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于文化霸权的揭露。
意识形态总是与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意识形态之所以为“颠倒意识”、“虚假意识”,根本原因在于特殊利益被当做普遍的痛惜加以辩护。
无疑,西方作家在描绘涉及东方的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民族阶级意识的偏见。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著有《民族和叙述》《文化的定位》和《全球的尺度》等后殖民主义研究著作。
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
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究,提出了第三世界批评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略;(3)他的模拟概念对于第三世界批评家的反对西方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4)他所发展出的一种文化翻译理论强有力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内的语言中心主义模式。
后殖民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在后殖民批评语境下所建构的一系列有关翻译的概念、判断和喻说。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翻译在殖民化过程中所撒播的权力机制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抵抗的历史、挪用的历史、间隙的空间、分裂的空间等,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批评话语。
后殖民主义介入翻译研究,直接促使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使翻译学研究由传统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范式,即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历史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的研究。
总的来说,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消解和批判,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内推广以解构主义为中心的各种后结构主义理论。
消解了翻译过程中文本、作者和译者的中心地位,把目光放在了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方面。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言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映殖民主义统治下以文学形式反映第三世界生活的后殖民文学,进一步探究诸如语言问题、教育问题、民族文化与文学等问题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及文化视域下集中表达后殖民思潮的理论主旨等方面。
本文拟以西方后殖民理论对当代文化翻译批评理论中的影响,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建设给予批判性提问和参与性思考。
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后殖民主义俨然成为一个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否则将导致翻译过程中无法彰显不同文化间不对称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不仅如此,用后殖民主义理论重新翻译文本,还会深入剖析其译文与其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宗教、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也考虑在颠覆现存地缘政治权力体系,重构国际正义的政治框架中的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二、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其实,早在二战后就产生了“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用以代指那些独立的(前)殖民国家。
首先《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中萨义德认为“orientalism”有三种含义,而汉语则是无法翻译的。
第一层是指传统意义的学科名称“东方学”;第二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的渊源;第三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式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
后殖民主义以西方文化为中心,从特定的特权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关注文本的文化转向,促使文化翻译应运而生。
萨义德认为尽管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不能脱离后殖民主义的后现代语境。
然而,应该看到一直以来,语言学的对等论束缚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翻译比语言学翻译更具现实的进步性。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文化霸权与文化多样性的平衡
文化霸权的抵制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反对文化霸权,强调对 弱势文化的关注和尊重。但在实际操作中, 如何抵制文化霸权,避免对弱势文化的刻板 印象和歧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多样性,提倡 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然而 ,如何在翻译中平衡不同文化的表达,避免 文化冲突和误解,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 要解决的问题。
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冲突
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到不 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碰撞和交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关注意识形态对翻译过程 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意识 形态的交锋和对话。
价值观的冲突与调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和差 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解决如何在翻 译中调和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寻求共同点和 契合点,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创译策略
创译策略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创造性,通过对源文本进行创 新性解读和重构,为目标读者呈 现独特的文化体验。后殖民主义 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发挥创造性, 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的应用前景
要点一
机器翻译辅助
人工智能技术为机器翻译提供了强大 的支持,可以辅助译者进行快速、高 效的翻译。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 关注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探讨其局限性及与人工翻译的互补 性。
语言权力关系
全球化进程中,语言权力关系对 翻译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揭示语言与权 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语言平 等与多样性。
翻译伦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伦理问题 愈发凸显。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需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如文化尊重、信息对等、责任 担当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
印度裔美国学者 结合女性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 性别、种族、阶级为分析代码,对殖民地的 权力话语进行深入揭露,对文化帝国主义的 种族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进而对臣属文化重 新命名。 代表作:Of Grammatology (1976,trans.),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1988),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1993)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尼兰贾娜 (Tejaswini Niranjana): 印度裔美国学者 认为翻译自始至终都是个政治行为, 翻译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仍旧是原殖民 者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象征控制” 的场所,呼吁对翻译重新定位。 代表作: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1992)
混杂性(hybridity) 巴巴成功地将“混杂性”这一术语引 入了文化研究领域,并使之成为后殖 民批评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混杂性 是指由殖民化产生的接触区内新的跨 文化形式。巴巴认为,异质文化间的 碰撞是一种话语实践。巴巴试图通过 混杂性策略颠覆殖民话语权威,从而 揭示殖民化过程中被殖民文化与殖民 权力互动中产生的种种矛盾现象。
霍米· 巴巴(Homi Bhabha):
波斯裔美国学者 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主张异质文 化,特别是弱势文化,通过沟通与转 化,渗入到对殖民者文化的复制中, 解构其话语权威,从而使第三世界文 化获得自身的合法性。 代表作: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将翻译纳入到国际政治文化
的框架之中,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中的 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探索翻译在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 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对传统翻译研究构 成了巨大的挑战,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 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空间。
首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 的翻译理论体系。印度或 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 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 的文化或是具体的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 到了殖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 其次,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揭露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在翻译中形成的 不平等的关系和秩序,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这种权力差异并通过努力消 解这种差异,进而达到各种翻译文化的平等共处。但是,后殖民主义翻译 理论对这种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产生对西方文化的 敌视,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西方文化强烈的抵制情绪,进而导致 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恋情结,阻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有益交流,不利于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这便背离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初衷。 最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仅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强调东方对西方文化霸 权的对抗,但是却忽视或是回避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实,东 西方文化间形成的权力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其历史原因,也与经济、 政治以及文化传统都有紧密的关系。虽然有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或多 或少的对其他的影响因素也做了论述,但还是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没 有进行全面地论述。
铁木志科 (Maria Tymczko): 通过分析翻译在爱尔兰民族文化复兴和爱尔兰的政治独立过
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翻译与意识形态,政治斗争等密 切相关,是殖民地人民反殖民斗争的重要武器。 代表作: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1999)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论文《殖民地民族也能讲话吗?》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在其著作中,斯皮瓦克认为,在修辞和逻辑之间获得认知的条件和效应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为能动者构建世界的关系,如此能动者才可有伦理的行为、政治的行为并有可能在世界上以人的方式生存。
不为另一种语言构建这样的一个模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翻译。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处理这种模式的方式在殖民者语言和前殖民地语言中是不同的,从英语到第三世界语言和从第三世界语言到英语的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在前者的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殖民者的态度,而在后者的活动中民主法则往往会变为强权法则。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揭示了文学与权力的同谋关系。
他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指出“如果我们同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像历史本身一样,都是人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许多物体、地点或时代而言,人们赋予它的角色和意义,为什么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
赛义德在一系列后殖民理论中坚持了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于文化霸权的揭露。
意识形态总是与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意识形态之所以为“颠倒意识”、“虚假意识”,根本原因在于特殊利益被当做普遍的痛惜加以辩护。
无疑,西方作家在描绘涉及东方的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民族阶级意识的偏见。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著有《民族和叙述》《文化的定位》和《全球的尺度》等后殖民主义研究著作。
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
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究,提出了第三世界批评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略;(3)他的模拟概念对于第三世界批评家的反对西方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4)他所发展出的一种文化翻译理论强有力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内的语言中心主义模式。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讨晚清小说翻译
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晚清小说翻译选材
这个时期的翻译主体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翻译过不少小说,且对当时翻译界的混乱状况颇有微词的周桂笙(1873—1936)曾这样说:非求输入文明之术,断难变化固执之性,于是而翻西文译东籍尚矣。[6]晚清社会这种功利和实用的翻译动机,直接决定了什么作家什么作品被翻译过来。
1. 研究欧洲前殖民地独立后的情况.这些殖民地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遗存。
2. 研究欧洲前殖民地自殖民时代以来的情况;这些殖民地被殖民以后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遗存。
3. 研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权力关系:征服者文化(conqueror cultures)如何令被征服文化屈从其意志;被征服文化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克服这种政治高压。
四、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晚清小说翻译方法
至于本体意义上的翻译方法,在晚清时期,从性质上言,自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套用中国传统议论中的术语,可以称之为“直译”与“意译”,而如果采用Lawrence Venuti的术语,则就是“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术语系统,都体现了翻译主体对原文文本忠实与否的态度。[9]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探讨晚清小说翻译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爱尔兰的语境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
爱尔兰的语境
• 迈克尔· 克罗宁(Michael Cronin)
• 都柏林城市大学翻译与文本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主任,著有多部专著,如《翻译爱尔兰》 (Translating Ireland,1996)、《翻译与全球化》 (Translation and Globalisation,2003)以及《翻译与 身份》(Translation and Identity,2006)等。
2019/3/1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
• 首先,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 体系。印度或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 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的文化或是具体的 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殖 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显然,每个国家的历史 和文化迥然不同,因此各自所构建的翻译理论也难以具有广 泛的适用性,无法建立一种系统的翻译理论。而中国等另外 一些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盛行的国家,虽然翻译理论家们对 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为评介和纯 理论思考,研究视野比较狭窄,且有脱离本国翻译史实之嫌, 更加难以形成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2019/3/12
• 1641年,爱尔兰人再次爆发反抗运动,这次是以天主教徒 对于英国新教徒的反抗作为主轴。1649年,克伦威尔率英 军镇压了这次起义,整个爱尔兰终于在实质上完全置于英 国统治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大致上在1800年左右,英语在 爱尔兰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势语言。在爱尔兰岛 上,几乎任何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享有权势的人, 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不是爱尔兰语。虽然如此,爱尔兰语 仍然有400万左右的使用人口,但多数都是属于下层阶级 的农民
后殖民时代翻译理论发展
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
《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重释》 P-562
坎波斯兄弟:巴西食人主义翻译观
1 “吃人”的源流与演变
16 世纪初, 在现属巴西的一个叫Tupinamba 的部落里,一位来 自葡萄牙的天主教传教士被部落成员吃掉了。此事在葡萄牙及欧 洲引起不少震动,"cannibal"这个词也自此进入欧洲的语言。此 后,欧洲人一看到这个词心里便有些难受,甚至厌恶。
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巴西在文化上主要是葡萄牙及欧洲文化的延伸,没有自己的 特色。而实际上巴西拥有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欧洲的、非洲的、亚洲的、土著 的,等等。百年庆典触发了学人们的反思。大家认为巴西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 “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宣扬自己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铁木志科---爱尔兰殖民文学的发现
铁木志科---爱尔兰殖民文学的发现
玛丽亚·铁木志科博士-----翻译研究描写学派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
侧重于翻译的文化研究,现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比较文 学系教授,兼任英国沃里克大学英国及比较文化研究中 心名誉教授
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凯尔特语言文学系,在文学与语言 学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这使得她得以在翻译领域左右 逢源,既可以从宏观的文化角度,又可从微观的语言学 角度审视翻译
罗宾逊:翻译与殖民帝国
翻译身体学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受到来自身体之外的普遍社会 规范的约束,一方面来自身体内部的本能反应,使身体内在于翻译。 罗宾逊又进一步把后者区分为两个方面,即:1) 翻译的个人身体学 (the idiosomatics of translation) 。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历 了完全来自个人的身心感受。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Example 2
真是天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红楼梦》 第十一回)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1973:155) 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the Yangs,1978:23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是建立在解 构主义、 阐释学、 多元系统论、 描写主义、 目的论 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 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 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 过真正平等的对话” 。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 经济的不平等,便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 力差异,翻译难以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
巴巴
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 巴巴后殖民批评理论代 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 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这种批评 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 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 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异化
异化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 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为了挑战英美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 归化翻译法,Lawrence Venuti提出了‘抵抗式’ 翻译理论,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异语读者和 译者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各种限制”。
例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对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中国翻译实践中,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平等和尊重,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这一理论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应用。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将在中国翻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构建平等互利的国际翻译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翻译研究、启示、意义、实践、发展、文化、影响、挑战、应用前景1. 引言1.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提醒我们要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不再简单地将西方文化视作标准,而是应该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平等和尊重,主张在翻译实践中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文化背景,避免对原文内容的误解和歪曲。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鼓励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倡导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积极借鉴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推动中国翻译研究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
2. 正文2.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应当被看作是文化传递和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
翻译不仅仅是为了传达原文的意思,更是在不同文化和权力结构之间进行交流和表达。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翻译中的政治和权力问题,强调翻译的背景和条件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翻译者的文化身份、政治立场、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翻译不应被视为中立客观的行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综述
2332019年02期总第442期ENGLISH ON CAMPUS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综述文/霍妍【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旧殖民地国家的学者通过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个巨大的话语场寻找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最终希望通过建立东西方平等的话语权利,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文化侵略;话语权利【作者简介】霍妍(1982.10.22-),黑龙江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译家们所做的工作。
3.霍米·巴巴(Homi Bhabha) 的翻译理论概述。
这位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在英国牛津获取博士学位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其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理论要旨是通过杂糅策略消解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实现第三世界批评走向中心的运动,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景观。
霍米·巴巴在此理论语境下,有力地冲击了语言中心主义模式,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Homi Bhahha 1994)巴巴从文化层面上消解了罗各斯中心主义,为70年代以来两方译论领域兴起的文化转向之潮呐喊助威,也为后现代语境下的西方文化批评的经典理论宝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巴巴专门对 “不可译性”问题作了全新的讨论。
在他看来,“文化翻译”就是指“新颖性”,一种本雅明所描述的“语言的异域性”。
(John 1965)总之,巴巴运用了这种貌似戏拟实则犀利的非边缘化批评方法,实现了对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消解,使第三世界批评家从边缘走向中心,与他最近提倡的“少数人化”策略一脉相通,因为这是另一种全球化,大加张扬边缘走向中心的问题。
三、结论任何民族的文化,无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
都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当发生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时。
必然会产生不平衡的文化流动。
这种文化的强弱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并发现了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权力差异,从而证明了“语言学实验室”里的翻译研究关于“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的理论预设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民族主义”同样是一种信念,认为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拥有某一共同的遗产,如文化、语言、历史、意识形态、遗传或种族背景等等,同时认为:(1)那些不具备这些特征的“群体内成员”应该被清除、放逐或剥夺其投票及其他权力;(2)所有外国的影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有害的,理应抵制;(3)任何种族、人种、文化或语言的混合或杂合都是不纯洁的,理应清除摘要: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
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
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关键词: 后殖民翻译理论“暴力政治” 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该理论从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
后殖民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
后殖民主义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一、引言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纵览国内许多翻译期刊,论述翻译问题时涉及到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众多。
但是,总体看来,大多数论述似乎都从传统的译论角度出发,只是将归化与异化限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单向的研究。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到文本因素,还应该结合文本考虑其外部的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苏珊·巴斯内特和哈瑞什·特里维蒂认为“翻译总是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体系以及历史当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本产生的语境”(曲夏瑾、金敏芳,2011:4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它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启示,将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这一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王东风,2003:4)。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以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为视角,努力创造世界文化多样性。
这一翻译理论的提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文体和风格等文本内部问题,一大批原先热衷于探讨翻译技巧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文本因素,比如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
至此,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权力关系后来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殖民统治中去,迫使殖民地人民接受。”
Post-colonialism
Post-colonialism is continuation of decolonization, carried on in the Western academy, often termed as Postcolonial Studies.
Homi K. Bhabha(霍米·巴巴 )
• He has coined a number of the field’s neologisms and key concepts, such as hybridity(杂 合), mimicry(模仿), difference(差异), ambivalence (矛盾).
赛义德在一系列后 殖民理论中坚持了 对于西方中心主义 的批判及对于文化 霸权的揭露。
Gayatri Spivak
• Spivak (1942-) is an Indian theorist, She has often referred to herself as a “practical Marxist-feministdeconstructionist.“(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 She often focuses on those who are marginalized by dominant western culture: the new immigrant; the working class; women; and other positions of the subaltern.
更确切地说,后殖民主义翻译就是第三世界要 借此来“ 促使本族文化摆脱前宗族国的文化 束缚,改变本土文化边缘地位,重塑文化身份,重 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 交流和对话 ”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 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 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不自觉间所采用 的翻译策略。通过翻译促使殖民文化摆脱前 宗主国的文化束缚,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 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交流与对话。
➢ His work attempts to highlight the inaccuracies of many assumptions about cultures and societies, and is largely informed by Michel Foucault's concepts of discourse and power. (“话语” 与“权力”理论)
03 关键术语解析
归化(domestication)
韦努蒂用来描述翻译策略的词语。在此类翻译中, 译文采用明白、流畅的风格,使目标语读者对外来 文本的陌生感降到最低度。韦努蒂认为,归化翻译 是英美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翻译策略,它与存在于 英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是一致的。
It is a specifically post-modern intellectual discourse that consists of reactions to, and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legacy of colonialism.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文学界和文学理 论界异军突起,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 作为一种激进的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首次将西对 殖民地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 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之上,显示 了西方当代理论批评在“后现代主义之后” 的一种新 的动向。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 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分析殖民主义文化遗 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代表人物
Edward W . Said (1935-2003)
➢ He was a Palestinian-American literary theorist,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 义、 阐释学、 多元系统论、 描写主义、 目的论和新历史 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 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 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 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 话” 。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产 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翻译难以实现 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
• Such terms describe ways in
which colonized peoples(被殖 民者) have resisted the power of the colonizer(殖民者),
according to Bhabha's theory.
• 在后殖民研究中,巴巴认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 统治与压迫并不仅仅是权力的单向运作,实际上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交织、难以严格划界和区 分的。被殖民者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模拟殖民话 语,使之变得不纯,从而进一步解构、颠覆殖民 话语。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 周函 彭洁 彭程 何瑶
01 定义
CONTENTS
目
02 代表人物
录 03 术语分析
04 案例解析
04
01 定义
What is colonialism?
• Colonialism: one country’s domination of another country or people—usually achieved through aggressive, often military, actions—and the territory acquired in this m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