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20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
20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重点)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同学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é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名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六、体会诗境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XXX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XXX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XXXXXX课后题: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搜集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XXX 更长,酒尽心已碎,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强调研究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熟悉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粗心。
背诵古诗。
2.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设想诗歌所描画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蜜意厚谊,受到古诗文明的陶冶。
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古诗文的基本办法。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研究古诗的过程傍边,教授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诗文中交流。
2.只言片语就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诗文千古不衰的魅力啊!课下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诗也是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今天我们研究的古诗还是一份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古诗两首,一起感受那份情二.读诗题,检查预1、指导读题(1)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四上 20古诗四首(第一课时)预设目标:1.读懂《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重点字词及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2.能按照古诗词的韵味,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王维、李白、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搜集有关这几则古诗的资料。
③摘录课外的有关送别亲友的古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1.听音乐——《送别》,和朋友要分别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2.柳永曾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是的,古人也是多情的,写下了许多关于送别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去品读诗人当时的感受。
二、出示古诗,弄清题意。
1.出示两首古诗,轻声读读。
2.解题。
说说“使”、“之”的意思。
将课题补充完整。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随机请学生说说对“故人”的理解。
2)弄清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
弄清黄鹤楼与广陵(即扬州)的地理位置。
理解“西出”“西辞”。
三、自主合作,理解诗意。
1.再自由读读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想意思。
2.小组合作,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熟读古诗,借助字词典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理解重要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其中一首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朝雨”“浥”“客舍”“更尽”;“烟花”“尽”“惟见”。
其他同学可以做点笔记,也可对发言的小组提问、补充。
四、体会诗境,朗读回味。
1.齐读这两首古诗。
体会这两首诗的异同。
预设——板块A这两首诗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真挚深厚的友谊以及依依惜别的感情。
前者更多一点对未来的悲切,伤感;后者多一份祝贺和期盼。
(1)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使用教学素材听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案
涧河小学电子备课专用纸课题20、古诗两首页码100~102页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是个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及其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李白的简介教学流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关于大诗人李白你们知道点什么呢?或者会背他的那些古诗呢?看来同学们对李白了解的非常多,是啊,人们尊称他为“仙”他写过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许多与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课题)(二)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吧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来解决。
2 、听老师范读课文。
3 、板书标题。
(适当点评,结合生字“孟”有几画?提醒注意第一笔,横撇共8画,这十个字告诉我们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广陵即扬州)4、简介李白(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善用夸张写法。
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理解诗意体验诗情:1、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学听。
2 、交流自学所得:(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那些词语的意思说哪个都行?)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1、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说明友情非同一般。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黄鹤楼在西广陵在东)(3)扩展:作者的好朋友要走啦,他们会说些什么呢?2、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1)烟花三月:(看注释)。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示标:1、导入: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示标:二、知诗人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是一伟大浪漫诗人,有“诗仙”之称。
三、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
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
师:那是多么惬意啊!(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
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
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
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3、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作业练习: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送元二使安西》学习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示标1、导入: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示标二、知诗人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有“诗佛”之称。
三、解题使,出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4)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1)唐高适送别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2)环境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谁不知道你呢?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师补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板书: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悟诗情
目酒 明诗意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
(5)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中的意境、作者的心境。.
①孤帆的“孤”,让你想到了什么?
②唯见的“唯”又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情知诗音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③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éi)。理解多音字“朝、舍”,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④读熟这首诗: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这首诗借这荒寒壮阔的环境,送别董大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这首送别诗,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提示:抓住前两句中的景物以及后两句中的“莫愁、天下”等词,予以体会。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 教案
20、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导语】本节课的内容是《古诗两首》。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并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七步诗》和《蜂》这两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含义;学生能够感受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情感教育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
学科与社会观念:学习古代文学的素养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解读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鉴赏古诗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及投影仪、课文教材、课外读物、展示板。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形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展示课前阅读课文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七步诗》和《蜂》的诗词,让学生预测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分组合作阅读(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首诗歌,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向全班展示。
四、整体理解(8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整体理解。
如: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作者通过哪些词语来描写?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什么?等。
五、感受诗歌情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情感猜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并用诗词描述自己的感受。
六、背诵诗歌(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七步诗》和《蜂》,同时指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七、学以致用(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场景,用诗歌的方式来描写,并与小组成员互相分享。
八、总结反思(5分钟)通过学生分享和教师点评,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阜外一小多晓晖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背诵古诗。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古诗的预习作业,搜集相关地名、诗人及好友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并背诵古诗。
2.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异。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异。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对比古诗,交流相同和不同之处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两首送别诗,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我们了解了古诗的意思,这节课,我们还将深入地学习,一起感悟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谁愿意来读读这两首诗?指名读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2.初步交流上节课,我们预习后,比较了两首诗的相似之处。
指名说预设一:这两首古诗属于送别诗。
预设二: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
预设三:字面上有相同的用字:尽、故人预设四: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送,都表达了诗人与好友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
板书:依依惜别这两首古诗有哪些不同呢?请大家讨论交流。
指名说预设一:孟浩然去扬州,元二去安西,目的地不同。
预设二:描写了武汉、扬州和渭城的景色。
预设三:送行方式不同。
预设四: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送,但是不同的朋友,不同的送别原因,不同的送别场景,在这浓浓的惜别之情中,诗人表达的情感又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呢?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二)研读古诗,想象画面,诵读并感悟情感的差异。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20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孟、浩”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想象法、结合注释阅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首诗歌。
(板书课题:20.古诗两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有没有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感受与朋友分别的场景,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分别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他又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黄鹤(hè)楼、姓孟(mèng)、广陵(líng)、辞(cí)掉、唯(wéi)一”。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4.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共2课时)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总教学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借助汉语拼音和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能准确无误认读5个生字,在生生评价中规范书写7个生字。
2.通过自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4、通过思考品味、全班交流、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5、通过品味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思考品味、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课时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陵鹤孟孤课后习题: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搜集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帆远情更长,酒尽心已碎,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诗文中交流。
2. 只言片语就把对客人的欢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诗文千古不衰的魅力啊!课下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首诗也是一个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还是一份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古诗两首,一起感受那份情二.读诗题,检查预习1、指导读题(1)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初步感知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Teaching plan of two ancient poems in lesson 20 of the fourth g rade volume I of PEP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
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
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
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
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
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
酒也非常厉害。
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
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
(板书:酒仙)
4.
喝酒写诗,无人能比。
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
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
(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
(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
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
指生读。
2.
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
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
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
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
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
于是,写
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
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
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
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
(板书:读
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
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
(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辞”平
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