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分布研究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四水四定”研究Ⅱ:应用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四水四定”研究Ⅱ: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030831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f.png)
2024年3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5卷 第3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4)03-0266-13收稿日期:2023-07-17;网络首发日期:2023-03-11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40311.0923.001.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9143,5220904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3YFF1304202,2018YFC0407705);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项目(2022NXZD1)作者简介:游进军(1977-),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
E-mail:youjj@iwhr.com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四水四定”研究Ⅱ:应用游进军1,贾 玲1,王彦兵2,杨朝晖1,汪 林1,薛志春3(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2.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调度中心,宁夏银川 750002;3.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44)摘要:宁夏干旱缺水且发展不均衡,以水定需是必然选择。
本文针对宁夏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特征,构建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四水四定”优化模型,开展全区“四水四定”方案分析。
模型以用水总量红线指标为水资源刚性约束,根据区域发展战略确定刚性保障需求,通过水与“四定”协调关系分析得出经济社会发展和用水效率可行变化范围。
以2019年为现状、2025年为目标年,采用模型协调优化得出“四定”规模控制目标,以及分行业和区县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结果表明,在全区73.27亿m3用水总量和41.5亿m3耗水约束下,满足全面小康的“四定”规模为750万人、5481亿元GDP、84.7万hm2灌溉面积和791km2建成区面积。
通过对比分析方案的公平性和效率提升状况,揭示了不同行业、区域的水量流转方向,表明约束设置对结果有显著影响,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管控决策提供参考。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1374e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4.png)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水资源是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它在农业、工业、能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每个人的生存和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的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充足的水资源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工业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1. 农业发展:农业是水资源消耗量最大的领域之一。
充足的水资源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与丰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水灌溉系统、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增长: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高水耗的行业,如化工、冶金、纺织等。
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保证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同时,水资源的利用也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
充足的水资源可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供水,提供优质的饮用水和卫生用水。
同时,水资源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环境改善的重要条件。
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资源的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协调关系。
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保障水资源供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调度,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改进水资源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
同时,加强科研机构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寿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与布局研究
![寿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与布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2ad7b60b4e767f5bcfce0d.png)
瓦西
988
瓦东
1269
合计
5878
表1寿县不同规划水平年各行业的用水需求预测
万
工业
生产
农业
农田灌漑
多年平均
80%
-建筑业和 -林牧渔畜 第三产业
生态
总需水量
多年平均
80%
611
25221
31381
2204
880
321
31735
37895
290
14526
18074
1137
169
61
16945
20493
为构建寿县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布局在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要求进行了水资源供需分析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配置的宏观指标体系提出了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区域之间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2019年8月
猱社科枚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用水资源量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沿瓦埠湖提水泵站更新 改造,提高有效出力,增加提水量和运行安全,以及中水
利用等措施,预测2020年可供水量比现状年多年平均、 80%保证率的可供水量分别增加0. 45亿倉、0. 25亿
引江济淮工程投入运行后,2030年比2020年多年 平均、80%保证率的可供水量分别增加0. 30亿用、 0.90亿廿。分析成果见表2。
水平年 2020 2030
保证率/%
80 多年平均
80 多年平均
当地地表 水资源量
1.8 3. 5 1.8 3. 5
表2
涝史杭 配置量
5. 36 5.2 5. 36 5. 2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e1041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13.png)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尤其是在中国,各地政府都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关键策略之一。
但是,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出现明显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探讨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1. 国家级发展区域国家级发展区域是中国规划建设的特殊区域,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
这些区域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和相关优惠政策的鼓励,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
2. 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为不均衡的两个区域,在政策、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
沿海地区受益于开放政策,以出口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内陆地区则以国内消费市场为主。
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成熟,以制造业为主,而内陆地区则以农业、能源和资源开发为主。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我国政府规划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协调发展的区域。
这些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殊政策支持,有助于促进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
二、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点的原因1. 地理环境因素地形、水资源、气候、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
比如说气候不适宜农业发展的区域,就会相对贫困,而地形难以开发的区域,就会封闭在经济繁荣区域以外。
2. 行政政策影响政府的政策和投资下放也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一些政府对一些高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资金和税收等的扶持,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 历史的遗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指的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某些地区的发展机会被忽视或者缺乏资源,导致长期以来,这些地区一直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
比如说,因为历史地缘问题,一些内陆省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较差,导致它们的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4c764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f.png)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过去,我们常常将经济发展视为首要目标,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不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都是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
比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旅游业的繁荣需要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生态环境。
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且难以逆转的。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河流的污染会使渔业资源减少,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例如,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和先进的环保技术,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比如,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
比如,某些地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保护了土地和水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些城市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例如,某些资源型城市在过去过度依赖矿产资源的开采,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了土地塌陷、水源污染等问题,当资源枯竭时,经济发展也陷入了困境。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46465731b765ce05081480.png)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作者:王晓明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同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水生态保护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加强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现阶段,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水污染源防治难度较大,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生态环境的污染。
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探索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策略,研究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意义。
1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1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实质上来讲,经济增长是经济产出增长的过程,而经济产出是多种生产要素的组合。
水生态环境是经济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经济生产提供水资源,吸收经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水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环境服务。
由此可见,水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经济的社会福利。
另外,水生态环境虽然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其他替代品减轻水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完善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快经济发展。
1.2经济发展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经济发展对水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水生态资源的重视程度,加强人们对水生态资源的保护。
并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减少对水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2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2.1人口数量过大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严重影响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增长速度高居不下,人均占地面积较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62c41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5.png)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进程,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 提供生产力:水是各个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需要大量的水来支持正常的运营。
例如,农业需要水来灌溉农田,工业需要水来冷却和生产,服务业需要水来提供饮用水和卫生设施。
2. 推动经济增长:水资源的充足和有效利用对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
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支持农田灌溉,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收入。
同时,对于工业发展来说,稳定的水供应可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利润的增长。
3. 促进投资和创新:由于水资源对经济的关键性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水资源的开发列为优先事项。
为了更好地应对水资源的需求,政府和企业会投资于水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水资源利用的挑战1. 水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世界上有些地区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挑战,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着水资源过剩的问题。
这种不平衡分布给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困难,需要注意合理调配和跨区域合作。
2. 污染与环境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
工业废水、农业非点源污染和城市排水等问题都对水质造成了影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3. 水资源管理的挑战: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资源,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然而,水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政策缺失、管理衔接不畅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加强水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发展水相关产业: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带动水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水处理技术、水务管理和节水设备制造等。
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
![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1c4cc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f.png)
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一、概述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概念,也是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研究旨在深入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和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
本文将对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的概念、理论和应用进行阐述。
二、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的概念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是一种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利用资源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生存所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包括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
三、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的理论1.资源约束理论资源约束理论认为,资源总量是固定的,而需求则会随时间变化,因此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
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是资源约束理论的基础。
因此,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必须进行资源统筹和协调,遵循节约、保护、优化利用的原则。
2.资源矩阵理论资源矩阵理论以资源为主要考虑因素,将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情况制成表格,以此制定相应政策。
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类型和分布情况不同,资源矩阵理论也提出了不同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
例如,在资源开发方面,如果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那么就应该扩大水产养殖和水产捕捞业,这样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资源流动理论资源流动理论认为,资源的流动可以使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优化利用。
因此,资源的流动既需要财务投资支持,也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支持。
较好的资源流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经济发展,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四、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的应用1.制定政策规划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可以为制定科学的政策规划提供有效的依据。
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确定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法,根据这些方法制定科学严谨的政策规划。
2.提高资源得到利用的效率资源的统筹和协调可以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在各种资源的可用性和需求方面,应该把优化利用作为重点,按照合理配置和收益最大的原则来利用资源。
XX县水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
![XX县水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af8ed5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8.png)
XX县水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一、背景分析XX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水资源对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农业灌溉等原因,水资源的状况日益恶化,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制定并实施水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1.制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促进农业节水技术与管理的推广,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3.加强水源地的保护,确保水质安全。
4.推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具体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立水资源信息平台,及时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和水质情况,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2.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与管理组织开展农业节水技术培训,推广高效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
加强农村水井管理,遏制乱挖乱建水井现象,防止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
3.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灌溉渠道,推广智能化灌溉系统,提高农田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水稻种植区的排灌设施建设,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4.加强水源地保护建立水源地保护区,制定水源地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加强水源地环境监测,防止水源地受到污染和破坏,确保水质安全。
5.推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和经验,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规划,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布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6.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机构,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和打击力度。
四、保障措施1.加大对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财政投入XX县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资金需求,确保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
2.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强对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人才队伍。
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
![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9a44316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c.png)
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成为当今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探究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协调发展。
1.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涉及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诸多领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凸显。
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然而,水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水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枯竭,水污染则影响水质,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生态破坏更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破坏生态平衡。
这些挑战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来解决。
3. 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应该是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实践中,可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
首先,要树立节约用水的理念,提倡绿色发展,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
再次,要推动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要促进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 结语综上所述,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应加强合作,制定共同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共同应对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推动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希望未来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造福全人类。
关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分析
![关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d2fa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c.png)
关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分析一、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内涵空间均衡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水定需,根据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超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十六字方针中“空间均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开发强调必须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二是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针对水利工作,要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条件相匹配。
本文认为水资源空间均衡内涵可理解为:第一,水资源空间均衡是由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空间分布间在时间、空间上相协调相匹配的双重水资源供需平衡;为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必须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限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区域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的需水总量不能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人口、空间均衡,可从供与需两个方面进行双向调节,来实现区域水资源供给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相适应,进而达到空间均衡的状态。
第二,水资源空间均衡是由低向高不断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为了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能够通过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最终实现高水平的水资源空间均衡;均衡水平的高低可以用国土空间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用水安全的保证程度的差异性等来反映。
第三,在供用水节约高效、需求刚性合理的前提下,把握人口、经济、水资源的平衡点推动发展,达到人口与水资源、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共同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
可见,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崭新且具有典型复杂性的广阔研究领域,影响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国家未来水网建设、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分析识别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分析识别旨在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系统的测度指标,识别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系统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不同因素时空演变及分布特征、空间均衡测度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ca3dfc7c1cfad6195fa728.png)
31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 .4 . 水浪费严重
一
是农业灌溉多采用 “ 土渠输水 、 大水漫灌” 的传
统方式 , 使得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率仅为 3%, 0 达不 到发达国家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的 5 %, 0 因此节水灌溉 技 术 的推广进 度亟 待加 快 。 二是 多数 企业 缺乏科 学用 水理念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 , 其损失 的水量约 占 取水量的 1%, 5 最高达 5 %。三是居民用水浪费现象 0 严重 , 据统计 , 全国每年浪费的水资源高达 10 m 。 0亿 s
发展
络体系 , 加大公众环境教育力度 , 形成全社会合力 , 自 觉 培养 、 高 环境 保 护 观 念 和素 质 , 决 抵 制各 种 破 提 坚 坏环境行为和不 良倾向。 第 四, 建立开展水资源文化节 日 活动。云南傣族 泼水节、 海南龙水节、 四川谢水节、 新疆克拉玛依市水 节等充 满地 域 特色 的水 资源 文 化活 动 , 推 动公 众水 对 资源观念转变 , 普及水资源知识 、 创造节水环境发挥 了 巨大作用 。此 外 , 政府 应对 群 众 自发举 行 的环 保 活 动予以大力支持 ,鼓励公众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 , 大
受 到威胁 , 粮食安 全生 产受 到严重 影响 。
32 原 因分 析 .
随着人 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飞速发展 , 水资源供需 矛盾 尤为 突 出 , 资源 短缺 已成 为制 约 中国经济 社 会 水
发展 的瓶 颈 。目前 , 国干旱 缺水 地 区已涉及 2 我 0多个 省( 、 市 自治 区 )其 面积 约 为 50万 k , , 0 m2占我 国陆 地
[ 关键词 ] 水资源 ; 经济社会 ; 可持续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V 1 . T 2 3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4 7 4 (0 0 1— 09 0 10 — 0 2 2 1 )0 0 1— 2
水资源规划中的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与规划方案
![水资源规划中的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与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35760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7.png)
水资源规划中的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与规划方案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
因此,研究和制定水资源规划中的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与规划方案,对于解决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现状与问题1. 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背景和现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尤其是在一些干旱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城市,水资源供应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竞争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 水资源供需矛盾带来的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存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水资源短缺导致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受限,影响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其次,水资源紧张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困扰,居民的用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水资源供需矛盾还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问题。
二、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性1. 协调发展的意义和目标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在满足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协调发展的原则和措施实现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坚持节约用水和优化供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法规。
此外,还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减少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研究与规划方案1. 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实现水资源供需与水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规划。
可以采用水资源评价、水资源需求预测、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等方法,全面了解水资源供需状况和水环境状况,为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计算方法及应用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计算方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3cbe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3.png)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计算方法及应用左其亭;赵衡;马军霞;臧超【摘要】To calculate the matching degree of water utiliz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time and space calcu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sequence. This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matching degree of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Additionally, the temporal year-to-year matching degree of Henan Province and spatial matching degree of different districts in Henan Province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mismatching:one is the fas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ater deficient, the other is the relative slow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pite of rich water resources. This method can better reflect the matching degree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time and in various spaces. Meanwhile it also can deep reveal the causes of mismatch.%为了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列的时间和空间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以及河南省逐年时间上的匹配度、不同行政分区空间上的匹配度。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13c49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1.png)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导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压力。
本文通过对中国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1. 水资源总量有限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的国家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年平均降水量约24000亿立方米,其中可用水资源量为近6000亿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而且,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南方地区相对较丰富。
2. 水资源利用模式不合理中国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工业和居民用水的比例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农业耗水量大、效率低的问题。
此外,农田灌溉技术落后,传统的洪灌浪费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3. 水资源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各地普遍存在水体污染的问题。
工业废水、农田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都对水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河流和湖泊已经无法满足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标准,给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不完善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另一方面,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也较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有效保护水资源。
【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强农田灌溉技术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用水效率。
同时,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推广循环水利用技术,减少工业废水排放。
此外,还可以加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水资源管理,倡导大力节约用水。
2. 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仿真模拟——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仿真模拟——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ba66dc4360cba1aa811daed.png)
色模型进行耦合度运算和预测时数据量较大、涉
及的因素较多,引入 MATLAB 仿真技术通过编程
进行模拟测算。
1.1 灰色关联耦合测度模型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系统由若干序参
量或要素构成,系统要素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实
现,由此两系统 t 时刻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数定义为:
m
n
∑ ∑ W(x,t) = ai xi(t), S(y,t) = bj yj(t)
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系统耦合协调 发展评价
2.1 指标体系与数据 考虑到本文研究目标是从动态耦合的多维角
度综合评价,参考其他研究成果[4,5]和洞庭湖生态 经济区具体状况,选用人均用水量等 15 个指标度 量水资源环境发展状况,人均 GDP 等 8 个指标反映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表 1)。 选取 2004~2013 年常德地区辖 8 县市,岳阳地区辖 7 县市,益阳地区辖 5 县市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自《湖 南统计年鉴》[16]、统计、水利和环保部门提供的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水资源公报和环境质量 公报。区分正负指标,采用 Z-score 法标准化,这种 方法对原始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处理使之符 合标准正态分布,转化函数x* =(x - μ)/σ,其中 μ为样 本数据均值,σ为样本数据标准差。 2.2 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系统耦合源于物理学,指两个及以上的系统 或运动方式间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实现协同的 现象。通过耦合关系分析可有效解决系统失调, 确保各系统相互协调与共同发展。系统耦合研究
经历了定性到定量的过程,早期研究集中于工程 领域[1],其后引入生态经济学,就城市化与生态环 境耦合协调发展 ,农 [2~4] 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 合过程和耦合态势[5,6]等方面进行分析。2005 年以 来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问题的研究表 明:水资源经济耦合系统内部存在紧密的互动关 系[7],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水资源环境的物质 能量投入,受到水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人类的过度 开发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水资源承 载 力 不 足 等 不 良 状 态 ,并 通 过 人 口 驱 逐 、资 本 排 斥、资金争夺等约束社会经济系统的过度发展 。 [8]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态势表现为两系 统间相互作用、相互胁迫, 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 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水资源利用强度作 为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驱动社会经济与 水资源环境关系呈 S 型波动[9,10]。基于系统理论建 立水资源经济耦合系统模型进行耦合程度的测定 可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1]。
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分布与区域差异
![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分布与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cff59a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09.png)
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分布与区域差异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中,地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其中资源分布和区域差异更是关键的因素。
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来看,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气候等。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比如,某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像煤矿资源丰富的山西,凭借这一优势发展起了相关的工业产业。
而一些地区水资源充沛,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比如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依靠丰富的水资源,农业得以繁荣,工业用水也能得到充足供应。
在土地资源方面,平原地区往往更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像我国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广袤的土地为粮食生产和工业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比之下,山地和高原地区在土地利用上就面临更多的限制,但可能在旅游、特色农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
气候资源的差异也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能够发展出高产优质的农业。
而在一些气候寒冷或干旱的地区,农业生产则面临较大挑战,但可能在能源开发、特色旅游等领域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社会经济资源同样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
人力资源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由于经济活跃,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技术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一些大城市和科研中心通常集中了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而一些偏远地区可能在技术引进和应用方面相对滞后。
资金资源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金融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资金充裕,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扩张。
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差异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https://img.taocdn.com/s3/m/15c33fc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0.png)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过去,我们往往更侧重于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都是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
比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工业生产需要充足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基础条件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以水资源为例,当河流、湖泊被污染,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生活用水,也会对工业用水造成困扰。
许多需要大量用水的企业可能会因为水资源的短缺而不得不减少生产规模,甚至停产。
这无疑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过度的森林砍伐,不合理的矿产开采等,都使得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比如,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研发和应用更先进的环保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还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例如,在发展旅游业时,如果能够合理规划,保护好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增长,还能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财富。
相反,如果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可能短期内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会导致旅游资源的枯竭,失去发展的后劲。
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分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7030f3910ef12d2bf9e705.png)
第 4 期
V0 1 . 1 1 No . 4
Au g . 2 0 1 3
2 0 1 3年 8月 d o i : 1 0 . 3 7 2 4 / S P . J . 1 2 0 1 . 2 0 1 3 . 0 4 1 4 9
安徽 省 水 资 源 与社 会 经 济 协 调 发展 空 间分布 研 究
现 出更 高 的一 致 性 。 中 图分 类 号 : F 1 2 7 ; TV 2 1 3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6 8 3 ( 2 0 1才l S — 关键词 : 协调发展 ; 水 资源 ; 社会经济 ; 安徽省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r e g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o f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e n t d e g r e e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c o n o my i s s i g n i f i — c a n t b e t we e n d i f f e r e n t c i t i e s i n An h u i p r o v i n c e . Th e r e we r e t wo o u t s t a n d i n g t y p e s :e x t r e me l y i n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wi t h h i g h u t i l i z a — t i o n r a t i o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 f i v e c i t i e s )a n d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wi t h l o w u t i l i z a t i o n r a t i o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 s i x c i t i e s ) , a n d o t h e r c i 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分布研究:摘要:基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选取平水年份的2005年为例对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安徽省地市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差异明显:以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5个城市)和低开发协调(6个城市)两个类型最为突出;其他地市基本以中度开发协调或基本协调为主。
人均GDP最高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和淮南5市是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区;人均GDP低的阜阳、亳州和宿州3市正处在低开发协调区;另外处在低开发协调区的宣城、池州和黄山3市是人均水资源量在全省最高的3个区。
进一步对比淮北与芜湖发现,两市水资源和人口数量相当,但协调度迥异,其GDP和用水量相差都在2~3倍。
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用水差异是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
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比发现,协调度与社会经济干旱指标在度量水资源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结论基本吻合,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
关键词:协调发展;水资源;社会经济;安徽省1、安徽省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概况安徽省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从降雨量看,水资源较为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800~1 800 mm(河川径流深200~800 mm)。
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全省人均、每公顷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6 500 m3和15 600 m3,不足全国平均数的一半;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地区,水资源人均亩均占有量仅为全省的50%左右。
淮北中北部不足500 m3。
按照世界惯例,安徽大部分地区已接近或达到中度和重度缺水地区,部分地区已达极度缺水区。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2011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5 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省内各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亦不均衡,发展过程中,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协调状况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2、研究方法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其中以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资源禀赋等的协调发展研究较多。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包括: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来建立协调度函数[2];利用灰色系统对协调度进行分析与预测[3];从系统论协同学出发,以不同时段各子系统的有序度组合状况来反映协调度[4-5];通过混沌分析建立系统整体协调度优化模型[6];建立距离协调度模型对系统协调发展定量评价[7];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8],秩相关分析方法[9]等建立协调度模型;利用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函数和效益指数来构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10]等。
本文所选用的各指标的协调度模型是针对安徽省的平均水平而建立的,相对与其它协调度模型而言,更能反映出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度差异,在当前的协调发展计算中,使用相当广泛。
2.1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由于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而,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处在不断调整中。
协调度就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11]。
它是一个时间概念,具体表现为某一状态的值,反映系统的整体的优劣状态。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衡量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程度及其供求关系。
式中: CIj为协调度指标;WPCRj为各行政区划人均水资源相对指数;OPCRj为各行政区划其他指标(人均水资源量、每公顷平均用水量、单位工业产值用水量等)相对指数;WPCj为各行政区划人均水资源量;WPC为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OPCRj为各行政区划(指标;OPC为安徽省指标。
整体上来说,协调度越大,则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越强,相反地,协调度越小,则水资源对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越小[13]。
通过对协调度的评价结果可知,协调度大于1,则表明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大于安徽省的平均水平,有利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协调度小于1,则表明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小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结果不利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2指标体系的选取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目的即满足人口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因此选取可供水指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G1(m3);每公顷平均水资源拥有量G2(m3);人均可供水量G3(m3);万元GDP工业产值水资源拥有量G4(m3);需水指标:人均用水量X1(m3);每公顷平均需水量X2(m3);人均生活用水量X3(m3);万元GDP工业产值需水量X4(m3)作为安徽省水资源与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指标。
3、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3.1 2005年安徽省平均降水量1 208.3 mm,较多年均值多3.0%,属平水年份。
本文选择平水年份的2005年作为安徽省平均状态进行分析。
根据2005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水资源公报》计算。
3.2徽省各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空间差异选取平水的2005年进行安徽省各地市协调度空间差异分析。
根据《2005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和《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各地市水资源供需指标,结合协调度公式计算结果见表3。
(1)平水年的安徽省各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状况以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5个城市)和低开发协调(6个城市)两个类型最为突出;其他地市基本以中度开发协调或基本协调为主。
(2)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的5市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
这与周亮广等(2011)从社会经济干旱角度得出的2005年安徽省经济干旱最严重的区域也相一致。
由表3可见五市的人均GDP在全省都正排在前五位,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最高: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人口众多,经济发达,GDP量(853亿元)高出其他城市的2~3倍;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主要由于工业用水量巨大,是全省工业平均用水量的2~4倍,人均用水量占居全省第一二三位;淮南作为全国13个亿t煤炭基地之一和全国6个煤电基地之一工业用水量最大,高达15.61亿m3,占到全省当年工业用水量的23%。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使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大增,带来水资源的供应与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极不协调。
进一步分析发现,5市中又以淮南和马鞍山两市协调度最低,都在0.3以下,两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出了200%,需要大量地外部供水维持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高度发展、本底水资源不足,更加大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极不协调。
:(3)低开发协调的6市有亳州、宿州、阜阳、宣城、池州、黄山。
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如阜阳、亳州和宿州人均GDP在全省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和第四位,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用水量也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另一类是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区,如宣城、池州和黄山人均水资源量在全省位列前三。
可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发展用水量少和区域本底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需太高就可维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6市在社会经济干旱评价[15]中也基本是干旱指数最低的无旱情,不过在协调度和社会经济干旱评价吻合度上要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两者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以需定供的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低,需水量相对也较低。
故虽然水量较小,但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同样不会出现干旱状况。
在安徽省的17个地市中,与淮北市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芜湖市,见表4。
两市的水资源量、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及其水资源模数和人均水资源量都相当。
但是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方面,淮北(1.147 0)为中开发利用基本协调,而芜湖(0.624 1级)属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不在于水资源的自然条件,而是由于两市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引起的水资源供需量迥异,GDP、人均用水量、每公顷平均用水量与工业用水量的比值都在2~3倍。
可见,在水资源量相当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是造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迥异的主要原因。
这与利用社会经济干旱[15]研究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时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4、结语安徽省降雨量虽然较为丰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使在平水年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表现出不协调,并且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表现为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本底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表现为低开发利用协调状态。
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造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迥异的主要原因。
协调度与社会经济干旱指标在度量水资源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结论基本一致,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1]张丽,董增川,张伟.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概念及研究思路探讨[J].水利学报,2003,(10):110-114.[2]戴西超,谢守祥,丁玉梅.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J].决策参考,2005,(6):29-32.[3]刘耀彬,李仁东,宁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4]雷社平,解建仓,黄明聪,等.区域产业用水系统的协调度分析[J].水利学报,2004,(5):1-8.[5]刘向东,何建敏,江红莉.基于 PESR-C 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1):47-53.[6]吕彤,韩文秀.基于协调的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混沌控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3):8-12.[7]汤铃,李建平,余乐安.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的系统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4):594-602.[8]朱俊成,钟儒刚,杨益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2):120-124.[9]朱效明,李旭祥,张静.黄河流域县级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491-5494.[10]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11]李瑜,庄会波,宋秀英.山东水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水文,2003,23(4):37-41.[12]汪党献,王浩,马静.中国区域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J].水利学报,2000,(11):21-26,33.[13]张晓东,朱德海.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J].资源科学,2003,(2):1-6.[14]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7-30.[15]周亮广,戴仕宝,江玉晶.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机制的安徽省干旱时空分布[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6):103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