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样的春愁

——浅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汉语言文学师范李建培

开篇:华丽、黯淡间

郁达夫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与鲁迅先生齐名的一位大家,这是无可争议的。就如唐朝的李白与杜甫。最富盛名的要数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了。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流丽,抒情率真浓烈,具有浪漫主义的感伤颓废气息。

在其自传中郁达夫这样形容自己的出身:“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产生了。”【1】郁达夫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他出生在浙江富阳的知识分子家庭,虽是小城的中产阶级,但是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只有孤儿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有多难熬。

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一个悲剧的出生。童年的他是不快乐的,姐姐被送去当人家的童养媳,家中更是经常断炊少粮。唯一给他安慰的是使女翠花。童年的困苦与孤独伴随他一生。四处游荡,只有黯淡的冷色调。“儿时的回忆,谁在也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郁达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

后来出外念书,先是杭州府中学,再是嘉兴府中学。小小的他早有主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然而,世事难料,好多事其实很清晰地摆在面前,可是却无力达到。最让他悲伤的莫过于此。看得太清也未必是好事。

留学日本的八年,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八年。他作为一个所谓的“弱国子民”来到日本,这求学的道路有多艰难。如水样的春愁笼罩着这个青年。他爱书的习惯,经常为了买书而放弃其他的东西。日后,他因为天生的资质与后天的努力成了我国一代大文豪。他在文坛上的生命从开始的暗淡走向了华丽。

爱情真的是一种很美的感情。经久不衰。而我们的大文豪也不能免俗。

与邻居赵家小姐的初恋,轻轻如流云飞过,没有了一丝痕迹,只剩淡淡、淡

淡的忧伤。记得郁达夫先生有一方印“生怕情多累美人”。这是他的一首诗中的,前一句是“曾因酒醉鞭名马”。他的情感是那么的纤细、丰富。是一个多情的才子。所以他自己都心生这样的感慨。美人,多情,终不可免。

第一次的婚姻是很传统的,虽然一开始他很满意,但是后来他却很悲伤。对一位叫海棠的女子产生了悲悯的情愫。日本留学时,与几位日本女子的感情难舍。

再后来,见到了王映霞,许是他一生最爱的女子。在他的日记里,他记述着见到王映霞的无限欣喜。大概所有爱过的人都明白他内心的情感。苦苦追求,从上海到杭州,从杭州到上海,杭州的城站火车站许是早被这位大文豪给踏破了。有幸曾到过这个叫城站的地方,竟然心生不舍。这就是郁达夫先生曾到过的地方。使劲地呼吸了那里的空气。郁先生的时代早已远去,只剩仰慕郁达夫的我在这里徘徊。如若我是这美好故事里的主人公该多好。就算十年后,分离,我也心甘。那个过程真让人心生羡慕。与王小姐的恋爱终于成功,而后因为社会的动乱,产生了种种误会,别离在所难免。然而爱着的那一段便是一段华丽的文坛佳话。

之后的婚姻由华丽又陷入了黯淡。漂泊在南洋,为保身,有了人生第三次婚姻,与一位华侨女子何丽有结为夫妇。郁达夫因其相貌平庸而为她取名何丽有,取自“何丽之有”。这终是无文化的平凡女子,竟也接受这样的称谓。

最终在异国他乡失去了短暂的生命。在华丽与黯淡中行走的大文学家。

一、零余者之卑微身世

在郁达夫自传中有这样几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远远地城外河边,有几点灯火,看得出来,大约紫蓝的天空里,也有几点疏星放起光来了吧?大道上断续的有几乘空马车来往,车轮的踱踱踱踱的声音,好像是空虚的人生的反响,在黑暗寂寞的空气中散了。我遵了大道,以几点灯火作了目标,将走近西直门的时候,模糊隐约的我的脑里,忽然起了一个霹雳。到这时候止,常在脑里起伏的那些毫无系统的思想,都集中在一个中心点上,成了一个霹雳,显现了出来。

‘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

这就是霹雳的核心,另外的许多思想,不过是些附属在这霹雳上的枝节而已。这样的忽而发现了思想的中心点,以后我就用了科学的方法推了下去。”【2】这既是郁达夫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对其自传性作品中主人公的评价。

郁达夫在小说和散文中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一位位多愁善感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就是郁达夫那篇散文中提到的零余者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些迷茫的小知识分子,遭受社会的排挤、无力把握自身的命运。但他们不会向社会屈服,而是用自己偏激的态度来应付自身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生活之艰难困苦、比如爱情婚姻问题等等。不过大都结局悲惨。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不仅仅是零余者自身的悲哀。郁达夫对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其实是对自身困境的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其实和作者一样十分清楚自己的境遇,只是他们无力改变。所以,作者只能以塑造零余者形象来拷问自己的灵魂。

零余者形象几乎成了郁达夫先生所有作品里的主角,无可非议。零余者最初来自于俄国文学,也被称为多余人。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零余者这一称呼的流行在屠格涅夫《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而正是郁达夫最早把多余人译作零余者。于是开始了他自己对零余者的再塑,他有一篇散文题目便是《零余者》,他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虽未直接被称为零余者,但确是一个个漂泊的零余者。

郁达夫在其小说与散文中为读者塑造的零余者形象,具有现代人的特点。不是屠格涅夫笔下的贵族,没有显赫的背景、祖传的家业,甚至清贫的生活也无力维系;这些形象的孤独与苦闷来自于自身明确的生活状态不能实现。因而更具悲剧色彩,行为态度偏激。其作品中零余者在觉醒,然而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才让他们陷入更加苦闷的境地。

零余者形象是一群彷徨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多是地位低下的小知识分子,生活极端困苦。不过那样的时代里,大部分的人都是艰难维系生活。而他们有不同于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然而那样的社会是不允许他们实现的。所以即使他们再努力也不可实现。愤世嫉俗,才华无处施展;反抗终不可能,只能陷入抑郁颓唐的境地,自暴自弃。成了那一时代的典型。

郁达夫在散文里这样描述零余者形象,“袋里无钱,心头多恨”,“过着无聊的日子”,“我的确是一个零余者,所以对于社会是完全没有用的”。

这样的零余者是所有接触过郁达夫作品的人无法忘却的形象。提到郁达夫,便不能不提到零余者形象。作品中带有自传色彩的零余者已然郁达夫自身的代名词。不知从何时起,他与他们早已合二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