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考十大忌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临考十大忌讳
(2012-06-04 13:33:08)
转载▼
标签:
分类:升学指导
王金战
高考
临考
忌讳
高考前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你终于要进行最后的决战了。
此刻,你就象百米起点上的运动员,只等发令枪一响,就要不顾一切的奋力一搏。
此时此刻,你的知识、能力已经基本定格,不可能在最后一刻还会有什么大的突破。
但是,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备考方法,把自己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都调整到最佳,不但能保证正常发挥,就是超发挥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能够正常发挥就是最理想的结果。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经常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发生,甚至让你的理想在最后几天成为泡影。
我总结了我三十年的带考经验,愿我的经验能在最后一刻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
一忌过度紧张。
临近高考之际,心中出现焦虑、烦躁,这些是很自然的。
你要学会克服这些考试之前的紧张情绪,不能让这种紧张情绪对你的带来负面影响。
你可以尝试以下做法:(1)与家长、朋友或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可以缓解压力。
特别是在家中,可以和父母多交流,例如饭后散步、聊聊家常等,这些都有助于缓解考前紧张。
(2)可以在考前几天安排一次活动,在家长陪同下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例如去公园里走一走。
这样一来,心情放松了,心理上的压力自然就缓解了。
但是要
注意的是,不要自己前往,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如水上、悬崖边、车辆拥挤或有危险动物出没的地方。
(3)自我缓解压力。
你不妨这样想,上学以来我参加过无数次的考试,高考也不过就是一次考试,象对待平时普通测验一样就行了,何必紧张。
这时最忌讳的就是老是去想,我若是考不好家长会如何如何,老师会如何如何,同学会如何如何,有很多人我将无法面对,等等。
你不妨反过来想,我若是努力一下考得比平时好,那会是多么光彩的事情。
二忌饮食大变
高考前几天及高考期间,往往有些家长要为孩子“改善生活”。
可怜天下父母心,你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效果也许恰恰与你的愿望相反。
如果饮食与平时习惯差别太大,或者搭配不合理,轻则学生会感觉身体不适,重则可能会出现拉肚子、尿频等严重影响考试的事情发生。
为此,不少专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条:
(1)多吃水果,少食油腻
心理紧张时往往有厌食倾向,水果和蔬菜既营养丰富,又能缓解厌食及便秘。
应保证每天吃约500克水果。
忌吃大量油腻的食品,可适当吃些鱼、去掉皮的鸡肉、牛奶、鸡蛋等。
(2)多餐进补,忌食零食
考生如果产生厌食感,家长可以把每日三餐变成每日4餐、5餐,同样可以摄取到一天所需的营养。
大脑思维主要依靠的是葡萄糖,主食能转化为葡萄糖,这就需要每天摄取一定量的主食。
忌以副食、零食代替主食。
(3)多喝开水,忌饮咖啡
考生应多喝水,每天要保证1500~2000毫升的摄入量。
切忌不能以喝饮料代替喝水,最好是白开水,矿泉水和纯净水也可以。
充足的水分可确保血液循环畅通,这样才能及时供应大脑所需的氧。
考试期间一定不要喝咖啡,因为咖啡因会使人尿频,影响临场发挥。
三忌大量做题
在高考临近或考试间隙,有些同学还在大量做题,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做法。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是这个枪怎么磨法却是很有讲究的。
建议你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1)回顾基础知识
课本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立足点。
很多题目本身就是课本知识的直接应用或简单拓展。
既使那些有一定灵活性的难题,解决时也绝对离不开课本知识。
如果你的基础知识还有一些漏洞,或者掌握得不够熟练,这就很有可能使你失去宝贵的分数。
在回顾基础知识时,要强调学科主干知识,强调实用知识。
高考立足点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而在于高考切入点的准,因此应以重点回顾为主。
你可以借助以前对知识点的归纳,最好是借助现成的小册子。
(2)重温做过的习题
最后一阶段的重点应是查缺补漏,可以把以前作过的习题特别是做错的习题再看一遍,看看现在是否会做了。
也可以浏览那些带详细解答的高考模拟题、高考真题等。
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复习过的知识加深印象,不懂和遗忘的知识重新掌握,生疏的内容更加熟练。
四忌剧烈运动
临考前几天学校一般提前放假,让学生自行放松几天。
这时有些爱活动的同学就有了自主的时间,他们以放松为借口,去进行一些剧烈的运动,如足球、篮球、游泳等。
运动是好的,但要掌握好时机和运动量。
试想,如果在考前把自己搞得十分疲惫,考场上怎么会有充沛的精力?更甚者,如果在剧烈运动中受了伤,造成带伤考试或无法参加高考的严重后果,这种损失又如何弥补?
五忌赌气发怒
在临考几天中,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放松。
有时,个别同学会因家庭、社会、学校等原因与其他人产生摩擦,这将会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特别是在家中,不要以为你要参加高考就一切都得由你,否则就生气。
这时,你最需要的是自我的保护意识和超过平时的容人之量。
也就是说,平时可能要生气的事情此时不能生,因为这个气你生不起。
六忌环境不适
考试环境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
例如,居住环境的改变可能使你睡眠不足,从而在考场上昏昏欲睡。
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考试期间最好不要到宾馆或亲朋家居住。
这样的临时环境往往学生不适应,造成晚间难以入睡。
如果确实因离家太远有以上需求,最好能提前几天入住,并选择安静的环境。
(2)不要使用空调。
考试期间天气较热,尤其是南方各省市,气温已很高,而考场一般没有空调,因此在家复习这几天,最好不要开空调,以保持与考场环境的一致。
(3)要提前熟悉考场的位置和前往考场的路线。
七忌讨论答案
考试期间,不要考完一门就急着跟老师、同学或家长谈论结果。
因为无论你发挥得如何,总有没有答对的题目。
如果你发现自己认为答对的题目其实答错了,就会发生情绪波动,这样就会对后面的课程产生坏的影响。
这时你只要考虑“我已经尽力了”就可以了,至于结果如何,不要想那么多。
八忌熬夜加班
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有充沛的体力及精力,不要认为夜深人静就学到深更半夜,要科学安排休息时间。
要是弄得第二天精力不足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能提前把自己的兴奋点调整在每场考试时间内,这样就更能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
九忌丢三落四
提前把考试需要的证件和文具之类准备齐全,临行时要检查一遍。
如果出门要坐车,下车时一定要检查好,不要把这些必备品落在车上。
进入考场前,这些东西一定要始终拿在手上,不要随处乱放。
十忌关心过度
高考期间家长对孩子适度关心有好处,但要掌握好一个度。
不管不问,孩子会有失落感,因为对学生来说高考是他遇到的人生第一件大事,但过度关心也未必就是好事。
考前家长应该尽量避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要过多地叮嘱孩子,唠叨会让人生烦。
要从后勤保障上有意识地帮孩子检查一下,必备物品如准考证、文具等绝对不能遗漏。
考试期间是否接送,是否陪考,家长不要自行决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如何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距离高考还有10多天时间,高考冲刺进入倒计时,如何在最后关头不“掉链子”?海淀名师团队郭老师建议,不同情况的学生,复习侧重各不相同,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成绩找准定位,有的放矢地站好最后一班“岗”。
回归基础吃透考点
对于所有考生来说,从二模到高考这段时间都要进行三方面的复习。
首先,要回归基础。
二模已结束,学生在课上要做各区的二模试卷,老师会结合试题进行第二轮知识点的复习。
因为第一轮复习是在高三第一学期末,所以不少学生对知识点记忆已经模糊,出现成绩上不去的情况。
考生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排查出自己淡忘的知识点,及时补漏。
第二是学习考试说明,吃透考点。
对于考试说明,学生看起来往往会觉得枯燥,但有了期末考、一模和二模的经验,考生已大体知道考题路数,这时再结合试卷研究考点,可以提高对考题的认识。
第三要归纳总结。
考试技巧、答题模式比较适宜在高考前向学生强化,学生要做好归纳总结,知道每种题应该怎么答。
各司其职切勿放松
另外,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郭老师给出不同的复习建议。
对于好学生,在最后关头不能放松,要把计划做细,并落实到每一天。
尤其对于细节要尤为关注,因为高分的提分空间比较小,语文从120提高到130分是很困难的,所以要从细节入手。
比如,有些考生答题不分点,喜欢把几个知识点都写在一段里,这样就容易造成失分。
有这种毛病的考生,应该把坏习惯改过来,分条有序地答题,保证该得的分不丢。
另外,成绩好的学生由于需要补漏的地方比较少,所以有时间可以多读些好文章,让自己扩大视野。
对于中等生来说,要注重讲义及练习的归纳总结。
考生要把近5年,尤其是近3年高考题进行重温,要反复看,不是记答案,而是理清答题思路。
比如,病句辨析中的各种错误,每个题的尺度都不太一样,多看能让考生掌握答题分寸,在考场上心里有底。
另外,根据一模各科的总结和试卷反思,结合二模试卷寻找漏洞,并做相应的强化练习。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有顽强的心态,因为语文是高考第一科,考不好容易影响后边的考试,所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要制订一两套考试策略,根据自己的情况,明确先做什么题后做什么题。
比如,作文经常写不完的学生,可以先写作文,因为分值较高(这一点要征求自己老师的意见,确定策略)。
无论什么题都要写上字,不能空着。
第三,最后冲刺阶段,学生要随时与老师沟通,落实作业。
针对不足进行训练
针对高考冲刺阶段考生参加课外辅导的问题,郭老师建议,学生可以进行1对1的辅导,但不提倡去听大课或讲座。
在1对1辅导中,决定权一定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能老师给什么就做什么,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给老师发出“指令”。
比如,作文不好,或审题容易“跑偏”,就要求课外老师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训练。
学生要明确一个宗旨,课外复习不能影响课内复习,因为每个学科都有学习体系,考生切勿捡了芝麻丢西瓜。
适度放松劳逸结合
考前冲刺阶段,不少考生都加班加点,上完晚自习回家先睡觉,凌晨三四点钟再爬起来复习。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利于高考前调整生物钟。
考前一周,考生要尽量将作息调整到和高考同步,中午睡一会儿,保证下午考试时的兴奋点。
因此,考生要提高复习效率,而不在于耗了多少时间。
另外,考生要抓紧课间休息时间尽量放松,做些运动。
每年高考前都有考生生病的情况,所以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别因为身体不支功亏一篑。
二模成绩排名出来后,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进步和退步的原因,尤其要注意的是“马虎”这个因素。
如果孩子频繁出现马虎的现象,说明他的应试能力比较差,那高考时仍然是会因马虎失分的,家长一定不能认为“只要细心就可以了”。
所有可能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都要考虑在内。
最后阶段如何冲刺数学
离2013年高考还有十多天,尽管说时间很紧,可是在这段时间内还是能做很多事情,上篇文章《如何合理的利用考前时间?》现实中,发现很多考生数学学科基础不错,就是成绩不稳定或者一直考不出理想的成绩。
数学成绩对整个高考重要性可想而知,同时彼此之间很难拉开距离,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列出一些相关的数据,例如说,这今年,数学成绩140分在北京排名800名左右,数学成绩130分在北京排名6000名左右,数学分数120分,排名可能到一万名开外了。
通过这篇文章,给大家在数学备考方面提一些建议,希望对考生有一定的帮助。
一、我们要正视几个现实的问题:
由于在一线教学,一年来分析了400多位学生的试卷。
我们在试卷分析中,还有在实际教学中,看到了学生在数学这科的不足。
以下所列举的问题,肯定不是一
个学生会遇到,都会涉及到众多的学生。
那么现实中学生们在数学这科上会遇到哪些问题?
1.学生数学学科很脆弱,只要题目稍微加大一些难度,直接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
原因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对题型总结不全,训练不合理,特别是对各种试卷适应能力没有到一定的程度。
2.半数学生时间不够用。
3.90%以上的考生,对第20题2、3问束手无策。
4.四分之三的学生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题计算不到底,也就是不能计算出最终结果,整体计算能力欠缺。
5.对于选择题,填空题把握性不强。
有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例如粗心大意直接导致一些题目会而不对,还有更多的学生,对那些稍微难一点的填空、选择题驾驭力不足,在这类的题上花费很多时间,直接导致整个考试时间不够用,甚至心态会产生变化。
二、考前冲刺策略。
众所周知要想答好数学卷“熟能生巧”最重要,就是对常见、常考的题型应对自如,尽管在高考卷中有一些创新题,但是只要你对大部分题目应对自如,并且给创新题预留足够时间的话,那么你就有可能处于主动的位置。
相反你对一些常见的题型解法不熟练,答题速度慢,加上计算能力弱,那么可能导致一些常见的题做不到底,甚至时间不够用,那么对一些创新题把握性自然就不强,这样的话数学成绩也不会高。
那么针对这些情况,给出如下建议:
考生根据试题题型特点以及相关难度和自己对不同题型掌握的实际情况将题型
分类。
北京卷数学学科的题型特点:选择题8道(其中最后两道难度稍大),填空题6道(其中有一道难度稍大的题),解答题六道分别是第15、16、17、18、19、20.(一般第18题是函数与导数,第19题是解析几何,第20题是综合题,这三道题难度稍大或者大)。
针对以上情况,考生可以将数学试卷中的试题分为:
必对型:这些题就是难度系数不大的那些题目,例如说选题前4道题,综合题第15、16、17道。
对于这些题一定不能放过,并且必须正确拿全分。
现实中,即便是成绩优秀的考生,由于自己疏忽大意,出现一些简单的错误,这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平时觉得这些题难度不大,考试中也是这样认为,“想当然”的态度导致直接失分,二是抢时间,很多考生觉得应该为后面的压轴题多留一些时间,由于注重速度,导致审题不严等现象造成的失分。
也就是常说的“会而不对的现象”。
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能疏忽对这些题的训练,或者应该适当带着做,千万不能“想当然”觉得没有问题了,因为你的目标就是为了这些题拿满分,要想实现这些,谨慎的态度是必要的。
同时一些成绩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同学,要想短期内提升成绩,这些所谓的“必对题”对你来说是好机会,由于相对简单,备考起来难度不大,你有很大可能做到“人有我有”。
拉分型:很多同学数学基础很好,但是疏于训练,导致对一些拉分题把握度变小,例如说北京卷中常见的拉分题是解答题中的第18、19道。
我要求班上学生每天都要适当的做这两道题,因为一方面提升解题速度,另一方面锻炼计算能力。
现实中一些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确实能把这些题做对,但是在考试中未必,一旦遇到计算量稍微大的题目,就懒得往下算,或者说即便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把这样的题目做到底。
一旦计算不到底,这样的题目很难拿满分,如果再加上解题过程不完善,这样一来你在拉分题上优势不明显,那么数学怎么能拿高分?因此说在考前,特别对于第18道、19道题,考生应该每天都适当训练,主要就是为了“熟能生巧”,当你把必对题的分数拿到,拉分题的分数也拿到,还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对于少部分的难题,你能不占主动地位?
难题:最近几年,北京卷数学整体难度不大,属于难题范畴的不多,可能是选择题或者填空题中有一道,一般再加上解答题第20题,特别是对于第20题来说,你要想更好的完成它,一是有足够的时间,给第20题留20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同时前面的题目准确率有足够的保证,如果说你前面必对题由于自己疏忽错了两道,那么全力冲第20题还不如先把前面两道题解决,当然我们不能放弃最后一道,但是要想解好最后一道题,最起码给它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还有前面题目高正确率给自己的信心保证。
实际上,对于北京卷最后一道题,并非是你想象那么难,按照题型设置的特点,你可以按照内在的逻辑分布解决。
当然这样的题目有创新部分,主要是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思路构建、联系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适当的找一些相关的题型来适应。
同时在考前两周多时间内,还是那句话,要想把最后难题做好,必须提供两大保证,就是时间保证和信心保证,也就是前面题目的正确率和你的解题速度。
考生面对一堆试卷,有的做过了,有的还没有做过,那么在考前可以把以前做过的试卷进行分类,例如说你把试卷中选择题最后一题归纳到一起,填空题中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归纳到一起,回顾解题思路,总结一下这样的题型一般需要什么方法来做。
还有把最后一题单独找出来,看看这类题目的设置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解题方法。
如果面对没有完成的试卷,也不能盲目的去做,一定要确定好做卷的目的,例如说训练时间、训练正确率、训练自己的计算能力、训练自己对难题的把握能力等等。
离高考只有两周的时间,考生追求的并非是所谓的难题解题技巧,而是对试卷的适应性,或者直接说是得分能力。
是你对必对题、拉分题、难题的驾驭能力。
考前训练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清醒、明确目标。
有的考生问,是不是一直到6
月6号都应该做题或者做套卷,其实对于考生来说,不是做了多少,而是应该追求做了多少有用的东西。
高三不同层次高考生冲刺新招
尖子生:要向复习要效率
案例一“踏实”型尖子
“我不觉得自己特别聪明,踏实一点的方法可能更适合我。
”清华大学的肇嘉辉说起自己的备考过程,最强调的还是“踏踏实实往前走”。
他毕业于一个市级重点中学,在年级里排名基本都在前十位,一直发挥很稳定。
在复习过程中,他从不盲目求快,而是坚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
“这不是说不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说各科的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给我们做的题目都是精心研究、精心挑选的。
”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目很多都是他已经掌握的,肇嘉辉却没有因为自己是优等生就轻视它们。
“关键是听思路,可能你觉得这个题我会做,那就要思考它背后的思路是什么样的,这种解题的思路在其他类型的题目里有没有出现?”在听课过程中,尖子生注意的应该是方法上的探索,而不是单纯地看一个个步骤和最终的结果。
“这样可以把听讲解的过程,变成自己清晰地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很有价值。
”如果漫不经心地对待这些课堂内容,自己一味去钻怪题、难题、偏题,将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尖子生在高考竞争中的优势,肇嘉辉有自己的看法。
爱琢磨的他从进入高三就经常钻研往届高考题,他发现,尖子生之所以能和其他考生拉开距离,可能不是因为尖子生解题能力特别高,而是因为他们基础扎实,能够有效避免错误。
正因为如此,肇嘉辉才成为了老师们的“忠实跟随者”,他对要面临高考的尖子生们说:“试试看用我的方法去听复习课,边听边思考,绝对很有效率。
”
案例二“和自己的脑子玩游戏”
张子涵考上复旦大学,老师和家长都不感到惊讶,不只是因为她的成绩向来排在文科班前五名,还由于她在复习过程中的高度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张子涵所在的高中是全县最好的高中,在这里,她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Top”的学生,但从客观条件来说,她所在的高中师资条件和教学方法都比不上地区重点高中,更不要谈省级重点高中了。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她在学校里得到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更多的关注。
根据文科生考试的特点,她给自己找到的方法是“联想式系统复习”。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张子涵自幼在父母的培养下,文史功底扎实。
“文科生的学习是比较强调积累和领悟的,所以我和个别同学能比大家走得快,也是正常的。
”升到高三后,她发现老师设定的阶段性复习计划对她来说节奏太慢,课堂讲解的内容都是自己所熟悉的,于是,她额外给自己提出“系统复习”的要求,主要是归纳知识系统,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她动手梳理了语文、英语、历史、政治这几科高中三年的知识体系,从大格局上作了整体的把握,以实现知识的贯通,并且检查是否有忽视与遗漏的部分,她在高三上学期期末就完成了这个工作。
她说,这种个性化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时候,张子涵就开始了自己“联想式的系统复习”,老师每解释一个知识点,她就去回忆该知识点在体系中的位置和相关的内容,“一联想就是一大片”,然后对着整理好的文本来验证是否正确,讲解的过程,就变成了她与自己的脑子“玩游戏”的过程,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锻炼了综合记忆和表达能力。
名师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