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合集下载

2024年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精彩教案

2024年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精彩教案

2024年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美的存在,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用美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

3.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美的定义和分类2.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3.发现美的方法和技巧4.美与心态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心理辅导课,主题是“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美是什么吗?生(回答):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情,美是一种和谐……师:很好,美有很多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美的定义和分类师:我们来了解一下美的定义和分类。

美可以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景,如山水、花草等;艺术美是指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等;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中的美好现象,如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

3.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师:我们来谈谈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比如,我们身边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这就是一种美。

还有,我们的校园环境、家庭氛围,都充满了美。

生1:我觉得美就在我们的笑容里,当我们开心地笑时,那就是最美的。

生2:我认为美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当我们做到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时,那就是一种美。

师:说得很好,美确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4.发现美的方法和技巧师:那么,如何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这里我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和技巧:(1)学会观察:我们要学会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其中的美好。

(2)学会欣赏: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特长,给予赞美和鼓励。

(3)学会感恩:我们要学会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珍惜每一个美好时光。

(4)学会创造:我们要学会创造美,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生活。

5.美与心态的关系师:我们来探讨一下美与心态的关系。

其实,美与心态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能让我们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

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

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的,在教育教学中,也同样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的眼睛。

这个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二年级的数学。

听原班的班主任说二年级这班学生基础很差,纪律不好,留守儿童颇多。

提醒我要多点耐心、多点关心他们。

我心里想:自己教书十余载,不敢说自己有多么的优秀,但依然坚持教书育人的承诺。

对于这个班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就一定能成功。

可是正当我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地投入时,我才发现原来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不管我备课多么认真,上课多么的精彩,可学生总是自顾玩耍:有的开小差、有的玩东西、有的上课画图画、还有的同桌之间在说悄悄话。

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谈了,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自觉听课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烦恼着。

心里总是想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

靠严厉的批评、责骂吗?我刚开始接手,就先不批评。

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多走进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家庭,平时的爱好等等。

直到有一节课,环顾一圈教室,有很多同学都是老毛病―――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课。

这时,我发现廖小芳同学双手放在桌面上,腰挺头正。

马上对全班同学说:“大家看我们班的廖小芳同学坐得最端正了。

”立刻,全班同学都看着她,两只小手马上自然地放平在桌子上,向廖小芳学习。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个个都精神饱满,一双双专心致志的眼神向我投来。

廖小芳同学更不用说了,全神贯注,非常积极回答问题。

一节课很顺利地完成。

喔!我终于明白了―――学生们要的是老师的及时肯定、鼓励和表扬,要的是榜样的力量。

当我意时到这点时,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上课不再是严格的要求学生,而是时常注意发现学生身上许多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和表扬。

看,我会对他们说:“彭先庆读书声最响亮!”并给他坚起一个大姆指,接着全班会很整齐并响亮地读书;“李健上课最认真听课,坐得最端正!”之后全班又是齐刷刷地坐好:“黎祖莲这次作业写的字很工整、漂亮!”……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

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眼睛

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眼睛

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话说得多好!在中国,谦虚和内敛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然,在该谦虚的时候谦虚,在该内敛的时候内敛无可厚非。

但是,过犹不及。

有些学生过于少年老成,甚至整日愁眉苦脸、不苟言笑,一脸的焦躁、忧郁,完全不像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心态。

怎样调整学生的这种心态,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成熟定型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普遍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与追星意识。

据笔者调查,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甚至有不少学生能脱口说出自己偶像的年龄、爱好等信息。

这就说明学生也追求美,但是,这种追求有待于教师的引导。

于是,我首先让班级学生写下自己所崇拜偶像的名字,然后再写出为什么要将这位明星奉为偶像,你发现了这位偶像的哪些美?结果,半小时之后,从收回的结果显示,在有个人偶像的学生中,只有一半的学生写下了他们偶像的优点。

而另外一半的学生只写下了偶像的名字,却没有写出他们的优点。

于是根据这一数据,笔者在班级开展了“我向偶像学什么”的活动。

要求每天由一位学生利用自习课前十五分钟向全班同学汇报。

汇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自己偶像的简要资料以及着重阐述该偶像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自己去学习,并在黑板上摘录下该偶像的一句名言与全班同学共勉。

这样能使学生们更加明确自身的差距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而且通过与大家共享,既能使全班同学受到教育,而且无形中让其他同学成了他的监督员,促进了大家共同进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班级每一位学生都确定了自己的榜样明星。

而且绝大多数能从片面追求明星俊美的外形、时尚的服饰等肤浅的东西转化为追求更深层面的内在美,探究他们成功背后的努力拼搏与顽强的意志。

二、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明星偶像虽然星光灿烂、光芒耀眼。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可忽缺的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可忽缺的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可忽缺的审美教育在当今社会,审美教育对于年轻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当我们希望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时,我们可以使用一系列方法和策略,以确保他们具备发现美的眼睛。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个方法来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讨论美的概念是发展学生审美敏感度的好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探讨美的课程,了解不同的美学标准、文化和历史,并以此扩大他们的视野范围。

这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倾听、感受和分析美的元素,如色彩、形状、音调和节奏等。

通过对美感的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艺术和文化创作。

其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参观一些艺术机构或举办一些艺术展览,这可以提供一种直观的学习方式。

艺术机构或展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不同形式的艺术,并加深体会、引发思考。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例如,音乐、绘画、建筑等,通过比较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学生可以对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加深对每个艺术形式的喜欢和欣赏。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实践和创作艺术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课程、音乐表演和戏剧表演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视野,增加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

例如,让学生制作自己的音乐、绘画、戏剧表演等等,可以让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更深入理解美的元素。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推广艺术教育,宣传艺术价值,扩大社会文化影响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

让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一些艺术社团或组织,让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或展示获得社会认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和欣赏美和艺术的价值,同时激发学生更多热爱艺术的热情。

总之,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关注于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是通过深度参与,学习和扩展视野来引导他们在艺术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我们需要不断探讨、尝试和创新,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艺术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热爱艺术、欣赏艺术、享受艺术。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3 . 对 问题 学 生 的 教 育 对 策 3 . 1 社 会 环 境 方 面
纪 律 和 规 章 制 度 是 学 生 在 学 校 必 须 遵 守 的 .然 而有 些 学 生无视这些规章制度 , 以不 服 从 这 些 规 章 制 度 为 荣 , 不 仅 在 上 课 期 间严 重 影 响 课 堂 秩 序 ,还 出 现 一 些 反 社 会 行 为 ,例 如 打
家 长 要 适 当改 变 极 端 、 刻 板 的教 育 方 式 , 采 用 民主 型 的教
育方式 . 让 孩 子感 受 到 父母 的爱 与 自己在 家 庭 中的 地 位 。 在 家 庭中, 多 与孩子沟通 , 时常表 达对孩子 的爱 , 用 他 们 喜 欢 的方
二 十 一 世 纪信 息 大 爆 炸 , 青 少 年 可 以得 到 丰 富 的 信 息 , 充 实 自己 . 同 时也 会 受 到 有 害 信 息 的毒 害 。 电视 、 漫画 、 杂志 、 广 播 、 电脑 等 传 播 媒 介 发 布 的 信 息 是 青 少 年 接 触 信 息 的 主要 途 径, 尤 其 是 互联 网 的 迅 速 发 展 和 普 及 , 网 上 的信 息 未 经 筛 选 ,
架、 斗 殴 等 。尤 其 在 多元 化 社 会 , 各 方 面 的 信 息 丰 富而 且 传 播 迅速 . 初 中生各方面都不成熟 , 在 各 种 不 良信 息 的 影 响 下 , 产
生 不 良行 为 , 也 被一 些 学 者 标 以问 题 学 生 。
1 . 3 从 社 会 化 方 面 界 定
1 . 2 / , k 行 为方 面界 定

3 2 5 6 1 1 )
知半解 。
意大利 旅行家马可 ・ 波 罗称杭州 为“ 世界上最美 丽 、 最 华 贵 的城 市 ” , 这 与 西 湖 美有 很 大 的关 系 。 一万多年前 , 西 湖 只 是 钱塘江人海的一个浅海湾 , 随 着 钱 塘 江 带 来 的 泥 沙 日益 堆 积 , 阻 隔海 水 变 成 了一 个 到处 都 是 沼泽 地 、 滩 涂 的 内湖 , 一 点 都 不 美 。由“ 到处都是沼泽地 、 滩 涂 的 内湖 , 一 点 都不 美 ” 到“ 西湖 山 水 名扬 海 内外 ” 。 正 体 现 了 我 国 劳 动 人 民 创 造 美 的 历 程 。 一 万 多 年前 。 西 湖的美是 隐性 的 , 被“ 到处 都是 沼泽地 、 滩涂 的 内 业 绩 评 比等 。 学生 的思 想 很 开 放 、 活跃 , 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 而 传 统 的全 盘 的“ 灌 输” 的教 学方 式 只 会 使 学 生 厌 烦 , 久而久之 , 产生厌学心理 。 老 师经 常给 学 生 “ 贴标签 ” 。 这 样 会 使 很 多 根 本 没 有 问题 或 者 是 问题 不 严 重 的学 生 顶 着 压 力 , 容 易 产 生 自闭 、 抑郁等心理 , 进 而 自暴 自弃 , 从 而 产 生更 多 的 问题 。

为学生塑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为学生塑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为学生塑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欣赏力的主要途径。

《美术课程标准》在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可见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是美术课的首要任务。

现代学生由于一味追求高分和名次,生活太单调了。

作为一名基础美术教育工,培养学生高尚的欣赏情趣是我们的责任。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一、走近自然,接受大自然的赐予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欣赏,是最好的美育机会。

二、体验生活,接受生活美的润泽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让学生随时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塑造自我,体现人格之美人格美是人世间最耐人寻味的美,是一种高品位的欣赏能力。

四、感知艺术作品,提高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是通过不断接触艺术作品培养的。

总之,培养青少年的欣赏力,塑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储蓄一份对世界的欣赏之情,是成年人的责任。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当你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时,就能欣赏到世界的美好之处:旷野中随风婆娑的柳树,天空中一弯淡淡的月痕,秋风拂过的一丝清凉,城市上空流线型交叉,屋角下寂寞的虫鸣,机智勇敢的警察,天真烂漫、呀呀学语的娃娃,勤勤恳恳朴实无华的父母……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可欣赏的地方。

陆游有句云:“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赐与?”这里的闲人是指有闲情逸致、懂得欣赏的人。

如果懂得欣赏,就能发现周围有无尽的美景使你充实快乐。

台湾著名作家罗兰也曾说过:“储蓄一份对世界的欣赏之情,就会乐观、振作、宽大、平和;就肯对别人的苦难同情,对别人的错误原谅。

”欣赏是一种对事物的喜爱、同情、赞美与关切,它是一种优美的感情活动。

懂得了欣赏,就会知道如何选择气质良好的朋友,如何选择适当的娱乐和高尚的嗜好。

不屑与污浊为伍,不屑作奸犯科。

可见塑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一个人的欣赏之情,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欣赏不是临时可以得来,而是要从幼小时期慢慢培养。

人们都知道储蓄金钱的好处,但很少有人知道还应储蓄一点对外界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作文800字

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作文800字

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作文800字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探索世界的窗户,也是寻找美的“大门”。

作为高中生,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用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下面,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如何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修炼心灵之眼人心与眼睛密不可分。

心灵愈是宁静,眼睛愈是明净。

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加强对自己内心的调节,使之保持稳定、清明。

只有心灵宁静,才能减少内在杂质的干扰,看到社会和自然中最本质和真实的一面。

二、拓宽知识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文化和艺术内容,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诸如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中都充塞着各种感人至深的美好内容,通过它们的观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美的精髓,还培养了我们对美的独特感受与把握。

三、加强互动交流人与人间的交流是一种可以启迪灵感的活动。

通过朋友的眼界可以更为周全地把握事物的全貌;同龄人之间的艺术交流也能让我们通过探讨艺术与观点,深入地领略和感受美的无尽之处。

合理利用社交平台和社会机会,多与人交流,加强对美的探索和对审美的研究。

四、多样化的生活记忆生活中的中肯感受和经历是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重要保证。

多元文化交汇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思维碰撞与柔性美。

透过旅游,通过生活方式及美食,可以涵盖更广阔的美好凭据。

在多元的生活中,深入领略每一刻的美好记忆,坚实的一把抓,便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审美意识。

最后,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非短时间内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和耕耘。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不惧挑战自我,多了解外部世界的美好,从而找寻自身的内在之美,做一个有着审美素养的高中生。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教案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教案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教案第一章:认识美的眼睛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的眼睛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美的眼睛的定义,美的眼睛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美的眼睛的概念。

1.4.2 讲解美的眼睛的定义。

1.4.3 分析美的眼睛的重要性。

1.4.4 分享一些培养美的眼睛的方法。

第二章:培养美的眼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培养美的眼睛。

2.2 教学内容:培养美的眼睛的方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培养美的眼睛的重要性。

2.4.2 讲解培养美的眼睛的方法。

2.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培养美的眼睛的方法。

第三章:发现生活中的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

3.2 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地观察法。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在生活中发现美的重要性。

3.4.2 讲解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方法。

3.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经验。

3.4.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发现美的过程。

第四章:培养审美能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4.2 教学内容: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

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4.4.2 讲解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

4.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

4.4.4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

第五章: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的意义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的意义。

5.2 教学内容: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的意义。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出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的意义。

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发布时间:2021-01-07T15:03:15.447Z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1期作者:蔡林芸[导读] 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但是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缺少审美意识。

蔡林芸重庆育才中学 400050摘要: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但是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缺少审美意识。

本文对于如何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培养;提升方式目前,随着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行,初中美术课程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初中美术课程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要怎样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初中美术老师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改变教学内容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时,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学生当前的成长特点、基础美术知识的掌握水平等内容进行课程设计,选择适合学生的美术作品。

除此之外,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时,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学生所说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

比如说,在课上可以选择两幅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赏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点,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1]。

与此同时,在进行美术授课时,还要引导同学积极对于新鲜事物进行摸索和分析,对于那些艺术特色较为明显的艺术作品要进行重点的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艺术流派作品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得到锻炼。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美术教学当中,要根据审美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对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二、改变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当前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以老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学生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600字作文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600字作文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600字作文《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儿开得五颜六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微风轻轻吹过,花朵们就像在跳舞一样,这是大自然的美。

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位大哥哥扶着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是善良的美。

还有我的妈妈,每天都会给我做美味的饭菜,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是母爱的美。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小朋友们,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比如,每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被染成了金黄色,那景色可美啦!
我家楼下有一只流浪猫,又瘦又小。

有个小姐姐经常去喂它,慢慢地,小猫长胖了,也变得活泼了。

小姐姐的爱心就是一种美。

在学校里,老师认真地给我们讲课,耐心地解答问题,这是老师的美。

上次我不小心摔倒了,同学们都跑过来扶我,关心地问我疼不疼,这是同学之间的美。

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看,就能发现好多好多的美。

让我们都拥有这样的眼睛吧!。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教案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教案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2.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勇于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勇于展现自己。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生活中的美。

2. 准备一些关于美的故事或案例,用于引导教学。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

2. 新课导入:讲解美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3. 案例分享:讲述一些关于发现美的故事,让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拍摄照片或写一篇短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活动1. 分享发现:让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发现的美。

2. 评价与鼓励: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学会发现美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勇于展现自己。

课后,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素养。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的认识程度: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发现美的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面进行评价。

3. 学生的生活态度: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美的事物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 开展美的心灵成长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3. 邀请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十、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笔者认为 , 在习作教学 中 , 教师在激发学生 重点抓住突现 中心 的关键环节 ; 观察静物 , 重点 浓厚 的观察兴趣 ,培养学生 良好的观察习惯的 抓住静物的主体部分或特征部分 ; 观察图片 , 引 同时 , 特别需要教给学生科 学的观察方法 。

导学生找 出主要人 、 、 事 物……只有这样 , 学生 习作才会重点 突出, 主次分 明, 对人物 的描写才
提 起 笔 来 , 眉 头 紧锁 , 抓 耳 挠 腮 ; 无 事 可 或 或 或

任思维驰骋 , 去推断 过去 , 预测未来 , 窥一斑 而
见全豹。 这样 , 学生写作 时 , 思路才会开阔 , 语言
才 会 流 畅 , 笔 才 会 生 花 。 写 出 来 的文 章 , 会 妙 才
二 、 之 有序 察
我们 周围的花草树木 、 鸟走 兽 、 飞 四季 活 泼 , 写不 出多少可读的作文 。 科学的观察方法包括 : 生明 白, 同时 能 使 学 生 的认 识 得 到 升 华 , 感 得 到 情 察之有物 、 察之有序 、 察有所重 、 察有所想 、 察有 更替 、 日月星辰等 自然万物 , 乡风 民俗 、 时代 变 陶冶。 如果学生观察事物 , 仅停留在单纯地看 事
四 、 有 所 想 察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 察 “ “
云烟 , 在记忆 中留下 的只是空 白, 写起 作文来 , 有所想” 就是指观察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 引导
“ 之有 序” 察 就是 指观察要按一定 的顺序 ,
无论动静 , 叙, 或无情可抒 ; 或二言两语 , 或笔 f无墨 。 F 即使 有条有理地进行。人们周 围的事物 , 勉强写 出作 文 , 也是 内容空洞 , 思想 贫乏 , 言 虽然错综复杂 , 语 但都有一 定的顺 序 。就 静物来 f瘪 , 缺乏真情 实感 , 话 、 活连篇 , 假 空 虚浮不 说 , 位 有 远 近 、 外 、 后 、 右 、 下 之 分 ; 方 里 前 左 上 就 实, 矫揉 造作 。 事件而言 , 也有起因 、 发生 、 发展 、 结果 的过程 。

大班教案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社会

大班教案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社会

大班教案----我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设计意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在家,家长对孩子也从不吝惜财物,总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给孩子置办各种各样的东西;在幼儿园,也有老师准备的各种各样的玩具、装饰等等;即使不在这两个地方,外面也依旧有各式各样的物件挂在那里。

就是在这个世界中,孩子可以看见更多琳琅满目的好玩意,但真正能看到的却越来越少了,孩子的“视力”似乎有些退化了。

为了提高孩子观察的意识,结合实际,我设计了该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1、能够意识到自己平时疏于观察,并增强自己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

2、知道善于观察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

3、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做一个乐于观察的孩子。

活动重点:提高孩子的观察意识以及观察兴趣。

活动难点:略活动准备:1、游戏图片:为小朋友找正确的衣服(衣服上标记有数字)。

2、场地准备:教室及教室里的东西。

3、小朋友一名(遮挡身体,开始时隐藏)活动过程:开始部分: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你们都是怎么来幼儿园的?你来幼儿园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小结:原来小朋友在来幼儿园的路上看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你们的眼睛真厉害。

基本部分:一、游戏:给小宝找衣服,。

师:教师出示游戏图片:小朋友们已经来幼儿园了,可是小宝才刚起床,他想穿和昨天一样的衣服(出示小宝昨天的服装)可是衣服太多,找不着了。

小朋友,你能帮小宝在这一堆衣服里面找到昨天穿的那一身衣服吗?衣服上都标有数字,请告诉我相应的数字。

小结:(三)增加观察难度,猜猜“消失”的'小朋友。

1、教师设疑:小朋友的眼睛真亮,迅速的找到了正确的衣服。

那有没有发现,今天小朋友里有一个不见了?谁不见了?2、教师提问后请出“消失”的遮挡住身体的小朋友:**不见了!3、猜小朋友衣着。

师:小朋友的身子被遮住了,我要考考你们,他今天穿的是什么衣服呢?(四)、找找教室里的“好朋友”。

1、师:我们每天生活在教室里面,你们熟悉我们的教室吗?谁能帮老师拿一盒水彩笔过来?水彩笔我们经常会使用,所以每个小朋友都知道在哪里。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教案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教案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需要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

2.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素质。

3. 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升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2.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美。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美的感悟。

3. 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提升审美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美好案例。

2. 教学道具:图片、视频等。

3. 活动材料:用于体验活动的道具。

第一节:认识美的存在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

3. 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分享感受。

4. 总结:强调生活中处处存在美,需要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

第二节:培养发现美的能力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美的种类,如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等。

2. 教学案例:分析一些美的案例,让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美。

3. 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

4. 总结:培养学生积极寻找和发现美的能力。

第三节: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内心的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2. 教学案例:分享一些让人感动的美好瞬间,如关爱、友情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体验到的美好感受。

4. 总结:教会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升审美能力。

第四节:提高心理素质,拥有发现美的眼睛1. 导入:让学生了解心理素质对发现美的重要性。

2. 教学案例:分析一些心理素质对发现美的影响的案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4. 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对拥有发现美眼睛的重要性。

第五节:实践与拓展1. 导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锻炼发现美的能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培养
学 生 的审 美 能 力 :


培 养 发 现 美 的 能 力
读 ,揣摩作者的情感 ,使他们进一步 受到文中的情感熏 陶 。三 是 引读 。对 一 些特 殊 的 、说 明问 题 有承 接 性 和 层
园 不 值》 为 次 性 的 句 、段 ,通 过 引读 ,能 直 接抒 发作 者 与读 者 的 审 美 情 感 。四 是 议读 。通 过评 议 朗 读 ,让 学 生 自己体 会 怎 样 诵 读 更能 体 验 文 章 的情 感 。在 反 复 的读 中 ,学 生 自然
能 力 ,并 且 有机 地 使 学 生 受到 思 想情 感的 陶 冶 。 那 么 ,怎样 读 课 文 才 能使 学 生 体 验 到文 中的 情 感 美
学 中 去 ,使学 生 的 情 感 得到 美 的 陶 冶 ,培 养 他们 高 尚的
呢 ?一 是 范 读 。教 师 的 范 读作 用 是不 可 低 估 的 ,它 能 激 发 学 生 情 感 ,使 学 生 、老师 、作 者 之 间 产 生 情 感 共 鸣 。 同 时 ,通 过 范 读 ,学 生 也会 模 仿 教 师 的一 些 朗读 技 巧 , 提 高学 生 的朗 读 水 平 。二是 自读 。听 了范 读 后 ,学 生 自
给 学 生 一 双 发 现 美 的 眼 睛
刹、 华 淑( 东省 陵 来自 会 王 中心 小 学 , 东 陵 县 山 山 2 30 ) 5 50
美 育是 培 养 学生 正 确 的审 美 观 点 和 鉴 赏 美 、创造 美 的 能 力 的教 育 。小 学 语 文 教学 大 纲 明确 规 定 : “ 要在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陶 冶 美 的 情 趣 ” 把 美 育 渗 透 到 语 文 教 。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优质教案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优质教案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心理辅导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美的多样性、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提高心理素质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形式的美存在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美好事物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培养审美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美的多样性。

a. 认识美的多样性: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认识到美的多样性。

b. 培养审美情感: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美的感受,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c. 提升审美能力:分析艺术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鉴赏美。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寻找身边的美”活动,让学生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身边的美景,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 例题讲解:以一幅名画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艺术作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艺术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主题:拥有发现美的眼睛2. 内容:a. 美的多样性b. 审美情感培养c. 审美能力提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美”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发现的美和感受。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美:夕阳下的校园在夕阳的映照下,校园的景色变得格外美丽。

金黄的阳光洒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

此刻,我心中的美是温馨、宁静的,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和例题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培养了审美情感。

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056-01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作文既新鲜又陌生,大部分孩子显得不知所措。

部编本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一个习作策略单元。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直接指向写作,教学内容包括两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极具引导作用的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学本单元要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并将这些观察的方法运用到自已的观察中,通过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怎样把握教材,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呢?下面谈谈在教学本单元时的一些做法。

一、课文学习,了解方法。

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文字浅显易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因此,教学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身边事物”上。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了《搭船的鸟》一文中,作者对一只偶尔飞上船的小鸟的外形和捕鱼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观察;《金色的草地》一文中作者留心了和弟弟玩耍的那片草地颜色的变化,并通过仔细观察弄清了颜色变化的原因。

学生初步树立了留心身边事物并用心思考善于发现的意识。

二、交流方法,初试身手。

两篇课文学习后,教材安排了“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了两篇课文的作者观察的收获,并得出结论——“留心观察”非常重要;第二部分列举了两篇课文的作者对事物的外貌、变化原因等所做的观察,并得出结论——“细致观察”是对事物深入了解的重要途径。

学生还交流了许多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留心周围事物、细致观察的好处,进一步了解了留心观察的重要意义,为试写打好基础。

“初试身手”部分让学生写写观察实践的所得,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观察的好处,并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教材提供了两个样例,均是学生观察所得的开头部分。

让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014-06新视角事实证明:问题抛出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

第五,设计问题要注意难易适度,繁简搭配。

各个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要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像案例三中的“问题二”以下的就是化整为零。

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时,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何理解《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地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地上路吗?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

只有难易适度,繁简搭配,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轻负荷,高质量”应该立足于每一堂课,而要让每一堂课变得高效,就必须重视课堂提问,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问题的设计上狠下工夫。

(作者单位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编辑鲁翠红“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人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果我们带着赏识的目光评价学生的作品,如果学生欣赏文章时充满审美愉悦,大家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促使活动实施的直接原因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这些现象:发作文本时,学生急急忙忙地寻找自己的作文本翻看着,有的眉飞色舞,顺手一丢,有的不形于色,就势一塞。

交作文了,教师的批语无人回应。

尽管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艰难,然而老师的劳动,却无法改变学生只管写,教师只管改,各不相干,各行其是的平行线格局。

既然劳而无功,我想,不妨强化学生这条明线,使之走向前台,淡化教师这条暗线,使其退居幕后,以暗线衬明线,使明线更鲜艳。

于是,开学第一课,我说:“我们进行作文评讲改革,以小组为单位,互评共赏,让我们一起来做伯乐,炼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第一步:准备起步以全班为单位,遍寻佳作,奇文共赏。

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每天一篇好作文,一人读,多人评,老师适当点拨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提要: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审美教育,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呢语文老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领悟语文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语文美与生活美结合起来,不仅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且可以在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的美.关键词: 审美能力语文美生活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建立起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并能在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的美.一,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1,领略文字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字.有的语文老师逾越过文字而大谈特谈语文美,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学生就失去了感知语文美的台阶和基础,就会觉得语文美是那么地突如其然,那么地神秘莫测,茫然不知所解,越听头脑越糊涂.现在有不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偏低,难以深入理解领会文章的含义和主旨,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领略文字美的能力不高.《滕王阁序》的华丽缤纷,《长江三峡》的壮丽雄伟,《荷塘月色》的细腻柔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都是用来培养学生领略文字美的能力的绝佳材料.笔者不仅要求学生这些篇章熟读成诵,而且引导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反复比较,仔细揣摩,并摘抄下那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句子,及时记录下鉴赏过程中所油然萌生的感触.提醒学生过一段时间把自己写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及时写下新的体会.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可以从中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鉴赏文字美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大大增强自己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为了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笔者定期引导学生交流鉴赏文字的心得体会,收到不错的效果.2,进入意境美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质更上一层楼,语文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领略文字美提升到品味意境美之中去.要想让学生顺利进入意境美,引导学生在品味文字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把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重新浮现出来,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比如在《雨霖铃》(刘永)一词中,作者妙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几个字,入木三分,形神兼备地刻画了有情人离别时的细节,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的,缠绵悱恻的伤感境界之中.这个伤感的境界既写得淋漓尽致,又让人余味无穷,真是妙不可言.笔者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词中主人公离别时那难解难分的情景,设想他们当时的所思所感所想所说,并用文字将自己的设想记述下来,并回忆自己是否也经历过与此相类似的场景.再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词中,作者运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便将长江那非同寻常的,惊心动魄的宏伟景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恍然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鉴赏苏轼那如椽大笔,另一方面则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身世和人生追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整首词中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开拓学生的思路.另外笔者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叫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动情地朗读全文,读好后,让学生沉思默想片刻,然后交流听过本文之后的感想.没想到平日里嘻嘻哈哈的年轻人,转眼之间俨然成了感情丰富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诗人,说起话来文绉绉的,特讲究文采.这是因为学生还深深地沉醉在作者所刻意渲染的意境中,一时难以解脱出来.3,感悟情感美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情感方面还是值得下一番功夫的.学生在领略了文字美,走进了意境美之后,对感情美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和体悟,语文老师这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对作品的感情进行归纳延伸,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主旨.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地感悟感情美,笔者时常采用的一个做法就是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文内容有紧密关联的时代背景和同类文章,促使学生真正沉浸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世界中去.比如笔者在上《我与地坛》一文之前,向学生讲述作者史铁生那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传奇的人生经历.上完本文后,笔者特意留出一定时间,充满深情地朗读史铁生的另一篇描写母子之情的散文《怀念秋天》.读着读着,笔者的嗓音就会情不自禁地嘶哑起来(每次都是这样,因为这篇文章实在是太感人了).听着听着,有学生的眼圈红了,有的学生甚至感动得泣不成声.此时此刻,谁的胸膛里不翻腾着感激敬仰母亲的浪涛呢学过本文后,有学生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母亲真是太伟大太了不起了,可是我过去却对此一无所知."领悟了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脉搏.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1,课堂提示要想达到"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语文教学目标,就必须把语文课堂上发现的美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走进课本,也能走出课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笔者上过《长江三峡》一文后,就向学生介绍了湖南张家界的景物特点,展示了在张家界拍摄的照片,吐露了游历张家界之后的感触,然后请游玩过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上了《荷塘月色》一文后,则要求学生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不为人注意的美,忽略了哪些本来早就应该发现的美,并说说今后将如何努力去做一个有心人;而在上《我与地坛》之前,笔者先是问学生,生活中谁最值得他们去爱,当有学生说出是母亲之后,接着问学生,母亲为什么最值得爱呢,经过学生充分地各抒己见后,我才开始讲解课文,课文讲解结束,我又要求学生回答与上课之前差不多的几个问题,这时学生的答案显然比未上课文时有条理,有深度多了.通过以上一系列精心准备的提问,语文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语文的美与生活的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能促使学生运用语文思维去发现,思考生活中的美,活学活用,有效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仿写课文小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要提高发现生活之美,表达生活之美的能力,也只能从模仿开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其发现美的角度都是与众不同的,表现美的技巧都是浑然天成的,值得学生细加揣摩,加以模仿,从中找到并掌握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和技巧.笔者上过《荷塘月色》一文后,要求学生选择校园或家乡的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模仿课文描写荷塘月色的特点,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种修辞方法,细致描绘所观察到的景物,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味无穷;上过《我与地坛》一文后,要求学生具体生动地描绘能体现母亲深爱自己的生活细节,做到情真意切,且在文末将自己对母亲的热爱直接抒发出来;上了《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等现代诗后,则要求学生仿写一首现代诗,或描绘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或抒发真挚热烈的爱国之情.通过仿写,学生不仅对语文中的美感悟理解得更深更透,而且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提高自己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3,创造生活美要实现培养"审美创造的能力"的教学目标,语文老师光光引导学生将语文美与生活美结合在一起还是不够的,还要大大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创造美的意识.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等课文的时候,就把祖国那壮美宏伟的河山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去做才能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学习《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我的五样》等课文的时候,督促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切莫最终落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无奈下场;学习《琵琶行》,《滕王阁序》,《赤壁赋》等课文,提醒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时,不必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心胸开阔地坦然面对.这样,学生把语文中学到的美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并力图在生活中创造美,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语文教学目标,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拥有了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会发现语文学习是如此的生动有趣,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人生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就会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去努力追求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些,当然也就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老师若能充分利用手中的语文资源,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上是大有可为的.浅谈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人的成长",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通过文学教育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美育要通过言语形式来实现.关键词:课程标准;美育;情感教育;言语形式一谈到中学语文教学,好多人总是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以来语文考试和语文课堂教学也大都是围绕着字,词,句,篇章结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来进行的.但这种语文教学的效率却非常令人失望,大家对语文教学这种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极为刻板的模式也是深恶痛绝.童庆炳教授将这种教学模式列为一个公式:"释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提示写作特点",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一般的文章要按这个固定的模式进行讲解,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即所谓美文,也完全不顾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照样生硬地纳入这个模式进行讲解","就这样,一篇篇生动的,具体的,充满感情力量而又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竟被那个模式机械地宰割了".[1]那么为什么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会陷入这种刻板的模式呢童教授的看法是,上述刻板的教学模式只是表层问题,深层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定位有偏颇.童庆炳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肉体与精神,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尽一分力量;认为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来定位语文教学的观念,语文教学的"元问题"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语文教学应与美育相结合.现代社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上述诸方面的要求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语文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陆俭明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其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熏陶;其二,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并逐步具备一些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第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语文技能,即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2]陆先生把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和任务,接着又提出应让学生逐步具备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是颇有深意的.本文试从"人的建设"的角度,论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对人的成长的意义,以及怎样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来实施美育.一,文学教育与美育在美学领域,现代形态的美学中心视点已经呈现转换."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重点发生了新的转变,即突出地转向审美主体--人的研究.正如美国学者提吉拉斯说的,过去20年的美学转向了艺术,转向了人的独创性(恰如哲学那样),转向了人类境况." "这样一种研究重点的转换,表现了一种极为鲜明的现代意识:人对自我的进一步发现,追寻,探索和充满信心."[3]美学表现出对人的关注,不仅是把人作为静态审美中的审美主体,而且把人作为审美活动中发展着的,创造着的人去关注.现代形态的美学对人的关注,也就使美学纳入人学的范畴.所谓人学"是从哲学这个思维最高层次上对人自己的反思,它要求在概括和总结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的基础上,阐明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基本原理."[4]现代形态的美学对人和人的发展的关注,是其区别于传统美学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的建构,作为美学研究的落脚点和最后归宿,美育的现代形态的构建也随之进行.现代美育要塑造美的人,其重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教人感受美,体验美,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主要通过文学教育得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是用经典的文学作品为精神食粮,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对象是人,文学的题材也是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鲁迅先生在他早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说,"以能宣彼妙言,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他推崇荷马以来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因为读了这些作品后,能够使人更加接近人生,"历历见其优胜缺陷之所存,更力自就于圆满."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也这样说:"诗人指导人们趋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贵形象:我们读诗人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贵."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这样一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高尔基是这样说到文学的目标和任务的:"文学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发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们身上的好的品质,在他们心灵中激发起羞耻,愤怒,勇气,竭力使人们变为强有力的,高尚的,并且使人们能够用美的神圣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钱谷融先生说:"在文学领域里,既然一切都决定于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那么,作家的对人的看法,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作家世界观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了.""真正的艺术家决不把他的人物当作工具,当作傀儡,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有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着独立的个性的人来看待的." 在文艺创作中,一切都是以具体的感情的形式出现的,一切都是以人来对待人,以心来接触心的,一切被我们当作宝贵的遗产而继承下来的过去的文学作品,其所以到今天还能被我们所喜爱,所珍视,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最基本的一点,却是因为其中浸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5]《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感受鉴赏"中明确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主要通过文学教育来完成,通过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非常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黎锦熙先生也主张通过文学来掌握"白话",再进一步,便要养成儿童对于文学之鉴赏与批判的能力.而张志公先生是这样说语文的:"要教学生读不少文学作品.一则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适用语言比较好,便于进行语言训练,再则也因为受过普遍教育的人应当懂得一点文学,而语文课之外,再没有别的课管这件事了."[6]胡适则更鲜明地提出:凡标准国语必须是"文学的国语",就是那有文学价值的国语,国语的标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国语有了文学价值,方可以用来作教育的工具.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以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什么,便不能成立,便不能表达.[7]朱光潜的《文学与人生》中谈到:"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说:"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修养是文学家的起码条件.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我说文学是语言的精华".[8]可见,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品,他们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他们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成功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机能处于活跃的状态,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能力的掌握中去,促使语文能力的更快提高.美育在我国先由王国维所提倡,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他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这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忌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此外,王国维又写了《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文学与教育》等多篇文章,论述文学教育.贯穿这些篇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痛感我国国民的苦痛,空虚之感深于他国国民,痛感中国文学无独立地位以及历朝历代不如西方国家重视文学,认为国民精神上的空虚,苦痛,嗜好鸦片(他称之为亡国之疾病)与文学的不发达关系极大.有研究者认为"王国维总个文学研究和文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包含一个最大的愿望和理想,就是希望以高尚的文学,文艺美丽人生,快乐人生,以摆脱,征服人类特别是中国国民的苦痛,空虚的精神现状.这是他文学教育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他"无用之用"论的最主要功效和归宿."[10].概而言之,美育的根本任务便在于发展这种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美育参与人的建设的过程,着重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来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和谐的发展.让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他们,让他们接触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对美的感觉一天一天地变得丰富与敏锐.让他们感受文学的善意,文学的美感,文学的人道,在文学的善解人意里建筑起自己精神的家园.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因为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而语文教学则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即它是有明确,自觉的教育目的,有指导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即人的成长.二,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真正把审美教育与人性的完善联系起来,并开创性地系统建构美育理论当属近代德国伟大思想家席勒,他说"我将把美的问题展示在感受并施加了美的全部威力的心灵之前,在就其规律而论经常得诉诸情感的这一探讨中."他认为,美育的性质和任务,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消除了感性和理性束缚的高尚的情感领域,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臻至完美的人性.他指出: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席勒的《审美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性的划时代文献,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范畴.[11]席勒提出美育问题,是要试图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人的生存危机,即过度的理性压抑消除了人的感性,从而造成人天然具有的和谐本性的丧失.理性对人有过分的要求,它为精神性的追求而剥夺了人的自然本性,为了统一的人格而抽去了具体生存状态里人性的多样性和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