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发展史和108个城市分级

中国城市发展史和108个城市分级
湖南省岳阳市 湖南省常德市 湖南省益阳市 湖南省郴州市
湖南省永州市 湖南省怀化市 广东省韶关市 广东省珠海市
广东省佛山市 广东省江门市 广东省茂名市 广东省肇庆市 广东省惠州市 广东省梅州市 广东省阳江市 广东省东莞市
广东省中山市 广东省潮州市 广西桂林市 广西梧州市
甘肃省白银市 甘肃省天水市 宁夏银川市 宁夏石嘴山市
------------------------------------------------------------------万以下)
地级及以上城市: b
山西省晋城市 山西省朔州市 内蒙通辽市 黑龙江省黑河市
江苏省宿迁市 浙江省金华市 浙江省衢州市 浙江省舟山市
安徽省黄山市 安徽省滁州市 安徽省宿州市 安徽省巢湖市
安徽省六安市 福建省莆田市 福建省三明市 江西省鹰潭市
江西省赣州市 山东省聊城市 河南省三门峡市 河南省信阳市
湖北省咸宁市 湖南省张家界市 湖南省娄底市 广东省汕尾市
广东省河源市 广东省清远市 广东省揭阳市 广东省云浮市
5级:正厅级:一般地级市
6级:副厅级:省直管县级市
7级:正处级:一般县级市
山东省枣庄市 山东省烟台市 山东省潍坊市 山东省泰安市
山东省临沂市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省洛阳市 河南省平顶山市
河南省安阳市 河南省新乡市 河南省焦作市 湖北省黄石市
湖北省襄樊市 湖北省荆州市 湖南省株洲市 湖南省湘潭市
湖南省衡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汕头市 广东省湛江市
内蒙乌海市 内蒙赤峰市 辽宁省营口市 辽宁省盘锦市
辽宁省铁岭市 辽宁省朝阳市 辽宁省葫芦岛市 吉林省四平市
吉林省辽源市 吉林省通化市 吉林省白山市 吉林省松原市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史
i
中國城市發展史
方法均有所改變。 本書由引論、中國城市演變史、城市居住史、城市建築史和中國城市廣場史 五部分組成。 引論概述了中國城市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及其歷史演變的地理、經濟、社 會、文化背景,突出了中國城市史是中國文化體系的存在實體。並在前人研究的 基礎上,創建本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框架。 本書的中國城市演變史,依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敍述了夏商周初始的城 市軍事防衞和政治功能及手工業、商業功能的發展;將秦代咸陽城作為一個里程 碑,對迄今 2500 年城市史演變進行研究,揭示了中國漫長古代社會以都城為政 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和多級行政中心形成的發達的城鎮體系和特點;中國 近代城市納入西方化的變遷。 本書的城市居住史,從西周開始的“西城東郭”階段,到明清複合城市佈 局模式;從北方四合院到南方水巷城市空間結構,重點闡述了城市居住特色及其 積極影響。以及近 200 年來,中國城鄉居住方式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出現了新 類型。 本書的城市建築史,闡述從公元前 15 世紀到 19 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 發展中始終保持了連續不斷和統一,從傳統村落建築崇尚自然美,到都城與宮殿 建築係古人象天設都哲學觀的體現。城鄉民居和園林建築,以天地和合為空間, 把禮樂和諧以文化符號體現於建築中,反映出建築與文化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建 築幾千年發展演變的歷史特色。並從中西建築文化特徵比較中全面認識自己的優 劣之處,面對 21 世紀生態城市、山水城市與生態建築目標,提出中國當代建築設 計和城市設計的積極思考。 本書的中國城市廣場史,分原始廣場、傳統廣場和新型廣場三個階段,闡述 中國廣場的演變史。並對中西廣場文化的差別進行異同比較。評估了當代廣場建 設中存在着“追求最大” 、浪費和忽視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眾多誤區。提出廣 場是人民的需要,應有民眾參與共同創造,具有大眾文化特色。 本書在體裁、內容和理論方法上,具有新鮮、注重實際的特點。今天的城 市與歷史上的城市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現代城市必然要建立在歷史和現實的基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当时的“五陵少年”一词,即是对这些陵邑中 醉生梦死、惹是生非的纨绔子弟的称谓。
汉长安的规划成就:
1、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 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 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 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 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水系是在城 西北引漳河 水,由三台 下流铜雀苑 及宫殿区, 分流一部分 至坊里区, 由东门附近 流出城外。 园林也很多, 除铜雀苑外, 城西有文武 苑,北城外 有芳林苑, 其东有灵芝 苑等。
2.4宫殿建筑群的 布置很严整,正中
宫城部分,入宫 门为一封闭形广 场、经过端门至 大殿前广宽的庭 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 殿前左右有钟楼 及鼓楼。东部的 宫殿官署区布局 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 边为各种官府衙 门,形成重重院 落,后半部为后 宫为曹操居住之 用,是按照“前 朝后寝”的制度 规划的。
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经济萧条
3.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 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在少 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
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文化上大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建设。
4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
4. 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 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 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
汉 高 祖 在 秦 的 离 宫 —— 兴 乐 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 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 经汉惠帝、汉武帝历代帝王的修 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 桂宫、北宫、明光宫五组宫殿为 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 仓库等附属建筑的格局。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
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 • 《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 罗泌《路史· 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 夷者夷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 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 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此轴线南起王城之正南门, 经外朝.穿宫城。过市,直达王城正北门。 (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 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 划位置和其组配关系。宫城与山外朝、祖、社所构成之宫前区, 结合而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结 构的主体。 (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 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 (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九卿 九室在应门内路门外,九嫔九室在路门内,可见宫城内尚有内外 官治事处所。
也称“乡遂之制”、“都鄙之制”。“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 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都”。“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 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 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是自由民。居住于“遂”的 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多为奴隶。贵族居住在城郭内。“君 子居国中,小人狎于野”(《孟子》)。 “小人”从事生产劳动,以供养居城的“君子”,而“君子”则 居城中统治“小人”。这便是按国野组织聚居的实质所在。我国城 市一开始就是以统治农村的姿态来显示其城邦的特性的。 “营国”的含义实质上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故“营国” 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即所谓“体国经野”。城 是这一地域的主体,而郊野则为城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两者相互依 存,构成一个有国有野的城邦。因此,国野之制,当是“营国”的 一项基本规划体制。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导论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城市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逐渐增加,城市
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中心。
3
•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古代城市之 多、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
4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期
2000多年中国城市建设的布局,即:突出 政治中心,强调中轴线以及前朝后市的规 划布局。城市中出现专门的交易中心—— 市。
38
• 3、建筑技术增强。高台宫殿较为普遍,如 赵国的邯郸城。
• 4、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文化发达。
39
第二章 秦汉的城市
•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和初步发 展的时期。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的建立,对中国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都获得高度发 展,城市建筑也有着重大的进步,使中国 城市文明屹立于世界城市文明的前列。
32
殷墟特点
• 城市的中心是商朝的王宫建筑群,这时的 宫殿已由单体建筑发展为主从组合的建筑 群。王宫分为三区,北区是王室居住区, 中区是宗庙和处理政务的区域,南区是祭 祀区。三区的宫殿建筑大体上分布在纵轴 线上,初步形成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布 局方法。
• 殷墟未发现城墙。
33
34
周代的城市
周代的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较前增加不少,但城市规模小。 2、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 3、城市建设有一定的规划性。
拜占庭
建设年代 583年 493年 1421-1533年 1267年 605年 1366年 前220年 800年 300年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科技、金融中心之一。

本文将分步骤介绍北京的发展史。

第一步:古代时期的北京古代时期,北京地区的文化活动始于西周时期。

公元前1045年,商朝灭亡,周武王定都在今天的西安。

公元前771年,周朝迁都至今天的洛阳。

公元前557年,周幽王准备南迁建都,经过多次考察,选定了太原、晋阳和平原(今北京市平谷区)。

公元前484年,晋悼公在平原建都。

此后,中国历史上拥有两千多年的帝王都城,即北京古都南京北京城。

第二步:元代的北京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元朝始建为城墙围绕的城市,城中街道街市一应俱全,与今天的北京城区基本相似。

当时城区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即今天的故宫、北海等地,外城包括天坛、地坛、玉皇庙等。

第三步:明朝的北京明朝时期,北京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明太祖在建都北京后,深受京畿各地官民人口的迁入。

为适应这种情况,明成祖特在城南西另筑了新城,即今天的南城。

第四步:清朝的北京清代北京是封建帝国末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在北京统治了264年,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故宫,也是北京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同时,在清朝时期,北京的文化和科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五步:现代时期的北京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暂时首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50年代和60年代是改革和发展的时期。

在80年代,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90年代以来,北京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中心之一。

总之,北京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特点。

今天的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六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39页]

第六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39页]
二里头村古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甲骨文、青铜器。 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湖北黄陂盘龙城等。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西周分封诸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时代,形成了王 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采邑城)三级城市网络。
东汉都城洛阳
长约13公里,城内总面积约 9.5平方公里。
主要内容
✓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1、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和分布的重心由黄河流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大运河和长江城市发展轴线逐步 形成。 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城市规模差距拉大,出现了三个 百万人口的城市。
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 年)
汉代
行政区划上除实行部分分封 王外,沿用郡县制不改。
经济上,长期实行“与民休 息”的政策,重视农业,提 倡手工业。
商业开关废禁,任其流通。
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特点主要有:
由于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 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
城市分布地域进一步扩展。 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
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经济 区域。 国际贸易城市也有所发展,“河西 四郡”。
2、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维护中央集权和封建等级制度,都城规 划以皇宫为主体,地方城市规划突出衙署。
建筑材讲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古代部分
主要内容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史
社会组织形式家国一体的宗法分封制夏商周家国一体的宗法君主专制秦汉至明清宗法君主专制宗法军事独裁制晚清民国物质生存方式原始协作式农业自然经济夏商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地主经济秦汉至明清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地主经济同工业商品经济并存近代社会地理环境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古逐渐开放的大陆海洋型近代初期发展阶段封建社会阶段近现代时期发展历史脉络二运河对城市发展影响二运河对城市发展影响1物质生产在城市空间的集中这只适合于工业而且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还是需要通过其他途径供给因而在古代城市发展中这一聚集方式的作用有限要到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后才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商业分工
城市因为有了商业的动力与活力, 商业城市经济更快发展起来, 并以商业联系为纽带, 出现了一定的分工, 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 色。 到明清时 南京、 杭州、 苏州、 松江等发展成为纺织业及交易中心; 开封、 济南、 常州、 芜湖、 荆州、 南昌、 成都等成为粮食业中 心; 淮安、 济宁、 东昌、 临清、 德川、 直沽等成为南北商业及交易 中心; 微州、 池州、 湖州、 徐州等成为印刷及文具交易中心; 大同, 开原、 洮州、 河州、 大理等成为边地及各族茶马交易中心; 而福州、 泉州、 广州、 宁波等则成为沿海外贸港口,
发展历史脉络
初期发展阶段 社会 组织 形式 家国一体的宗 法分封制(夏 商周) 封建社会阶段 家国一体的宗 法君主专制 (秦汉至明清) 近现代时期 宗法君主专制 (晚清) 宗法军事独裁制 (民国)
物质 生存 方式
原始协作式农业 自然经济(夏商 周)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的地主经 济(秦汉至明清)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的地主经济同工业商品经济 并存(近代)
社会 地理 环境

哈尔滨发展史

哈尔滨发展史

哈尔滨发展史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黑龙江省的省会。

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哈尔滨的发展历程。

一、建城初期哈尔滨最早是由俄罗斯人建立的。

1898年,俄罗斯沙皇政府开始在这个地区修筑铁路,并在此建立了一个军事要塞。

随着铁路的修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到这里定居。

1900年,哈尔滨正式成为了一个城市,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二、商业繁荣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很快成为了商业中心。

许多外国商人在这里设立了商铺,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哈尔滨市场。

这些外国商人的到来,不仅促进了本地商品的流通,也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管理经验和技术。

商业繁荣使得哈尔滨的经济飞速发展,也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三、教育发展哈尔滨的教育事业也在发展初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

190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成立,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

随后,哈尔滨还相继建立了农业学校、工科学校等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的建立,为哈尔滨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工业崛起随着哈尔滨的商业繁荣和人口增长,工业也开始在这里崛起。

20世纪初,哈尔滨建立了一些实业公司和工厂,主要涉及纺织、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

这些工厂的建立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文化繁荣哈尔滨的文化事业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繁荣起来。

1918年,哈尔滨建立了第一家图书馆,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

随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团体相继成立,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哈尔滨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观者,推动了城市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六、城市建设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开始修建城市规划道路和大型建筑物,如中央大街、哈尔滨站等。

1934年,哈尔滨还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冰雪游乐场——冰雪大世界,这成为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城市发展史讲义: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

城市发展史讲义: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

城市发展史讲义: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诞生不是人们欣喜的创造,而是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斗争。

历史,总是这么一种无奈的二律背反,文明往往要用不文明的形式来创造。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

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达到巩固的形式代表,村庄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这么一种限度后,因循与守旧等保守成分成为它的主要品质,很难有内在动力去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 2、秦实行强制移民政策,迁六国富户12万 到咸阳,使咸阳的城市人口空前增加,估 计是世界上第一个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46
第二节 汉代的城市
•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兴盛时 期,城市的发展也达到了高潮。自西汉末 年的战乱始,直至隋唐,中国城市的发展 才达到了它的第二个高潮。
47
一、长安的发展
40
第一节 秦代的城市
41
一、秦朝统一与城市的发展
• 1、城市数量大约有800—900个左右,其中 规模较大的有250个左右。
• 2、随着国家的统一,及不断地开疆辟土, 在一些当时所谓的边疆地区如五岭、滇黔 、长城沿线都出现了城市的影子。
42
二 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 秦朝统一六国之初,将全国分为36郡。郡 下设县,而县级政权都设在城市之中。建 立了以朝廷所在城市为中心,以郡县城市 为网络分布状的封建大一统的首都郡县制 城市体系。
51
• 汉代城市建有城墙,并在城墙外挖有护城 河。城墙都修有城门,除了启闭式城门外 ,又出现了用辘轳提升的悬门和跨越城壕 的吊桥,同时还出现了瓮城。
52
三、长安的城市规划
• 1、宫殿建筑比重较大。 • 2、城区开始按闾里制修建。城市以官府衙
署为中心,进行功能分区,如手工业区、 市场区、居住区等等。
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
61
62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始于公元前2000年,当时的城市主要是沿着河流、湖泊、江河、港口等地区形成,被称为“古城”,它们体现了古代城市发展的早期特征。

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些古城也分布在山脚下,为了防御外来入侵,山上常建有城墙,古城建筑采用了九重城等堡垒型城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居民。

古代城市里常有皇宫、宗教活动及官方机构,多数古城也都有市集、市场,而市场则有着巨大的商业活动,当时的市场生意和货运活动十分繁忙。

古代城市的政治结构也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同时也提供了政治及社会秩序与稳定。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主要是在清末时期开始,清末时期首先开始实施中央施政计划,并且在各地部署官员,以统治和管理小城镇。

此外,重要的城市也开始以多样的形式出现,如行政城市和军事城市等。

在此期间,中央的统治是非常重要的,统治出口的官僚制度、传统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央统治的法律都大大影响了近代城市的发展。

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也加快了城市变化的速度,近代城市无论在通信运输方面还是在公共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三、20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迅速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末,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形成大城
市,这也使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变化。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 蕃坊——完全是中国和外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

其并无明显的界线,更无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仍有中国人居住,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p80]2.邑都——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p11]3.市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集市内一般按不同行业分为若干肆。

[p170]4.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两者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5..坊里——有正方形及矩形,大的面积达80多公顷,小的也有近30公顷。

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夜间实行宵禁,管制十分严格,除大官及贵族以外,一律在坊内开门。

坊里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

6..关厢——城门外形成的新的地区,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p58]7.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

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8.瓦子——接近闹市或城门处,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

[p63]9.塌坊——城市供行商住宿及存储货物的地方。

[p67]10.满城——在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矛盾的加深,在一些较重要的地区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

11.四水贯都——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因其河道众多号称“四水贯都”。

[p62]简答题:1.简要介绍大上海计划及其意义。

“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内容是将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在吴淞口建港,虬江口建新码头;建真如至蕴藻浜的铁路,并与虬江码头联结;建南站,北站,并在江湾另建总站;新区内有行政区,为各种进出口商业机构;其他为住宅区,住宅区幽暗贫富分为甲乙两种。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 城与廓城与廓均为防御性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一般来说,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2.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城市概念的意义在于: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意味着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意味着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发展到一定经济阶段后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3. 考工记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主要内容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4. 苏联模式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急需建立城市规划体系。

为此引入了“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即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三段式: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5. 合肥模式1958 年同济大学及德国雷台尔教授到合肥,针对合肥提出一个呈扇形结构的总体布局方案,明确将绿地从3 个方面楔入城市,联结原护城河形成的绿环,后来被称为“合肥模式”。

该方案强调环境、生态、交通与功能,与当时全国盛行的苏联模式的环形放射路、轴线对称等思路完全不同。

6. “一道三涂”及“一门三道”汉长安干道采用“一道三涂”形制:干道宽45 米左右,每条干道分为三条平行道,用宽约0.9 米的排水沟分格。

中间“驰道”宽约20 米,两侧道宽12 米。

与干道相对之门采用“一门三道”形制。

7. 梁陈方案1950 年梁思成和陈占祥针对建国后北京的发展提出的规划设想,史称“梁陈方案”。

方案认为北京城人口密度大,可发展空间不足,且北京为古都,文物建筑及它们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个环境是城市的特点,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分期:
一、夏商周——城市的起源(“城·市”——政治军事·经济。

“市”是本质的差
别。


1.都城迁移造成“多都”
2.西周“分封建国”:第一次建城高潮
3.东周:第二次建城高潮,完成了“城”与“市”的结合。

二、秦汉三国——城市形式上的定形:物质秩序的演进。

(区别于:性质上的演进)
秦:自由烂漫,与天同构
汉:渐趋规整。

三国:曹魏邺城,承前启后。

三、两晋,南北朝——特征:南方城市的兴起。

原因之一:北方战乱,引起南迁。

标志:建康城。

四、隋唐——“一座高峰的崛起”
特征:1.规模上:城市数量多 2.制度上:更规范的坊里制
代表:长安,洛阳
五、五代,宋——商业带来的又一次革命!(这是老师的研究成果!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坊里制被打破——》街巷制,商业街市的产生。

六、元明清——大整合:思想融合,空间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
總  序 
礎上。我們需要建設現代城市帶動整個中華文明繁榮和健康發展。本書吸取了國 內外研究成果,並做了比較研究,找出自己的優劣之處。本書行文簡潔、語言樸 實,力求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既適合百姓大眾閱覽,也適合專 業工作者參考。
iii
序一
城市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是文明的產物,歷史的見證。 一部城市史,也是一部人類文明進步史。現代城市的發展與延續,不斷面臨新的 挑戰,需要解決許多層出不窮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城市的今天,而 且要回顧總結城市的昨天。城市史的研究是一門重要的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科學 學科。 中國城市,有數千年的漫長歷史,是中華民族優秀文明中極其光輝璀璨的組 成部分。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財富,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寶。而中國城市的發展 也經歷了曲折、複雜的過程。有興旺發達的高峰期,也有停滯不前的衰落期;有 許多可借鑒的成功經驗,也有不少值得後人引以為戒的失敗教訓。重視自己的文 化,以史為鑒,溫故知新,認識城市的本質、特徵和發展規律,解決存在的經濟 社會矛盾,進而創造城市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建設城市美好家園,造福後代,是 當今城市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城市史,是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城市發展規律,是研究特定時期城 市存在和發展的經濟社會條件與人文地理環境的科學。寫好一部城市史,不僅要 熟悉歷史,而且要懂得城市。優秀的城市史著作,在中國還是比較少的。最近, 讀到傅崇蘭、白晨曦、黃志宏、曹文明、李倩合著的《中國城市發展史》書稿, 我特別欣喜,這是一部內容豐富,跨時間段長,敍述分析精闢,具有獨創性的巨 著,是一部完整系統的城市歷史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中國城市發展史》 ,不僅包括城市經濟、文化、建築、歷史、地理、環境方 面的廣泛內容,而且涉及哲學、宗教、倫理和美學等諸多領域。作者們下了很大 工夫,廣泛搜集古今中外相關經典著作、歷史資料以及近現代國內外名流、學者 的有關論述,結合中國城市歷史發展和當代實際,進行了精心研究。 該書創造性地把城市、歷史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是一般地敍述城市歷 史,而是通過清晰的脈絡,解剖城市發展的淵源和思想文化保障,特別是將城市 產生的背景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給人以一種新的視角。避免了就歷史講歷史,
vii
中國城市發展史
空間分佈、功能制度、經濟與社會發展、內部格局、建築形態、文化特徵等方面 綜合系統地研究城市發展史的專著,更沒有一部把城市史作為城市學基礎分支進 行研究的、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著作。因此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待於城市科學界的 廣大同仁共同努力。 如何撰寫中國城市學的史學著作,我是個門外漢,不敢班門弄斧。最近在學 習中讀到了傅崇蘭教授提出的研究城市史必須依據的“五個理論” ,感到很深刻, 從中受益良多。這“五個理論”是: (1)自然地理環境是城市發展基礎的理論。 這 — 理論解釋了世界城市多樣性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係。 (2)城市與鄉村的相互 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理論。深信不僅在農業文明時代,而且在工業化時代和後工業 化時代城市與鄉村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係依然存在。 (3)城市與區域發展關 係的理論。城市是區域發展的中心,區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這種關係在不同時 代有程度大小和內容廣狹之分,但始終存在。 (4)城市文化延續性理論。研究城 市文化應具有區域文化視野,着眼於社會文化和科技文明,包括地方文化和民族 文化。 (5)城市是人類歷史範疇的社會形態理論。 此後,傅崇蘭教授又提出了撰寫中國城市史的兩種方法,即傳統理論方法的 繼承和創新與西學中用的學習和借鑒。應該說傅教授提出的研究城市史的五個理 論和兩個方法(我把它歸納起來稱為“5+2 理論方法” )是經過多年潛心調查研 究所創造出來的,是科學的真知灼見,它對指導中國城市學的研究和創新將會起 巨大的作用。這樣的理論創新只有兼具歷史學家和城市學家兩種素質為一身的學 者才能夠做得出。 《中國城市發展史》 ,就是傅教授本人及他的博士生們用“5+2 理論方法”進 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是中國城市學的重要論著,是依據城市學基本理論開掘城市 史研究新途徑和新方法的有益嘗試。近兩年來,中國的歷史學家和城市學家們結 合起來共同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既要從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又要從城市性質、城市功能、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以及規劃建設等方面來研究 城市,總結經驗教訓,展望發展遠景。一個被稱為“史論結合”的研究方法廣泛 流傳開來。讀了傅崇蘭教授的《中國城市發展史》之後,我個人認為,這才是一 部“史論結合”的力作,可以說是“史論結合”研究的範本之一。
iv
序  一 
就城市論城市的封閉、孤立的研究方法。書中對中國傳統的 “天人合一” 和陰陽、 八卦、五行等哲學思想在城市規劃和建築文化上的體現;中國民居的“院落精 神” ;對種種脫離精神蘊涵、單純模仿、無個性化的某些現代和後現代主義建築的 抨擊等評論,都有獨到的見解,體現了作者新穎的歷史觀和城市發展觀。 同時,在城市史的結構框架上也有創新。 《中國城市發展史》打破了一般城市 史書的體系,構建了由四個既獨立,又有機聯繫的新的架構。該書通過對中國城 市演變過程的考察與總結,中國傳統居住空間的特徵分析,中國傳統建築形成和 發展演變過程以及城市廣場斷裂與勃興的探索,將單純對傳統城市形態的解析提 高到理論思想層面,構築了一種全新的中國城市歷史學的文化理論框架,從哲學 高度對中國傳統城市文化進行了整體的發掘和審視。該書整理歸納了大量歷史文 獻,旁徵博引,用深入淺出、樸素生動的語言表達了中華文化的廣博和深厚。 該書還採用比較的方法,對中西文化的結合做了深刻評述。強調了中國文化 要走向世界,同時又要與世界文化進行交流,取長補短,相互啟發,相互促進, 相得益彰。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曰: “中西之學,盛則具盛,衰則具衰,風氣既開,互相 推動,且居今日之世,講究今日之學,未有西學不興而中學能興者,亦未有中學 不興而西學能興者。”此言既極富哲理,又符合歷史事實。尤其在當今全球化的 時代,東西文化交流與促進,更是不可迴避的客觀必然趨勢。著名社會學家費孝 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四句話,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 下大同” 。他強調既要弘揚自己文化的美,又要學習展現他人文化的美,美的文 化共享,天下就大同了。他與王國維的思想極其相通。 有作為的中國城市學者,要想對中華文化有所推動,對世界文化有所貢獻, 對中國城市有所促進,必須中西結合,二者並進;必須對中國城市發展過程和理 念的來龍去脈有着明晰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文化的價值、民族的價值,以高 度的歷史責任感,科學的發展觀為統領,迎接 21 世紀中國文化的人文復興。同 時,又不拒絕外來文化,更不照搬外來文化,而是以彼此之美相融。城市建設與 發展也是如此,既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又不是盲目抄襲,而是在於結合國情 和歷史不斷創新。
 
總 序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代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許多著名的 城市,這些城市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光榮傳統。從 1982 年起,中 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陸續批准頒佈了上百座城市為歷史文化名城,它們是中國城 市歷史文化的代表。其實,在中華大地上,每一座城市興起的背景和發展歷程、 自然地理風貌和人文景觀、建築和民居院落、居民交際的公共活動場所等,都體 現出中華民族文化和自己的特色。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 “在世界 別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像中國的城市和鄉村的建築、園林、民居院落那樣體現 ‘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 。 中華民族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歷史的批判精神是: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周易》 ) 。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 《史記》 ) 。 中國傳統文化,把天文、地文與人文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城市就是這個文 化體系存在的實體。城市歷史文化涉及的範圍,大到國家體制、行政、官制、城 鄉、建築,小到詩歌、書畫和幾乎所有的中國文化形態。 人類文明史實際上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論述了人 是地球生物的一員,人與自然相互依存。 但是人類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特別是在戰爭中忽視了對自然的保 護,濫耗資源,污染環境,已造成嚴重後果。 其實,世界上有很多人發現工業化時代城市出現的種種問題,從根本上忽視 了城市的本質是“以人為本”與人際交往和生活,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1933 年的國際現代建設會議(CLAM)提出城市功能是“居住、工作、交通、休憩” , 反思並批評工業化以來的城市化模式缺乏理性精神( 《雅典憲章》 ) 。1977 年的 國際現代建築學會針對現代城市人際關係淡漠、貧富懸殊和為汽車人而設計等問 題,制定發表了《馬丘比丘憲章》 ,大聲疾呼:城市的本質是“尊重人” ,是人際 交往和生活的空間。 本書依據對歷史的研究和對現實的考察,對傳統的城市史體裁、內容和理論
i
中國城市發展史
方法均有所改變。 本書由引論、中國城市演變史、城市居住史、城市建築史和中國城市廣場史 五部分組成。 引論概述了中國城市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及其歷史演變的地理、經濟、社 會、文化背景,突出了中國城市史是中國文化體系的存在實體。並在前人研究的 基礎上,創建本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框架。 本書的中國城市演變史,依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敍述了夏商周初始的城 市軍事防衞和政治功能及手工業、商業功能的發展;將秦代咸陽城作為一個里程 碑,對迄今 2500 年城市史演變進行研究,揭示了中國漫長古代社會以都城為政 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和多級行政中心形成的發達的城鎮體系和特點;中國 近代城市納入西方化的變遷。 本書的城市居住史,從西周開始的“西城東郭”階段,到明清複合城市佈 局模式;從北方四合院到南方水巷城市空間結構,重點闡述了城市居住特色及其 積極影響。以及近 200 年來,中國城鄉居住方式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出現了新 類型。 本書的城市建築史,闡述從公元前 15 世紀到 19 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 發展中始終保持了連續不斷和統一,從傳統村落建築崇尚自然美,到都城與宮殿 建築係古人象天設都哲學觀的體現。城鄉民居和園林建築,以天地和合為空間, 把禮樂和諧以文化符號體現於建築中,反映出建築與文化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建 築幾千年發展演變的歷史特色。並從中西建築文化特徵比較中全面認識自己的優 劣之處,面對 21 世紀生態城市、山水城市與生態建築目標,提出中國當代建築設 計和城市設計的積極思考。 本書的中國城市廣場史,分原始廣場、傳統廣場和新型廣場三個階段,闡述 中國廣場的演變史。並對中西廣場文化的差別進行異同比較。評估了當代廣場建 設中存在着“追求最大” 、浪費和忽視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眾多誤區。提出廣 場是人民的需要,應有民眾參與共同創造,具有大眾文化特色。 本書在體裁、內容和理論方法上,具有新鮮、注重實際的特點。今天的城 市與歷史上的城市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現代城市必然要建立在歷史和現實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