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认同_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6)
1510-全国-社会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1分)A:社会和自然B:秩序和进步C:结构和稳定D:发展和变迁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1分)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3、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1分)A:《社会行动的结构》B:《社会理论的结构》C:《冲突的社会功能》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1分)A:社会批判理论B:激进主义理论C:社会有机体理论D:后现代主义理论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1分)A:米歇尔·福柯B:尤尔根·哈贝马斯C:皮埃尔·布迪厄D:艾尔弗雷德·舒茨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1分)A:个案研究B:文献法C:实验法D:统计调查7、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1分)A:审查、分类和汇总B:汇总、分类和审查C:审查、汇总和分类D:分类、审查和汇总8、人口的双重属性是()(1分)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9、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1分) A:文化整合B:文化交流C:文化合作D:文化结构10、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1分) A:附属文化B:边缘文化C:副文化D:亚文化11、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1分)A:初级社会化B:重新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12、米德将自我分为()(1分)A:两个部分B:三个部分C:四个部分D:五个部分13、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1分)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B: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C:目的性角色与过程性角色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14、在合作的类型中,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实践属于()(1分)A:指导性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C:契约式合作D:自发性合作15、在社会互动的理论中,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是()(1分)A:日常互动论B:拟剧论C:符号互动论D:常人方法学16、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被称为()(1分)A:联合家庭B:主干家庭C:重组家庭D:核心家庭17、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1分)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内群体和外群体D:大群体和小群体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称为()(1分)A:组织设计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决策19、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斯梅尔瑟提出的是()(1分)A:搭便车理论B:价值累加理论C:资源动员理论D:乌合之众理论20、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被称为()(1分)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残余性失业21、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韦伯提出的是()(1分)A:消费文化论B:消费社会论C:生活风格理论D:炫耀性消费理论22、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扇形理论的提出者是()(1分)A:伯吉斯B:霍伊特C:林顿D:哈里斯23、在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中,政治主导型城镇化被称为()(1分)A:墨印模式B:北欧模式C:欧美模式D:南美模式24、城市市区人口尤其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被称为()(1分)A:过度城镇化B:反城镇化C:逆城镇化D:低度城镇化25、在城市群研究中,琼·戈特曼提出的是()(1分)A:城市群理论B:组合城市理论C:区域整体发展理论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26、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和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被称为()(1分)A:等级B:种族C:阶层D:种姓27、根据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分析框架,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可划分为()(1分)A:五个阶级B:六个阶级C:七个阶级D:八个阶级28、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
一个分析框架
“一个分析框架”资料合集目录一、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二、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比较研究一个分析框架四、“阶层地权”农村地权配置的一个分析框架五、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六、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一个分析框架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业主维权活动的成因、现状,法律基础及社会影响,来探讨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
业主维权活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期限、房地产商违约、业主权益受损等因素。
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土地使用权是有期限的,这使得业主在购买房产时无法永久拥有土地使用权。
一些房地产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违约行为,如未能按约定期限交房、房屋质量不符合约定等,导致业主的权益受损。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业主不得不进行维权活动。
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现状,随着业主维权意识的提高,维权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趋势。
业主通过各种方式,如集体维权、网络维权等,来表达对房地产市场不规范行为的不满和对自身权益的。
这些维权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对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法律层面,业主维权活动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物权法、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
业主可以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根据物权法,业主对所购买的房屋享有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遇到房地产商违约时,业主可以依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赔偿或解除合同。
业主维权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业主维权活动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防止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和无序。
业主维权活动有助于维护城市秩序和社会稳定。
如果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物业纠纷、社区安全等。
业主维权活动还有助于提高业主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即指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参照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标准和价值观。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其影响程度和方式多种多样。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这种影响对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的启示。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1.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与他们认同的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得认同感和社会认可。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受到所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从而选择符合群体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当一个人身处一个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群体中,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符合这一潮流的产品,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2.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感受到的压力和影响,从而导致其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当参照群体中的成员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共同的偏好时,个体可能会受到群体压力,从而更倾向于选择符合群体标准的消费行为。
当一个人所在的群体对某家品牌的产品持有高度评价时,他可能会受到群体影响而选择购买该品牌的产品,即使他本人并不是该产品的忠实粉丝。
3.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参照他人的行为和状况,以评价自己的情况和行为。
在消费行为中,社会比较会促使个体参照他人的消费水平和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
当一个人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在购买豪华品牌的产品时,他可能会被社会比较所驱使,从而增加自己的消费以保持和他人的一致性。
参照群体对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的启示1. 定位目标群体了解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对市场营销来说十分重要。
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群体,并了解其所在的参照群体,以便更好地针对其需求和偏好进行营销。
当企业明确了所要吸引的目标群体倾向于追求潮流,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潮流相关的广告和产品,以更好地吸引目标群体的注意力和购买欲望。
2. 塑造群体认同感企业可以通过塑造群体认同感来影响消费者行为。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通过分析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貌。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并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
它包括人们所属的各种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和社会角色等。
社会结构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职责和权力关系,以及社会组织的层次和组成。
1.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由人们在特定目的下建立的各种组织形式。
例如政府、学校、企业、教会等都是具有明确组织结构和职能的社会组织。
这些组织通过规定人们的角色和职责,协调人们之间的行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社会机构社会机构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实现特定功能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组织形式。
家庭、婚姻、教育、经济等都是典型的社会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规定人们的行为规范,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在社会机构中扮演的位置和地位而具有的一种行为规范。
例如父母、教师、员工等都是人们在社会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社会角色决定了人们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与他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包括亲属关系、友谊关系、经济关系等。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相互联系的桥梁,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1. 亲属关系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由血缘和婚姻关系所构成的。
亲属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等。
亲属关系是人们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2. 友谊关系友谊关系是人们基于共同兴趣、目标和价值观等因素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朋友之间的信任、支持和互助是友谊关系的重要特征。
友谊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偶像的商品化过程--传媒中的消费文化
偶像的商品化过程——传媒中的消费文化彭锦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湖北武汉(430072)E-mail:pengjin1985dream@摘要: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传媒的发展承担了消费文化传播中中介的功能,而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利用“消费偶像”, 集中展现他们的消费习性、个人爱好、社交活动和娱乐消遣,根据大众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向往和模仿心理实现传媒对消费的导向作用。
但是,在“消费偶像”对商品进行代言的过程中,内部本身就发生社会阶层的分化,被生产厂商和广告公司看作一群有特殊利用价值的“商品”,用这些“商品”向大众宣传他们的消费习性。
在面向公众以前,“消费偶像”已经实现了自身的商品化过程。
关键词:消费偶像 传媒 消费文化1.引言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继推销员之后最好的促进消费的方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有一档节目《家庭购物俱乐部》,将传播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观众这样说道:“我第一次收看《家庭购物俱乐部》的时候,连续三个小都无法离开自己的座位。
我坐在那里,目瞪口呆。
项链、耳环、瓷鸟、微波炉……目不暇接,把我深深迷住了。
”[1]而这样的传播方式更多的是倚靠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明星,让他们宣扬一种消费的导向,从而实现消费的模仿和认同的积淀。
新近的研究认为,在明星代表厂商进行消费宣传时,他们自己本身已经被商品化,供厂商和广告商挑选合适的明星进行产品的代言,形成商品化的视觉文化。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从经济社会学中消费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揭示偶像的商品化过程中文化对消费的巨大促进作用。
2.传媒中的消费文化2.1文献回顾消费是一种过程,包括物质生活、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经济社会学关注的领域之一。
在中国,从社会学的视野对消费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范式[2],第一个是“应用社会学”范式。
它指的是传统的、包含在消费行为学中的、对消费的应用社会学研究范式,其主要解释性概念工具是传统社会学的概念,包括“家庭”、“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参照群体”、“文化”、“亚文化”等等[3]。
大学生消费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消费的重要群体之一。
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态度,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我们随机选择了xx大学的5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并通过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消费的观念逐渐趋向理性和多元化。
83%的受访者认为消费应当合理规划,并且57%的受访者乐于储蓄。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理性消费和积累财富的意识在增强。
2.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就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而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领域为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和娱乐活动。
其中,学习用品的消费占比最高,占据了调查样本的45%。
这一结果体现了大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
3. 大学生的消费态度大学生对于消费态度多元化,但有一个共同点:珍惜资源与环境保护。
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节能减排和环保购物是重要的消费态度。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消费有着较高的意识。
四、调查结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趋向理性和多元化,意识到合理规划和储蓄的重要性;2. 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领域是学习用品与日常生活用品,体现了他们对学习和生活质量的关注;3. 大学生珍惜资源、倡导环保消费,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以上结论对于相关部门的决策制定和社会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在未来,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能够更加理性和可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建议与展望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大学生的消费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财和消费规划能力;2. 提供更多贴近大学生需求的消费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消费需求;3. 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消费观念。
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与消费行为
阶级 。 以通 过其 存 在 ( s e g, 样 的 , 被 感 知 (sb i e- 可 i i )同 tb n 其 i en pr t g cie ) 界 定 ; 过 其 在 生 产 关 系 中的 位 置 , evd 来 通 同样 的 , 过 其 消 费 通
( 这 种 消费 不 必 为 了 象 征 而 是 炫 耀 性 的 ) 界 定 ( 管 前 者 支 配 但 来 尽 着 后 者 ) ” B ude , 9 4 :4 3 转 引 自刘 欣 , o 3 根 据 这 种 理 。 ( ori 18 p 8 , u 20 )
经 济 与 法
中国城 市居 民的阶层 认 同与消 费行为
复旦 大学社会学 系 张培培
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 言
第 二 种 路 径认 为 消 费构 建 阶 级 ,消 费行 为 本 身 可 以作 为 界 定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经 济 飞 速 发 展 , 场 体 制 逐 渐 完 善 。人 们 中 市 的 消 费形 式 也 从 国家 配 给 转 变 为 市 场 交 易 , 其 是 在 城 市 中 , 们 尤 人
充 分享 有 了对 消 费 品 的 自主 选 择 权 。 学术 研 究 领 域 , 内 的 学 者 在 国 也 日益 关 注 消 费 的 问 题 。 关 消 费 的研 究 涉 及 到 经 济 学 、 理 学 、 有 心
社 会 阶 层 的 标 准 。 费 的 意 图不 在 于商 品 的物 质 性 , 消 而在 于商 品所
象 征 的人 的关 系或 差 别 性 ( 丙 中 ,9 8 p 4 。 伯 就 曾 认 为 特 殊 高 19 :6 )韦
的生 活方 式 和 行 为 惯 例 可 以用 于标 示 身份 群 体 (tu ru ) 李 s ts o p ( a g
符号与认同身着优衣库联名服饰的青年
第34卷第3期 2021年02月Vol.34 No.3February 2021艺术科技符号与认同:身着优衣库联名服饰的青年骆成诚,陆卫群(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日本品牌优衣库联名系列服饰在近几年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欢迎,在优衣库品牌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人的消费观、审美观等正在发生变化。
本文以符号消费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作为分析当前中国存在的优衣库品牌联名服饰深受年轻群体喜爱的现象的框架,探讨优衣库这一品牌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原因和消费优衣库品牌联名服饰的行为所反映的社会学意义。
本文认为,当下青年群体对优衣库这一品牌的喜爱反映了消费者对该品牌文化的认同,消费该品牌的联名系列服饰是一种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
关键词:符号消费;认同;优衣库;青年;联名服饰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195-021 问题的背景和由来优衣库在2018年与艺术大师KAWS(考斯)合作设计的T恤引来大众的疯抢,甚至出现为了抢衣服而斗殴的现象。
2020年11月13日,优衣库与设计师Jil Sander (吉尔·桑达)的合作系列“UNIQLO+J”回归,也引发人们的疯狂购买。
优衣库2002年进入市场,真正被普罗大众熟知是源于优衣库“试衣间”事件,优衣库在此前一直因为设计过于简洁被年轻人吐槽,但近几年来,走在大街上却随处可见身着优衣库服饰的年轻人,现在走进优衣库可以看见最主要的消费者也是年轻人。
从2017、2018和2019快时尚品牌排行榜来看,优衣库三年连续位居第一[1-3]。
于是难免让人疑惑,优衣库进入中国市场这么多年,为什么在近几年出现青年群体涌入优衣库消费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的究竟是怎样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仔细分析青年群体购买的优衣库单品中的类别,可以发现优衣库联名系列服饰占据了青年群体购买的优衣库商品中的大部分,因此应当从哪个角度理解青年群体对于优衣库联名系列商品的热爱成为又一问题。
身体与消费理论总结标准
身体与消费理论总结标准在身体与消费理论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可以使用来解释消费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对身体与消费理论的一个总结,涵盖了几个重要的范畴。
1. 身体认同与消费:身体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方面的感知和接受程度。
消费可以通过购买和使用特定产品和服务来塑造和表达身体认同。
例如,某些品牌的产品可能与身体健康和活力相关联,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身体认同的渴望。
2. 身体建构与消费:身体建构是指通过消费来改变和塑造自己的身体形象。
这可以包括购买健身器材、服装和化妆品等,以改善外貌和提高自尊。
此外,消费还可以通过手术和整容等方式来改变身体的实际结构,以实现自己对完美身体的追求。
3. 身体资本与消费:身体资本是指人们具有的与身体有关的资源,如健康、体能和美貌。
消费可以通过购买健康食品、健身房会员卡和医疗美容服务等方式来提高身体资本。
身体资本可以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也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交和感情关系中取得优势。
4. 身体审美与消费:身体审美是指对于身体之美的主观看法和价值观。
消费可以通过购买和使用各种产品和服务来实现或符合身体审美,如时尚服装、美容产品和健身器材等。
同时,身体审美也可以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常常受到媒体和广告等渠道的影响来确定自己对于身体之美的看法。
5. 身体演绎与消费:身体演绎是指通过消费来达到或呈现特定的身体状态或形象。
这可以包括购买和使用化妆品、美发产品和服装等,以在外貌上达到特定的效果。
身体演绎还可以通过消费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来表达个体的身份和特色。
这些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框架来理解消费与身体之间的关系。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些理论是相互关联的,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
此外,身体与消费的关系也是多层次的,受到个体、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分析身体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时,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并考虑不同层次和因素的交互作用。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身体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并为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模型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模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模型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
该模型基于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认知和行动等因素,探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动因和规律。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模型的基本构成部分:1. 情境因素(Situation Factors):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特定情境因素的影响,包括购买场景、时间、地点、社会文化环境等。
这些情境因素能够改变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意愿。
2. 个体特征(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职业等各种个人因素。
这些个体特征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和购买决策。
3. 消费者需求(Consumer Needs):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追求满足特定需求和欲望。
需求可以分为基本、次要和辅助需求。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可以了解他们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强度和优先级。
4. 消费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s):消费者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偏好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
偏好可以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品牌倾向、产品特征、价格敏感度等来衡量。
5.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会经历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加工、意识形态、决策制定等。
认知过程会影响消费者的产品知识、购买态度和购买意向。
6. 决策行为(Decision Making):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作出决策,选择购买哪种产品或服务。
决策过程包括问题识别、信息搜索、评估比较、购买决策和后续行动等阶段。
7. 影响因素(Influencing Factors):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宣传、家庭和朋友的意见、推销员的推销手段等。
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促使或阻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以上是一个较为简单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模型,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行为。
论自我认同与女性身体消费现象
论自我认同与女性身体消费现象消费作为认同的行为和符号,它既是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
女性身体消费逐渐成为女性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且是一种多元的自我认同方式,它包括职业形象认同、性别认同、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认同四个方面,但是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这种通过身体消费来表现的自我认同达到极致时,女性的身体成为消费对象,产生身体消费的异化现象,女性的身体深受“美丽暴政”的凌辱。
标签:消费;女性身体消费;认同;自我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身体消费的形式与内容都有所差异,鲍德里亚将消费定义为“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性行为”[1]。
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服务于认同的形成和塑造,体现了社会对个人认同的规范和预期,是人们实践和创造为社会所接受的“认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吉登斯认为“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理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在日常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2]。
女性对自我的认识始源于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这是充满艰辛与自我突破的过程。
女性的身体消费是女性消费的重要内容,据“第五届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公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女性消费状况报告》显示,服饰服装消费一直名列第一,美丽、健康消费的支出则位列第三、第四位。
并且女性的身体消费也呈现出身体的审美化、去功能化的趋势,是一种典型的女性寻求自我认同的行为,她们通过此确立自己的社会阶层,但在消费社会中,这种认同通过消费来表达而发展到极致时,造成女性身体的异化,她们迷失在物欲横流中,失去了主体性,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文化、商业化、大众媒体所控制,一方面在建构着自我认同体系,另一方面又要抵御来自消费社会的各种侵蚀,遭遇各种“美丽暴政”的凌辱。
一、女性身体消费与自我认同(一)消费与认同王宁在《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一文中着重探讨了消费与认同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认同和人们的消费不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及其对策分析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及其对策分析作者:宁倩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08期摘要:消费经济是当下发展的主体性经济模式,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的消费是学生中的主要消费,作为社会的后备军,大学生消费方式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大致分为盲目、过渡、情绪、个性等多样化的形式,这种非理性消费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章通过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改善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现状。
关键词:非理性消费大学生心理对策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与校园之间的特殊群体,心理相对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自我意识较强,盲目追求个性的事物。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大银行的业务种类也频繁增多,其中以信贷业务最为突出,且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充斥着新颖的消费手段及消费广告。
长此以往,处在此种环境下的大学生,易形成不良的消费理念,产生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因此,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极为重要的,本文章就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心理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大学生的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分析1、盲目消费现代大学生大多作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父母过度宠溺,未产生合理的消费观念,盲目跟从周边消费。
忽视家庭的自身水平,追求标新立异、社会潮流,不能有效地对物质进行分析,甚至有些只追求高档消费产品。
手机作为新时代沟通交流的工具,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喜爱,而高档手机在大学生的占比每年逐步增加,大多受到周边同学的影响,进行盲目消费。
2、过度消费在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的文化思想充斥在校园内的学生生活中。
传统的勤俭节约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物质化的思想逐渐被学生们接受。
奢侈、享乐的消费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扩张,有些大学生甚至利用借贷软件进行无理智的消费。
刚走出家庭的大学生们没有相应的消费理念,因此不能合理的计划性消费,大多沉浸在奢侈、享乐的生活中。
3、情绪消费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大多学生没有经历父辈艰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极易受到影响。
社会活动参与与消费意愿
社会活动参与与消费意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消费品的需求逐渐增多。
然而,在消费时,人们是否会关注社会活动的参与,是否会有社会责任感呢?本文将探讨社会活动参与与消费意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
首先,社会活动的参与可以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当人们主动参与一些慈善、志愿活动时,他们会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成就感。
这种快乐和满足感会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并且给予个人更多正能量。
此外,参与社会活动也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社会活动的参与对于个人来说不仅仅是关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更是关于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问题。
其次,社会活动的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社会活动的参与意味着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积极参与改善的态度。
只有更多的人参与社会活动,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力量,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提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促使社会问题得到更多关注和解决。
同时,社会活动的参与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因此,社会活动的参与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社会活动的参与与消费意愿密切相关。
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也是一种社会和个人价值的表达。
人们的消费决策往往受到社会活动参与的影响。
当人们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后,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也更加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企业和品牌。
同时,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社会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高企业形象和信誉度,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总之,社会活动的参与与消费意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活动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对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情感消费与情感产业消费社会学研究系列之一
情感消费与情感产业消费社会学研究系列之一1. 本文概述本文是《情感消费与情感产业消费社会学研究系列之一》的开篇,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生活中情感关系的变化以及情感需要的满足方式的演变。
文章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中情感关系的疏远化现象,然后分析了人们在满足情感需求时方式的转变。
与传统社会主要通过人际情感沟通来满足情感需求的方式不同,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情感消费,即从市场获取情感消费品,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市场和情感产业成为了现代人获得情感满足和支持的重要形式。
这种情感市场化的现象被认为是现代性条件下人际关系疏远化的一种反应。
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情感市场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是否意味着以“理性”来概括现代性的全部特征存在局限性。
2. 情感消费的理论基础情感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多维度和跨学科的。
在社会学领域,情感消费的探讨往往与个体的社会身份、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紧密相关。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情感消费体现了消费者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外,对于精神层面满足的追求。
情感消费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步上升至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情感消费正是在满足了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情感满足的表现。
情感消费的理论探讨也与现代消费社会的理论密切相关。
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一种符号交换和意义构建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通过购买具有特定情感价值的商品或服务,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品味,以及寻求与他人的情感联系。
情感消费还与社会交换理论有关。
这一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交换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情感和符号的。
消费者在购买情感化的商品或服务时,往往期待获得情感上的回报,如快乐、安慰或认同感。
情感消费的理论基础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其核心在于理解消费者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消费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构建社会关系,并寻求个人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
社会学中的文化身份建构与社会认同研究
社会学中的文化身份建构与社会认同研究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是社会学重要的研究领域。
文化身份建构指的是个人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不断塑造、表达和认同自己的身份特征的过程。
社会认同则是基于这种文化身份建构而产生的,是个人对于自我所属于的群体、社会阶层以及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身份建构和社会认同浸透在个体生命历程的各个方面,涉及个体的价值观、信仰、社会角色和行为等。
因此,对于文化身份建构和社会认同的研究不仅可拓展我们对社会过程的理解,而且对于具体的政策制定以及公共事务决策等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一、文化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文化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目前文化身份建构主要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身份被塑造和建构在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过程中。
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是与其他人的身份相互关联的,基于社会互动和社会学习等手段,逐渐形成自我认同,即对于自己的身份特征的认知、接受和表达。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在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个人扮演了多重角色,如文化创造者、文化参与者和文化消费者。
由此,文化身份不仅是个体行为特征的总和,更是文化生产和传递过程中的产物。
二、文化身份在社会认同中的价值文化身份在个人社会认同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身份的塑造和表达是个人融入社会、归属感强化、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
特定文化身份所对应的社会角色和身份标识对个体的生活体验、个人内心状态以及思维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某个特定门类的文化身份之下,会按照所属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来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开展行为,使得文化身份成为个体塑造、维系和表达自我认同的关键性因素。
文化身份在个人社会认同中还具有反映社会现实与社会结构水平的价值。
因为文化身份在社会角色分类、社会等阶评价以及社会识别标签之中,反映了整体社会结构的分层与差异。
例如,某个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身份可以反映出底层或中下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经验,使得文化身份可以有效地参与社会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中。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通过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以及市场的运行机制等现象,旨在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
现代经济学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由三大主要领域组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者(如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决策的分析,它涉及价格、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和效率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系统,研究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经济政策等宏观现象。
国际经济学则专注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市场机制和效率,它将个体的决策行为与市场的供求关系相结合。
通过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
其中,供求关系是基本概念之一。
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汇点会决定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和数量。
在研究供求关系时,经济学家会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竞争模型等,来解释个体决策行为和市场结果。
2.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经济政策等现象。
宏观经济学采用的主要工具是国民账户。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还会研究总体稳定性问题,如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的平衡,它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因素。
3.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金融和投资等经济活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三、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理论和实证研究。
1.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经济学的基础,通过建立模型和进行逻辑推理,可以深化我们对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的理解。
消费维权运动中的市场、国家与消费者组织:消费公民权的一个分析框架
变得 日益突显 。因而 ,在学术 界热议 的政治公 民权 、经 济公 民权 、社 会公 民权 、文化公 民权 等公 民身份 的类 型学之外 。 我 们 已经很有 必要 在消费社 会 的背景 下增 添 “ 消费”这 一权 利要素 .从公 民主体结构 转型 的角度来 思考和讨论 “ 费公 民权 ” 消 。 也 许没有 哪个概念 像公 民权①那 样 “ 历史上那 么富 于变化 、在 理论上 那么充 满争议 ” 在 ,嘲但 当代学
评 性 意 见 。 同时学 第 1 “ 年 学 者 学 术 沙龙 ”上 的讨 论 与 建议 。 期 青 作 者 简 介 林 晓 珊 ,浙 江 师 范 大 学法 政 学 院 副教 授 、社 会 学 博 士 ( 江 金 华 ,3 10 ) 浙 20 4 。
“ 车主 ”这一 “ 车阶级 ”的维权 运动 也产 生 了不可估 量 的作用 。汽 车消 费在城 市家 庭 中是仅 次于住 房 有
的一项 大宗消 费 品 ,只是 ,同样 作为代 表 中 国市 民社会 中新 兴 的中 间阶层 ,“ 车 阶级 ”的维 权运 动受 有 到学术界 的关注远 远不如 “ 住房 阶级 ”那样 强烈 。而 一个不 容忽视 的客观 事实 是 .在 中 国汽 车产销 量稳
一
、
消 费公 民权 :概 念与框 架
从 计划 经济 到市场 经济 ,中 国城市 居 民的主体 结构从 苦行者 转 向了消费 者。[这种 主体结 构转 型不 6 1
%本 文 系 2 1 0 0年 教 育 部 人 文 社会 科 学研 究青 年 基金 项 目 … 汽 车 梦 ’ 的社 会 建 构 :中 国城 市 家庭 汽 车 消 费 的 实证 研 究” (0 J 8 0 4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感 谢 中 山 大 学 王 宁 教 授 、 香 港 大 学 吕大 乐教 授 、 上 海 大 学 张 敦 福 教 授 等 同仁 的 批 1YC 403
大学生消费观(二)2024
大学生消费观(二)引言概述:大学生消费观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消费观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消费观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正文内容:1. 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点- 物质追求与自我认同:大学生普遍追求时尚、新颖的物品,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 社交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常受到同龄人的消费行为影响,为了适应社交圈子,他们可能会选择符合群体认同的消费方式。
- 相对固定收入:大多数大学生依靠家庭经济支持或自己的兼职工作生活,这给他们的消费行为带来一定的限制。
2.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线上购物的普及: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商品,因为它们便捷、多样且价格相对较低。
- 购买体验的重要性:大学生更注重购买过程的愉悦和个性化,如购物体验、售后服务等,这对商家提供了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 品质与价格的平衡:大学生对产品的品质有较高要求,但受限于收入,也要务求在可接受的价格范围内购买。
3. 大学生消费观的改变趋势- 理性消费观的兴起:大学生越来越注重消费的价值和性价比,开始理性地评估自己的购买需求,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 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大学生逐渐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更愿意购买环保产品和支持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
- 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大学生更便利地使用手机支付,促进了线下实体店铺的数字化升级。
4. 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因素- 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塑造和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消费观念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 媒体与广告的影响:大学生受到广告行业的诱导和营销活动的影响较大,他们可能对推销策略更为敏感。
- 社交网络的影响: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与他人分享购物经验和推荐,这对他们的消费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5. 建议与总结- 培养理性消费观念:大学生应该学会评估自己的真实需求,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消费决策,避免盲目跟风或追求过度消费。
- 关注个人经济状况:大学生应该做好预算规划,合理安排支出,避免因不良消费习惯导致的经济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方式变迁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方式变迁分析中图分类号:f03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041-01摘要通过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方式的特征、变迁因素的分析,进而得出其变迁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现状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生代工消费方式分析变迁一、概念界定1.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80年后,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超过亿人,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2.消费方式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物质生活资料、精神产品和享受劳务,以满足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方法或形式。
它包括就餐、衣着、住房、交通、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反映了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二、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方式特征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到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和城市现代消费观念的双重影响,加之其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等原因,其消费方式也具有自身特点。
1.饮食注重营养价值新生代农民工在饮食上开始讲究质量,强调个人口味,注重营养搭配,同时在猎取新奇食物上有了更多的尝试,价格上考虑有下降趋势。
在饮食上他们不象第一代农民工那样随便对付了事,逐渐从温饱型向营养保健型转变。
2.服装重视品牌和时尚新生代农民工在扑捉服饰流行色和款式上更敏感,服饰凸显个性,较之价格更注重款式。
他们的消费观念较第一代农民工显得更为大胆和前卫,个性化、人性化消费逐渐占主导地位,更加重视服装的审美价值,能够突出个人品位和张扬个性。
3.住行以合租与公交为主住房上,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期间主要以合租或单位房为主,倾向于租住条件设施相对较好的商品房。
家乡住房消费模仿着城市居民,开始注重建筑格局和装修风格。
出行上,新生代农民工的交通方式以步行和乘公交车为主,打的和自购交通工具出行等方式逐渐增长。
4.休闲娱乐呈现异质性在闲暇消费中除与熟人一起看电视、书报、逛街、打牌等高度同质性娱乐行为外,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新的消费方式,上网、唱歌跳舞等,娱乐休闲更加丰富多样并且活动是在陌生人环境中进行,人口流动性大,出现了现代消费趋势,具有城市化特征,他们在兼容传统消费的同时呈现一定的异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王 宁 Abstract:Based on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theintegration of the paradigm of“consumer behavior”and that of“consumer culture”.It issuggested that“identity”,a basic sociological concept,can function as a conceptualframework in bridging the two paradigms.Consumption both provides substantial mate2rials in creating and managing identity,and acts as signs and symbols in communicatingthe identity.Thus,consumption is both a social action of orderly making use of materialresourc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dentity(i.e.,consumer behavior),and a sign systemthat signifies and communicates identity(i.e.,consumer culture).Therefore,theparadigm of consumer behavior and of consumer culture can be integrated in terms of thesociological paradigm of identity.问题的背景与由来关于消费的经济学研究由来已久,而消费者行为学则是在20世纪初随着市场营销学的兴起而形成的。
消费者行为学把消费者当作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真实的人来研究,因而为社会和人文学科的各个分支的介入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基本上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地盘,那么,80年代以来,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帝国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社会学和人类学也成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显学(Belk,1995)。
社会学与消费者行为学的联姻,使消费社会学成为一门成功的应用社会学学科。
此外,一些在高校社会学系的社会学家(如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也在50、60年代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消费进行了社会学研究(富永健一,1984:61-71),并且同样是以服务于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目标。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学家不再满足于充当消费者行为学和市场营销学的附庸,而是要建立一门同消费者行为学有所分工的、以高校社会学系为体制依托的独立的学科。
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西方社会20多年来的深刻变化。
也就是说,西方社会已经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到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
消费不但对经济的作用和贡献加大,而且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也从原来的“边缘角色”变成了“时代的主角”。
社会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范式已不能对当代社会的变化做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Bauman,1987)。
于是,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尝试以“消费”或“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进行探讨(Bau2 drillard,1988;Bourdieu,1984;Bauman,1987),并着手建立消费社会学。
例如,由英国社会学协会主办的《社会学》杂志就在1990年出了一集由沃德主编的有关消费社会学的专刊(Warde,1990)。
英国的萨尔霍德(Salford)大学、兰卡斯特(Lancaster)大学和基里(K eele)大学社会学系也在90年代中叶定期组织了一系列消费社会学研讨会,并初步形成了消费社会学的理论体系(Edgell,Hetherington and Warde,1996)。
一批社会学家,包括凡勃伦(Veblen,1994)、法兰克福学派、布迪厄(Bourdieu,1984)、布西雅(Baudrillard,1988)、鲍曼(Bauman,1987),宋德斯(Saun2ders,1986),等等,都为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人类学家(以道格拉斯为代表)在消费人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Douglas and Isherwood,1979;Appadurai,1986,Miller,1987;Mc2Cracken,1988),也对消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当代西方的消费社会学形成了三个主要“板块”。
第一个是传统的、包含在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对消费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其主要解释范畴是“家庭”、“社会阶层”、“社会“参照群体”、“文化”、“亚文化”,等等(所罗门,1999;Schiffman and Kanuk,1997;Peter 群体”、and Olson,1998;彭华明,1996;汪和建,1993:169-183;朱国宏,1998:95-117)。
它的“学科目标”是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王宁,1999)。
为此目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可操作化的,从而使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市场营销。
第二个“板块”是“消费的生产”。
它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由英国社会学家宋德斯所倡导的、用于取代城市社会学的集体消费社会学,其注意的焦点在于消费的制度形式,即社会化形式(公共消费)和市场化形式(私人消费)的关系(Saunders,1986; Saunders and Harris,1990;Warde,1990)。
它的学科目标是消费的制度形式与消费者的个人自由和福利的关系问题。
另一部分则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战后消费主义的批判(这一学派对国内有较大影响,参见陈学明等,1998)。
第三个“板块”是“消费文化”学派(参见Featherstone, 1991;Lury,1996;黄平,1997),其奠基人物是布迪厄(Longhurst and Savage,1996)和布西雅(参“生活风格”和“文化资本”等范“品位”、见李文,1998;高丙中,1998)。
布迪厄(1984)用“惯习”、畴来对消费,尤其是各社会阶层的文化消费进行社会学分析。
布西雅(1988)则从符号政治经济学和符号社会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的性质进行了全新而深刻的剖析。
这一“板块”的研究,大大加深了对消费现象的理解,填补了消费经济学和行为学留下的“黑洞”,并揭示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性质。
“消费文化”学派包括几个不同的视角:“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
“快乐主义视角”发源于英国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该中心一反法兰克福学派对“消费主义”所采取的“精英主义”(elitism)的批判立场,转而从“大众主义”(popularism)立场出发,对包括消费主义在内的大众文化进行了价值中立的分析。
“快乐主义视角”把消费主义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寻求新奇的、想象性的快乐活动和浪漫伦理(Campbell,1987)。
“后现代主义视角”则源于布西雅(1988)和詹明信(Jameson,1987)等人。
他们认为,在后现代社“自由的”会,消费不再是工具性活动,而是符号性活动;消费越来越涉及失去了固定“所指”的、和“被解放了的”“能指”,成为“对符号进行操纵的系统性的行动”(Baudrillard,1988:22)。
这一消费文化观在英国学术刊物《理论、文化和社会》及其主编费哲斯通教授那里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Featherstone,1991)。
“女性主义视角”则揭示了消费文化所隐藏的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关系以及消费购物作为女性“反叛”的符号意义(Lury,1996:118-155)。
上述第一“板块”的研究范式是“消费的行为”(侧重可操作化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影响这种行为的社会学因素)。
第二“板块”的研究范式是“消费的生产”(侧重消费方式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
第三“板块”的研究范式是“消费的文化”(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和感受过程)。
消费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在这三个范式之间建立某种逻辑的、概念的联系。
为此,至少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宏观”范式(“消费的生产”)和“微观”范式(“消费的行为”和“消费的文化”)的联系。
二是“微观”范式之间的联系,即“消费的行为”与“消费的文化”这两个研究范式的联系。
本文仅限于尝试推进第二方面的工作。
“消费者行为”范式和“消费者文化”范式之间已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沟通和整合现象。
例如,原来存在于“消费者文化”范式内的关于消费的“生活风格”的话题(参见高丙中,1998;Bocock,1992),也为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消费者行为”教科书所采纳并操作化了(如:所罗门,1999:444-469)。
但是,这两个范式之间可以、也应该有更多的借鉴、沟通、联系和整合。
本文便试图探讨消费与认同的关系,从而揭示“认同”概念在沟通和整合“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文化”这两个范式之间的框架性作用。
本文认为,“认同”既包含行动或行为的一面(从而与“消费的行为”范式发生联系),又包含文化和符号的一面(从而与“消费的文化”范式发生联系)。
因而,可以把“认同”看成是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更广的解释覆盖面的“概念工具”或“分析框架”,并使它成为消费的“行为”范式和“文化”范式之间的“元话语”。
事实上,已有学者对消费与认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Lunt and Liyingstone,1992)。
但是,他们并未明确意识到这一概念在上述两个研究范式之间所起的“框架”和“桥梁”作用。
同时,他们主要是用常识的、通常是心理学的“认同”概念来指导经验的研究,而不是在社会学含义上来使用“认同”概念。
其结果是限制了这一概念的社会学解释力。
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本文力图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认同?它的社会学含义是什么?在社会学含义上,认同与消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为此,本文将首先借鉴西方社会学家对“认同”概念的研究成果,阐明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消费与认同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性质是分析性的,目的在于为消费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供分析性的概念工具。
“认同”作为社会学概念“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
“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 dem(即“相同”,the same)。
对“认同”一词的英文含义,简金斯做了考察(Jenkins,1996:3-4),他发现,“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
第一,同一性,即A和B的相同或同一。
第二,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