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病变预处理和优化治疗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cb83b358fafab068dc02b7.png)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血液形成湍流且局部剪切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冠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总量的15%-20%[2]。
冠脉分叉病变解剖结构千变万化,且治疗过程中也会随时改变,目前尚无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
尽管近年来进展非常大,其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
通常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六类:(1)单支架技术(one-stent technique,OST);(2)支架球囊技术(stent with balloon technique,SBT);(3)支架对吻技术(kissing stent technique,KST);(4)T支架技术(T stenting technique.TST);(5)支架挤压技术(crush stenting technique,CRT);(6)Cullotte支架技术(Cullotte stenting technique,CUT)。
与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相比,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费用较高, 而临床预后较差、手术成功率较低[2]。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最合适的策略、最优化的技术策略不只是要达到最佳的即刻临床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最佳的长期预后效果:较低的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等。
1.分叉病变的定义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一对角支病变,其次为回旋支一钝缘支病变、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和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I)是指分叉部位2支血管均有>50%的狭窄病变,且病变累及分支(side branch,SB)血管开口。
分叉病变1
![分叉病变1](https://img.taocdn.com/s3/m/1aa2db610b1c59eef8c7b494.png)
分叉病变PCI的基本技术
决定: 1) 斑块移位 2) 进入分支的难易 3) 治疗策略
分类
I) 分支成角
Y型病变: 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成角 <70° (进入分支容易,斑块移位更为显著) T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成角 >70° (进入分支较为困难,斑块移位不甚显著)
雪撬效应(snow plough effect)
分类
以降低手术费用
分支病变的血管成型术: 对吻球囊技术
优点 缺点
最大程度减少“铲雪”和斑块移 操作较复杂
位
能在大口径近端血管中进行
导丝纠缠的可能性增加 可能过度扩张分叉近端的主
PTCA而不会过度扩张分叉远端的 小血管
支血管
分叉病变: 分支闭塞 (SBO)的危险性
解剖 分支正常,由靶病变附近发出 分支闭塞 (%) < 1 分支保护 不需要
主支支架+球囊扩张
是处理分叉病变最简单、应用最多 的方法,其费用较低、再狭窄率也比双支 架低.
主支和边支全部支架(Culotte)
两支架近端重叠,又称为裤裙法。
主支置入支架、边支球囊扩张后有夹层、 闭塞危险者采用该方法. 操作有一定难度,即刻效果好,中期随诊 效果差
“Culotte”或“Trousers”技术
标准的Crushing: 7F, 两个支架同时定位,首先打开分支支架 ,主支支架挤压分支支架
反Crushing: 当酌情需要在分支内放置支架时使用; 6F, 首先放置主支支架, 使用球囊将分支 支架挤压主支支架
CTO及分叉病变摘要
![CTO及分叉病变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88913d62f46527d3240ce090.png)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一、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病理基础CTO病变形成后,侧支循环逐渐建立起来,其中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跨吻合支压力差和心肌缺血是影响侧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早期,侧支循环极少能够形成,冠状动脉反复闭塞可以刺激侧支的建立和开放。
CTO病变大多数存在侧支循环,但即使是III级侧支循环,也相当于90%狭窄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患者在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由于侧支循环的保护,慢性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仍然存在存活心肌,但因长期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处于低代谢、低灌注的冬眠状态,大量的冬眠心肌可以引起心室功能受损,如心肌的供氧平衡得到改善,冬眠心肌的功能就可以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研究表明,PCI术前闭塞病变部位心肌收缩功能低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开通,可以降低左心室容积,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
对于未能及早行血运重建或早期再灌注失败者,晚期再灌注同样重要。
研究表明,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慢性完全闭塞可以促使心室重构的形成,导致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使没有任何心肌细胞可以挽救时,开通闭塞血管也有助于减轻闭塞部位心室扩张,抑制左心室重构,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CTO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冠状动脉闭塞后,血栓会很快形成并蔓延到边支血管的开口,之后,血栓逐渐激化变硬,形成富含胶原的纤维斑块,病变两端形成较硬的纤维帽。
尸体解剖证实,闭塞时间短的CTO病变所含纤维斑块较软,而且斑块中含有较多直径在200um的微孔道,相反,闭塞时间较长的病变所含斑块较硬,并且较少含有微孔道。
理论上讲,CTO介入治疗导丝能否通过病变常与病变含有疏松纤维组织、斑块内存在微孔道有关。
有些研究显示,CTO病变中的微孔道多位于血管内膜,继而通向血管外膜。
Katsuragawa等报道,微孔道往往通向小的分支血管和滋养血管,另外,有些会沿着纵轴方向由血管腔近端通向远端。
分叉病变definition标准
![分叉病变definition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eea59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b.png)
分叉病变definition标准
分叉病变的定义标准通常指的是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等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存在狭窄或阻塞的病变,且该病变呈现出分叉或多支病变的特点。
分叉病变通常是指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之间存在狭窄或阻塞的病变,这种病变会导致血流不畅,影响心肌的供血和供氧,进而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在分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分叉病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病变类型,其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医学讲座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647866b52acfc788ebc90f.png)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可采取单支架植入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冠脉分叉病变:单支架 & 双支架
单支架–Provisional支架术
双支架–Culottes术式
双支架–Crush术式
Price MJ. Coronary Stenting: A Companion to Topol's Textbook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Philadelphia, PA; 2014. Chapter 15: Stenting approaches to the bifurcation lesions
双支架术式策略
• 双支架术式推荐先置入主支支架
• 如下情况时,可考虑先置入边支支架
• 边支难进入 • 预扩张后出现夹层 • 边支远端狭窄,需要置入支架
▪ 在所有的双支架术式中,Final kissing balloon Technique(FKBT)是必须的 操作步骤
EuroIntervention 2016;12:38-46.
of bifurcation lesions.
Price MJ. Coronary Stenting: A Companion to Topol's Textbook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Philadelphia, PA; 2014. Chapter 15: Stenting approaches to the bifurcation lesions; Hildick-Smith D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10;6:34-8;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 EuroIntervention 2014;10:545-560
分叉病变的PCI治疗
![分叉病变的PCI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0be71c283c4bb4cf6ecd107.png)
主支导丝的前移,应注意。
➢导丝进入边支或主干时有阻力,应后退导
丝重新放置。导丝远端U形塑形有助于导丝 进入主干内。
整理课件
边支导丝穿越位置的影响
整理课件
对吻球囊扩张技术要领
➢选择通过性良好的球囊,最好使用新球囊, 先放置边支球囊,后放置主干球囊。
➢主支球囊与支架大小相符,边支球囊不宜过 大,两球囊到位后,其近端不一定在一个水 平,但重叠部分应在主干支架范围内。
整理课件
V型支架技术
整理课件
分叉病变PCI的几个思考
整理课件
眼见为实?
“What you see” is NOT “What it is”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简单为是!
BBC 1: PRIMARY ENDPOINT
Cumulative % death, MI, TVF
20% 15%
Complex Simple
整理课件
改良T支架
主支支架
边支扩张
边支支架
整理课件
kissing 扩张后
裙裤支架(culottes stent )
➢优点:适合于任何角度的 分叉病变,并提供完美 的分支开口覆盖。
➢缺点:分叉病变近段双层 支架重叠,金属密度高。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挤压支架(crush stent)
➢ 优点:可以保证分支的立刻开通,可以完全覆 盖分支开口。
整理课件
2.5X13mm Firebird 8s@14atm
整理课件
final kissing
整理课件
Final results
整理课件
6 months later CAG results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265481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f.png)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及技术丁立成;王继群;石磊;管考华;辛若丹;赵学忠【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6(036)006【摘要】目前,冠心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策略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而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病例的10%~20%〔1〕。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技术操作难度大,接受放射线量多,手术成功率相对低而再狭窄率高,近期及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因此分叉病变一直是介入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铲雪"效应、分支痉挛或血管夹层等均可导致分支狭窄或闭塞,然而每个患者、【总页数】4页(P1530-1533)【作者】丁立成;王继群;石磊;管考华;辛若丹;赵学忠【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 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相关文献】1.预扩张球囊技术与单纯导丝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J], 徐尚誉2.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边支保护和补救技术策略 [J], 宋林林;金哲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 [J], 杨胜利;LIM Soo Teik;Paul T.L. Chiam;刘惠亮4.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J], 王昊; 慕朝伟;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5.拘禁球囊技术在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管保护中的作用[J], 陈伟泉;梁鉴文;梁伦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
![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fe9eda844769eae109ed01.png)
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通过造影的检出率为5%-7%,一旦左主干出现狭窄或者闭塞,将会引起大面积心肌缺血,乃至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猝死等致命并发症。
因此,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一直是治疗左主干病变的金标准。
随着EXCEL和NOBEL临床研究数据的公布,证明对选择性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PCI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由于超过80%的左主干病变会累及到左主干末端分叉,目前对于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的最佳介入治疗策略还没有定论,而且左主干分叉病变的PCI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所以本文将近年来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一、左主干分病变病例的选择左主干病变治疗方法要依据目前的指南推荐。
目前欧洲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已将SYNTAX评分<22分的左主干病变作为Ⅰb类推荐,将SYNTAX评分为23~32分者作为Ⅱa类推荐,将SYNTAX评分>32分,推荐进行冠脉搭桥手术。
美国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将SYNTAX评分<22分的左主干病变作为Ⅱa类推荐,将SYNTAX评分为23~32分者作为Ⅱb类推荐。
对左主干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时,应当由心脏团队进行决策,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完成。
可以通过使用SYNTAX、SYNTAXⅡ、NERS和EuroSCorE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病变和临床的复杂性。
DEFINITION研究所提出的标准适用于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二、术前左主干病变的影像学和功能学评估当左主干合并弥漫病变时,由于缺乏正常的参考血管段,单纯的根据冠脉造影检查评估左主干病变,容易造成误判。
与冠脉造影相比,IVUS 和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能够精确的评估左主干的病变、指导支架的置入以及术后的优化,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IVUS和OCT检查可以明确左主干斑块分布、组织特性、钙化弧度和狭窄的严重性。
FFR是评估左主干狭窄病变和相应分支病变血流动力学意义的重要诊断工具。
目前左主干介入干预的标准是:(1)造影显示左主干直径狭窄≥70%;(2)通过IVUS 或者OCT检查测得最小管腔面积(MLA)≤6.0mm2;(3)FFR≤0.80。
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PDF版另有word版
![冠脉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PDF版另有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a73c371a37f111f0855b5c.png)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目录➢分叉病变的基本概念➢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分叉病变的评估及治疗策略➢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问题及技术细节➢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新型辅助技术一、分叉病变的基本概念➢分叉病变占所有PCI的15%-20%, 30%-45%是真分叉病变;PMV:主干血管近段;MB:主干血管远段;SB:分支血管;POC:汇合多边区;Carina:分叉嵴➢冠脉分叉部血流方向发生改变,导致局部形成涡流或湍流;➢分叉嵴对侧低剪切应力区易形成斑块;➢分叉嵴对侧低剪切应力区湍流场可抑制药物支架再内膜化和损伤新生内膜,高剪切应力区则容易激活血小板。
1, 1, 1 1 , 1, 01, 0 , 10, 1, 11, 0, 00, 1, 00, 0, 1MBDistalMBProximal SB分叉病变的分型Medina 分型分叉病变的分型陈氏分型二、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基本方法➢单支架技术✓Crossover✓开口精确定位➢双支架技术✓C rush✓C ulotte✓T支架✓V支架➢必要时支架技术单支架技术➢单支架Crossover✓简单Crossover✓支架过渡Crossover➢分支开口精确定位:✓常见用于前降支开口精确定位,也可用于其他分叉病变。
找到真正的开口是关键!✓Szabo技术单支架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分支保护!双支架技术➢Crush技术:包括经典Crush、Mini-Crush、DK-Crush 、Step-Crush、Rreversed-Crush等;➢Culotte技术:包括经典Culotte、Mini- Culotte、DK-Culotte等;➢T支架技术:包括经典T支架及改良T支架;➢V支架技术:包括V支架以及Kissing-Stent(SKS )。
Crush技术经典Crush技术Crush技术➢适应症:✓需双支架策略及分支与主支夹角<70°。
分叉病变POT—side—POT技术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分叉病变POT—side—POT技术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0765f44431b90d6d85c706.png)
分叉病变POT—side—POT技术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分叉病变必要时支架术治疗过程中,主支近端优化-边支扩张-主支近端再优化(POT-side-POT)技术的即刻与近期临床疗效,并对比其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FKBI)技术两种不同方法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期间,该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通过冠脉造影证实的138个非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采用必要时支架术式并出现边支受累(边支血流受限,边支闭塞)分为FKBI组(68例)和POT-side-POT 组(70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线的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征以及两组患者QCA 参数、术中曝光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的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术前即刻和术后即刻的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冠状动脉检查定量分析(QCA)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POT-side-POT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曝光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低于FK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OT-side-POT技术可以简化手术步骤,减少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即刻与近期临床疗效不劣于FKBD技术,是PCI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POT-side-POT in the treatment of bifurcation lesions during stenting.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the final kiss balloon expansion (FKBI)technique on the efficacy of PCI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Methods From June 2016 to November 2017,138 patients with non-left main bifurcation lesions confirmed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treated with necessary stenting and side branch involvement. The blood flow was limited and the lateral branch occlusion was divided into FKBI group (68 cases)and POT-side-POT group (70 case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elin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ry lesions and QCA paramete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Medium exposure time and amount of contrast agent us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ronary artery and branch coronary artery (QCA)immediately before and 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 (P>0.05). However,the operation time,surgery time,intraoperative exposure time and contrast agent usage in the POT-side-PO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FKBD group,the differ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OT-side-POT technology can simplify the surgical procedure,reduce the exposure time and the amount of contrast agent. The immediate and recent clinical efficacy is not inferior to FKBD technology. It is a safe,effective and feasible method for PCI treatment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Key words] Bifurcation lesions;Stenting if necessary;Final balloon-to-kiss expansion;Proximal optimization technique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分叉病变约占冠脉病变总数的15%~20%[1],由于分叉病变较低的手术成功率并且有合并分支闭塞的风险,分叉病变一直以来都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个挑战。
根分叉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法
![根分叉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d7a452dd88d0d232d46a06.png)
根分叉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法近10多年来,在该病的基础研究、治疗器械的改进、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使根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患牙的保留率得以很大提高。
治疗与单根牙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
主要为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并且按根分叉病变分度进行治疗。
Ⅱ度以上病损或常有牙周袋溢脓者可行根向复位瓣术或“V”形龈切术,使根分叉区暴露,有利于菌斑的清除和引流;对Ⅱ~Ⅲ度根分叉病变采用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1 增加进入根分叉区的径路1.1 牙龈切除术及根尖向复位瓣术这两种术式多用于Ⅱ度根分叉病变,通过牙龈切除术及根向复位瓣术消除根分叉区域的牙周袋,使菌斑易于控制以消除牙周炎症。
牙龈切除术即切除有浅牙周袋的牙龈组织,并进行形态修整,使其恢复生理外形的手术方法。
根尖向复位瓣术是将龈粘骨膜瓣朝根尖方向推移,从而既达到消除牙周袋之目的,又加宽附着龈,加深前庭沟的手术方法。
1.2 牙体成形术牙体成形术通过修整根分叉冠方的牙外形,如消除颊沟,使菌斑易于控制,增加根分叉区入口的宽度,同时也减小了根分叉区损害的水平深度。
这种方法常用于Ⅰ度和Ⅱ度根分叉损害。
根分叉区可以有修复物,但其边缘轮廓必须平坦,且修复体边缘尽量位于龈上。
牙体成形术后除要提高病人菌斑控制能力外还须注意下列潜在问题:牙敏感症、牙髓损害、根面龋等。
1.3 骨切除-骨成形术骨切除-骨成形术是用手术法纠正骨畸形,建立生理性骨斜面形态,从而使牙龈外形也恢复和保持生理外形。
使用砂石、骨锉或牙钻修整厚钝的骨隆凸或尖锐骨缘,并将不整齐的骨缘修磨成整齐的斜坡状,边缘薄,有牙间沟和波浪形。
修磨时尽量不降低骨高度,必要时才修除少许骨边缘。
根分叉区的牙槽骨吸收可形成骨上袋或骨下袋。
骨上袋若有牙槽骨变形(如形成骨架、反波浪形)以及有骨下袋形成则需行翻瓣术并配合骨成形术、骨切除术等手术。
其目的:①增加根分叉区的骨斜面,使牙龈可以铺入牙齿的凹面;②去除缺损区的骨架,以减小损害区的水平深度,形成生理性的龈外形;③配合瓣的根向复位,以减小牙周袋深度。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9ba14a271fe910ef12df8f6.png)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关键字:冠状动脉分叉对吻支架对吻球囊扩张冠状动脉分叉处因为血液湍流和高剪切力而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
一个真正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V,main vessel)和分支血管(SB,side branch)形成倒“Y”型并且狭窄直径大于50%。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报道具有较低的手术成功率、较高的手术费用、较长的住院时间和较高的临床及造影再狭窄率。
因此,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是介入心脏病学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然而,最近在支架设计,选择性使用两个支架技术,可以接受的分支结果,以及各种技术的使用(如高压后扩张,对吻球囊扩张和血管内超声)等,使成功治疗并具有极佳长期预后的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病人数量迅速增加。
1分类分叉病变不仅在解剖形态上(如:斑块的位置、大小,分叉夹角大小,分叉的部位,分支的大小等) 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在治疗中解剖形态是有动态变化的(如出现夹层和斑块隆突移位)。
所以,绝对没有两个相同的分叉病变,也没有单一策略可被用于每个分叉病变上。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先前已经被依据MV 和SB夹角和斑块位置被分类。
根据SB夹角的程度,分叉病变被分为(1) "Y"型:当夹角<70°,SB通过性常常不是很难,但是斑块移位会很显着,而且口部的支架精确定位释放是更困难和(2)"T"型:SB夹角>70°;SB通过性通常是更困难,但是斑块移位常较少,而且口部的支架精确定位释放更直接简单。
有以下几种分类法常常被使用。
1.1 Duke 分类:A型:病变只涉及主支近侧。
B型:只累及分叉后的主支。
C型: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分支未涉及。
D型:最常见,占40%,病变累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形成倒“Y”形。
E型:只累及分支。
F型:累及主支近侧和分支开口处。
1.2 Lefevre分类:1型: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16e29e8aeaad1f346933fc6.png)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coronary bifurcation intervention)关键词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KEY WORD:intervention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lesions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挑战。
分叉病变日渐增多,目前可以占到介入治疗的15%。
分叉病变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支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孔隙扩张分支血管。
主要问题是涉及的分支(直径小于2.5mm,尽量避免支架置入)是否要保护。
直径<2.0 mm的小分支血管的闭塞可导致心绞痛或小面积心肌梗死,但临床意义及后果较小;而直径>2.0 mm的分支开口有>50%的狭窄,就需要保护措施,以免分支阻塞后产生严重后果。
最近研究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1]。
因此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仅在主支置入支架,分支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
药物涂层支架可改变分叉病变长期预后。
1分叉病变的特点分叉病变由于主支与分支分叉的角度及斑块的累及部位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术者应熟悉分叉病变的各种类型,根据分支的开口或与主支的角度、斑块累及主支与分支的范围、术中斑块可能发生的移行(或称铲雪效应"snow plow effect")做出相应的处理策略,是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的关键。
根据主支与分支的角度可分为二种类型:Y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小于70度时,此时导丝容易进入分支,但容易出现斑块的移行。
T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大于70度时,此时导丝进入分支可能有困难,但斑块移行较少。
根据斑块累及主支和分支的部位分叉病变可分为以下几型(Lefevre分型):1型病变: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
2型病变:累及分叉位的主支,但未累及分支开口。
3型病变:病变位于主支的分叉近侧。
分叉病变分支的保护策略与技巧(全文)
![分叉病变分支的保护策略与技巧(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a6ace45a8102d277a22f92.png)
分叉病变分支的保护策略与技巧(全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
在主支冠脉植入支架术时,分支血管因为斑块移位、夹层或痉挛等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是PCI术围手术期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占57.3%),且心肌梗死组3年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肌梗死组(5.7%vs4.2%, P<0.001)。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分支保护防止其闭塞的策略和技巧极为重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分支的开通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一、分支闭塞风险的评估根据Medina分类(见图1)评估:分支角度>70度;分支直径:<2.0mm;2.0--2.25mm;≥2.25mm。
开口狭窄:<50%,闭塞风险小(12%);>50%,闭塞风险大(41%)。
分支狭窄病变长度>5-10mm。
根据评估情况决定分支保护策略,以防止分支闭塞。
但要特别注意,不管评估分支闭塞风险的大和小,保护措施都是需要的。
二、保护分支的策略和技巧1、分支血管预置PTCA导丝技术(Jailed Wire,JW)冠脉主支、分支分别放置PTCA导丝,是PCI术的常规操作方法,分支导丝在主支植入支架后对分支的保护作用有限,更大的意义是在于再次进入分支导丝时路径标识(Mark)作用,有利于找到分支开口。
但缺点是高压释放支架后,分支导丝难于拉出冠脉,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有时可发生导丝断裂在冠脉内,因此,分支预置导丝在支架释放时,要防止分支导丝不能拔出或断裂。
2、分支血管预置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JB)(1)被动球囊技术操作要点,主支、分支分别送入PTCA导丝,并用球囊对主支病变进行扩张预处理,分支病变是否球囊扩张预处理以具体情况而定;然后将主支支架送至冠脉病变处,再送入分支球囊至分叉处,标准大气压释放支架,撤出分支球囊,再高压扩张主支支架,使其充分贴壁。
该技术适合较小的分支血管,如果分支球囊加压扩张,易致分支开口夹层,不利于分支的保护。
对分叉病变分型和治疗策略的探讨
![对分叉病变分型和治疗策略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de52e047cd184254b3535f9.png)
对于 I 型患者不管是何亚型 , 处理原则实际上是一样的, 其分支不仅需要保护而且常常需要行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 ,
但对 于 Ⅱ型 ,分 支 大都 不需 要 置入 支架 ,甚 至 有些亚 型 ,例
如 Ⅱc Ⅱd可 以不放 保 护钢 丝 。 或 我们 新分 型相 对应 的介入 治
开 口有 否严重 狭 窄病变 来 划分 的 ,凡 分支 开 口有 严重 狭窄 的 分叉 病变都 划 归为 I , I 中根据 主 支病 变与 分支 开 口的 型 在 型
后再 交换 引导钢 丝行 对 吻球 囊 扩张 ,这 种 方法最 大 的优点 是 介 入操 作顺 序与 传统 操 作 方法 一致 ,最 终 完成对 吻球 囊扩 张 的成 功率 明 显 高于 标 准 Cuh 方 法 ,但 相 对而 言 ,R vr rs ees e
Cuh较 Cuh操作 更 复杂 些 ,而且 有分 支 D S送不 到位 的 rs rs E
病变类型上,即 I 型病变分支开 口有严重狭窄而且分支 口径
≥2 m 时 ,特别是 >25 时 ,分 支仅采 用球 囊扩 张常 常 . m 5 . mm
具有很高的再狭窄生率 ,自C lm o oo b 发明 Cuh rs 技术后 ,
为这种分 叉病变 提供 了新 的治疗 方法 ,但 由于 按 C uh技 术 rs 置 入药物 洗脱 支架 ( E )后最终 完成 对 吻球囊 扩张 ( i ig DS K s n s bl o f t n al n n ao )的成功率 仅 为 7%~8 %, o il i 0 0 而未 能最 终 完成 对 吻球囊 扩 张的 有较 高的再 狭 窄和 心 脏事 件 发 生率 。为 了克 服对 吻球囊 扩张 成功 率较 低 的缺点 , 们于 20 我 03年初 尝试 了
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全文)
![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cf2f116137ee06eef91892.png)
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全文)左主干病变属于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冠脉病变类型,一旦出现狭窄甚至闭塞,将引起大面积的心肌梗死,乃至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乃至猝死等致命并发症,因此既往左主干病变患者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但随着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的问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逐渐被临床所接受,而左主干病变的治疗策略选择一直是介入治疗的难点问题。
近年来数项研究结果表明,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无显著差异。
近期公布的SYNTAX研究左主干亚组5年随访结果[1]表明,PCI 组与CABG组在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事件上无显著差异(36.9%vs 31.0%;p=0.12)。
而新版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2]中将PCI的推荐级别提升为B级,与CABG相同等级推荐。
目前国际临床上关于左主干远端尤其是分叉病变的最佳介入治疗的策略及方法还没有定论,本文将就近年来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做一简要叙述。
一.左主干病变的影像学评价:左主干病变属于较为复杂的冠脉病变,单纯根据造影图像判断其病变性质具有较大的人为差异,因此手术策略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
术中应用血管影像学评价手段可以在支架置入前判断斑块大小、位置与性质,并在支架放置后评价扩张情况,有效避免上述问题,这也恰恰契合当前提倡的精准诊疗技术思路。
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可准确评价左主干病变严重程度,其具有图像精准、径向穿透力较强的特点。
Kang等[7]在一项研究中采用了IVUS指导下的左主干介入治疗策略,共纳入403名左主干病变患者,在分析其介入治疗数据后,研究者发现支架后最小管腔面积可预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其最小界值在回旋支(LCX)开口、前降支(LAD)开口、二者交汇处和左主干近端分别为5.0mm2、6.3 mm2、7.2 mm2、8.2 mm2,应用上述界值在两年随访中可有效预测MACE事件的发生。
分叉病变
![分叉病变](https://img.taocdn.com/s3/m/f38a9f13a300a6c30c229ff7.png)
第一部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现状据ARTS、SYNTAX等研究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2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是每个术者首要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分叉病变都有其独特的分叉角度、血管尺径、斑块分布等特征,因此“没有两个分叉病变是完全一样的”。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表现在治疗策略上就是必要性支架术或双支架术的选择。
一、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进入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后,既往的一些术式有些被淘汰,有些又焕发新生,同时也涌现一些针对药物洗脱支架的新术式。
T支架术是一项较为“古老”的术式,由于该术式存在边支开口覆盖不完全的缺点,因此只能应用在一些分叉角度较大的病变中。
Culotte术式很好弥补了T技术的缺陷,边支开口覆盖完全,适用范围广泛。
但此术式血管内支架金属负荷较重,且操作较为繁琐,在金属裸支架时代其6个月TLR事件发生率可高达24%,因此此术式应用较少。
应用药物洗脱支架后,Culotte术式其结果产生极大改善,Hoye等研究显示MACE 事件5.3%、TLR15.4%。
不仅如此,Culotte术式在和T支架术、Crush技术比较时也毫不逊色。
Nordic bifurcation Ⅱ研究评价了药物支架时代Culotte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方面的临床效果。
与Crush技术作对比,研究显示术后8月造影显示节段内狭窄方面Culotte技术占优,支架再狭窄方面此优势仍然存在,且有统计学意义。
造影显示Crush技术边支开口再狭窄率高于Culotte技术(9.8%vs. 3.8%,P=0.04)。
SKS双支架术式目前也得到广泛应用,其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但此术式在主支内两支架对吻处所形成的金属嵴是一个支架血栓形成的隐患,对此还需要进一步长期的研究。
Crush技术是为药物洗脱支架处理分叉病变所发明,该术式通过边支支架突入主支内3~5 mm以达到充分覆盖边支开口目的。
如何做好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式_2022年学习资料
![如何做好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式_2022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28b47f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77.png)
如何做好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式?
>61岁男性->反复胸痛8年余->造影提示前降支及回旋支严重狭窄,-已处理前降支,为处理回旋支病变-入院
1、判断单支架术式是否合适->若病变符合下列条件中的3项以上,应首先考虑双支架-真性分叉病变Medina ,X,1-1分支病变长度至少在5mm以上-▣-分支直径在2.25mm以上,并且供应心肌重要区域的血供-主支 架释放后,分支处理非常困难-▣分支情况难以明确判断
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单支架-▣支架跨越Cross-over->单或双支架-▣必要时Provisional 架术->双支架-▣V支架术、同时对吻支架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s,SKS-术 T支架术、挤压Crush支架术、裤裙Culotte支架术以-及各种变型
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治疗目的:优化处理主支病变,避免分支血管闭塞->单支架术式,尤其是Provision l支架术式逐渐成为多数分-叉病变的首选方案-▣直径小或者临床意义不大的分支-▣直径大但没有明显病变的分支有重要功能的、闭塞风险大的分支,应当考虑直接双支架
如何做好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式
冠脉分叉病变->冠脉分叉病变是介入治疗的难点之一-▣普遍性4%-16%-▣风险较高-口挑战性-口成功率-▣ 狭窄高21%-57%
>冠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口Duke分型-0,1-PMB-▣Sanborn分型-01-▣Safian分型-▣L fevre分型-0.-0.1.1-▣Medina分型-L0.0-010-00.1
基于循证证据的分叉病变治疗流程图-真性分叉病变-否-是-SB太小或者-不适宜置入支架-Provisiona -策略-SB非常重要-无论如何,-LM分叉,SB较大-SB都需要置入支架-仅存的单支血管-复杂策略-置入双 架-NG AK,Jim MH.Clin Cardiol.2016 Aug 24.doi;10.1002/c c.2258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CB在分叉病变单支架治疗中的应用
单
支
仅主支植入支架
架
术
分支: POBA + DCB
DCB ONLY
分支: POBA +DCB 主支: POB心登记研究
研究设计: 前瞻性、国际多中心登记研究
SBo compromised after MV stenting is a common phenomena
Evaluation of side branch?
Uniqueness of bifurcation (side branch) lesions
Various size, various amount of supplying myocardium
分叉病变的优化治疗策略
提纲 • 分叉病变治疗所面临的问题 • 药物涂层球囊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 药物涂层球囊的安全性问题
冠脉分叉病变治疗新策略
分叉病变在PCI病变中占15%~ 16%,但却是PCI操作最具挑战性的病 变之一。冠脉分叉处涡流和血流剪切 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分叉病变PCI的主要挑战
分叉病变的DCB治疗
(4/130) (11/130)
(45/130)
(70/130)
共纳入127例患者130处病变,使用184个DCB,64个BMS
J Interv Cardiol. 2016 May 31. doi: 10. 1111/JOIC. 12301
stenting
Plaque & Plaque shift
SStrtruutsts
Plaque & Plaque shift
Carina shift, plaque shift, stent struts, thrombus…..
Carina shift
Koo BK. et al,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0
入组患者: 冠脉分叉病变患者(包括分支血管直径≥2 mm的病变)
治疗方法: 首选DCB-only策略,当存在限制血流的夹层或严重弹性回缩时, 可在主支和/或分支紧急植入支架
主要终点: 9个月时缺血驱动的TLR
J Interv Cardiol. 2016 May 31. doi: 10. 1111/JOIC. 12301
6
Calcium Limits Vessel Expans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ssel compliance leads to overstretch in non-diseased tissue causing dissections, recoil, excessive injury, and poor outcomes
• 临床事件发生率较高: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为8%~43%。 NHLBI注册资料显示,分叉病变(n=321)和非分叉病 变(n=2115)的12个月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7.9%和
74.3%(P<0.05)。
Lefevre T, Louvard Y, Morice MC, et al. Cardiovasc Interv2000;49(3):274–283.
Side branch ostial lesion is unique
Underlying plaque Eccentric plaque
Remodeling Negative remodeling
Plaque &
Plaque shift
Mechanisms of ostial narrowing after main branch
双支架术不可避免侧支开口多层支架
Alfonso F and Pan M, Rev Esp Cardiol 2014;67:790.
COBIS-II registry
真性分叉的病人在以下方面有着更差的结局: • stent thrombosis (1.4% vs. 0.4%; p = 0.007); • TLR (9.1% vs. 6.7%; p = 0.01); • MACE (12.1% vs. 8.2%; p b 0.001, unadjusted HR 1.51, 1.2–1.92)
Carina shift accentuates lumen eccentricity
Koo BK. et al,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0
8
PCI术后分支的闭塞发生率
棘突/切割球囊预先处理复杂病灶
➢口部和分叉位置*病变 – 避免斑块迁移 弹性程度较高和移动效应大的斑块更具挑战性。 棘突/切割球囊在有效地进行“扩张操作”的同时, 还能减少弹性回缩4,从而在极少斑块迁移和更少血 管过伸现象的情况下,对更大面积的斑块进行挤压。
➢纤维化病变 – 改变病灶的顺应性 弹力蛋白和肌纤维含量更高,病灶的抗性也越大。 就对于传统球囊扩张术具有抗性的冠状动脉病变而言, 棘突/切割球囊可以提供一种新型且方便的治疗策略。
10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选择的根据
一个 vs 两个?如果选2个,应该采取何种策略 ? 简单化 vs 复杂化 循证结果 vs 个人选择 并发症率 (especially MI / thrombosis)
• 尽管小profile球囊和新型支架得以广泛应用,分叉病变 PCI的结果依然欠理想
• 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生边支闭塞,多导致 非Q波心肌梗死
• 尽管支架术可显著提高分叉病变PCI的成功率,但操作难 度较大,再狭窄率较高(再狭窄率为21%~57%), TVR比率也在18.1%-21.9%之间。
Freed MS, Safian RD; Manu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Ch. 12, 245-254
Unique plaque location & Carina shift
x
• Eccentric plaque with disease free wall at carina • Negative remod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