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的批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教师的批评艺术
批评是明确是非界限,克服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的有力手段,是教师进行教育的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正确的方法,讲究批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已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本文对教师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正确批评做个初步探讨。
一、教育过程中批评的必要性:
时下,以赏识、鼓励为主要形式的表扬性教育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教育方式。在表扬性教育风靡之时,批评性教育渐渐成为教师遗忘的角落,不少教师对批评性教育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批评性教育只与那些“无能”或“落伍”的教师有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虚弱、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正在试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素质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里真正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中国教育的进步。然而,学习之余,不禁思考:教育还要不要“批评”呢?
回答是肯定的。必要的、适度的批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
1、作为教师对象的青少年学生,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不成熟或相对幼稚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容易出现偏差,容易犯错误。作为教师,有责任批评指正,帮助学生辨明是非,提高认识,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没有或者很少吃过什么苦,没有体验到是生活的艰辛,因而他们容易自以为是,枉自尊大。他们喜欢听好话,听不进不同意见;只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不能承受失败的痛苦。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一筹莫展,无法承受。所以,作为一种德育手段,“批评”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耐挫力,以适应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是老师一味的迁就、讨好学生,对学生放任不管,对学生的错误装聋作哑,来达到所谓的“民主”、“平等”。而应该是
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得到充分发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做人等各个方面的缺点和错误,还要实事求是地提出批评,这仍然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实事上,很多学生因为老师及时地批评、帮助他们改正了错误而心存感激。一些后进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不但没有产生恨意,反而认为老师没有看不起他们,没有放弃他们,从而从新鼓气学习的勇气,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
二、面临批评时学生会出现的心理状态分析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怎样评价学生,特别是学生受批评的心理引导是一门艺术,表扬与批评两者中批评更要把握好分寸。
我们对学生应以正确的教育为主,但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认识难免发生偏差时,就需要教师用批评的方式教育学生。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他对老师批评的态度,同时也影响到批评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有必要分析学生在面临批评时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状态,以便知己知彼,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学生在受到老师批评时,会产生以下的心理状态:1、抵触心理2、逃避心理3、戒备心理4、轻视心理5、面子心理6 、悔恨心理
三、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批评要讲究科学性,只有科学的运用批评,才有可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而在批评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公平、公正、合理
在批评时,要克服“马太效应”,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偏颇。同时要树立“对事不对人”的观念,凡是错的,不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后进生,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进行批评,而且还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2、批评要有理、有节、有度
批评的前提是学生确实犯了错误,教师提出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是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并乐意帮助学生,而不是随随便便,不负责任,甚或抱着敌意,存心找茬,谓之有理;批评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不使用侮辱性语言。要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不能意气用事,不能得理不饶人,
谓之有节;批评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无限上纲,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既要使学生认识问题,又要留有思考余地,做到言尽而意不尽,谓之有度。
3、批评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批评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选择教育口语,因人施言;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恰当的选择和组织语言,因事施言;要抓学生思想转变的动机,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4、批评要有平常心
对批评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批评身上。要知道除了批评还有表扬等更为积极的激励学生的方法。要认识到批评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把这种作用扩大化。
5、要慎用批评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某一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行为是否重复,由此可见,批评作为一种负强化手段,不仅可以督促当事人汲取教训,而且可以教育周围的学生杜绝类似问题的出现。因此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也是有效的教育和管理途径。
但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看到批评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批评学生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批评有时候会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学生充其量只能学会如何逃避惩罚而已。2、过分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3、批评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陌生感甚至敌意,学生处于无为自卫状态下会进行消极的自我保护,即表现为敬而远之。
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慎重,千万不要逞一时之气滥用批评。确实需要进行批评时,也要有针对性,要及时,方法和程度一定要适当,不能贬低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尽量“就事论事”,遵循“即事性原则”,不搞“秋后算账”,数“罪”并罚。尤其是要留余地,必要时批评可采取旁敲侧击、迂回曲折“战术”,甚至适时地与表扬相结,同时要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并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一棍子打死”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带来严重后果。教师还应注意批评后要主动遗忘,事过境迁还“揪小辫子”不放的绝非良师。同时,要允许学生为自己辩护,毕竟是小孩子,无意识的缺点比重大,教师的了解也未必是全面的。学生的自我辩护能让老师制怒、醒脑,而且能使学生获得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