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张星弛1,韩培涛2,李晓莉1,邵剑钢1,张启勇2

(1.陆军勤务学院,重庆401331;2.93975部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中链甘油三酯独特的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使其具有预防肥胖、改善机体糖脂代谢等多种功能,在食品、医药、化妆品、饲料等多种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中链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代谢特点、功能性质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链甘油三酯;抗疲劳;脂肪酸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ZHANG Xing-chi 1,HAN Pei-tao 2,LI Xiao-li 1,SHAO Jian-gang 1,ZHANG Qi-yong 2

(1.Army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LA ,Chongqing 401331,China ;2.93975Force ,Urumqi 830000,Xinjiang ,China )

Abstract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with the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etabolic charac -

teristics was discovered to have many functions ,such as preventing obesity ,improving the body's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and so on.It was reported to be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ine ,cosmetics ,feed and other in -dustries.In this pape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safety of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anti-fatigue ;fatty acid

食品研究与开发

F 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圆园17年12月

第38卷第23期

DOI :10.3969/j.issn.1005-6521.2017.23.042

作者简介:张星弛(1994—),男(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装备保障。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链甘油三酯(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MCT )就被引入到临床领域,最初的应用是用来替代长链甘油三酯用作脂肪吸收障碍患者的营养治疗,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MCT 理化性质、功能性质、代谢特点、营养药理学以及营养生理学等特性研究的深入,使得MCT 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动物饲料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1中链甘油三酯的定义

根据研究者研究对象的不同,对于中链脂肪酸中碳原子数的界定也有所差别。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中将中链脂肪酸(Medium Chain Fatty Acid ,MCFA )定义为含有8个~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指辛酸(C 8)和癸酸(C 10),而在有机化学中将其定义为含有6个~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MCFA 在日常摄取的食物中以中链甘油三酯(MCT )的形式存在,MCT 是由

中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主要指辛酸甘油三酯和癸酸甘油三酯。2

中链甘油三酯的来源

在自然界中,MCT 含量较少,主要来源于椰子油、棕榈仁油、母乳、牛奶及其制品。根据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的资料显示,椰子油中含有58%的MCT ,棕榈仁油中含有54%的MCT ,椰丝中含有37%的MCT ,原椰子肉中含有19%的MCT 。人工合成MCT 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酶合成法两种。化学合成法主要包括水解酯化法、酰氯醇解法等。水解酯化法是指以椰子油或者棕榈仁油为原料,经过水解分馏切割,得到富集MCFA ,然后再将MCFA 与甘油进行酯化、精制得到MCT 。此法的缺点是能耗大,耗时长,副产物分离难度大,优点是制得的MCT 纯度较高。酰氯醇解法是将椰子油、棕榈仁油水解、分馏得到MCFA ,然后MCFA 与三卤化磷(PX3)、五卤化磷(PX5)或者亚硫酰氯(SOCl 2)等反应制得酰氯,最后酰氯与甘油醇解制得

MCT [1]。改法虽然能耗较低,操作时间短,但是工艺比较

专题论述

220

复杂,污染较为严重。用酶法提取MCT的效果如何是近几年研究的一个热点,利用特殊的脂肪酶进行油脂的水解,然后加入甘油和特定的脂肪酸甘油酯,在特异固定化酶的作用下生成所需的中碳链甘油三酯[2]。酶法相比于化学合成法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以及反应条件的温和性等特点。

3中链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

MCT碳链较短,相对分子质量小,能够相对地溶于水,与各种有机溶剂、油脂以及脂溶性维生素都具有较好的相溶性,在室温下呈无色、无味的液体,熔、沸点较低,密度小,黏度低约为普通植物油的50%[2]。MCT具有较一般植物油更好的延展性和润滑性。由于MCT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极低,因此其氧化稳定性非常好。MCT在极高或者极低的温度下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长时间煎炸过程中,普通植物油会因发生了聚合反应而变得黏稠,从而导致透明度降低,但是MCT黏度只有稍微增加,与未使用过的精炼植物油大致相当;在低温0℃时,MCT也会保持澄清透明的液体状态[3]。MCT具体的理化性质见表1。

4中链甘油三酯的代谢特点

由于MCT独特的理化特性,使得MCT在机体内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不同于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LCT),其在体内消化代谢的速度与葡萄糖相当,且产生的能量高于葡萄糖产生的能量2倍。徐俊杰[4]等用PH-stat法模拟不同脂肪酸链长甘三酯的人体体外消化过程中发现,三辛酸甘油酯(C8)的消化速率要大于长链甘油三酯(C18)和短链甘油三酯(C2)。进入机体的MCT对胆盐和胰酶的依赖性很小,在肠道中被脂肪酶迅速水解成MCFA和甘油,MCFA不再合成甘油三酯,也不组成乳糜微粒而是经肠道上皮细胞吸收后与蛋白质结合,不需要通过淋巴系统,直接通过门静脉转运到肝脏,转运到辅酶肝细胞的MCFA不需要依赖肉碱转移酶作用,直接进入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5-6]。MCFA产生的乙酰辅酶A(Coen-

zyme A,CoA)可在线粒体内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生成酮体及延长脂肪酸碳链,也可进入细胞液参与脂质从头合成[4]。由于MCT快速消化吸收,氧化代谢的特点,使得产生大量的乙酰CoA,过多的乙酰CoA合成了酮体。酮体,即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是MCFA通过口服给药途径的最重要的代谢产物[7]。MCFA的生酮作用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即使摄入几十克的MCFA,酮体的上升也是一过性的,可迅速转化为大脑、肌肉、肝脏等组织的能源物质,不会达到酮症酸中毒的范围[4]。产生的酮体可以被大脑等依赖葡萄糖作用的组织作为能源物质利用,减少对糖原和蛋白质的消耗,延缓疲劳的产生。辛酸甘油三酯和癸酸甘油三酯二者的代谢速度有所差别,Donmei Wang等用辛酸甘油三酯、癸酸甘油三酯和葵花油对21月龄的老年大鼠进行灌胃给予8周,发现癸酸甘油三酯组中大鼠血浆中癸酸含量要高于辛酸甘油三酯组中大鼠血浆中辛酸的含量,表明癸酸在体内吸收代谢的速度可能要比辛酸慢[8]。MCT和LCT的代谢特点见表2。

MCT快速消化吸收,氧化代谢的特点,使得MCT 具有一般植物油所不具有的独特的功能性质。例如Kiyoshi Hayasaka等通过对5名患有成人II型瓜氨酸血症的研究得出结论:在低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补充MCT可以被用来治疗和防止成人II型瓜氨酸血症,以避免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9]。

表1MCT的物理化学性质

Table1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CT

项目范围酸值/(mg/g)≤0.1

皂化值/(mg/g)325~350碘值/(100g/g)≤1.0

黏度/(Pa·s,20℃)24~32密度/(mL/g,20℃)0.94~0.96折射率(20℃) 1.447~1.450羟值/(mg/g)≤5.0

水分/%≤0.2

表2MCT和LCT的代谢特点

Table2The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MCT and LCT

项目MCT LCT

消化MCT对胆盐和胰脂酶依赖较

小,完全水解成MCFA和甘油

LCT在胰脂酶的作用下,

分解为1个2-单甘油酯

和游离脂肪酸

吸收MCFA经肠道上皮细胞吸收

后,与蛋白质结合,不易再合成

甘油三酯,也不需要结合胆盐

在小肠内吸收的LCFA,

在小肠粘膜细胞中被再

合成甘油三酯,形成乳糜

微粒

转运不经过淋巴系统通过门静脉直

接转运至肝脏

以乳糜微粒的形式经过

淋巴系统流入血液,再运

输至脂肪、肝脏和肌肉等

组织中

氧化MCFA不依赖肉碱转运系统的

协助直接通过线粒体膜进入线

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

高度依赖肉碱转运系统

通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

体内进行氧化分解

张星弛,等: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专题论述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