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诗词格律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二十九)诗词格律一.古代的韵文和散文1、韵文韵文是讲究格律,大多数要使用同韵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章。
包括了历代的诗歌、词赋、戏曲。
不同时代有其流行的韵文文体。
包括:周、春秋: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辞。
汉朝:汉赋、古诗、乐府。
六朝:骈文、诗。
唐朝:唐诗、乐府。
宋朝:宋诗、宋词。
元朝: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
明清:戏曲、诗、词。
2、散文用韵问题古人为文,为了利于流传,务必求之朗朗上口,又受民歌影响,所以古文有不少是用韵的,不过格律不大严格,因而用韵不是散文的一般要求。
古代散文用韵,有两种情况:一是通篇用韵。
如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前出师表》用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第一课)
若是没有被特别反对,我将把格律最基础的内容,分六节课,跟大家共同学习.一年级:平仄平仄是诗词对联的元素,所以分辨平仄是很重要的.古汉语里,把字的发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古汉语里,把平归为平,平声字;把上去入归为仄,仄声字.现代汉语里,把字的读音分为六声:第一声(香),第二声(祥),第三声(想),第四声(像),还有就是轻声和儿化音.我们写诗,一般不用轻声和儿化音.诗句里的姐姐,两个姐字,都是重读,都是第三声;诗句里的小孩儿,儿字,也要念出来,儿字,是第二声.诗句里的每一个字,都要分辨读音.一般来说,我们把现代汉语里,第一声第二声的字,香祥,这样的字,归为平,平声字;一般来说,我们把现代汉语里,第三声第四声的字,想像,这样的字,归为仄,仄声字;若把所有的汉字,只把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这样的区别,就叫新韵;但是,我们学习的是格律诗,我们要从新韵转入古韵.先学习新韵,也可以.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体诗,是有严谨格律要求的.格律诗只包括:七言,五言的绝句,律诗和排律.其它的不是格律诗,我们暂时不学习.七言,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是七个字;五言,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是五个字;绝句,就是一首诗,只有四句;律诗,就是一首诗,只有八句;排律:就是一首诗,超过八句,排律太长,我们暂时不学习.我们是学习现代汉语长大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在某些方言里,入声还有所保留,比方,昆明话里,黑白,就是入声但我们不太可能去学习某些方言,入声,是指古汉语里的平上去入的入,在古汉语里有,现在某些地区的方言里也有.尽管入声已经从现代汉语中消失,但入声字,仍然广泛地被使用.我们就要知道哪些是入声字,具体入字声如下:古入声字表(转)混入普通话平声中的古入声字表Bā 八捌,bá 拔跋魃,bái 白,báo 薄雹,bī 逼,bí 荸,biē 瘪鳖憋蹩,bié 别,bó 亳孛勃渤脖钹舶伯铂魄(落魄)柏(柏林)泊箔博搏踣拨剥;Cā 擦,chā 插锸,chá 察,chāi 拆,chī 吃,chū 出,chuó 戳,cuó 撮;Dā 答搭,dá 达鞑耷褡妲怛靼,dé 得德,dī 滴,dí 迪的籴镝嫡狄逖荻涤敌笛,diē 跌,dié 谍蝶牒喋蹀碟迭叠垤,dū 督,dú 毒纛笃独髑读犊黩渎椟,duō 咄掇,duó 度(揣度)铎夺;E 额;Fā 发,fá 罚乏伐筏阀,fó 佛,fū 缚(缚药),fú 服伏袱弗拂福幅蝠;Gē 割胳格咯骼阁搁疙鸽革鬲隔槅膈嗝,guā 刮聒,guō 郭,guó 国蝈虢;Hā 哈,há 蛤(蛤蟆),hē 喝,hé 合盒盍曷涸翮核劾鹘纥,hēi 黑嘿,hū 忽惚,huá 滑猾,huō 豁,huó 活;Jī 疾迹积激击唧缉绩,jí 及汲极级圾急蒺嫉辑集给藉籍脊鲫棘即姞殛亟戢,jiā 夹浃,jiá 夹铗颊,jié 截桀杰竭碣揭捷睫婕洁颉结拮鲒接节疖劫孑,jū 掬鞠,jú 菊桔局跼,júe 绝掘崛倔撅厥橛镢蹶蕨獗决诀抉角(角色)桷觉谲爵噱攫;Kē 嗑瞌颏壳咳,kū 哭窟;Lā 拉邋;Pāi 拍,pī 劈,piē 撇,pō 泼,pū 扑,pú 仆璞瀑;Qī 七染漆戚,qiā 掐,qū 曲,quē 缺阙;Sāi 塞,shā 杀刹铩煞,sháo 勺芍杓,shé 舌折,shī 失湿虱,shí 十拾石食蚀实什识,shū 叔,shú 孰熟塾赎淑秫,shuā 刷,shuō 说,sū 俗,suō 缩;Tā 踏(踏实)塌遢,tī 踢剔,tiē 贴帖,tū 突凸秃,tuō 托脱;Wā 挖,wū 屋;Xī 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xí 习席袭隰檄,xiá 侠狭峡匣狎辖瞎黠,xié 挟叶(叶韵)胁协歇蝎,xuē 薛,xué 学穴削;Yā 鸭押,yī 一壹揖,yuē 约曰;Zá 杂匝鉔,záo 凿,zé 则责帻箦泽择,zéi贼,zhā 炸(油炸)铡闸轧(轧钢)扎札,zhāi 摘,zhái 宅翟,2hāo 着(着急),zhē 蛰螫折哲蜇摺辄辙,zhī 只(一只)织汁,zhí 直值植殖侄执职踯,zhōu 粥,zhóu 轴妯,zhú 逐烛竹筑竺,zhuō 卓桌捉拙,zhuó 琢啄灼酌茁浊斫濯。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格律入门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格律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格律是指诗词的意境及其形式结构要遵守的一定规律。
而入门则是学习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诗词格律,以下是一些入门级别的知识。
一、什么是格律?格律包括韵律和字数两个方面。
韵律是指韵脚的设置,字数则是指每句的字数要求。
在唐宋时期,格律变得愈加复杂,不同诗体的字数和韵脚都有不同要求。
而小学生接触的初学级别,往往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四个基本诗体的格律。
二、五言绝句的格律五言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其韵脚布局为仄仄平平仄。
其中,“仄”指音调偏低的字,“平”则为音调平稳的字。
例如:《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三、七言绝句的格律七言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相较于五言绝句,其句子长度更长,因此难度也更大。
其韵脚布局为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四、五言律诗的格律五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在音韵布局中,则需要同时出现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等三个韵脚。
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七言律诗的格律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
与五言律诗相同,也需要同时出现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等三个韵脚。
例如:《浣溪沙·古人训诂汉文家书帖》古人训诂汉文家,惟是介士有馀华。
争让襟怀虚名重,但将疏财信去佳。
两脚朝天真似鸟,一身飞去胜仙花。
西山望见青楼锁,岂知朱实在峰阿。
总之,诗词格律是诗词的灵魂,是整个作品的关键要素之一。
想要写好诗词,了解和掌握格律的基础知识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才能够写出优美的作品。
古代诗词格律与韵脚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格律与韵脚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独特的格律和韵脚形式展示出诗人的情思和才华。
在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时,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脚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格律和韵脚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格律知识点总结1.五言绝句格律五言绝句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五个字,共四句,总共二十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仄平仄平。
五言绝句常用于表达情感和抒发感慨,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2.七言绝句格律七言绝句是一种较为庄重和雄壮的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七个字,共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仄平仄仄。
七言绝句常用于抒发豪情和抒写壮丽景色,给人以恢弘雄壮之感。
3.五言律诗格律五言律诗是古代诗歌中较为庄重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八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五个字,共八句,总共四十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五言律诗常用于叙事和抒发感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七言律诗格律七言律诗是一种较为庄重和雄壮的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总共五十六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常用于抒发豪情和抒写壮丽景色,给人以庄严雄壮之感。
二、韵脚知识点总结1.平声韵平声韵是指读音上声调平稳的韵脚,如“日”、“时”、“开”等。
它的特点是读音平缓,没有明显的声调起伏。
2.仄声韵仄声韵是指读音上声调起伏的韵脚,如“山”、“寒”、“墓”等。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是古代文人墨客在长期诗词创作中形成的一套规则,主要涉及到平仄、声韵、对仗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词格律知识:
1.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中音调方面的规则。
平声指的是平缓、悠长的声调,而仄声则是
指有升降、有节奏的声调。
在诗词中,平仄的交替和对应可以使诗词读起来更加和谐、有节奏感。
2.声韵:声韵是指诗词中的音韵和韵律。
在古代,诗词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声韵规则,如
《广韵》、《平水韵》等。
现代的诗词也可以遵循这些规则,或者使用现代汉语拼音来定韵。
3.对仗:对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仗可以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
对仗要
求两句话或两个词组的结构、意义、语法等方面相对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典型的对仗句。
4.节奏:节奏是指诗词中的停顿和语速。
在诗词中,通常会有一些特定的词语或短语用来
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义,这些词语或短语需要适当地停顿或加速,以突出诗词的节奏感。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它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一、格律诗词的基本构成要素
格律诗词一般由词头、平仄、韵脚、字数等基本构成要素组成。
其中,平仄是格律诗词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每个字的发音方式。
二、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
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非常严格,它不仅要求每个字的发音,还要求每句话的韵脚要和前后句的韵脚相对应。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首先需要学习韵律的基本知识。
三、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
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也很严格,一般要求每句话的字数相同,不允许出现多余或者缺少的字。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注意字数的掌握。
四、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
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也非常重要,包括词头的选取、韵脚的搭配、平仄的运用等等。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才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词。
以上就是入门格律诗词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开始学习和写作格律诗词了。
- 1 -。
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古代诗词格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律而独树一帜。
了解古代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对于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古代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和韵律体系。
一、古代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古代诗词包括了诗和词两种形式,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音节、字数、平仄和韵脚等。
1. 音节:古代诗词以音节为基本单位,在古代文学中,一个字通常对应一个音节。
2. 字数:古代诗词中的字数是有限制的,不同的诗体和词体有不同的字数要求。
以诗为例,五言诗要求每句由五个字组成,七言诗每句由七个字组成。
而词的字数则相对较短,通常为四、五、七个字。
3. 平仄:平仄是指音节的音高,古代诗词中的平仄有明显的区别。
平声是指音节的音高保持平稳,仄声则是音高有起伏。
平仄的运用将决定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赋予作品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4. 韵脚:韵脚是指诗词中相对韵的音节。
在古代诗词中,往往会出现押韵的情况,各句中相同韵脚的音节出现在固定的位置上,形成韵律感。
二、古代诗词的韵律体系古代诗词的韵律体系主要由平仄和韵脚构成,通过运用不同的平仄和韵脚,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韵律形式。
1. 平仄的五种组合方式:古代诗词中的平仄有五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分别为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通过这些平仄的组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韵律和节奏。
2. 韵脚的不同形式:古代诗词中的韵脚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平声韵、仄声韵、阳韵和阴韵等。
这些韵脚的运用,使得诗词的每个音节都具有明确的音调和节奏。
三、古代诗词格律的流派和发展古代诗词格律的发展演变中,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古代诗词格律的代表性流派: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代诗词中最为经典的形式之一,它以五言为一句的基本形式,并通过平仄和押韵的方式形成完整的诗意。
唐代诗人杜甫和白居易的作品中常见五言绝句的形式。
诗词格律学习必备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鹧鸪天》五十五字 双调
注:上下阕末句不能犯孤平!
例1:《鹧鸪天》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此调较灵活,常用入声韵。上下阕后七句相同;
①用上一下四句法;
上下阕②第二字可以用仄,或者用“(仄)仄(仄)平平仄”;
③可以是律句或上一下四句法;
④可以用上一下四“仄平平平仄”;
⑤可以用上一下四。
例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一本作“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词牌的来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小学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诗词鉴赏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和欣赏经典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小学语文诗词鉴赏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韵律格律韵律格律是诗歌的特有的音乐性特征,指的是诗句中音节的长度、声调的高低以及音节之间呼应的关系。
对于小学生的诗词鉴赏来说,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 平仄格律:平仄是指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高低。
平音和仄音呼应的关系使诗词表达更加优美。
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平仄的运用。
2. 韵脚韵部:韵脚是指诗句末尾有相同韵母的字,而韵部是韵脚周围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中的“有”和“天”、“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中的“后”和“秋”就是韵脚。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词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抒情的力度,让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生在鉴赏诗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形象生动的话语来表达事物的特点,增加了诗词的美感。
例如:“人生如梦”、“白发三千丈,缘愁众多。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动物或人的性质,让诗词产生一种生动的感觉。
例如:“秧尖披绿玉,浓荫共鸣蝉。
”3. 比兴:通过比较的方式展示事物的特点和形象,使诗词更加生动。
例如:“玉山如画,飞峰四起,云雾缥缈。
”三、意象描写意象描写是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小学生在欣赏诗词时,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 自然景色描写:大多数诗词中都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例如“绿树成荫,红花飘香”,小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2. 感情描写:一些诗词通过对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忧愁之情。
四、思想感情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通过诗词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学习、鉴赏诗词时,小学生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 诗词的题材:诗词的题材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咏春”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热爱。
诗词中的音韵格律知识点总结
诗词中的音韵格律知识点总结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音韵格律是诗词创作中的重要要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美感为作品增色添彩。
本文将对诗词中的音韵格律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诗词之美。
一、平仄格律平仄格律是指诗词中音节的重音和轻音形成的格律。
平指声调平和、轻柔的音节,韵调较为平缓;仄指声调高亢、沉重的音节,韵调较为抑扬顿挫。
在五言绝句中,平仄格律规定为:一、二句为平声,三、四句为仄声。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其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为平声,符合平仄格律。
在七言绝句中,平仄格律规定为:一、三句为平声,二、四句为仄声。
例如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其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为平声,符合平仄格律。
二、押韵格律押韵格律是指诗词中韵脚的对偶或声音的相似。
押韵可以增加诗词的韵味,使其更加优美动听。
在古代的律诗中,押韵格律要求较为严格。
比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行”、“声”、“白”、“明”押韵,符合押韵格律。
在近代的词中,押韵格律相对宽松一些。
例如明代冯梦龙的《岳阳楼记》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中“雷”、“究”、“擞”、“才”并不完全押韵,但通过相似的音韵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三、平仄错杂格律平仄错杂格律是指平仄格律和押韵格律在诗词中的复杂应用。
诗人在创作时,不仅需要考虑平仄的配合,还需要注意押韵的要求,使诗词更富有层次感和韵律美。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诗中既有平仄格律的变化,又有“草”、“荣”、“尽”、“生”的押韵。
总体来说,诗词中的音韵格律是一门复杂而又精妙的艺术。
通过运用平仄格律和押韵格律,诗人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出丰富的意境和美感。
诗歌格律知识点总结
诗歌格律知识点总结诗歌格律是指诗歌在音韵、节奏、韵律、格律上的规则和要求。
它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范,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格律的运用直接影响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诗歌格律的知识点。
一、诗歌的基本格律1. 诗的长度诗歌的长度是指诗的长度和节奏。
诗长、诗短、长短不一、按照句数等等。
2. 韵律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的重复和变化,它是诗歌音韵美感的重要表现形式。
3. 音律音律是指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变化,它是诗歌节奏美感的表现形式。
4. 格律格律是指诗歌中韵律、音律、节奏等的规则和要求,它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范。
二、诗歌的常见格律形式1. 诗歌的韵律形式(1)平水韵平水韵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韵脚按地、平、仄、入四种韵脚排列的一种规则形式。
(2)排律排律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韵脚按旧韵排列的一种规则形式,可以是平水韵、对仗韵等等。
(3)对仗韵对仗韵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韵脚按平水韵、仄斜韵等的一种规则形式,它要求每句韵脚相互呼应,呈现出对称、对偶、对仗的效果。
2. 诗歌的音律形式(1)平起平收平起平收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音律按平起平收的一种规则形式,它要求每句音律起伏平和,节奏和谐。
(2)平起随收平起随收是指诗歌中每句的音律按平起随收的一种规则形式,它要求每句音律起伏平和,节奏随起随落。
3. 诗歌的格律形式(1)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指诗歌中每句五字,且每句的韵脚按仄仄平平仄的一种规则形式。
(2)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指诗歌中每句七字,且每句的韵脚按仄平仄平平仄的一种规则形式。
(3)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是指诗歌中每句五字,且每句的韵脚按仄平平仄平的一种规则形式。
(4)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指诗歌中每句七字,且每句的韵脚按仄平仄仄平仄仄的一种规则形式。
三、诗歌的创作技巧1. 平仄转换平仄转换是指诗歌中音律的起伏转换,它通过平仄的变化,使诗歌的节奏更加丰富多变。
2. 对仗变化对仗变化是指诗歌中韵律的呼应变化,它通过对仗的变化,使诗歌的韵律更加紧凑流畅。
诗词格律(自学)课件
诗词格律的重要性
01
02
03
规范诗歌创作
诗词格律是诗歌创作的规 范,它规定了诗歌的格式 和韵律要求,使得诗歌更 加规范、和谐和美感。
传承文化
诗词格律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 掌握诗词格律,可以更好 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提高审美水平
诗词格律的学习有助于提 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培养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 力。
诗词格律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诗词格律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诗 歌集《诗经》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 诗歌格式和韵律要求。
发展
对仗与排比示例
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而 曹操的《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象征
借代与象征定义
借代是指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象征则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感 情。
句式
句式是指诗词中的句子结构,包括句子的长度、语法结构和语序等。在创作诗词 时,应注意句式的选择和变化,以使诗词更加丰富多样,增强表达效果。
声调与押韵
声调
声调是指汉语中音节的音高变化,包 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等。在创 作诗词时,应注意声调的变化和搭配, 以使诗词更加自然流畅,富有语言美 感。
押韵
详细描述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风土人情。通 过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感受到古人 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同时,诗词在传承 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也具有重要意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一小时学会写格律诗】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一小时学会写格律诗】第一,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1、五大要素:“五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
2、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普通话里,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中华新韵】在中古汉语里,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平水韵】【词林正韵】规律:在同句中是相间的,在对句中是相对的。
3、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韵”的重要性:韵是格律诗的根基,绝对不容许错。
如果“韵”错了,诗就立不起来了。
规律:①在律诗(正格)中,除起句外,所有的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才押韵。
②在同一首诗中,不能串韵,只能押同一种韵;同时,新韵、古韵也不能互押。
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5、律诗的四大忌讳:一忌“失粘”“失对”,二忌“孤平”“拗句”,三忌“三平(仄)脚”,四忌方言混用。
第二,格律诗的“诗谱”1、诗谱的符号及其意义:不同的书籍其符号都不相同。
必须先阅读其符号说明。
在本稿的诗谱里,“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平”表示是平声韵;红色则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应平可仄,“仄”表示应仄可平。
2、四种格式的诗谱【正格】本稿中的这四种格式是基本格式(正格),是最权威可靠的,因为他综合考虑了格律诗的所有要素和禁忌。
只要严格依谱作诗,就不会出格。
七律诗谱【正格】1、仄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破题,首联,第一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颔联,第二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颈联,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诗词格律基本知识
古诗词格律基本知识
古诗词格律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韵脚、平仄、句式和韵律等几个方面。
1. 韵脚:韵脚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在古代的诗词中常常使用平声和仄声进行押韵。
平声是指声调平坦、发音较短的音节,如a、e、i、o、u等;仄声是指声调变化较大、发音较长的音节,如ā、ē、ī、ō、ū等。
韵脚通常用字母表示,如a、b、c 等。
2. 平仄:平仄指的是古诗词中音节的长短。
平音为短音,仄音为长音。
古代诗词的平仄关系常常要求句子中平仄音节的对仗,即平平对、仄仄对、平仄对、仄平对。
平仄的正确运用有助于塑造节奏感和音韵美。
3. 句式:古诗词中的句式可以分为对仗句和平行句两种。
对仗句是指两个句子在韵脚、平仄和字数上相互呼应,常常是整齐对称的结构;平行句是指两个句子在韵脚和字数上不一定相同,但有相似的句法结构。
4. 韵律:古诗词中的韵律是指整首诗词中诗句的长短、节奏感和声音的韵律。
古代诗词常常以五言、七言为主,即每句五个或七个音节。
韵律的运用有助于增加诗词的声音美和韵律感。
这些基本知识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平仄和格律要求,对于欣赏和创作古诗词都有一定的帮助。
诗词格律知识点大全
诗词格律知识点大全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二、四声三、平仄四、对仗第二章诗韵和词韵一、平水韵(旧韵)二、普通话韵表(新韵)第三章诗律(律诗和绝句)一、古体和近体二、五言和七言三、律诗四、绝句(律绝和古绝)五、粘与对六、拗句和拗救七、所谓“一三五不论”八、古风式的律诗九、近体诗的避忌十、近体诗的对仗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第四章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一、词和词牌(什么是词?词牌的来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五、词的平仄规律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七、词的押韵和对仗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二、格律极端化三、多填词牌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五、贪图长度六、贪图数量七、追求华丽辞藻八、自创词牌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中国语文之第四讲 诗词格律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024/9/14
中国语文
12
B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2024/9/14
中国语文
8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 究。其特点:
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 押平声韵; C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长律:超过八句,一般是五言,题目上标明韵数, 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除尾联,或首尾两联外,一 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平仄的辨别:入声的判断是唯一障碍,借助字典 或韵书。
2024/9/14
中国语文
5
4、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 的概念并列起来。“抗美援朝”。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上句: 出句;下句:对句。
对偶规则:同一词类相对。“抗美援朝,保家为 国”
“工对” 作用:形成整齐的美。可以在散文和诗中使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律诗的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联从律诗中演化而来。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 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每次给孩子们上对联课,课后,听课的老师常会感慨:怎么我小时候就没人教教我吟诗作对呢?面对这些老师沮丧的神色,我总是真诚地说:“现在就学吧,还不晚。
”然而,大多数老师都认为现在再来学诗词歌赋的基本功,已经为时已晚。
或许正因为不少的老师怀抱遗憾,却不愿下功夫从头学起,那些一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诗词功夫变得深奥莫名,诗文中那些活泼泼的文字组合形式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越来越无趣。
汉语,如果没有了吟诗作对的娱乐,没有了诗词歌赋的浸染,没有了字理索渊的奥妙,的确是了无情趣。
现在的语文课,只要应景似的把课文中的几个灵活耀眼的字词揪出来评述或演绎一番,就算是有语文味了。
其实,真正的语文原不是这样枯燥沉闷的。
语文是非常轻灵而有趣的。
比如,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一头扎进了文字学的冷库里,把教汉字变成了拆分方程式,对一个汉字的教学过程就是读音——数笔画——组词——造句——写字。
零碎,单调,生硬,如何能激发起孩子们对汉字由衷的热爱呢?汉语,因循着汉字的基质,有着无穷的魅力,是集智慧、审美、情操和志趣于一体的艺术。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简化字,在许多方面已经淡化汉字的字理属性。
倘若去读读繁体字版本的诗词,你真分不清到底是诗词神化了汉字,还是汉字升华了诗词。
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是一首禅诗。
比如联珠(顶针),比如藏头诗,比如字谜诗,比如回文诗,甚至绕口令,这些盎然着汉语机智幽默的诗作,都是借助了汉语独有的奇异禀赋——汉字表义原理和诗词格律,才得以展现其不同的智慧和趣味。
作为语文老师,对蕴涵于汉字音、形、义中的字理及传统的诗词格律,不能达到精通,也该熟知一些基本的常识。
古代的私塾里,蒙学少年至少要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接受汉字训蒙的基础教育,以培养一个人的文字素养。
实际上,如果坚持将二、三百个常用汉字的字源案例给孩子们讲透,对识字教学的裨益自是显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
穷通字理,本身就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
许许多多的大家终身不离训诂学,比如叶圣陶,朱自清,鲁迅以及刚仙逝不久的启功先生,他们都对汉字做过具体的追本溯源性研究。
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对字源字理的所知实在太少了。
我们没有把汉字的习得之法跟汉字的字源、字理联系起来,把一个个灵动的汉字拆分成一笔笔生硬的笔画部件,因此,高耗低效的识字课成了语文学习的硬伤。
而更不堪的是,由此淡漠了我们对汉字的亲切感,意识不到汉字的魅力。
犹如面对一个绝代美人,把她的五官分割开来审视,鼻子、眼睛、眉毛、嘴唇、左脸、右脸都单独成象,能知道她的美吗?这样的认识,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恐怕下次再见到她时,依然觉得是个陌生的面孔。
我们的识字教学没能培养孩子们的字趣情感,也就直接堙灭了他们对运用汉字的探求热情。
大多数孩子的口头语或书面语,总是难以见到精彩的新字新词。
如今的国民,不仅鲜见有人把玩“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逍遥遊”这样的文字游戏,连“鸳鸯——蛱蝶”、“芙蓉——杨柳”这种充满童趣的幼儿识字方式也式微了。
还有不少汉语言学家指出,国人对汉字的漠视,只能集中地使用少数的熟字熟词,使大量的汉字变成生僻字静躺在字典和词典中,汉语语汇变得空前的枯竭。
从这个层面上讲,语文老师必须有一种捍卫母语的使命感。
而能行使这种使命的途径,就是让汉字的美代代传承————苗为田头草——求下联,马上有人对上:愁是心上秋。
平仄和谐,对仗工整。
这样的识字不比把一个字就笔画数的多少进行条分细缕有趣多了?更重要的是,下次读到“自古逢秋悲寂寥”这样的句子,便有了朦胧的相识感。
比如,“忙”是什么?一个过于忙碌的人就会容易把“心”丢了。
现代人最怕的是“忙”,没时间照顾自己,没时间照顾家人,没时间思考,会怎样呢?所以,这个字也有警示“小心”招致“灭亡”的寓意。
“聪”是“耳”、“目”、“口”和“心”共同的作用啊。
它们的分工又不同,“耳”占了一半,说明“听”是至关重要的,听了,最好要看一看;见闻有疑要开口问,再沉下心来仔细想想。
这样做的人才聪明。
每次,我把这个字的教学作为一年级入学的养成教育课,针对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只顾说不能专心听的状况,把“耳”与“口”的位置掉换,让孩子们评说理由,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这样的识字,还能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运用兴致,砥砺一个人对汉字的敬重心理。
汉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由汉字四声衍生音乐美。
这种美直接从汉文学的诗词歌赋中流淌出来。
我一直有一个顽固的执见,一个没有诗词意识的人不配做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不必是信手成诗的写家。
但,至少应该有一个盛满诗词的情怀。
时下,在小学里,似乎认识字的人都可以成为语文老师。
许多人拿着一幅对联,上联和下联都分不清也可以站上讲台教语文。
面对一首优美的诗词,连节奏都读不对的语文老师也为数不少。
这真是语文的悲哀。
如此的境况,我们的汉语教学怎能不举步维艰呢?诚然,诗词的蒙养期固然是以少年时代为佳。
我们的大多数老师都错过了那个诗词养正的时代,就该靠后天勤补。
然而,如有心勤修,两三年功夫,还是能层楼更上的。
一个人的诗词涵养最好从基础的诗律开始习得。
汉字的四声法则赋予了汉语优美的音律。
在世界上的其它语种中,仅仅是汉语才具有这种音韵之美。
汉语,音分四声,律有平仄,一句话,一段话,不管长短,都构成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脉息。
从《诗经》到明清时期的章回体,每一句,每一行,每一章节,因其隽永有致,既宜于低吟轻唱,也适于扬声拍案。
语文老师,应该掌握一点声律的常识。
要达到娴熟通晓固然不易,但可以接受点启蒙训练。
读一读《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中的句子,试着背诵下来。
诗词也背诵一两百首左右。
从中体悟诗词的格律。
倘若再去读有关诗律的论著,比如,王力的《诗词格律》(中华书局)和《诗词格律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都是薄薄的一百来页,读完后,对诗词格律的要素有了基本的了解。
尤其是《诗词格律》,深入浅出,详尽地论述了平仄对仗之外,对诗词地节奏和语法特点也讲得很具体浅白。
此外,朱光潜的《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和夏传才的《诗词入门》(南开大学出版社),也都是不错的读本。
从中可以通晓鉴赏诗词的必要技法。
读读刘坡公的《学词百法》(辽宁人民出版社),尝试照着书中的体例,从小令开始,比如按“虞美人”、“清平了”“浪淘沙”等范例填词,坚持一两年,自有奇功可见。
现在不少的老师对一首诗词的品读角度单一,离开语境,抛开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没读几遍,就去谈鉴赏,强硬地牵引着学生按照教师的渲染去想象画面、倾诉情感、升华认识。
结果是几年下来,学生诗词没背诵几首,鉴赏能力也没见提升,一看到诗词还心生怯意。
对于汉语的诗律研习,我们根本不必视为险途。
作为教学的常识储备,只要掌握基本的要素就够了。
古汉语有四个声调:(一)平声;(二)上声;(三)去声;(四)入声。
只是后来北方的许多方言(包括北京话)和西南方言里,入声基本消失,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四声:(一)阴平;(二)阳平;(三)上声;(四)去声。
许多老师就是被些微的差别弄糊涂了,老在犯愁,以为这几个调式变来变去,无迹可循。
其实我们现在看来,唐宋以后的诗词才是严格讲究声调,因此律诗中特别强调平仄声关系。
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声字的调,包括今天说的阴平、阳平(按现代普通话的规律可粗略地把一、二声归为平声);仄就是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可粗略地把今天的三、四声归为仄声)。
在用韵方面,平声不跟上、去、入声押韵;上、去声也不跟入声押韵。
古人作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间,交错有序,音韵相押,回环复踏,目的是使声调多样化,促成诗词的节奏,形成一种音乐上的韵律美,也叫做抑扬的美。
因此,诗,可以歌之咏之,舞之蹈之。
王元化先生在《汉语的雅与俗》中说过:汉语的第一美是汉字的“内敛”之美,符合东方美的特征;音律美是汉语的第二美。
语言跟音乐的密不可分,在清代的徐人椿《乐府传声序》中也有论述:乐之成,其大端有七:一曰定律吕,二曰造歌诗,三曰正典礼,四曰辨八音,五曰分宫调,六曰正字音,七曰审口法。
七者不备,不能成乐。
诗与歌为一体,文与歌不分家。
文字好的人必也精通乐理,孔子的三月不听韶乐而不知肉味决不是卖弄玄虚。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的观点,不仅适于修身,亦用于为文。
古代的文字高手,除了立意,最看重的就是“文韵”,艰涩拗口的行文为人所不屑。
如果我们悟透诗与歌、文与歌音律关系,在诗或文的教学中善加运用,对文字的记诵或是参悟必然会是绝妙的辅佐手段。
这么多年来,我只见过戴建荣老师运用了诗词的这种音乐特质教孩子们学诗词。
尽管戴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深入地帮用术语讲格律知识,然而,他通过形象的比拟、可视可感的肢体语言、声色鲜明的吟诵示范,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了诗词的节奏和平仄,引领孩子们或吟或诵或唱或舞或蹈,品出了一首诗中浑然一体的意境,撩开了诗中每个汉字的语境,使课堂充满了音乐的质感。
这也正是令听课老师耳目一新、暗自赞叹的缘由。
这种教法,作为诗词启蒙的兴趣引入,我们在教学中也是可以效仿的。
其实,诗词的教学,也只有运用了诗词固有的平仄和韵律特质,展视其音乐性能的一面,才为学生所乐学。
其次,略知一点诗律常识,不仅对诗词教学的鉴赏、品读有帮助,还是吟诗作对的必要素养。
许多人就是畏惧其精致的规格,不敢贸然作诗。
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臻于诗人作诗的娴熟技法,懂得些许基本规律就行了。
比如,律诗、绝句中的平仄和平仄变格关系,“对”和“黏”的运用规律,知道什么是“孤平”、“失对”、“失黏”,什么是“拗句”、“拗体”、“拗救”等常识。
懂得了这些,对课也就好上了。
古代的对课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对对子。
我们现在可把它看作是诗词创作中的特例。
撇开诸多生涩的格律要求,在启蒙时期,把坡度放低,联对的练习只要求符合下面三个条件即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内容相关;上下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这样的:平对仄,仄对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单数可放宽,偶数要分明。
(也称:一三五不计,二四六分明)。
在刚练习的阶段,甚至连平仄规则也可适当放宽,只强调“上联尾字仄,下连末字平”就够了。
完全不讲,会引起混乱,也不宜于今后的进一步提高。
掌握了这个规律,就不会连上下联都分不清了。
我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渗透给孩子们,他们很快就明白了。
对从没见过的诗句也知道用平仄的关系去套用,逢年过节帮大人贴对联不会闹出笑话。
在历次的公开课上,我把这些基本的法则通过具体的练习演译出来,老师们都恍然大悟,原来对联是这么有趣,这么容易学的。
比如,我用广州的名胜“白云山”做上联,在征求了众多的答案之后,有个孩子对出了“黄花岗”。
接着有孩子就提出来,“白云山”应该是下联才符合“上联尾字仄,下联末字平”的律求。
当我出示“囊萤映雪”,要求用《三字经》中的典来对下联,一开始有孩子对为“悬梁刺股”,马上有同学提出改为“刺股悬梁”要好,接着有同学对出了“削简劈蒲”和“挂角负薪”。